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城市双修理念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时期, 需要综合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等方面问题, 使城市发展能够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协调。通过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以此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城市双修工作首先试点于三亚,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城市双修并没有准确的定义, 有研究学者认为, 城市双修就是通过对城市修复, 对城市修补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良好转型。双修工作的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系统, 提升城市品质。比如试点城市三亚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 以修复自然环境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 从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城市修补工作方面其重点在于城市形态, 天际轮廓线, 建筑色彩风貌, 城市绿化及夜景等。
二、城市双修理念提出的背景
城市更新源于工业革命, 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 城市建设等问题。为了使城市建设工作更加有效, 体现城市活力, 西方国家基于经济学与社会学对城市进行全面更新与改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方法不断成熟与完善, 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从全球范围来看,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更新工作。而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步入了中后期,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许多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问题积累将会影响到后期工作开展, 因此城市修补与后生态修复工作是新时代背景下, 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城市双修与生态建设工作而言, 需要结合到实际国情,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工作指导, 从而使双修工作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基于试点城市来分析, 城市双修工作开展重点在于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 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但是城市双修的目标并不只限于此, 而是通过双修工作的开展促进城市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治理方式转变。城市双修理念需要结合到城市具体情况拓展, 城市双修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城市从宏观环境到微观环境不同方面、层次的修补与更新。内容方面其核心依然是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生态方面包括了水体与山体绿化等, 同时还包括了城市中存在的破碎生态网络。而城市修补工作则不只是修补城市的空间形象, 需要将城市看作是由不同的网络叠加形成的综合体, 从而提出综合性修补措施。
三、城市双修工作着力点
(一) 提升城市活力改善与保障居民生活
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发展, 但是以往发展过程中, 城市管理人员忽略了城市建设工作基础目标, 单纯追求城市建设速度与规模, 从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或者是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民生需求被忽略。因此在新时期, 城市建设工作需要以人为本, 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工作不是简单对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象进行修复, 而是解决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问题, 完善各项仅供设施, 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加有活力, 社会更加和谐, 实现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分区,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增大城市绿化面积等。
(二) 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关键, 在城市建设风格趋向于一致化同时, 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是城市建设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折旧建新现象, 某些地区在建设的过程中拆除了历史文化建筑, 破坏了原有的城市风貌, 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特色。其原因就在于公众文化遗产意识淡薄, 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就需要尊重历史文化, 应该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 传承建筑文化从而使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能够良好展现。通过优化设计使城市突显自身魅力, 避免出现千城一面问题出现。在修复历史建筑的同时需要做好宣传工作, 使外界能够对城市更深入的了解。
(三) 绿色发展与经济转型
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工作开展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避免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来换取城市发展。要通过城市修补与修复工作开展使城市发展向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前进, 使城市发展从而单纯的规模扩张向着内涵丰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实现绿色发展, 尊重自然,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保护自然环境。
四、城市双修工作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双修工作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首先就是以人为本, 发展为坚持以人为核心, 结合到不同人群从而使计划最大程度与实践相符, 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 从而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其次要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双修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到城市当前发展阶段与状况, 生态环境实际情况, 通过生态手段对城市规模进行合理的控制, 引导其发展。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严格的控制, 通过对城市进行系统治理, 使城市焕发生机, 面貌得以改善。
