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古诗词练习题范文
二年级上古诗词练习题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1 / 2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④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2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这句独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1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
二年级上古诗词练习题范文第2篇
(一)
1.温庭筠《望江南》一词中体现全词主旨的一句是: , 。 2.范仲庵《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但又未立功难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运用典故,希望皇帝能重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愁”思别有新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
8.《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14.《武陵春》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 15.《武陵春》中诗人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苦物化,从而抒发自己内心深重苦闷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16.《沁园春》中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 。 21《渔家傲 思》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 . 22.表明陈涉具有远大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表明陈涉具有反抗封建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望江南》中,简明地写出了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25.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月夜》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秦王曰:“天子之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雎与之针锋相对的一句______
,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_____ ,_____ 。
1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
28 .很多诗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
的
名
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1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_________ , 。 13.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 , 。
34.《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与世无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句子,《山坡羊 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8.《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古诗文中富含哲理的诗句很多,请试举出两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江城子》中表现作者想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 _, , 。 42.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43. 《咏梅》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4. 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 。
45.在《武陵春》中用夸张表达作者愁苦的句子是: ________, 。
46、《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7.《沁园春》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沁园春》中表达作者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梦境回到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凝聚着作者壮志难酬、万千感慨的句子是:___ 。
51我想: , 。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52.请写出与“雪”有关的诗句 , 。 54.写出和“酒”有关的完整诗句: , 。 56.《破阵子》中描写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枳花明驿墙。
67《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68、《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句子是: 70、《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志趣的句子是: , 。
九年级上册默写练习
(二)
71、《出师表》中提出要严明赏罚的建议的句子是: , 。 7
2、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7
3、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都说“ ,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7
4、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75、李清照《武陵春》中以泪代语述说不幸的是 , 7
6、《月夜》中写出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语句是 , 。 7
7、《望江南》中写女子登楼远眺盼归人而不得的失望、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 。
78、《观刈麦》中表现劳动者劳作艰辛的句子是 , 。 7
9、《商山早行》中写游子客居异乡,早行所见清冷景象的句子是 , 。
80、《卜算子
咏梅》中表现梅花与世无争襟怀坦荡品格的句子是 , 。
81、苏轼的《浣溪沙》中描写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的诗句是 , .
82、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境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8
3、辛弃疾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热情赞颂孙权年少有为,成就盖世功业的句子是 , 。 8
4、《山坡羊骊山怀古》中悲叹世事无常的句子是 。 8
5、《朝天子 咏喇叭》中表现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痛苦和不幸的句子 , , 。 是 , 。 6
9、《出师表》中写出创业维艰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 8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2
87、《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88《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的句子是 , 。 90、《观刈麦
》
中
表
达
作
者
深
深
自
责
的
句
子有: , 。
91《观刈麦》中直接表现农民劳动繁忙辛苦的句子 _____ , 。 9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 子 , 。
93《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 。 9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 ”一致。
95、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9.范仲淹的《渔家傲》写将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
100《观刈麦》中,揭示赋税繁重使农民苦不堪言的句子: 。
87、《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88《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的句子是 , 。 90
、《
观
刈
麦
》
中
表
达
作
者
深
深
自
责
的
句
子
有: , 。
91《观刈麦》中直接表现农民劳动繁忙辛苦的句子 _____ , 。 9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 子 , 。
93《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 。 9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 ”一致。
95、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9.范仲淹的《渔家傲》写将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
100《观刈麦》中,揭示赋税繁重使农民苦不堪言的句子: 。 9
6、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 9
6、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 9
7、 辛弃疾在《破阵子》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 9
二年级上古诗词练习题范文第3篇
《行路难(其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品析诗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未酬”之心。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领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诗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未酬”之心。 2.初步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3.结合背景,深入领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说收集的关于李白的相关信息。
师引导:这样一个洒脱、浪漫的诗人,在四十二岁时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两年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背景,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和诗人相遇,看“行路难” 1.读诗,划分节奏。 生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也有三言,且对偶句较多。关注诗句音律的节奏,便于学生对以上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也为下面改诗做准备。) 2.以诗改诗,晓其意。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多数七言诗可缩为五言”。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要求:语句要通顺,不改变诗句的原意。 以同伴互助组为单位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改诗,促使学生理解诗句之意,提取关键内容,知晓诗人“行路难”难在何处,
为赏析语句做准备。)
