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引流范文
骨髓引流范文(精选5篇)
骨髓引流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25岁~48岁, 平均年龄34岁;股骨10例, 胫骨16例, 手术感染4例, 病程为3个月~20余年, 治疗前均行分泌物培养、血液检查、X线、CT、MRI检查, 均符合慢性骨髓炎的诊断。
1.2 VSD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法
1.2.1 VSD组成及作用机制VSD负压引流敷料, 俗称“人工皮”, 是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 具有很强的吸附机体分泌物的特性。生物透性薄膜相容性好, 对皮肤无刺激性,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负压引流瓶用国产普通负压瓶, 维持压力450~600 mm Hg。
1.2.2治疗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关键是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组织, 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 彻底清除窦道、瘢痕及周围坏死组织, 如有内固定物应先拆除[1], 将髓腔内的脓性分泌物、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可以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周围皮肤用聚维酮碘消毒, 有窦道的地方可用20 m L空针加输液头皮针管灌注反复冲洗。根据创面大小与形状裁剪VSD, 将带有多侧孔引流管的泡沫置入创面, 确保海绵与创面充分接触, 不留死腔, 再将其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缝合固定。VSD内置的硅胶引流管直接从创面引出, 用医用半透膜粘贴封闭整个创面, 再将硅胶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瓶, 接上中心负压吸引器。一般维持在450~600 mm Hg, 5 d~7 d后开启创面, 如无炎症且肉芽新鲜可行Ⅱ期缝合或植皮[2]。
2观察与护理
2.1术前护理责任护士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精神开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顾虑, 配合治疗, 防止并发症。同时告知术前注意事项, 手术麻醉方式、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皮肤准备等。
2.2术后观察与护理
2.2.1负压引流的观察术后回病房应先连接负压吸引器, 持续负压引流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检查敷料是否封闭完好, 术后患肢抬高20°~30°, 避免VSD引流管折叠、扭曲, 若引流不畅在无菌原则下用空针回抽或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引流管及引流瓶必须低于创面有利于引流, 避免逆行感染。引流瓶内引流液必须每日倒1次, 更换前用钳子夹闭引流管, 引流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避免异物影响观察, 更换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气味、性质。
2.2.2疼痛护理保护患肢, 搬动时动作要轻稳, 尽量减少刺激, 以免引起疼痛。与患者建立信赖关系, 尊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介绍有关疼痛的知识, 减轻疼痛的方法:听音乐、有节奏的按摩、深呼吸等。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2.2.3功能锻炼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节僵硬发生。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踝泵运动, 患肢远端的主动活动等。
3结果
2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经VSD引流15 d~20 d后, 创面明显缩小, 肉芽组织新鲜, 创面愈合良好。1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愈合;1例患者3个月后复发, 植骨愈合。30例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年, 无感染与骨髓炎复发现象。
4讨论
VSD技术操作简单易行, 疗效好, 降低了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 充分引流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 且使用VSD技术期间患者无需换药, 是目前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做到观察及时、处理及时, 护理及时, 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福锦.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09, 31 (10) :1492-1493.
