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桂林山水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桂林山水范文(精选10篇)

桂林山水 第1篇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两句话中连续用了六个“啊”字。许多老师在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都读作“!”, 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 (ng!) , 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 (ng!) , 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 (y!) , 绿得桂林的山真奇啊 (y!) ,

桂林的山真秀啊 (w!) , 桂林的山真险啊 (n!) ,

这是为什么呢?语气词“啊”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感叹语气的时候, 不就读作“!”吗?的确, 上文中的“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静、清、绿”的赞叹;“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表达了作者对漓江山“奇、秀、险”的赞叹。正因为这样, 一般人就认为这六个“啊”字都应该读作“!”。其实不然。“啊”字, 用作句末语气助词时, 由于受到它前面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 语音常常发生“同化”、“增音”等音变现象。其变化的规律大致如下:

一、同化

1. 当“!”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i、ü时, 读作y!, 汉字一般写作“呀”。如:快来呀 (lái y!) , 好大的雨呀 (yǔy!) 。

2. 当“!

”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 (包括!o i!o) 时, 读作w!, 汉字可以写作“哇”。如:多幸福哇 (fúw!) , 真好哇 (hǎo w!) , 真妙哇 (miào w!) 。

3. 当“!

”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时, 读作n!, 汉字可以写作“哪”。如:快干哪 (gàn n!) , 前进哪 (jìn n!) , 多鲜艳哪 (yàn n!) , 海军哪 (jūn n!) 。

4. 当“!

”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时, 读作ng!, 汉字仍写作“啊”。如:唱啊 (chàng ng!) 。

(注:ng是一个双字母因素, 国际音标是[!], 在普通话中既不能作声母, 也不能独立作韵母,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在!o e i等元音后作韵尾, 构成鼻韵母!ng ong eng ing等。ng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二、增音

当“!”前一音节的末尾因素是!o (!o i!o除外) eê时, “啊” (!) 前要增加y, 读作y!, 汉字一般写作“呀”。如:原来是他呀 (tāy!) , 真多呀 (duōy!) , 真热呀 (rèy!) , 上学呀 (xuéy!) 。

应该指出, “啊”是义务教育教材中出现较频繁的一个词。“啊”用作句末语气助词时, 许多课文里并不用表示音变的“呀”、“哇”、“哪”表示, 往往都用“啊”表示。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或因一时疏忽, 或因不知道“啊”字在普通话中有音变现象而一概读作“啊 (!) ”。学生也只能跟着老师“准确无误”地读作“!”。上述朗读错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为人师者, 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汉语普通话语音特点及其规律, 熟练掌握“啊”字的几种不同读音, 以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湖光山水的作文:游玩桂林山水 第2篇

广东省潮州市城南小学301黄洛?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山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艳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3篇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形象,是一篇写景的佳作。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描写,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与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欣赏桂林如诗如画的图片,让同学对桂林山水的风光之美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来结合语境理解课文,在想象中感悟文意,在感悟中促进朗读,使学生能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神奇,体验文字之美,获得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情导入。

(播放祖国壮丽山河的画面)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雄奇,河水秀逸,有气势磅礴的泰山,水平如镜的西湖,神奇的九寨沟,美丽的日月潭,无不令人神往。

2揭示课题。

(出示桂林山水图)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作者在文章中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通过图片片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可以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风光之美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二、借助媒体,整体感知

1.播放画面与课文录音。学生听后畅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及时鼓励。

3.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4.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吧!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配课文录音突出了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从而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直观感受。①配乐展示汹涌澎湃的大海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②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③展示漓江的水让学生观察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2)朗读课文。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同学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3)想象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①“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官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②“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③“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作者把绿的江水比作无瑕的翡翠,这个比喻描绘了江水的美。(4)引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气来读这个比喻句。(5)练习。仿写句子填空。(出示)今天的天气真热呀,热得______。(6)小、结:作者用三句同样的句式写出了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为了强调江水真的很清,很静,很绿,所以作者用了三个“真”。读时要用赞叹的口气来读出江水的这三个特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直观感受。①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②播放桂林的山,引导同学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2)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①“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正在梳妆的少女,有的像直插云霄的利剑,有的像……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美不胜收。②“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具体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③“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3)回答问题。第三段在写法上与第二段有哪些相似之处?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呢?(4)指名朗读。要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并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以图促感。边观察图边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如“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千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说明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是十分贴切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2)激发情感。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并通过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促进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领悟桂林山水奇特的美,促进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理清文脉,整体背诵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桂林山水的。(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了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课文分段。

3.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使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写作材料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教学在紧扣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生字,巩固基础

1.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2.完成“思考·练习3”。

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3.布置作业。

桂林山水写景作文 第4篇

刚入门口,一座座绿油油的山映入眼帘。山上的树木多绿啊!一颗颗苍翠欲滴的大树,如同一位位高大的巨人,守卫着这座美丽的山,保卫着这片美丽的疆土。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上,有那刚抽出芽儿的嫩绿色树叶,有那绿得发蓝的树,有的向下垂着腰,有的劲挺着脖子,仿佛一位昂首挺胸的战士。在树木的下方,几株小花探出了那五颜六色的小脑袋,为这绿油油的山增添了几分活力。

那绿油油的山峦,一座挨着一座,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一直绵延到远方,永无止境。

在群山连绵的下方,一条条清澈的河流如同一条条碧绿色的丝带,将群山一一隔开。那清澈的河流,干净得看得见水底的沙石。一群群鱼儿在水中快乐地玩耍,一会儿钻进石头缝里,一会儿又躲进水草之间,可爱极了。

桂林的山,绿得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桂林的山,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绵延到远方;桂林的山,仿佛一片苍翠欲滴的草原,直到与天相连接的地方;桂林的山

桂林的水,静得听不见细针钻进水中的声音;桂林的水,清澈得仿佛可以看见水底那几株碧绿色的水草,桂林的水,美得简直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桂林的河,仿佛

此时的天空仿佛一片汪洋大海,无边无际,天空中的云朵仿佛一只只雪白的绵羊,悠然自得地吃着那碧绿色的青草。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水映衬着山、天,天照亮了水,而山,则是那个锦上添花的人。

