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范文
对比教学范文(精选11篇)
对比教学 第1篇
我国在跳高项目上有过辉煌,曾经有多多位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和打破世界纪录。 其中1957年,郑凤荣1.77米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从而成为我国田径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70年倪志钦2.29米刷新了世界男子跳高纪录。朱建华更是以三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中国跳高运动的里程碑。 但相较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层出不穷,我国无论是跳高的整体水平还是“个人英雄”的出现都已出现了下降,后继人才有了一定的断层。 另一方面, 由于跳高的特殊性,该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也存在很大的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学校的教学能力。
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由于跳高的技术难度比较大,对学生的整体要求相应的也很高,速度、力量特别是身体的协调性以及战胜自我的心理,跳高项目在学校的开展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跳高课一般不会再普通大学里开展,大学普修课中的跳高课,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有跳高专项和从事跳高运动经历的学生很少,再加上, 跳高从视觉上会让部分学生甚至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产生恐惧感,不认为自己能够用背越式跳高跳过横杆。所以如何简单顺利的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完成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工作就很关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2013级运动系4个班
2.2、研究内容
西安体育学院跳高普修课教学中, 以班为单位进行分组,一组进行双臂教学,另一组进行单臂教学,通过普修课最后的考核成绩及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行对比分析。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主要是采用了实验法,通过教学实践中分组教学实验进行对比。
跳高普修课工10次课,20个学时。第10次课是考核课,对前次课进行综合评定,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判定,一个是达标考试,另一个是技术考试。 达标考试是高度考试,其中设定了及格线1.30米和满分线1.60米,在1.30米和1.60米之间每个高度都有对应的分值。技术考试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技术表现包括助跑速度、路线,起跳位置,起跳方向,助跑和起跳的连贯性,杆上动作,以及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体性等, 以此来对学生的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进行评判,从而给出相应的分数。
2.4、研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控制其他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在本次实验教学中,每一节教学实验课都会尽最大程度的保证除了技术教学差异外的其他因素的一致性,如热身活动的内容、负荷以及场地环境。
3、对跳高技术的分析
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个部分组成。 助跑和起跳时背越式跳高中非常重要的关节。 助跑时起跳的限制因素,良好的跑速、节奏和身体姿态的控制才有可能为起跳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单臂背越式跳高更注重速度,强调助跑和起跳的整体连贯性。在助跑时距离较长,重心高,跑时轻松自然,步幅较大后四步的频率很快。而双臂背越式跳高强调的是加快助跑速度和节奏,助跑时有一定的弹性,重心低,跑动中重心有起伏。
起跳是背越式跳高中的关键技术,是质心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的有力顺序对起跳的良好完成又是至关重要的,依次由髋、膝、踝关节发力,在蹬伸结束时,运动员的躯干和这三个关节要充分伸展。
4、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4个班的单臂教学和双臂教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发现:在同等教学条件下,应用单臂教学的学生,由于单臂教学的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接受,学生战胜恐惧的心理相对较快,一般在前2次课就可以基本消除。 同时由于学生有了战胜和挑战自我的成就感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主动性相对与双臂教学要有明显的优势。 在最后的综合考评中,达标考试,最后成功高度的对应分值达到7分单臂教学要高于双臂教学的,4个班数据统计显示, 单臂教学达标70分比双臂教学通过率总体高出15%。 满分的通过人数单臂教学的通过人数也比双臂教学的人数大致基本齐平,但总人数还是要略多出一些。
在技术考评中,应用单臂教学的学生,动作的整体连贯性相对较好,助跑和起跳的链接较连贯,起跳停顿相对不明显。但是由于助跑在起跳时速度损失相对较少,起跳时的惯量和冲量较大,所以在身体控制方面较困难,更何况普修课中,学生的整体水平都属于初级阶段,单臂起跳的身体控制相对于双臂起跳较困难。
在大学中的普修课中,由于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限制及教学课时的限制,所以在两种不同技术的教学结束后,都出现了一下问题:在助跑时,肌肉紧张,有步频,但跑的实效性不够,跑速不够;起跳时的支撑较差,摆动腿的摆动不积极,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体会不到摆动腿的肌肉感知。
5、总结
在学校中的跳高普修课中,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简单的技术消除学生的恐惧消极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跳高无论是采用单臂还是双臂摆动, 都用高水平的世界冠军但在学校的普修教学中, 由于学生群体相对于运动员的差异性所在,我认为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采用单臂教学能够更快的被学生掌握。
摘要:背越式跳高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跳高技术,由于它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运动员的速度和爆发性用力的潜在能力,背越式跳高就成了公认的最先进的跳高技术,它具有快速的技术特征,且能与力量完美地结合起来,能使技术动作变现出很高的效率。但运动员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从摆臂技术上就可分为双臂摆技术、单臂摆技术和无摆臂技术。
《色彩的对比》教学反思 第2篇
总体讲来,这一课的进行有两大难点,一个方面是课本身的内容造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处于一种尝试的态度,即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方式。
一、有关课程内容方面的选择与设计。
一般来讲,小学美术课,作为公开课性质的,通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的形式,并需要在已有的课程内容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但是,在选择了本课之后,随着备课内容的深入,发现这一专业知识类的课程,几乎是正好与一般内容的课相反,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上,也遇到了之前没有碰到过的难题――如何能在知识讲解清晰的基础上避免枯燥?如何从色彩繁杂模糊的知识选择出适合学生理解、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来?