最后, 城市双修设计工作要坚持绿色发展, 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间协调。城市作为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体, 无论是生态修复还是城市修补工作开展, 都需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指导, 向着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目标迈进。通过科学规划, 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着低碳与绿色转变, 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一) 设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与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生态地区城市双修工作开展, 以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水环境与山体进行修复, 控制建设规模, 管控绿色空间, 化解建设工作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而实现生态效能最大化与环境破坏最小化。其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城市功能如何有效融入, 城市设计规划工作需要考虑新增的城市功能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割裂向着融合方向发展。再者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居民生活品质获得提升, 城市建设工作需要考虑到将生态效果如何转化为经济效益, 从而使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最后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 区域内原有文化突显了本地区特色,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 目标及定位
目标制定首先需要结合到区域自然与社会环境情况对其准确定位, 比如可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 增大城市绿地面积, 使城市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城市功能进行修复, 确保城市功能体系能够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控, 违章建筑要依法拆迁, 推进宗地再生。整合现有资源, 包括社会、自然与文化方面,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需要生态修复工作放到首要位置, 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开展需要保护好现有的绿色资源, 包括湿地, 山林, 绿化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绿色覆盖面积。
水体治理可以结合到海绵城市建设, 实现水质净化与城市用水管控。依托区域内现有水系管网, 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 实现区域内协调管理, 使工作职责与内容能够有效集中, 改变传统模式下分散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上下游综合管理, 从而使其调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提升现有河道排泄能力, 在降水集中季节能够快速排水, 并且通过湿地或者是湖泊等实现良好的调节功能。除过自然排水系统外,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工排水系统, 使人工设施与和自然系统二者之间能够有效协调。在水质净化方面要避免出现死水, 同时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严格控制, 通过自然环境改善与恢复从而实现水体自然净化, 改善水循环的同时, 改善水质。城市要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 降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功能修复方面, 可以通过功能重组从而实现其转型发展, 设计工作可以考虑以下方面内容。宗地再生, 调查前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对于再建项目与投资项目要对其规模进行控制, 并且要保留必要的生态用地, 要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 避免建设盲目扩张。
城市设计工作既需要考虑到城市生态与各项功能发挥, 同时也需要通过设计工作提升居民对于生态城市的理解, 能够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了便捷的同时, 自觉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结束语
城市双修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是城市发展转型的体现, 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工作的要求。城市双修工作要注重功能修复同时又要考虑到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 而基于此开展城市功能修复, 则能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双修工作开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 强化控制, 积极探索生态地区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区域内生态功能能够充分发挥, 并且资源价值能够提升。修复工作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双修工作最终的目标是为居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因此要将人置于工作的中心, 统筹各项工作开展。
摘要:城市双修指的是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基于生态理念对城市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部分进行修复, 从而使其恢复原有面貌, 使整体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变。违章建筑分合法拆除, 修复城市空间环境, 从而使城市特色与活力得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关系到人民幸福与社会长远发展, 为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能够有效达成, 城市建设工作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环境予以改善从而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 倪敏东, 陈哲, 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 2017, (33) .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8世纪工业革命后,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速增加, 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城市, 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 其中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设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为城市的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 是一切物质条件存在的基础。本文在论述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上, 说明城市规划中注重环境质量和生态设计,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引起城市畸形发展, 技术的进步使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很高的物质条件, 却也带来了大量污水、废气和垃圾, 污染了城市环境, 加上急功近利的建筑, 使景观质量严重下降。利用生态学原理与系统的景观设计方法来规范城市规划, 实现资源、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不能单一而论, 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它以人为主体, 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主要消费者以及主导者, 城市设施是人创造的, 人的比例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绝大部分, 并且城市生态系统受人类利益活动的支配。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部分食物和能量需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获取, 产生的废弃物也不能自己完全消化, 需要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城市作为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中心, 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设施的同时, 也产出了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平衡的污染物, 城市发展中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了人类居住和身体健康。