在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之中,无数的游客乘着那简朴的小木筏,欣赏着这两岸的绿树、青山,陶醉其中。

啊!桂林的山,真不愧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啊!桂林的山,真不愧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第5篇

“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人们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奇山秀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桂林山水这罕见奇景的创造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许多万年以前,广西一带被汪洋大海所淹没,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并且分布也非常广阔。以后由于地壳的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变成了陆地,流水将石灰岩溶解带走。从物质结构上来說,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温度越高,石灰岩溶解得越快,因此溶解是石灰岩被破坏的主要方式。这种破坏方式使岩石在破坏后不会形成大量的泥沙使江水浑浊,而是溶于水中,所以漓江的水是清澈透明的。同时,这种破坏过程不像一般岩石那样由表及里,层层剥落,而是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受到破坏。只要石灰岩有裂缝,那么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就会见缝就钻,时间长了,水就能将裂缝渐渐溶成空洞,并且不断冲刷,使缝隙不断地扩大。如果这时石灰岩的缝隙是直立的,那么空洞就会变成漏斗状的洼地。当它们继续扩大且彼此相通时,那么石灰岩就会剩下孤立的残柱。这就是课文中所說的“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奇峰怪石了。

浅析桂林山水园林造园特色 第6篇

首先,桂林山水园林对山势进行了巧妙的地势处理。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具有奇秀险的特点桂林的古代匠师们极力保持自然山川脉理,本着“师法自然”的理念,少施斧凿,存自然之势而得其天然之趣。如:1)巧妙利用适宜的建筑,巧妙引景,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在山峰上造个亭子,游人自然就会有爬山的欲望,否则便只会远观山势,难以有登山远眺的雅兴。就比如桂林叠彩园中叠彩山达明月峰顶的拿云亭。此处是五代时楚王马崇所建马王台遗址。游人立于拿云亭,向上好像能摘星揽月,摩天拿云;向下可以俯瞰漓江,蜿蜒南去;远望群山峻岭,秀丽奇特;近看桂林全城,尽收眼底。园林中的高峰险景,最具魅力,亦是最吸引游人之处,能在关键的险绝之处,点缀以亭台楼阁的构景建筑,不仅能突出强化险景,又可远借园外之景,使得山无止境,创作出优美的园林艺术空间,起到吸引游人登高望远的作用。2)取势剪影,强调天际线。就如穿山公园的塔山倩影(见图1)。塔山高大巍然,远看如屏风,亦若舰只行驶江上,近看裂出一石,尤如神工鬼斧,从峰顶直劈到地面,而天幕下江面倒映着塔山,形成秀丽的塔山倩影,塔山之上有明建古塔,高13.3m,北面嵌佛像,称寿佛塔,以塔的轮廓线与山峰的轮廓线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山势,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取势剪影,重视天际线的造型,是桂林山水园林取得较好的峰峦景观的、远距离效果的有效手法。

其次,桂林山水园林对山间环境的处理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常以近景为主,强调幽深曲折,以增加园林景色的深度。构景特色总的可归结为:1)巧用地形,充分借景。桂林山水园林在山间的高坡上,以不同的标高布置观赏点,充分借景,使游人有景可寻、可游。如伏波山园伏波回廊建在山坡上(见图2),面向漓江,依山就势,利用山坡高下,分层设置观赏点。游人在回廊、听涛阁与庭院之间可反复饱览漓江秀美风光,无限美景尽收眼底。将园外景色借入园内,化他物为我物,丰富了园内的景色,化平淡为神奇。2)重视近景,烘托意境。当山间环境树木掩蔽,无景可借时,造景多为观赏近景。重视细部的处理,或在山林中,点缀景观建筑,构成层次分明的画面,或将自然景物着意烘托,形成特写近景。山林壑谷间自然给人一种秀丽和清幽之感,桂林山水园林的景观常突出这一点,避免了人工太刻意而损害了风景的自然情趣。全州的湘山寺建筑组群隐蔽在繁茂的山林中,藏露结合,再以亭、奇石、花木、水体等组成园林景观,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有穿插,过渡和烘托,保持了山间风景清静幽深的气氛,达到以幽取胜的效果。

再次,桂林山水园林离不开水的营造,或聚或分,聚则水面辽阔,分则似断似连,而水面与空间之间用桥、廊、岛等分隔,使水面似分非分,相互渗透[2]。构景有以下一些特点:1)沿江、湖呈带状分布。桂林山水众多,自然园林多沿岸呈带型展开,其范围大而狭长,景观布局开放。建筑,游览线,流动的江水交织穿插,组合成以动观为主的多种游览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生趣盎然的园林景观。如桂林的穿山园,位于桂林城南郊,以穿山为轴心,由穿山、塔山和小东江组成。小东江自北向南,曲折贯穿两山之间,形成两山夹一水的秀美景色,而小东江贯穿的这条风景线,从宋代起便是一条舟游热线更把桂林营建成了一水抱城流的环城水系。2)环绕池潭呈环形布局。池潭的水面多开阔而集中,水体多为静态,建筑和景观环绕水面布局,组成了环形游览线,这样的园林景观明朗开阔、重点突出。如桂林榕杉湖景区,在桂林市中心阳桥的两侧,桥西为榕湖,以湖岩生长古榕树得名;桥东为杉湖,连漓江,因湖畔长有杉树而得名,两湖自古就一直互通互连,如同姐妹。两湖开凿至今已逾千年,晚清“杉湖十子”的补杉楼,著名词人王半塘的故居等都环绕坐落在榕湖和杉湖旁。以湖为中心,运用亭、榭、桥、石等园林建筑,构成重重层次,湖畔的千年古榕树作为景区核心,依旧枝叶婆娑,浓荫洒绿。盛夏时节,榕荫凉风习习,充满历史痕迹的古南门坐落其中,游人无不觉得处处皆景,处处宜情。可见榕杉湖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最能体现桂林山水格局的。3)围合水面布局。当水面较小,水质清澈,水体平静时多以静观为主要观赏活动。以建筑围合成封闭或者半封闭的院落,园中池岸楼宇,相映成趣,构成十分别致的园林环境。如有号称“岭南第一园林”的雁山公园。园内桃园洞不远处有一小湖,名为澄潭,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终年不竭。每当春夏、雨水旺盛之际,泉水从地下涌趵而出,轰然有声,翻滚的水纹呈花朵状。而雁山园的涵通楼、长廊和澄天阁与方竹山环绕着澄潭,形成了一个互为呼应的园林空间。人们置身于这样的艺术空间中自然深感景色奇妙无穷,回味无穷。