色彩的对比知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色调、明度、饱和度。
课本知识窗的内容只提到了色相(即色调),并且是在认识色相环的基础上,在色相环上找到的。有色环,就难以避免出现同类色,在这个方面的取舍上,考虑了很久,才形成最后的上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觉、遵循色环的规律,在适合的位置上贴上适合的颜色,而不再做讲解,点到为止。
由于课本内容以“色相”为主,原来的课程设计也是重点在于色相,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和美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明度对比和饱和度的问题。饱和度,对学生而言,属于更深一层次的内容,而明度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在色彩对比方面,占重要角色。针对这一点,在课本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为“色相”与“明度”两个方面,避开了有关饱和度的知识。
色彩对比的知识非常繁杂,并且贯穿于身边的方方面面。在色彩的面积方面,原来打算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简单介绍,但这样就会削弱课程本身的重点。于是,在课程内容上,如何避免进行这一类内容的引导,也进行了一番思考。在展示图片的选择上,尽量比较这一类差距较大的作品出现,让学生重点只关注与“色相”与“明度”。最初仍是更偏重于课本提到的色相方面的知识点,但在试讲中发现,学生对于色相和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难于区分,所以之后课程的重心发生了大胆的偏移,直接提出:明度的范围比色相更为广泛,且某些时候,其对比的强烈程度也更大,因此提倡不必拘泥于色环上相对的色相对比,而可以凭感觉多使用明度对比。
为了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增加了小练习的环节: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各色小彩纸,让学生凭着感觉找出对比强烈的颜色,贴到黑板上展示,老师把色相和明度的知识讲解完毕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小练习进行分类,自己来判断哪些属于色相对比,哪些属于明度对比。
由于不再强调色彩的对比要以色相为主,在之后的作业环节,就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使用单一的色相对比来完成。
二、有关学生作业形式的选择。
自我设定的研究课宗旨:大胆尝试新的形式方法,不回避失败的可能。所以,在学生作业形式的选择上,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并且是三种自己以前在公开课上都从未尝试过的。
水粉,对学生的美术技能有一定要求,需要提前有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正好,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一个月一直进行着水粉有关的作业训练,学生对水粉笔、水粉颜料的掌握刚刚有了些入门的感觉拓印,可以顺带使用水粉颜料,是一种趣味性较强的形式,容易完成、出效果,作为最后的作业展示,可有望最先完成。
纸贴画,本来的打算是普通的彩纸剪贴,后来改为皱纹纸贴画,这是一种新的作业形式。
之所以选了三种形式,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种,也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色彩的对比》一课,专业性较强,相对的,趣味性就比较弱,最后的作业形式上多样化,能够丰富课堂、呈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就算是自我的挑战吧,尝试一下,能否在多种形式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混乱,能有序的完成课堂教学。
这三种作业形式,为课程的准备增加不少的难度,也多了很多工作量。这一节研究课,不仅是在课程的设计、取舍上,费了番脑筋,在学生的作业形式上,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也正是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能很好的运用材料制作出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在重点难点的解决上,有些问题因为强调不是很突出,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一点,在最后分类贴自己的小彩纸练习时,就发现了――个别学生仍然把明度对比的颜色,放到了色相对比一栏。为此,在课堂上,又重新做了一遍强调:色相对比,只是单纯指对比色之间产生的对比。
英汉对比语音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语音;迁移;对比
收稿日期:2010-10-10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学习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对策研究”,课题号:S091220。作者简介:张伟(1981-),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煤炭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李凤兰(1970-),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煤炭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人们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别的影响通常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历史背景带入其中,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相似或相同,学习者可以将这种相似或相同运用到二语学习过程当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如将这些规则和习惯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和干扰作用。
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从中找到其相同之处来学习。如果不加以指导说明,任凭学生自己去进行“迁移”学习,多数情况下势必会产生负迁移。对比语言学家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应该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述,一方面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行的描述,并加以仔细比较,让学生通过英语与汉语异同的比较,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相似音
在单个的元音或辅音发音方面,尽管很多英语中的发音都能够在汉语普通话中找到近似音,但这些音的发音部位或发音特征是有区别的,这就给中国学生完全掌握英语的发音造成了困难。如/i:/这个长元音,发音的时候舌前部向硬腭抬起,舌位较高,嘴唇向两边平伸,成微笑状。和汉语中的“衣”发音相似,但是没有摩擦,而发“衣”的音时,舌头和上颚会发生摩擦。再如 //和 //这两个摩擦音,发这两个音的时候舌端应向齿龈后部抬起,舌前部随之向硬腭抬起,双唇稍收圆并向前突出。而很多学生用汉语里面的“诗”和“日”分别替代者两个音,是不准确的。因为“诗”和“日”是卷舌音,而//和 //不是。英语有某些汉语中不存在的音位。如英语中的辅音//和//,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习惯于用汉语中相似的音来代替,将//发作/s/,把//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sink与think没有区别,zen与then没有区别。
二、节奏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
语言的节奏就是指在讲话或朗读的时候,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时间上的有规律的间隔。汉语和英语都是有节奏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英语的节奏讲究轻重的搭配,主要体现在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交替变化中。而汉语虽然也有轻重之别,但在节奏表征上只是辅助性的,主要体现在声调的搭配。
英语中,少数重读音节与大量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重读音节的相对调值比较高,发音较清晰,发音时间也较长。相反,轻读音节一般则调值较低,发音含糊、短促,音节与音节之间存在连读,省音,顺、逆和混合同化等特殊的语音现象。而每一个重读音节出现的间隔大体相同,因此,英语也被称为“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其声调,除少数轻读的语气词以外,每个音节都需要几乎相同的时间,清清楚楚地念出来,音节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因此,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汉语中除了一些轻声助词读的较快,较轻以外,一般每个字(音节)都念的清清楚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请比较下面两句汉语和其相对应的两句英语。
1)这个男孩很想扩大他的词汇量。
A.The boy is interested in enlarging his vocabulary.
2)每天进步很大。
B.Great progress is made daily.
先看两句汉语。句1中共有十三个音节,句2中有6个音节,因此读句1所用的时间差不多是句2的两倍。再来看英语句子。句A共有16个音节,其中重读音节4个,句B共有7个音节,其中重读音节也是4个。这两句话虽然句子的长度(总的音节数)相差很多,但重读音节都是4个,因此读这两个英文句子所花费的时间应该是大致相等的。英语中各重读音节之间需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因此要注意重音间的轻音数目,轻音若较多,就需要读快一些,而语速加快就会出现连读,省音,同化等语音现象,这就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听不懂老外说话,觉得他们讲的很快,讲得很不清楚的原因。而实际上这才是英语的节奏特点,每个音都发清楚了,那就不是英语了。
而中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对于母语语音特点的直觉已经非常深刻,从而会受到汉语节奏模式的深刻影响,造成说不好,听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英语和汉语的节奏特点和差异,进行对比教学,对连读,省音,同化等语音现象也进行详细的讲解,做大量练习,从而掌握正确的英语节奏。
三、重音
英语是“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重音在英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音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是英语语音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它的重音远远没有英语那样重要,因为汉语中几乎是每个音节都重读的。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读英语时把每个音节都读的很重很清楚,讲出来的英语都是汉腔汉调的。
英语重音包括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单词重音是指人们在单独朗读一个单词时的一套重音规则。这些规则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很多中国学生对于单词重音掌握不好,随意改变重音位置,这就会导致理解困难和交际失败。因为英语单词的重音具有辨义作用。汉语是依靠声调来辨别词义和词性的,重音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学生对词重音的位置不是很敏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分析英语和汉语重音的异同,让他们了解每个单词一般只有一个重音,要慢慢克服汉语习惯的影响。
句子重音是指人们在朗读连贯的语句时那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轻读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实词(实义动词,名词,部分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重读,虚词(冠词,代词,连词,介词等)轻读。大部分虚词一般既可用强读式(strong form),也可用其弱读式(weak form),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词应该读其弱读式,但大部分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读其强读式。而这些词只有在被强调,需要重读的时候才应该用强读式。其实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节奏模式影响的表现。
如:I don’t like apple and pear.
