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效防治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高效防治范文(精选9篇)

高效防治 第1篇

1、发生规律

豆角钻心虫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或晒场周围的土表下1~5cm深处结茧越冬, 春季气温适宜越冬幼虫化蛹, 并于5月底至6月初羽化成虫, 成虫昼伏夜出, 趋光性不强, 飞翔力弱, 成虫羽化当日傍晚就开始寻偶、交尾、隔日开始产卵, 成虫多将卵粒产于花蕾, 嫩荚或叶柄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花蕾或幼嫩豆荚中取食, 造成脱荚落蕾或雨后花蕾腐烂。蛀食入嫩荚中的幼虫, 随豆荚增大而长大, 3龄后开始蛀入取食豆粒。豆角钻心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 7~35℃都能生长发育, 最适环境温度为26~30℃, 相对湿度70%~80%。

2、为害特点

豆角钻心虫是一种寡食性钻蛀害虫, 只为害豆角, 菜豆、豌豆、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幼虫蛀食豆类的蕾、花和嫩荚, 还可卷叶和蛀茎为害。造成大量落蕾、落花和落荚, 中后期幼虫钻入荚内, 蛀食豆粒并排出粪便, 咬伤豆荚, 使豆荚畸形。食用价值降低, 受害荚雨后易腐烂。

3、防治方法

由于豇豆螟成虫分散隐蔽, 飞翔产卵范围较大, 产卵量多, 所以不容易有效喷药扑杀或诱杀。而3龄以上幼虫钻蛀荚中, 故药剂也很难将其消灭。因此, 要掌握防治技巧, 抓住关键时期用药, 主要措施有:

1) 注重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 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 将其深埋或浸水沤烂, 消灭落蕾中的幼虫, 以减少虫源, 防止转移为害。冬、春多浇水, 提高土壤湿度, 可使入土结茧幼虫死亡。秋季深耕土壤, 使幼虫冻死或被鸟啄食, 以减少越冬虫源。

2) 加强栽培管理

要求做到出苗一致, 长势整齐, 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 以便在关键时期一举杀。要一次性施足攻花攻荚肥, 并适当摘去过于提早或延迟出现的零散花蕾。

3) 抓好药剂防治

坚持“治蕾为主”的原则, 在开花期喷杀在花蕾中的幼虫, 喷药时间最好把握在晴天的上午8~10点, 即花苞开放期。另外, 在谢花后, 豆荚10cm长时, 可用25%安雷特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锐宁乳油2000倍液或40%农斯特乳油1500~2000倍液或44%速凯乳油2000~3000倍液交替喷雾, 也可用21%增效氰马乳油5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30%速杀灭1500倍液或60%敌马乳油1000倍液交替喷雾, 每7d喷1次, 连喷2~3次。

油菜软腐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高效防治 第2篇

1. 发病症状 油菜感染软腐病,初期在根茎和茎基部产生不定形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不断扩展,比健部微凹陷,表皮萎缩。病发至后期,叶柄、叶片、病根等龟裂、软腐,发出恶臭味,茎秆空洞化,仅剩纤维组织。油菜苗根部受害,重病株会因烂根而枯死。受害较重的油菜植株,后期绝大多数会干枯倒伏死去。

2. 病原与发病规律 病原为胡萝卜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除为害油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外,还可为害马铃薯、西瓜和辣椒等作物。带病植株、病残体、有机肥、土壤和生产工具等都是侵染来源。病原可随流水、浇(灌)水、土壤和土壤中的害虫等传播、扩散。病菌多从伤口、幼芽和根毛等处侵入,经维管束不断向地上部转移。土壤中的病菌可存活120多天,土温5℃以下可长期存活,15℃以上1~2天会死亡。病菌侵入油菜后会产生果胶酶,分解胶质物等致使细胞组织分解并崩溃。油菜连作田发病多且重;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发病比甘蓝型重。春季阴雨、潮湿和温暖的天气有利于发病,会明显加重病情;稻茬和土壤湿度高的油菜地,如降湿措施不到位,该病发生也将偏多、偏重;偏施或只施用速效化肥的田块,发病多而重。稻茬油菜比旱茬作物(特别是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油菜发病少而轻,如稻茬油菜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则有利于抑制该病的发生。早播的油菜比晚播的发病多;春季晴、冷、阴雨、风寒等交替频繁,会导致该病暴发、流行。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和易积(渍)水的田块,该病也会多发、重发;受冻伤的油菜植株极易染病。

