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111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1篇

专题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东汉)、铁铧犁、曲辕犁(唐朝)等得到推广。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又被成为“丝国”。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铁业管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唐三彩(陶制品)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代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 b)

唐朝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又远远超过长安,除了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经

“雄富冠天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以汴京为典型,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2篇

一。 政治模块

1。 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 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 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 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 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 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 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 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核心) 13。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自治权 15。 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7。 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 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9。 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3)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0。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2.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二。 经济模块

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分配方式: 1) 按劳分配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 按生产要素分配

3。 财政的作用(依东城模拟最后一题):1)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 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4。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5。 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 6。 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7。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8。 就业观,择业观(依东城综合练习,海淀模拟) 9。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0。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三. 哲学模块(原理 方法论) 1。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规律是客观的 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 联系观: 1)联系是客观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普遍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是多样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 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量变和质变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6。 矛盾论: 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 矛盾的普遍性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3) 矛盾的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8。 价值观的倒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价值观

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文化模块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 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3篇

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 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

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一、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 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

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C 中

C 其平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

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

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三、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

九、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1、重力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重心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4篇

[精讲精练] [知识精讲] 知识点1 速度变化量

(1) 速度变化量是指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 (2) 速度变化量是矢量.因为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故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也有大小和方向。例如,小球向正东方向做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1=5m/s,10s后末速度变为v2=10m/s,方向向西。取正东为正方向,则有: Δv=v2-v1=(-10m/s)-5m/s=-15m/s 即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15m/s,它的方向是向西. (3) 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

① 作法:从同一点作出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始末两个速度矢量v1和v2,从初速度矢量v1的末端作一个矢量Δv至末速度矢量v2的末端,所作的矢量Δv就等于速度的变化量. ② 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如果速度是增加的,它的变化量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图甲);如果速度是减小的,其速度变化量就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图乙).

③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物体沿曲线运动时,初末速度v1和v2不在同一直线上,速度的变化量Δv同样可以用上述方法求得.例如,物体沿曲线由A向B运动,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如图1).在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 可以这样理解:物体由A运动到B时,速度获得一个增量Δv,因此v1与Δv的矢量和即为v2.我们知道,求力F1和F2的合力F时,可以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F1和F2 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与次类似,以v1和Δv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者所夹的对角线就是v1和Δv的矢量和,即v2.如图3所示.因为AB与CD平行且相等,故可以把v1, Δv,v2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就得到如图2所示的情形.这种方法叫矢量的三角形法.

[例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则该物体从A运动到B转过90°角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大小为 ,方向为 .

[思路分析]做A,B两点的速度矢量,并将B的速度矢量移到A点,如图所示,则Δv为速度变化,由RtΔ得: Δv=2v

Δv与A点速度方向夹角α=135°斜向上方. [答案] 2v 速度变化的方向与A点速度方向成135°角斜向上方. [方法总结]速度矢量变化量Δv=v末-v初,用作图法求Δv的方法:从同一点作出初,末速度矢量(不在同一点的,平移至同一点),从 v初矢量末端至v末矢量末端作有向线段Δv, Δv即速度的变化量. [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设支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云周运动,在某时刻t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很短时间Δt运动到B点,速度为vB,做图求出速度改变量Δv=vA-vB

[答案] [知识点]向心加速度

(1)探究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速率)不变,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加速度a没有与v同方向的分量,它只是反映了速度v方向的不断改变. 如图甲所示,设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在某时刻t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很短的时间Δt,运动到B点,速度为vB,把速度矢量vA和vB的始端移至一点,求出速度矢量的改变量Δv=vB - vA,如图乙所示.

比值Δv/Δt是质点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方向与Δv方向相同,当Δt足够短,或者说Δt趋近于零时, Δv/Δt就表示出质点在A点的瞬时加速度,在图乙所示矢量三角形中,vA和vB大小相等,当Δt趋近于零时, Δφ也趋近于零, Δv的方向趋近于跟vA垂直而指向圆心,这就是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任一点的瞬时加速度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圆心. 图乙中的矢量三角形与图甲的三角形ΔOAB是相似形,用v表示vA和vB的大小,用Δl表示弦AB的长度,则有:

Δv/v =Δl/r 或 Δv=Δlv/r 用Δt除上式得

Δv/Δt=(Δl/Δt)(v/r) 当Δt趋近于零时, Δv/Δt表示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 Δl/Δt表示线速度的大小v,

2于是得到 a = v/r

2这就是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再由v=rω得 a=rω=vω (2)向心加速度

①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22② 大小:an= v/r或 an=rω

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即方向始终于运动方向垂直. 注意:①an方向时刻改变,不论大小是否变化,所以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② ω相同,a∝1/r ③ 向心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2④ 向心加速度a=v/r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推导出来的,对非匀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只要将公式中的速度v改为瞬时速度即可. ⑤ 利用v=rω,向心加速度公式可写成a=ωv.

