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草药简介范文
常见中草药简介范文第1篇
1 选地与整地
黄芪对干旱、寒冷的环境耐受性较强, 但遇积水则易造成根系腐烂, 导致死苗, 因此选择合适的地块, 是种植出优质高产黄芪的基础。若栽培地区为平原地, 则需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较好、p H值在7~8的中性或中性偏碱的砂壤土或砂土来栽植。若栽培地区为山区, 则应选择疏松肥沃、渗水能力强、石块较少的向阳坡地。
黄芪为深根系植物, 合理地深耕可以为根系的向下伸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促进根部的健壮发育。整地的时间以夏季为宜, 此时的温度较高, 降水量也较大, 非常有利于土壤中一些分解性微生物的活动, 此时整地, 翻入到土壤中的杂草易被分解成植物所需的养分, 避免播种后杂草丛生的现象[1]。整地可以通过人工或机器进行, 整地的深度一般在45 cm左右, 整地时需清除地表的石块、残草, 并将土块打碎, 将地耙细、整平, 做到地面无坑洼处, 为种子萌发提供有利条件。伴随着整地, 每667 m2施用2 000~5 000 kg的农家肥, 25~30 kg的过磷酸钙以及10 kg的尿素, 具体施肥量应根据土壤具体情况而定, 若土壤贫瘠, 则应多施;若土壤肥沃, 则应减少施肥量。施肥完成后, 可用辛硫磷粉剂消毒土壤, 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2 种子处理
由于黄芪种子外皮较厚, 正常的播种无法使其种子充分吸水, 若不进行种子处理, 种子的萌发率只在20%左右。因此, 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 以提高其萌发率。选取无病虫害, 表面具有光泽的饱满种子与等体积的沙子混合, 用碾磨工具将其碾压, 以刚好划破种皮而不损伤种仁为度。也可将种子用水浸泡处理, 来软化种皮。具体操作时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浸泡1 min, 浸泡过程中不断搅拌, 随后捞出种子, 将其放入40℃的温水中浸泡, 并不断搅拌, 以通入氧气, 浸泡2 h后捞出种子, 盖上湿布堆闷12 h, 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 即可播种。
3 播种
黄芪的播种可分为直播和育苗两种方式。直播播种时间以春季为宜, 方法主要有条播和穴播。播种时, 用适量的沙子与种子进行混拌, 随后将种子与沙子的混合物均匀的分撒到种植穴或种植沟内, 并在种子上覆上1.5 cm厚的细土, 随后将其压实, 并适当遮阴即可。由于黄芪长到3年后, 根系会扎入到40~50 cm处的土层, 起收起来较困难。采用育苗斜栽的方式进行黄芪生产, 不但可以将少黄芪起收的人工成本, 而且还能增加黄芪的产量。育苗播种的方式与直播相同, 播种后1年, 以斜栽的方式进行移栽, 移栽后的2 a即可采收。移栽时应避免弄伤主根, 以免形成鸡爪芪, 影响黄芪的商品性[2]。
4 田间管理
4.1 水分管理
黄芪出苗前的这段时间内, 若土壤较为湿润, 则无需浇水, 若天气干燥, 土壤墒情不足, 则应适当覆上少许稻草等覆盖物, 并浇水一次, 以提高土壤墒情, 促进出苗。定苗之前一般不浇水, 以防止水层在土表停留, 影响黄芪根系的向下延伸。苗期应适当的浇水, 但灌水量不宜过大, 以免沤根。夏季浇水应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 以免浇水使得土壤温度骤降, 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在雨季, 如遇大雨, 应及时排水, 以防黄芪根系附近存有过多的积水, 导致烂根死苗的现象发生。
4.2 除草间苗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 出苗的时间也比杂草要晚一些, 因此适时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黄芪幼苗的养分竞争, 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当黄芪幼苗高度达到8 cm左右时, 进行一次中耕除草, 既可以疏松土壤, 又能达到除草的目的。由于此时黄芪幼苗的根系较浅, 中耕深度切勿过深, 以免使土壤透风, 将幼苗根系抽干, 造成小苗死亡。在封行前, 应根据土壤的板结情况和杂草的生长情况, 适时的进行中耕除草。无论是直播还是育苗, 黄芪幼苗的间苗一般都在苗高为6 cm左右时进行, 间苗时去除弱苗病苗, 当株高长到15 cm左右时, 按照穴播每穴留2株, 条播株距10 cm的距离定苗。若发现有缺苗, 则应及时补栽带土幼苗或补种已催芽种子。
4.3 施肥
黄芪为喜肥作物, 一般而言, 黄芪发棵期和长根期是需肥量较大的时期, 此时每667 m2地可施用1 000~2 500 kg充分腐蚀的畜禽粪便或40~50 kg的复合肥。具体的施肥情况应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的长势而定。若土壤肥力较低, 基肥施用又不足, 则可在苗期和初花期追肥两次, 以促进黄芪营养体的生长。若土壤肥料较高, 基肥充足, 幼苗生长良好, 则只在初花期追肥一次即可。