骨髓引流 第2篇
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是一种不易根本治愈且经常发作的骨化脓性感染,是骨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其病程复杂,病程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疤痕及缺损、骨折、骨缺损。手术失败率、感染发生率高,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笔者对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18例慢性骨髓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并结合中医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1~~53岁,股骨6例。胫骨11例,肱骨1例,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15例,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3例,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培养阴性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病史。患肢长期隐痛、痠痛,局部有压痛、叩击痛,患处可见一个或数个窦道口,且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色素沉着。皮肤上留有凹陷窦道疤痕,局部肌肉萎缩,同时有形体瘦弱,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
1.3 治疗方法
根据细胞培养药敏结果,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4~5天,病灶清创时再次细菌培养,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清除坏死组织、游离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根据创面大小、形状修剪维斯第(VSD)材料加以缝合固定,表面粘贴薄膜材料,持续负压治疗7~10天再次清创,根据创面情况决定负压治疗的次数及抗生素液体灌洗等后续治疗。采用植皮、肌皮瓣转移等闭合创面,骨缺损者行植骨手术。在行负压封闭引流同时根据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相应给予补虚扶正的药物治疗,方药常选八珍汤口服。
2 结果
12例行3次负压治疗,6例行4次负压治疗,6例行植皮,11例行肌皮瓣转移,1例直接缝合。18例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其中13例行自体骨植骨,病例经随访8~32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其病理特点为:(1)有死骨和骨性死腔存在。死骨很难自行消除,死腔本身血液供应很差,成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源,药物很难进入病变部位;(2)骨髓腔滋养血管栓塞,被破坏,密度骨的血供不良,修复能力差;(3)骨膜反复向周围生长,形成板层结构的骨性包殼;(4)窦道壁周围产生大量的炎性肉芽组织。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症状,因而其治疗比较困难。
慢性骨髓炎形成死骨和坏死组织,脓液较多,成为细菌大量增殖的媒介,进而加重组织坏死,形成恶性循环。内固定物的存在促进细菌易形成生物被膜,感染控制非常困难。 改善局部血运、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菌是早期治疗的关键。负压封闭引流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感染作用,通过持续负压及时清除创面渗出物、坏死组织、细菌及局部炎性因子,可降低组织间隙压力、减轻组织水肿、增加毛细血管增生、提高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从而为组织瓣移植提供了有利时机,提高了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增生明显,表面新鲜、湿润且无脓性分泌物,缩小骨或肌腱外露创面,创缘部分区域仅行游离植皮覆盖,因而能减少组织的切取面积。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医对骨化脓性感染早有认识,因其病变深沉,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损害以骨骼为主。故古代文献里都称为“疽”或“骨疽”。《灵枢.痈疽》中说:“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灵枢.刺节直邪论》中有“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其病理变化与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骨疽一旦发生,必致气血雍滞,经络阻塞。更可耗气刼血,伤津夺液,进而累及脏腑。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正邪相博”,正气的强弱主导着整个病理机制,因此骨痈疽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兼顾,标本同治,内外结合,祛邪与扶正兼施。由于病变经年累月,患者出现脾肾不足,气血两虚症状,笔者常选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以使体内正气恢复,助养新骨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
总之,通过观察研究表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中医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或减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利于创伤患者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
作者简介:陈晓,男,(1973.10-),本科,贵州毕节,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骨伤
骨髓引流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标准:参照文献相关标准确诊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需接受清创治疗[4],随访时间≥3个月。
