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住院期间200例应用PICC置管术进行化疗的患者与50例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的患者。其中PICC置管术者男132例, 女68例, 年龄在26~77岁之间, 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4个半月, 最长的有10个月, 最短的有9d, 采用贵要静脉置管的有120例, 正中静脉置管的有56例, 头静脉置管的有24例。1次性穿刺成功的有196例, 2次成功的有3例, 3次穿刺成功的有1例, 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3例, 血栓性静脉炎的1例, 未出现药液外渗现象, 穿刺点感染率为零。应用浅静脉留置针50例, 男35例, 女15例, 年龄在30~75岁之间, 针管平均保留3~5d, 出现穿刺部位剧痛者5例, 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至局部红肿者4例, 出现化疗药物性静脉炎13例。

2 技术方法

PICC置管术穿刺的血管应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肘部粗大血管, 以贵要静脉为首选, 因其直, 短且静脉瓣少。穿刺前测量定位 (测量时手臂外展90°) 穿刺点定位在肘关节下方1~2cm, 长度为肘关节到对侧胸锁关节, 约40~43cm。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环境, 建立无菌区, 预冲导管。在局麻下行深静脉穿刺, 置入PICC导管, 退出导管套管, 撤出导引钢针, 确定回血和封管, 清理穿刺点, 固定导管, 覆盖无菌敷贴, 并通过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成功的穿刺术后, 对于导管精心细致的护理尤为重要。

注: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ICC导管的护理要点:

(1) 预防穿刺点感染:因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穿刺针较粗, 术后易出现针眼处渗血, 故置管后24h内必需更换敷贴, 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及渗血渗液并监测体温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宜选用透气性好, 黏性大, 弹力好的无菌敷贴, 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更换敷贴时护士动作应轻柔, 自下而上撕去贴膜, 以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预防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护理不当, 未及时更换敷贴或更换敷贴时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可引起细菌沿导管所在软组织隧道生长, 侵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叮[1]。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处理, 必要时拔管。

(2) 预防导管堵塞:定期检查导管位置, 导管头部定位, 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及时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并做好记录。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堵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导入较长, 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 会对正常的血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对输入粘稠度大的药物如, 脂肪乳, 甘露醇等, 须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导管。暂停输液期间每隔2d封管1次。同时加强对患者有关知识宣教, 如发现管道内有血液回流时马上报告护理人员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 液体经PICC导管的重力滴数一般应达到80gtt/min以上, 如滴数<50gtt/min时, 提示导管堵塞, 应及时处理。监测导管内压力可及早发现导管堵塞。李秀云[2]等研究发现, 一旦出现导管堵塞, 可用注射器将PICC导管抽空, 使管内形成负压, 然后将1m L肝素稀释液50u/m L注入管内保留5min, 回吸后有回血出现, 表明导管通畅。

(3) 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每次输液前要用生理盐水空针回抽, 证实导管在血管内方能进行输液, 每次输液结束时用10~20m L生理盐水用脉冲式冲管法, 力度适中, 冲管时最后1m L要一次性注入, 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 以达到正压封管。

(4) 预防导管脱出:导管脱出往往由于导管固定不牢或固定好后局部敷料潮湿未及时更换;护理人员对管道护理有关知识宣传不到位;患者神智欠清, 合作不佳。因此, 置管成功后必须妥善固定导管并做好记录, 每次护理导管要观察导管留在体内的长度。同时加强对患者有关知识的宣教, 术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如局部敷料渗湿应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更换。对于合作不佳者可适当约束术侧肢体。如外加弹力绷带网固定导管更能较好地预防导管脱出。

(5) 做好带管回家者的指导:化疗间歇期, 患者离院时应指导其可从事一般日常工作, 避免用带导管的手提重物, 拄拐杖或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不要擅自撕下敷贴, 敷贴渗湿应及时返回病房请护士更换。淋浴时, 可用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2~3圈, 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每隔3~4d对PICC导管进行性冲管, 每周更换敷贴及可来福接头。留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 肿胀, 疼痛, 渗血等, 如有异常及时联系主管护士或到当地医院进行处理。

