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多维空间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多维空间范文(精选9篇)

多维空间 第1篇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VR技术,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 虚拟现实技术包含了太多的内容, 这个系统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 比如包含着各个技术层次, 比如显示技术层次, 传感器技术层次, 计算机仿真技术层次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技术等的协调, 更好的进行虚拟信息系统的营造, 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一、关于多维信息空间的分析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 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 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营造, 保证虚拟环境的多维信息空间的营造, 更好的处理现实空间内部的关系, 保证信息处理原则的良好应用, 充分调动人的各种系统, 保证人的经验及其知识的良好应用, 保证现实多维信息空间系统的建立, 让虚拟现实系统真正的帮助人类实现其梦想。

在多维信息空间的认识基础上, 人们完全可以进行自身感知及其认知能力上的分析, 在这种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进行问题的认识, 更好的进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 保证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问题的解决。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 解决人类认识空间及其处理方法空间之间的矛盾, 解决人们所出现的计算机难题, 实现人的感知经验和处理结果的融合, 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单维信息局限性的突破, 保证其多维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VR系统的多维信息空间构成及其愿景的分析

1随着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不断得到应用, 其不断提升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认知, 在这种状况下, 计算机的应用体系越来越复杂, 人们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物理世界的质疑。这就需要针对物理情景进行一系列的模拟, 从而实现大量直观模拟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量会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在这种状况下, 需要利用很多的先进计算机处理。但是即使利用非常先进的计算机, 也可以发现, 其被模拟的物理情景被缩小, 但是依然难以解决本质问题。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研究我们的一些问题思考方式。进行人们模拟物理世界方法的优化, 这就需要进行单维数字化处理方法的优化, 进行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体验及其经验上的优化。

在这种认识上的技术上, 可以得知多维化的信息空间是解决上述认识问题的关键, 现代数字计算机能够在物理层面上, 进行单维信息空间问题的解决, 出现了人们对于认识问题的一系列实践空间, 这也与工具处理问题方式不一样, 这就导致了人们更难进行信息处理工具的分析, 难以实现自己的感知体验及其工具的处理。人们需要突破数字计算机的数字化的信息考虑, 进行其多维信息能力的开拓。在当下信息社会中, 人们需要进行人性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营造, 在这种基础上, 进行问题的处理及其英语。这就诞生了现实世界的VR系统, 这种系统更有利于人进行多维信息空间的信息处理。在这种多维信息空间系统的构成阶段, 人的感知系统、思想系统、认识系统、以往的经验及其教训, 扮演着太多的重要地位。

2为了实现多维信息空间的更好理解, 可以实现传统单维信息空间的了解, 在一定的单维信息空间系统内, 更好的利用信息处理工具, 实现人与计算机的良好利用, 这就需要人们对以往经验进行分析, 在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内部, 保证信息处理工具的利用, 实现人与VR系统的良好结合, 保证对各种传感器的利用, 利用好计算机, 利用好人的以往的经验及其智慧, 从而解决现实问题, 满足当下多维信息空间系统的工具需要。

在人与计算机系统的协调过程中, 人需要借助传感器进行自身经验与体验的传播, 传送给计算机的VR系统, 在这种条件下, VR系统会根据现实条件, 进行处理结果的输出, 人在过去经历里的物理情景体验, 在当下计算机的处理下, 会获得在这种物理条件下的现实体验。总之, 就是在VR系统的帮助下, 让人们更好的进行客观世界的认识, 保证VR系统对这类问题的处理, 更好的提升人们对于VR系统的应用能力。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 VR系统的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的接口能力及其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人在这里扮演着感知系统的利用者, 需要实现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 保证人与计算机的良好互动, 解决人在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从而保证对人的大脑内部信息的良好加工及其处理应用, 更好的帮助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

只有人们真正的认识处理上述问题的技术途径, 人类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处理系统与人的隔阂的融洽, 这就需要进行信息处理系统的深入理解, 保证计算装置及其信息处理装置的协调, 从而更好的满足当下问题的解决。它将是一种具有对多维信息处理功能的机器, 将是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 它将是人对他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到那时, 人仍将是这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主体。

3在实践过程中, VR系统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泛的, 比如信息技术处理系统、心理学系统、哲学系统等, 虽然当下媒体把他的功能进行天花乱坠的描述, 但是人需要认识到其在这一系列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 但目前尚处在它的婴儿时代, 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结语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认识过程中, 建立合理的VR系统, 对多维信息空间系统的进行剖析是必要的, 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良好结合, 使人的思想的进一步的启发, 保证人机良好环境的建立。

摘要:为了提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效益, 需要保证多维信息空间模块的合理应用, 这就需要良好的认识虚拟现实技术, 对多维信息空间概念及其构成状况进行分析。我们需要对VR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解决信息处理系统的问题, 及其认识上的错误。虚拟现实技术包含太多的内容, 了解这种系统, 需要了解其包含的几种技术层次, 在此基础上, 进行多维信息空间的深入分析。

关键词:虚拟现实,VR系统,多维信息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朝, 刘会霞, 沈宗宝, 王霄.高速冲击成形的成形极限图有限元模拟研究[J].热加工工艺, 2013 (21) .

[2]汪云香, 张济建, 符永宏, 刘会霞.依托工程训练中心, 实现大学生“大工程”素质的贯通式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S5) .

构建多维立体的幼儿英语学习空间 第2篇

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成功申办奥运会,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交际语言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同时, 幼儿学习英语也迎合了家长的期望。这些都是外在因素, 就幼儿自身而言, 学习英语也是可行的。

首先, 幼儿期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 (M.Montessori) 认为, 在敏感期内, 儿童对一定的事物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 并且学得很快, 而过了这个时期, 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儿童语言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后8个月到8岁。在这一时期学习英语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幼儿英语学习有利于开发智力, 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7岁以前的儿童, 脑部成长主要集中在右脑, 因此想象力丰富。这时候如果能给儿童提供适当的语言学习机会, 儿童的左、右脑就能达到均衡的发展, 潜能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有研究表明, 儿童的记忆空间大、记忆力强。儿童学习英语有利于开发智力, 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 汉语对幼儿的负迁移相对比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吸收的本民族语言和文化越多, 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会越大。从这个角度讲, 幼儿学习外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因为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还没有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 因此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相对较小。

二、幼儿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1.忽视英语的交际功能

多数教师在教学时, 以让幼儿跟读、模仿为主, 没有给幼儿设定相应的会话场景, 幼儿也不知道在特定场合下如何应答, 这就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际。余强在《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 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一文中, 引用了国外学者芒罗 (Munro) 和马约 (Mayo) 等人所做的两个实验的结果, 证明了在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表现在学前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在发音方面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 在语音的听觉方面也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可见, 儿童学习外语的优势在语音, 因此儿童的英语学习活动应注重口语, 以听说为主。而听说应建立在交际的基础之上, 不要为了学英语而学习, 要把交际功能放在首位。只有这样, 英语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成为交流的工具, 而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定的分数。

2.教师输入的英语语言信息量过少

教师只在英语课堂上按教材说几句有限的英语或少数几句课堂用语, 其他时间极少说英语;在课堂上学习新词或句型时, 只针对这个词和句型进行简单的重复, 其结果是孩子们只懂单词不懂句子。原因是教师没有理解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模仿的过程, 幼儿如果没有足够的听觉刺激, 就不能达到“说”的结果。教师输入的语言信息不多的话, 幼儿能输出的语言就更少。

教师应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尽量让孩子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中培养语感, 每天不断地接受各种英语资讯的刺激, 吸纳英语知识, 反复锤炼英语技能, 持续地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和生活, 最终帮助孩子达到自觉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使用英语的能力。

3.重知识传授, 忽略文化传播

很多幼儿英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文化的因素。如教给孩子“How old are you?”, 却不告诉他们, 在西方这是女士比较忌讳的问题。孩子们知道“Where are you going”的含义, 却不知道这在西方被看作是打探隐私。可见, 幼儿教师要使幼儿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多维立体幼儿英语学习空间的构建

1.课堂活动游戏化, 课堂游戏交际化

爱玩是幼儿的本性, 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 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在玩中学, 学中用, 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 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 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 从而加深脑海里的印象,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 同时还给幼儿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幼儿英语课堂中经常采用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表演游戏。但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注意:一是重上课, 轻游戏。二是贯彻“以儿童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三是选用的游戏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在课程中,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模拟性交际游戏和交际性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使儿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英语。游戏形式应多样化, 以免幼儿厌烦。教师应不断收集游戏、设计和翻新游戏。

2.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杨慧在2006年提出, 在英语教学中,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教育资源、社会英语资源、学生的内在资源和教师的潜能资源等。这些资源也同样适用于幼儿英语教学。目前, 全国很多市内幼儿园都配备了电视和联网的电脑, 并且学校还有丰富的教具、图书和图片, 很多幼儿的家中也可以上网、看英语动画片和教学光盘。充分信任幼儿内在潜能的同时, 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使幼儿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音乐等方式, 在幼儿园和家里都能接触、收听、收看到英语, 真正做到多维立体。这正与“浸入式 (Immersion) 教学”所倡导的方向不谋而合。所谓浸入式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 (除母语学科) 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 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让幼儿浸入在英语环境中, 能帮助他们更轻松、容易地形成语感, 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在6岁 (或7岁) 以前, 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 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步减弱。因此, 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语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认知能力习得第二语言。但这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3.营造愉悦、宽松的心理氛围