最后,园林建筑在桂林山水园林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用少量的建筑在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景象,又不显得突兀,即以“小筑”出“大观”,达到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起到“点景”的作用。如:1)建筑体量合宜。构景中协调人工和天趣的关键是合宜的建筑体量,园林建筑除了满足功能的要求外,还直接受到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的影响。建筑的体量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合理安排,地面宽阔,观赏视野广泛,则建筑的体量可以大些。如若地势狭窄,环境空间小,则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否则会造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如桂林江湖边建筑,通常较为低矮,一方面与低平的水面互相呼应,相映成趣。另一方面更突出了周围的景色,达到了借景的目的。2)建筑造型得体。构景中协调人工和天趣的重要环节便是造型得体,建筑体量虽然合适,但形象不得体,仍有损自然景色的天趣。故山水园林环境中,一方面采用灵活的建筑布局与自然地形,使景物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的千变万化,个体造型也与景物地形配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使园林建筑本身成为被观赏景观或其一部分,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3)建筑格调素雅。素雅质朴的建筑格调,更能与清幽的山林景色统一协调。山水园林环境虽多胜在自然名景,但建筑也起到衬托作用,假若用宫殿式及豪华昂贵的建筑材料,便会与周围环境互相冲突,格格不入。如七星公园的花桥,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吸取了当地浓厚的地方特色,色彩淡雅,造型优美,全长约120余米,宽6m许,用青石砌成,桥上两边为白玉栏杆,桥顶盖青色琉璃瓦,桥拱极薄,桥身雅秀,桥孔与水中倒影相连,如同半浮水上半沉水下的皓月,不但不会显得突兀,反而其朴实无华的地方建筑风格很好的衬托出了周围的环境(见图3)。

桂林的传统园林造园特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巧妙的人工建筑的结合,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与山水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它不仅给了游客多种角度,仔细品味桂林自然之美的机会,同时也对周围地区园林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对桂林的山水园林作了简单介绍,通过分析桂林山水园林的山、水、山间环境以及园林建筑,显示出其特有的造园手法,并指出桂林的传统园林造园特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巧妙的人工建筑的结合,对周围地区园林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山水园林,自然园林,造园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从周.惟有园林[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桂林山水 第7篇

一、对课件的初步设计

通过对本课网上课件资源的分析, 我们感觉到, 虽然很多教师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研究, 但在设计和制作课件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画面布局缺乏设计、色彩运用不合理、影像放大后清晰度不够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为此, 我们采用F l a s h作为课件制作工具, 对课件进行了初步设计。

1.为使画面的基本色调符合桂林山水的特点, 我们将其确定为蓝绿色。

2.设计一个漂亮、实用的导航页面, 放置课文、朗读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语言学习、图片库等按钮, 链接到相应的模块 (如图1) 。

3.每一自然段选择一个能反映课文内容的清晰的图片, 放在画面的适当位置, 注意画面要简洁 (如图2) 。

4.在有的页面上设计可以键入文字的窗口 (如图3) , 在课件运行中由教师或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键入文字。

5.山水美既可以通过画面上的视觉效果来感受, 也可以通过文章美来感悟, 因而制作一个能反映桂林山水意境的配有课文朗读的动画是关键。我们决定以课文朗读为主线, 引导学生进入“桂林山水”和文章, 以展现桂林山水的特点和课文的重点内容。动画全文配乐, 构成“朗读欣赏”模块 (如图4) , 时长约4分钟。

6.为了不影响学生对桂林山水的总体印象, 在动画中不出现香山、泰山、大海、西湖、竹笋、翡翠等图片。在课件中另制作一个图片库, 把这些图片放在里面, 以备讲解时使用。

二、第一次实验

课件制作完成后, 我们在渭南市北塘实验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实验。参加实验的教师有任课教师、课程组长、学校教导主任、课件制作者, 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

实验中任课教师较好地利用了课件。教师先用课件中带有课文朗读的动画“带领”学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 观赏桂林的山水”, 使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随后,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用课件中的画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回答问题。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课件运行中, 在文本框中键入文字的地方共有六处, 其中一处是学生键入的, 学生键入后, 全班给予他热烈的掌声。

课后, 我们立即组织师生进行了讨论。师生的反应很热烈。基本意见如下:

1.对课件的导航设置、内容的可选择性感到满意。

这个课件内容丰富, 结合方便的导航功能, 使用者可在各页面和主页间互相切换, 为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必要的内容, 不再像使用传统课件一样机械和程式化。

2.对动画和听觉效果感到满意。

用F l a s h制作的桂林山水动画色彩靓丽、画面简洁明快, 使学生对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课文中“船桨激起的微波”、“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等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画配上富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在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 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

3.对可以键入文字的交互功能比较满意。

以前的P P T课件, 在运行中没有能键入文字的窗口, 现在这个课件中有了。

4.讲解过程中, 有的图片使用不方便。

我们把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以及“像大象”“像骆驼”等反映桂林的山的图片放在图片库中。这种方式尽管在图片管理上比较方便, 但课堂调用的时候却需要查找图片库, 使用起来不方便。

5.为学生朗读创设情境方面还有待改进。

教师们认为, 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文章很美, 在学生看完带有朗读的动画后, 应让其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美读”实现熟读成诵、积累句子。课件应为学生朗读创设情境。

三、第二次实验

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 根据师生的建议, 我们改进了课件。总体风格不变, 在相关页面上加进链接, 便于教师在讲授中调用图片库中的图片。在原来的动画上, 分别复制出几个自然段, 删去范读, 保留音乐, 配上课文中的文字, 供学生朗读使用。增加教学资源库模块, 除原来图片库中的图片, 还加进了古今名人咏桂林的诗句和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段。