这句话中的“and”是连词,其强读式是/nd/弱读式是/n/或者 /n/。在这句话中应读其弱读式。
又如:The letter’s from him, not to him.
这句话中的“to”和“from”是介词,具有强读式和弱读式。介词是虚词,按照句子重音一般规则的话,应该是轻读,所以要读其弱读式。但是在这句话中“to”和“from”在意义上构成了对比,是说者要强调的内容,因此应该读其强读式。
四、语调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也指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英语的基本调有两种,升调和降调。英语语调除了表达语法意义之外,还能更多地表达出字面之外的隐含意义。其升降起伏比较自由,幅度很大。依靠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来表现节奏的变化正是英语语调的表现形式。
虽然汉语有声调也有语调,但汉语的语调只是以4种单字调为基本单元而建立起来的语调,语调本身升降变化不大。汉语语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语调一般是在句末的字调基础上稍作调整,字的声调只根据说话人的语调稍加抑扬。汉语的语调受字调的限制,缺乏“自由”,所以语调就不能大幅度升降。因此,汉语语调的变化不是那么显著。
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或交际时受汉语的影响,语调平淡,缺乏音节的高低、长短、强弱之感,往往该升的地方升不上去,该降的地方又降不下来,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
五、结语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教师必须了解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了解一定的汉英语音理论知识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对比教学,向学生讲明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并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听和说的机会,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避免语音负迁移,使学生逐步改变母语的发音和感知习惯,强化重音意识,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参考文献
[1]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冠林,孙静渊.实用英语语音语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许曦明.从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
浅析英汉文化对比教学 第4篇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 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 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 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语言教学中,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存在这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就会使英语学习者对某些语言知识难以理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英汉文化之间差异的对比和认识, 以便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下面笔者主要从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探讨英汉文化差异。
长期以来, 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比如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 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也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 并表示慰问。而英语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把它直译乘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 甚至还会引起误会。对于一个经过长途履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 可以说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或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一路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 可以说, Well done.You’ve got a hard job. (干得不错, 辛苦了。) 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的“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能引起美好的联想,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比如蝙蝠, 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 颇受欢迎, 因为“蝠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 象征幸福、有钱、优势。而在西方, 人们对bat (蝙蝠) 无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 (瞎得跟蝙蝠一样, 有眼无珠) , crazy as a bat (疯得像蝙蝠) 。有时还有更坏的比喻。提到蝙蝠, 西方人就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这也许因为吸血蝠的缘故。他们对蝙蝠的感情是又怕它, 又讨厌它。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与文化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犹如纲与目的关系。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宗教观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中国人整体上比较重集体主义, 注重小圈子利益。如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 首先要服从集体利益。在这种文化氛围下, 如果某个人太出风头, 个性鲜明, 那么他很快就会被鼓励、被排斥, 称为不合群。中国文化重在“天人合一”, 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孟子说过,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是首先被尊重的。英国哲学家洛克曾断言, 生物个体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美国文化的个体观就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称为“本体论个体主义的信念, 即相信个体是第一现实, 而社会是第二位的、派生或认为建构。”如果某个人当面发表对某事的看法, 哪怕与权威不一致也没关系。在中国, 权威的尊严是不容置疑的。例如, 来中国上课的外教惊讶地发现学生爱听, 不爱讨论或发表见解, 他们总想等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忽视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些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 由于表达不当而表现出不礼貌或唐突, 交际受到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所教语言知识导入文化知识, 把遵循文化的行为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使学习者获得他们所需的文化能力, 使他们能觉察和包容影响自己的和他人行为的文化因素。总之想要学好英语, 就必须学习英语文化, 了解英汉文化的相关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自觉增强对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加深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识。高校外语教师应全面掌握交际化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 努力构建跨文化的认知理念, 引导学习者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最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王福祥, 吴汉樱.语言与文化[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对比思维训练-教学教案 第5篇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说起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究竟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是怎样流传至今的?它有何过人之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仔细研究文章的写法。因为任何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上千年,一定是它在艺术上有独到的特色和创造性。仔细读读„„再读读„„难道你还没有领会到吗?答案是对比!可以这样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一座对比思维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圣殿!你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对比有多少——
1.“蛇之毒”——疗效的显著 2.捕蛇凶险——争奔走焉
3.蒋氏家族的悲剧——专其利三世矣
4.言说家史貌若甚戚——听说复赋汪然出涕 5.乡邻之生日蹙——吾熙熙而乐 6.乡邻非死则徙耳——吾以捕蛇独存 7.毒蛇可怕——苛政更可怕
好,我们这样说同学们也许会认为有点牵强。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下尝试,如果去掉了这些对比,会怎样呢?去掉了对比,文章就只剩下三句话了: 永州的农民因为政府的徭役和赋税而家破人亡。有一个姓蒋的农民为了逃避这些徭役和赋税,祖孙三代操着捕蛇的行当。我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考察民情的政府官吏知道这一现状。
你看,这么干瘪的叙述,显然无法达到打动我们的目的,当然不可能流传至今了。
对比思维的艺术价值 1.当我们想要达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也许是最容易实现的。有时候,一个对比比许多道理更有说服力。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句话中,杜甫就应用了对比: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样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感情冲击,是无人能抵挡的。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2.对比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虽然不需要说出来。柳宗元对蒋姓捕蛇人的同情、对朝廷苛政的愤慨,就潜藏在这些躲避之中。对比思维最大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当我们运用了对比时,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知道我们的意图。从而,对比能使我们的文笔更简洁精炼。
对比思维训练速成
一、明确表达的目的
虽然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不必把自己的表达目的说出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表达什么。比方柳宗元要表达苛政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这些都潜藏在他所罗列的一系列对比之中。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跋语”,其仰慕推崇之情可见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 就是这样,对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所能对文章艺术价值的提高也是超凡的。
二、对比运用的两个角度 1.两种境况的直接对比
好的和坏的、善的和丑的、懦弱的与坚强的„„这些从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的事物,如果直接引用到文章中进行对比就是这一情况。这一思维集中表现在如议论、描写、叙述等之中。对比论证是一种有很强说服力的论证方式。邓小平1984年6月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时的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在论证“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三个方面的阐发都采用了对比论证: a.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
b.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 c.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以上三个方面均采用“如果„„就„„”句式,假设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怎样,这就与正面论证构成对比。
在论征“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时也采用了对比论证:以三十几年的反面教训,即闭关自守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与正面论证相对比。其他例证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2.同种境况下不同类属的对比
在一个相同的范围之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对比就是这一情况。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高尔基的《海燕》、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故乡》等。我们可以集中思路来分析一下《故乡》。这篇鲁迅先生寄寓了深切感情的小说里,采用了几组明显的对比:(1)记忆中的故乡生动活泼的景象与眼前故乡的萧条凋敝的对比;(2)少年闰土的天真烂漫与成年闰土的麻木讷言;
(3)少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与成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
利用对比教学强化审题意识 第6篇
1两个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1利用正误对比,通过刺激强化.