幼儿在接受一门新的语言中有时会有一定困难, 尤其是很多幼儿汉语发音还没有完全掌握, 大一些的幼儿处在换牙期, 发某些音也很难准确到位。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躁, 而应该积极鼓励他们, 在稍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同时, 经常纠正幼儿的错误会打断他们的思路, 影响其积极性。为了鼓励和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和交际活动, 并在语言活动中不断完善语言, 不能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教师应用委婉、间接的方式纠正幼儿的英语错误, 让他们有一个愉悦、宽松的心理氛围。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 成功越多, 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 自信心越弱。因此, 良好学习氛围的打造, 势必使幼儿的英语学习如虎添翼。

4.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幼儿在学校学习英语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而若想搭建起全方位、立体的幼儿英语学习空间, 还要充分利用他们在家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挖掘家长的潜力, 让幼儿尽可能地多接触英语。幼儿学习英语的时间多是在晚上、周末甚至是假日, 占用了他们游戏的时间, 是很不容易坚持的。家长要鼓励他们不随便请假、缺课,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好英语, 也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

家长要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听、一起读、一起做游戏, 在辅导中要有耐心, 要表现得很有兴趣, 要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如将家居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去公园、商店时, 复习有关词、句;主动同外宾交谈等;珍惜孩子得到的小奖品、小制作等;支持并帮助孩子配合教师准备教具, 制作学具。

摘要: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幼儿英语教育中存在忽视英语的交际功能, 教师输入的英语语言信息量过少, 忽略文化传播等问题。为此, 应构建多维立体幼儿英语学习空间, 使课堂活动游戏化, 课堂游戏交际化;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营造愉快、宽松的心理氛围,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英语,兴趣,多维,立体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余强.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 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J].早期教育, 2003 (5) .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3 (12) .

[5]杨慧.开阔视野放飞心灵——谈高中英语教学的社会英语资源开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时间与空间交融的多维画卷 第3篇

关键词:《秋颂》 《四季》 空间 时间 绘画

1766年,莱辛发表了《拉奥孔:或称论画和诗的界限》,对绘画(包括雕刻)与诗歌的界限作了准确区分,认为诗歌与绘画虽同属于模仿艺术,但各自采取截然不同的手段或符号:绘画是空间艺术,运用存在于空间中的能替代指称的具有视觉功能的自然符号;而诗歌是时间艺术,运用时间中能明确发出各种声音,且具有时间延续性的人为性的任意符号。由此,绘画应当表达出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歌则应摹拟时间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1]。这一区分极大地冲击了自古典时期直至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一直倍受推崇的“诗如画”的诗画关系类比。由此,诗画关系的讨论开始转向强调两者间的差异,贬抑绘画褒扬诗歌的言论日益成为文学、美学的主流论调,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甚至取代了绘画,因其表达情感的便捷性和诗歌成为新的姊妹艺术[2]。然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济慈似乎毫未受莱辛这一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分的影响,他以诗歌这一时间艺术的形式营造了颇具空间意味的绘画效果。在他笔下,线性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时间与空间常相互映照互相作用,因此其诗歌常具有浓郁的画意,其颂诗中的最后一首《秋颂》,与普桑的油画组画《四季》在题材、构思与风格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以言语塑造的时间与空间融合的巨幅自然画卷。

一、《秋颂》之空间转换与延展

泰特在《阅读济慈》一文中指出,济慈是空间诗人,他的难题在于寻求转换时间序列的方式[3]。昂格尔在《济慈及秋之音乐》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济慈的《秋颂》从结构上来说是空间性的,不仅因其意象的特点,而且因为其结构元素之间彼此依存,不同于构成所有描述、叙述以及篇章文体的时间进程[4]。两位评论者敏锐地看到了济慈诗歌的空间性,泰特以对《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的细读来阐释济慈在其中对戏剧冲突的转换,昂格尔则将《忧郁颂》《秋颂》《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四首颂诗作为整体,论证济慈颂诗中普遍的“现实——想象——现实回归”的循环结构,对《秋颂》中的空间转换与延展均没有作进一步的展开。

笼统来言,《秋颂》的空间性体现于三个诗节中的空间转换:农舍前、田野及天地间的旷野,而每一诗节中的空间又各具自己独特的层次。

第一诗节先从天空的雾霭和太阳开始,继而是“绕茅檐攀走”的藤蔓、被果实压弯的“农家苔绿的果树”、变大的葫芦、胀鼓鼓的榛子、迟开的花朵、嘤嘤采蜜的蜜蜂、盈满蜜汁的蜂巢……这样线性的表述中,自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层次也一气呵成,即使没有使用色彩词,果实圆熟之秋的绚烂色彩已悄然展露,如勃兰兑斯所说,“……跟随着济慈,我们则走进了一间温室:一股柔软、湿润的暖气扑面而来;我们的眼睛不由得为那些色彩艳丽的鲜花和饱满多汁的瓜果所吸引……”[5]。藉由一系列不定式短语营造的繁忙紧张局面及由“绕茅檐攀走”的藤蔓、被果实压弯的“农家苔绿的果树”等互相衬托定位的密集空间,农舍果蔬丰收的欣欣向荣景象得以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第二诗节更以一系列方位词进行定位。“仓廪的中央”“外出寻找”“坐在粮仓的地板上”“收割了一半的犁沟里”“下一垄庄稼”“跨过溪水”“榨汁架旁”等看似寻常的描述中,形态各异的劳动者于田间劳作、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的劳动场面得以生动体现,“扬谷的风中轻飘”的头发、“罂粟的浓香”“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抬起头颅不晃摇”“滴到最后的果浆”等细节的补充又使得劳动者的形象饱满而细腻,动静结合中农人劳作的层次感更为分明。

第三诗节中夕阳西下时层层云霞照亮的“天空”与“大片留茬地”两相对应,共同构建了天地间的无边旷野这一空间。尽管这一诗节转向描写秋天的声音,“河边”的蚊蚋、“山边”的羔羊、“篱边”的蟋蟀、“菜园”的红胸知更、“空中”的燕子等发声者也都各有自己的位置,声音高低与位置远近加之音色的差异共同构成了生动有趣的秋之多重唱。

从整体来看,三个诗节中的空间转换分明,却也不乏铺垫,第二诗节的收获近景有第一诗节的静物成熟画面作背景,第三诗节开阔的原野又是第二诗节描绘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必然结果。在这一从农舍前至田野里到天地间的旷野的转换中,空间不断地延展,从局促至广袤,却又相互呼应。

二、《秋颂》的时间流淌与承继

如前述泰特的评价,济慈的难题在于寻求转换时间序列的方式,因为戏剧冲突发生于时间之中,只有转换为戏剧现实,文字图景中的各组成部分才能发生关系,产生意义。《秋颂》中的空间转换总是在时间的流淌与承继中得以实现的,诗节间的层进次递如戏剧中的幕场更迭般既有承接又有冲突。

首先,如布鲁姆总结的那样,《秋颂》展示了“收获前的成熟、收获晚期的富足与收获后的自然音乐”[6]。

第一诗节显然是初秋时节各类果蔬争相成熟的盎然生机,一系列不定式to的排比运用、“迟到的花儿”、以及最后的“will never cease”都暗示着时间上的承继意味。继而第二诗节开头的设问句中“has not”的使用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系起来,使前一诗节初秋之丰饶的静态呈现转换为仲秋之收获的热火朝天、动静结合的秋收场景,而“下一垄”与诗节末的“长时间”对于整一诗节的现在时来言更是一种延续。第三诗节中“while”“then”和“now”三个时间标志词的使用,更是为收获之后暮秋之寂寥旷野平添了时间层次,和谐地对应了“悲哀地合唱”的蚊蚋、家畜、鸟雀等各自音色、音高的不同。飞虫的低吟浅唱,羔羊、蟋蟀的中音铺垫,知更鸟的高音加之归燕的和声,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远近高低音调交织成为一部热烈的秋之交响曲。对应自农舍前的局促空间、农人耕作之田园至天地间之旷野三个诗节中空间的不断拓展,在初秋作物成熟前的争分夺秒、仲秋农人劳作收获果实的繁忙与暮秋旷野的寂寥这一时间承继过程中,时间的紧迫感也随着作者叙述进程的放慢逐步松懈下来。endprint

其次,《秋颂》中有明确的一日晨昏变化。三个诗节中的“雾霭”“熏醉”以及“渐暗的天空”分别暗示了秋日的早晨、午后、傍晚。晨雾氤氲缭绕之时,诗人开始了一天的秋日之旅,看到了各种作物成熟的景象,看到了蜜蜂辛劳采蜜的情景;及至午后,农人劳作了半日,加之秋日的暖阳,倦意油生,便“坐在粮仓的地板上”,于“犁沟里酣睡”,并在收工之时“背负着穗囊”“跨过溪水”;到了傍晚,“层层云霞把渐暗的天空照亮”,农人各自归家,农事渐息,自然的天籁之音于寂静中显形:蚊蚋嘤嘤,羔羊咩叫,燕雀鸣啼。场景的变换与太阳的东升西落轨迹相契合,自然且流畅。

《秋颂》在上述的时序与一日晨昏的变化中还蕴含着时间的前后承继。第一诗节开头的“合谋”与临近末尾的“让蜜蜂以为暖和的光景要长驻”构成了冲突的两方,第二诗节中“收割了一半的犁沟”“放过了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以及“滴到最后的果浆”又或暗或明地表示收获已过半,太阳与秋的“合谋”得逞,蜜蜂“暖和的光景要长驻”只是妄想。“交缠的野花”也回应第一诗节中“迟开的花儿”,而“最后的果浆”则与第一诗节中“压弯农家苔绿的果树”的苹果构成呼应。第三诗节中的“大片留茬地”则直接表明收获季节的结束,也正是第二诗节中“收割了一半的犁沟”及“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的必然结局,“春歌在哪里”的设问与“别想念春歌”这一含混的非正面回答又继续将第一诗节中蜜蜂一厢情愿的妄想彻底打碎,秋将逝而冬将至的残酷现实同第一节的温暖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合谋——阴谋得逞——梦碎”的戏剧发展与高潮的演变过程与三个诗节中以收获为时间节点,收获前与收获后依次过渡的秋之季节运行以及依循太阳运行轨迹的一日晨昏变化相辅相承,完美地体现了《秋颂》如戏剧般的冲突与张力,而三个场景变换时产生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延展间的矛盾在此当中也迎刃而解,时间与空间得以完美交融。