以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2例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治疗方式,将接受VSD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68),将接受常规换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4)。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缺损面积、性别、缺损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研究已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清创、创面周围皮肤清洁、病灶清除治疗,对照组常规换药、引流治疗,待创面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可实施植皮、皮瓣转移修复[5]。观察组接受VSD治疗:使用连接管连接VSD敷料内引流管,连接负压吸引器,负压设定为-40 k Pa,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堵塞可沿管道打入生理盐水或更换薄膜,VSD治疗持续7~10 d,而后根据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实施继续引流、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或皮瓣转移修复[6]。
1.3 观察指标
(1)创面面积计算方法[6]:使用透明薄膜描绘治疗前、治疗1周后创面边缘,计算创面面积及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创面面积-治疗1周后创面面积)/治疗前创面面积×100%。(2)移植皮术后疗效评价标准[7]:优:移植皮完全存活,未见创面渗出物及局部炎症反应;良:移植皮多数存活,可见少量创面渗出物及局部轻微炎症反应;可:移植皮半数存活,可见中量创面渗出物及局部轻度炎症反应;差:移植皮少量存活,可见大量创面渗出物及局部严重感染。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3)Mc Gill疼痛评分: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能忍受的中度疼痛,7~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植皮存活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换药费用、住院总费用及住院时间,分析VSD治疗骨髓炎伴皮肤组织缺损的经济性。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皮肤瘙痒过敏、感染扩散及植皮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VSD治疗骨髓炎伴皮肤组织缺损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及费用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缺损面积、Mc Gill疼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创面愈合率为(10.51±3.28)%,高于对照组的(4.73±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植皮术后优良率为80.88%(55/68),与对照组的75.93%(4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费用高于对照组,其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皮肤瘙痒过敏6例、感染扩散、创面出血及骨/肌腱外露变性或坏死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低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肤瘙痒过敏8例、骨/肌腱外露变性或坏死9例、感染扩散及植皮后感染各3例,创面新鲜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各1例。
2.3 随访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5.91±6.84)d,低于对照组的(46.28±7.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伤口不愈合,末次随访时植皮均存活,皮瓣弹性、色泽满意,修复肢体功能良好。
3 讨论
骨髓炎常合并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窦道形成,病程绵延经久难愈,单纯应用抗菌药物及加强局部换药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传统灌洗引流主要借助灌洗管、引流管持续冲洗病灶、引出分泌物,范围有限且易因管腔阻塞导致再次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不够理想[8]。
VSD技术良好的效果与安全性已得到大量文献证实[9,10,11]。但有学者认为,VSD仅能为体质较差患者的慢性创面提供治疗方案,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不够理想[12]。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换药相比,VSD能够促进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早期愈合、降低反复换药带来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故虽然其单次治疗价格偏高,总体住院费用与常规换药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VSD具有海绵敷料结构,引流管多侧孔段置于其中,通过强大的负压吸引,病灶内渗液可顺利吸出,降低管腔堵塞风险;2)VSD创造的负压环境能够提高创面组织局部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为二期植皮奠定良好的基础上[13,14];3)通过持续、及时引出病灶渗出物,创面水肿得以明显减轻、细菌含量有所减少,加之VSD敷料生物性薄膜的防水隔菌特性,大大降低了感染扩散及继发感染发生风险[15];4)无需反复换药,不仅可降低患者所受痛苦,亦可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节省医疗成本。
在并发症的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其发生率仍高达14.71%,说明VSD治疗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安全性仍存在提升空间。应注重以下环节,进一步提高VSD治疗的安全性:1)彻底清创、清除全部坏死组织,避免坏死组织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有利条件,进而避免细菌毒素及溶解酶对创面愈合造成影响[16,17];2)重视厌氧菌感染的防治;3)VSD渗出物中含有大量蛋白,定期检测患者营养状态以避免VSD导致负氮平衡、影响患者免疫功能;4)生物透性薄膜透气、透湿性不足,长期应用可能导致毛囊、皮脂腺内细菌移至皮肤表面,导致植皮术后感染风险上升[18],故生物透性薄膜的及时消毒与定期更换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VSD治疗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有着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对患者创面的早期愈合具有积极意义,应强调其使用注意事项,提高治疗安全性。