4.4 打顶
黄芪以根部入药, 因此, 为了加大黄芪根部的养分含量, 应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高度, 以减少地上部分对于养分的消耗。打顶的工作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之前完成即可。
5 收获加工
当膜荚黄芪生长到2~3年, 蒙古黄芪生长到3~4年时, 即可对其进行采收。采收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但秋季收获的黄芪质量更好, 因此一般在秋季收获。小面积收获可采用人工挖沟的方式进行收获, 大面积收获时则可用收获机对其进行收获, 收获时, 应避免将根挖断或者划伤根皮, 以免影响黄芪的品质。收获后应立即去除黄芪的芦头、茎部及须根, 并将根部带有的泥土洗净并晒干, 最后将其捆把装箱即可。
6 病虫害防治
6.1 紫纹羽病
黄芪紫纹羽病又称红根病, 是由木耳科, 卷担子属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常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 并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待春季气温回升时, 菌核开始萌发出菌丝, 侵染黄芪根系表面。感病初期的黄芪根部会出现白色至紫红色的线状菌丝, 后期形成紫褐色的网络状菌索, 致使根部自表皮向内部逐渐腐烂, 最终导致整个根部腐烂, 造成整株死亡。栽培时, 避免选择发生此病害的区域种植黄芪。对于发病植物, 应及时集中销毁, 以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每年的播种或者移栽前, 每667 m2施用100 kg的生石灰, 改变病原菌的最适生存环境, 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6.2 白粉病
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的豌豆白粉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侵染黄芪的叶片。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50%左右, 温度达到20℃时, 病害发生最为迅速。感病初期的叶片上会出现白色近圆形的斑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 斑点逐渐扩大, 白粉状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 到发病后期, 霉层呈灰白色, 中间还带有黑色的颗粒状病原菌。感染白粉病的黄芪叶片提早脱落, 影响光合物质的积累, 最终造成减产。栽培时切忌与豆科植物连作, 且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 以免植株徒长, 抵抗力减弱。在发病初期, 可用50%的托布津粉剂稀释1 0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每隔10 d喷施一次, 共喷施2~3次。
6.3 豆荚螟
豆荚螟为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成虫为灰褐色, 体长11 mm左右, 幼虫共五龄, 初生幼虫体色为淡黄色, 随着虫龄的增长, 体色逐渐变为紫红色, 老熟的幼虫体长约在16 mm左右。豆荚螟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也有少数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羽化后在黄芪结荚处产卵, 孵化后的幼虫在荚上咬出小孔并钻入其中, 以种子为食。药物防治时, 可在成虫的盛发期, 用80%的敌百虫稀释1 500倍液进行喷施, 每隔10 d喷施一次, 连续喷施3~5次。
6.4 种子小蜂
黄芪种子小蜂为5种广肩蜂科昆虫的混合群体, 虽说然种类繁多, 但发生规律却很相近。种子小蜂以成虫的形式在黄芪种皮下面产卵, 孵化出幼虫后, 幼虫转入种子内部, 以种子为食, 并在种子内发育、化蛹, 最后只留下种皮。成虫羽化后, 从种子里脱出, 可转移寄生其他植物, 在后寄生寄主种子内越冬。防治该虫害时, 应避免选用带有幼虫的种子, 以减少黄芪种子小蜂的传播。药物防治可选用40%的乐果乳油稀释1 000倍液在黄芪青果期进行一次喷施, 以减少成虫数量。
摘要:黄芪以根入药, 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基于此, 介绍黄芪的栽培关键技术, 以期为获得高产优质的黄芪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芪,中草药,栽培
参考文献
[1] 王国军.黄芪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月刊, 2016 (8) :101.