三、秋之多维画卷:《秋颂》与《四季》

由上文分析可见,《秋颂》中的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相伴而行,这也为《秋颂》营造了浓郁鲜明的绘画效果。

在1819年9月21日写给雷诺兹的信中,济慈交待了《秋颂》的写作背景与起因:“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喜欢收完庄稼后的茬田,是啊,它比春天里冷冰冰的绿意要好多了。不知怎的茬田看起来很温暖——同样的道理某些绘画看上去暖和得很——我星期天散步时,这种思想使我触动很深,以至于我沉吟起来。”[7]“看上去暖和得很”的“某些绘画”尽管没有明示,却与普桑的《四季》组画有着某种脱不开的关联。

《四季》是普桑一生创作的最后一组油画,这组画与普桑风景画一贯的古典主义、神秘主义画风一脉相承,每幅画都以《旧约》为素材:《春天,或人间乐园》和《冬天,或洪水》均取材于《创世纪》,《夏天,或路得与波阿斯》以及《秋天,或希望之乡的葡萄》则分别取材于《路得记》和《约书亚书》。这组画表现“春之温和,夏之富足,秋之阴郁与丰硕,冬之残酷”[8]的同时,又在四时变化里融入了一日晨昏的更替:春天清晨、夏天正午、秋天傍晚和冬天月夜。

从组画的整体来看,《秋天》是《四季》中色泽最亮的一幅,画面中夕阳斜照所造就的暖意与《春天》伊甸园中郁郁葱葱的树木相比显然要“暖和得多”。而组画的《春天》《夏天》《秋天》三幅画面中的许多细节都与济慈《秋颂》中的许多意象相吻合,可谓是《秋颂》的母本。《春天》画卷中云团滚滚、薄雾缭绕的天空,被晨光抹成金黄色的树冠,《夏天》画面中高低相错的成熟未割的麦田与收割过的茬田,或弯腰刈麦、或低头捆扎、或背负麦捆、或屈身拾穗、或仰面饮酒、或静坐的劳动者,以及《秋天》画面中左手挽着裙角,右手扶着顶在头上装满水果的篮筐,挺直脊背准备过河的女子……这些意象都很鲜明地同《秋颂》前两个诗节中的静物画面及劳动者劳作的场景相对应。

而从作品构思上来看,《秋颂》的三个诗节同普桑的组画显然具有同样的双重时间结构:季节与晨昏变化。不同的是,普桑在《四季》中以四时变化对应一日的晨午暮夜,而济慈笔下则以秋之早中暮对应一日的正午与晨昏,时间跨度的缩小使得《秋颂》整体的过渡与衔接更为自然流畅,而秋之形象较之普桑的《秋天》也更具层次,更为丰满。

从风格来言,尽管取材及手法迥异于普桑的宗教寓意画,济慈的《秋颂》还是颇具普桑寓意画之风。《秋颂》的三个诗节各有特色,第一诗节中秋天暖阳催发下万物迅速生长成熟的蓬勃之姿鲜活自然,如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农舍果蔬丰收的秋之静物图,极具荷兰画派静物画的神采;第二诗节中田间劳动者个体与群体、整体与细节相呼应,看似随意的勾勒中农人动静有别、形态各异,极像一幅描绘农人田间耕作的风俗画,线条简单却充满生机与趣味;第三诗节天地的静谧与其间动物昆虫的鸣叫相互映衬,“层层云霞”晕染下大片留茬地呈现出“玫瑰的色泽”,各种生物的鸣叫真切而生动,这一细腻而灵动的摹写正像是画境派大师笔下的风景画。在三个诗节中济慈,既游离在外,又似居于其中,超脱而豁达,如普桑作画般以敏锐之眼冷静观察,描述却不冷冽缺乏温情,画面温润饱满而又富于哲思。阅读《秋颂》的体验正如格莱德曼所说,“当经历了秋天的所有阶段,从催熟万类的太阳直到渐暗的天空,我们听到了一个已与世界讲和了的人的声音”[9]。

四、结论

济慈的《秋颂》既有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又有空间中的延展,从构思、风格以及三个诗节间的呼应与过渡等方面都与普桑的油画组画《四季》有异曲同工之处。济慈似取材于普桑的《四季》,但又不拘泥于展现普桑的画作本身,而是揉合不同画作中的细节,辅以想象力的丰富加工,以场景转换的方式将普桑组画中的细节巧妙地衔接起来,在时间流逝的框架中实现自然的过渡。概言之,借助自己对语言的娴熟驾驭,济慈突破了莱辛基于模仿手段和符号的不同对诗歌与绘画所作的严格区分,以诗意的语言绘制了一幅不输于普桑《四季》的兼具赋形与写意的巨幅自然画卷。

注释:

[1]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3页。

[2]Abrams,M.H.The Mirror and the Lamp: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M].New York:Norton,1953:50.

[3]Tate,Allan.A Reading of Keats[A].John Keats:Odes:a casebook[C].ed.G.S.Frazer.Basingstoke:Macmillan,1971:152.

[4]Unger,Leonard.Keats and the Music of Autumn[A].John Keats:Odes:a casebook[C].ed.G.S.Frazer.Basingstoke: Macmillan,1971:188.

[5]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国的自然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6]Bloom,Harold.Introduction[A].The Odes of Keat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rold Bloom[C].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21.

[7]济慈,傅修延译:《济慈书信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8]Blunt,Antony.Nicolas Poussin[M].London:Pallas Athene publishing,1995:333.

[9]Gradman,Barry.Metamorphosis in Keats[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0:135.

构建无线新媒体广告价值的多维空间 第4篇

无线新媒体的广告价值之所以越来越被认同, 主要源于无线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一是它通过多种途径购买用户数据, 建立了广泛、精确的用户数据库, 广告主可根据数据库实现精准投放, 彻底消除广告浪费现象, 比如高端奢侈消费品以话费、职业、财产为标准, 筛选出目标消费群,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的广告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一样, 豪华车的车友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的会员等自然会被纳入高端奢侈品的传播目标, 传播的针对性极强。从目前情况看, 许多无线新媒体都开发了智能定向技术, 比如分众无线研发的“无线身份识别系统”和“受众属性挖掘平台”、亿动的用户属性自动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为无线新媒体的精确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所以拥有业界最高的技术含量, 而且拥有巨大的用户属性资源库, 是无线新媒体能够精确投放广告的基础。二是到达率和阅读率高。借助手机的广告, 广告信息可直接投放到用户手机上, 到达率100%。尽管用户会删除一些来源不明的短信, 但整体的阅读率依然大大高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三是投放便捷灵活。广告主可根据产品的特点, 弹性地选择广告投放时间段和投放的目标区域, 也可在发送之前随时调整广告形式, 比如为适应市场需求对短信直告、彩信直告、WAP、小区短信等广告形式随机调整。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无线新媒体广告价值的发挥依然受到诸多限制:一是高端品牌关注用户的情感体验, 层出不穷的垃圾短信给他们带来的是负面感受和负面联想, 这脱离了品牌客户的宣传初衷, 也是品牌企业很少接纳手机广告的根本原因。尽管2007年的市场增长到3亿元左右, 但从无线媒体的高端市场看, 2007年高端品牌在无线媒体的投放, 包括在梦网、MSN上做的手机类客户端, 全部加起来不超过4000万元。二是无线媒体不顾用户的感受, 过于功利地滥发信息, 造成用户对陌生手机信息的抵触, 甚至直接删除信息。不难设想, 将来用户会通过手机设置对陌生短信实行屏蔽, 就像现在网络邮箱可以拒绝接收陌生邮件一样, 对信息实行限制性接收, 从而导致无线新媒体广告无法到达, 这是潜在的巨大危机。此外, 在“内容为王”时代, 衡量媒体的广告效果, 媒体传播内容树立的社会公信力无疑是关键的衡量标准。目前一哄而上的无线新媒体, 充当的仅仅是广告发射机的角色, 未创造任何媒体内容, 更谈不上塑造媒介公信力, 所以无线新媒体在“内容为王”时代的“无内容生存”天生就有诸多不足, 甚至有专家认为无线新媒体不能成为一种媒体, 充其量只是一种传播载体。尽管话有些偏激, 却反映了无线新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那么无线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在哪里?如何提升它呢?