2⑥ 利用ω=2π/T,向心加速度公式可写成a=(2π/T)R.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B. 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C. 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方向时刻改变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也可用a=(vt-v0)/t来计算

思路分析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快慢的物理量,因此A错,B对.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C错.公式a=(vt-v0)/t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D错. 答案 B [方法总结] 向心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变式训练] 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和周期分别为a,ω,v和T.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ω=aR B、vaR C、a=vω D、T2 Ra[答案]ABCD [难点精析1]圆周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

[例3]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C.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D.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

[思路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因此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匀变速运动,选项A,B错,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合外力即向心力,提供向心加速度,当然物体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选项D错 [答案] C [方法总结] 速度和加速度均是矢量,矢量的变化不仅考虑大小的变化,还要考虑方向的变化,匀速圆周运动应该理解为匀速率圆周运动. [变式训练3]如右图所示,圆轨道AB是在竖直平面内的1/4圆周,在B点轨道的切线是水平的,一质点自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在质点刚要到达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滑过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

[答案] 2g g [难点精析2] [例4]关于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2A. 由a= v/r知a与r成反比

2B. 由a= rω知a与r成正比 C. 由ω=v/r知ω与r成反比

D. 由ω=2πn知 ω与转速n成正比

2[思路分析]由a= v/r,只有在v一定时,a才与r成反比,如v不一定,a与r不一定成反比.同理,只有当ω一定,a才与r成正比;v一定时,ω与r成正比.因2π是定值,故ω与n成正比. [答案] D 222[方法总结]①公式a= v/r = rω=(2π/T)R中有三个量时,在某一个量不变时,剩余的两个量的关系才能明确.即在v一定时a与r成反比,在ω一定时,a与r成正比. ②公式ω=v/r在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 ω=2πn知, ω与转速n成正比. [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A,B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其中A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由图可知 ( ) A.A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A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B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D.B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答案] A C [难点精析3]传动装置中物理量的联系

[例5]如图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4r,小轮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 ) A.a点与b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与c点

C.a点与d点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E. a,b,c,d四点中,加速度最小的是b点

[思路分析]皮带轮传动的是线速度,所以ac两点线速度大小相等。所以A,B错;a,d两点加2222速度由a=v/r有:aa=vc/r,ad=(2vc)2/4r,所以aa=ad;在b,c,d中,由a=ωr,有b点加速度最小,所以C,D正确. [答案] CD [方法总结](1)在传动装置中要抓住两个基本关系:皮带(或齿轮)带动的接触面上线速度大小相等,同一转轴上的各部分角速度相等.

2(2)在线速度相等的情况下,比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用公式a=vc/r;在角速度相等的情况2下,用公式a=ωr则较为方便. [变式训练5]如下图,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与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上P点的向心加速度2是12cm/s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多大?

22[答案] as=4cm/s ; aQ=24 cm/s

222[综合拓展]向心加速度大小a=v/r= rω=(2π/T)R;向心加速度方向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圆周运动知识与其他力学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 [例6]如图所示,定滑轮的半径r=2cm,绕在滑轮上的细线悬挂着一个重物,由静止开始释放,

2测得重物以加速度a=2m/s做匀加速运动在重物由静止下落距离为1m的瞬间,滑轮边缘上

2的点的角速度ω= rad/s,向心加速度a= m/s

[思路分析]重物下落1m时,瞬时速度为v2ax2m/s

显然,滑轮边缘上每一点的线速度也都是2m/s,故滑轮转动的角速度,即滑轮边缘上每一点的转动角速度为: ω=v/r=(2/0.02)rad/s=100rad/s 向心加速度为

2222a= rω=1000.02m/s=200m/s

2[答案] ω=100rad/s a=200m/s

[方法总结]本题讨论的是变速运动问题,重物落下的过程中滑轮运动的角速度,轮上各点的线速度都在不断增加,但在任何时刻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22线速度的关系(a= rω=v/r)仍然成立. [活学活练] [基础达标] 1.关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B. 它描述的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C. 它描述的是向心力变化的快慢 D. 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2.由于地球的自转,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地球表面各处的向心加速度都指向地心