我们在另一个平行班进行实验。与前次不同的主要意见如下。

1.配乐动画为学生“美读”课文创造了很好的氛围, 使学生沉浸在桂林山水中。

2.学生们提出:最后还可以设置一个环节, 例如利用动画的交互性让学生当导游, 通过给大家介绍桂林山水, 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 把握课文的内涵。

3.课件的功能可以再适当增加, 增设思维训练模块。这不仅适用于上课, 还兼有说课等教学研究的功能。

四、再次改进

根据师生的建议, 我们进行了再次改进。

1.增加了活动模块的设计。如为学生当导游制作了交互式动画模块、网上查阅资料模块等。

2.结合课文写作和深层思维的特点, 增加思维训练模块, 供教师备课、说课时使用。

3.为扩大训练范围, 设计了练习与测试模块。

通过几次实验研究, 《桂林山水》一课的课件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课件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桂林山水 第8篇

作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桂林凭借“山水甲天下”的知名度与号召力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据官方数字统计2012年, 桂林接待旅游总人数3292.65万万人次, 同比增长18.09%.桂林市政府曾征译“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吴伟雄的“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独占鳌头。另外又有专家提出译文, 如By Water, by Mountains, Most Lovely, Guilin。据此, 王永泰 (2007:35-37) 提出了旅游广告语的翻译应符合简练、押韵、音律规整的艺术美。据统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译文达46余种。本文将通过莱思的文本类型论的分析, 结合案例分析, 探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译。

2. 文本类型轮和旅游广告语的翻译

莱思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 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他指出信息型文本注重表达事物与事实, 语言逻辑性强;表情型文本重在表达情感, 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操作型文本目的是引诱行为反应, 语言通常是对话性的, 重在呼吁和感染 (转引自张, 2005:70-71) 。“桂林山水甲天下”属于旅游广告语, 属于操作型文本。莱思指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 纽马克指出操作型文本应采取交际翻译法 (张, 2005:71-74) 。因此在翻译这一旅游广告语时, 译者应在考虑原文信息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 着力突出原文操作型文本的特征, 使译文具有感染力和呼吁力, 以此调动既有游客的审美体验, 诱发潜在游客来桂林饱览山水文化的旅游动机。

3. 研究方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调查研究属于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建立在奈达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上, 即译文的质量取决于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 (Nida, 2001:86) 。功能对等意味着译语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应和源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应该趋于一致 (Nida, 2001:87) 。本研究给出的译文是桂林市政府曾征译的最佳译文和专家后来又提出的译文, 听取西方游客对征集的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妥当的译文。研究对象是123位来华旅游的母语为英语的西方游客。他们的年龄介于14岁到84岁之间。研究如下:

Guilin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water and mountains.Now 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Guilin is looking for a slogan for its landscape.Which description in

the following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one?Can you think of other versions?

(1) 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

(2) By Water, by Mountains, Most Lovely, Guilin

(3) Guilin’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研究结果

在123名游客中, 有只有14名游客选择译文 (1) , 而41名选择译文 (2) , 50名选择译文 (3) 。另外还有十余名游客提出自己的译文:

(1) Guilin, where the mountains meet the water

(2) GUILIN:MOUNTAINS AND RIVER IN HARMONY

(3) Guilin-City of water and mountain

(4) Guilin-sparkling waters-majestic mountains

(5) Guilin-Water and mountain Queen.

(6) Guilin-sheltered by mountains-refreshed by streams

(7) GUILIN, WHOM BEAUTY, SERENITY, GRANDEUR REST.

(8) Waters by Mountains, Guilin Enchants

(9) The Spectacular Mountains and Water Landscape of Guilin. (10) Magical Guilin, the place in your dreams.

(11) Experience the serenity of Guilin’s tranquil water and mountains:beautiful, serene, tranquil, peaceful.

(12) Come experience the serenity of Guilin!

(13) Come See the Breathtaking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Guilin

其中四名游客提供的译文 (1) Guilin, where the mountains meet the water竟然如出一辙。

5. 讨论

从以上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大多数国外游客并不认为桂林市政府征译的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是最佳译文。结合莱思的文本类型论, 在翻“译桂林山水甲天下”时, 笔者认为译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5.1 突出感染功能

“译桂林山水甲天下”属于旅游广告语, 旨在调动游客的审美体验, 诱发潜在游客来桂林旅游的动机, 所以其感染功能是主要功能, 信息和美学功能次之。译者应着力突出其感染功能, 使译文感染、呼吁更多的游客来桂林旅游。通过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给出13种游客提供的译文中有8种译文将GUILIN提在句首, 放在主位, 述位则用凝练的语言再现桂林山和水的特点, 起到吸引读者兴趣, 诱发其行动的作用。此外有后三种采用come/experience开头的祈使句, 更突出了译文的感染功能, 呼吁行动。

5.2 突出主题信息

大多数游客赞同译文 (2) 和 (3) , 而不是译文 (1) , 是因为这两种译文能突出桂林山和水的主题, 而不紧紧是利用译文 (1) 中的其上义词landscape.游客提供的13种译文主题信息也很明确, 能诱发潜在游客的旅游动机。另外, 在突出桂林以及山水的主题的时候, 游客不惜笔墨, 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容词或者信息量丰富的名词来修饰, 如sparkling, serenity, tranguil, peaceful, breathtaking, beautiful, queen等。将Guilin放在主位的8种译文也起到突出主题信息的作用。

5.3 符合旅游广告语的语言特点

分析以上16种译文, 不得看出他们都符合旅游广告语的语言特点。除了突出主题信息外, 所有译文语言亲切, 简短而意义丰富, 能有效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 句式也采用节奏感强的句子, 如译文 (2) , (2) , (4) , (5) , (6) , (7) , (8) , (10) ;有的用排比句, 如 (4) , (6) , (7) , 11甚至最后三个译文用了祈使句的形式, 敦促读者的行动。