(6) 完善护理记录:记录穿刺日期, 时间, 部位及操作者, 每次更换敷贴也应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3 结果

PICC置管术行肿瘤化疗病人200例, 成功率98%, 出现机械性静脉炎3例, 血栓性静脉炎1例, 其发生率为2%, 穿刺点感染率为零。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者50例, 出现穿刺部位剧痛者5例, 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至局部红肿者4例, 出现化疗药物性静脉炎13例。

2种方法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局部外渗情况对比见表1。

4 结语

保护血管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以往我们常选择浅静脉留置针为肿瘤患者进行化疗, 其缺点是保留时间短, 局部易出现渗漏性损伤, 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26%, 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PICC置管术, 穿刺置管是在可见的血管穿刺, 成功率高, 操作方便, 易于掌握, 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的无效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PICC导管可留置时间长, 不仅减低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又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患者恶心, 呕吐的现象及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因为药物由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心脏, 减短了对周静脉血管的刺激, 使副作用得以降低。PICC同时配用可来福接头封管为正压封管, 导管内压力大于大气压, 使血细胞不易在管口聚集形成栓子, 避免了导管的堵塞及血栓的形成。由此可见, PICC置管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2%,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充分保护了患者化疗的绿色通道, 使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

摘要:目的 探讨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00例在我科应用PICC置管术行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置管术, 保证了化疗药液的顺利输注。结论 应用PICC置管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化疗的毒副反应, 充分保护了患者化疗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PICC置管术,肿瘤化疗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 沈富女.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5, (5) :40.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50 例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 选取时间为2012 年2 月2015 年2 月,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作为该试验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25 例) 和观察组 (25例) 。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3∶12, 年龄46~74 岁, 平均 (60.28±3.25) 岁。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 年龄47~74岁, 平均 (60.88±3.91) 岁。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 方法

治疗方法:均给予两组患者TP化疗方案治疗, 给予135 mg/m2的紫杉醇, 500 m 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 第一天持续3 h, 给予20 mg/m2的顺铂进行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 周为1 个疗程, 连续2 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进行胰岛素注射, 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中,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下:护理干预措施:首先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 在此基础上, 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分配营养素, 以维持患者的基础代谢。 给予患者高蛋白的日常饮食, 1.5 g (kgd) 的蛋白, 占患者所需总热量的20%~25%, 尽可能地选取优质蛋白, 其中动物蛋白需占蛋白总量的40%~50%, 脂肪供给40~60 g, 占患者所需总热量的20%~25%, 尽可能地采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尽量避免患者食用肥肉、动物内脏、猪油等。

对于体型偏瘦的患者, 在其饮食中可适当增加脂肪含量, 而对于体型肥胖的患者, 应对其脂肪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 每天脂肪的摄入量不可超过40 g。 碳水化合物占患者所需总热量的50%~55%, 同时在患者的饮食中, 给予其能够抗癌和降血糖的蔬菜, 且保持其摄入营养成分的均衡。

对于进食量相对较少, 甚至不能进食的患者,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给予其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支持和肠外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时需采取流体饮食, 且需注意饮食应选用血糖指数较低、刺激性较小的食物, 而肠外营养支持时, 需向患者提供非蛋白质热量来源, 如葡萄糖、脂肪乳剂等。 其中, 葡萄糖的供给量一般为150~200 g/d, 而脂肪乳剂的供给量为0.6~1.0g/ (kgd) , 同时嘱咐患者适量补充一些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 帮助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尽快恢复正常饮食。

