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和分类范文
定义和分类范文(精选9篇)
定义和分类 第1篇
关键词:抽象名词,定义,分类
1 前言
提到抽象名词时, 人们就会联想到具体名词。如果我们对具体名词有所了解, 理解抽象名词就会变得容易。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 我们知道, 具体名词是指基于事实的东西, 而不是来自信仰或猜测。也就是说, 具体的名词是指那些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并能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事物。具体名词所表示的事物, 通常有一定的形状。例如, 如果有人说到一张桌子, 人们会立刻意识到他指的是一个物体, 有四条腿, 是由木材、玻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到它的形状, 用手可以摸到它的材质。相反, 抽象名词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名词, 表示一种无形的东西或者某种性质的名称, 如“富裕”、“机智”、“诚实”, 这些是看不到, 摸不着的, 用感官感觉不到。根据韦氏词典, 抽象名词还有另一个定义:“表达属性, 性质或者事物固有的某种属性, 如诚实, 白度, 安宁等, 是抽象名词。”从这两个定义, 我们很容易看到, 抽象名词代表一种“无形的”, 用感官感觉不到的性质。这就是它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人们想要了解这种“无形”的性质, 除了通过思考和推理的方式作出判断以外, 没有其他的办法。例如, 如果某人是诚实的, 我们不能看到、听到或感觉到这种品质, 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一朵红色的玫瑰花。然而人们却仍然能得出“他很诚实”这类的结论, 正是通过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估得出的。
人类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一般是从简单具体的事物开始, 然后再到困难和抽象的事物。具体的事物让人觉得很容易理解, 但抽象的事物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具体事物可以直接被人理解, 而抽象的概念只能通过解释、对比、比喻和概括, 然后人们才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2 分类
抽象名词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表示行动的抽象名词。例如, breakage是由动词派生或转化来的, 名词amazement是由动词amaze派生的, 名词removal是由动词remove转化, 名词preparation是由动词prepare派生等。这类抽象名词, 主要表达与这些动词相关的动作或事迹。除了表示行动的意义, 他们还可以表示某种状态、结果、方法等。
(2) 表示性质的抽象名词。这类抽象名词是由形容词派生的。例如, 名词greatness是由形容词great派生的, 同样名词safety是由形容词safe派生的, 名词freedom是由形容词free派生的, 名词length是由形容词long派生的, 名词possibility是由形容词possible派生的等等。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反映名词的性质的, 因此, 虽然抽象名词由形容词派生, 但是它们可以表达多种含义, 如特点、情况、状态等。它们主要表现与抽象名词相关的性质方面的特征。因此, 它们被称为性质性抽象名词。
(3) 表示身份、地位的抽象名词。这类词由名词派生, 其中大部分是具体的名词。例如, 从具体的名词pupil派生出抽象名词pupilage, 同样的, Monkdom是从具体的名词monk派生出的, membership是从具体名词member派生出的, parentage是从具体名词parent派生出来的, childhood是从具体名词child派生出的等等。这种抽象的名词, 可以用来确定一个人的地位、资格、学历、职业等情况。由于这种抽象名词多指身份, 它们被称为身份性抽象名词。
(4) 固有的抽象名词。这种抽象名词与上述提到的几种抽象名词不同。它们形成于英语中, 并随着这种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它们自己本身就是抽象名词。例如, day、night、music、law、war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形成直接抽象名词。它们所表达的含义非常广泛, 不能被总结为一种意义。因此, 人们只有用固有的抽象名词来命名它们。
3 结语
人们对具体事物容易理解, 而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具体事物可以被直接理解, 而抽象的概念只能通过解释、对比、比喻和概括, 让人们对物质世界有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本文阐明抽象名词的定义和分类,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名词, 希望能对读者学习英语以及从事中英文翻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芳.名动转用与含义[J].外语教学, 2002 (2) .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闭经定义和分类教案 第2篇
1.2.【病因及治疗】
1.原发性闭经
少见,由于遗传学原因或先天发育缺陷引起。
(1)米勒管发育不全
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性腺发育正常,第二性征正常
治疗:阴道成形术
(2)性腺发育不全:占原发性闭经的35%。分为染色体正常或异常两类。
★特纳综合征: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缺少一个X染色体或其分化不完全。表现为卵巢不发育,原发性闭经及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患者身材矮小,常有蹼颈、盾胸、后发际低、肘外翻、胯高耳低、鱼样嘴等临床特征。
★单纯性腺发育不全
2.继发性闭经
发生率较原发性闭经至少高10倍。
病因复杂,根据控制正常月经周期的4个主要环节,以下丘脑性闭经最常见,依次为垂体、卵巢及子宫性闭经,分别占继发性闭经的55%、20%、20%及5%。
(1)下丘脑性闭经:是最常见的一类闭经,以功能性原因为主。
1)紧张应激:精神创伤、环境变化、紧张应激状态;盼子心切或 畏惧妊娠等强烈的精神因素也可发生假孕性闭经。
2)体重下降:中枢神经对体重急剧下降极为敏感,不论单纯性体重下降(指体重减轻标准体重的15%-25%)或神经性厌食均可诱发闭经。
3)过剧运动:初潮发生和月经的维持有赖于一定比例(17%-20%)的机体脂肪,若运动员肌肉/脂肪比率增加或总体脂肪减少可使月经异常。另外,运动剧增后GnRH 的释放受到抑制而引起闭经。
4)药物:长期应用吩噻嗪衍生物(奋乃静、氯丙嗪)、利血平以及甾体类避孕药,偶尔也可出现闭经和异常乳汁分泌。
(2)垂体性闭经:
1)垂体梗死:常见的为Sheehan综合征。由于产后出血休克,垂体缺血坏死,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细胞发生坏死。
临床表现:闭经、无乳、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症状,第二性征衰退,生殖器官萎缩,还可出现畏寒、嗜睡、低血压及基础代谢率降低。
治疗:替代治疗
2)垂体肿瘤: 催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甲状腺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不同类型的肿瘤可出现不同症状,但都有闭经表现,这是因为肿瘤压迫分泌细胞,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所致。
常见的催乳素肿瘤引起闭经溢乳综合征。
治疗:溴隐亭、手术
(3)卵巢性闭经
1)卵巢早衰:40岁前绝经者称卵巢早衰。表现为继发闭经,常伴更年期症状,具低雌激素及高促性腺激素特征。
治疗:激素替代治疗
2)卵巢切除或组织破坏:双侧卵巢已切除或经放疗破坏卵巢组织,导致闭经。严重的卵巢炎也可破坏卵巢组织而闭经。
3)卵巢功能性肿瘤:产生雄激素的睾丸母细胞瘤,由于过量的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而闭经。分泌雌激素的颗粒-卵泡膜细胞瘤,因持续分泌雌激素抑制了排卵,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而短暂闭经。
4)多囊卵巢综合征:由于LH/FSH比率高于正常;雄激素产生过多,表现为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且双侧卵巢增大,持续无排卵。
治疗:助育、促排卵
(4)子宫性闭经
1)Asherman综合征:子宫性闭经最常见的原因。人工流产刮宫过度或产后、流产后出血刮宫损伤引起,尤其当伴有感染时,更易导致宫腔粘连或闭锁而闭经。
治疗:分离粘连,必要时上环,人工周期3月
2)子宫内膜炎:结核性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内膜遭受破坏易致闭经。
3)子宫切除后或宫腔放射治疗后:手术切除子宫或放疗破坏子宫内膜而闭经。
【诊断】