总结

本文从莱思的文本类型论的角度, 结合案例分析, 探讨“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行的译文。文章得出在翻译“译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旅游广告语, 译者应着力突出源语信息的感染功能, 突出桂林以及其山和水的主题信息, 并且使译文符合广告语的语言和句式特点。当然译无定译, 对于这一广告语的翻译还需要政府部门、译界和目的语读者的共同参与, 使其译文标准化。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王永泰, 2007, 旅游广告语及俗语外译的艺术美, “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英译文说起, 《上海翻译》, 第1期。

桂林山水 第9篇

山水结合型旅游目的地一般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 以人文景观为辅, 能够给游客提供集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等多样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山水结合型旅游目的地, 因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和组合状况, 对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至2013年6月, 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山水结合型旅游地占据8处, 比例为17.78%。国内外对山水型旅游地的研究近年来也持续增温。其中, 对旅游形象的研究成果众多;良好的游客感知形象是一个旅游地旅游发展的先驱。它不仅是旅游者目的地决策、目的地质量感知、满意度、重游意愿及推荐意愿的直接先导[1], 而且对于旅游规划、市场营销和旅游地管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研究进展

自1970年以来, 对旅游形象tourism image的研究持续了近30a, 但是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旅游形象可以从主体和客体2个视角来解释, 主体视角就是从旅游地自身角度出发, 结合自身特色而总结出来的概况和评价;而客体视角是从游客角度出发对旅游地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就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1971年美国学者Hunt首次提出“旅游地形象”一词, 其认为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认为旅游地形象就是到访游客对非常住地区的总体印象[2]。之后,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形象研究持续关注, 并掀起了旅游地形象研究的热潮。近些年来, 国内外学者开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来把握旅游地旅游形象对实证进行指导。Ingrid等通过游客的访谈形式分析了约旦的旅游感知形象[3];Manjula通过对入境游客在游前和游后对印度的形象感知进行了分析, 认为入境游客对印度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感知强烈[4];Soojin等通过对澳门旅游官方网站、旅游门户、旅游网络游记、旅游经销商以及旅游“博客”的资料, 探讨了澳门的“网络”旅游形象[5]。湖南师范大学刘婷通过实地调研的手法, 结合因子分析法分析游客对南岳衡山的感知形象[6];刘智兴等通过对国内旅游网站以及五台山旅游网站搜集网络游记和网上点评, 采用质性方法之扎根理论分析五台山的网络感知形象[7]。总之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上看, 从游客感知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 运用的方法也非常丰富, 对桂林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也很多, 旅游形象系统研究理论较成熟。

2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广西桂林市,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及国家及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以其奇特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天下, 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湘桂走廊南端, 东、北与湖南省相邻, 地处南岭山西的西南部, 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其地貌景观造就了桂林山水的美名。桂林市旅游发展较早, 旅游发展非常迅速, 旅游产业是桂林市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2年, 桂林市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到3293万人次, 其中国内游客3111万, 国外游客182万;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30.48亿元, 境外旅游收入达46.39亿元。桂林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旅游资源质量较高, 著名的景点有:漓江风景名胜区、阳朔、九马画山、象鼻山、两江四湖、龙脊梯田、银子岩、兴坪古镇、遇龙河、资江以及八角寨等。

在2006年区域旅游开发国际高峰论坛上, 桂林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为“世界山水体验之都”, 着力打造桂林山水观光旅游精品、古城特色旅游精品、桂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游客感知角度来研究桂林市旅游形象, 对桂林旅游形象的更新和宣传能够提供一定的实证指导作用。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来获取数据。本文问卷设计开始时, 参考了大量相关文件及网络资料, 提取其中对桂林市旅游形象评价频数出现较高的形象定位词, 并参考了国内外对于旅游形象和游客感知相关研究成果, 提取出“秀美山水、休闲天堂、世外桃源、民族风情、地貌博览、历史名城、背包驿站和特色古镇”等8个旅游形象定位。

调查问卷包括2个部分。社会人口学调查部分;旅游形象感知调查部分, 采用李克特 (LIKERT) 5级量表方式设计, 要求回答者在题项后标明他们的同意程度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 。

鉴于是对桂林市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调查, 即选择某一特定区域的游客可能产生的结果比较相似。因此, 本问卷采用不固定地点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选择游客集散较多的区域。问卷调查时间2013年9月10~16日, 在桂林市著名景点的必要通道和集散中心进行现场发放, 即时回收。

3.2 研究方法

对于第二部分, 本文先采用基本统计方法对游客感知的旅游形象进行分析, 提取出几个游客感知中较为认同的旅游形象, 然后对游客进行聚类分析, 进行感知类型划分, 结合游客感知形象种类来分析, 不同社会学特征的游客感知的旅游形象的差别。

4 结果分析

4.1 问卷数据信度、效度检验

调研于2013年9月15~21日进行, 在桂林市游客较多景区集散中心进行发放, 自主填写, 当场回收, 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383份, 回收率95.75%;经过筛选,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45份, 有效率86.25%。

学者De Vellis (1991) 认为, 0.60~0.65 (最好不要) ;0.65~0.70 (最小可接受值) ;0.70~0.80 (相当好) ;0.80~0.90 (非常好) 。信度系数越大, 表示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本文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通过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α系数为0.914, 本次调研的数据信度非常好。

对调研问卷进行内容效度分析, 采用“Alpha if Item Deleted”即去掉当前题目后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α系数越大, 表明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越好。通过spss19.0进行分析, 得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14项题目的α系数都在0.94上下浮动, 且浮动的幅度较小, 表明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很高。

本次调查的游客没有明显的准则要求, 随机发放。从表1中可以看出, 从中可以看出样本的随机性比较理想, 囊括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领域的各类社会群体, 性别比例相当, 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 主要集中在18~40岁 (占样本总数的60.29%) ;学历以中等学历为主, 主要在高中、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之间 (占样本总数的75.96%) , 家庭月收入以中等收入 (2500~6000元) 阶层为主 (占样本总数的66.09%) 。