每天为患者监测血糖6~8 次, 根据其血糖的数据水平, 调整胰岛素的用法用量, 必须做好患者的血糖监测工作, 当血糖出现异常情况时, 须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相应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其不良反应分别包括血液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肝损伤, 各不良反应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 其中Ⅲ度较Ⅱ度和Ⅰ度更为严重, Ⅰ度表示不良反应程度最轻。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 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当P<0.05 时, 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现Ⅰ度和Ⅲ度血液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和肝损伤例数比较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在对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放化疗时, 会对其肝脏以及胰腺的正常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 如会降低患者胰岛素的分泌, 对葡萄糖的正常分解会造成影响, 进入影响患者的糖代谢作用, 由于放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而会导致患者躯体产生激惹作用, 从而使其葡萄糖耐量更加紊乱, 而且, 有部分化疗激素药物将会影响患者血糖。 因此, 为了使放化疗能够顺利完成, 必须将其血糖指标控制在标准状态[3]。

在对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放化疗期间, 对其实施营养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如下: (1) 适当控制日常饮食结构, 使饮食习惯趋于合理状态。 (2) 合理分配对患者营养的支持, 适当控制患者每日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 包括患者的饮食中含有足够蛋白质含量, 同时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补充,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摄入易吸收的蛋白质, 如鱼类、肉类、豆制品等, 这样可减轻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 均衡饮食, 定时定量, 保证患者营养状况良好,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4]。

廖祖苑等[5]在《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与护理》一文中, 通过选取40例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 采取放化疗不良反应分度标准, 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最终治疗组患者各项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该研究中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观察组患者各项Ⅲ度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综上所述, 在对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放化疗中, 重视其营养状况, 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 能够规范化疗, 提高化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分析以及护理。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25例) 和观察组 (25例) , 采取放化疗不良反应分度标准, 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比例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与放化疗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 因此需要对其营养状况进行重视, 加强护理。

关键词:肿瘤,糖尿病,营养状况,放化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杨艳, 张丽赢, 刘琳琳, 等.71例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 (6) :55.

[2] 李秀杰, 刘文光, 孙慧玉, 等.护理风险管理对合并糖尿病的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762-1764.

[3] 徐灵莉, 邓本敏, 唐玲, 等.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4) :351-354.

[4] 程芳, 王玉娟, 王薇, 等.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舒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3) :304-308.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为我院肿瘤科Ⅱ期、Ⅲ期胃肠癌术后化疗2次以上的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 (65.9±4.7) 岁;病理类型包括:胃癌34例、结肠癌10例、直肠癌6例;化疗方案:奥沙利铂60~80mg/m2联合氟尿嘧啶0.7~1.0g/m2静滴, 每周1次。

1.2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患者的营养状况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价法 (SGA) 进行问卷调查, 对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度标准[2]进行评估。

1.2.1 营养状况评价

SGA评价标准:营养良好:患者体重未下降或增加, 饮食量未减少或增加, 胃肠道无明显不适症状, 肌肉及皮下脂肪无明显减少或增加;轻中度营养不良:患者体重下降幅度在10%以内, 饮食量减少, 伴有轻度消化不良、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肌肉及皮下脂肪有所减少, 下肢水肿;重度营养不良:患者6个月内体重下降幅度超过10%, 饮食量持续2周以上显著减少, 伴有明显胃肠道不适症状, 肌肉及皮下脂肪显著减少, 全身水肿。

将SGA评价结果与营养不良患者的体重、白蛋白 (ALB) 、血红蛋白 (Hb) 及总淋巴细胞计数 (TLC) 进行比较。

1.2.2 不良反应评价

化疗不良反应分度标准[2], 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SGA营养评估显示, 有13例患者营养状况良好, 占26.0%, 包括11例胃癌和2例结肠癌;有3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占74.0%, 包括23例胃癌、8例结肠癌和6例直肠癌。在患者体重、Hb、ALB及TLC等传统营养评价指标方面, SGA评价结果中的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在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脏损伤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方面, SGA评价结果中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肿瘤患者自身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加之外科手术的机械性改变和放化疗在细胞水平引起的病理性改变, 均可使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出现不同的程度的摄入及吸收障碍, 使发生营养缺乏的几率增加[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有74.0%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现象, 提示营养不良在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中的普遍性。

