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体制性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非体制性范文(精选7篇)

非体制性 第1篇

一、巧辨区别

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定语从句被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具体我们可以从形式、作用、意义及关系词方面去理解其区别。下面试比较一组句子。

①His wife who is a doctor is not at home at the moment.(限制性定语从句)

②His wife,who is a doctor,is not at home at the moment.(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形式上的区别。句1中的从句为限制性定语从句,从句与主句不用逗号隔开;句2中的从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从句与主句用逗号隔开。

2.作用上的区别。句1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不可缺少的定语,起修饰或限制先行词的作用。从句不可去掉,否则主句不完整或不明确。句子中的他可能有几个妻子,其中做医生的妻子现在不在家中。从句不可去掉,否则不知道指的是哪个妻子。句2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起附加的补充解释说明。对整个句子的意义并不重要,即使去掉,原句仍有意义。句子中的他只有一个妻子,从句只是补充说明她妻子是做医生的。

3.意义上的区别。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翻译为先行词的定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译为与主句并列的分句。因此句1译为“他的那个做医生的妻子现在不在家中。”句2译为“他的妻子是做医生的,她现在不在家中。”

4.关系词上的区别。句1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关系词who是可以换成that的,句2则不行。也就是说,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是不能用that的(先行词是物也不行)。除此之外,大家要注意,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作宾语时是不可省略的,如One of the friendliest people in our village is Mr.Johnson,whom we all love very much.(whom不能省略);还有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which可以指代整个主句内容,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which却不行。如“The fire lasted for a whole night,which caused great damage.”(which指代整个主句内容“Thefire lasted for a whole night”)。

二、错误例析

学生在使用定语从句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其中就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误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1.故宫是很多年前建的,现在闻名于世。

误: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was built many years ago is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分析:故宫此处并不需要限制性的定语来说明是哪个故宫,因为故宫只有一个,非常明确。所以此处应改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进行补充说明。这个句子应该为“The Forbidden City,which was built many years ago,is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2.我就读的学校是佛山最好的学校,而且离我家不远。

误:My school which is the best middle school in Foshan is not far away from my home.

分析:此句中的学校有“My”修饰,所指已经非常明确,定语从句只是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去掉句意也完整。因此此处应该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个句子应该为My school,which is the best middle school in Foshan,is not far away from my home.

3.这就是我第一次遇见她的地方。

误:This is the place,where I met her for thefirst time.

分析:此处去掉定语从句后,句子不完整,“the place”所指的地点不明确,因此应该用限制性定语从句来限定性修饰the place。这个句子应该为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met her for thefirst time.

4.他考试没及格,这让他父母很失望。

误:He failed the exam which made his parents very disappointed.

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二) 第2篇

不可数名词不加the表示泛指

当不可数名词前面没有加the时,其表示泛指,此时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后面接定语从句时需要在从句前加逗号,写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请看下面的例句:

1.Rice, which is grown in many countries, is a staple food throughout much of the world.

水稻在很多国家都种植,现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主食。

例1中的rice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前面没有加the,泛指“水稻”这一类农作物。此时的rice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因而后面接定语从句时,应该写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即rice与关系代词which之间加逗号。请与以下的例2比较:

2.The rice which we had for dinner last night was very good.

我们昨晚吃的米饭很好。

例2中的rice前面使用了the,这时the rice便不是泛指“水稻”这一类农作物,而是表示特定的rice,即“昨晚我们吃的rice”,因而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此时其后的定语从句应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即先行词与关系代词之间不能加逗号。

复数名词不加the表示泛指

当复数名词前面不加the时,也可以表示泛指,此时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后面接定语从句时也要写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请看下面一个例句:

3.Goats, which were first tamed more than 9,000 years ago in Asia, have provided people with milk, meat, and wool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山羊最早于9,000年前在亚洲被驯化,自史前时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提供羊奶、羊肉和羊毛。

这个例句中的goats是一个复数名词,前面没有加the,此时它是泛指“山羊”这类动物,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因而该名词接定语从句时需要在从句前加逗号,写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请与下面的例4进行比较:

4.Mrs. Smith has many goats. She’s furious at the goats which got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fence because they are eating her flowers.

史密斯夫人养了许多山羊。其中有些山羊错跑到篱笆的另一边了,这让她很生气,因为它们正在吃她的花。

这个例句中的第二个goats前面使用了the,此时的the goats并不泛指“山羊”这类动物,而是特指“跑错了方向的goats”,因而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其后接定语从句时不必加逗号,而应该写成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复数名词前不加the,并不意味着其后接定语从句时一定要跟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请看下面的例句:

5.Students who earn a cumulative grade point average of 3.7 or more will be graduated with highest honors.

GPA不少于3.7分的学生将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

这里的定语从句“who earn a cumulative grade point average of 3.7 or more”是用来限定说明“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因而使用的是限制性定语从句。为什么这里不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呢?我们假设这个例句也能写成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即写成:

Students, who earn a cumulative grade point average of 3.7 or more, will be graduated with highest honors.