4.2 游客感知形象分析

游客关于8项桂林市感知形象的平均值见表2。研究表明, l~5等级评分的李克特量表平均值在l~2.4之间表示反对, 2.5~3.4之间表示中立, 3.5~5之间表示赞同。由表2可见, 桂林旅游者对于8项形象感知的6项表示赞同, 对“世外桃源”和“特色古镇”2项表示了中立意见, 表明桂林旅游者的形象感知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比较而言, “秀美山水”、“休闲天堂”、“民族风情”、“地貌博览”等4项形象感知平均值都在3.70以上, 其中“秀美山水”的感知最为强烈, 赞成率分别为88.3%、86.4%、78.9%、77.4%, 说明上述4项形象感知是符合绝大多数旅游者对桂林旅游形象的感知类型。

4.3 游客感知类型划分及分析

采用逐步聚类, 运用沃特法, 选择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个案分类表, 结合游客感知形象种类将旅游者划分为4种类型。类型1旅游者为86人, 占24.93%;类型2旅游者为65人, 占18.84%:类型3旅游者为105人, 占30.43%:类型4旅游者为89人, 占25.80%。分别计算4种类型旅游者感知形象的均值表, 得到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4种类型的游客对桂林市的旅游形象感知最为强烈的是秀美山水, 这也符合桂林市一直以来的形象定位。

4.3.1 游客除了对“秀美山水”比较强烈

对其他形象的感知比较中立, 这类游客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 文化程度偏低, 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据75.6%;收入水平较低, 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和1000~2500元, 分别占到36.7%和28.3%;职业分布较为分散, 主要集中在学生、农民、服务销售人员等。该类型游客命名为大众型游客。

4.3.2 游客的主要感知形象是“民族风情”和“历史名城”

对“地貌博览”和“世外桃源”表示中立, 却不赞同“背包驿站”。此类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 其中41~55岁的占到25.4%, 55岁以上的占到32.6%;文化程度较高, 以大专和本科居多, 分别占据40.6%和34.9%;收入水平较高, 75.2%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0以上;职业多以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为主。该类型游客命名为历史文化型游客。

4.3.3 游客的主要感知形象是“背包驿站”和“地貌博览”

对“民族风情”和“特色古镇”持中立意见, 但不赞同“历史名城”和“世外桃源”。此类游客多以青少年为主, 18~25岁的占到36.1%, 26~40岁的占据26.2%;文化程度以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为主, 占到74.1%;家庭人均月收入以2500~4000元居多, 占到56.8%;职业以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为主, 分别占到40.6%和28.3%;该类游客命名为户外体验型游客。

4.4.4 游客的主要感知形象是“休闲天堂”

对其他的持中立意见。此类游客多以中青年为主, 72.8%为25~40岁年龄;文化程度以高中和大专为主, 占到69.5%;家庭人均月收入以4000元以上居多, 4000~6000元的占据30.4%, 6000元以上的占据35.2%;职业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文教专职员为主, 占到82.4%;该类游客命名为休闲度假型游客。

根据上述分析, “山水休闲”是桂林游客对桂林旅游形象比较认同的类型, 但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桂林旅游形象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5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旅游者对桂林的旅游形象的感知印象是“秀美山水”和“休闲天堂”, 这与桂林市的旅游营销策划有关, 也代表了大量游客对桂林的基本印象;根据感知形象的不同, 可以将桂林游客分为大众型、历史文化型、户外体验型和休闲度假型4种, 不同种类的游客对于桂林的形象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感知形象类型的游客社会属性存在较大差异。每一种类型的游客感知的形象可能与其旅游动机和自身素质有关。

对于游客来说, 旅游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主动搜集有关目的地的信息, 能够帮助游客更好的感知桂林形象, 感知的过程也更为顺畅, 旅游体验质量就会更高;了解了游客对于桂林的形象感知和感知质量, 旅游经营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桂林市的旅游形象定位, 提高率有竞争力:充分抓住桂林现有特色, 打造山水休闲旅游精品, 提升旅游新引力和知名度;重视桂林市的历史文化价值, 打造文化旅游产品, 拓展旅游细分市场, 满足各类游客的旅游需求;继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增强国际旅游合作, 发展成为国际旅游背包重要驿站。

摘要:本文以广西桂林市为例, 从游客感知的基础上对桂林市旅游形象进行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信度效度、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 对桂林市游客的形象感知以及感知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秀美山水”和“休闲天堂”是游客对桂林市旅游形象的基本感知。不同感知类型游客的人口社会属性不同, 对桂林市的感知形象也不尽相同, 因此, 对桂林旅游形象的感知质量也存在差异, 对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满意度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旅游形象,游客感知,旅游目的地,桂林市

参考文献

[1]周娟.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地形象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 (03) :353-356.

[2]Hunt J D.Image:A factor in tourism[D].Fort Collins:ColoradoState University, 1971.

[3]Ingrid Schneider, Sevil Sonmez.Exploring the touristic image of Jordan[J].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539-542.

[4]Manjula, Chaudhary.India’s image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A perspectiveofforeign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293-297.

[5]Soojin Choia, Xinran Y.Lehtoa, Alastair M.Morrisonb.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J].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18-129.

[6]刘婷.基于游客感知的南岳旅游形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7]刘智兴, 马耀峰, 等.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J].山地学报, 2013, 31 (03) :370-376.

[8]齐静文.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认知规律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 2010.

[9]刘睿, 邓姗姗.基于游客感知因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9 (06) :49-51.

[10]李昭.欧美游客湖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1]王昕, 王雪君.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行为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8 (03) :64-68.