1. 设计舆论话题, 积极参与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

回顾网络媒体的兴起, 人们不难发现, 正是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依靠网络人气形成网络舆论的强势, 才营造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使网络媒体从2003年以来日益成为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无线新媒体而言, 其自身优势已具备了参与公共话题的能力, 时下手机报、手机博客、手机移动书城、手机QQ、手机电视的兴起, 已使公众看到了手机媒体时代的来临, 也为无线新媒体参与公共事务奠定了基础。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 奥一网推出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手机两会议政厅”等栏目, 通过无线媒体等新兴参政方式, 公民可以向代表委员表达意愿和诉求, 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 甚至向国务院总理直接提问, 被媒体称为“不在会场的代表委员”。因此, 无线新媒体要想赢得广告主的青睐, 就要积极参与社会舆论, 为公众传递文化价值, 这种文化价值的社会影响越大, 被广告客户所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如何打造无线新媒体的文化价值或思想价值?从根本上讲, 必须以用户层面的文化价值为核心基础 (用户影响力) , 以媒体的文化价值观为重要参照 (业界影响力) , 传递客户的文化价值观 (客户影响力) , 最终实现影响力向商业利润最大化地转换。具体而言, 无线新媒体应圈定特定用户群体, 通过构建互动性的平台, 传递新媒体自有的文化价值, 为目标用户群中的自然领袖营造舞台, 从而让用户去影响用户。

2. 投放全新的传播内容

根据目标受众的特征定制广告内容, 加强广告的信息包装或新闻包装, 或借助互动深度渗透传播。无线新媒体对信息的包装能增强信息对用户的亲和力, 增加“用户粘度”, 而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比如, 当前手机媒体的样本超过7000万, 占我国无线互联网用户90%。尽管拥有众多的目标用户, 但多数手机媒体的信息投放形式依然较单一, 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值得一提的是, 部分无线新媒体的成功尝试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九度无线传媒2007年在为卷心蛋糕进行媒介投放、在对目标投放人群数据库进行分析的同时, 根据产品风格创造了生动形象的会铃直投广告内容, 以代言明星为声音主角, 向用户传递节日的美好祝福, 同时进行企业产品潜移默化的宣传。星麦传媒作为第一个提供手机DM的无线媒体, 在为兰蔻旋翘睫毛膏做推广中, 从一线城市的数据库中筛选出中高收入、20~30岁左右的女性人群, 以手机图文、DM方式提供试用装领用、产品特色介绍, 并使用视频DM介绍使用方法, 吸引女性用户参与新品试用活动。从广告效果看, 在定向投放的40万人中, 超过两万人参与了这项活动。另外, 借助互动深度渗透传播, 能将广告受众吸引到对产品的关注中来, 以《白骨精外传》的推广为例, 这是国内第一部手机互动情景剧, 每集5分钟, 总共365集。用户可以边看手机电视、边评论、边预测剧情。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性是传统大众媒体无法相比的, 大大强化了《白骨精外传》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

3. 创新业务模式, 整合产业链资源

今天的广告目标受众已淹没在海量信息的汪洋中, 广告主希望无线新媒体能够弥补传统大众媒体的不足, 甚至有些广告主对无线新媒体提出了非常复杂的整合要求, 比如要求它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这不仅需要一个B to C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更需要无线新媒体的技术人员具备将它与电子商务整合的能力。

从目前各无线新媒体的发展情况看, 尽管少数媒体的业务主打方向依然停留在彩铃广告等广告层面, 但多数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已越来越重视多种业务模式的整合, 比如整合短信平台、手机网站建设、小区短信、二维码和蓝牙运用, 以便有效地提高营销效果, 促进用户与品牌的有效互动。亿动无线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无线智能广告网络, 已成功覆盖了国内超过65%的无线互联网流量, 与国内超过1100多家门户和专业无线互联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 可使广告瞬间传达到目标手机用户、到达WAP站点和目标电子邮箱。

当然, 手机与网络的整合还只是无线新媒体产业链中的一环, 要发挥它的威力, 就必须整合更广泛的媒介资源, 将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新媒体都纳入无线新媒体的整合中。一是可实现广告“多媒体联动”, 实现对目标用户的全面覆盖。比如将精彩的电视节目和报纸新闻纳入手机媒体内容中, 以节目或新闻为看点, 顺势进行广告传播, 甚至在节目或新闻中进行嵌入式传播, 这比纯粹的广告更有吸引力。二是在广告投放形式上进行创新。在“蝗虫广告”时代, 广告很容易被受众屏蔽或直接删除, 无线广告只有具备“价值信息+广告信息”的内涵, 才有可能被受众接纳, 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 如何有效地将价值信息与广告信息结合起来, 是无线新媒体在整合传统媒介信息资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今天, 以手机阅读、手机动漫、手机视频为代表的无线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日益成熟, 为信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此外, 从中国联通通过整合无线媒体和有线互联网媒体打造无线数字音乐产业链的案例看, 无线新媒体只有整合产业链的资源, 从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平台、用户等环节多处发力, 广告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出来。比如锋众现在提供的短信网站、即时通、客源通、功能模块和WAP实名等, 都是基于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即时通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可以预见将来电信网络、传媒网络、计算机网络在实现融合后, 无线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更为美好。

4. 解决无线新媒体的技术“瓶颈”和监管空白问题

多维空间 第5篇

关键词:地籍,地理信息系统,地籍变更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因此,土地管理也日趋科学化。地籍的概念也为此注入了新的内容。它已经成为有关土地各类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综合统一体的总称。

地籍管理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包含了土地、农业、林业、测绘、地质、统计、法律等学科的理论。

为使地籍资料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以便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城镇多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地籍管理与地籍管理中的时间性

地籍管理的基础是地籍资料,它来自于地籍调查,根据土地种类的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地籍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宗地,它是由权属界线围成的自然地块,每宗地还包括它上面的附着物以及有关该宗地的隶属关系及用途等方面的属性描述。宗地的所有这些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地籍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分为图形(或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基本类型。

对于层次类型数据的存储,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案就是将不同时期的数据分别作为一个数据层进行存储,在实际情况中,地籍信息数据远比上述情况复杂,往往每天都进行更新,这时如果仍采用分层存储的方法,将会每变化一次就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层,这样文件的数量和所有数据文件的总长度将会飞速增长,因此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用时间标记法建立时空数据结构是当前常用的方法之一。

宗地的合并与分解是地籍数据更新的两种重要形式,数据结构的建立必须便于这两种操作的进行,同时又能对任一宗地的发展历史进行查询,了解宗地的变迁。

本文采用了一种结合时间标记法和宗地合并与分解相结合的存储地籍信息数据的时空数据结构。

2.1 数据结构

地籍图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点状地物、线状地物。

2.2 属性数据的数据结构

根据《土地登记规则》和《地籍调查规程》分析地籍属性数据的数据特征及属性数据的文件格式,研究数据库中必需的关键数据项的表示、类型及长度、描述等。

2.3 地籍信息系统中拓扑关系的建立

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图形采用分层管理,根据需要任意叠加生成专用地图。地籍信息系统中拓扑关系的建立,需要利用宗地构成信息和界址点坐标信息,这样就可将宗地分布图分成三个基本层次,即界址点、界址线、宗地(面),其关系是线由点构成,面由线构成,点由X,Y坐标决定,相应的也产生三个库,即点库、线库和面库。多边形图形特征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如下方面:点—点、点—线、线—线、面—线、面—点、面—面。在地籍信息系统中,所需要的基本关系是线—点、面—线、面—点、面—面之间的关系。在这面点关系体现在宗地也可直接由界址点构成,而面面关系则描述了宗地的四邻关系。

建立拓扑关系的区域可以是一个街区或一个行政区域,范围的选择可根据数据量的大小来决定,建立拓扑关系的两个源文件是宗地构成信息文件和界址点坐标文件,必须保证区域内每个界址点的编号是唯一的。利用宗地信息文件及统计界址点的引用次数的过渡性文件,再加上原来已经存在的面—点、点—X,Y坐标的关系即可完整地描述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拓扑关系。

3 地籍变更

地籍变更的主要内容是宗地的合并、分割、调整和在原有宗地分布总图中增加一个新的宗地,显然上述变更将改变宗地分布总图的拓扑数据结构,同时还必然引起相应的属性库内容的改变。处理方法:1)对于宗地合并、分割和调整的情况,首先将原有宗地的图形与属性信息移入历史库,然后将变更申报、调查、审核等有关资料信息直接通过输入界面添加到相应的属性库中,经上述处理后,地籍变更都可以归结为在原有宗地总图中删除和增加一个或几个宗地图形,在处理方法上可以逐个进行宗地的处理。2)图形处理可以利用建立拓扑关系处理软件修改,也可直接对图进行手工修改等。

4 多维地籍信息系统实现技术

4.1 地籍信息系统中数据更新问题

4.1.1 新宗地的输入

新宗地的输入过程如下:1)在界址点文件中输入新宗地的界址点。2)在宗地文件中添加一条新记录,输入其宗地编号、标识码、界址点等。3)在宗地属性文件中添加相应的属性,记录新宗地的属性。

4.1.2 宗地合并

宗地合并的数据更新过程如下:1)在宗地文件中添加一条新记录以记录合并后的宗地,输入其界址点标识号列,其变量中存有所有参与合并的宗地的标识号。2)给所有参与合并的宗地加上消失时间,该时间即宗地合并所发生的时间。3)在宗地属性文件中,将参与合并的宗地的属性记录加上消失时间,并添加一条属性记录新宗地的属性。

4.1.3宗地分解

宗地分解的数据更新过程如下:1)在界址点文件中输入宗地分解所需要的新的界址点。2)在宗地文件中添加数条记录,分别记录分解后的宗地,它们的变量中都存有宗地的标识号。3)在宗地文件中对原宗地的记录进行修改,加上消失时间,其变量中记录分解后所产生的所有宗地的标识号。4)在宗地属性文件中给原宗地属性记录加上消失时间,并添加一些新记录以记录分解后宗地的属性。

4.1.4宗地属性变化

宗地属性变化是指在宗地边界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属性数据发生变化的情况。属性数据的更新比较简单,只需在属性文件中给原有记录加上消失时间并添加一条新记录的属性即可。

在以上情况中,新宗地的输入,宗地合并及宗地分解都涉及对宗地文件的操作,当这些操作完成后,界址点与宗地的关系以及宗地与其他地物的关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必须经过统一处理求出这些关系并将结果存储在相应文件记录中才最终完成了宗地的更新。