3. 综合高效防治 ①农业防治。一是尽量选栽抗病和抗冷冻性相对较强且丰产高效的秦油2号、华油杂16号等甘蓝型油菜品种。雨水多、排灌不畅、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最好不要种植白菜型油菜品种。二是种植过白菜、萝卜等蔬菜的地块不适宜种植油菜,水旱轮作或油菜与水稻、玉米、小麦等实行2~3年轮作,可减轻该病为害。三是要重视猪、牛粪等有机农家肥的施用。油菜田翻耕整畦时,每亩撒施腐熟猪牛粪1500~2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硼砂0.8~0.9千克、氯化钾9~10千克。所有有机肥都要经密封高温堆积发酵并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四是油菜田无论是施基肥还是追肥,均不要偏施或只施速效化肥,否则会加重病害发生。油菜生长中后期,特别是后期,要少施或不施尿素等速效氮肥,这样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五是油菜田的病株和病残体要及时清除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原。六是翻耕整畦时每亩撒施100~120千克生石灰消毒,有较好的控制病害发生的作用。七是雨、雪天要多到田中巡视,发现积水随时清除。地下水位高的田块,要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干旱时,严禁串灌和漫灌,以采用穴灌、浇灌为好,可防止病原借灌水传播。八是及时发现并防治好菜青虫等地上和地下害虫,以减少伤口和病原侵入机会。②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要抓住发病初期,做到早防、早治、喷药周到,重点喷洒茎基部和叶柄等处。发病中后期用药几乎没有效果。发病初期每亩可喷洒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60千克,或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60千克,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千克,或14%络氨铜水剂600倍液50~60千克,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400~500倍液60千克,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60千克。不同药剂最好轮换交替使用,一般喷药2~3次,每次间隔9~10天。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 邮编:330700)

高效防治 第3篇

一、害虫幼龄期

近年来, 有些农户反映很多农药防虫治虫效益不佳。据调查, 发生这种情况多是因为长期使用某种 (或某类) 农药使害虫抗药性增强以及未能适期用药。那么, 什么时期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呢?一般说来, 在害虫3龄之前的幼龄期用药,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害虫在3龄前体壁很薄, 体壁上还着生很多微毛, 微毛着生部位的表皮更薄, 药剂很容易透过这些薄层进入其体内。而且此时害虫体型小、食量小、危害轻, 活动范围也小, 抗药力较弱。对于钻蛀性害虫, 无论是苗、穗、茎的钻蛀性害虫, 还是蕾、花、果的钻蛀性害虫, 趁初孵幼虫尚未钻入植株防治, 效果自然较好。当害虫生长发育到4~6龄时, 其食量、体壁厚度均大大增加, 体壁上的微毛也逐渐消失, 这样药剂就不容易黏附并透过体壁, 从而会大大降低杀虫效果。另外, 龄期增大后, 害虫体内的脂肪量也逐渐增多, 而脂肪具有积存和分解多种农药的作用。害虫体内脂肪含量越高, 这种作用就越明显, 其抗药性就越强。

二、危险生育期

对于农作物来说, 易感病、感虫且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生育期就是其危险生育期。如早春蔬菜作物在幼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和猝倒病, 早稻旱育秧和抛秧在幼苗期易感染立枯病和绵腐病。大 (小) 麦抽穗-灌浆期最易感蚜虫, 而破口-齐穗开花期最易感染赤霉病, 因此, 这两个时期分别是易感蚜虫和易感赤霉病的危险生育期。水稻易感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危险生育期是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 易感穗颈瘟的危险生育期是破口-抽穗开花期。生产中, 要抓住这些危险生育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治害虫时, 要注意在作物危险生育期内抓住害虫低龄幼虫的盛发期用药。

三、天敌敏感期

大多农作物害虫都有天敌, 大部分天敌也是昆虫, 如各种瓢虫、草蛉、食蚜蝇以及寄生蜂、寄生蝇、农田蜘蛛等。在这些害虫天敌对药剂反应比较敏感的时期, 应尽量少用杀虫剂或不用杀虫剂, 以保护天敌, 维持田间生态平衡。如需施药, 应尽可能在天敌对农药不敏感的时期施用。比如, 卵寄生的天敌在寄生前对农药敏感, 而寄生以后对农药不敏感。因为在寄生于害虫的卵内之后, 这些寄生天敌有寄主害虫的卵膜保护, 杀虫剂对它的毒害较小。在已经死亡的蚜虫和介壳虫体内发育的天敌, 由于有寄主厚实体壁的保护, 也不易受到农药的毒害, 此时施用杀虫剂对它们影响较小。被姬蜂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在2~3龄时对杀虫剂最敏感, 而被姬蜂寄生的1龄和4龄幼虫抗药性较强, 其他害虫也存在类似现象。寄主害虫的抗药性越强, 农药对寄生天敌的影响就越小, 也意味着天敌受到了保护。

四、农药安全间隔期

为安全起见, 在蔬菜采收前应按用药安全间隔期停止使用农药。现将几种常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介绍如下, 供菜农朋友参考。

1. 杀菌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天,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3~5天,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7天,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7天, 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4~5天, 50%加瑞、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2~3天,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3~4天。

2. 杀虫剂。

10%氯氰菊酯乳油2~5天, 2.5%溴氯菊酯2天, 2.5%功夫乳油7天, 5%来福灵乳油3天, 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天, 1.8%爱福厂乳油7天, 10%快杀敌乳油3天, 40.7%乐斯本乳油7天, 20%灭扫利乳油3天, 20%氰戊菊酯乳油5天, 35%优杀硫磷7天, 20%甲氰菊酯乳油3天, 10%马扑立克乳油7天, 25%喹硫磷乳油9天,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天, 5%多来宝可湿性粉剂7天。

3. 杀螨剂。

高效防治 第4篇

【关键词】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防治 甘蓝菜青虫

1.试验目的明确

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的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 菜青虫(Pieris rapac linnaeus)。

试验作物为甘蓝,品种为中甘8号。

2.2 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

试验地点在五方村,地势平坦、肥水管理中等。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郑州志信农化有限公司)