闭经只是一种症状,诊断重点是①寻找闭经的原因,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失常发生在哪一环节,然后②再确定是何种疾病所引起。
1.询问病史
询问有无先天性缺陷以及家族史、月经史。已婚妇女则需注意其生育史及产后并发症。发病前诱因如精神因素、环境改变、体重增减、剧烈运动、各种疾病及用药影响等。
2.体格检查
检查全身发育状况,五官生长特征;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有无先天性缺陷、畸形,腹股沟区有无肿块,第二性征如毛发分布、乳房发育是否正常,乳房有无乳汁分泌等。
3.辅助检查
(1)药物撤退试验(2)子宫功能检查
定义和分类 第3篇
应对方式也被称为应对策略或者应对机制。Lazarus&Folkman (1987) 认为, 应对方式指的是当个体面临挫折或危机时, 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或者策略。朱小茼等 (2010) 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过程, 以便在面临困难时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其他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定义 (王群峰等, 2013) 。
由于研究的多样性, 研究者们对应对方式提出了不同分类:
1、积极的应对或逃避的应对
Billings, &Moos (1980) 最早对应对方式进行这种分类的, 他们的定义中, 应对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a) 、积极的认知应对; (b) 、积极的行为应对; (c) 、回避应对。Endler和Parker也提出了逃避应对方式, 而且他们还将逃避方式又分为倾向于个体的或倾向于任务的的方式。我国学者姜乾金、黄丽等 (1993) 将应付方式分为消极应付风格和积极应付风格两类, 并且消极应付风格还细分为“易陷入幻想和回忆之中不能摆脱”、“通常会苦苦思索, 矛盾重重”等条目; 积极应付风格细分为“当作事情根本未发生”、“能较快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等条目。
2、解决问题和调整情绪的应对
Amonovoky (1979) 提出应对反应可以根据其反应的针对性来分类:以期缓解应激或消除应激源为特征的应付反应叫“针对问题的应对”;专门调节与应激有关的情绪反应, 帮助个体恢复情绪平衡的应付叫“针对情绪的应付”。在Laraus&Folkman (1984) 的认知交互理论中, 应对被分为焦点倾向于解决问题和焦点倾向于调整情绪两种类型。Zimbardo (1985) 主张应对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直接的行动或解决问题的活动来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 如抗争, 进避, 妥协等;另一类是通过麻痹自我感觉的活动来改变自我, 而不是改变应激源, 如使用药物、放松疗法、分散注意、幻想等。
3、根据应对的时间进行分类
应对可以发生在压力情景出现的不同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马塞尼 (Matheny) 把应对模式分为两类: 预防应对和斗争应对。Beehr和Mc Grath (1996) 进一步区分了五种与时间有关的应对: (a) 、预防应对:早在压力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之前; (b) 、预期应对:当预料到某一事件不久将发生时; (c) 、动态应对, 即当事件正在进行时的应对; (d) 、反应应对:在事件发生之后的应对; (e) 、继续应对:在压力事件发生很长时间之后, 继续与事件的滞后影响抗争。
4、按照效果和功能进行分类:Valiant等人从应对功能角度将应会分为自恋型、不成熟型、神经症和成熟型等类型, 肖计划则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张建新, 李育辉, 2004) 。
二、教师应对方式的现状
许多国内的学者对教师应对方式现状作出了研究。王雄鹰 (2008) 从河南高校教师群体中收集了416 份有效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结论显示, 高校教师更频繁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 但是在一些压力情况下, 他们也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陈虎强等 (2011) 有效调查了301 位长沙高校教师, 发现高校教师主要采用积极和成熟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与此同时, 消极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也客观存在, 只是相对较少被使用。韩明明等 (2014) 的研究也做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从新疆的高校教师群体中收集了950份有效问卷, 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教师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 更少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三、教师应对方式量表
就国外而言, 常用的应对方式量表有:
1、Lazarus和Folkman (1985) 的基于压力交互理论应付量表。此量表将应付分为8 种 (即8 个主成分) :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这8 种又分别被划归为针对问题的应对和针对情绪的应对两大类。
2、C.S.Carver, M.Fweitrabb (1989) 编制的COPE量表。这是一个多维度多级评分的应付调查表, 包括13 个分量表, 考查13 种应付方式, 它们是: (1) 直接行动。 (2) 计划。 (3) 抑制无关活动。 (4) 克制忍耐。 (5) 寻求工具性社会支持。 (6) 寻求情感性社会支持。 (7) 乐观性解释。 (8) 接受。 (9) 求助宗教。 (10) 情绪专注与疏泄。 (11) 否认。 (12) 行为解脱。 (13) 心理解脱。
3、Seiffse-Krenke (1995) 的情景应对问卷 (Coping Across Sit uations Questionnaire) 。它将不同应对策略划为三种应对风格:主动应对, 内在应对及回避应对。
国内使用较多的应对问卷土要包括改编或修订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 也有不少自编量表的研究报告。例如, 张雨新、方新自编的“应付策略量表” (1990) ;姜乾金等自编的“特质性应对方式问卷” (1993) ;韦有华、汤盛饮依据Charles SCarver (1989) 编制的应付量表修订的中文版 (1996) ;肖计划和许秀峰根据多位国外作者的工作改编的“应付方式问卷” (1996) ;此外, 还有张卫东编制的“老年人特殊生活事件应对问卷” (1998) ;黄希庭、余华和郑涌等自编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2000) 等。石林, 封丹珺 (2004) 对“应对风格问卷”进行了初步编制。
目前经常使用的是由肖计划和许秀峰 (1996) 设计的应付方式问卷, 此问卷参考国内外研究应付问卷内容及有关应付的理论思想, 又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中国人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而成, 可以说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做, 此问卷包括六个子因素:1) 解决问题;2) 自责;3) 求助;4) 幻想;5) 退避;6) 合理化。
除此之外, 解亚宁 (1998) 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也在社会各行业被广泛使用。来自改编于国外应对方式量表, 该量表更多地融入了更多中国人的特征, 因此享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20 个项目, 2 个子量表:消极应对方式子量表和积极应对方式子量表。
除了上述普遍适用于各个职业的应对方式量表, 还有一些量表专门用于测量教师应对方式。包括如下: (1) 应对量表 (COPE) 的中国版本。该量表是由申艳娥于2009 年编制, 目的是检测该量表是否能用于测量中国中小学教师。结果显示, 有着9 个维度的该中国化量表在中小学教师测试方面, 有着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初中教师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由吴红, 任胜洪于2011 年编制。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检验, 该量表被证明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参考文献
[1]解压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 6 (2) .
[2]沙冰.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与应对[J].辽宁教育研究, 2001, (9) .
[3]申艳娥.正、负压力情景下教师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4) .