3、城市景观及空间设计特点
城市空间设计即为空间布局, 将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景观元素合理的布置在空间上, 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种构成因素的作用, 同时也会对社会资源利用、城市生态环境等造成影响。城市景观及空间设计是人类主观意愿的凝结表现, 两者相互影响, 景观空间布局是规划城市生态的基础。
4、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目的与核心
4.1、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目的
景观规划与设计总要以宜人为核心, 所谓宜人是指生态效果。景观具有经济、生态以及美学价值, 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功能属于其生态价值。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 协调人与环境, 社会资源与环境资源, 生物与非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是目前景观生态的发展趋势, 与自然和谐共存完成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同时也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人类的审美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 高密度的建筑、嘈杂混乱的环境、大量紊乱的人流货流以及交通堵塞迫使人们急切的想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人工景观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景观的宜人性包含景观通达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经济性、清洁度、空间拥挤度和优美性等一系列内容, 是指适宜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居住环境。
4.2、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
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生态规划设计, 而生态规划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与协调, 即是一个适应自然的过程。用这个核心来衡量每一个规划设计是否对环境有益, 是否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是否有利于保护或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融合自然与文化, 设计的环境与生态境, 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公园绿地不再是单独区隔于城市的特殊地带, 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居民的身边, 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设计与生态城市。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遵循理念
5.1、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
景观规划是人类对于户外空间与土地的使用问题分析,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是在帮助人们与地球和谐相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地形地貌, 山川河流, 森林植被构成了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要素。生态设计中应注重植物造景, 唯植物可以与山水地形结合, 又可以与建筑结合, 还可以结合生态与景观隔离密集的城市建筑物。景观设计往深层次说, 其实是人对生态系统最大自然力的借助而进行最少设计的一种设计,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2、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应以人为本, 满足人类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需求。城市景观设计不应只能让人敬而远望, 除了观赏美化的作用外,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更应该注重天人合一, 让人们可以走进景观, 在现代城市的高强度压力下借助生态景观舒缓压力, 亲近自然, 放松身心, 发挥景观的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 体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
5.3、地方特色原则
一个适宜场所的生态设计, 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 是关于人地关系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 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 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在城市景观要素的多个方面下, 符合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 成为城市景观生态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桥梁。
结束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类梦想的投射, 这个梦想是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设计环境、文化发展与美的融合, 且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梦想将越来越清晰, 它将慢慢消融之前城市景观生态带来的隔离感, 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摘要:可持续发展下的景观设计就是需要保护城市现有的物质文化资源, 保证当代和后代的资源使用权, 在保证城市能够进行可持续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 让城市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在探究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规划影响之前要明确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意义。本文对于可持续发展下的景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方面做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希望为以后的工作起到实际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绿道分析[J].江西建材, 2017, 11:183+188.
[2] 封心宇.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 2017, 04:238+246.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城市景观是由城市中不同的居民生活和社交的场所构成的, 突出人的作用, 对城市文化和自然美景的一种艺术表现。对于城市景观最通俗定义为:景观功能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 由城市的文化不断积累而形成不断发展的一种视觉艺术;户外广告主要指利用建筑物、空间设置的路牌、霓虹灯、电子显示牌 (屏) 、灯箱、橱窗等广告, 是城市面貌和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并列为五大媒体, 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户外广告由于具备高度的辨识性、持续性、多元性等特点, 主要安放在城市繁华商业区、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站等人流聚集地, 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消费者, 目前逐渐成为现代化商业城市重要的标志性景观。