3.1.2 对照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河北野田农用化学有限公司)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注:第一处理小区标号为1、2、3、4,第二處理小区标号为5、6、7、8,第三处理小区标号为9、10、11、12,第四处理小区标号为13、14、15、16,第五处理小区标号为17、18、19、20。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或植株数:小区面积20m2。

重复次数:4次重复。

3.3 施药方法

3.3.1 使用方法 喷雾防治,每公顷用水量450公斤。

3.3.2 施药器械

使用MATABI-16型手动喷雾器(喷雾器用单个空芯圆锥雾喷头,工作压力0.3MPa,流量0.8L/min)进行常规喷雾施药。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于2007年7月13日上午施药,共施药一次。甘蓝生育期为结球期,菜青虫处于高峰初期。

3.3.4 使用容量

用药液量450升/公顷。

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未使用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施药当天晴,平均气温26.4℃,最高气温31.1℃,最低气温20.8℃。药后5天有1次降雨。(详见气象资料表)

4.1.2 土壤资料

土质为中壤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PH值为8.2,试验期间未施肥、浇水。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于7月13日调查虫口基数,用药后分别于7月14日、16日、20日调查残虫量,共调查4次。

4.2.2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20株,调查每株的活幼虫数量。

4.2.3 药效计算方法防治效果(%)=(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施药后调查期间,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未发现对甘蓝生长有影响。

4.4 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5 对其他生物影响

4.5.1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施药后调查各试验处理区未发现对其他病虫有影响。

4.5.2 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施药后调查各试验处理区未发现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有影响。

5. 结果与分析

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

药后1、3天,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54克/公顷防效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47.25克/公顷与对照药剂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比较差异显著;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40.5克/公顷防效最低,与其他处理比较差异显著。

药后7天,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54克/公顷、47.25克/公顷与对照药剂三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比较差异显著,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40.5克/公顷防效最低,与其他处理比较差异显著。

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每公顷施有效成分54克、47.25克对甘蓝菜青虫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强,且持效期在7天以上,未发现对作物生长产生药害,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高效防治 第5篇

生产豌豆芽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主要有水分、温度、空气, 也就是蔬菜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1.1 水分

当吸水量达到最大吸水量的50%~70%, 就可以满足发芽的需要。同样, 在种子发芽以后, 水分过多或浸泡于水中, 也会导致缺氧而影响生长或窒息死亡。

1.2 温度

芽菜的生产过程中要求适宜的温度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不仅影响种子的发芽, 还影响芽菜生长的速度和质量。一般芽菜发芽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 温度低, 发芽和生长速度慢或停滞, 产量低, 品质差, 还延长了生长周期;温度过高, 有的种子发芽受抑制, 或发芽生长过快, 胚轴细长, 纤维增多, 品质降低。

1.3 空气

芽菜是一个活体, 种子浸泡以后就进行剧烈的呼吸作用。在正常的空气含量条件下, 芽菜的呼吸加快, 新陈代谢旺盛, 芽菜生长细弱, 纤维化严重, 影响了品质。如果采取控制空气流通的方法, 适度降低芽菜周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就可以减少呼吸消耗, 有利于生产出胚轴粗壮、纤维较少、质脆鲜嫩的芽菜。

1.4 光照

光与芽菜的质地颜色有密切的关系。芽菜以粗壮、质脆、洁白为上乘, 其生产过程中是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在日光温室生产, 应选择光照最差的部位, 利用反光幕遮挡, 即减弱光线, 又不影响温度。

2 生产的设施

2.1 多层栽培架

利用日光温室生产芽菜, 最适宜的部位是后屋面下靠后墙处, 其优点是昼夜温差小, 温度变化幅度不大, 对主栽作物影响小。日光后屋下的后墙高度一般不低于2m, 栽培架长150cm, 宽60cm, 每层架间隔40~50cm, 共3~4层架。

2.2 育苗盘

无论是采取立体栽培, 或不用栽培架在平地栽培, 都要使用育苗盘。育苗盘为平底有孔的塑料盘。

2.3 浇水设备

规模化生产的自动化浇水, 可以安装微喷装置及定时器, 设定时间自动喷水, 为降低成本,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人工浇水。

2.4遮光设备

在日光温室的后屋面下生产芽菜, 虽然光照比较弱, 但是采用采光设计科学的温室, 冬季光照仍然比较充足, 不符合芽菜生长要求, 需要进行避光。目前的避光设备, 最理想的是在中柱北侧张挂反光幕, 不但可以给芽菜避光, 还对反光幕前的果菜类蔬菜增加了光照, 提高了温度, 芽菜生产部位也能保证足够的温度。没有反光幕, 也可张挂有色薄膜或牛皮纸等进行避光。

3生产过程

3.1浸种催芽

为了出苗整齐, 首先过筛种子, 并剔除发霉破损不成熟的种子。播种前需要浸种催芽, 豌豆种子发芽的吸水量为自身的186%, 将淘洗干净的种子放入大盆中, 加上种子体积3倍的清水浸泡, 浸泡时间根据水温决定, 水温较高8小时即可吸足, 冬季水温低最多20小时。浸种始终保持水的清洁, 中间要换水2~3次。种子吸足水后, 沥去多余的水分, 放在清洁的水桶中, 上面覆盖湿布保湿, 在20℃左右的环境下催芽, 催芽过程中用清水淘洗2~3次, 不能让种子发黏。冬天需要1~2天出芽, 夏天1昼夜出芽。刚冒出小芽时播种。