原产地证书定义和分类 第4篇
原产地证书:证明货物的生产或制造地的文件,简称原产地证书。
种类:原产地证书按用途可分为优惠原产地证书和非优惠原产地证书两大类;按种类可分为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一般原产地证书、区域性经济集团互惠原产地证书、专用原产地证书等。
优惠原产地证书包括: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烟草真实性证书》、《原产地命名证书》、《亚太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等区域性经济集团互惠原产地证书等。
非优惠原产地证书包括一般原产地证书、《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等。
(一)普惠制原产地证书:联合国贸发会议规定的统一格式,根据普惠制给惠国的原产地规则和有关要求,普惠制受惠国官方机构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受惠国的出口产品在给惠国享受在最惠国税率基础上进一步减免进口关税的官方凭证,是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
未再加工证明:证明中国出口货物在途经第三个国家或地区时,未在中转地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或制作,符合给惠国直接运输规则的证明文件。
(二)一般原产地证书:证明货物原产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享受进口国正常关税(最惠国)待遇的证明文件。它的适用范围是:征收关税、贸易统计、保障措施、歧视性数量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原产地标记、政府采购等方面。
加工装配证书:证明货物仅在中国境内加工装配、未取得中国原产资格的证明文件。
转口证明书:证明非原产货物仅经中国转口的证明文件。
(三)区域性经济集团互惠原产地证书:是订有区域性贸易协定的经济集团内的国家官方机构签发的享受互惠减让关税的凭证。例如:《<曼谷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等。
1.《<曼谷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证明书》:根据《曼谷亚太贸易协定》的要求签发的在协定成员国之间就特定产品享受互惠减免关税优惠待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曼谷原产地证书》: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定曼谷签发的在成员国之间就特定产品享受互惠减免关税优惠待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3.《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曼谷原产地证书》:根据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曼谷签发的在成员国之间就特定产品享受互惠减免关税优惠待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4.《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曼谷原产地证书》:根据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曼谷规则签发的在成员国之间就特定产品享受互惠减免关税优惠待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四)专用原产地证书:国际组织或国家根据政治和贸易措施的特殊需要,针对某一特殊行业的特定产品规定的原产地证书,这些产品应符合特定的原产地规则。如《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输欧盟烟草真实性证书》、《输欧盟特定产品原产地名称证书》、《输欧盟农产品原产地证书》、《原产地标记证书》等。
1.《输欧盟烟草真实性证书》:为使出口至欧盟的品目号2401项下部分烟草享受欧盟特定关税优惠待遇而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2.《输欧盟特定产品原产地名称证书》:为使出口至欧盟的葡萄、葡萄酒、奶酪、烟草和硝酸盐等特定产品享受欧盟特定关税优惠待遇而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3.《输欧盟农产品原产地名称证书》:为使出口至欧盟的蘑菇罐头等特定产品享受欧盟特定关税优惠待遇而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
4.《原产地标记证书》:证明货物符合《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优惠原产地签证管理办法》,具有使用已注册原产地标记的资格的官方证明文件。
5.《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由参加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的成员国签发的证明毛坯钻石合法来源地的官方证明文件。
二、原产地证书样本(链接)
输欧盟农产品原产地证书
输欧盟特定产品原产地名称证书
输欧盟托考伊葡萄酒原产地证书
输欧盟烟草真实性证书
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
一般原产地证书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原产地证书
中国东盟自贸区FORM E原产地证书
中国智利自贸区FORM F原产地证书
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
普惠制FORM A原产地证书
定义和分类 第5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亚特兰大,2012年版,分类和定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992年亚特兰大国际会议将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1],2012年亚特兰大国际会议对急性胰腺炎的分类和定义进行了修订[2]。将AP分为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ASP)和SAP三种类型。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2月临床确诊的急性胰腺炎80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亚特兰大新分类的CT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急性胰腺炎,男53例,女27例,年龄27~81岁,平均48.4岁。临床表现为均有急性持续性上腹部疼痛,部分有腹胀、向背部放射、恶性、呕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所有病例血淀粉酶明显升高(662~2476 U/L)。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Bright Speed Elite Select 16排螺旋CT机。因患者急性腹痛及临床禁食,通常检查前不饮水。患者取仰卧位,层厚5 mm,层距5 mm,扫描范围由膈顶扫描至髂嵴水平,必要时延长至盆腔。29例做了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40 m A,螺距1.375。经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推注碘海醇(350 mg I/ml)80~90 ml,速率3 ml/s,行双期增强扫描。
1.3 急性胰腺炎CT诊断定义
按照2012年版急性胰腺炎诊断的定义,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须符合下列3项指标中的2项:(1)上腹部持续疼痛(疼痛发病急,较重,并常向后背部放射);(2)血清脂肪酶或淀粉酶至少高出正常值上限3倍;(3)增强CT显示有特征性急性胰腺炎表现[3]。本组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4 急性胰腺炎分类
按照2012年版急性胰腺炎分类:急性胰腺炎分为间质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和坏死性急性胰腺炎两类。急性胰腺炎分期:早期和后期。早期为临床出现症状后的第一周,以后进入病程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后期。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3种。轻症胰腺炎是最常见的类型,无器官衰竭、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发病1周内可恢复。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定义为存在≤48 h短暂性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并发症或共存疾病的加重。重症急性胰腺炎定义为存在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即器官功能衰竭>48 h。急性胰腺炎器官功能衰竭和局部并发症,脏器功能衰竭定义:评估3个器官系统功能来评价脏器功能衰竭情况,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局部并发症的定义:主要有4个,急性胰周液体积聚、急性坏死积聚(无菌性或感染性)、胰腺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无菌性或感染性)。其他的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包括胃排空功能紊乱、脾、门静脉血栓形成和结肠坏死等[4]。
2 结果
本组病例影像学检查均首选CT,8例急诊腹痛患者CT检查“考虑急性胰腺炎,请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后经临床确诊,提示诊断占10%;其余72例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血淀粉酶检查,均做出了正确诊断,占90%。
本组间质水肿性急性胰腺炎57例,坏死性急性胰腺炎23例。胰腺弥漫性增大48例,局限性增大32例。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轻症急性胰腺炎57例(图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8例(图2),重症急性胰腺炎5例(图3、图4)。
注:CT增强扫描显示胰腺体尾部肿胀、增大,实质强化密度均匀,但强化程度较正常有所下降(左图白箭头),胰周脂肪间隙见炎性密度增高影,左侧前肾筋膜增厚(右图白箭头)
注:CT增强扫描显示胰腺体尾部肿胀、增大,实质强化密度均匀,胰周脂肪间隙见低于胰腺密度的坏死性积聚影(左图白箭头),胰周间隙、小网膜囊、双侧肾旁前间隙、肠系膜及腹腔内炎性密度增高影(右图白箭头)。患者临床上有短暂性呼吸功能衰竭,此外双肺下叶炎症、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发病原因中胆源性胰腺炎25例,占31.25%,酒精性胰腺炎20例,占25.00%,特发性(原因不明)胰腺炎17例,占21.25%,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0例,占12.50%,饱餐性(暴饮暴食)胰腺炎8例,占10.00%。
器官功能衰竭和全身性炎性反应中:多个器官功能衰竭2 例,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伴肝损害15例(图5),高脂血症10例,低蛋白血症9例,电解质紊乱8例,低氧血症2例,胸腔积液18例,多数为少量积液,双下肺炎7例,心包积液2例,间质性肺水肿和泡性肺水肿各1例。
局部并发症:急性胰周液体积聚23例,假性囊肿3例,坏死性积聚5例,包裹性坏死2例。十二指肠壁、结肠壁肿胀增厚5例,腹腔积液11例,盆腔积液5例。
注:增强扫描显示胰腺头、颈部少量轻度强化的胰腺组织(左图白箭头),其余胰腺大部分坏死,胰周坏死性积聚(左图右边箭头),炎症累及小网膜囊及肾旁前间隙,双侧肾旁前、后间隙液体积聚(中图白箭头),右肾旁前间隙见引流管影,两胸中等量积液(右图白箭头)。临床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休克,凝血功能障碍)
注:增强扫描示胰腺巨大假性囊肿(左图白箭头),胆总管下端受压并上方胆管扩张(左图双白箭头),肠系膜、大网膜肿胀增厚(中图白箭头),腹、盆腔大量积液(中图双白箭头),血管成像脾动脉未见异常(右图白箭头)。此外尚有左侧肺炎、左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临床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出大量白色糊状液体及坏死物,引流液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后作胆道镜胰周坏死组织清创术