问题已知圆的方程为,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p>0),判断两条曲线是否有公共点,并说明理由?
从反馈情况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曲线有公共点,一个学生展示的过程如下:
将抛物线的方程代入圆的方程并整理得
因为Δ=64>0,所以方程(1)有两个实根,圆和抛物线有公共点.
分析与评价从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对曲线的范围只是了解(至多是初步理解),在审题时不能灵活地进行数与形的转化;代数式的变形与等价转化的意识较差,把方程(1)有解等价于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解,曲线有公共点;解题反思和解题监控的意识较差,不能反思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思维的批判性较差.
如果直接讲解,效果会很差.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反思和批判.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请就p=4的情况画出图形,指出交点的个数(定性),并求出交点坐标(定量).
经过操作,学生发现了(有的是解方程发现了问题,有的是画图发现了问题)曲线根本没有交点.
分析与评价这个问题是在理解学生、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对比问题,这样强烈的对比和刺激自然会让他们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问题2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问题3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
这样的问题是他们发自内心提出的,是自然产生的,此时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教学影响是深远的,教学效果是深刻而牢固的.
对于问题1,学生经过讨论,最终得出:
因为Δ=64>0,只能保证方程(1)有两个实根,但是曲线是有范围的,对于抛物线y2=2px(p>0),应有x≥0,对于圆,他们是否有交点还要看方程(1)的两个实根x1,x2的取值范围.
对于问题2,学生经过讨论,最终得出:
当p=2时,方程(1)的两个根分别是x1=0,x2=-2(舍去),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它也是两曲线的切点;
当0<p<2时,方程(1)的两个根分别是(舍去),两曲线有两个交点;
当p>2时,方程(1)的两个根都小于零,两曲线没有交点.
对于问题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这里主要是指灵活地进行数与形的转化,要理解并运用曲线的范围,挖掘隐含条件,注意等价转化,要能从方程想到曲线、能结合图形理解曲线的范围、能理解方程解的几何意义,并能及时反思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
要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消元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它仅表示该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与原方程组是否有解以及解的个数无关;对于直线和二次曲线方程消元后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原方程组的交点个数有关,因为直线的方程中x∈R,y∈R.
案例2设置对比考题,通过选择强化.
在考试中,我设置了下面相关的考题供学生选择,突出强化审题的重要性.考题如下:
已知函数f(x)=(m-3)x3+9x(m∈R).
(Ⅰ)求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
(Ⅱ)在下面的A,B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问题作答(选择你认为的简单问题):
A.求函数f(x)在区间[1,2]的最大值;
B.若函数f(x)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为4,求m的值.
从考试结果看,我任教班级的学生有部分选择问题B,其他班级的学生几乎全部选择问题A.由于该题需要分类讨论,对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错误很多.课后访谈得知,学生普遍认为要解决问题B,首先要解决问题A,所以问题B更难.即使在课后非常冷静的情况下,学生仍然会选择问题A.这个问题突显学生审题意识的缺失,更突显培养学生审题意识的重要性.
讲评时,为了突出对比的效果,先按照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正确求解问题A,然后利用问题A的结果求解问题B.在反思的时候,提出问题:问题B的题干中,已知信息更多,利用已知信息,你可以得出那些结果?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逐渐分析得出:
通过对比,学生的震撼很大,触动也大,学生思考的很多.在解题反思时,学生总结如下:在解题时,要认真读题、审题,要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条件.对于本题,要注意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然后从一般到特殊,缩小变量m的取值范围,避免分类讨论,简化了运算.
在案例2中,审题习惯不好的同学大部分选择问题A,得分偏低;认真审题的同学更容易选择问题B,他们从题干中挖掘了更多的隐含信息,选择了更好的方法,得分较高.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建议:考试的职能部门在一定的范围类试点选择性的考题,让习惯于题海战术的考生选择一类考题,而且不易得到高分;让认真审题的考生选择另一类考题,他们可以从题干中发现更多的信息,从而发现不同的更好的方法,得到更高的分数.利用对比考题,强化审题意识,提升审题能力,让“多考想,少考算;出活题,考能力”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
2教学反思
2.1教师要在行动上重视审题
认知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能在审题中学会审题,只有通过审题才能体现学生的审题水平,学生也只有通过审题才能学会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要让学生高度重视,可是在解题教学时,审题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不能认真分析学情、不能和学生一起查找根源并尝试变通条件和结论,而是简单的告知,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这就是“我告诉,你知道;你记住,你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师自得于“讲懂、教会”,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训练”,并美其名曰“熟能生巧”.其实质是问题和方法的对号入座,是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对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效果不大.
2.2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重视审题
我们知道,问题导学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利用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学生就可以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其教学的关键是提出恰当的问题.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真水平,能准确把握知识的逻辑脉络,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真水平且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走向的逐渐深入的问题.它们是教师理解学生、理解数学、理解教学能力的体现,对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
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教学 第7篇
一、英汉思维对比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英汉思维差异有很多特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 主体与客体
中国文化是人本文化, 即以人文为中心。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就曾经说过:“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汉民族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 而这种文化经过长期沉淀便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主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文化是物本文化, 强调以客观物体为主体, 偏重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这种文化类型经过长期积淀便形成了西方特有的客体思维方式。
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包括:汉语句子多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为主语, 而英语句子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为主语;汉语句子多用主动语态, 而英语句子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例如,
(1) Her good work and obedience have pleased her teacher.