3.2播种上盘

播种前先准备好播种盘, 盘底垫一层报纸, 垫纸的作用是在收割后清理时, 便于把残根倒出盘外。将催出小芽的种子再次清洗, 平铺于苗盘中, 每盘播种量500g左右。播种后的育苗盘有2种处理方法:一种是5~10个盘叠放, 上面放一个空盘遮光。每天上下倒一次盘, 因为不同高度的温度有差异, 倒盘可以使出苗一致。另一种方法是播种后直接摆到栽培架上, 立即进行遮光, 直到采收前3~4天去掉遮光进行绿化。进行遮光的豌豆苗, 生长速度快, 纤维少, 品质鲜嫩。

2.3出苗后的管理

2.3.1 水分。

根据天气和苗高进行浇水。晴天温度较高, 1天中浇水3~4次, 阴天温度低时少浇, 1天1~2次。幼苗长到4~5cm前浇水量要大, 要浇透水。豌豆苗长到5cm高以后, 幼苗间基本没有空隙, 水大了容易窝水烂苗, 浇水宜勤, 每次水量要少。只浇清水, 不浇营养液, 全靠种子的养分供给生长。

2.3.2 温度。

豌豆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 但适应范围广, 10~30℃都能正常生长, 只是温度低生长慢, 温度高生长快, 但超过30℃容易发生根腐病, 控制温度在20℃左右最好。

2.3.3 湿度。

空气湿度的调节非常重要, 空气相对湿度以80%为最理想, 空气湿度过高容易发病, 空气湿度过低对生长不利。

2.3.4 光照。

豌豆苗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在株高3~5cm以前, 保持黑暗环境条件, 幼苗生长快, 纤维化慢, 以后进行80%的遮光, 绿化时间3~4天即可。

3.4 采收

豌豆苗生长期短, 采收要适时, 过早采收影响产量, 采收晚品质降低。采收标准是株高10cm左右, 顶部的真叶展开时, 正是品质最佳时期。

3.5 防止根腐病

高效组合技术防治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第6篇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症状:

猪群感染后, 个体间传染快, 潜伏期一般为1~3天;仔猪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可达50%以上, 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单纯感染该病, 有一定数量耐过, 但若继发其他疫病, 死亡率可高达50%~80%。临床症状因继发或并发病不同呈现多样性。但基本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烧明显, 体温一般在41℃以上, 高的可达42℃以上, 厌食或不食, 耳部、口鼻部、身躯及股内侧皮肤发红、淤血、出血斑、丘疹;眼结膜潮红, 眼睑水肿, 有咳嗽、喘气等呼吸道症状;身躯无力, 不能站立或行走摇摆, 有的出现作圆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部分呈现顽固性腹泻。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基本无效。

1.2 解剖病变:

病猪解剖肉眼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有黑褐色梗死灶、白色渗出物;肾脏呈土黄色, 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肺脏有出血、淤血, 有的气肿或水肿, 以心叶、尖叶为主的灶性暗红色病变。部分病例还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1.3

符合上述1.1和1.2, 即可诊断为疑似高致病性蓝耳病。

2 组合防治技术

2.1 治疗

2.1.1 治疗原则:

抗菌杀毒, 控制继发感染;保肝护肾, 维护新陈代谢;补充营养, 改善生理机能, 加强护理, 提高抵抗能力。

2.1.2 基本处方

2.1.2. 1 注射用药 (用量根据病猪体重而定)

头孢噻呋钠注射剂, 0.5~1克/头次, 肌注或静注;黄芪多糖注射液, 5~10毫升/头次, 肌注或静注;聚肌胞注射液 (人用) , 4~10毫升/头次, 肌注或静注;草胆牛磺酸注射液, 5~10毫升/头次肌注;10%氨基比林注射液, 10~20毫升/头次, 肌注;VB1注射液 (人用) , 4~8毫升/头次, 肌注;VB6注射液, 2~4毫升/头次, 肌注, 1日1次, 连用3~5天。

2.1.2. 2 饮水用药 (以50kg饮水计算)

口服葡萄糖粉 (人用) , 1500~2500克;电解多维10~30克;80%黄芪多糖水溶粉, 5~10克;98%强力霉素水溶粉, 5~10克;92%阿斯匹林原粉, 6~12克。自制单栏饮水器 (由水桶、水管、水嘴组成) , 任病猪自由饮用, 连用5~7天。

2.1.2. 3 饲料用药 (以500kg饲料计算)

金银花250克、鱼腥草500克、板蓝根500克、柴胡500克、连翘250克、黄芪250克、桔梗250克、陈皮250克、车前草250克、泽泻250克、猪苓500克、薄荷100克、甘草50克。粉碎成粉, 湿拌料, 连用5~7天。

2.1.3 护理注意要点

2.1.3. 1 治疗期间, 坚持每日栏舍消毒, 保持栏舍干净和适宜温度;

2.1.3. 2 根据猪群并发或继发病情况, 在基本处方基础上, 适当调整用药。但临床经验表明, 严禁使用磺胺类、安乃近、氟苯尼考等药物, 否则, 越用药死亡率越高。