由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起的是补充说明的作用,因而将它去掉,也不会对原句的逻辑有所影响。然而,如果将改后句子中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去掉,这个句子就变成了“Students will be graduated with highest honors.”而这显然是违背逻辑和常理的。因而,这里必须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

从以上讨论我们发现,当复数名词前不加the时,它后面所接的定语从句既可能是非限制性的,也可能是限制性的,其决定因素在于定语从句的内容。如果定语从句是对这个复数名词下定义或作一般性的描述,需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定语从句是对这个复数名词进行特殊的限定,则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具体的判断方法很简单,将定语从句去掉,看主句所表达的含义是否违背逻辑和常理:如果违背,就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不违背,则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单数名词加a/an可以表示泛指

当单数名词与不定冠词a/an连用时,可能表示泛指,也可能不表示泛指。当该单数名词是表示泛指时,需要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不表示泛指,则需要接限制性定语从句。请看下面一个例句:

6. An elephant, which is the earth’s largest land mammal, has few natural enemies other than human beings.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天敌。

在这个句子中,an elephant后面的定语从句对大象作的是一般性的描述,此处的an elephant是泛指“大象”这一类动物,后面的定语从句起的是补充说明的作用,因而,an elephant后面接的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此例句如果去掉定语从句,也是合乎逻辑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句:

7. A river which is polluted is not safe for swimming.

在被污染的河流里游泳不安全。

该例句中的定语从句“which is polluted”并不是对“河流”这一类别的总体性描述,而是对河流进行了限定性的描述,限定说明在“什么样的河流里”游泳是不安全的,因而此处使用的是限制性定语从句。此例句的定语从句不能去掉,否则改后的句子就不合乎逻辑了。

由此可知,与“复数名词前面不加the”的情况相似,当一个单数名词a/an连用时,其后的定语从句既可能是非限制性的,也可能是限制性的,其决定因素仍是定语从句的内容。如果定语从句是对这个单数名词下定义或作一般性的描述,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定语从句是对这个单数名词进行限定性说明,则要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具体的检验标准是看去掉定语从句后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是否有违常理和逻辑:如果违背,则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不违背,则只能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

单数名词加the可以表示泛指

当单数名词与the连用时,既可能表示泛指某类事物的含义,也可能不表示泛指。当表示泛指时,其后需要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不表示泛指,则需要接限制性定语从句。请比较下面一组例句:

8.a. The blue whale, which can grow to 100 feet and 150 tons, is considered the largest animal that has ever lived.

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动物,长可达100英尺,重可达150吨。

b. The blue whale which I saw on a voyage last summer was about 100 feet and 150 tons.

去年夏天我在一次航行中看到的那头蓝鲸长约100英尺,重约150吨。

传播的非对称性与强制性传播 第3篇

关键词:非对称性,强制性传播,弹窗,群发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 也是大众传媒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从2003年到2008年,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由8000万增加到2.44亿, 5年时间增长了2倍多。为新闻传媒在网络上发展提供了基础。而网络新闻平台的高速发展也使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报纸、广播和电视了。随着手机和掌上电脑的普及, 越来越丰富的传播方式正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由于这些新的传播途径不完善, 也使得非对称性的传播开始泛滥, 强制性传播逐渐从理论成为现实。

非对称性传播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最先产生于经济学范畴,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在斯德哥尔摩宣布, 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名美国学者George A.Akerlof、A.Michael Spence和Joseph E.Stiglitz, 以表彰他们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自此, 信息不对称这一崭新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并且广泛认可。在经济学领域, 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 而将此概念延伸到传播学的领域, 则表现为两个突出的方面。首先是, 信息传播方控制着信息资源以及面向受众的传播源;而作为受众一方, 在信息传播过程完成之前, 则无法掌握信息。其次是信息控制方凭借其对信息源以及传播工具的控制, 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 而不拥有信息源以及传播工具的人群, 则成为被动受众。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信道 (噪音源) 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图来源:《新闻传播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页, ISBN7-81085-163-2, 责任编辑:王进)

从传播的流程来看, 非对称性传播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的 (上图) 。同时由于受众方具有信息筛选, 反馈, 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实际上整个传播过程, 是对称以及互动的。但是也有部分信息控制方凭借着其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对信息源的垄断, 推行单向性的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模式, 完全忽视受众的选择权利, 以技术优势达到一种强制性传播的目的。

现代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 (H. Lasswell) 提出: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的行为过程, 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当一个传播媒体为了达到这个影响受众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传播过程的平衡便被打破, 非对称性传播则成为传播过程当中的主要矛盾, 强制性传播作为恶性传播模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

新闻传播要向良性方向发展, 并且得到大众的认同, 必须考虑到受众的要求, 充分尊重受众的自我选择。然而非对称性传播却不是这样, 它是一种恶意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借助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 剥夺受众的选择权利。2.不尊重新闻传媒的职业道德, 以恶性竞争的方式达到传播目的。

今天, 由传播的非对称性造成的恶性传播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了, 他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始给我们带来形形色色的冗余信息, 降低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 甚至给我们的电脑带来破坏性的灾害。

经统计, 这些恶性的传播方式, 主要有信使、短信、邮件、弹窗等。其中信使、弹窗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邮件和短信技术要求较低。