摘要:目的 :分析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以122例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治疗方式,将接受VSD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68),将接受常规换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缺损面积、Mc Gill疼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率为(10.51±3.28)%,高于对照组的(4.73±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植皮术后优良率为80.88%,与对照组的75.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费用高于对照组,其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低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5.91±6.84)d,低于对照组的(46.28±7.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能够促进患者皮肤软组织修复、免除换药造成的痛苦,在提高治疗安全性的同时为植皮奠定基础,且不会导致治疗总费用增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
骨髓引流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2013年本院的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负压封闭引流),对照组19例(传统置管)。对照组男13例,女6例,患者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5.0±6.0)岁,骨折部位:胫骨13例,股骨6例。观察组男14例,女7例,患者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5.6±6.3)岁,骨折部位:胫骨14例,股骨7例。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固定后出现骨折部位感染所致骨髓炎,排除伴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Ⅰ期行清创手术,将内固定去除,将坏死骨组织剔除,并将病灶彻底刮除,有全髓腔感染者应用多阶段开槽将病灶彻底清除。观察组对骨折未愈合者行外固定架治疗,将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后对创面清洗,进行电凝止血,再次对病灶组织进行刮除清洗,连接负压引流,将压力设置为16.630~40.0k Pa。对照组对髓腔进行冲洗后置入引流管,将切口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生理盐水联合抗生素经引流管行伤口灌洗,同时使用抗生素连续静滴3周,第四周改为口服抗生素,并进行止痛、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两组的再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分类变量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连续性计量资料以平方差(±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症状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消退时间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2±2.3)个月,对照组平均(7.8±3.0)个月,对照组术后有3例患者再次发生感染,发生率为15.8%,观察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发生再次感染,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再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t=4.550,χ2=6.093,P<0.05。
3. 讨论
对于骨髓炎的治疗要全身性使用抗生素,并按时对患者实施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及时更换治疗方案,同时对病灶组织进行彻底的清创,在清创后的引流中传统采用置管冲洗引流,容易出现引流不畅、引流管口周围溢水及灌洗不彻底的缺点,对清创效果带来影响[3]。为提高灌洗效果,临床将传统的置管引流改为负压引流,负压引流的操作方法简单,术后持续的负压可刺激创口的毛细血管和肉芽组织快速生长,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的愈合,与置管引流相比,将点状的引流改为片状的负压引流,对各种渗液和坏死组织引流的更彻底,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繁殖,促进组织的愈合[4]。另外感染后的骨折组织在脓液的浸泡下,使原有的内固定发生松动,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需要将其拆除并采用外固定架治疗。使用外固定治疗架时要注意在骨折两端分别钻孔安装好外固定架后,再将内固定物取出,一方面可预防骨折移位和针孔感染,另一方面对骨血运的影响较小,可使植入针远离感染病灶[5]。
在本次的研究中可看出观察组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的消退时间、折愈合时间和再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具有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创伤后骨髓炎的治疗中应用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可更快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骨折的愈合,并降低再感染率。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后骨髓炎应用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有19例行传统置管引流,观察组有21例行负压封闭引流,对比两组的固定效果。结果: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的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可更快的控制感染,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外固定架,负压引流,创伤后骨髓炎
参考文献
[1]邓亮,何飞,吴小辉,等.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后骨髓炎: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的疗效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7167-7171.
[2]刘晖.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34-35.