2.1.3. 3 该病多见病猪厌食或不食。因此给药途径应以注射、饮水给药为主。为减轻胃、肠负担, 饲料应改为大米稀粥最佳, 其次用乳猪膨化料调制稀粥也可。

2.1.3. 4 治疗该病重在控制感染、调理机能、提高抵抗力, 因此, 用药期不能太长, 一般一个疗程即可, 最多2个疗程, 且中间要间隔2~3天, 否则, 损及肝肾, 死亡率大增。实践证明, 一般感染猪群经过综合调理20~30天即可恢复痊愈。

2.2 预防

2.2.1 封闭管理

猪场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禁止外来人员、车辆和外购牲猪及肉品进入场内。场内人员控制外出, 生活物资由专人负责。牲猪出栏实行全进全出、场外装车。尽可能切断猪场与外界的不必要联系。

2.2.2 免疫注射

2.2.2. 1 疫苗选择。

本病由病毒变异株引起。因此疫苗应选用国产高致病性蓝耳病专用疫苗。传统经典蓝耳病疫苗即使是进口的, 临床证明, 对本病的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

2.2.2. 2 同法用量。

初防猪场首次实行全场普注 (除不宜注射的猪外) 。以后, 种公猪每年3月, 9月各注射一次4毫升;种母猪配种前注射一次4毫升;商品猪35日龄首免一次2毫升, 65日龄二免一次2毫升。

2.2.2. 3 注意要点。

已染疫猪群和病猪严禁免疫注射。只能按本文治疗方案处理。

2.2.3 适时保健

主要用于受威胁猪群。目的在于提高基础抵抗力。 (1) 营养保健。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全面, 无霉变。适当延长前一阶段饲料的使用时间, 如保育舍仔猪进栏后继续使用乳猪料 (仔猪前期料) 10~15天, 以此类推。 (2) 药物保健。根据猪群当前基本健康状况, 选用清瘟败毒散、荆防败毒散、黄芪多糖预混料、头孢噻呋钠预混剂, 以及葡萄糖口服粉、电解多维等拌料或饮水。五天一疗程, 疗程之间间歇2~3天。威胁解除后, 应随即停止。

2.2.4 优化环境。

目的在于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和应激反应。 (1) 保持栏舍内外清洁卫生, 注意灭蝇灭鼠; (2) 坚持全场定期消毒, 包括人员、车辆出入场消毒和栏舍、用具以及道路、排污沟等消毒; (3) 保持舍内通风和适宜温度, 夏防暑、冬防寒; (4) 保持猪群合理密度和强弱分群; (5) 植草种树, 提高场内绿化率, 营造适宜小气候; (6)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实现达标排放。

3 效果与结论

3.1 本文所述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组合防治技术, 通过近三年来在我县推广实施, 收到了显著效果。

2007年5月开始暴发的疫情, 当年8月即得到有效遏制。2008~2009年连续两年除个别引购外源仔猪的猪场发生本病外, 全县整体均保持安静。发病猪平均治愈率由技术实施前不足20%, 提高到80%以上, 最高达到97%。三年累计共治愈病猪11 280头, 总治愈率达84.57%, 挽回损失600万元以上, 赢得了养殖户的信赖和感激。

3.2 本病属于一种免疫抑制病。

本组合防治技术重在病前防疫保健, 病后抗继发感染, 改善机体机能, 提高抵抗力, 思路明确, 措施合理, 效果显著, 值得同行借鉴推广。

摘要: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致死性传染病。2007年在我县大面积发生, 养猪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当年我们通过临床摸索, 总结了一套由防与治、中与西、标与本相结合的组合防治技术, 近三年来的实际应用证明效果非常显著。2008年、2009年两年发病率近乎零, 累计治愈率达84.57%。

高效防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3 月-2014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翼状胬肉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 例 (94 眼) 中, 男25 例 (42 眼) , 女33 例 (52 眼) , 年龄51~68 岁;对照组46 例 (78 眼) 中, 男22 例 (36 眼) , 女24 例 (42 眼) , 年龄49~71 岁。所有病例翼状胬肉均位于鼻侧。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胬肉大小、肥厚程度、浸润深度、充血程度、头端隆起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检查 常规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角膜曲率、验光试镜及泪道冲洗等检查。

1.2.2术前准备与麻醉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4次/d, 翼状胬肉体部充血的选择性辅以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或者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用, 3次/d。手术当日临手术前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结膜囊。0.4%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2~3次。常规消毒、无菌巾包头、铺巾、暴露术眼, 粘贴眼巾、开睑器开睑。

1.2.3手术步骤 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师完成:以2%利多卡因约0.2 mL行胬肉组织下浸润麻醉, 随即行“软性分离”。于胬肉颈部以虹膜恢复器逆向分离起头部并夹住, 顺势钝性分离体部, 使胬肉组织与巩膜充分分离, 胬肉组织两侧球结膜适当做放射状切开, 于泪阜前0.5 mm处彻底剪除胬肉及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 压迫止血。注意勿伤到内直肌。持显微有齿镊彻底撕除残余的胬肉。尽量避免“刀刮”。治疗组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并彻底清除残余的胬肉组织后, 修剪周边球结膜使缺损区近梯形或长方形, 嘱患者尽量向颞下方注视, 在同眼鼻上方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约0.1 mL局部浸润麻醉, 于鼻上方沿缺损区上方边界制作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 (勿包含结膜下筋膜组织) , 蒂位于鼻上侧。将结膜瓣充分游离, 顺势向下牵拉推移, 使角膜缘干细胞一侧与胬肉切除区域裸露的角膜缘对位缝合, 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结膜瓣侧边与裸露区的下缘及鼻侧缘自然对位、以10-0进口尼龙线或者8-0可吸收缝线铲针做间断缝合, 植片角膜缘侧仅下角缝合一针, 上角及中央均不需缝合即已经紧贴植床, 此时植片角膜缘侧与植床角膜缘已对位吻合。取材处伤口无需处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游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步骤完成手术。