二、三亚市户外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建省以来三亚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 更让三亚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户外广告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 广告业的发展为三亚的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体现三亚经济高速发展的活力, 同时大量的缺乏创意、内容简单、粗制滥造的户外广告牌也给三亚城市景观带来影响。
1、户外广告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
三亚市由于地处海南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对较慢, 城市规划理念和管理制度相对内地发达城市比较落后, 因此三亚市的城市整体规划缺乏系统的规划, 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 城市的发展重心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只有涉及到重大问题时候才会关注城市景观规划和户外广告管理问题, 痛下决心整改户外广告, 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很难彻底解决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问题。
2、户外广告本身缺乏视觉美感
三亚市很多户外广告都是简单依附于城市构筑物上, 但却对于内容尺寸、尺寸、色彩缺少统一的景观规划和设计, 很多时候广告设计者往往无视周围环境的特点, 只注重在追求户外广告的视觉冲击力, 并不关注与所依附的媒体和周边景观的互相冲突, 成为城市景观潜在威胁。由于三亚市整体绿化率较高, 作为热带滨海城城市三亚街区树木相对较高, 有的商业街为了突出和亮化户外广告, 不惜砍伐街道两旁的树木, 及时不对绿化树木做任何修剪也很难将户外广告与城市绿化结合设计, 给城市绿化环境带来影响;, 同时还有的户外广告是在公共设施上随意张贴悬挂等, 给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带来破坏。
3、户外广告破坏城市景观特色
三亚市在城市“双修”过程中对于三亚市重要商业街解放路核心路段进行骑楼老街景观改造, 重点打造三亚市的历史底蕴突出三亚的问题和特色让国内游客都流连忘返, 已经成为三亚市的一个新的文化名片。但是由于对于商业布局和城市景观规划缺乏整体性, 大量现代元素和外来元素对于骑楼文化产生一定冲击, 另外由于商铺户外广告的雷同性过高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 部分户外广告没有对于城市景观带来更好更多展示, 还给城市整体景观特色形成一定影响。
三、三亚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对策
要提高户外广告的综合质量, 使其能够真正的成为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底蕴的承载者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国际旅游岛发展服务, 除了要主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城市景观的监管、提高户外广告的管理之外, 还要不断提高三亚市户外广告从业者的大局观念、综合素质、艺术修养, 才能让三亚的户外广告设计更加符合三亚市整体的城市景观发展要求。
1、科学规划, 加强管理
对于户外广告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层次分明, 既符合当前城市规划又要符合未来发展审美要求, 通过政府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 才能让整个城市营造一个美丽的城市景观环境, 才能让户外广告的设计与应用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激发城市的经济发展, 打造城市景观名片。
2、融入环境, 注重整体
城市规划进行地如火如荼的今天, 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并根据环境特点而变换媒体形式及设计思路, 将成为今后户外广告创意的方向之一。让户外广告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城市景观规划能覆盖到每一个商业街区, 同时户外广告能够更加自身的理论发展来对城市景观产生促进作用, 适应时代的调整城市景观的定位, 既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性, 又突出户外广告对于环境的融入和改造, 给予户外广告设计者更多的空间来适应城市景观规划的内涵、适应客户所在街区的整体艺术表现形式, 真正做到户外广告融入城市景观设计。
3、传承文化, 塑造品牌
三亚作为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热带旅游城市, 有许多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创新的历史元素。具有南洋特色的骑楼景观街区的改造为三亚市城市景观整体设计奠定了一个基调, 海南黎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也是三亚市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烙印。在三亚市整体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在一个大的历史语境下来审视三亚城市发展, 对三亚南洋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对黎族特色文化进行提炼和在加工创作, 承载着三亚历史和文化的户外广告作品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创作出一批具有三亚城市特色的名片, 塑造三亚城市的旅游景观品牌。
4、提升品位, 关注公益
作为国际旅游岛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 每年接待大量来自全世界的游客, 这就使得三亚市不仅要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 还要承担着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公益理念的责任。三亚市不仅是海南的三亚、中国的三亚更是全世界的三亚, 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公益社会的总要组成部分, 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用公益之心, 引起社会的共鸣, 因此三亚市应该加大公益户外广告的投放力度, 塑造出三亚整体的公益氛围, 提升三亚市的文化形象、精神面貌和城市品位,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相应贡献。
5、科技创新, 突出个性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 各种新技术也被应用到户外广告设计当中, 带动了广告业的新发展, 城市中户外电子屏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户外广告牌, 给户外广告带来新的科技元素, 也带来广告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的变革。
摘要:三亚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岛重点建设的旅游城市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 城市景观是三亚规划的重点内容, 户外广告是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艺术品位。本文基于城市景观视域对三亚户外广告设计进行综合研究, 寄希望能让三亚的户外广告更加美丽、承载更多海南文化。
关键词:城市景观,国际旅游岛,户外广告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3-29]http://www.hainan.gov.cn/hn/yw/jrhn/201603/t20160329_1820119.html.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1 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内涵
资源, 就是以被人类开发的, 且对人类自身或对人类发展有益的物质, 能量及信息的总称。相对于我国的城市占地面积相比, 我国农村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占据了很大的自然空间。因此, 合理地对乡村空间资源进行配置, 对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1]。对乡村规划设计“资源化”, 就是将乡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过去十几年,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农村经济发展就相对于落后, 其潜在巨大的空间资源也没有被充分挖掘。
2 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