信使传播

信使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完全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是利用window NT、windows XP系统内置的UPA协议进行信息发布的一种强制性信息传播。由于互联网使用人群大多数不具备网络协议的知识, 使得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近乎绝对性的收视率。在受到信使攻击的时候, 用户不用进行任何操作, 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窗口, 显示出信息的内容及一个关闭窗口的按钮。但是用户没有办法进行屏蔽窗口的操作。根据2007年4月到5月, 广州某高校服务器的IP数据记录, IP号为192.168.123.248.的端口受到信使攻击达237次, 其中来自局域网内的有113次, 来自互联网的有124次。根据调查显示专门用于发布信使的软件种类繁多, 而且在许多网站上都有下载, 包括, 华军、天空等著名下载网站。更致命的是, 许多信使发布软件可以选择信息发布的数量, 就是说, 传播方可以对同一受众在不到1秒的时间发布超过200条信息。这意味着假如你受到这样的攻击, 你的电脑屏幕上会不停地弹出窗口;通常, 电脑在弹出200多个窗口的情况下就会因系统资源不足而死机。这就是信使传播的破坏力。正由于这种传播方式危害极大, 许多网络运营商及网络监控组织都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信使作为传播工具。21CN、佛山网络安全监督局都发出过这类通告。根据校园网服务器2个月内的数据记录, 能够穿过服务器防火墙、个人电脑防火墙最终到达电脑并产生屏幕信息显示的信使攻击总共有4次, 需要注意的是这4次攻击并不是攻击毫无防卫的个人电脑, 而是穿过了种种先进的电脑防御措施而实现的。这说明信使的攻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部分威力强大的、具有穿透防火墙能力的黑客软件相媲美。当然, 这种强制性的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解决, 例如选择在系统管理选项中关闭messager服务。

弹窗传播

弹窗传播也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传播方式, 这种强制性传播方式一般运用在网页上, 通常我们打开一个门户网站都会弹出一个小的窗口显示一些相关的广告或者通知, 这就是弹窗。弹窗一般是以HTML语言写进网页中的, 当打开网页的时候这个小窗口也会同时弹出。类似于大型门户网站的弹窗都是良性的, 基本不超过2个, 但是也有一些恶意网站的弹窗是大量出现的, 内容也多为不良信息。通常使用3721的网络助手等软件可以制止此类弹窗。但是, 小到个人用户, 大到许多大型网吧, 都没有专门针对此类弹窗传播的软件, 笔者通过e-mail, qq, msn及实地调查等方式调查过4个市 (广东广州, 辽宁鞍山, 江苏无锡, 北京) 的17个网吧。发现安装屏蔽弹窗软件的比率不到30%。而且大部分没有及时更新。更为可怕的是弹窗传播还有一种是通过对注册表进行部分更改, 使用户每个打开程序的标题栏都出现传播信息。例如一个叫网络广告直播专家的软件就可以通过强制性修改用户注册表信息实现大批量信息发送, 而且速度远非普通传媒可以相比, 只要上网条件是宽带, 一小时可以发送60万个信息!? (在一个?T2?或比较快速的线上可以达到一小时90万个信息) 。这样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力度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都难以望其项背。而由于强制性传播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也使得不少非法网络媒体罔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大肆开展强制性传播的广告业务。严重恶化了网络信息环境。

以上两类是偏向利用非对称信息技术的强制性传播模式, 可以说是信息化的副产品。信息化在给我们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帮助解决能源与资源保护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私人空间更为狭小了。”, 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技术这把双刃剑, 强制性传播及其带来的信息泛滥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相对而言, 短信和邮件这两种强制性传播方式的技术要求不强, 但是通过大量发布也能达到强制性传播的效果。

短信和邮件

短信和邮件虽然使用的方式不同, 但是都是通过群发功能实现信息的大规模传播的。短信息传播是随着手机的普及而逐渐普及的, 现在发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及交流方式, 但是随便哪一台具有群发功能的手机或者一个具有群发短信息功能的软件, 例如网易泡泡, 就可以对指定的手机号码实行强制性传播。尤其是最新出现的短信群发器, 能大批量发送内容相同的短信给指定的手机号码, 往往给机主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邮件是一种由网络诞生就开始存在的传播方式,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群发邮件的软件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先进, 有穿透防火墙的, 有利用底层协议直接发送的, 也有包含恶意代码的, 内容上更是包罗万象, 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一般来说, 使用hotmail, yahoo, 等知名邮件服务提供商的邮箱可以较为有效地防止垃圾邮件, 过滤冗余信息。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邮箱使用者来说, 每个月收到100来封包含各种非私人信息的邮件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可能是邮件服务提供者发出的冗余信息。这也跟邮箱使用者对邮箱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要是能注意使用技巧, 通过邮件发送的强制性传播信息是可以控制的。对私人邮箱作出一定的设置能有效地过滤掉大部分垃圾邮件, 在平时上网时注意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邮箱ID也是一种保护方法。当然, 许多经过代码处理的邮件是可以自动穿透邮箱的过滤器的, 在过去, 面对这样的邮件许多用户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 但是目前的邮箱过滤功能也日渐完善, 配合好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可以轻易防止这类的强制性传播方式的。