注:CT平扫显示胰腺体尾部肿胀增大,胰周脂肪间隙较少炎性密度增高影,左侧前肾筋膜轻度增厚。左图显示肝脏损害,密度轻度减低(左图白箭头),CT值46 HU,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有升高。右图显示随着胰腺炎病情好转肝脏密度基本恢复正常(右图白箭头),CT值54 HU
3 讨论
3.1 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及影像检查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5]。发病以男性为主,其病因复杂多样,常由胆结石、酗酒、高脂血症、外伤、感染、特发性(原因不明)、饱餐后(暴饮暴食)等引起,以胆源性和酒精性为主[6,7],本组病因与文献报道一致,发病前3位依次为胆源性、酒精性和特发性(原因不明)。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认为影像检查中超声检查虽然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且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易受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急性胰腺炎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标准影像学方法[8]。本组病例影像学检查均首选CT,8例急诊腹痛患者CT检查“考虑急性胰腺炎,请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后经临床确诊,提示诊断占10%;其余72例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血淀粉酶检查,均做出了正确诊断,占90%。
3.2 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
2012年版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分类将病程在4周内急性液体积聚是否伴有胰腺实质或胰周组织坏死,区分为急性胰周液体积聚和急性坏死积聚;病程4周以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一旦形成囊壁包裹即为胰腺假性囊肿,急性坏死积聚被囊壁包裹则成为包裹性坏死[9]。
3.3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3.3.1 胰腺改变
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改变是胰腺肿大,可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或胰头、胰体、胰尾的局灶性水肿增大。CT平扫间质水肿性急性胰腺炎密度均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坏死区呈片状低密度影;如果有急性出血可表现为高于正常胰腺的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间质水肿性急性胰腺炎胰腺实质强化密度均匀,但强化程度较正常有所下降;坏死性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坏死区呈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影,如果在坏死区显示有气体的存在或气液平面则是感染性坏死的重要特征。本组病例CT表现符合上述改变。
3.3.2 胰外炎性改变
胰腺周围脂肪间隙及炎症累及区域模糊,密度增高,胰腺边缘由于炎性渗出而模糊不清。本组病例炎症累及胰周间隙、小网膜囊、肾旁前间隙59例,累及腹腔及肠系膜周围21例。急性胰周液体积聚表现为胰周液性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胰周液体积聚不能及时吸收,被纤维组织粘连包裹形成假性囊肿[10],可发生在胰腺内或胰腺外,以后者多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密度影,囊壁厚薄一般较均匀,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内液体不强化。急性坏死积聚表现为边缘不清的片状低密度影,病灶中含有坏死性物质,增强扫描无强化。坏死可发生在胰腺实质或胰腺外,也可同时发生胰腺实质和胰周组织坏死。急性坏死积聚发展到后期,坏死与有活力的组织之间形成清楚的厚壁分界、形态不规则的包裹性坏死[11]。炎症常累及肾筋膜,肾筋膜增厚是急性胰腺炎早期的一个重要征象。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前肾筋膜增厚,病情较重时,双侧锥筋膜及后肾筋膜也显增厚。本组病例CT表现符合上述改变。
3.3.3 胰腺外器官改变
3.3.3. 1 肝脏损害
肝脏是急性胰腺炎最早受损的胰外器官,急性胰腺炎常首先累及肝脏,引起肝功能受损、异常。急性胰腺炎使肝脏微循环发生障碍,造成肝细胞缺氧,肝细胞损伤,细胞内水分增加,CT上肝脏密度减低,CT值下降,随着胰腺炎病情好转肝脏CT密度减低程度随之减轻。肝脏CT值变化是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害的一项诊断指标[12]。本组有15例具有上述表现。
3.3.3. 2 胃肠道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时胰酶外溢,可引起毗邻的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黏膜水肿、肠壁增厚。CT可见胃、十二指肠、结肠壁肿胀、增厚,肠腔扩张。严重者肠壁受侵,可发生坏死、穿孔。本组有5例急性胰腺炎累及十二指肠或结肠,致肠壁肿胀增厚。
3.3.3. 3 胆道并发症
胰头炎症水肿或假性囊肿压迫胆总管,可致胆总管局部狭窄,上段扩张,临床可出现梗阻性黄疸改变。
3.3.3.4胰周血管侵犯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及胰周组织缺血坏死,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炎性反应或继发细菌感染,侵蚀周围血管壁,胰周血管可呈痉挛、狭窄等缺血性改变,CT增强表现为管壁毛糙、不光整,出现腔内充盈缺损的血管栓塞改变。血管受侵较严重的后果是形成假性动脉瘤。血管壁受侵蚀,管壁强度减弱,进而形成假性动脉瘤,易受累及的血管为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等,假性动脉瘤CT表现为血管腔的扩大。当其破裂时可引起大出血,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为腹腔积液的密度明显升高,其CT值升高对诊断腹腔出血有重要价值,文献[13]报道,当腹腔积液的CT值>30 HU时,考虑腹腔出血的可能性大。CT增强可见造影剂外溢。
3.3.3. 5 脾梗死
脾动脉是没有分支的终末动脉,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受侵时易发生梗死。脾梗死被认为是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和直接的血管炎所致;此外水肿、坏死的胰腺组织,胰体、尾部的假性囊肿压迫脾动脉引起脾梗死。CT表现为脾实质内楔形或三角形低密度影,病灶尖端指向脾门,基底靠近脾的外缘,CT增强梗死灶无强化。
3.3.3. 6 腹腔积液
急性胰腺炎时,胰液外渗进入胰周及肾旁前间隙,产生胰腺周围水肿、积液,胰酶活化胰腺导致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液体渗出可导致腹腔内大量液体积聚,并可沿引流通道扩散引起盆腔积液。CT表现为胰周及肾旁前间隙、腹盆腔内液体密度影。本组腹腔积液11例,盆腔积液5例。
3.3.3. 7 胸腔改变
(1)胸腔积液与心包积液: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和积液,可沿腹膜后间隙,通过食管、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纵膈水肿、心包积液等[14]。此外腹腔还可通过位于横隔周围的淋巴丛与纵膈及胸膜下间隙相通,液体逐渐渗入胸腔造成胸水。CT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胸腔、心包腔内液体密度影。本组胸腔积液18例,多数为少量积液,心包积液2例。(2)肺水肿与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多器官衰竭,其中最常见的是肺脏,在急性反应期间即可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出现间质性或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CT主要表现为双下肺纹影增多、模糊,肺门血管影增粗,小叶间隔线出现;泡性肺水肿在此基础上出现斑片状实变模糊影或融合的大片状模糊影。本组间质性肺水肿和泡性肺水肿各1例。此外双肺继发感染出现双下肺炎7例,经抗炎治疗后吸收。
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 第6篇
对冲基金自1949年创立以来, 经历了六起六落, 第一次是1949~1965年, 第二次是1966~1973年, 第三次是1974~1984年, 第四次是1985~1997年, 第五次是1998~2000年, 第六次是2001年至今。
早期对冲基金基本上都沿袭了对冲基金创始人琼斯的对冲投资策略, 只不过使用的场合不同。不幸事件对冲就是当不幸事件发生时, 将受益方与受损方对冲;行业对冲就是通过基本面分析, 选择行业之间的两组股票分别做多与沽空。
1. 对冲基金的定义。
对于对冲基金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关于对冲基金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机构从自身职能角度定义对冲基金。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将对冲基金定义为“一个常用的非法律名词”。因为要尽可能多地将基金纳入其监管范围, 所以定义较为含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 是一个国际性的协调组织, 其干预市场的能力有限, 更多的是对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 IMF对于对冲基金的定义侧重于公司设立方式、私人投资、避税与躲避管制等特征。
资产管理统计公司 (MAR) 与先锋国际咨询公司 (VHFA) 作为专业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 既不用像SEC那样担负监管职能, 也不用像IMF那样担任国际协调人的角色, 其定义侧重于激励方式、杠杆、套利等特征, 如VHFA的定义就侧重于公司设立方式、金融衍生产品。总体而言, SEC与IMF的定义偏向于宏观层面, MAR与VHFA的定义偏向于微观层面。
2. 对冲基金的分类。
关于对冲基金的分类, 国际上也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还是沿用MAR与VHFA的定义。
MAR将对冲基金分为8类, 分别是: (1) 宏观基金; (2) 全球基金; (3) 多头基金; (4) 卖空基金; (5) 市场中性基金; (6) 行业对冲基金; (7) 重大事件驱动基金; (8) 基金中的基金。
VHFA将对冲基金分为15类, 具体为: (1) 宏观基金; (2) 可转换套利基金; (3) 不幸事件证券基金; (4) 新兴市场基金; (5) 权益对冲基金; (6) 权益市场中性基金; (7) 不对冲权益基金; (8) 重大事件驱动基金; (9) 固定收益基金; (10) 市场时机基金; (11) 兼并套利基金; (12) 相对价值套利基金; (13) 行业基金; (14) 空头基金; (15) 基金中的基金。
3. 对冲基金分类存在的问题。
MAR与VHFA并没有给出分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它们的分类存在以下问题:
(1) 对冲投资策略不再是对冲基金分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在MAR的分类中, 宏观基金、全球基金与对冲投资策略没有必然的联系。多头基金与空头基金都是市场趋势追踪者, 也与对冲投资策略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有市场中性基金、行业对冲基金、重大事件驱动基金与对冲投资策略存在很强的相关性。VHFA的分类中, 可转换套利基金、固定收益基金的分类侧重于对冲基金的投资品种, 与对冲投资策略也没有很强的相关性。空头基金、市场时机基金都关注市场的趋势, 与对冲并无关系。就市场中性基金而言, 其目的是尽可能承担较小的风险, 对冲投资策略只是其手段之一, 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还有其他量化的手段可以使用。不对冲权益基金更是直截了当地声明其与对冲投资策略毫无关系。