各种发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来看, 农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性产业, 近几年, 乡村又出现旅游行业等附属产业。从某一方面讲, 又可将乡村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从而构建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 并根据不同资源体系对乡村资源寻找不同的资源途径。乡村资源的资源化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在上文笔者也有提及相对于城市, 一方面, 农村对于自然生态的开发还有所欠缺。但另一方面, 乡村也了保留了生态的原状性和原真性, 对于这一类资源, 在对乡村规划时给予保护。另外, 对于一些遭到破坏的原生态资源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 可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以使其更具有特色[2]。简而言之, 对资源进行活化。
在传统的买卖贸易中, 其交易大都体现在集市, 在此基础上, 乡村可以建立生态园, 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为买者不同的服务性功能。例如, 到生态园体验农业等服务。在发展农业等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3 基本原则的阐述
根据不同需求, 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 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特色化、本土化及生态化。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明。
3.1 特色化
只有特色, 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简而言之, 特色化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乡村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人工“佐料”, 使景观更加引人入胜, 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其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以自然资源为主, 以人工添加为辅, 否则将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达不到应有效果。
3.2 本土化
有人认为, 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城市一切复制粘贴到农村, 不应保留农村原有的农耕物件等, 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简而言之, 城乡一体化, 就是在保留乡村本土化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工业、旅游业等。其中, 本土化是发展各个产业的核心[3]。现阶段, 有些乡村资源在城市工业的创击下逐渐消亡, 各种生产资料本土化特征也极不明显。为此, 在乡村发展时, 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外部因素对本土资源的影响。
3.3 生态化
随着城市工业的饱和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 乡村又有大量的土地资源, 因而大量的工业从城市搬迁到乡村, 相应的, 其乡村环境也就受到一定的破坏, 大气遭到严重污染, 另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 这一系列污染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其既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中的生态化背道而驰又违背了“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此,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注重生态建设。简而言之, 就是乡村建设时注重生态化建设, 生态建设也是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4 基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
4.1 总体思路
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 笔者从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和制作一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2个方面阐明其总体思路。然后针对现阶段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策略。
4.1.1 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
要想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探讨全域乡村规划设计, 就要充分了解全域空间资源, 而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十分有必要, 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资源的系统的梳理、评估, 进而开发可开发的空间, 保护可保护的生态园林。使其空间开发达到最合适的程度。
4.1.2 一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
在一个小区域, 要想使旅游行业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充分考虑所在的地理位置, 选择其优势和特色进行强化, 例如, 靠近山的地方, 可以在山上建立索道, 让人们坐缆车观光山景, 或者开发过山车旅游项目;在有陡峭山壁的地方, 可以开发一些刺激项目, 如蹦极、攀岩等。对于中间地势稍微平坦的, 气温相对较高的, 可以开发温泉, 花卉展等。根据地势不同, 发展不同的产业。根据地形对项目进行“合理搭配”, 达到全域的全面发展, 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同时, 在进行以上项目时, 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彻底落实到每个细节, 进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2 策略分析
一是对于乡村旅游业, 应根据民族差异性, 结合当地特色, 发挥本土化, 体现民族特色为基础开展旅游业。但目前, 其实际发展状况与规划大不相同:各个地区的发展类型雷同十分严重, 如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内陆汉族聚居地区, 在发展乡村旅游行业是大都开展农家乐代替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 民族舞蹈及当地小吃。面对这一现象, 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 在当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行业加以引导。另外, 应根据不同乡村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对其主导产业进行分类, 如资产经营主导型、生态旅游主导型以及现代农业主导等类型[4]。进而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使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二是在建立乡村旅游产业时, 可以将农活融入其中, 让游客们切实的感受到农耕生活;再次, 可以进行游村活动, 根据历史古迹, 结合现有的生态资源, 引导游客参观游览, 进而对乡村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 闲居, 结合当地特色衣食住行, 开展特色饮食文化。通过乐农、游村和闲居三部走, 带动“产、村、景”一体化联动发展。
5 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在本文所阐明的观点, 以期为读者和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与经济发展相对于饱和的城市相比, 乡村资源还有待开发, 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寸土寸金的城市相比较、乡村在对于空间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乡村空间资源化也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角度对乡村进行规划设计, 并对其方法和原则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乡村空间,乡村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马灵燕, 贺勇, 郎大志.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 2012 (4) :62-63.