从人类产生了传播行为开始, 传播的非对称性就与受众的个人选择性长期共存, 要解决非对称性带来的恶性传播就必须加强受众的个人选择性。在加强受众选择性这方面, 邮件服务的提供商是做得最好的, 目前许多邮箱在申请时都会要求使用者选择所要接收的信息类型, 例如hotmail就要求用户在申请邮箱的时候作出接收服务商信息的选择。虽然在选择的过程中用户等于选择了接受所选类别的信息, 但是这比完全没有选择地接受服务商提供的涵盖所有方面的信息要来得民主。

要从根本上解决恶性传播的问题必须消除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非对称性因素,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非对称性是不可能消除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恶性传播毫无办法, 我们可以从恶性传播的源头上寻找规律, 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恶性传播。非对称性的传播方式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传播方所掌握的信息与技术优势, 如果受众的技术和信息掌握能力能和传播方并驾齐驱的话, 强制性传播就无法大行其道, 但是大部分的受众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那么限制强制性传播的重任就落在政府和网络运营商身上了。参考国外的做法, 限制强制性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强对上网场所和网络运营商的管理, 从源头杜绝强制性传播。2.加强与杀毒软件公司的技术合作, 积极开发信息过滤软件。3.加大宣传力度, 给受众灌输控制非对称性传播的技术方法。4.加强立法, 对非法利用非对称性手段进行强制性传播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法律制裁。

谈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 第4篇

一个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做到整体优化?处于班级核心地位的班主任在全班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关键。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当然有来自强制性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班主任们自身的素质――非强制性因素的影响。这里,我就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十分重视班主任非强制性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认为:在影响人的积极性因素中,领导行为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一个班级的好与坏,实际上是班主任行为的优与劣。在班级管理中,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执行得是否公正?能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班干部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采取什么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班主任。班级的成败、进退、优劣,无不与班主任有关。因此,班主任行为的研究,就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处于核心地位,他必须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号召力,才能团结全体学生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这种影响力,就是班主任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班级干部和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它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

班主任的影响力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强制性影响力和非强制性影响力。这两者是班主任影响力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强制性影响力又称制度影响力,它由社会教育制度、学校制度和班级制度所构成。强制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和不可违背性,其影响效果是使被影响者产生服从感、敬畏感和敬重感。这种影响力尽管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它毕竟不是由班主任的现实行为所造成的,而是依靠外界赋予的强制性的作用,因此一旦离开强制性,其影响力就会消失,它与非强制性影响力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强制性影响,但决不能迷恋强制性影响力,更不能滥用强制性。

非强制性影响力也称自然影响力。它是由班主任个人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与班主任的强制性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他所从事的是未来的事业,是要为未来的时代培养未来的人才,因此他应该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他应该具有卓越的才干和独到的见识。对于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说,非强制性性影响力是班主任影响力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因素,它决定着班主任影响力的大小和时间持续的长短。因此,提高班主任的影响力,关键是提高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力。作为一名班主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非强制性影响力,不仅是工作的需要,班级发展的需要,也是班主任在新课程下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班主任非强制性影响的构成要素。

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种,即: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1、品格因素。这是一种伦理性因素。班主任的品格包括道德品质、性格和作风等。它是决定班主任影响力的根本因素,是影响力的基础。品格高尚的班主任不仅能廉洁敬业,而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善于用人之长,能善待教师、善待家长、善待学生。因此,具有优秀品格的班主任在班级中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动员力、说服力。与强制性因素相比,品格因素更加重要,易使人们产生敬爱感。所以在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因素中,品格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所谓“德才兼备”,“德”总是放在第一位的。

2、才能因素。这是一种实践性因素。它是班主任成功完成领导工作所必须的内部条件,是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班主任的才能包括智于决策、巧于组织、长于合作、善于情理、勇于负责、敢于求新等方面,具有才能的班主任易使学生对他产生敬佩感。在品格高尚的前提下,班主任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才能因素。

3、知识因素。这是一种科学性因素。知识本身就有一种力量,它是科学赋予的力量。它是影响力的能源。作为一个班主任能精通教育教学业务知识,通晓班级管理和其它相关理论,就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使人们产生信赖感。

4、情感因素。这是一种精神因素。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情感深厚、关系密切,班主任对学生关怀体贴,班主任的影响力就会提高,学生就会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在提高班主任的影响力上,情感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构成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其中以品格和才能因素为主,知识和情感因素为辅。如果一个班主任的品格因素存在问题,其影响力即为零或负值,其它因素则会受到影响。如果班主任的品格因素较好,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才能因素。因此,高尚品格是一个班主任有效地实施领导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班主任的非强制性权威影响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行威、制威、德威、理威和情威。