译文:她学业优良, 性情温顺, 深得老师的喜欢。
英文例句的主语是抽象名词“work”和“obedience”, 而翻译成汉语, 句子的主语却换成了人称代词“她”, 体现了英汉民族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
(2) 有人提议推迟会议。
译文:It wa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u off the meeting.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被动语态的形式其实并不复杂, 但要达到英美人士那种自觉的使用程度却并不容易。如例句汉语主语为“有人”, 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对应翻译是“someone”, 这样就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主动句了, 不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二) 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
英语民族注重形式逻辑, 而汉语民族侧重于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别。英语语言是形合语言, 特别注重语法, 句法严谨, 句中各个成分之间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连接, 而且这些连接手段是必需的, 不能随意去掉。而汉语历来注重意合, “意授于思, 言授于意” (《文心雕龙·神思》) 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 语言受意念支配。只要意思清楚, 语法和句子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 句子中间的连接手段常常省略, 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所以才有“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没有动词的诗句, 但是诗的意境和韵味却丝毫未减。例如,
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
译文:我们看见一只知更鸟, 知道春天快要到了。
原句中的连接词“as”表达的是因果关系, 但是在中文句子中却习惯省略, 听话人完全能够根据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领会二者的关系。如果非要加上“因为……所以……”, 句子反倒变得生硬了。
(三)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总的来说, 汉民族思维趋向于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思维趋向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差异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中有大量概括、笼统的抽象名词, 用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微妙的情绪, 而这些词往往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汉语却习惯运用各种丰富而形象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虚的抽象概念。在英汉翻译中, 我们就要注意尽量把英语抽象词转化成汉语形象具体的表达方式, 使译文形象生动, 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例如,
But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my case.
译文:但我的事已经搞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原句中的“publicity”是个抽象名词, 它可以有很多含义, 结合本句的意思, 把它具体化, 译成汉语“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既切合原句的意思, 又非常形象、生动。
(四) 直率与含蓄
西方人感情外露, 善于表现内心的感情;中国人比较含蓄, 往往不直接表露内心感受。受这种思维差异的影响, 汉语句子习惯先交代背景条件和周围环境, 逐步渲染, 然后进入主题, 句子的重心多位于后半部分;而英语句子习惯开门见山先进入主题, 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最前面, 然后再依次补充条件和其他次要信息。例如,
(1) I’m very happy to receive a letter from you.
译文:收到你的来信, 我十分高兴。
从上例可见, 英语句子首先表达情感, 再说引起这种情感的原因。而汉语先说原因铺垫, 再表达情感。
(2) You can arrive in Beijing earlier for the meeting provided if you don’t mind taking the night train.
译文:如果你不介意坐夜车的话, 你可以早一点到北京去参加那次会议。
英语条件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可以放在主句之前, 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后。汉语句子一般习惯把条件讲在前面, 然后再引出主要信息。
二、英汉思维对比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启示
从上文的论述可见,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毋庸置疑, 在日常的翻译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帮助学生消除英汉思维差异的影响:
(一) 帮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本身, 还要多向学生传输西方历史文化和人文知识, 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并且鼓励学生对比中西方思维方式, 找出二者的差异。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是消除这种差异对学生翻译学习影响的前提。
(二) 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教师还要专门讲解英汉语言的差异, 从句子结构、篇章组织等各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语言和思维是息息相关的, 思维差异是语言差异深层次的原因。学生通过语言的对比分析, 可以加深对思维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三)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
我们发现, 两三岁的中国孩子在美国生活, 不用多久就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除了他们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之外, 也说明英语思维习惯是后天形成的, 是可以逐渐培养的。因此, 我们在翻译教学中也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例如上文提到的客体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材料进行重点讲解, 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思维游戏, 要求学生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后总结两种思维的差异, 使学生逐渐适应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并且在英语遣词造句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英语思维方式。
总之, 在翻译教学中进行英汉思维的对比分析是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英汉思维的对比分析, 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和习惯英语思维方式, 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和篇章, 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 对比分析了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 并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 以此消除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汉思维差异,对比分析,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绪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2]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对比教学 第8篇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是否引起一线教师应有的重视呢?我们在对三所学校五、六年级35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23% 的教师明确第三学段的阅读重点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近70% 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尝试着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对比阅读”,即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帮助学生看到差异和共同点,把握文本的特征。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比较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发展到两篇文本,打破了“教课文”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对比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怎么写”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在第三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对比阅读”呢?
一、相似题材的对比阅读——同中求异
人教版的课文多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不少课文之间都既有相同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个性”。通过比较来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以儿童的视角,充满童趣的笔触,用几件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与此相对应的,五年级上册中的《松鼠》一文,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课堂上,我们把这两篇课文作为对比阅读的教材。
师《:跑进家来的松鼠》向我们描述了一只可爱的、灵活的松鼠。其实,五年级的语文书里有一篇课文,也是描写松鼠的。
生:布封的《松鼠》。
师:请拿出这两篇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一边比较,一边填写这张思维导图。
师:看看这张图,相同的部分应该填写在哪里?不同的部分应该填写在哪里?
生:相同部分应该填写在当中重合的部分,不同部分填写在余下的地方。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教过的思维图。
师:明确怎么填了?请先快速默读课文,自己想一想这两篇文章的异同。一会儿四人小组讨论填写。1号、2号同学总结,3号同学填写,4号同学汇报。
(学生认真阅读,合作填写)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请每组的4号同学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是写松鼠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写小松鼠和人的事情,《松鼠》是说明文。
师:我发现这组概括得很简洁。他们认为的共同点是两篇课文的写作对象是相同的。对于他们完成的思维图,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们小组发现,《松鼠》中在介绍松鼠的习性时,用一个小节来介绍松鼠是怎么搭出干净又暖和的窝;而这搭窝的习性在《跑进家来的松鼠》中,是松鼠偷了哥哥的手套和奶奶的头巾来垫窝的事。
生:《跑进家来的松鼠》用了小松鼠贮存冬粮、晾晒蘑菇、垫窝三件具体的事来描写小松鼠的可爱。
生《: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师:还记得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吗?