[2] 王玉玲, 汪惠萍, 桂凯, 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11) :208-212.
[3] 杨岳刚, 郑国全.基于“三生”理念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 2014, 12 (4) :10-13.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 随着南宁市地铁的建设, 城市立交的建设与地铁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情况越来越多, 这是地铁建设之前南宁市立交建设所没有遇到的情况, 尤其是地铁站点所在位置条件则更为复杂, 因此, 城市立交的设计必须考虑地铁建设影响, 本文以南宁市民族大道-滨湖路交叉口的立交方案设计为例, 对地铁站点影响条件下城市立交设计进行了总结。
2 地铁1号线南湖站概况及其对立交方案设计的影响分析
南宁地铁1号线南湖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 局部一层, 站前设双存车线。车站位于南湖大桥东端民族大道北侧, 位于南湖公园绿地内, 线路在该段民族大道呈东西走向敷设, 横跨滨湖路。车站总长度为456.2m, 本站设置3个出入口, 2组风亭, 1组冷却塔, 2个紧急疏散口。Ⅰ-a号出入口 (宽5m) 位于民族大道西北侧地块上, 并与2个紧急疏散口合建。Ⅰ-b号出入口 (宽6.5m) 位于双拥路的西南侧;Ⅱ-a号出入口 (宽6.5m) 滨湖路与民族大道交叉路口的东北侧的绿化带上;Ⅱ-b号出入口 (宽6.5m) 位于滨湖路与民族大道交叉路口的东南侧绿化带上;Ⅲ号出入口 (宽7m) 位于滨湖路与民族大道交叉路口的北侧的绿化带上, ;Ⅲ号出入口和Ⅱ-b号出入口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 面积不小于250㎡。
车站2组风亭设置在车站东西两端, 风亭采用分散低矮敞口形式, 弱化了风亭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1号风亭采用顶出方式以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 2号风亭设置在广西地税西端的绿化带内。冷却塔设置在交叉口西北角, 车站主体上方。上述地铁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构造物分布在交叉口各个方向, 对立交方案的布线产生较大影响。
南湖站结构埋深较浅, 结构顶面距离现状地面约3米, 另外, 结构顶面尚有反梁及抗浮的压顶梁, 还布设有防水层, 因此, 地铁南湖站地铁结构控制线是本次方案纵断面设计的关键控制性因素。
3 立交方案设计
(1) 方案一“二层简易苜蓿叶互通立交”
方案一平面布置为“二层简易苜蓿叶互通立交”, 立交层次为二层, 滨湖路位于第一层, 民族大道位于第二层。因苜蓿叶立交交织及冲突点较多, 立交范围内均设置集散车道, 左转车流及公交车、非机动车均在集散车道内通过。
匝道的设置避免了与地铁1号线南湖站风亭的冲突。根据立交公交站的布置, 需对地铁1号线西北方向出入口适当调整, 以使公交站与轨道交通更好的衔接。
纵断面上民族大道上跨滨湖路, 民族大道主车道由西往东为2.01%上坡接2.103%下坡, 最高点高程为79.165m, 相对现状标高抬高约3.29m, 起终点与现状民族大道纵坡接顺。
滨湖路下穿民族大道, 根据地铁1号线的限制条件, 尽量在现状基础上往下压低, 利用地铁结构以外空间, 以避免民族大道抬高过大, 影响南湖的景观效果, 由南往北为1.954%下坡接2.154%上坡, 最低点高程为72.301m, 相对现状地面降低约3.576m, 起终点与现状滨湖路接顺。
(2) 方案二“三层简易菱形立交”
方案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滨湖路主车道下穿, 民族大道抬高, 民族大道与滨湖路的辅道平交, 形成“三层简易菱形立交”, 转向交通仍通过红绿灯进行控制。由于轨道交通结构的限制, 滨湖路下穿隧道需比现在路面略高。
公交站布置基本与现状一致, 由于西南角辅路影响, 需对西南角轨道交通出入口局部进行调整。
纵断面上民族大道上跨滨湖路, 民族大道主车道由西往东为4.575%上坡接4.406%下坡, 最高点高程为86.945m, 相对现状标高抬高约11m;民族大道辅道与滨湖路辅道平交, 由西往东为2.8%上坡接2.985%下坡, 最高点高程为80.631m, 相对现状标高抬高约4.9m, 起终点与现状民族大道纵坡接顺。