行威:指班主任精通教育教学有关业务,则能在教育教学行业中获得行业威信。

制威:班主任能够科学地督导、公正地处事、奖惩分明,则可以得制威。

德威:班主任廉洁敬业、克已爱生、身正为范,则能获得德威。

理威:班主任知人善任,作风民主,以理理事,助人发展,则可获得理威。

情威:班主任对学生“相敬如友,关怀如子”,则可获得情威。

具有了这五威,班主任的影响力必然会大幅度提高,为其事业成功奠定基础。而形成这“五威”的关键因素,主要地不是来自强制性,而是来自班主任所具有的“德、才、知、情”这些非强制性的因素。

三、如何提高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

1、班主任应把“德”首先体现在“三个代表”上。试想,你不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谈什么“德”?你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谈什么“才”?我们做班主任的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学生发展这个根本出发,我校的班主任都决心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因为教育事业以其先导性、前瞻性,直接关系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直接关系到学生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教育关注、进行投资的巨大热情。对我们班主任来说,努力去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国家兴旺和民族振兴的需要,更是直接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抓好教育,提高班主任的非强制性影响就应把“德”首先体现在“三个代表”上。

2、优化班级的管理系统,扎实地开展“团结、民主、开拓”的好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决策、督促、服务三大职能。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抓住常规,强化质量管理,把全心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共青团、学生代表、学生家长的民主监督作用,形成班级工作的合力。班干部与班主任之间、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协调,只补台,不拆台。坚持与学生谈心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在选拔班干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采用学生民主推荐,班级考察,实践锻炼的方法。选拔、培养、锻炼做到三位一体,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私。

3、设立两种班主任信箱,一是网上信箱,一是校园内信箱,建立起班主任与老师、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教师、学生献计献策,营造出“教师人人是教育环境,学生人人是班级主人”的良好氛围。班级还设立班务委员会,由学生民主推荐代表,加强民主管理。班级的重大决策由班务委员会投票决定。

4、巧用激励手段。能否进行有效激励是衡量班主任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激励就是要提高学生接受和执行班级目标的自觉程度,就是要激发学生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的热情,使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做法如制订奖惩制度,及时予以奖励或惩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鼓励学生协调并平衡好各学科的学习,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5、工作中做到“刚柔相济,柔中有刚”。诸葛亮在《将材》中说到大将之才要具备四点要求,其一就是“宽而能刚”。他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柔中不带刚不行,没有刚的领导是不可能有作为的。但刚需和柔结合才能有韧劲。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就既要有刚正骨,又要有灵活的方式方法;既要有疾恶如仇的精神,又要有团结各种人物的度量。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的“刚”表现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为人正派、公道,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中以身作则,对自己和他人严格要求,对工作一丝不苟。“柔”则表现为通情达理,关心学生,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主动倾听学生意见,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非体制性 第5篇

【关键词】限制性 非限制性 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都是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后面,它是一种有关系词引导的分局结构形式。起到修饰名词的作用。如何根据结构形式和语境进行区分,此定语从句是限制性定居从句,还是非限制性定居从句,这是学习掌握定居从句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因为既要克服汉语与英语的语言习惯和结构上的不同,还有就是定语从句复杂的句型结构和语义关系。本文对这两种定语从句进行了全面阐述,以便于让学生对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一、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分

在对定语从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后,我们可以发现,定语从句一般可以分为最常见的限定性定语从句,以及不太容易辨别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在对这两种不同的定语从句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去掉定语从句后,如果主句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则为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如果改变其主句的意思或者使主句有歧义,则此定语从句为限制性的。现就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的区别进行以下简单的区分:

1.形式不同。在英语的口语中,限制性的定语从句常常在读的时候并不与主句分开,而是直接一体说的。而且在书写时,也不会用逗号分开。而在非限制性定语中一般会用逗号隔开从句与主句,在用口语表达时也会有停顿。

2.作用不同。由于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在主句中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是对主句进行限制的,所以它并不能简单缺失。在一个完整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试着去掉定语从句,如果语句的意思发生变化或者产生歧义,表达不清楚,则是限制性定语从句。反之,则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向定语从句是对主句中的先行词进行修饰,使之语句表达更顺畅,去掉它,并不会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也不会产生歧义。

3.翻译不同。在常规的翻译中,我们的习惯是将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和主句进行分离,而至于限定性的定语从句,由于其所具有的限制性作用,我们往往会选择将它和主句进行整体的翻译,以保证整个句子的结构性和内容性都是完整的。

4.先行词不同。先行词同样也是一个能够很好区分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好方法,在限定性的定语从句中,常常会使用名词,或者是带刺作为定语从句的先行词。而在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则不然,由于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的先行词的格式和要求相比之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要求要少的多,所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可以是名词、代词,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句子。总之,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对于先行词的要求要宽松的多。只有在那些具有特定含义,或者是专属性的名词作先行词时,我们才会选择使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其他通常都是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

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定义和特点

对于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来说,限定分句是其本质,由于这种本质,在很多方面两者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引导词的类型以及句法功能基本一致,换言之,即用关系词或者做状语时用关系副词代替在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的引导词。在非限制定语从句中需要格外进行注意的是,对于关系代词的把握,通常情况下,要使用as代替了that,具体是:as/which/ who /whom /whose;没有了关系副词why,但是why的句法功能由for + which 结构替代,具体为:Where / when / for which.