SGA评价法为当前临床对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筛选的主要方法, 在评定营养不良方面具有准确、快速、敏感的特点, 临床评价吻合率高达90%以上, 本次研究中在患者体重、Hb、ALB及TLC等传统营养评价指标方面, SGA评价结果中的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该法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化学药物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脏损伤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方面, SGA评价结果中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文献报道有所出入, 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化疗方案及个体差异有关。当前随着新型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不断开发、改善, 化疗效果不断提升, 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程度也各不相同, 通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可降低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对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胃肠癌术后化疗的患者50例, 对患者的营养状况采用SGA进行问卷调查, 对患者化疗不良反应采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26.0%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 有74.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传统营养评价指标方面, SGA评价结果中的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化疗不良反应方面, SGA评价结果中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多数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 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差异性不大, 可能与样本数目、化疗方案及个体差异有关。

关键词:胃肠肿瘤,术后化疗,营养状况,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洁清, 李力.营养支持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7) :512~514.

[2] 袁玲, 陈湘玉.肿瘤内科护理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9~51.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其中霍奇金病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36例。按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5例, 女5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 (5.1±5.3) 岁;对照组20例, 其中男13例, 女7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17岁, 平均年龄 (53.2±4.3) 岁。病程1~3年。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1.2 病例入选标准

(1) 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章》的标准, 全部病例均有组织学病理学病理确认的肿瘤患者; (2) 年龄在18岁上, 80岁以下; (3) 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60分; (4) 化疗前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常规、肝功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5) 自愿接受该药物治疗。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给药方法

40例病人均接受静脉化疗, 霍奇金淋巴瘤ABVD方案, 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治疗组:化疗同时联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国药准字H20010756号) 10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续4周期;对照组:单纯化疗, 不加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其他止吐、保胃等辅助用药相同。

2.2 观察方法

毒副作用根据WHO公布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 (0~Ⅳ级) 评价毒性反应表现、分度标准来评定, 主要观察血常规、肝肾功、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按KP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肝功、肾功、血常规。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苦参素注射液对恶性淋巴瘤化疗后肝功的影响

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2 苦参素注射液对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的影响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

3.3 苦参素注射液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3。

4 讨论

化疗是治疗恶性淋巴瘤一种主要方法, 但是所有的化疗药物大多数在肝脏代谢, 经肾排出, 化疗后极易引起肝、骨髓、肾等脏器损害, 特别是肝功损害、骨髓抑制等较普遍、严重, 不仅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 而且影响化疗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由化疗导致的并发症还没有理想药物, 寻找一种能增强患者的抗癌能力又能减轻化疗毒副作用的药物, 以提高这类患者的化疗疗效、生活质量, 甚至延长生存时间, 这是当前肿瘤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苦参素注射液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氧化苦参碱占98%, 它具有保肝、降酶、升高白细胞、抗病毒等作用, 也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目前, 苦参素注射液对肾功能的影响已进入实验阶段。

摘要:目的 观察苦参素注射液对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生化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40例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苦参素注射液 (治疗组) 20例和单纯化疗组 (对照组) 20例, 以苦参素注射液100mL/d静脉滴注, 治疗4个周期。结果 治疗组生化指标、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苦参素注射液对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的生化指标可显著改善, 并且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生化指标,苦参素,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杰, 黄建.苦参碱类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06, 17 (2) :117.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3年3月,该院共收治100例肿瘤患者, 依据是否存在糖尿病合并症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 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龄为47~78岁,平均年龄为(58.2±5.4)岁, 其中,乳腺癌、肺癌、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分别为11例、 9例、14例、16例,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4± 0.2)年;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58.5±5.5)岁,其中,乳腺癌、 肺癌、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分别为10例、10例、12例、 18例,病程为5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5±0.4)年。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以及病症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化疗,其使用药物均为紫杉醇(批号H20053622),使用剂量的计算标准为175 mg/m2[2],然后使用500 m L生理盐水有效地稀释紫杉醇,并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长为3 h。 两组患者的1个疗程均为20 d, 每疗程仅治疗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神经毒性反应(也即浅反射降低、 运动障碍和指趾麻木)的发生率及其发生时间、神经传导速度和紫杉醇的使用剂量[3]。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两组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神经毒性的发作时间、神经传导速度和紫杉醇的使用剂量比较