滨湖路下穿民族大道, 根据地铁1号线的限制条件, 尽量在现状基础上往下压低, 以避免民族大道抬高过大, 进而影响到景观效果。滨湖路主车道以隧道形式下穿, 由南往北为1.971%下坡接2.315%上坡, 最低点高程为73.061m。滨湖路辅道由南往北为3.301%上坡接0.3%上坡, 再以3.078%下坡, 最高点高程为80.697m, 相对现状地面抬高约4.9m。滨湖路主线与辅道起终点均与现状道路接顺。
4 立交方案比选
方案一优点是全互通, 交通导向性较好, 民族大道及滨湖路直行交通均能保证迅速通过立交, 公交车与轨道交通换乘较方便, 景观效果较好, 造价较低, 缺点是转向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存在冲突点。
方案二优点是保证了民族大道与滨湖路主线畅通, 与轨道交通换乘方便, 缺点是各进口转向交通仍通过平交口, 信号灯控制, 交通适应性一般, 对地铁结构影响较大, 民族大道抬高过大, 景观效果较差, 造价较高。综合比较, 以方案一为推荐方案。
5 小结
地铁站点与城市立交存在交叉的条件下, 对城市立交设计的布线产生较大影响, 平面上应尽量考虑避免与地铁的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构造物产生影响, 同时需考虑良好的景观效果, 纵断面上应避免标高上与地铁的结构产生冲突, 从而设计出技术可行, 经济节约, 交通功能完善的立交方案。
摘要:随着地铁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市立交的建设与地铁存在冲突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地铁影响条件下, 城市立交的设计必须考虑地铁的各种影响因素。立交的总体布置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 必须尽量避免对地铁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立交的平面设计与纵断面设计是立交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同时也带来了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城市病之一就是许多建筑不管城市环境, 一味追求新奇特, 过分张扬个性, 出现了一批奇奇怪怪的与城市极不协调的建筑, 破坏了城市的形象, 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城市修补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对城市空间肌理进行织补, 根据地块的特征, 找寻文脉关系, 修复被破坏的城市空间, 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在城市修补的设计创作中, 继承中创新是重要的设计手法, 对建设地段的历史文脉进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充分理解周围建筑的历史演变, 选择主要 (重要) 特征元素进行模仿, 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使用功能, 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创造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形象, 使新旧建筑和谐共生。继承不是简单的模仿, 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全新创作。我们的前辈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 有许多成功实例, 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山东曲阜阙里宾舍等项目, 大家都很熟悉。笔者对参加设计的北京大学人文学院项目就有深刻体会。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由北大中文、哲学、历史三个学院组成, 用以满足北大文、史、哲三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办公、会议和图书阅览等综合要求, 地上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设地点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未名湖东北侧镜春园旧址上。镜春园的北面是朗润园, 南面是未名湖北岸, 西面紧邻鸣鹤园遗址, 东侧是城府园。镜春园在历史上可追溯至康熙初年, 经数代朝廷赏赐与收回, 屡易其主, 可谓历史悠久, 是燕园建筑风貌保护区的一部分。园区现状有三十余棵分散在各处的需要保留的古树, 在园区西侧有一小片湖面, 北面有几间需保留的小屋, 其他是需拆除的杂屋平房。