生:比一般的说明文要有趣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方法。
师:请你们把这些内容补充到思维图中。
师:刚才,我们总结了这两篇课文的异同。原来,同样的写作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可以用说明文的形式来介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惯,也可以写和小动物相处的具体的事例,同样都能写出小动物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
对比阅读由于引进了两篇阅读文本,原本碎片化的阅读开始向整体性、结构性的文本阅读转化。简单的思维导图的呈现,帮助学生清楚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同样的写作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写,同样都能写出小松鼠的灵活和可爱。这样的发现,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相似题材文本的对比阅读最为常见。人教版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按一定的主题编排,单元内课文具有相似性。如六年级下册的外国名篇名著单元,就可以安排《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对比阅读,比较作者在表现儿童悲惨命运时,用了哪些不同的表达方法。第三学段的文本中还安排有阅读链接。如六年级下册中的《北京的春节》一课后就有阅读链接——梁实秋《过年》和斯妤《除夕》的节选。这些“一事多写”的文本若能进行对比阅读,能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对比阅读是培养发散性求异思维的绝好方法。
二、不同题材的对比阅读——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辨别、筛选,揭开不同题材的文本的表象,找寻它们共同的特征。它培养的是学生收敛性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寻两篇不同题材的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同点,从而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
从第二学段的《太阳》开始就出现了说明文。此后,在每一册语文书中都安排了一篇或一单元的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性说明文。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就安排了一组说明文。在学习了《新型玻璃》之后,我们安排了选读课文——说明文《太空“清洁工”》,将这两篇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列出了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图。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两张结构图,你们发现科普说明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说明文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物,会从几个方面说得很明白《。新型玻璃》给我们介绍了四种不同功能的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太空“清洁工”》是按三个部分来介绍太空清洁工的。
师:是啊,科普说明文的条理都很清楚,让读者能很明确地了解要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那么,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来说说。我们可以采用四人小组的形式来学习。请每组的4号同学汇报。
生:我们小组发现,说明文会用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我们在《新型玻璃》里找到这一句: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在《太空“清洁工”》里找到这一句: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
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
生:我们小组发现,说明文的语言很有趣,会用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新型玻璃》里说“: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太空“清洁工”》里说“: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读着觉得很有趣。
师: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了。
五上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和说明方法并不陌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两篇说明文的结构图后,指导学生发现说明文在行文表达上的特点——条理清楚。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发现说明文语言上的特点——语言准确、生动有趣。
“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的方法还可以从语言角度、表达方法的角度对两篇不同主题的文章作专题总结。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穷人》就可以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从心理活动描写的角度作对比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三、同篇文章的对比阅读——比较侧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第一次把“教科书编者”放入阅读教学的“对话者”之中。因为教科书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接受能力,更要考虑单元主题和篇幅长短。因此,每篇文章被选入教科书后,都会有适当的改动或增减,以呈现出独特的教学价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略读课文《桂花雨》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无独有偶,这篇教材也被选入了苏教版教材。这两篇文章虽然同出自琦君的散文《故乡的桂花雨》,但经过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改编,两篇文章各有侧重。这样的文本也可以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师:其实,《桂花雨》这篇文章不仅我们这册教材里有,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请大家细细读读这两篇文章。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吧!
生:我发现,苏教版《桂花雨》中描写“摇桂花”的段落写得比我们课文中的详细多了,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摇桂花”的快乐。
生:我发现,我们书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苏教版《桂花雨》中没有的。
师:大家仔细看看,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母亲在台风来之前担心桂花被吹落。
生:母亲还唠叨着要把桂花送给邻居。
师:这篇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都在写桂花的香气,而第三自然段却是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在台风来之前担心桂花被吹落,还唠叨着要把桂花送给邻居。这样的写法叫“插叙”。
师:这段插叙,为什么苏教版的《桂花雨》中没有写呢?
生:苏教版教材中的《桂花雨》重点写童年摇桂花的快乐,这个和母亲的担心和唠叨没有太大的关系。
师:是啊!人教版教材中的《桂花雨》表现的是思乡的主题,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桂花树下浓浓的乡情香。而苏教版里的《桂花雨》突出的是童年的快乐。同样的一篇《桂花雨》,根据表达主题的不同,文章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同一篇文章,由于教材单元主题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教科书编者对文本的改编,为学生平时作文如何选材做了很好的范例。人教版第三学段的课文有很多是名家名篇。这些名家名篇的作品在选入教材的时候,都经过教科书编者精心的改编。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等方法来学习、比较教科书编者改编的侧重,领会选材对表现中心的重要性,为学生作文如何选材打开思路。
对比喻的延伸教学思考 第9篇
关于比喻句教学,王荣生教授有过精彩的描述:“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讲,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要讲,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凡是比喻句,皆语三要素;凡是比喻句,皆语生动形象;凡是比喻句,皆语巧妙。难道我们的比喻教学仅仅只能教给我们的孩子这些内容吗?还有没有可以挖掘的点呢?我们能不能借助“隐形的翅膀”,让比喻句飞起来呢?