常见中草药简介范文第2篇
(一)岗位责任制度
调剂室的收方划价、配药、核查、发药为一线工作岗位。而药品分装、补充药品、处方统计、登记、处方保管则为二线工作岗位。无论哪个岗位都应有明确职责范围,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标准。调剂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内容要求具体化、数据化,这样便于对岗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审查。调剂室工作人员除确保药品质量和发给患者药品准确无误外,还应明确调剂室工作环境的卫生责任,并应经常进行对患者热情服务的教育。
(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可以保证药品质量和发药质量。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错误处方的登记、纠正及缺药的处理。
差错登记一方面是对医师处方差错进行登记;另一方面是对药剂人员调配和发药的差错登记。一般与经济利益结合的差错登记制度有利于提高医师和药剂工作人员责任心。
(四)领发药制度
调剂室药品从药库领取,应有领药制度,控制领药的品种、数量和有效期,发到治疗科室病房及其他部门的药品必须有发药制度,领发制度除保证医疗、教学、科研的供应外还具有药品账目管理的目的。
(五)药品管理制度
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医院药学科必须根据医疗、科研的实际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医院药剂管理,严把采购、保管、使用关,为人民健康服务。
1.采购 药库管理人员负责全院的药品采购供应工作,根据每月各类药品消耗动态,按时编制药品分期采购计划,经有关领导研究批准后方可采购,严把质量关,不进“三无”及伪劣药品,对抢救急用药品积极组织进货,保证医疗需要。
2.验收 购进、调进或退库药品,由药库管理人员、采购人员严格验收。对品名、规格、数量、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外观质量、包装情况、进价等项进行验收核对,全部合格逐项填写药品验收入库记录本,经与原始单据核对无误,采购、保管人员双签字后方可入库。
3.保管 对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必须按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保管药品库房建筑必须坚固、干燥、通风。易燃易爆药品需保管入危险品库内。防火安全设施要齐备。库存药品按性质、剂型分大类、再按药理作用系统存放,注意药品要求温度低温保存药品需冰箱内存放,需避光药品注意放在非光照处,效其药品及时登记,定期检查。做好防霉、防虫、防鼠措施。有完善的药品帐、卡进行统计,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4.调配 配方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方后执行查对制度,核对处方内容无误后,方可调配。处方调配要细心、迅速、准确,核对双签字。对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的调配必须按其有
关规定审方、调配。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更改后再调配,药剂人员不得私自更改。对急救抢救用药随到随配随发,不得延误。
5.使用 门诊药房供门诊病人使用,病区药房药品供住院病人使用。药剂人员必须把好使用关,对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贵重药品的使用,必须依据有关规定、专方、限量使用,消耗要逐日统计。自费药品要严格管理,不得用于公费处方。杜绝滥开方,开大方,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药剂人员可拒绝调配。
(六)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1 . 特殊管理药品是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依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应管理办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
2 . 购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除放射性药品可由 核医学科按有关规定进行采购管理外,其它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由药剂科负责。特殊药品的采购和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应做到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并做好记录。
3 . 特殊药品的采购应做好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卫生局批准后,到指定医药公 司采购。入库应按最小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4 . 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应存放在安装有防盗门窗的专门仓库的保险柜内,严防丢失 .药房和临床科室急救备用的少量基数药品,应存放在加锁或加密的铁柜内,并指派专人保管。医疗用毒性药品要划定仓库或仓位,专柜加锁并专人保管,严禁与其他药品混杂。
5 . 特殊药品仅限本院医疗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 用范围和用量。对不合理处方,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医生不得为自己开方使用特殊管理药品。
6 . 麻醉药品应使用专用处方,处方保存三年备查;精神药品和医疗用毒性药品处方保存 两年备查,并做好逐日消耗记录和旧空安瓿等容器回收记录。
7 . 确因病情需要连续使用麻醉药品的危重病人,可凭区( 县) 以上医疗单位疾病证明、户口本和身份证到市卫生局办理《麻醉药品专用卡》,到指定医疗单位按规定开方配药。