4.1.5查询

基于这种时空数据库,就可以实现地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查询,一种典型的查询可以用下述短语描述:“显示某地区在某一时刻满足某种属性条件的所有宗地”。当不指定任何属性条件时,查询结果将是该地区在指定时刻地籍图的显示,为了实现这种查询,必须先访问宗地文件和宗地属性文件找出该地区在该时刻满足指定条件的所有宗地,然后调用界址点文件完成查询结果的显示,查询结果除了用于显示外,还可以用于存储以生成工作文件,或者通过绘图仪制作硬拷贝。

4.2土地证书的变更

变更土地证书的处理模型为:根据已有土地证书编号(证书外码),在土地证书记录表中当前项目变更所涉及的全部证书内码中,找出最新的证书内码(即证书内码最大值),将此内码作为新证书内码记录到土地证书关系记录表中,同时将变更日期记录到土地证书关系记录表中。在土地证书记录表中,找到最历史的证书内码(即证书内码最小值),将此内码作为旧证书内码记录到土地证书关系记录表中,然后由现状宗地表、权利人表、宗地权利人关系表创建与土地证书内容相对应的视图,最后打印土地证书。

5结语

目前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籍信息标准和缺乏多维性,使得系统间信息不能共享,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造成了地籍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建立多维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实现历史、现时和预测未来信息的可比性,并对数据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数据的交流与共享,从而使地籍信息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多维空间 第6篇

由于中国一次能源与经济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负荷距离电源中心较远,大量电力需长距离输送。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使得区域间断面的输电功率日益接近其传输极限,威胁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其中,断面线路的热稳定问题是限制其传输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2],研究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计及热稳定约束的断面传输极限具有重要意义[3,4]。

文献[5]分析了输电断面潮流在“N-1”静态安全约束下的传输能力;文献[6]提出了断面输电极限的计算方式和流程;文献[7]给出了断面极限的优化计算模型;文献[8]进一步对并联断面极限功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但上述方法都只适用于分析系统某种确定方式下的断面极限值,当系统运行方式改变时将不适用。

断面的传输极限也是电力调度部门关注的重点,目前主要以“极限计算”模式进行分析,即:根据当前的网络拓扑结构(即电网检修情况),计算“N-1”故障后线路过载等约束下断面的最大传输容量[9]。以该极限值进行方式安排虽可满足系统正常方式下的安全稳定,但其结果过于保守,不利于方式的灵活安排,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通道的送电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把安全域[10,11]的概念和思想引入电力系统中并开展了丰富的研究。电力系统安全域对应于参数空间中系统能够安全运行的一片连续区域,不仅适用于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而且根据系统运行点在参数空间中的位置可判断系统的安全程度,并提供当前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等辅助信息[12]。文献[13]对区域间断面的电压稳定域进行了呈现。北美的电力调度机构近年开展了大量安全域相关研究工作并已工程化应用于调度运行实时安全监控[14],这种方法的本质即在二维空间中进行系统运行的安全域边界分析。

为弥补现有断面极限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将安全域的思想引入断面功率传输极限研究中,提出计及“N-1”约束的断面热稳定安全域边界的构建方法,并结合实际大电网在多维空间中对其边界特性进行研究。

1“N-1”约束下的断面传输极限

1.1 电力系统热稳定约束

稳态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既要满足潮流约束,还应满足各种安全稳定约束,其中包括热稳定约束。电力系统热稳定约束可描述为: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方式下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且任一元件不发生过载。因此,电力系统运行约束表达如下,其中,式(1)为系统非线性潮流约束,式(2)表示线路电流不越限,式(3)为所有变压器传输容量约束。

式中:x为状态变量;u为控制变量;B为系统所有线路的集合;Ik和Ik,max分别为线路k的实际电流值和最大载流值;T为系统所有变压器的集合;Sj和Sj,max分别为第j台变压器的实际传输功率和额定容量。

同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受到设备容量限制,其中包括系统发电机出力上下限约束:

式中:分别为第n台发电机的实际有功出力、有功出力下限和上限;分别为第n台发电机的实际无功出力、无功出力下限和上限;G为系统发电机集合。

1.2“N-1”约束下的断面热稳定极限

对图1所示的断面D,由m条线路组成,即D={Li,i=1,2,,m},区域A为断面的送端系统,区域B为受端系统。在电网实际运行中,断面的传输极限记为所有断面构成线路传输有功功率之和的最大值,即

式中:PD为断面传输的有功功率;为断面线路Li传输的有功功率。

电力系统“N-1”是指正常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中任一元件无故障或因故障断开。计及断面“N-1”约束的断面热稳定极限可描述为:在满足断面任一线路发生“N-1”预想事故时系统剩余元件均不过载的条件下,断面可允许传输的最大功率。

由于本文重点关注断面热稳定极限问题,因而只考虑线路的热稳限制,忽略变压器的容量限制约束。计及断面“N-1”约束的断面热稳定极限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i为断面线路Li发生“N-1”事故,且i=0对应于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标(i)为断开线路Li后系统相应的变量或约束。

当断面线路Li发生“N-1”事故时,系统在满足式(7)中各种约束条件的同时,若存在某线路Lj的电流Ij(i)达到其最大载流Ij,max,则断面达到热稳定极限,即

此时对应于断面发生“N-1”事故前的系统运行方式称为断面的一个热稳定极限点。若线路Li和Lj为断面构成中的双回线,则将此时断面热稳定极限的约束条件简称为双线Lij“N-1”约束。

2 断面热稳定极限影响因素分析

断面送、受端电网中的发电机组出力分配或负荷分布的改变都将引起断面线路的潮流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影响断面热稳定极限值。相对于负荷的不可控性,发电机组的出力可调节,且各发电机组与断面的电气距离不同,对断面各线路潮流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本文将主要关心对断面线路潮流影响较大的敏感发电机组或发电机群的出力变化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

2.1 影响断面线路潮流的敏感机组选取

本文将通过计算功率传输转移分布因子(power transfer distribution factor,PTDF)[15],选取影响断面热稳定极限的敏感机组。

对图1所示的断面D,假设区域A的发电机gi增加ΔP出力,区域B的发电机gj减少ΔP出力,区域A与区域B其他发电机组出力不变。设此时断面D上的线路L1(对应两端节点名为A1,B1)有功潮流的变化量为,则发电机组对(gi,gj)有功出力相对变化对线路L1的PTDF为:

PTDF反映了断面两侧发电机组对有功出力相对变化对断面各构成线路有功潮流的影响程度。绝对值越大表明发电机组对(gi,gj)有功出力相对变化对线路L1有功潮流影响越大,是影响线路L1有功潮流的一对敏感机组。

当采用直流潮流模型时,GL1-ij可简化为:

式中:为相应节点间的互阻抗;为线路L1的电抗。当gj距离断面D足够远时,的大小近似相等,即

此时的大小主要与gi(或gj)到线路L1两端节点的互阻抗有关,将主要反映gi(或gj)有功出力变化对线路L1潮流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区域A(或B)中gi有功出力变化对断面线路L1有功潮流的影响时,将选择区域B(或A)中远离断面D的gj(或gi)与之配合,用式(9)计算所得的PTDF值来反映gi出力变化对L1潮流的影响。

计算全网各发电机组出力变化对断面线路的PTDF,选取PTDF绝对值较大的机组为影响断面线路潮流的敏感机组,PTDF绝对值较小的机组为非敏感机组。机组对线路潮流的具体影响如下。

1)PTDF大于0表示机组出力大小与线路潮流正相关,PTDF小于0则为负相关。

2)PTDF绝对值大小反映机组出力对线路潮流的影响程度,绝对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大。

3)若同一地区中的不同机组对某线路的PTDF值相近,即这些机组的出力变化对线路潮流的影响相近,在分析时可把这些机组作为一个机群来考虑。

2.2 敏感机组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

依据PTDF大小可确定对断面线路潮流影响显著的敏感机组,本节将进一步分析敏感机组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首先根据断面潮流分布情况将断面构成线路D={Li,i=1,2,,m}分为两类:(1)断面潮流重载的线路D1={Li,i=1,2,,k},这些线路的潮流若进一步增大,则将面临热稳定约束的限制,断面也将达到其热稳定极限;(2)断面潮流轻载的线路D2={Lj,j=k+1,k+2,,m},这些线路的潮流继续增加不会受到热稳定约束的限制,且潮流的增加可以使得断面输送功率增大。

不同机组对线路的PTDF值不同时,其出力的调整将会对断面继续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如下。

1)对于断面重载线路Li∈D1,对其PTDF大于0的敏感机组出力与断面极限负相关,且当断面达到热稳定极限时,可通过减少该机组出力同时增加非敏感机组出力来提高断面极限;对其PTDF小于0的敏感机组出力与断面极限正相关,且当断面达到热稳定极限时,可通过增加该敏感机组出力进一步提高断面的热稳定极限。

2)对于断面轻载线路Lj∈D2,在保持断面总传输功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对其PTDF大于0的敏感机组出力同时减少相应非敏感机组出力,断面各线路的潮流将重新分布,其中轻载线路Lj的潮流将加重,断面重载线路Li的潮流将有所减轻。进一步,若系统初始运行于断面的一个热稳定极限点附近,则增加对轻载线路PTDF大于0的敏感机组出力同时减少相应非敏感机组出力,将使受断面热稳定极限约束的线路的潮流减轻,系统远离断面极限点,进而提高断面热稳定极限值。

3)电网中常存在某地区的一群机组对断面潮流分布的影响比较接近,此时可以把这些机组看做一个机群,分析机群整体出力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

因此,针对所研究的断面,分别计算系统各发电机组对断面各构成线路的PTDF,结合断面线路组成及断面潮流的分布情况,选取不同敏感机组(机群),分析其出力变化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