1.2.4 术后处理 术毕0.75% 酒精清洁术眼皮肤, 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术眼加压包扎。术后次日常规检查并换药, 开放清洁点眼, 局部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4 次/d, 每4 天递减1 次, 平均连用20 d左右, 术后1 周拆除结膜缝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拆线时间、痊愈时间 (以结膜充血完全消退为准) 、并发症发生率 (包含移植片丢失、移位、坏死、缝线松脱、结膜裂开、睑球粘连等) 、主观舒适度、术后1年复发率等指标的比较。舒适度设为1、2、3、4级, 术后1个月由患者本人根据自身情况勾选, 1级——无任何不适;2级——偶有轻微干涩、异物感等不适, 不干扰生活;3级——经常感到异物感、牵拉感等不适, 轻度影响生活;4级——几乎总是伴有不适, 严重影响生活, 需点用眼液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术后1 年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 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拆线时间、痊愈时间比较 治疗组的拆线时间、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两组术后1 个月主观舒适度比较 术后1 个月, 治疗组的主观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2886, P=0.0221) , 见表3。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临床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 是以结膜下纤维血管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眼表疾病, 是患病率和手术复发率都很高的眼病。其病因复杂, 与生活工作环境等密切相关。局部角膜缘干细胞受损、失去屏障作用可能也是其发病基础。近年来研究表明, 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理化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角膜缘干细胞破坏有关[2]。翼状胬肉会导致干细胞屏障功能破坏, 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角膜, 受损的干细胞还可释放血管生长因子, 加速胬肉形成。对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没有一个定论, 多数研究者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风沙、烟雾、灰尘、日光等红外线照射有关[7], 诱发角膜缘局部组织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发生, 脂质过氧化反应, 细胞膜通透性增强, 释放出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促进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增生有关, 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和诸多的身体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故其在户外普通劳动者中发病率尤其高, 危害较大。

如果能较早地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使其消退或控制其发展或可避免手术。可是, 翼状胬肉一旦形成, 治疗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 理想的翼状胬肉手术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低或无复发率、最少的不良反应以及美容效果[8,9]。国内外对翼状胬肉手术方式的探讨从未停歇[10,11,12], 目前代表性的术式当属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在复发率的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切除及结膜瓣移植术式。但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游离移植片不好固定, 取材后由于张力丧失, 易发生弹性回缩, 致移植片丢失、卷曲、翻转等意外情况发生, 手术还受患者睑裂大小及患者的配合度影响较大。术后容易发生移植片下积液、移位、移植片坏死、脱落等并发症及术后取材区瘢痕化等可能, 使得年轻或者经验不足的医师手术起来变得相对困难, 不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部分研究者将丝裂霉素等药物用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报道显示其对复发率的控制有积极意义, 但是如药物浓度、浸润时间等控制不良, 或者患者本人个体差异, 将有可能发生诸如巩膜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13]。亦有部分研究将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的方法用于治疗翼状胬肉[14], 尽管获得一定疗效, 但是存在设备昂贵、基层医院无法开展的缺点。本研究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的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方法予以改良创新, 将游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改为带蒂移植片, 植片制作变得相对简便, 由于移植片基底与结膜相连, 杜绝了移植片丢失、卷曲、翻转的情况发生, 术后移植片血供明显较游离移植好, 发生移植片坏死、脱落、移位等风险亦明显降低, 拆线时间7~10 d, 较传统手术的10~14 d的拆线时间提前[15], 总痊愈时间亦较传统游离移植有明显缩短。本组资料中, 治疗组仅有2例因张力过大术后1 d发生了结膜撕裂的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13%, 予重新分离、缝合固定, 最终手术效果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取材区亦由于移植瓣边缘自然覆盖, 几乎不存在巩膜裸露区, 因此治疗组中无一例发生取材区瘢痕化, 同时手术区愈合更快、更好、更平整, 实现了更好的美容目的, 从而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对照组有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其中缝线开裂2例, 移植片坏死1例, 由于患者揉眼造成移植片丢失1例, 取材区瘢痕化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尽管经χ2检验, 显示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在数值上,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还是较对照组低, 而术者的感受更是支持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 其在操作上更便捷、更容易掌握、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亦较低。在术后复发率方面,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治疗组经过手术方法的改变后, 并未影响传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较低的术后复发率, 其治疗的有效性得到肯定。在主观舒适度方面, 所有受术者根据自身情况填写的问卷调查显示, 治疗组患者术后1个月选择1级和2级的占75.86%, 选择4级的仅占5.17%, 其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在主观舒适度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治疗组移植片转位的位置较远, 结膜因牵拉而变得更为平整, 与巩膜贴合地更加紧密的缘故。因为人眼的球结膜是一个弹性极好的组织,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同时老年人多数结膜比较松弛, 因此不用担心患者因牵拉出现眼球运动受限等情况。更为重要的是, 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由于带蒂的设计, 使得对术者熟练程度的要求减低, 医生可以从容地完成全部操作, 即使某一步骤完成不甚完美, 依然不至于影响手术效果,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拆开重缝的机会。尤其在基层医院, 即使在没有手术显微镜的情况下, 仅仅依靠头戴式放大镜亦可顺利完成手术, 这对翼状胬肉的防治非常重要。前文已述, 由于翼状胬肉在普通劳动者中发病率很高, 而患者也不认为其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 因此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诊均选择一级或者二级医院, 走到三级大医院来的患者仅占少数, 因此能够提高基层医院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的研究显然对翼状胬肉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翼状胬肉防治方法, 既保证了手术的有效性和低复发率, 缩短恢复时间, 提升术后舒适度, 又提高了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尤其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04例翼状胬肉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58例 (94眼) 和对照组46例 (78眼) , 治疗组应用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 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游离自体干细胞移植术, 对两组患者的拆线时间、痊愈时间 (以结膜充血完全消退为准) 、并发症发生率 (包含移植片丢失、移位、坏死、缝线松脱、结膜裂开、睑球粘连等) 、主观舒适度、术后1年复发率等指标的比较, 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拆线时间、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主观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翼状胬肉防治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高效防治 第8篇