两组神经毒性的发作时间、神经传导速度和紫杉醇的使用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代谢性病症,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血糖,这一疾病也会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体内代谢异常现象,会导致患者伴有程度各异的多尿、多饮以及多食等临床症状[4],此外,患者新陈代谢的消耗性往往较大增大,所以多数患者也会出现消瘦表现,所以患者的体质量也会出现程度各异的减少现象;2在临床上,结合糖尿病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具体发病原因及其严重程度等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1型糖尿病,另一种便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临床确诊后需要及时地进行血糖控制治疗,否则便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以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5]。

与此同时,肿瘤主要是指人体机体内的重要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突变现象,致癌因子是肿瘤患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异常增生表现,从而会影响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乏力甚至是全身衰竭等病理反应[6], 与此同时, 伴随着肿瘤疾病的不断发展,肿瘤因子也会出现体内转移现象, 可加重患者的病情[7]。 如果肿瘤患者出现糖尿病合并症, 便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在肿瘤患者的化疗治疗中, 紫杉醇比较常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主要是:在治疗药物有效地入至人体机体后,能够有效地促进微管聚合并, 从而可以显著地增强已聚合微管的稳定性[8],所以对于细胞的纺锤丝的合成能够起到名下的抑制作用,所以可以有效地阻断肿瘤细胞的分裂,同时也能够诱导其逐渐地衰亡,因此对于肿瘤因子的扩散可以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9]。 但是由于紫杉醇的药物毒副作用也比较显著, 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神经毒性反应,常见的包括云纵障碍、肢体麻木等,严重时也会诱发癫痫等反应。 但是截至目前,关于紫杉醇在糖尿病合并症患者与无糖尿病合并症的肿瘤患者的化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仍然较少[10],而该研究则以这一问题为研究重点。

该研究中,两组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发作时间、神经传导速度和紫杉醇的使用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使用紫杉醇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时,有无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均会存在神经毒性,但存在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的神经毒性较为严重,要及时地防治,在治疗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生理反应,若有异常,便要及时地告知主治医生并对药物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有效地确保治疗效果,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紫杉醇在糖尿病合并症患者与无糖尿病合并症的肿瘤患者的化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重点分析其神经毒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肿瘤患者,依据是否存在糖尿病合并症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观察组患者存在糖尿病合并症,对照组则不存在此合并症。两组患者均使用紫杉醇进行化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神经毒性反应(也即浅反射降低、运动障碍和指趾麻木)的发生率为46%,神经毒性的发生时间为(9.3±1.3)周,神经传导速度为(24.1±0.1)m/s,紫杉醇的使用剂量为(404.1±2.0)mg,对照组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22%,神经毒性的发生时间为(16.1±1.3)周,神经传导速度为(26.1±0.1)m/s,紫杉醇的使用剂量为(570.5±1.3)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使用紫杉醇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时,有无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均会存在神经毒性,但存在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的神经毒性较为严重,要及时地防治。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12月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196例, 按照入院时间对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98例。实验组患者98例, 男50例, 女48例, 年龄在12~71岁, 平均 (43.5±43.1) 岁。对照组患者98例, 男54例, 女44例, 年龄在11~69岁之间, 平均 (42.6±42.8) 岁。2组化疗强度相当,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接受化疗科常规护理, 进行一般的健康宣教和护理措施。 (2) 实验组进行以下护理措施: (1) 个性化心理护理[2], 我们根据患者不同需求, 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 给予同情、关心和照顾, 讲解化疗的相关知识, 告知患者口腔溃疡是化疗常见的副反应, 可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率。 (2)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即评估口腔黏膜情况、溃疡病史,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包括口腔溃疡的概念、原因、分级、易发时间, 漱口液的选择, 指导患者应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 (3) 降低化疗药物对口腔黏膜毒性刺激, 口含冰水、冷开水, 使口腔粘膜与水充分接触致局部血管收缩, 降低口腔局部化疗药物浓度。 (4) 注意口腔黏膜情况, 每日评估患者口腔黏膜3次, 多与患者交流, 听取患者主诉, 及时发现口腔黏膜的病变, 有溃疡时依据口腔反应分级给予相应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实验组口腔溃疡发生率为18.3%,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表1) 。