3 断面热稳定安全域的构建

3.1 多维空间中安全域边界的刻画

目前的电网运行与规划分析中,通常以“极限计算”模式来分析断面传输极限。以这种极限计算模式所得的断面D热稳定极限是一个固定的值PD,max,可以看成是最简单的一维空间中的安全域。但是电网的运行是高维度的非线性问题,断面极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极限计算”模式需对每种变化后的运行方式重新进行计算,且不能给出更丰富的控制信息。

多维空间中的安全域,以考虑两台敏感机组(机群)gi和gj为例,分别以gi,gj有功出力以及断面的热稳定极限为X,Y,Z坐标轴,即可组成一个三维空间;进一步在此空间中通过搜索大量断面的热稳定极限点来对安全域边界进行刻画。

极限点的具体搜索方法为:以步长调整gi出力从0增加至,以步长调整gj出力从0增加至,在X-Y平面内张成一网格,网格上每一个点代表机组gi和gj的一种出力组合方式;以式(7)中所有约束条件和式(8)为断面热稳定极限判据,搜索网格上每一个点所对应的断面极限点。搜索完成后的极限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如图2所示。

对上述搜索出的极限点,进一步通过数值拟合形成断面的安全域边界。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考虑一种或以上敏感机组(机群)影响下的断面热稳定极限,分析结果以多维空间中的安全域边界形式进行呈现。

3.2 断面热稳定安全域的构建流程

通过第2节的敏感机组选取展开多维空间、3.1节中极限点的搜索以及安全域边界的刻画,可形成断面的安全域。以三维空间为例,断面热稳定多维安全域的具体构建流程如图3所示,详细的构建步骤见附录A。

4 安全域边界的拓扑特性分析

安全域相关研究表明,超平面形式的边界具有便于实现安全域边界快速计算和进行优化控制的优点。上节中形成的安全域边界保证了所有极限点都位于边界上,最逼近断面的实际安全域边界,但其数学表达式难以求解。因此本文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16]分析断面极限与敏感机组(机群)出力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性,以确定断面热稳定安全域边界是否具有超平面近似特性。

以两台敏感机组(机群)为例,其线性回归模型为:

式中:x和y为自变量;z为因变量;b0,b1,b2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回归系数将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后所得回归方程为:

式中:为因变量的回归值;为相应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为校验线性回归的效果,本文将采用以下两种常用的统计检验指标。

1)回归方程显著性的F检验。对回归方程显著性的F检验就是检验自变量x和y从整体上对因变量z是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令样本个数为n,计算F值以及在显著性水平α下的F分布值Fα(2,n-2-1)。当F>Fα(2,n-2-1)时,认为z对x,y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且F值越大,表明线性关系越显著;当F≤Fα(2,n-2-1)时,则认为x,y通过线性形式对z的影响不显著,即回归方程不显著。

2)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用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采用样本决定系数R2进行评价。R2的取值在[0,1]区间内,R2越接近1,表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越高;R2越接近0,表明回归拟合的效果越差,应考虑对回归方程进行修改。

在三维空间中,一个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应于一个平面。在对线性回归方程的进行检验时,只有当两个统计检验指标F和R2同时满足相应的检验要求时,才认为采用当前回归方程进行拟合是合理的,即认为安全域边界具有超平面近似特性。

5 应用分析

为检验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以中国南方某实际电网为例,应用所提方法在某年丰大方式基础上对该电网关键断面的热稳定安全域进行构建,并对其边界特性进行分析。

该电网全网呈西电东送状态,由两大送端电网A和B、受端电网D以及通道区域C组成,其中关键送、受电断面分别为:断面D1,断面D2以及断面D3[17],如图4所示。本文将主要对关键受电断面D1进行分析研究,其线路构成如图4所示,断面D1线路的最大载流以及丰大方式下的基本潮流详见附录B表B1。

5.1 敏感机组选取

断面D1由北通道的双线L1、中通道的双线L2和双线L3、南通道的双线L4(双线L5)组成。由附录B表B1可知,在丰大方式下线路L1和线路L5潮流较重,为断面的重载线路;而L2和L3为断面的轻载线路。

根据本文的敏感机组选取方法,分析全网各发电机组对断面D1各线路的PTDF值,详细结果见附录B表B2至B4。由表中结果可知,gqz,gbh和gfcg机组对断面潮流分布的影响基本相同,可以把这台机组作为一个机群,称为机群gqbf。ggpt为北通道线路L1的敏感机组,gfc为中通道线路L2的敏感机组,gts,gyx以及gqbf为南通道线路L4和L5的敏感机组(机群)。

5.2 安全域的构建及敏感机组对断面极限的影响

以机组gyx和gts为敏感机组,根据第3节断面安全域的构建方法,在两敏感机组的可出力范围内搜索断面D1的热稳定极限点,得到一系列极限点如附录B表B5所示。根据表B5中极限值,以gyx和gts出力分别为X,Y轴,断面D1热稳定极限为Z轴,在多维空间中构建断面D1的热稳定安全域,如图5所示。

根据系统当前各机组出力状态可确定系统当前运行点在安全域中的位置,进一步根据运行点和安全域边界的相对位置可获得当前运行点的安全稳定信息。由图5中的安全域边界形态可知,机组gyx和gts出力变化对断面D1的热稳定极限有较大的影响,且在一定组合出力条件下断面热稳定极限的约束条件将发生改变。断面热稳定极限的约束条件转化时,对应于安全域边界中不同边界面的过渡转换。

对比附录B表B2和表B5中的数据可知,机组gyx和gts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与该机组对断面线路的PTDF大小之间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gyx和gts为对L4的PTDF小于0的敏感机组,当断面极限受双线L4“N-1”约束时,增加gyx或gts的出力将使断面极限值提高。

2)gts为对L5的PTDF大于0的敏感机组,gyx为对该线的PTDF小于0的敏感机组。当断面极限受双线L5“N-1”约束时,通过减少gts出力或者增加gyx出力都将使断面极限值提高。

因此,根据断面的安全域边界特点,结合当前系统的运行状态,可以提供敏感机组(机群)的处理调节方案,以改善系统运行状态、提高断面输电能力。

ggpt,gfc和gqbf出力变化分别对线路L1,L2和L4(L5)的潮流影响较大,以ggpt,gfc和gqbf为敏感机组(机群),采用本文方法可以构建考虑这些敏感机组(机群)出力变化的断面D1的热稳定安全域,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5.3 断面热稳定安全域边界特性分析

本节以图5所示的安全域边界为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断面热稳定安全域边界的拓扑特性。

对于表B5中的极限点,当采用一个二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对其进行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采用一个二元线性回归模型时拟合效果较差,具体分析过程见附录C。

从图5中的安全域边界形态可知,在同一约束条件下极限点可能存在较好的线性分布关系。因此考虑对每种约束条件下的极限点分别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图6(a),(b),(c)分别为对双线L5,L1,L4在“N-1”约束下的极限点进行回归分析后的拟合效果图,图6(d)为采用个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后的拟合效果图。

对三个回归方程分别进行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设显著性水平为5%。经计算,图6(a)中R2为0.996 4,F值为3 366;图6(b)中R2为0.824 0,F值为28;图6(c)中R2为0.993 2,F值为2 399。3个回归方程的R2都接近1,表明个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都较好;F值都大于相应的临界值,表明断面极限D1和敏感机组gyx,gts出力之间线性关系显著。因此,该安全域边界可由三段平面近似。

采用相同方法对该电网其他断面的热稳定安全域边界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相同平面近似特性。因此本文的算例分析表明,该电网的断面热稳定安全域边界具有较好的平面近似特性,且每一种热稳定约束下的安全域边界可由一个平面进行近似。

5.4 两大送端地区出力对断面热稳定极限的影响

由前面分析可知,断面D1热稳定极限的约束条件可能为双线L1,L4或L5“N-1”约束。根据附录B表B3和表B4中数据画出送端A和B地区中各机组对L1,L4以及L5的PTDF大小分布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送端A地区不同机组对断面D1潮流的影响相近,因此可以把该地区所有机组作为一个机群,且以断面D2的传输功率作为机群出力;同理送端B地区的所有机组也可看做一个机群,机群的出力为断面D3的传输功率。B地区机组出力对L4和L5的潮流影响较大,而A地区机组出力变化对L1的潮流有显著影响。

维持丰大方式中通道区域C机组和受端D敏感机组的出力不变,分析两大送端地区出力对断面D1热稳定极限的影响如图8所示。图中横坐标为断面D3和D2传输功率的比值,该比值大小反映了送端A地区和B地区出力的比例关系,比值越大表示B地区相对于A地区的出力越多。

由图8可知,当断面D3有功潮流与断面D2有功潮流的比值等于0.76时,断面D1的传输能力最大。当比值小于0.76时,断面D1热稳定极限受双线L1“N-1”约束,且极限值随着比值的增大而增加;反之断面受双线L5“N-1”约束,且比值越大,极限值越小。

因此,在系统方式安排中,为使断面D1传输极限最大,即断面D1传输功率相同时的安全裕度最大,应使比值保持在0.76附近。在断面D3和D2出力固定不变时,当断面D1受双线L5“N-1”约束时,可以通过适当减少gts,gqbf的出力或增加gyx,gfc的出力来进一步提高断面D1热稳定极限;当断面受双线L1“N-1”热稳定约束时,同样可以对适当敏感机组进行调节以提高断面D1极限,优化系统方式安排。