1 应用效果

1.1 防虫效果

甘蔗前期使用康宽是控制甘蔗螟虫、压低基数的有效措施, 一般是新植蔗喷施和宿根蔗喷蔸、齐苗期用药或在第一代螟卵孵化高峰期用药。在苗期及大培土用药1~2次的基础上, 于6月下旬、7月初再用康宽进行防治, 是减少甘蔗螟虫蛀茎、甘蔗断尾的有效方法。试验和生产应用表明, 通过前期、中期使用康宽2~3次防治, 甘蔗螟虫中、后期的防治效果达到85%~95%。

1.1.1 前期防治枯心苗效果。

控制前期 (苗期) 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虫口基数, 减轻中后期的蔗螟防治压力,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新植蔗喷和宿根蔗喷蔸效果:在春植蔗种植时, 每667m2用15ml进行喷种, 宿根蔗则在砍收后10天左右进行喷蔸, 可提高出苗率, 减少枯心苗。至第1代螟虫发生高峰时调查, 结果表明, 新植蔗喷和宿根蔗喷蔸, 螟虫枯心的防效69.8%~87.4%, 平均79.7%。

齐苗期用药防治效果:在甘蔗齐苗并达到2~4叶时, 喷施康宽, 施药30天后进行调查, 螟虫枯心的防效达81.7%~91.3%, 平均88.6%。

在第1代螟虫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效果:一般于4月中、下旬第1代螟卵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 施药30天后进行调查, 枯心的防效83.8%~96.4%, 平均89.9%。

1.1.2 中后期防治死尾、风折效果。

根据调查, 从5月中下旬开始, 甘蔗条螟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的危害甘蔗的螟虫, 甘蔗条螟对甘蔗的危害最大, 对甘蔗产量与糖分造成的损失也最严重。因此, 从此时开始, 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用康宽喷雾对后期螟虫防控效果较好。根据多点试验统计, 在5月中下旬大培土时用康宽防治甘蔗螟虫, 药后90天进行调查, 从螟害株的防治效果看, 防效86.8%~100%, 平均95.2%, 从螟害节的防治效果看, 防效83.8%~99.3%, 平均92.7%。在6月下旬~7月上旬用康宽喷雾对后期螟虫防控效果较好, 于砍收前进行调查, 螟害株的防效86.4%~97.7%, 平均达到92.7%, 螟害节的防效78.5%~93.2%, 平均达到88.2%。

1.2 增产效果

康宽防治甘蔗螟虫, 不仅减少螟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同时康宽本身也对甘蔗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能使甘蔗产量显著增加。根据项目区试验结果, 使用康宽防治甘蔗螟虫可增产甘蔗0.6~1.5吨, 增幅为16.2%~32.7%, 平均增产1.12吨, 增幅24.1%。而项目区大田测产验收结果表明:甘蔗增产0.70~1.43吨, 增幅为16.2%~32.7%, 平均增产0.918吨, 增产20.08%。

1.2.1 增加了甘蔗有效茎。

由于第2代二点螟和条螟对甘蔗植株幼嫩组织为害, 造成部分植株死亡, 形成缺苗, 严重的断垄。因此使用康宽防治甘蔗螟虫后, 起到了很好的保苗作用。据试验调查, 使用康宽甘蔗比对照区甘蔗每亩有效蔗茎增加189~403条, 平均310条。

1.2.2 减了条螟为害造成蔗茎产量损失。

从5月中旬开 (上接第161页) 始, 甘蔗受条螟危害造成虫蛀节, 其节间缩短、茎径萎缩;造成死尾蔗、风折蔗。甘蔗死尾后, 甘蔗不能生长, 其高度一般不到120cm, 成半干枯状态, 风折蔗也呈半干枯状态, 因此其重量只有正常生长甘蔗的1/3~1/2,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据调查, 甘蔗受条螟危害株害率平均为11.7%, 对蔗茎产量平均损失为0.64t/667m2, 减产率为13.9%。