WHO抗癌药物口腔反应分级标准[3]:Ⅰ度出现红斑、疼痛;Ⅱ度出现红斑、溃疡, 可进进食;Ⅲ度出现溃疡, 仅能进食流质饮食;Ⅳ度不能进食。

(2) 2组各发生Ⅱ、Ⅲ、Ⅳ度口腔溃疡比较, 对照组共43例, 发生率为43.9%;实验组共10例, 发生率为10.2%;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3) 对实验组18例口腔溃疡的患者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级护理。Ⅰ度利多卡因冰水含漱。Ⅱ度, 溃疡表面有脓液时, 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去, 林川口中宝含漱液含漱后, 再用利多卡因冰水含漱。Ⅲ、Ⅳ度重视口腔护理, 利多卡因冷开水含漱, 维生素混合剂, 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B为主, 加入维生素E、维生素A、D及庆大霉素配置而成, 涂于口腔患处, 3~5d治疗率达100%。

3 讨论

(1) 口腔溃疡的原因, 抗癌药物直接造成黏膜损伤, 特别是大剂量化疗时, 对更新较快的口腔黏膜上皮产生明显的毒性, 使黏膜萎缩、脆性增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 破损的黏膜会成为微生物侵入口, 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疾病所致的恶心、进食少, 使口腔唾液浓缩、变稠, 黏膜自洁功能下降, 口腔内环境破坏。

(2)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好坏、生活态度, 对疾病的转归与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悲观、恐惧、食欲减退、失眠时, 影响人体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 机体抵抗力降低, 从而诱发口腔炎。

(3) 做好口腔溃疡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化疗药物致口腔溃疡的原因、后果, 说明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使用含漱液的意义, 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 积极主动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4) 口腔冷却疗法[4], 此方法已逐步应用于口腔溃疡的预防, 采用冰水或其他含有止痛或缩血管药物的冰水漱口, 可收缩口腔内血管, 减少到达黏膜的药量, 能有效预防、减轻黏膜损伤, 减轻疼痛。

(5) 对口腔溃疡进行个性化分级护理, 可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 更好地促进了溃疡的愈合。对Ⅲ度、Ⅳ度口腔溃疡患者, 利用利多卡因的止痛作用, 维生素混合剂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上皮细胞再生, 利于创面修复。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 对98例住院化疗患者进行包括以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口腔冷却疗法及口腔溃疡分级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干预, 评估其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并与未干预组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口腔溃疡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采取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口腔冷却疗法及口腔溃疡分级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肿瘤化疗所致的口腔溃疡的发生。

关键词:化疗,口腔溃疡,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岳颖.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诱发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 :144~146.

[2] 高静, 唐天友.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口腔黏膜反应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20) :2587.

[3] 闻曲, 刘义兰, 喻姣花.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10.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1 临床资料选择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住院期间200例应用PICC置管术进行化疗的患者与50例应用浅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