一、长着“翅膀”的比喻句
初中教材中,有些比喻,是具有一些独特性的。这些比喻句具有延伸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将某一事物比作什么,而是整段甚至通篇将比喻句延伸下去,形成独特的“比喻的延伸”。
(一) 比喻句的段落延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增的课文《风雨》开篇就是这样一段话: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 个偌大的 蘑菇长在 了空中。
作家在写比喻句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喻体本身,而是顺着喻体的形象一直写下去,把比喻用到了极致。你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这哪是写树林子,分明是顺着喻体“面团”的意象延伸下去。最终描摹了一场暴风雨到来的过程,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再看,冰心在《谈生命》 一文中,将生命比喻成了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和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然后具体描绘了那“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曲折历程以及那“一棵小树”由青春生长到黄叶干枝的生长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化的展现来凸显生命“流动”和“生长”的特点。
(二) 比喻句的通篇延伸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比喻句。你看,“那一树辉煌的淡紫色如同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但是这个比喻并未结束,这条瀑布还在流动,还在迸溅着水花。不仅如此,作家在后文的描写中由这个整体比喻又延伸出了一个局部的比喻,她将这一树紫藤萝中的每一朵花又比喻成了小小的帆,帆下还有船舱。在文章的结尾处,作家再次提到帆满载着生命的酒酿在花的河流上航行,而这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中,作家将民族生命的进程比喻成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并具体描绘了这条长江大河时而平坦时而曲折的过程,以此来说明民族生命的进程有时是顺利发展的平稳期,而有时又是战乱之类的艰难国运。但是这个比喻并未结束,作家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次延伸出与此相关的比喻句,用扬子江、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来表现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通篇完整的比喻。
二、探寻隐形的“翅膀”
那么这些比喻句所隐含的“翅膀”究竟是什么呢?刘正国先生曾提出“喻体延伸”的概念。他认为“喻体的延伸”就是指比喻中除本体、喻体、喻词三要素之外的部分。还有的学者将比喻延伸定义为喻体发韧,受喻体制约、支配、影响部分。可见,延展与喻体关系密切。借助喻体把握本体,由本体特征构成的延展部分在指出相似性的同时也是对喻体的进一步说明,极大地提高了受众对比喻意图的掌握,使得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一般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以《风雨》一文中的 比喻句为例,将“树林子”比喻成“面团”会让读者一时无法理解,因为比喻的相似性在这两者之间似乎体现得不够明显。但是有了后面的延伸部分,这个喻体的形象就具体化了。原来这个面团不是静态的,它还在“鼓”“陷”,还在“拉长”“往上扭”,还在“忽大忽小”“忽聚忽散”的变化……而从这个喻体“面团”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读者也找到了其与本体“树林子”之间的相似点。原来不是“树林子”的形状像“面团”,而是树林子在风中狂乱而不能自持的状态和面团被人随意揉搓的过程很相似。所以喻体的延伸部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使喻体的形象具体化,方便读者把握喻体特征。同时,读者通过把握喻体特征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体形象和本体特征。
在《谈生命》一文中也一样。作者用 两个新颖 的比喻 ,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读者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的真谛。真可谓“喻巧而理至”。
如果说段落延伸能够让喻体具体化,那么通篇延伸则能让文章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美感。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作家几乎通篇都在用“瀑布”“河流”和与此相关联的“帆”“船”作比。从整体的“一树的紫藤萝”如“瀑布”,到局部的“每一朵花”如“小小的帆”,再到结尾处的花舱满载着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花的河流上航行,最后聚集组合成万花灿烂流动的瀑布。这些比喻句就好像将整篇文章搭成了几个骨架,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喻体式结构。如果将后文的喻体与前文割裂开来,采用其他喻体来描写,那么这种整体性的美感就会缺失。所以,通篇的比喻延伸如同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光彩。
三、舞动隐形的“翅膀”
比喻的延伸部分仿佛是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设立了一串铰链,唤起了一系列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意象,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巩固、加强既定的联想,让读者全面、持续地进入比喻的情景,从而取得更完善的修辞效果。研究比喻的表达效果,如果忽视了延伸部分,就难以过把握其丰富的审美内涵。由此,教师应抓住这个教学点,引领学生分析体会这类比喻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避免模式化的比喻句教学。那么对于这个教学点,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操作呢?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单纯给初中学生讲比喻延伸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能够借用比较法,让学生在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类型的比喻句中展开比较,品鉴优劣,这是初中学生能力所能达到的。
《风雨》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 一片 ; 水一下子 聚起来 ,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四边塘岸。
在这里作家将浮萍比喻成绒被,进而对其拉长、张大,在别人止步的地方再往前大踏步地前进,在前一句比喻中又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比喻,进而完成了浮萍的一系列过程化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品鉴优劣,感受比喻延伸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下尝试:
师:同学们,关于“浮萍”的比喻句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老师找到了其中两句:1湖面上浮萍像绿宝石雕成的珍品。2池塘里的浮萍像一块绿色的草坪。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比喻句和我们文中的比喻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原句将浮萍比喻成绒被突出了浮萍厚和柔软的特点,而且还对这个绒被展开了动态描写,有一个过程体现。而老师找到的那两个比喻句虽然也抓住了浮萍“绿”的特点,但它是静态的,内容上显得单薄。
师:你对语言的感受很细致,理解也比较深刻。
生:原句侧重强调浮萍厚的特点而不是绿的特点。这么厚的浮萍却仍然被风撩起一角,揭开一片,更加写出了风的力量之大。
生:我觉得原句带给我们一种画面感。他写浮萍像绒被并没有停在这个层面上,而是对这条绒被接下去的变化展开了具体的描写,这样这个句子仿佛充满了一种生命力。
生:我还发现后面的“撩”和“揭”这两个动作和前面的绒被是相关联的。
师:我们同学都关注到了后面内容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正是有了后面内容的补充,让这个比喻句仿佛充满了血肉,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
……
将鉴赏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比喻延伸部分对表现本体的作用以及比喻延伸对整个句子表达效果的影响。这样学生由直观感受深入到句子的分析,完全是一种自主接受而不是教师的外来强迫。作为教师也不必一味强调“比喻延伸”的概念,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感受体验就可以了。
比喻教学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喻,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欣赏比喻句,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甚至于我们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了大量的比喻句之后,还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比喻句运用到写作中,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
香港内地小学乘法教学对比 第10篇
一、两地二年级乘法教材对比
比较:香港教材先在前面渗透50个一数、100个一数,为后面乘法学习打基础。从教材编排来看,香港先完整学完乘法,再学除法。内地分两段走,先学1-6乘法口诀,紧接着学用2-6乘法口诀求商;再学7-9乘法口诀和对应的求商。
分析:香港教材安排先完整学完乘法口诀,再学习用口诀求商,这样便于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再学习除法。但是这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内地乘法分两段走,降低了背口诀的包袱,但是乘法口诀学习的顺序只是简单的从小到大编排,2、3、4、5、6、7、8、9的口诀。
策略:两地乘法教学需要相互学习借鉴,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样才更好地优化乘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计算。香港的乘法教学可以借鉴内地分两段,先学2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10的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再学习3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1的乘法口诀、10的乘法口诀和0的乘法口诀。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背口诀的包袱,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内地的乘法教学顺序可以借鉴香港的,先易后难,再按倍数关系的先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快速记忆口诀,提高学习效果。
二、两地乘法计算教学对比
1. 乘除法——减少口诀记忆的数量
比较:香港的乘法还存在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如3个2只能写成2×3,不可以写成3×2。内地在课改后,取消了这种区别,乘号前后的两个数统称为因子,如5个2既可以写成2×5,又可以写成5×2。在乘法口诀表里,香港教材安排了“从0-10的口诀,每个口诀有10句,共110句”,内地教材只有45句乘法口诀。
分析:由于香港教材乘法口诀太多,造成学生记忆负担较重,提取速度也就相对较慢。