8 .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配制和使用含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制剂。
9 . 建立完善的特殊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由药剂科统计,医院领导批准,报市卫生局监督销毁。旧安瓿等容器要定期处理,至少两人参加,并详细记录处理过程,现场人员签字。放射性药品使用后的废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管理。
(七)有效期药品的管理制度
常见中草药简介范文第3篇
2、探讨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管理技术
3、信息服务大厅圆农民的致富梦
4、山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的前景、问题与对策研究
5、庆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6、中药材种植技术现状研究及对策
7、中草药爵床人工栽培技术
8、悦读改变人生 阅读助我前行
9、泰山四叶参的植物性状及药用价值探究
10、粗毛淫羊藿的研究进展
11、浅谈文县发展中药材生产
12、高职高专中药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探索
13、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设计
14、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切性分析
15、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6、林下春砂仁的种植技术要点
17、中草药植物盆栽设计与推广
18、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19、甘蓝露地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
20、中草药栽培技术:你保温杯里的中药是怎么来的?
21、不同来源知母种子的质量比较
22、浅析高山珍稀中草药的引种驯化技术
23、浅谈藏药红景天的临床应用及开发前景
24、林业职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25、优质黄花远志栽培技术
26、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
27、中职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8、影响七叶一枝花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探讨
29、干旱寒地提高中草药产量栽培的技术
30、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探讨
31、中草药牛大力鲜种生产和冬季育苗技术初探
32、探密热门生意之农家乐
33、杨昌林:从“北漂”到药农致富带头人
34、《领袖毛泽东》等662条
35、南宁市宾阳县第一所小区配套小学投入使用
36、传统农业区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研究
37、合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38、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材生产单元教学模块课程群建设
39、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草药种植发展问题研究
40、一年生喜树生长规律及叶片中喜树碱含量季节性变化研究
41、潜半夏露地栽培不同密度试验
42、湖南安乡植棉区棉田被改种的情况回顾与思考
43、浅谈中药材栽培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44、武夷山市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
45、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探究
46、广西玉林“五彩田园”农业嘉年华
47、建议把中草药产业打造成保山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8、百色市林下种植模式及发展对策
49、紫花三叉小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常见中草药简介范文第4篇
一、中草药鉴定与计算机技术
中草药的鉴别鉴定随着中草药的发展而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根据常用的鉴别手段将中草药鉴别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以下3个历史阶段[2]:第一阶段, 从中草药的形成至19世纪前后, 这一阶段以人的经验鉴别为主, 即以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判别药材的真伪, 对部分药材还辅以简单的理化试验, 如火烧试验、沉水试验等多种方法[3,4];第二阶段, 19世纪至20世纪前50年, 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中草药研究的“四大鉴别法”;第三阶段, 20世纪50年至今, 这一阶段随着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鉴别方法, 使中草药鉴别取得了新的发展。主要方法有:色谱法, 包括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光谱法, 包括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X衍射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 包括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 、随机扩增DNA法 (RAPD) ;扫描电镜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用计算机代替人的识别功能, 对中草药进行鉴定已经成为可能。