6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及“N-1”约束的断面热稳定多维安全域边界的构建和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某实际大电网,构建了考虑不同敏感机组(机群)时的断面热稳定多维安全域。构建的安全域边界刻画了断面极限随各敏感因素的变化情况,不仅可以提供当前运行点的安全稳定信息,而且可提供改善系统运行状态、提高断面输电能力的措施,优化系统方式安排。更进一步分析表明安全域边界具有较好的超平面近似特性,便于进一步实现安全域的快速计算和讨论安全域在各种优化控制问题中的应用。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提出一种计及“N-1”约束的多维空间中断面热稳定安全域边界的构建和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计算系统各发电机组出力变化对断面线路的功率传输转移分布因子(PTDF),确定对断面功率传输极限影响显著的敏感机组(机群);以敏感机组(机群)的有功出力为多维空间坐标轴,以潮流可行和“N-1”约束为判据,在多维空间中搜索断面传输极限点并形成断面热稳定安全域的边界。该边界刻画了断面功率传输极限随各敏感因素的变化情况,能为运行控制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运行信息;更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安全域边界具有较好的超平面近似特性,便于进一步实现安全域的快速计算和讨论安全域在各种优化控制问题中的应用。文中方法已在中国南方某电网运行方式计算中得到应用。

多维空间 第7篇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竞争,就业力,适合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日渐趋向多元化,然而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规模的扩大与社会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同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64.7%,有51万人待业,2003年有70万人待业,2004年有75.6万人待业,2005年有91.8万人待业,2006年有124万人待业。按照初次就业率70%来估算,2007年约有148.5万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实际就业率可能远低于70%,所以未能按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可能比统计数据高得多。本文拟以生态位理论为中心,解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生态因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基础。

一、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近20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涉及到种内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与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研究领域[2]。Grinnel于1917年首次应用生态位(niche)概念表示栖息地划分的空间单位,随着生态位概念内涵的不断拓宽,逐渐被定义为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在现代生态学理论中,Hutchinson更将其发展为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是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有机体和所处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两个方面。物种的生态位是其在生态学上的特殊性,即该种生物与群落中其他种及生境之间的特殊联系[3]。生态位是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是某生物单元的“态”(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生物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和“势”(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支配力或影响力)的有机结合体。

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的生态位在每一维空间(某一生态因子或资源)上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当所有环境因子都达最佳状态时生物单位往往在各资源维上具有最大生态位宽度,即理论生态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生物单位所需的资源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各生态因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就制约了理论生态位的实现,每个生物单位在各资源维上的实际生态位都比理论生态位窄。当生物个体(或生物单位)间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些环境变量时,在该维上就会出现生态位重金现象。在资源量不足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的生物单位之间必然出现竞争作用,具有适应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个体最终胜出,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个体被迫进行生态位压缩(niche compression)或生态位分化(niche separation)。生物单位生态位的重新定位可减轻个体间恶性竞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实际生态位是所有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单位后多方权衡的结果,比理论生态位具有更重要的生物学和现实意义。此外强势的竞争者的生态位宽度不一定在所有资源维上都最大,在特殊生境中的竞争胜利者肯定在影响该生境关键因子的维上具有更大的耐受性和竞争力,这一性状往往得到了定向选择和加强。

在高校、学生个体、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每个大学生相当于一个生物组织体,每个大学生所特有的毕业院校、专业、理想与价值追求、自身综合素质等特征即构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态位”基础。每个大学生具有自己特有的生态位空间的同时,其生态位空间又有重叠区,这样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一竞争、分化与共存。正如著名生态学家E.P.Odum所说,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其在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取决于其本身的适应能力、生理反应和本能行为,即它(他)能干什么和他在干什么。

二、就业限制因子生态位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率低很大程度与大学生主客观内因有关。大学生之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太高、每个个体生态位宽度较窄以及分化程度不够高都直接加剧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一部分处于竞争劣势的学生就业延迟或不能就业。

(一)生态位重叠大学生就业去向的趋同性

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趋向具有明显的趋同性:(1)就业地域取向的趋同性。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表现出内陆流向沿海、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特征。尽管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就业群体数量远大于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更大,竞争更为激烈,因此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反而大为降低,造成了大量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2)就业单位取向的趋同性。有资料表明,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三者累计仅有70%,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毕业生按期就业[4]。

(二)生态位宽度较窄大学生就业力弱

大学生生态位宽度是由大学生系统教育与就业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多维生态空间,体现了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就业系统中的就业力大小,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毕业院校、专业、自身的能力、理想与价值追求、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生态位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校园与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及自身努力而获取的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与地位。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自身的生态位宽度较狭窄,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从而直接导致其就业失利。就总体而言,在多维生态位空间上任何一维的致命缺陷都可能降低其就业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习维缺陷。许多学生读书期间不努力学习或不善于学习,造成多门功课不及格,缺乏参加各种业余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自然提供不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应聘职位硬件材料。(2)能力维缺陷。有的学生成绩不错,相关证书也不少,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高,这也造成了大批学生不能就业。用人单位在看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包括说话办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尤其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创造、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对存在能力维缺陷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就业成功的致命伤[5]。(3)道德维缺陷。有的学生专业能力方面都不差,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或在单位实习时暴露出自己道德素养和人品的不足,结果与预期的签约单位失之交臂。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位优化战略

就业过程是检验每个学生生态位定位与构建是否合理的环节之一。生态位合理的同学才能够在职场如鱼得水,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生态位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将有助于指导学生在求学和就业过程中构建正确的生态位,并能够妥善处理与周围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泛化特化战略

生态位有泛化和特化两种趋势:扩大生态位的宽度,在上学期间尽可能是宽口径教育,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就是泛化,也即“多元化”;通过宽口径的多元化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基础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扩大他们的就业选择面。在现实生活中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态位更符合“生境要求”(就业环境),这样扩大特定维生态位宽度,提高某一领域的专业水平而成为“专家”,这一过程就是特化战略过程。高校之间相似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力,在宽口径教育构建好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泛化过程),学校和学生本人应该恰当定好自己生态位,技术或能力细化、强化、“专家”化,培养和构建自己的特色本领,做到“己能而他所不能”(特化过程)。“特化”过程是在正确分析和预测了“生境条件”(就业形势的时空动态)基础上进行的定向选择和强化过程。只有采取泛化+特化的战略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才有较强的就业力,才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苦修内功战略

由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力低造成的,而就业力又由诸多核心能力构成。以下七个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当代大学生生态位宽度、适合度及综合竞争力的关键。(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政治方向等,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2)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以及科学的精神等方面,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养成都要通过文化手段来实现。(3)较强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不断创新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能力,这是学生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4)顺畅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解释的能力、传递信息的能力及浓缩资料的能力对任何职业都不可或缺。(5)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友善的交往而构建起来的,是企业凝聚力的纽带,因此任何用人单位都非常强调应聘者的团队协作精神。(6)稳定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心理素质表现在个人的意志、性格及应对困难和挫折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毕业生身心素质的好坏,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基本要求。(7)快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环境,用人单位都期望毕业生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环境的顺利过渡,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转变。

(三)避强就弱战略

就业观念的偏差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后,当代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改变就业观念。相比较而言基层、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较大而竞争相对较小,然而在这个层面上发展空间并不比外企、国企小,相反一旦就业可能会立即进入角色,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况且强和弱是个相对的概念,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强弱关系是动态的,是随时变换的。在大城市、外企等空间中潜在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但竞争极为激烈(强),这种发展机会分解给每个个体就相对较少(弱),而在基层总的发展机会虽不如前者(弱),但每个个体所分享的机会相对于前者可能就高得多(强)。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改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减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适当降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6];不要片面追求大城市,也可以去基层发展,有效利用就业的社会环境资源,避免由于生态位过度重叠造成的激烈竞争,同时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力,也为今后的二次或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资源配置与多维引导战略

大学生就业空间结构与就业需求空间的不匹配性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或道德约束来要求大学生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或从事艰苦职业,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及时就业,所以国家和政府部门这方面的主要的职责就是政策性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对大学生就业空间进行多维引导并确保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1)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对现有松散的区域性就业市场信息进行联网共享,建立一个全面性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直接、畅通的就业信息。(2)经济资源的倾向性配置。国家通过有效的政策刺激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或倾向性配置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落后地区、危险地区)、特定企业(小企业、微型企业)、特定职业就业,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3)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新趋势,它蕴涵的生机和发展趋势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意义深远[7]。国家要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同时为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政府应该简化毕业生就业的程序,减少就业限制,并确保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总之,大学生培养与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社会系统提供的生态位发展空间以及大学生生态空间的定位、转换与匹配。因此,在此过程中要不同结构单元(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及大学生)互相协调、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积极调整。在培养的环节首先要注重宽口径的“泛化”教育,构建科学而完整的文化与知识框架,打开学生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特化”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而再就业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准确进行生态位定位,在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协调下引导每个毕业生都能够合理占据多维就业空间中合适的位置,取得最大的适合度,从而产生最大的社会“生态效能”与个人“生态效能”。

参考文献

[1]肖云,吴国举.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年教育,2008,(2).

[2]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3).

[3]王刚,赵松岭,张鹏云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2).

[4]孙树枫.“十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浙江统计,2006,(5).