(2) 分类的标准不统一。在MAR的分类中, 宏观基金侧重的投资依据是宏观经济变量, 全球基金侧重于没有地域限制。多头基金、卖空基金侧重的投资策略具有趋势性。重大事件驱动基金侧重于基金的基本面分析。VHFA的分类也同样存在问题。可转换套利基金、固定收益基金侧重于投资品种, 兼并套利基金侧重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分类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各类对冲基金难以归类。例如一家专门从事于卖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基金, 既可以视为行业对冲基金也可以视为卖空基金。专注于新兴市场不幸事件的基金, 既可以视为新兴市场基金, 也可以视为不幸事件证券基金。重大事件驱动基金的定义更难把握, 重大事件可以涵盖政府的经济决策变动, 也可以涵盖企业的重组兼并等重大行为, 不同基金经理对其存在不同的认知, 很难统一划分。
(3) 分类标准与定义相脱节。MAR的定义与其分类标准相脱节。MAR认为对冲基金应该具有激励方式、杠杆、套利等因素, 但是其分类中并没有体现这个原则, 实际上很多对冲基金对风险管理非常重视, 限制杠杆工具的使用, 只有很少的对冲基金使用杠杆工具。VHFA认为对冲基金主要以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 这也是非常牵强的看法, 对冲基金也并不是一定要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例如很多新兴市场, 交易工具非常少, 有的根本就没有衍生金融工具, 新兴市场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场外交易市场 (OTC) 。权益对冲基金、权益市场中性基金、不对冲权益基金等也没有用到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
私募是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之间的最明显区别。美国证券法曾规定, 少于100个投资者的机构在成立时不需要向SEC等金融主管部门登记, 并可免于被管制, 所以对冲基金都是以私募方式发行。但是当前对冲基金公开发行也是一种趋势, 2002年港交所批准了3只对冲基金公开上市。黑石基金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并受到市场的追捧, 首日收盘价就达35.06美元, 上涨13%。预计未来更多的对冲基金将会上市。
除了MAR与VHFA的分类, 市场也有其他的分类。如Suisse、Fund等将对冲基金分为单策略、多策略和基金中的基金三类。每一类下面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 见下图:
他们的分类是建立在MAR与VHFA的基础之上, 将原有的投资策略合并同类项, 在本质上与MAR、VHFA基本相同, 实际上多策略对冲基金就属于混合型对冲基金。这样的分类适应了当前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趋势。其缺点与MAR、VHFA一样, 利用单策略与多策略方式划分对冲基金类型使得对冲基金分类更加含糊不清。
二、数量化交易策略给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带来困难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的出现使得投资者认识到可以利用投资回报率 (Beta) 进行不完全对冲, 投资者可以对目标资产的Beta进行实时动态追踪, 不断调整组合Beta的比率, 以此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 这种方法本质上还是对冲的投资策略。
现代投资实践强调与市场无关的超额回报率 (Alpha) 与Beta的分离, 将组合的Alpha从Beta中分离出来, 用Alpha考察基金经理的能力。所以实现Alpha与Beta的分离是客观评价基金经理的前提。没有好的分离技术, 基金经理的能力就会被埋没在市场“噪音”中, 很难判断其选股能力, 不利于对基金经理的考核。Alpha与Beta的分离多通过数量模型实现。
随着数量化投资工具的出现, 从股票的价值判断到风险分析都是通过投资模型来完成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克服了投资者的情绪影响等非理性因素, 分析更为客观。对冲基金并不完全依靠对冲的方法来进行投资。结构化产品使得投资标的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将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连为一体, 使得原来不相关的市场发生联动。特别是有些对冲基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房地产, 加强了市场间的关联性。
目前, 金融市场数量化交易越来越明显,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凭借其新版FIX及其市场数据压缩工具FAST Protocol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者。金融机构利用数量模型决策非常普遍, 大多数对冲基金都建立了自己的量化模型, 根据模型决策。比较著名的是数学家西蒙管理的大奖章基金, 完全是依赖于数量模型进行决策, 并且于2005年和2006年蝉联对冲基金收益率冠军。
对于外部人而言, 数量交易策略就是一个黑盒子, 如果对冲基金不提供原始的交易程序, 监管者就无法得知其投资风险。同时各个基金的投资模型并不相同, 也没有一个行业标准, 这些都为区分对冲基金带来了巨大困难。
三、关于对冲基金定义与分类的新设想
早期主要有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两大类, 二者之间比较好区分。当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种类型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对冲基金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对冲基金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概念名词。
我国金融界对对冲基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如1993年版的《国际金融全书》、1994年版的《新国际金融辞海》, 选入了“对冲”、“基金”、“套利”、“共同基金”等词条, 却没有“对冲基金”的条目。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对冲基金才逐渐进入我国金融界的视野。
笔者认为对冲基金的分类需要掌握下面几个原则:
1. 揭示投资策略。
对冲基金作为投资主体, 采用的策略各不相同, MAR与VHFA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交易策略, 例如市场中性基金、市场时机基金本身就体现了对冲投资策略。宏观基金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指标识别金融市场中的投资机会。这种分类的优点对于专业的投资者或监管机构较为有利,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讲, 弄清楚不同投资策略是很难的一件事。特别是我国的投资者素质普遍不高, 了解不同策略中的风险更困难。
2. 体现风险来源原则。
根据对冲基金的风险来源分类。例如固定收益基金主要投资于各种债券, 那么它的风险就来源于债券市场。如果对冲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则其风险就来源于股票市场。这种策略的优点是与MAR、VHFA的分类接轨, 例如固定收益基金、新兴市场基金、宏观基金、重大事件基金等对冲基金的风险来源非常清楚。同时这样的分类方法和传统的监管思路一致, 也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另外, 这样分类的优点便于投资者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对冲基金投资的品种非常多, 导致分类庞杂。事实上对冲基金分类也有细化的趋势。下表是美国对冲基金研究公司 (HFR) 关于对冲基金的最新分类。
同时HFR将基金中的基金又分为保守、分散、防卫、策略四种类型, 新兴市场对冲基金分为亚洲 (日本除外) 、全球新兴市场、东欧及俄罗斯、拉丁美洲四种类型。
3. 体现低成本监管原则。
当前对冲基金投资策略趋于多元化, 特别是数量模型使得对冲基金成了一个黑匣子, 外部监管者和投资者都很难评价其中的风险。而且大多数对冲基金都是采用模型进行交易, 不同对冲基金的模型各不相同, 即使每只基金公开自己的模型, 监管者也没有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其中的风险。
鉴于此, 笔者建议将对冲基金分为数量型与非数量型两种。数量型对冲基金选取的参照系不一样, 有的是宏观经济指标, 有的是商品指数, 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监管起来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与费用,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非数量型基金并不依赖复杂的模型, 投资过程容易监控, 监管成本低。对于数量型对冲基金可以让其自报投资头寸以及对未来的风险评估。如果国内建立了专业基金研究机构, 可以委托这些机构对数量模型进行专门研究, 定期发布报告。总之, 对冲基金的监管只能依赖于外部机构。
基于以上分类, 笔者对对冲基金的定义为:投资于公开市场或者以其交易品种为标的的私募基金。这样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区别对冲基金与其他各种类型基金。
摘要:本文对比了国外金融机构对于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 指出了目前关于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对冲基金进行定义及分类。
关键词:对冲基金,证券市场,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树德.保险公司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财会月刊 (综合) , 2005;5
[2].陈会荣.我国股票基金投资风格管窥.武汉金融, 2006;7
[3].董科.德国对冲基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期货日报, 2006-06-16
会计信息失真的重新定义与分类 第7篇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 会计信息失真固然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反面, 但对如何定义“真实性”并没有说明, 因而不具备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只不过是自身解释自身而已。
第二种观点认为, 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 应该看会计信息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会计域秩序。该观点认为由于会计域秩序会因其所处的环境和主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该观点的缺陷首先在于以偏概全, 因为并不是所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都是相对的, 对于原始凭证等会计信息, 其真实性并不会随会计域秩序的改变而改变。事实上, 只有像诸如财务报告等一些需要人为加工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存在相对性的问题, 因为对同一个经济事项, 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即便对于那些需要人为加工的会计信息, 其会计方法的选择也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以会计域秩序为基础。