用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进行分类决策, 依此来鉴定中草药, 这使中草药鉴定朝着仪器化和计算化方向迈出一大步。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将显微镜与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仪器应用于传统的显微鉴定中。由于显微鉴定在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中成药的鉴定中有一定的优势, 而且在2000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中草药制剂中具有显微鉴别项的达248种[5], 约占55%, 比1990年版增加69种, 比1995年版增加33种。这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足以体现显微鉴定在中草药鉴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几十年来, 广大药学工作者在中草药显微鉴定领域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 并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专著[6],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显微鉴定的科研水平, 也反映了显微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鉴于显微鉴定在中草药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将计算机用于中草药鉴定, 建立各种数据库, 对中草药进行综合分析, 能有效地提高鉴别的准确度。因此, 对于药材人们曾采用计算机对药材粉末进行真伪鉴别[7], 通过把真伪品的显微特征设计转化为编码信息, 输入并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区作为资料库, 通过对样品的编码信息和资料库中的真伪信息比较判断其真伪。郭继鳌等[8]在IBM-PC/XT兼容机上对240味常用植物类中草药进行微机性状鉴别管理, 该管理系统具有鉴别、检索、编辑等功能。高陆[9]等对360种中草药材粉末建立了微机分析系统, 该系统还具有单项特征检索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此外还有用电脑图像分析法来鉴定[10], 采用CCD摄像机在低倍显微镜下直接对标本采样, 然后将彩图输入ApolloDN3500图像分析系统, 待图像完成格式转化后, 再用特定的图像分析程序对得到的系列参数输入最大直径、最大横切面、周长、体积、不规则参数等进行分析测定, 分别得到参数的象素, 然后进行分析。秦路平[11]等应用该技术对15种叶类气孔、22种花类粉粒、22中细小果实、20种细小种子类生药进行分析, 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以前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后进行分类和辨识的任务还需人来完成, 随着模式识别的诞生识别工作就由机器来完成。模式识别的目的就是构造自动处理某些信息的机器系统, 以代替人来完成分类和识别的任务。模式识别是一门研究图像描述和分类方法的学科,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应用十分多, 如染色体分类、血细胞分类、细胞分类、X射线透视照片分析等。模式识别在中草药鉴定领域也应运而生, 借用先进的色谱和光谱分析手段进行化学量测, 从中获得中草药质量优劣的化学信息, 用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进行分类决策, 依此来鉴定中草药。
将被鉴定的生药作为模式, 每个模式中的测量因素作为特征, 若对样品集中每个样品进行与其属性相关的m特征观测, 其观测值就用m维坐标量度, 样品集中几个样品可以看成是m维的模式空间的几个点, 用n×m阶矩阵表示即可。药学界[12]用该法评价了黄芩、厚朴、威灵仙、龙胆草、大黄、蟾酥等不同产地的样品, 鉴定结果客观准确。王铁杰[13]等对38个龙胆药品进行HPLC分析后, 用星图法准确分出了正品和非正品。苏薇薇利用该法对45个细辛[14]样品和78种苦丁茶[15]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结果对于鉴别有重要意义。
二、中草药鉴定与计算机技术
目前常用的中药材约有一千多种, 其中约一百多种中药材是中药中所没有的独有药材, 且几乎所有的中成药均为丸、散、膏、丹等剂型。因此, 对中药材粉末显微结构进行数字化描述和自动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是一种必要的技术改革和进步。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现有人工方法进行识别的工作量大, 速度慢, 人为误差大等各种弊端。因不同中药材粉末有其独特的组织显微特征, 同一种中药材粉末组织显微特征点, 因产地、采收季节、储存、加工炮制方法而引起的变异不是很大。因此, 寻找一个能够较为客观地反应粉末药材显微结构的先进而准确的鉴定方法摆在广大研究者的面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发现, 多畸变不变矩理论非常适合描述、分类及识别中草药显微图像特征[16,17,18]。
中药材有完整个子货、饮片、碎块、粉末等, 亦有中药提取物、中成药方剂等。因此根据不同的对象及目的选择相应的鉴定方法。传统的中药的鉴定方法有基原 (原植物、动物及矿物) 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及质量分析等。