在方案比选中, 基于对周边环境和地块历史文脉的分析, 决定放弃集中大体量的现代建筑形式 (虽然大体量建筑可以凸显个性, 标志性强, 但与场地的历史文脉相悖, 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 , 而采用中国传统分散建筑合院布局的形式, 创造一个以仿明清建筑外观为主体形象的建筑群, 并且在模仿传统的建筑形式同时有所创新。
首先, 在总体上把场地按传统布局方式形成纵横两条轴线, 按史学院、哲学院、文学院、会议中心、研修中心、图书馆等不同功能分为六个相对独立院落, 六个院落沿纵横两条轴线分散布置, 同时把北侧两座保留建筑组合到一起, 利用保留古树及复原的水系, 形成了人文学院极具特色的围合式园区。这种围合与传统的院落是不同的, 它打破了传统院落的封闭形态, 是围而不合的, 所有院落都是开放的, 从大环境上, 园区对校园是开放的;从园区内部看, 每个院落之间是相互开放的, 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其次, 单体建筑在外形上按照使用功能确定建筑的体量, 模仿明清建筑的形制和尺度, 在屋顶与墙身的比例、屋顶形式、举架、进深、面阔及间数等方面仔细推敲, 使各单体呈现出了高低错落, 舒缓有致的建筑形象, 与传统古建筑非常神似。为保证现代教学研究需要, 争取空间, 建筑内部采用现代设计手法, 利用建筑大屋顶下的空间, 使檐口高度仅9米 (规划要求) 的建筑内部形成三层使用面积。地下一层空间通过采用扩大窗井解决采光通风的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其三, 仔细推敲建筑细部。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有利于施工、防火, 抗震。外围护墙采用蓝机砖砌筑, 墙身排砖、屋脊、屋瓦、吻兽、山墙、挑檐石、墀头、檐枋、基座等部位都尽量采用传统制式。同时在许多细部又有着不同的变化, 与传统构造不尽相同, 在屋檐、窗台以及墙体转角、楼层连接处的处理上, 利用石材过渡, 形成了不同材料的对比与转变。在屋檐下口, 将檐檩、垫板做成镂空形式, 保证了三层的采光通风。在主入口处采用廊桥跨过了扩大的窗井, 形成了独特的主入口形式, 扩大的窗井采用逐层跌落的护坡方式使地下一层外窗的视野更加开阔。
人文学院项目的创作, 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 强调学校的历史与文化特性, 注重建筑空间的纵向发展, 通过对古建筑的模仿, 在继承中创新, 既表达了对北大未名湖文物保护区整体环境的充分尊重, 也表达出了现代教学建筑的公共性和交往性, 充分体现了在地域性及传统文化的演绎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这组建筑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延续人们对古典园林建筑形象的记忆, 使园内老建筑乃至整个区域更好地融合到现代校园中去。人文学院屋顶相错、庭院深深、曲径通幽, 自成一隅又开放豁达,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 张显出历史和文化气质, 如今已成为燕园之中、未名湖畔的新景致, 是北大校园内又一处重要的建筑景观。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第一届华筑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项目是在文物保护的特定区域中运用继承中创新的创作方法的一次实践, 为延续城市文脉, 协调景观风貌, 促进城市建筑与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做出了贡献, 这也正是城市双修所要求和提倡的。
摘要:通过北京大学人文学院项目设计案例, 引发对城市双修中建筑师采用继承中创新的创作手法的思考, 创作城市特定环境中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城市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