第三种观点认为, 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以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反映会计准则为标准。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结果理性可望不可即, 会计信息只能追求程序理性, 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它自身是多么真实, 而在于它是否依照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合约安排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 如果会计准则本身存在问题, 则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会计信息显然是失真的。
对会计信息失真理解得不准确, 必然导致对会计信息失真分类的不完备。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林钟高 (1999) 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两种形式;李爽 (2002) 等认为, 会计信息失真按其形成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故意和无意两种形式;吴联生 (2003) 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违法性失真、规则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三种类型。可以看出, 传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方法或者过于粗放, 或者缺少逻辑起点,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充分,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和分类等最基本的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为此, 本文将从信息的哲学定义出发, 重新定义会计信息失真, 并从会计信息的流转角度, 对会计信息做出新的分类。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再认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信息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在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中, 然而各门科学对信息的定义都侧重于各自的实用领域, 没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质。因此要想了解信息的本质, 还得从信息的哲学定义着手。本文采用邬焜在《哲学信息论导论》中对信息的定义, 他认为“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的哲学范畴, 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从中可以看出, 信息实际上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但它不同于一般属性, 而是显示其他所有具体物质属性的属性, 它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存在形式, 而是借助于直接存在形式呈现出来的, 表现直接存在的间接存在。只要有直接存在的物质, 就有其间接存在的信息。
物质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内在结构、能量形式、运动状态的某种改变。正是这种改变, 使作用双方脱离了作用前的初态, 以某种有所改变的“痕迹”铭记了曾被它作用过的信息, 从而完成了“信息交换”过程。从这个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可以发现, 信息传递实际上是以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声波传递为例, 人的声带 (信源) 的振动和周围空气介质的相互作用, 引起周围空气介质的相应振动, 最后这种振动被传递到另一人的鼓膜 (信宿) 上, 引起这个人鼓膜的相应振动, 从而完成了人和人之间声音的传递。当然, 信源的状态或性质可能不能完全地被传到另一物体上, 也即信源属性和其在信宿上反映出来的属性会出现不一致, 这就产生了信息失真。产生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 以声音的传递为例, 一方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 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信宿接收声波时, 可能同时收到其他噪音。
由“信息”和“信息失真”的定义, 我们可以相应地提出“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是标志某个会计主体在经济方面的间接存在性的范畴, 是某会计主体关于经济方面的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而会计信息失真则是会计主体的经济属性和其在人类大脑上反映的经济属性的不一致性。
这种定义的优点在于, 首先它以信息的哲学定义为支撑, 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个定义扩展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内涵, 传统定义都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局限在会计信息发送者一方, 而该定义则认为任何使会计主体的经济属性和其在人类大脑上反映的经济属性不一致的情况都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 包括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时出现的曲解等。因此这种定义更加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再分类
由上面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实际上在每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都有可能发生信息失真。而会计信息的传递一般都要经过企业内各部门收集原始信息、会计部门依据原始信息编制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告作出决策这三个环节。因此按这三个环节, 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三类是比较合适的, 即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过滤和信息曲解、会计部门的信息过滤和信息曲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过滤和信息曲解。
1. 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过滤和信息曲解。
一般是由两种情况引起的:一是企业内各部门为了一己私利自发地进行信息过滤或曲解;二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自身目的而指使相关部门进行信息过滤或曲解。不管是各部门自发地还是受管理层指使而进行的信息过滤或曲解, 其手段都是对原始凭证造假。其造假方法五花八门, 如保管员利用职务之便涂改账目, 夸大或少报损失;采购员签订假合同骗取企业货款等。
2. 人为原因导致会计信息的过滤和曲解。
会计部门或管理当局经常会出于某种经济利益的动机或压力而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意的过滤或曲解,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计部门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人为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一种是原始凭证造假, 比如意大利乳业巨头帕玛拉特公司用伪造银行存款确认函的方式虚构其流动资产;另一种是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对交易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 如安然事件等。
3. 会计准则的缺陷导致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1) 目前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不完善性导致了信息过滤。根据目前的会计模式, 财务报告将对下列这些投资者极为关注的信息不予确认, 包括自创商誉、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母子公司间的各项交易等。自创商誉和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等各种软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可能引起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对母子公司之间交易的忽略将导致企业频繁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
(2) 会计理论的滞后性、有限性和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披露信息的貌似确定性、片面性将导致信息曲解。首先, 它体现在会计理论的滞后性、有限性使得我们对一些经济事项难以采用合理的方法计量, 比如对某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等, 用不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这些经济事项强行计量必然导致信息曲解。其次, 目前会计报表项目的貌似确定性掩盖了其不确定性的本质, 从而可能会导致某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解。比如, 财务报表中关于坏账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残值的确定、或有负债的确定等都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 因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某些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更大, 如果不明示, 会导致信息曲解。
(3)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片面性也会导致信息曲解。经济事项的复杂性决定了对于同一经济事项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这些会计理论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 都有一定的道理, 而传统会计由于只能提供一张会计报表, 因而只能在众多会计方法中做出取舍, 在选择一种方法的同时必然放弃了从其他角度正确看待问题的可能性。这样也必然导致信息曲解。
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过滤和信息曲解, 这一般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选择性心理造成的。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是一个高度自主的过程, 会因为传播的内容同个人需要的关系不同、传播的立场同个人原有态度的关系不同、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不同、个人所处的情绪状态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等, 而在接收、理解和记忆信息时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接收信息时, 总是不由自主地、自动地把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信息排除在注意范围之外, 同时也会主动地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选择性注意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过滤, 选择性理解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