B. 在赤道和北极上的物体的角速度相同,但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 C. 赤道和北极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一样大 D. 赤道和地球内部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一样大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两物体甲和乙,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且a1> a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的线速度大与乙的线速度 B. 甲的角速度比乙的角速度小 C. 甲的轨道半径比乙的轨道半径小

D. 甲的速度方向比乙的速度方向变化得快

4.“月球勘探号”空间探测器绕月球飞行可以看作为匀速圆周运动。关于该探测器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匀速运动

B. 匀变速曲线运动 C. 变加速曲线运动

D. 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5.如图所示,两轮用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图中有A、B、C三点,这三点所在处半径rA>rB=rC则这三点的向心加速度aA aB aC的关系是( ) A. aA= aB =aC B. aC >aA >aB C. aC aA

6.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放L/2处有一光滑钉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呈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呈竖直状态且与钉相碰时( ) A. 小球的速度突然增大 B. 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增大 C.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 小球的速度突然变小

7.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角速度为6rad/s,线速度为3m/s,则在0.1s内,该物体通过的圆弧长度为 m,物体连接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为 rad,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m. 8.质量相等的A,B两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之比为2:3,而转过角度之比为3:2,则A,B两质点周期之比为TA:TB= ,向心加速度之比aA:aB = . 9.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率在半径是400m的弧形轨道上飞快的行驶,此时列车的向心加速度是 m/s. 10.如图所示,长度L=0.5m的轻杆,一端上固定着质量为m=1.0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转动轴O上,小球绕轴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动,杆子每0.1s转过30º角,试求小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11.一物体以4m/s的线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周期为2s,则物体在运动过程的任一时刻,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为多少? 基础达标答案

1. A 2. B 3. D 4. CD 5. C 6. BC 7. 0.3;0.6;0.5 8. 2:3 ; 1:1 9. 1 2 2210. 25πm/s/18 11.4πm/s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B.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 C.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D. 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其向心力垂直于速度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2.如图所示为质点P,Q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表示质点P的图线是双曲线,表示质点Q的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图象可知( ) A. 质点P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 质点P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 质点Q的角速度随半径变化 D. 质点Q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3.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是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边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则: (1)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 ; (2)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A:vB:vC= ; (3)A,B,C 三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aA:aB:aC= ;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为10m/s,物体从A到B速度增量为10m/s,已知A,B间弧长是3.14m,则AB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 ,圆半径为 ,向心加速度为 . 5.一汽车以30m/s的速率沿半径为60m的圆形跑道行驶,汽车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为多少? [能力提升答案]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5篇

第2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要点导学] 1.物体只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我们所研究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实际运动的一种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忽略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主要因素(重力)。生活中的很多落体问题,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对生活中的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是有实际意义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仅受重力作用;初速度v0=____,加速度a=____,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

,通常用符号_____表示。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g的大小随地点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地球表面上赤道处重力加速度最小,数值为________,南、北两极处重力加速度_______,数值为_______;g的大小还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越大,g值______。但这些差异并不是太大,在通常计算中,地面附近的g取9.8m/s,在粗略的计算中,g还可以取10m/s。

4.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0=0、a=g时的一个特例,因此其运动规律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来推导。

速度公式:vt=gt

位移公式:h=gt/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t=2gh

在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题时,通常选取

方向为正方向。 5.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通常有两种方法: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和用频闪摄影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原理和过程与前面对小车运动的研究相同,在对纸带或照片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时,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

(1)图象法求重力加速度

以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对实验得到如图2-4-1所示的纸带进行研究。

22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推论: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有v1=(x1+x2)/2T, v2=(x2+x3)/2T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由加速度的定义:a=Δv/Δt计算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或选好计时起点作v-t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逐差法求重力加速度

图2-4-1中x

1、x

2、x

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Δx表示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即Δx1= x2-x1, Δx2= x3-x2, T是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且T=0.02n(n为两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数)。

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计数点0时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由位移公式得: x1= v0T+aT2/2,x2= v1T+aT2/2,又因为v1=v0+aT,所以Δx= x2-x1= aT2。因为时间T是个恒量,物体的加速度a也是个恒量,因此,Δx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根据x4-x1= (x4-x3)+ (x3-x2)+ (x2-x1)=3aT,可得:

a1=(x4-x1)/3T,同理可得:a2=(x5-x2)/3T ;a3=(x6-x3)/3T。

加速度的平均值为:

222

2a=(a1+a2+a3)/3=[(x4-x1)/3T2+(x5-x2)/3T2+(x6-x3)/3T2]/3 =[( x4+x5+x6)- ( x1+x2+x3)] /9T 这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叫做“逐差法”。

如果不用此法,而用相邻的各x值之差计算加速度再求平均值可得:

2a=[(x2-x1)/T2+(x3-x2)/T2+(x4-x3)/T2+(x5-x4)/T2+(x6-x5)/T2]/5=(x6-x1)/5T2

比较可知,逐差法将x1到x6各实验数据都利用了,而后一种方法只用上了x1和x6两个实验数据,所以失去了多个数据正负偶然误差互相抵消的作用,算出的a值误差较大,因此实验中要采用逐差法。

[范例精析]

例1:甲球的重力是乙球的5倍,甲、乙分别从高H、2H处同时自由落下(H足够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大 B.下落1m时,甲、乙的速度相同 C.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大小是乙的5倍 D.在自由下落的全过程,两球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解析:甲、乙两球同时作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直线运动,所以下落过程的任一时刻两者加速度相同、速度相同,但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末速度的一半,与下落高度有关。所以正确选项为B。

拓展: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其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g的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当问题指明(或有明显暗示)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不计时,物体运动就不再是自由落体运动。

例2:水滴由屋檐自由下落,当它通过屋檐下高为1.4m的窗户时,用时0.2s,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求窗台下沿距屋檐的高度。

解析:雨滴自由下落,由题意画出雨滴下落运动的示意图如图2-4-2所示,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图中的几何关系求解。

如图2-4-2所示h1=gt/2①

22h2=gt2/2② t2=t1+0.2s③ h2=h1+L④

由①②③④解得:g(t1+0.2)/2=gt1/2+L代入数据得t1=0.6s 所以, h2=g(t1+0.2)=100.8/2=3.2m

拓展:由该问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平均速度来解题比较方便、简捷。请思考:本题有无其它解题方法,如有,请验证答案。

2

222

例3:升降机以速度v=4.9m/s匀速竖直上升,升降机内的天花板上有一个螺丝帽突然松脱,脱离天花板。已知升降机天花板到其地板的高度为h=14.7m。求螺丝帽落到升降机地板所需时间。

解析:解法一:以地面为参照物求解

(1)上升过程:螺丝帽脱离升降机后以v=4.9m/s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 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1=-v/(-g)=4.9/9.8=0.5s

上升到最高点的位移:h1=(0-v)/(-2g)=(0-4.9)/(-29.8)=1.225m 螺丝帽的运动过程如图2-4-3所示,由图中位移约束关系得:

22h1+h=h2+v(t1+t2) 即v2/2g+h=gt22/2+v(t1+t2)

v2/2g+h=gt22/2+v(v/g+t2) 代入数据化简得:t22+t2-2.75=0 解得:t2=1.23 s 因此,螺丝帽落到升降机地板所需时间t=t1+t2 =1.73s 解法二:以升降机为参照物求解

我们以升降机为参考系,即在升降机内观察螺丝帽的运动,因为升降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相对于升降机而言,螺丝帽的下落加速度仍然是重力加速度。显然,螺丝帽相对于升降机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相对位移大小即升降机天花板到其地板的高度。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得

h=gt2/2 t=1.73s 拓展:参考系选择不同,不仅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求解时所用的物理规律也可能不同。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往往可以使问题的求解过程得到简化。

[能力训练] 1.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g取10m/s)。5,20,15

22.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前ns内通过的位移与前(n+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_____________。n/(n+1)

3.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下落,经B点到达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BC间距离是7m,则AC间距离是__________m(g取10m/s)。16 4.一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当其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由它下落的位移x=__________H/4 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6.一个铁钉与一个小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C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

C.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得多 D.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

7.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8.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相等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D) A.1/2 B.1/3 C.1/4 D.(

+1):1

22

29.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应是图2-4-4中的( B )

10.一个物体从20m高的地方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落到地面用了多长时间? (取g=10m/s)20m/s,2s 11.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它上升到217m高处时,一重物由气球里掉落,则重物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7.0s,66m/s 12.如图2-4-5所示,把一直杆AB自然下垂地悬挂在天花板上,放开后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直杆通过A点下方3.2m处一点C历时0.5s,求直杆的长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 2.75m 2

22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6篇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八)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

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启示

启示:先进文化要不断地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现在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

物理必修一会考总结范文第1篇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神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