1.2.3 蔗本身的促长作用。

据试验结果, 使用康宽的甘蔗其株高、径粗、绿叶数分别为296.7cm、2.59cm、8.5张, 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24.3cm、0.12cm、2.6片。

1.3 增糖效果

条螟危害造成的死尾蔗, 甘蔗尾部叶片全部干枯, 而风折蔗在中部折断, 只有少量蔗皮相连, 部分蔗尾干枯, 这类甘蔗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蔗茎糖分无法积累, 因此其糖分相对正常生长的甘蔗降低。根据调查, 使用康宽的正常甘蔗蔗糖分为15.93%~16.63%, 平均16.21%, 而受螟虫为害的对照甘蔗茎蔗糖分为14.68%~15.50%, 平均15.01%, 因此, 使用康宽甘蔗比对照区甘蔗茎蔗糖分增加0.43~1.95个百分点, 平均为1.2个百分点。

1.4 生态环境影响效果

1.4.1 土壤及甘蔗均无残留、无污染, 是安全的杀虫剂。

1.4.2 用剂量小, 对蔗田生物安全无害, 不影响生态环境。

对蔗田寄生性天敌如黑卵蜂、赤眼蜂、小茧蜂、姬蜂等和捕食性天敌如隐翅虫、蜘蛛、蚂蚁、瓢虫等主要天敌的繁殖、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根据试验调查, 康宽用药后7天、15天、30天未发现田间有天敌死亡、中毒及甘蔗药害等异常情况。

2 防治技术

2.1 新植蔗防治地下害虫

于甘蔗摆好种后盖土前, 每667m2用康宽15ml兑水45kg, 均匀喷施蔗种及其周边土壤, 然后盖土。

2.2 宿根蔗防治防治地下害虫

于甘蔗砍伐后, 最迟至3月中旬前, 每667m2用康宽15ml, 兑水45kg均匀喷施蔗茎基部。可采用较粗喷头, 以便药水渗入土层。

2.3 苗期枯心防治

于甘蔗2~4叶期, 每667m2用康宽10ml兑水30kg进行喷雾, 这使甘蔗齐苗、有效茎数多, 为增产打下基础。此期防治钻心虫的药效期长达60天, 可控制2代的钻心虫为害 (第1代为害主茎, 第2代为害分蘖茎, 2代间相差35~40天) 。

2.4 于甘蔗拔节2~4节时, 每667m2用康宽15ml兑水45kg喷雾。

其防治钻心虫的药效期长达60天, 通常5月底喷雾, 控制到8月初。

参考文献

[1]张益美, 李剑钊, 黄熊娟.新型农药杜邦康宽防治甘蔗螟虫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2]商显华, 黄诚华.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5)

高效防治 第9篇

关键词:草原毛虫,防治,试验

为坚持虫害防治药品轮换使用制度、不断提高虫害防治效益, 2007年7月21日~7月28日青海省草原总站引进北京森迪科技产品开发公司提供的2.0%、3.0%的2种阿维菌素与4.5%高效氯氰菊酯在我省草原毛虫防治工作中进行了小区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的察拉滩, 北纬36°44′43.3 ″, 东经100°23′23.4″, 海拔3 200 m左右,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境内除湟水河谷地平均气温稍高于0 ℃外, 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不足0 ℃, 全年日照时数在2 750~2 580 h, 年降水量270~500 mm, 无绝对无霜期, 牧草生长期在150 d左右, 草地类型为山地草甸类, 草地植被建群种为小嵩草、矮生嵩草、线叶嵩等。草原毛虫平均密度为63.8 头/m2, 试验期间绝大多数害虫虫龄处在三龄阶段。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药品

2.0%阿维菌素、3.0%阿维菌、4.5%高效氯氰菊酯, 由北京森迪科技产品开发公司提供。

2.2 试验器材

800型背负式动力喷雾器、量筒、量杯、样方框 (1/4 m2) 、捕虫网、标志旗等。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选择草原毛虫密度适中且分布相对均匀的危害区为试验区。将2.0%阿维菌素、3.0%阿维菌素和4.5%高效氯氰菊酯3个药品, 分别设20 mL/亩、25 mL/亩2个处理, 共6个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 4 次, 每个重复的小区面积为1/4 hm2, 同时设空白对照处理1个。试验区组随机排列, 区间、组间设20 m宽的保护行, 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进行喷施。喷药前首先对喷雾器的流量、喷幅和作业人员的行进速度等进行测试, 以确定试验小区的药液总喷洒量, 然后根据各处理的每亩施药量计算兑水并逐一定容后均匀的喷施在相应的小区内。喷药前和喷药后第3天、第5天分别进行虫口密度调查, 以最后1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防前防后调查方法采用“五点式”取样法, 每小区按双对角线式用1/4 m2的铁纱方框取样器5点取样。

2.4 防治效果计算

防治效果 (%) =undefined;

校正虫口减退率 (%) =undefined。

3 试验结果分析

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草地毛虫药效试验结果 (详见表1) 。

将表1内施药5 d后的校正虫口减退率数据经反正弦转化后进行方差分析, 其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F=0.550.05。即参试药品各处理间平均防治效果无显著差 异。

4 结论与讨论

高效防治范文

高效防治范文(精选9篇)高效防治 第1篇1、发生规律豆角钻心虫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或晒场周围的土表下1~5cm深处结茧越冬, 春季气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