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核对规章制度范文
输血前核对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
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
一、输血申请
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
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三、实验室核对
1、所有试验操作前必须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检查标本外观正常后方可开始试验操作。
2、试验操作结束后,必须再次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
3、出检验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及标本管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4、对患者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时,一人值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对结果双签字,确保正确率100%,误差率0%。
四、血液入库核对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五、取、发血核对
1、血液发出前发血人必须核对以下内容:
(1)核对取血单、输血申请单及交叉配血原始记录、发血记录单的患者基本信息准确无误。
(2)用于输血的血液,其标签标记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无误。(异常紧急发血和紧急抢救相容性输血除外)
(3)交叉配血原始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的血袋信息与血袋标签相关信息一致。
(4)需交叉配血的血液成分,交叉配血结果相合或必须相容。
2、取血者必须核对领取血液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交叉配血结果相合(异常紧急发血除外),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3、发血者与取血者给共同核对内容:患者姓名、性别、科室、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的类型和数量、血袋号/条形码、血液的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及血液的外观质量、血袋封口及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是否完整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4、从血库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血库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血库。
六、输血前核对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与交叉配血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七、输血后核对
输血前核对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大D三项)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24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输血前核对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1、医嘱要求层次分明,内容清楚。整理必须准确,一般不得涂改。如须更改或 撤销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名。临时医嘱应向护士交代清楚。医嘱要按时执行。开具、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医师开具医嘱后,要复查一遍。
2、模糊不清有疑问医嘱是指医嘱书写不清楚、医嘱书写有明显错误(包括医学 术语错误)、医嘱内容违反治疗常规、药物使用规则、医嘱内容与平常医嘱内容有较大差别、医嘱有其他错误或者疑问。
3、护士接医生下达的医嘱后,认真阅读及查对,对模糊医嘱,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首先询问开医嘱者;如果开医嘱者不在或无法联系到则寻找其上级医生,上级医生不在的情况下联系值班医师或总住院医师;核实后重新下达并打印医嘱执行单,执行医嘱护士接医嘱执行单后,认真查对,严格按照医嘱的内容、时间等要求准确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4、医嘱执行后,应认真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记录并及时与医生反馈。
5、如遇抢救危重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对于模糊医嘱护士可立即联系在科室就近的任何医师,此医师有责任积极了解病情并临时给予相应的紧急处置,同时及时与患者的主管医师沟通,主管医师无法联系到时应寻找其上级医师或总住院,必要时直接汇报科室主任或副主任,抢救结束应做好相关的记录。在此过程中推诿、延误抢救者根据情节严重情况和造成的后果将给予严厉的处罚。
输血前核对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拟进行手术和输血住院患者5800例, 其中男性3120例, 女性2680例, 年龄10~78岁, 平均年龄 (35.8±12.5) 岁。
1.2 方法
在输血、血制品或手术前抽血, 检查相关传染性项目标志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检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 ,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试验前将试剂置室温下平衡30min后启用, 实验中分别设置空白对照1孔, 阴性对照3孔, 阳性对照2孔, 外部质控品1孔[1]。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阳性样本必须送市疾控中心做确证试验确诊。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项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在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 阳性率为9.05%;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 HIV感染率为0.052%;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
2.2 不同性别患者4项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 (P<0.05) , 其它3 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由此感染和传播的疾病有十几种, 其中最严重的有艾滋病、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和梅毒, 这就引起了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2]。输血并不是病毒感染的唯一途径, 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被感染, 就应该了解输血前上述指标的情况。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加, 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3]。输血前检查不但可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还可以减少医源性感染, 对保护医护人员起着重要作用。在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 阳性率为9.05%, 与文献报道相近, 这表明以乙型肝炎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源;据研究抗-HCV在健康人群中阳性率可达0.7%~3.1%, 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目前艾滋病正逐年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开展HIV抗体初筛检测尤为重要。艾滋病也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本次检测HIV感染率为0.052%;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 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 这表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另外, 对不同性别患者4项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结果发现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 (P<0.05) , 其它3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因此, 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有利于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操作, 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的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 本文对580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检测。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 阳性率为9.05%;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 HIV感染率为0.052%;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 (P<0.05) , 其它3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有利于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操作, 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的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
参考文献
[1] 郑岚, 方娴静, 王静, 等.5293例儿童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 11 (4) :349-350.
[2] 黄双美, 邱万臣.2560例术前和输血前4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10) :1314-1315.
输血前核对规章制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