[5]卢丽琼.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李晓燕.塑造大学生择业“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多维度城郊休闲整合京津冀旅游空间 第8篇

多维度城郊休闲空间和产品的整合,是基于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的思路。

环渤海区是中国重点经济发展区之一,与长三角区、珠三角区相比,具有行政区划、组团层次和中心城市多、交通组织复杂、文化认同感差异性较强、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等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这为其区域整体和内部个体的旅游建设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和机遇。

环渤海区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京津冀、胶东和辽东三个组团式经济区,三个组团内部的旅游联动和整合发展将是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而言,胶东区域以烟台、威海、青岛“三驾马车”形成平行结构,辽东区域以大连为单中心城市结构,发展思路和现状都较为明晰,而京津冀区域由于涉及的行政空间多、资源和市场关系模糊、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使其作为“经济圈”概念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仍相对缓慢。达沃斯巅峰近年来所做的多个研究课题和委托任务中感觉尤为明显。

实际上,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京津冀地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出现了一体化运作的雏形,特别体现在北京的文物古迹、天津滨海、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北戴河,以及保定的野三坡、白洋淀等成为区域内部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当然,这与当时的旅游市场状况相关:

一方面,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出游活动,但出游半径相对有限,多局限于居住地周边交通便捷的地方;另一方面,资源导向性的观光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自然禀赋突出的山水观光成为当时最为市场瞩目的产品。

但是今天,在京津冀区域上述旅游产品和项目经过近20年的市场认知固化的同时,虽然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周边的休闲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但尚未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升级效应,站在区域一体化的角度,跨区域产业联动、目的地产品体系设计、市场化品牌营销等方面呈现了整体推动较为缓慢的迹象。

经济发达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在于创造整体的旅游市场环境,确立层次清晰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引导外部市场更大的消费关注,更在于构成良性的、重复消费性的内部市场循环,这与一些资源发达、城市经济欠发达的目的地型旅游区域有所不同。

随着居民出游率和个性化选择水平的提高,京津冀区域谋求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其近期的主要目的即在于在激活内部传统观光旅游地的同时,促进内部市场的极大循环,诱导投资和消费市场内部消化的动态平衡。

目前,造成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旅游项目/产品/营销方面而言,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

在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成为普遍共识的前提下,区域内的城郊休闲旅游尚未起到推动构建区域整体市场联动空间结构的作用。

产品型城市是发展旅游的基础,项目型旅游目的地是发展旅游的灵魂,整合营销是发展旅游的手段,而在京津冀旅游区域这样一个具有双中心城市(北京、天津)加近程旅游目的地(承德、秦皇岛等)的特殊形态空间中,城市/近城郊/远城郊/目的地的层次模糊使其很难明晰如何按照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各区域的规划设计。

对于“城郊”的理解,一般是指城市的边缘地区,不同专家对其有诸多的解释与定义,如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环城休憩带等,它是城市地域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向乡村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过渡的地区。但目前许多地区在“城市”、“城郊”、“乡村”的区分上越来越模糊,对“城市旅游”、“城郊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模糊。

当然,城郊休闲与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相比,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如交通特征、资源特征、产品的心理诉求特征、消费要求特征、项目的规划设计特征、开发运作特征等等,京津冀的城郊空间和休闲旅游发展属性又有其与我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征。总之,通过近年来在本区域的市场调研和各层级的规划设计研究,我们认为,如果站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角度,城市中心区(包括原有中心区和新区)之外的旅游空间都可视为是“城郊休闲空间”。

我们认为,突破“目的地型”的旅游发展认知,大力发展“非目的型”的城郊休闲产品,将是谋求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旅游市场的现状条件下,“目的地型”和“非目的型”旅游区域/项目/产品/品牌/营销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目标市场的认知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简单而言,“目的地型”的旅游发展,满足的是“郑重其事的仪式化出游”,即理性的、有酝酿的、有分析的、仔细安排的、一次消费型的旅游。而“非目的型”的休闲旅游,则是感性的、冲动的、印象化的、随机安排的、重复消费型的旅游。随着以京津城市人口为代表的旅游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的“目的地型”旅游消费已趋向于更远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南、西北、江南,以及境外地区等,而“非目的型”的休闲旅游供给则远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非目的型”城郊休闲旅游旨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综合吸引力体系,作为京津冀区域旅游的“主流”,联动城市旅游和远城郊休闲,使我们得以对旅游空间进行新的审视。这将突破以行政区为划分,以打造目的地为目标的政府运作门槛,通过以项目和产品开发为资本驱动力的城郊休闲体系设计,使京津冀区域构成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以石家庄、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保定、张家口等多个二、三级城市为支撑,以城郊休闲项目为联动的“泛城郊休闲”一体化空间。

这就连带出一个问题:城郊到底是谁的城郊?

我们认为,站在旅游发展的角度,城郊应该是多维度的城郊,城郊休闲的市场归属应该突破行政归属,即:以一个城市中心区为参照点的城郊,也可能是以另一个城市中心区为参照点的城郊,其旅游项目作为城市间的口岸和节点,应能适应多个空间的市场需求,推动各行政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吸引力体系的共同设计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例如天津宝坻的京津新城(珠江温泉城)、蓟县的盘山既是天津的城郊,也是北京的城郊,廊坊香河的天下第一城既是北京的城郊,也是廊坊的城郊,保定涿州的影视城既是保定的城郊,也是北京和廊坊的城郊,唐山玉田的景忠山既是唐山的城郊,也是北京和天津的城郊等等。

如果突破旅游目的地的狭义概念,秦皇岛北戴河则将是北京和天津的城郊,其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就体现了其城郊化休闲消费的趋势。另外,在“泛城郊休闲”一体化空间的考量下,京津冀外围和周边的旅游空间也可纳入其中,如承德的木兰围场、张家口的崇礼、张北、保定的阜平、沧州的吴桥等,而周边的山西五台山、内蒙古赤峰,乃至大连、胶东等,都可视为是周末休闲(泛城郊休闲)的整合空间,例如山东威海的乳山,近期内在天津重点推广滨海休闲和旅游房地产项目,得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城市—泛城郊的整合,提高了跨越式空间的市场关联度。

多维度城郊休闲空间和产品的整合,也是基于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的思路。

多维空间 第9篇

一、案例主角的明星化,凸显思品张力课堂的趣味空间

古代哲学家张载:“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意思是说兴趣是乐学的关键,要让学生喜爱学习,首先必须激发其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编写主题式案例时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案例之趣抓牢学生之心,增强课本理论说服力的同时,凸显思品张力课堂的趣味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感悟人生哲理。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案例主角的明星化,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当前,不少中学生热爱打篮球,崇拜NBA明星,作为NBA最成功的中国球星,姚明在中学生有巨大影响力。在学习《磨砺坚强意志》一框时,我以姚明为主角,编写了这样一个主题式案例———“姚明的NBA之路”。片段一:每次球队训练,姚明都会提前来到球馆,当队友开始训练时,姚明早已大汗淋漓,训练结束后,姚明还要再加练一会儿。提问:你认为姚明在NBA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姚明了解多少?因为对姚明的崇拜,所以不少学生对姚明了解甚多,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氛围活跃。片段二:一次严重受伤后,姚明制订了明确的康复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最终,姚明得以按时复出并保持较好的比赛状态。提问:你认为姚明能够成功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你能够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吗? 片段三:初入NBA,姚明的体能和力量同NBA球员有巨大差距,卧推力量只有90公斤,4年后,姚明的卧推力量已达到158公斤,力量增长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残酷的训练,每到一个酒店,姚明放下行李第一个要找的就是健身房,把枯燥无聊的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变成了一种习惯。提问:试一试,你的力量有多大(拿出道具)? 姚明卧推力量的提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参与热情高涨,不少学生争着要测试一下自己的力量,也亲身体会到了姚明训练的不易。通过选取姚明职业生涯的片段,精心组织课堂讨论,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中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主动迎接挑战,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

二、案例设问的连贯性,打造思品张力课堂的探究空间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不仅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打造思品张力课堂的探究空间。如何打造这样的思品课堂呢? 我们可以在编写主题式案例时,将知识要点、问题设计与主题式案例有机整合,让设计的问题随着案例情节的发展而层层推进,以案例设问的连贯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部《穹顶之下》吸引了全国人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在复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我以《穹顶之下》为背景材料编写了主题式案例。片段一:《穹顶之下》之国家篇(播放相关视频)———你对雾霾了解多少,视频中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治理雾霾,你能对国家建言献策吗? 对于雾霾,同学们感受颇多,踊跃发言,不少观点可圈可点。我继续发问:有人说,企业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企业表示:我们也很委屈。立即进入片段二:《穹顶之下》之企业篇(播放相关视频)———污染企业触目惊心的排放,依靠科技手段,提升油品质量。提问:企业说, 污染严重是因为国家科技落后, 不能将责任赖在我们身上,企业的说法对吗? 企业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对于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同学们情绪比较激动,旁征博引,从多个角度加以反驳,要求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看到同学们探究的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再度发问:治理雾霾,公民个人能做些什么? 片段三:《穹顶之下》之公民篇(播放相关视频)———请大家出谋划策,共造蓝天白云。同学们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快,黑板上写满了同学们好的想法。

三、案例参与的广泛性,演绎思品张力课堂的合作空间

富有生命的张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生成的一项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编写主题式案例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既可以改编设计案例情节,又可以成为案例的主角。正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作者所认为的,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完美演绎思品张力课堂的合作空间。

学习《有话好好说》这框时,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编写了故事《母子有话“好好说”or“不好好说”》并排练成小品,两个颇有表演天分的同学主动要求参演。情景一:儿子晚回家,母亲非常气愤,不问青红皂白,不停地抱怨,儿子委屈万分,也是恶语相向。为了避免家庭战争,小品立刻进入情景二,同样的语言,婉转的语气,轻柔的动作,呈现出一幅母与子相亲相爱的画面。通过这两位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同学们明白了说话时语气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做到有话好好说。在这个主题式案例的编写和实践中,通过合作,学生成了信息加工和情感体验的主体,学生边体验边感悟,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多维空间范文

多维空间范文(精选9篇)多维空间 第1篇虚拟现实技术也称VR技术,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 虚拟现实技术包含了太多的内容, 这个系统是由多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