策略:当我们用香港教材教完“0-10”的乘法口诀后,可以帮助学生一起整理乘法口诀表,在整理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处理两个乘法式子”的道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把重复使用的删去,如:0乘任何数都得0,就可以拿走0的乘法口诀;10的口诀是在1口诀基础上添0,可以拿走;1乘任何数都得本身,也可以拿走;后面2-9的乘法口诀中,相对应的横排与竖排重复,可以保留一排,拿走另一排。这样就使需要记忆的口诀减少了。
2. 竖式计算——建立“图式言”三联系
比较:乘法竖式计算,两地计算的先后顺序不同。内地是从右边乘起,学生也只会从乘数的个位乘起,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香港则从左边乘起。
分析:内地乘法竖式计算从个位乘起,用摆小棒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白,先算散的再算整捆的,便于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当散的凑成整十后就变成了一捆。香港从高位乘起,相当于估算,使学生计算乘法时不至于相差太离谱。
对策:乘法竖式计算,内地是从右边乘起,学生也只会从乘数的个位乘起,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香港学生则从左边乘起,计算方法多样。
三、两位数乘法对比
例:列竖式计算23×151=3473
这么多种的计算方法,是我原来没想过也没碰到过的。这是香港慈航学校的杨主任告诉我的,在她班上既有香港本地学生,也有内地来的学生、外籍学生,由于各地不同的计算习惯,也就出现了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杨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这样的情况,她民主地让学生用各自掌握的方法计算,但由于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听课时产生了模糊的现象,所以在香港这种国际大都会教数学还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语言不同,还有这样或那样习惯的不同。这也让我对乘法竖式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对比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篮球游戏,篮球教学,技术动作,教学效果
前言
篮球, 一个集娱乐健身展现自我人格魅力的运动。如何教篮球, 如何教好篮球, 如何让篮球运动的魅力展现在那些迷恋电脑的学生使他们参与篮球。已经成为体育教师的一大职责。篮球不仅可以让学生宣泄在书海中的压抑, 更能让他们懂得如何真确用身体来展现自我魅力。篮球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其魅力。更主要的是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课余不断的强健自己的体魄。所以如何让青少年懂得体育不是枯燥, 不是乏味的肢体训练, 篮球是个很好的选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商丘市第一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中分别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针对: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步伐移动;抢断球;抢篮板球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2.1实验组与对照组行进间运球技术差异对比分析。运球是篮球运动基本功之一, 不仅是表现个人技术的重要手段, 也是组织全队进攻配合的桥梁。表1统计数据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行进间运球技术上有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1) , 对照组运球成功率远低于实验组 (对照组-实验组=-29.13%) , 对照组失误率 (56.71%) 非常高, 是实验组的2倍。实验组表现出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动作规范等良好迹象。在行进间运球技术学者过程中, 如采用“绕圆圈运球接力比赛”、“曲线运球接力比赛”及“一人运两球”等与运球技术直接相关的辅助性游戏时, 发现实验组学生不仅在学习兴趣、练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组织纪律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而且平均练习次数少, 运动量大, 教学效果明显。这充分说明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篮球游戏, 既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也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2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差异性对比分析。篮球比赛中组织进攻配合、实现战术的关键, 是一切组织进攻的基础。从表1统计数据得知,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达标情况上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1) , 对照组传接球的成功率低于实验组 (-24.51%) , 而失误率又高于实验组 (24.59%) , 说明个人技术和配合意识方面不及实验组。实验组在传接球基本功方面做得比对照组好。对于传接球教学, 安排如“传接球比赛”、“看谁反应快”及“你传我抢”等游戏, 实验发现, 学生在传接球次数、成功率、运动负荷、应变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 对技术掌握快, 学习积极性高, 从而把被动的兴趣爱好转化成主动的动机追求。2.3对照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差异性对比分析。投篮是篮球运动中的主要进攻技术, 决定篮球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在实验过程中, 实验组单位时间内投篮次数比对照组要多, 而且动作的规范性与技术要领等方面也比对照组表现得要好。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投篮命中率高, 并以此为荣。因此在进行的投篮技术的教学时, 可在课的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实施“跳投接力”、“罚球比多”、“投篮比多”等游戏, 学生不仅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篮球教学过程中去, 而且命中率高, 自信心更强, 教学效果明显。2.4实验组与对照组步伐移动技术差异性对比分析。移动是篮球运动的基础, 在进攻与防守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贴膏药”、“三角形滑步接力”、“你追我赶”等有针对性的移动技术游戏, 学生则表现为兴趣浓烈, 移动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 取代了无游戏教学时学生表现出的怕苦怕累不愿动的局面。2.5实验组与对照组抢断球技术差异性对比分析。抢断球是篮球比赛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从表数据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抢断技术上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实验组抢断总次数和成功次数都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实验组统计结果比对照组好。实验组表现出运动积极性高、反应快, 抢断时机把握好等好的迹象。实验发现, 针对抢断球技术教学, 安排如“二抢四”、“运球掏球”之类的游戏,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则在趣味性、竞赛性的氛围中学习与提高, 教师则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2.6实验组与对照组抢篮板球技术差异性对比分析。抢篮板球是获得控球权和阻止对方进攻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篮球的主动与被动、胜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表数据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抢篮板球技术上差异不具显著性 (P>0.05) 。说明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抢篮板球的技术水平基本上没有差距。抢篮板球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功, 需要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逐步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实验发现:针对抢篮板球技术教学, 采用“连续打篮板球比多”之类的游戏, 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判断抢篮板球时球的落点和起跳时机, 又能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3.1.1学生喜欢篮球运动, 但不喜欢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 而对于篮球游戏与篮球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偏爱有加。3.1.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肩上投篮及抢断球练习技术方面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实验组对篮球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3.1.3采用与篮球专项技术相关的篮球游戏的教学模式, 既有利于学生技术的掌握与提高, 也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1.4篮球游戏与篮球专项技术结合教学, 不仅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有利于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为构建终身体育观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篮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和全民健身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2建议。3.2.1教学应该不仅在数理化等传统课上认真发觉新的突破点。不应忽视体育教学, 单纯的认为体育只是锻炼身体而不会培养学生内心是个错误的观点,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认真发觉各项目的闪光点与突破点。3.2.2在抓教育的同时希望广大院校能适当减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投入到体育活动。我们不需要培养没有知识的人, 但更没有必要去培养不懂得生活的人。3.2.3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应该采取体育多样化。这样可以给体育教师更多的时间去尝试用游戏带动体育课。从而分析更多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体育项目教法。
参考文献
[1]邓平等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005重印) .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3]刘玉华, 李华.浅谈游戏在篮球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52-53, 79.
[4]李斌.篮球游戏中中学篮球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体育周刊, 总第839.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6]钱铁群.趣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7]陈智勇.体育与健身[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对比教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