在我们常用的中药中多数是直接用原药材粉末制成的中成药方剂, 且常由数种、十几种乃至数十种粉末药材组成, 一般方法难以鉴别。但各种中草药与中草药一样均有其独特的组织显微特征结构, 而且同一种中药材粉末组织显微特结构征点, 因产地、采收季节、储存、加工炮制方法而引起的变异不是很大。因此, 中药材显微鉴定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 尤其是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 收载的四味木香散、五味清浊散等中药成方制剂, 能够逐一检出对应于每一组成药材的细胞组织特征。因此显微鉴定对于中成药的鉴定,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药材的鉴定还可从理化鉴定着手行, 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常数测定、定性反应、色谱法、波谱法等。总之, 中药品种的真伪及其品质的优劣, 与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密切相关。所以, 一味正品药材要求基原正确、性状和显微特征无误,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其快速有效地进行鉴定。
三、计算机技术在中草药显微鉴定中应用展望
中草药显微鉴定是鉴别药材真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其他鉴定手段不可代替的。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仪器与传统的显微鉴定技术的不断融合, 打破了显微鉴定需要操作者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局限性, 加速了显微鉴定的自动化进程, 提高了显微鉴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使其有望成为中药材显微鉴定中的一种公认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基于显微鉴定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 阿木古楞等[16,17,18,19]利用计算机与显微镜, 应用不变矩和先进的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 成功地鉴别和鉴定了各种常用花类中药材的显微特征点。利用不变矩对花类中药材粉末进行显微特征识别具有其自己的优点, 它解决了小图像采集质量的前沿难题, 且具有比其他矩更强的抗噪声能力。这不仅可以科学地总结出中药鉴定的经验, 又可充分发挥计算机视觉分辨率高、抽取样本灵活多样的特点, 同时具有人工鉴定所难以达到的快速和准确的特征, 并且对中药材的组织显微特征点进行数字化、可视化描述。这打破了传统显微鉴定的局限性, 加速了显微鉴定的自动化进程, 并且为中药研究与世界接轨奠定了基础。
另外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和显微技术、核磁共振等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不断地完善中药材鉴定、成分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蒙医药产品将进入国际市场。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中草药和中草药显微鉴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并详细阐述了中草药鉴定的相关内容, 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中草药显微鉴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向。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中草药,显微鉴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张汉明, 许铁峰, 秦路平等.中药鉴别研究的发展和现代鉴别技术介绍[J].中成药, 2000, 22 (1) :101.
[3] 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5]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6] 苑冬敏, 康廷国.中药显微鉴定研究方法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 (1) :67-68.
[7] 冯艳, 张亮, 张正行.计算机在中药品只管理中的应用[J].中草药, 1999, 30 (10) :123-125.
[8] 郭继鳌, 朱龙昌, 刘建平等.常见中药材性状鉴别微机管理系统[J].辽宁中医杂志, 1987 (7) :45.
[9] 高陆, 刘振铁.中药鉴定微机分析系统[J].中成药, 1992 (4) :44.
[10] 古今, 刘萍.中药鉴定技术的新发展[J].解放军要学学报.2002, 18 (4) :223-225.
[11] 秦路平, 郑水庆, 张卫东等.20种细小种子类生药的计算机图象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 (3) :137-139.
[12] 罗旭, 毕开顺, 王玺等.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的进展[J].药学学报, 1993 (12) :936-940.
[13] 王铁杰.中药龙胆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J].药学学报, 1992 (6) :456-461.
[14] 苏薇薇.中药细辛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2) [J].中药材, 1999 (7) :331-333.
[15] 苏薇薇, 吴忠, 何新新等.中药苦丁茶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J].中药材, 1998 (3) :115-119.
[16] 哈斯苏荣, 阿木古楞, 高璐琰等.草红花显微特征点的不变矩表达[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7, 26 (2) :220-225.
[17] 阿木古楞, 杨性愉, 平子良.用变形雅可比 (p=4, q=3) -傅立叶矩进行图像识别[J].光电子激光, 2003, 14 (9) :981-985.
常见中草药简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