桂林:山水间的纠结 第10篇

自秦凿灵渠,汉伐交趾,桂林就是中原文化输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到了唐宋时期,它更成为了沟通中原腹地与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西南会府”。2000多年来,这片绚丽奇绝的山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然而,时至今日,当城市化浪潮在华夏大地上汹涌涤荡,当整个中国都热情地置身于国际化都市的造城漩涡中的时候,桂林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变与不变的纠结之中。

隐形的翅膀

桂林的未来仍将是一座旅游城市。对这个定位,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1973年,国务院就确定桂林市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1982年,它又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桂林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新中国的历任领导人,以及尼克松、卡特等许多国家元首、政要,都曾到此一饱秀丽风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所勾勒出的这幅桂林美景,一直是中国的骄傲。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自1973年发展旅游以来,到2011年5月,桂林已接待1亿多人次的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者,以及15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要。2010年,“印象·刘三姐”等一系列重点旅游文化品牌项目的推出,更使桂林闻名遐迩,当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2246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48万人次,6成以上为欧美游客。2013年,入境桂林的游客突破了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9亿元。在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黄金周,桂林入境游客达到了43.44万人,同比增长16.06%,旅游收入高达4.6亿元。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游客们的热情绝大多数是冲着山水而来的,无论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四绝”,还是“烟雨、光影、珍禽、异木、名苑、古迹、田园、村镇”的“八胜”,人们或许都耳熟能详。而对这座山水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许多人可能知之甚少。可以说,山水的名头盖过了文化的珍馐。

而事实上,山水和文化是桂林旅游资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这座城市的两只翅膀。仅靠山水之魅已经如此热络,如果能够两翼齐飞,桂林的旅游经济还会飞得更高。

桂林建制始自汉武帝时期,一直是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加之山水绮丽,必然名人辈出,所谓地灵人杰。翻开桂林的历史画卷,你会看到名噪一时的唐代桂州三才子曹唐、曹邺、赵观文,晚清四大词人中的王鹏运、况周颐,更有石涛、李熙垣、李秉绶、罗辰等丹青大师们挥洒翰墨,林秀甫携桂剧四大名旦粉墨登场。

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代皇帝宣统退位的1300余年中,广西一共出了9名状元,有6个出自桂林。唐昭宗亁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桂人赵观文成为广西第一位状元。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永福人王世则殿试“首魁第一”,宋太宗亲自赐宴“琼林苑”,即“进士赐宴”,此后成为历代皇帝廷试后隆重款待士子的重典。

另一个状元——临桂四塘人陈继昌可谓神童,诗书过目成诵,14岁考秀才取案首,22岁乡试考举人中解元,29岁进京会试得会元,殿试钦点状元,史称“三元及第”,加上秀才考第一,共谓之“四元”。所以,陈家祠堂曾挂有一块“四元匾”。在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共有13位三元及第者,陈继昌是最后一人。

同样少年英才的还有龙启瑞。他自幼家贫,父母以贩卖松柴为生,故发愤读书,12岁以案首入泮,20岁中举,27岁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人攻经史,通音韵,有《古韵通说》、《经德堂诗文集》等著作传世。

据《广西通志》记载,清代从顺治十四年至道光二十年(1657-1840年)的180余年间,广西11府共考中举人3250人,其中仅桂林府就有1639人,故有“广西科举考桂林”之说。

清人梁章钜任广西巡抚时,令人搜罗唐以来广西各地560多位诗家共3600余首诗,汇编成57卷的《三管英灵集》,其中收录清桂林诗家作品30多卷。清同治六年由巡抚张凯嵩序刻的《杉湖十子诗钞》,前4位作者汪运、高书浚、朱琦、龙启瑞都是桂林人。至于名震晚清和近代中国词坛、开创“临桂词派”的王鹏运和况周颐,更是一代词学宗师。

同为桂林人的大画家石涛,原名朱若极,为晚明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因绘画有名而两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其“师古人之心”的画论为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所激赏,“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高翔均尊他为宗师。

凡此种种。这些与山水同样奇绝的文化历史,桂林人也许知道,而传播得似乎还欠广远。拥有山水之秀的非桂林一隅,藏有文化之珍的也非桂林一城,但山水与文化相映相辉的,却不多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巧思精华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美丽桂林。

膨胀的城市

1990年,北京的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桂林,对它的评价是:像是一个“盆景”,古灵清奇且袖珍。而今天,这种感觉应该不会有了。自从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这座城市已经拥有12县5城区的2万7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及510余万人口,堪称大桂林。

与城市面积同样膨胀的,还有人的心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城市设施落后的抱怨一直不绝于耳:80万市民挤在漓江沿岸33.4平方公里的城区里,道路狭窄,行人接踵,车辆乱放,几乎没有什么现代的过街天桥——街道如此狭窄,也确实没有必要架设天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是到过桂林的人都曾看到:城里随处可见烟囱冒黑烟,电线密如蛛网,街道脏乱破烂,基础设施陈旧。如何让80万城区百姓、500余万城乡人民,以及10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与优美的环境和谐相处、快乐生活,一直是摆在桂林建设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建设是硬道理。1999年的城市大改造,2002年竣工了“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一期工程,一个“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建设规划已经初显。endprint

然而,在这样的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杂音。一位从厦门前来旅游的年轻人,在看到这几年疏竣的“两江四湖”时,被湖山之间的10多座景观桥逗乐了。他说,这不就是把美国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缩小了架在桂湖上了吗?不伦不类的,那些设计的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再细看,竟然还有欧洲巴黎塞纳河上的拱桥,也按比例缩小了镶嵌在这里。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桂林。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近几轮改建扩建中,暴发户式的模仿照搬,几乎在哪里都有出现,甚至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对于一些新兴城市来说,这样的景象也许是可笑,而对桂林这样的具有深厚积淀和传统特色的城市来说,恐怕更多的是心痛。

1999年桂林城市大改造之后,市里就没有留下一条完整的老街老巷子了,旧时城里的“三川、六漏、九井”等古董几乎消亡殆尽。举世闻名的七星岩前,花桥边的芙蓉石上,原本镌刻着当年坚守七星岩抗击日军的国军八百壮士功迹,文革时给人抹掉了,改成“毛主席万岁”。到了前几年,又被刮掉了,所有的历史都化成了粉尘。平乐县二塘镇的晋唐古墓群,1981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地方上滥采锰矿,120座古墓荡然无存,只留下纵横的黄土沟壑。兴安县灵渠边的古严关,是秦汉以来至民国初年沟通湘桂二省的“楚粤咽喉”,196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年前我还去过,并撰文作了记录。可去年秋天再去时,原来古老朴拙的街巷变成了参差的新式楼房,只留下那座默默无语的古严关。关口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令人心中感到一阵酸楚。

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走进桂林”节目,时任桂林市委书记的高雄拿出一个装着漓江水的玻璃瓶对观众说:这是漓江的水,清澈、甘甜,达到国家饮用二类水标准。要永远保持这个标准,这是桂林历届党委、政府都要守住的底线。守住漓江的水,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

真想多听一听这样的话!守住漓江的水,也要守住桂林城的文化,它们都是我们的宝!