选择性理解又叫选择性扭曲, 是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的信息作出解释和反应。只要传递信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在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头脑之间不相同, 则这种信息曲解就会发生。这种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迅速抓住最关键的信息以提高决策效率。但是, 如果信息接受者错误地把相关信息当成不相关信息加以排除, 则这种选择性注意将导致决策失误, 形成有害的信息过滤。这在会计信息的接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一般都有八九十页, 这对于大众投资者显然是信息超载的, 因为非职业投资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时间去吸收那么多信息, 这决定了他们必然要进行一定的信息过滤。比如, 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投资者, 他们可能只通过每股收益等指标而忽视那些更加明细的利润表项目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 这样经过信息过滤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比如, 如果每股收益中的净利润的很大比重由营业外收入构成, 并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总之, 由于目前财务报表的复杂性和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非专业性, 对于那些普通会计信息接收者来说, 有害的信息过滤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会计信息发送者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 而很多会计信息接收者却没有, 因此这种信息曲解在会计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说到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包括企业的所有能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 而实际上, 会计为了贯彻配比原则, 把许多实际发生的费用也算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中, 如长期待摊费用等。再比如, 说到无形资产, 一般人可能会想到是指企业的声誉、品牌等那些能无形中提高企业价值和销售收入的东西, 而会计上也许是为了贯彻谨慎性原则, 规定企业自创的商誉通通不确认, 无形资产只核算那些土地使用权、专利等金额能确切计算的权利。这一规定不能不说与一般大众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因此, 如果一般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没有受过专业的会计训练, 而是按照自己的常识来理解会计信息, 很可能就会发生信息曲解。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会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最终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实际上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经过这三层曲解和过滤后的结果。假设原始信息的信息含量为1, 最终到达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含量为H, 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会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所占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比例分别为a、b、c (0≤a<1, 0≤b<1, 0≤c<1) , 则最终到达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含量H为 (1-a) (1-b) (1-c) 。
摘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方面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 具体体现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存在不足。因而本文从信息的哲学定义出发, 重新定义会计信息失真, 并从会计信息流转的角度, 对会计信息失真做出新的分类, 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信息过滤,信息曲解,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会计研究, 2003;1
[2].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经济研究, 2000;5
[3].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林钟高等.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会计研究, 1999;4
东亚季风指数定义的分类及方法 第8篇
1 东亚季风指数定义方法分类
按照定义东亚季风时所依据的不同要素类型, 可将东亚季风指数定义的方法分为气压场类、风场类、环流场类、温度场类、水汽场类以及综合类等。
1.1 气压场类
郭其蕴[1]以东经110°~160°的海平面气压差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征。赵汉光等[2]建立冬季风强度指数。施能等[3]改进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征方法。但由于热带区域气压场的变化幅度较小, 若仅用气压差表征的季风指数来描述效果不佳, 而以此描述副热带区域的季风比较合适。赵平等[4]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蒙古低压的差异表征对副热带夏季风的影响, 从而定义副热带夏季风指数。该指数可以表征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长江流域降水变化。Hanawa等[5]采用海参葳与日本根室气压差形成的冬季风指数, 该指数所用站数少、纬度高, 适宜日本地区使用。
1.2 风场类
乔云亭、陈烈庭和张庆云[6]取北纬20°~40°, 东经100°~140°的范围, 根据公式定义了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并讨论了各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年际变化。张庆云等[7]通过研究得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热带辐合带与副热带辐合带的强度变化趋势相反。从这一环流系统的特点出发, 张庆云等利用850 h Pa纬向风定义了东亚夏季风指数ZTCI。陈文等[8]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际变化情况, 利用东海和南海的10 m风场, 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 分析表明该指数较好地表述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朱艳峰[9]用500 h Pa风场要素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 (IEAWM) 。
1.3 环流场类
黄刚等[10]以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东亚—太平洋大气遥相关型为依据, 定义了一个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分析表明该指数可以对于东亚地区夏季的气候要素场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表征。崔晓鹏和孙照渤[11]根据东亚地区500 h Pa高度场EOF分析结果, 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 用500 h Pa东亚大槽活动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H50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 并分析了H50在1951—1992年的变化。何卷雄、张东凌和曾庆存[12]根据季风环流圈强度, 采用欧拉方法, 将季风环流分解成经向和纬向两部分, 分别度量这两部分的强度, 从而定义了一个季风指数。陈海山和孙照渤[13]定义了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因此, 环流要素定义的东亚季风指数可以结合东亚季风的相关特征, 对东亚环流场的变化进行较好的表征, 方法较成熟, 但在表征季风降水等方面稍有不足。
1.4 温度场类
孙秀荣等[14]改造了前人定义的季风强度指数, 并对不同方向的海陆热力差异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更加详尽。分析得出:该指数可以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良好表征, 并且该指数与我国夏季气温异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5 水汽场类
梁萍等[15]在讨论水气输送的气候特征及逐候演变的基础上, 用整层积分的经向水气输送定义了一个副热带夏季风指数。文中采用东亚副热带区域南北两侧经向水汽输送的差异来表征副热带地区的水汽辐合, 可较好地表征副热带夏季风环流。
1.6 综合类
综合类季风指数是综合2种或2种以上要素来表征季风特征的指数, 可以更系统地表征东亚季风复杂的特征。但受限于目前的研究认识, 将哪几个要素结合起来作为表征因素更合适尚不明确,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祝从文、何金海和吴国雄[16]结合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的双重特性, 综合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 对东亚季风指数进行了定义, 对东亚冬、夏季风变化进行了较好的反映。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周兵等[17]综合风场与OLR, 对副热带夏季风指数进行了定义, 确定了副热带季风的对流强度, 并指出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密切相关。该季风指数可以较好地刻划东亚夏季风强度。琚建华、钱诚和曹杰[18]也将风场与OLR相结合, 从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的联系和区别着手, 定义了副热带夏季风指数MI。该指数能很好地反应风场、高度场和降水的特征, 能很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晏红明、周文和杨辉等[19]综合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 h Pa高度等因素, 对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定义。分析得出, 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QTO和QFO周期振荡特征, 并且冬季风强度决定振荡特征显著程度, 一般成正比关系, 同时能有效地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不同方面。
2 东亚季风指数具体定义方法
2.1 气压场类定义方法
郭其蕴取北纬10°~50°范围内, 每10°纬圈上东经110°减东经160°之前的气压差值小于等于-5 h Pa的所有数值的和代表夏季风强度。用所得结果与多年平均求比值, 得出夏季风强度指数, 记作SMI。比值越大说明夏季风越强。
施能对郭其蕴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并对其进行了一次标准化处理, 即:
其中, i=1, 2, …, 7 (纬带) ;t=1, 2, …, 117 (年) (1873—1989年) 。
上式中*表示进行标准化处理。SLP*1it和SLP*2it分别是东经110°和东经160°的第i纬带第t年的标准化测值。该定义法是对郭其蕴定义方法的改进, 首先将区域定在北纬20°~50°, 然后计算时分别进行了2次标准化处理, 以避免各纬度带海平面气压差的均方差不同带来的不合理现象。