三、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用法比较

限制性定语从句起到的是限定句法功能的作用,需要对先行词进行一定的修饰;先行词通常是不能被省略的,如果省略掉这些先行词,那么原句的意思就变得不完整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是对主句的一个强调补充作用,无论是整个语句还是对应的先行词都可以修饰。在书面语中,不能直接把限定性关系分句放在其修饰和限定的先行项后面,并且需要用逗号隔开。在口语中,在非限制性定义从句处,要有明显的停顿,分清主次。

众所周知,限制性的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整句的作用主要是起到一个形容词的作用,意在修饰和限定。只不过,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整个语句的含义中,不可被取代删除,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尽是修饰强调作用。因为这种原因,除了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作修饰语修饰先行项外,根据整体语句需要,也可作为状语使用。也正是由于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作用如此的丰富,才使得它们在英语语法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加强。

四、总结

在英语限定从属分句中,关系分句是最重要的分句之一,同时也是在学习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从句。当遇到关系分句的“关系词”的选择的问题时,很多地方容易让我们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本文针对一个完整语句中的定语从句的不同种类做了全面的剖析,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学习这类重要的从句时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6.

[2]蔡文萦.最新高级英汉词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8.

非体制性 第6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非控制性出血,低压复苏,优缺点

创伤性休克非控制性出血是低血容量休克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平常、战时均常见, 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出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好坏均有关。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共液体复苏此类患者56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56例, 年龄15至54岁, 平均34.5岁。男38例, 女18例, 均为创伤导致的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 休克根据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分度和临床表现[1]作为诊断标准, 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低压复苏组28例, 男22例, 女6例, 平均年龄35.2岁;正压复苏组28例, 男21例, 女7例, 平均年龄34.4岁。

1.2 入选病例条件

(1) 院前时间≤4h, 并为本院首诊。 (2) 均非难以控制的多发伤导致的致命性大出血患者。 (3) 既往体健无慢性疾患。 (4) 女性患者均不在月经期, 无怀孕者。 (5) 心电图无心肌缺血表现。 (6) 无合并重度颅脑损伤表现者。

1.3 损伤原因

车祸32例, 高处坠落6例, 利器伤18例

1.4 损伤类型

开放伤41例, 闭合伤17例

1.5 方法

1.5.1 一般方法

(1) 所有病例入院时均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 (2) 选择性地予以影像学检查。 (3) 常规予以心电监护。 (4) 吸氧。 (5)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16~18号) 。 (6) 留置尿管。 (7) 平卧位, 保暖。 (8) 外出血创口予以简易消毒后加压包扎。 (9) 适度应用止痛剂。

1.5.2 复苏方法

两组病例均用平衡液、羟乙基淀粉、少白细胞红细胞作为复苏选择液, 输液速度根据自制复苏达标要求 (表1) 调整;血红蛋白<70g/L[2]者予以适当输血, 并在复苏开始和控制性手术前予以检测评估继续失血量。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液体复苏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比较

并积极术前准备后行控制性手术治疗, 术后均予以正压液体复苏均取得良好效果, 无一例死亡。二者在复苏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复苏液用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用血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继续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休克的病理生理

休克由于原因不同, 在病理生理方面有很大区别, 但也有共同的生理变化特点, 这些特点为: (1) 微循环障碍, 休克发生后微循环血量锐减血管内压下降, 通过应激反应, 体内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引起周围小血管及微血管、内脏小血管及微血管的平滑肌包括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细数、尿量减少至30mL/h以下, 此为休克早期, 也称为微循环收缩期, 或称为休克代偿期。如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 组织因灌注不足而发生低氧, 迅速产生大量酸性物质, 如丙酮酸及乳酸, 导致微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 微静脉血流缓慢而致微循环瘀滞现象, 大量血液潴留于毛细血管内, 持续的低氧使组胺大量产生, 进一步加重已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网开放范围。从而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 临床表现血压下降。一般认为收缩压低于10.7kPa (80mmHg) , 舒张压低于8.0~9.3kPa (60~70mmHg) 即视为休克的微循环扩张期, 也即休克的失代偿期。如病情进一步进展, 毛细血管内血液粘稠度增加, 管壁受损, 微循环内形成大量微血栓, 造成病理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器官由于细胞低氧损害而发生自溶, 导致这些组织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 此时进入休克晚期, 也即微循环衰竭期 (DIC期) 。 (2) 体液因子变化, 休克时, 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其作用于p受体引起微动脉—微静脉吻合支开放, 使血流绕过毛细血管床加重了组织灌流障碍的程度, 此外组胺、激肽、前列腺素、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等体液因子在休克的发展中发挥不同的致病作用, 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 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3) 重要脏器受损, 休克持续发展即可发生内脏器官的不可逆损害, 如有两个以上器官发生功能障碍, 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这是造成休克死亡的常见原因。