[3]李绍光,刘智,孙天胜,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筋膜皮瓣转移分期手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J].中国骨伤,2012,25(6):516-519.
[4]丁国文.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急诊处理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0):95.
骨髓引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23例指 (趾) 部慢性骨髓炎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3例, 年龄18~58岁;拇指3例, 食指5例, 中指4例, 环指3例, 小指1例, 足趾7例。患者23个指, 病程1~18月。致伤原因:压砸伤21例, 切割伤再植术后感染2例;Cierny和Mader分型:Ⅲ型、B-宿主16例, Ⅳ型、B-宿主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排除糖尿病等其他系统性疾病, 分泌物培养加药敏检查, 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控制感染症状。尽可能选用骨骼中血药浓度高的抗生素, 减少术中炎症扩散, 改善患者全身状况。
1.2.2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选用病灶所在部位常规手术切口暴露病灶, 切除感染的软组织, 骨髓开窗减压, 彻底清除病灶, 剔除死骨, 将蜂窝状隔式凿通, 以利于冲洗。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病灶区, 选用2条外径约为2 mm的一次性深静脉留置管剪成横截面作为滴注及引流滴管, 分别从两侧健康皮肤组织引出, 作为滴注管和引流管, 将两者置入开窗清创后的病灶骨髓腔。缝合皮肤, 4号线固定灌洗及引流装置。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每日冲洗量根据具体部位掌握, 一般在500~1 500 ml左右, 每瓶加庆大霉素8万U匀速滴注, 滴速为30滴/分钟, 或根据敷料渗漏情况调整滴速, 敷料渗透予以更换。首选广谱抗生素, 待细菌培养及药敏报告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持续滴注2周时间, 待引流液清亮、连续3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时, 可考虑拔管。部分病人在1周后滴注引流管可能自行脱落, 伤口曾有短期少量渗液后自行愈合, 此后亦无窦道复发。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随访1~12年, 20例患者1次治愈, 3个月~5年内复发3例, 其中1例应患者要求给予截指治疗, 2例按原方法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一次性治愈率达86.95%。2例患指 (趾) 活动轻度受限, 1指为小指末节爪粗隆部发生骨折不愈合, 3例足趾发生骨折不愈合, 但其功能基本接近正常。
3 讨论
随着现代工业日益发达, 指 (趾) 骨创伤后骨髓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最常见的为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 其次为骨折切开复位或其他骨关节手术术后出现感染, 骨折血肿感染亦可并发骨髓炎。慢性骨髓炎过去很难治愈, 以传统Orr手术方法治疗后, 全身症状通常可消退, 但一处或多处的感染病灶仍可存留脓性物伴感染性肉芽组织或死骨, 从而导致反复发作。据统计, 传统方法治疗后, 骨髓炎治疗的成功率为70%, 5年内复发率可达36%左右[2,3]。目前, 滴注引流法是慢性骨髓炎清除病灶后的基本治疗方法, 为国内外较普遍应用的方法。但是, 目前国内应用的成品引流管体积太大, 无法在手足部的慢性骨髓炎病灶中使用, 也没有微小的负压吸引装置, 针对上述问题, 我科应用深静脉留置管自制滴注引流装置, 使用方便, 费用低廉, 且符合临时植入物条件, 在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足部慢性骨髓炎也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据李朝晖报道[4], 采用病灶清除并一期转移掌背动脉逆行岛状肌皮瓣的术式治疗慢性指骨骨髓炎效果满意。但他同时提出:掌背动脉血管细小, 容易发生血管痉挛, 风险大。在临床工作中该动脉本身会有缺如, 且术中不易寻找和辨认, 故不适合非手外科专业及基层医院开展[5]。欧春培等报道[6]局部应用抗生素后, 皮肤缺损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 同时填充死腔, 效果良好, 但术后4~6周断蒂, 治疗周期长, 且腹部皮瓣臃肿。采用手术病灶清除后, 应用自制持续闭式滴注引流法治疗手足部慢性骨髓炎, 首先不彻底的清创不能制止感染的蔓延;其次, 对于指 (趾) 而言, 髓腔狭小, 滴注液无法过多蓄积, 且蓄积过多压力过大, 容易造成滴注液撑开缝合皮肤, 不便于护理。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指 (趾) 具体情况调整滴速, 一般控制在30滴/分钟, 且滴注液体量亦不能过多, 一般在1 500 ml左右。在治疗过程中, 因为患指 (趾) 软组织菲薄, 所以, 可能在滴注引流约2周之前, 滴注引流管可能会发生脱落, 根据具体情况, 如果引流液仍不清亮, 可继续利用原孔插入新的自制滴注管。另外, 部分病人在滴注灌洗的同时, 可进行高压氧辅助治疗[7]。总之, 应用自制持续闭式滴注引流装置和抗生素抑制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指 (趾) 部慢性骨髓炎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缩短疗程,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贵兴译.骨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5.
[2]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第1卷) [M].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0.
[3]Resnick D, Niwayama G.Infections disease.In:Diagnosis of boneand joint disorders[M].WB Saunders company, 1998.:25242754.
[4]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247.
[5]李朝晖, 贺友生, 陈光福, 等.手背肌皮瓣治疗指骨慢性骨髓炎五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5, 28 (2) :115.
[6]欧春培, 立春叶, 杨钦泰, 等.指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17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 :7.
骨髓引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