赵平的方法类似于郭其蕴和施能的定义, 首先对海平面气压进行标准化, 然后沿着东经110°, 北纬40°~50°平均的标准化气压来代表蒙古低压的变化特征, 而用延着东经160°, 北纬30°~40°平均的标准化气压来表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变化特征, 最后用东经160°的平均值减去东经110°的平均值, 即得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指数。
2.2 风场类定义方法
乔云亭、陈烈庭和张庆云首先设西南风 (u>0, v>0) 、东南风 (u<0, v>0) 和偏北风 (v<0) , 考虑面积和强度2个因素定义了如下6个季风特征指数。
西南季风面积 (ASW) 和强度 (ISW) 指数:
东南季风面积 (ASE) 和强度 (ISE) 指数:
偏北季风面积 (AN) 和强度 (IN) 指数:
其中, nSW、nSE、nN分别为850 h Pa定义范围内西南风、东南风和北风的网格点数;uSW、uSE和uN为西南风、东南风和北风格点的风速;N为定义范围内总的网格点数。
张庆云、陶诗言和陈烈庭将东亚热带季风槽区与东亚副热带地区6—8月平均850 h Pa风场的纬向风距平差定义为东亚夏季风指数 (EASMI) :
ZTCI=U′850 (10~20°N, 100~150°E) -U′850 (25~35°N, 100~150°E)
陈文根据风场情况定义的指数计算公式为V10 m (25~40°N, 120~140°E) +V10 m (10~25°N, 110~130°E) , 即以上2个区域平均值之和。
朱艳峰定义的冬季风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IEAWM=U500 (25~35°N, 80~120°E) -U500 (50~60°N, 80~120°E)
其中U500 (25~35°N, 80~120°E) 为北纬25°~35°, 东经80°~120°范围内500 h Pa纬向风的平均值, U500 (50°~60°N, 80°~120°E) 为北纬50°~60°, 东经80°~120°范围内500 h Pa纬向风的平均值。计算得到的IEAWM经过标准化处理。
2.3 环流场类定义方法
黄刚严、中伟对指数IEAP的具体定义方法如下:
其中Z′为距平 (Z为某年夏季该点500 h Pa位势高度) , Z′S=Z′sin 45°/sinφ, φ为纬度, Nor (X) 为对X进行标准化处理。
崔晓鹏和孙照渤参照东亚大槽的位置, 选定东经110°~130°, 北纬35°~40°区域, 对高度场资料进行标准化, 求得区域平均值, 再经过标准化后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记为H50。
何卷雄、张东凌和曾庆存将大气分为上、下层, 定义动量输送如下:
式中, S为计算区域;g为重力加速度;p为气压 (h Pa) ;[a]为速度矢量在某方向的投影, 并沿某气压面区域S上的平均面积。I1和I2分别表示上下层动量输送。忽略垂直速度的贡献量, 即可到该区域沿该环路 (经圈或维圈) 的动量环流强度, 即za=I1-I2。若取a=u, 即za表示纬向环流圈的强度, a=v时, za表示经向环流圈的强度。将经向和纬向环流联合考虑即可获得季风强度变化的概貌。
2.4 温度场类定义方法
孙秀荣等用东亚季风区 (北纬27°~35°, 东经105°以东的大陆) 范围内的地温 (TEC) 和副热带西北太平洋 (北纬15°~30°, 东经120°~150°) 的海表温度 (SSTSTNWP) 之差表示东西向海陆热力差, 用华南地区 (北纬27°以南, 东经105°以东的大陆) 的地温 (TSC) 和南海 (东经105°~120°, 北纬5°~18°) 海表温度 (SSTSCS) 之差表示南北向海陆热力差, 从而定义了一个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LSTD) :
2.5 水汽场类定义方法
梁萍等用华南的整层积分经向水汽输送距平 (ΔVQSC) 表示来自长江中下游南侧的异常, 用华北的整层积分经向水汽输送距平 (ΔVQNC) 表示来自长江中下游北侧的异常水汽输送。二者的差异定义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ESMI=ΔVQSC-ΔVQNC。其中, Δ表示区域平均;用范围 (北纬22.5°~27.5°, 东经105°~120°) 表示华南 (SC) ;用范围 (北纬35°~40°, 东经105°~115°) 表示华北 (NC) 。
2.6 综合类定义方法
祝从文、何金海和吴国雄综合反映不同方向热力差异的季风指数, 参考前人经验, 将北纬0°~10°, 东经100°~130°区域的850 h Pa和200 h Pa的纬向风切变和北纬10°~50°内各纬度上月均东经160°海平面气压与东经110°海平面气压之差进行归一化处理, 以经过标准化的2个指数之和表示东亚特殊的海陆热力对比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称为东亚季风指数 (简称EAMI) , 其值若大于0说明夏季风 (西南风) 占优, 小于0则说明冬季风 (东北风) 占优。
周兵、何金海和吴国雄将东亚西风环流指数IEW定义为北纬25°~35°, 东经100°~125°平均的纬向风垂直切变;东亚南风环流指数IES定义为北纬10°~25°, 东经100°~125°区域的平均经向风垂直切变。IEW=u850-u200, 在北纬25°~35°, 东经100°~125°;IES=u850-u200, 在北纬10°~25°, 东经100°~125°。
琚建华、钱诚和曹杰把动力学和热力学2种因素相结合, 将东亚季风区内各格点上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西南风与OLR之差定义为东亚夏季风指数 (MI) :
其中θsw和θOLR分别为Vsw和OLR的标准差。计算区域 (北纬22.5°~32.5°, 东经112.5°~135.0°) 平均MI后构造成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 (EASMI) 。
晏红明、周文、杨辉和蔡云定义了地面温度指数IAIR995, 经向风指数IV995、IV1000和IV850, 海平面气压指数I1SLP995、I2SLP995和I3SLP995, 500 h Pa大气环流指数IH500, 纬向风切变指数IU300这5个指数。再计算各指数之前的相关系数。由于IH500和I2SLP995之间的相关性未通过95%的信度检验, 与其他要素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差;I1SLP995与其他要素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因此, IH500在表征东亚冬季风时有一定的独立性, 而I1SLP995在表征东亚冬季风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此外, 东亚冬季风既有动力学特征又有热力学特征, 而地面温度可表征热力学特征, 因此选取代表性较好的I1SLP995、具有一定独立性的IH500和反应冬季风活动热力学特征的IAIR9953来综合定义东亚冬季风强度, 即:
。其中S代表相应要素的标准差。
3 结语
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及分类 第9篇
混凝土外加剂按其主要功能为四类:
a.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各种减水剂、引气剂和泵送剂等。
b.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缓凝剂、早强剂和速凝剂等。
c.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
d.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粘结剂和碱-骨粉反应抑制剂等。
混凝土外加剂也称为外掺剂或附加剂。它是指除组成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或混合材料之外, 另行加入的材料, 即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的用以改善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化学物质。混凝土外加剂原料构成以化工原料为主, 属于化工产品, 技术含量高, 可谓混凝土组成中的“味粉”。如以普通混凝土为例, 除在拌制混凝土是使用的胶结料水泥、粗骨料石子、砂子和水或混合材料 (粉煤灰、硅粉等) 之外, 另行加入其他化学物质, 称为混凝土外加剂。外加剂在拌制混凝土时, 随同其他材料同时加入, 掺入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略长一些。
混凝土掺加外加剂, 是与建筑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分不开的。如近十年来, 在建筑工业中相继出现了滑模、大模板、压入成型、泵送混凝土、喷混凝土、真空吸水混凝土等新工艺;在混凝土的供应上出现了商品混凝土、集中搅拌等方法;在结构类型上出现了高层、超高层、大跨度、薄壳、折板、剪力墙体系、框架轻板体系、盒子结构、装配结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框筒体系等等。这些对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诸如要求混凝土的流动性、可塑性、密实性、抗渗性、抗冻性、快硬、缓凝、高强、早强、超早强、耐酸、耐碱、耐热、隔音、保温、轻质、防水、防辐射、水下浇筑水离析和无振捣浇筑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抗侵蚀等方面性能。过去使用的一般混凝土已不能满足要求, 现在只要增加适当的外加剂, 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拌合物及其硬化过程中或硬化以后的性能, 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 同时还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掺入适当的外加剂后, 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变的发问下, 可节约10%~20%的水泥;在配制高强或超高强的混凝土是, 1d龄期的混凝土强度可提高100%~200%;对要求蒸汽养护的混凝土, 可减免蒸汽养护;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延长使用寿命, 减少维修费用等。
采用外国剂是混凝土生产工艺的一大发展, 目前国外对外加剂使用已占非常可观的比重, 有些国家已将外国剂看成是混凝土中除水泥、砂、石和水之外的第五种材料, 如日本及北欧各国已在全部混凝土中掺加外剂, 前苏联、美国及澳大利亚的外加剂混凝土占全部混凝土总量的60%。我国研究和使用外加剂已有50年的历史, 外加剂的种类和使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目前年生产能力约150万吨左右, 外加剂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为30%左右, 尤其在铁道、港口、水工、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正广泛推广,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混凝土外加剂分类如下:
按化学成分分类:
a.减水剂:它具有增大混凝土流动性, 改善和易性等特点。如木质素磺酸钙、糖蜜等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型减水剂、引气型减水剂等。
b.早强剂: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降低水泥用量, 缩短养护时间。如氯化钙、氯化钠等普通早强剂。
c.抗冻剂:可降低混凝土的冻结温度, 促进混凝土在零度以下强度的增长。如氯化钠、尿素、碳酸钾、氨水等。
d.速凝剂:加速水泥的水化反应, 促使混凝土迅速凝结和硬化。如:铝氧熟料、水玻璃溶液及铝酸钠等。
e.缓凝剂: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 降低水化热。如酒石酸, 石膏、酒石钾钠等。
f.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引入大量均匀封闭的微小气泡, 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及耐久性。如松香酸钠、烷基磺酸钠、脂肪醇等。
g.消泡剂 (又称去泡剂) :它可抑制或消除混凝土过多的有害气泡, 如有机硅、磷酸脂、聚氧乙烯等。
h.膨胀剂: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通过体积膨胀补偿混凝土收缩, 并限制条件下出现适宜的自应力。如:明矾石、石膏、氧化钙、氧化镁等。
i.防水剂:可增加混凝土密实性, 提高抗渗性, 对水泥有一定的促凝作用且提高强度。如氟硅酸盐、粉煤灰、硅藻土、沥青乳液、松香。
j.密实剂:可在混凝土形成胶状的悬浮颗粒, 堵塞混凝土内毛细通道, 提高密实性。如:三乙醇胺等。
定义和分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