3.2 创伤性休克非控制性出血的临床特点

创伤性休克非控制性出血是由于创伤后机体的综合反应所造成的比较复杂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其开始的表现就是低血容性休克, 与单纯性低血容量休克不同。它有更大量的失血, 更多的液体在血管外的组织间隙潴留或渗出体外。患者出血、渗液呈进行性, 随着血压的下降, 休克的加重, 出血暂时可减少, 但血压再回升时出血又将加快, 而且其临床诊断、病因分析、所需时间较长, 术前准备时间和手术方案的确定所需时间也较长。

3.3 两种液体复苏法的优缺点

创伤性休克非控制性出血临床诊断比较容易, 治疗原则首要是补充血容量, 即应用静脉输液增加静脉回流量, 亦即增加心室前负荷, 从而增加心输出量使血压回升。使休克由失代偿期转入代偿期, 防止休克进入衰竭期。传统观念是正压复苏, 即努力尽快尽早地充分地补充血容量。对于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 有以下缺点: (1) 导致出血量增加, 随着血压的提升导致持续出血而总失血量增加, 在心脏泵和血管管径不变的情况下, 单位时间内血管内压力与血流量成正比。同时, 血压的提升使创口处凝血块受到冲刷加快出血。 (2) 凝血障碍, 充足的补液, 使血液稀释导致血中凝血因子的稀释, 造成创伤处凝血障碍。 (3) 氧输送不足, 出血的增加, 血液的稀释共同结果是血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导致机体氧输送不足, 低氧加重。另外, 易造成肺水肿, 肺间质水肿, 不利于氧的弥散。对潜在心肺疾患患者更易造成组织脏器功能受损。 (4) 体温下降, 大剂量补液易致患者体温下降, 体温下降易加重凝血功能障碍[3]。相反, 低压液体复苏有以下优点: (1) 减少继续失血, 对于稀有RH阴性“熊猫血”患者, 为尽快寻找血源可争取宝贵的救命时间。 (2) 可延长术前准备时间, 为基层医院转送处理棘手的创伤患者赢得时间。 (3) 可减少输血感染概率, 减少亚型血液输血反应概率。 (4) 减少用液量, 减少工作量, 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院前急救。总之,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详细反复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脉搏、尿量、面色、唇色以及血红蛋白值的临床变化, 作为判定术前低压液体复苏疗效的方法简便易行, 方便不繁琐, 不受时间和条件限制。在术后液体复苏期, 评价休克复苏可扩展到测定血乳酸、碱缺失, 氧供指数, 胃黏膜p H值作为最终纠正与否的指标更加科学规范。

3.4 低压液体复苏体会

(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评估疗效, 分析原因。 (2) 疗效差的立即转入正压复苏。 (3) 应用时间宜短, 因为控制性手术才是治疗的关键, 低压液体复苏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4) 维持在允许性低血压为“度”, 也即使休克处于早期防止休克转入晚期。 (5) 补液速度方面, 应先快补, 达到允许性低血压后调控补液速度, 进行低压液体复苏。 (6) 致命性大出血者宜边手术边低压液体复苏。 (7) 以失液为主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8) 低压复苏适于院前急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更适于RH阴性血患者。 (9) 履行告知义务, 防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失血性休克非控制性出血术前临床液体复苏目标是, 既要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和氧供, 又要防止加大继续失血。低压液体复苏经济可行, 但要掌握在允许性低血压范围内, 其平衡点的具体标准和复苏允许时间长短以及小儿和有基础疾病者的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俊.常见急危重症诊疗指南[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1.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007)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8 (8) :129-134.

非体制性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治了106例非创伤腹部外科危急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接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 持续低血压 (<90mm Hg, >60min) , 符合DCS的指征。治疗前体温<35℃ 39例, 体温>39℃ 43例, 凝血功能紊乱35例, 代谢性酸中毒4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DCS组71例和传统组35例。DCS组男46例, 女25例;年龄15~92岁, 中位年龄54.3岁;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27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急性全腹膜炎24例, 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20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5例, 冠心病10例, 糖尿病6例。传统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17~88岁, 中位年龄55.2岁;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12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急性全腹膜炎11例, 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1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 冠心病5例, 糖尿病4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DCS组实施DCS策略: (1) 初始简化手术:控制感染及抗休克治疗、急诊手术。以实施快捷手术为主,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打击。 (2) 复苏治疗:术后继续控制感染、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和凝血障碍、改善内环境, 防止并发症, 稳定生命体征。 (3) 确定性手术阶段:病情稳定后适时行根治性手术。传统组在短期的液体复苏后, 一期行详尽手术, 术后继续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纠正酸中毒和凝血障碍等。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复苏期 (术后2d内测量的平均值) 的T、pH、凝血酶原时间 (PT) 、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监测结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术后pHPTAPTT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DCS组患者均经DCS治疗后, 痊愈28例, 39例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后痊愈, DCS组再次确定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死亡4例;传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4例, 死亡11例, 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传统组比较, *P<0.05

注:与传统组比较, *P<0.05

3护理

3.1 初始简化手术阶段护理

3.1.1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做全面的入院评估, 了解病史, 立即行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 (SpO2) 监测, 每30分钟记录1次。监测血气分析和尿量变化。观察腹部体征。

3.1.2 抗休克:

给予吸氧、立即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一条给予升压药、另2条扩容、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及有效抗生素, 为手术创造条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3.1.3 抗感染:

选择广普抗生素并联合用药, 有效控制感染, 高热患者采取有效降温措施, 低温者给予保暖。

3.1.4 急诊手术前的准备:

在抗休克的同时, 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包括合血、备皮、置胃管、尿管。

3.2 复苏阶段护理

3.2.1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中心静脉压 (CVP) 、尿量, 为液体复苏提供可靠依据。CVP维持在5~12cm H2O (1cm H2O=0.098Pa) 。严格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采用智能化输液系统控制输液速度, 防止心力衰竭和肺水肿。保留尿管, 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的尿量。

3.2.2 监测呼吸功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发生。术后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 保证气道通畅, 充分给氧, 定时作血气分析, 持续监测SpO2, SpO2>94%。若在充分给氧的情况下, 动脉血氧分压仍低, 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给氧浓度视SpO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而增减, 机械辅助呼吸的患者, 加强气道管理, 适时吸痰。

3.2.3 合理应用抗菌药:

联合足量, 降阶梯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给药时间, 保证及时准确给药, 在用药过程中, 严密监测体温、白细胞数的变化, 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判断感染控制情况, 并注意防止二重感染。术后及时做细菌培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3.2.4 维护凝血功能:

严重感染、肝功能受损致凝血因子生成不足, 低温、酸中毒及大量输液等可影响凝血功能, 严重者可出现重要脏器出血, 应根据病情, 给予输血小板、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保肝治疗等。严密监测血小板、PTAPTT的变化, 及时了解凝血功能, 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发生。

3.2.5 纠正酸中毒:

严重炎性反应和休克导致外周阻力增加、组织灌注不足、细胞无氧代谢增强, 大量酸性产物蓄积, 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酸中毒又可进一步加重休克, 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复苏阶段除了积极补液、控制感染和休克外, 还要有效纠正酸中毒, 稳定内环境[3]。定时作血气分析, 及时了解血pH值和血液乳酸浓度, 及时用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

3.2.6 预防并发症:

早期以预防应激性溃疡为主, 常规静脉给予制酸药物。部分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病, 因此需加强监护, 改善心、肾功能, 控制血糖, 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使患者平稳度过DCS围术期并为确定性手术治疗打好基础。

3.2.7 营养支持和护理:

患者由于手术创伤、严重感染、较长时间不能经口进食, 消耗甚大, 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氮平衡, 甚至全身衰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方案。肠内肠外营养期间密切观察腹部症状, 并监测电解质、血氨和血糖的变化。

3.3 确定性手术阶段的护理

3.3.1 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并作好标记, 定时挤压, 保持引流通畅, 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定时更换引流袋。掌握各管道拔管的指征和方法[3]。

3.3.2 严密观察体温、血象、腹部体征的变化, 防止吻合口瘘和腹腔脓肿的形成: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伤口定期换药, 防止切口感染。术后卧气垫床, 定时翻身叩背,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指导咳嗽及深呼吸, 防止压疮、肠粘连、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3.3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嘱对病情和预后非常担心和紧张, 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嘱进行有效的沟通, 说明各项护理操作、治疗及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成功的病例, 树立患者的信心, 使其稳定情绪, 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4讨论

部分非创伤性大手术中同样产生与严重创伤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 因此DCS的理念发展到今天也不再局限于严重创伤患者, 而是扩展至部分非创伤患者的救治中[4,5]。腹部外科危急重症疾病如严重腹腔感染、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等, 患者往往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不全, 必须紧急外科手术处理, 但此类患者难以承受较长的手术时间[2]。为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应当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承受能力, 采用分期治疗的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环境对患者的损害, 降低病死率。严重感染是导致休克、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 术前术后应有效抗感染, 护士应保证及时准确用药, 并严密观察用药后效果。术后复苏非常重要, 复苏期应严密观察病情, 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各项生理参数, 预防并发症, 稳定生命体征, 为患者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争取机会。通过探讨DCS在非创伤腹部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笔者认为DCS在救治非创伤腹部外科危急重症患者时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 DCS的实施, 对相应的护理工作亦有着巨大挑战, 护士应理解DCS的理念和内涵, 制订出护理工作的积极应对措施, 明确护理重点, 为成功抢救危重患者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性手术 (DCS) 在非创伤腹部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行DCS患者 (DCS组) 和35例行传统手术患者 (传统组) 的临床资料, 对2组患者术后体温 (T) 、pH值、凝血酶原时间 (PT) 、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pH、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C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DCS的合理应用及护理能有效降低危重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 明确护理重点是患者成功实施DCS的保证。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手术,非创伤危急重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刘玲芬, 徐红芬, 洪华兴.损伤控制骨科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8) :757-758.

[2]彭南海, 叶向红, 高勇, 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 (1) :63-66.

[3]莫新少, 游雪梅.15例脓性胆管炎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 (5) :820-822.

[4]黎介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8) :561-562.

非体制性范文

非体制性范文(精选7篇)非体制性 第1篇一、巧辨区别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定语从句被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