上世纪末桂林城市大改造中,在拆除市中心的体育场时,成百个淘宝者拎着口袋睁大了眼睛守在工地现场——只要挖土机一响,天天都会有宝贝疙瘩出土,或者是元明清的铜钱、青花瓷,或者是清代的残碑。淘宝者乐了,更多桂林人的心疼了。

在建设中坚守,在开发中维系,才能有我们永远美丽的家园。

散淡的人

一位北京的朋友在到桂林前给所有有业务往来的人打招呼:“本人去桂林休闲度假一周,没紧要的事就不要打电话骚扰了。我就想实实在在做几天桂林人!”

对他来讲,桂林人的悠闲散淡令人好生羡慕。随便在大街小巷中转悠转悠,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大多踱着碎步,不紧不慢地,与每天按分钟计算时间的北京相比,简直是太放松了。

而对闲散的另外一种理解,可能就是不求上进。一个20多岁的桂林小伙在北京一家跨国公司做工程师,今年过年回家探亲,对家乡颇多微词:经济发展太滞后,影响了人的素质和见识。事实上,类似他这样的一些青年人,大多都不会留在这座城市。他说:桂林就像个大一点儿的县城,连三四线城市都不是,比国内一般的大城市落后了二三十年。且不说他的评价是否科学,但从物价来看,桂林就是一个低水准的地方。直到现在,市里的桂林米粉仍是3.5元一碗,而在北京,早已经是20元一碗了!在桂林生活的人们挣不到什么大钱,但是消费也不高,所以也就安于这种低水准的慢节奏生活了。

早在唐宋时,桂林就是西南大都会,明清以来都是广西的省会,所以世代居住在山城里的“老桂林”,很有点儿像北京皇城根下的“老北京”,自身有蛮高的优越感,过日子讲究自得其乐,闲散惯了,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老北京人爱提笼架鸟,老桂林人也是。从前在桂林王城门洞里,就曾非常时兴斗蛐蛐儿,在我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看。还有些人爱拎着三两支钓鱼竿,到漓江边垂钓。现时,遛狗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哪怕荷包里只剩下十几块钱,也不肯放下架子去做事,早晚吮一碗米粉或两碗芝麻糊、几个糯米粑粑,草草填肚子了事。

桂林人并不是不精明,其实也是很会做生意的。但他们喜欢单打独斗,向心力不足。外省的人总会有好多的同乡会,唯独遍布九州的桂林人没有。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从海南岛到北京,遍布全国的山水字画店和珠宝首饰店,好多都是桂林人开的。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有一些赝品字画流入内地,一些“脑瓜子灵”的桂林人马上就学会了,以五六十元一幅的酬劳让广西师大美术系的学生们画桂林山水,自己开字画店,转手卖给日本游客,标价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还美其名曰“打鬼子”。不久,市里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百上千的民间工艺作坊,批量生产“桂林山水”。这种精明可是实实在在地搞乱了桂林的“风水”。

那时候,有许多农家毅然从艺,一家老小齐上阵,流水作业,“机械化”生产,每天都会有一包包的商品画发往全国各地。1985年,我进广西师大读研究生,收入微薄,不足养家糊口,便在课余,凭借自修的几句日语给字画店老板打工售货。我们把那些白发苍苍带着赎罪心理来桂林旅游的日本老人称为“战犯团”,因为他们像军队一样极有纪律性、组织性,只要团队中有一个受人蛊惑买了字画,其他的成员好像得到命令一样,立即“哈伊哈伊”地点头笑,哗啦啦让你把整个店里四壁张挂着的数百上千幅画都取下来,然后由领队统一结账。一场大仗打下来,老板们挣的少则几千,多则数万。

这样的买卖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不止在字画。去年中央电视台就曝光了桂林的一件丑闻:一家旅游购物店自称把军工厂的旧坦克拆了,钢材做成电动剃须刀、马刀、菜刀、水果刀等,高价出售,欺骗游客,最终被罚款关门。还有一家珠宝公司,董事长诓骗游人说,当天是他双胞胎儿子的百日,本公司首饰例外大打折扣,一万元一个的手镯减至一千元。这样入情入理的欺骗都能有,你说桂林人的脑子灵不灵光?

还曾有这样的事:旅行社为游客一天安排了5个景点,其中有3个是购物的。看山水,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实在令桂林人脸红。如此下去,桂林山水可就会变颜色、变味道了。好在国家颁布了新的《旅游法》,市政府也已经开始大力整治野马导游和乱宰客现象,市场才渐入正轨。

闲散未必不是好事,生活安逸是人之幸福;精明未必就是好事,过了头就会害人害己,最终损害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如今的杭州,所有的景区免费对市民和游人开放,政府以此来吸引客源。这是聪明的做法。而在桂林,所有景点的门票都高得吓人:象山公园75元/张,七星公园60元/张,南溪山公园55元/张,伏波公园30元/张,叠彩公园35元/张,虞山公园46元/张,訾洲公园40元/张……有的公园还有园中园,对外承包的,须另外买票。游人游览一天,光门票就得花上个几百块,以至于市里面很难留住客人,顶多呆上一两天就走。这就不仅不精明,简直是不智慧了。

而临近的阳朔,这几年就搞得比较好,不光因为它有著名的“西街”,更因其大搞休闲度假游。当地人在“十里画廊”景区附近种了30余万亩的油菜花,非常吸引那些看惯了高楼大厦的广州人。去龙胜的龙脊和金坑梯田也是如此,所以现在已真正成了广州的后花园。

时代变了,桂林人也得与时俱进。否则,城市老了,街道小了,人闭塞了,智慧窒息了,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桂林山水范文

桂林山水范文(精选10篇)桂林山水 第1篇“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