三、和诗人对话,品“行路难” 1.感受“仕途难行”。
师引导:本诗题目中的“难”字,有艰难、困苦之意。本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难”之意? 生读诗,思考。
赏析: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示例: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茫然,这是“以乐景写哀情”。②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仕路难行”,反复吟唱,反问诘责,唱出了李白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生自由朗读诗,读出艰难之意。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 2.感受“壮志之心”。
师引导:“难”字的右边是“隹”,即“隼”,食肉猛禽,本义为鸟;而李白也曾作诗以鹏鸟自比,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喻指自己有大鹏展翅之志。本诗中哪些语句可读出这份壮志豪情? 生读诗,思考。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自由朗读诗,读出壮志之情。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全班齐读。 3.以诗比诗,解其味。
比较原诗和改后的诗,体会被删去的字的意味。 4.感受“壮志难酬”。
追问:诗人有壮志,有理想,可现实能不能如他所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明确:不能。诗的题目和诗中慨叹的句子都表明诗人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在读中品味诗句,以“读”带“品”;在品中加深理解,帮助朗读,以“品”促“读”。同时,此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诗句,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四、和诗人前行,思“行路难”
1.深读全诗,感受情怀。
著名古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评价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而李白只要把心中那口气喷涌而出就行了。”那么为了强化情感的宣泄,拆读可否?(和原诗比较) 出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提示:“茫然”一词有“失意”之意,还有“迷茫,不知所以”“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之意。 明确:迷茫与追求,失意与振奋,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才是诗人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理想与现实矛盾不可调和的映照。也许“矛盾”真的是李白诗的一个代名词。
引入:元代杨载评论李白的七言古诗“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设计意图:拆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以及诗人矛盾的心情。) 2.知人论世,解读其人。
(1)引入:诗人在《行路难(其二)》中写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何选择? (2)思其人。
出示李白生平资料(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关于李白的生平资料)。
纵观诗人李白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努力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信。这份心怀理想的豪情真是难得。 3.学生激情读诗。
先自由读,然后个别学生示范读。
(设计意图:李白晚年经历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诗人,也有助于理解本诗中虽有哀叹但仍以激昂为主调的特点。)
五、课堂总结,师生诵读 【板书设计】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苦闷行路难(其一)坚冰塞川、大雪满山道路艰险
闲钓碧溪、乘舟梦日相信希望长风破浪、挂帆济海信心坚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解释“酬”“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词的意思。 2.简要评析“用典”在诗中的作用。
3.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能够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生答“柳宗元”)柳宗元有个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这个好朋友是谁呢?(生答“刘禹锡”)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欢乐气氛
诗歌大意:你为我举起酒杯斟满酒,咱们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敲击碗碟吟唱诗歌。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久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知哪些信息?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指名读,集体朗读。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写诗人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来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们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运用了“向秀作赋”和“王质烂柯”两个典故。“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此联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
明确: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言。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诗不是以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4.朗读八句诗。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此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诗人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气概。 5.总结。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充满同情和悲叹,而本诗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前四句的感情基调为:沉郁、愤慨、哀叹、愤懑。后四句的感情基调为:雄健、昂扬、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力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给刘禹锡起的别名是什么吗?“诗豪”。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这正是: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学习酬赠诗有感》) 【板书设计】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酬乐天扬州初逢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寓理于景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寓情于叙
席上见赠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韧不拔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中秋咏月的诗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诗人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传诵甚广。 (2)解题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本词小序中的“中秋”“兼怀子由”,透露出了词人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中秋”,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词人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写下此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象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大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uè):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 何似:哪里比得上。
上片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经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回到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2)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下片大意: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相随,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地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唉!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圆满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明确: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明确:“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明确:“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无法入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明确: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将人世的悲欢离合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这几句也成为千古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中秋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片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收束全篇。 ⑧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词人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片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的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来劝慰她。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诗词抒写的情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情中寓理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抒发达观情怀下片人有离合 共寄婵娟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二年级上古诗词练习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