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范文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认识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并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2.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及用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实践上升到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指示剂变色的原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老师准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醋酸、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研钵、烧杯、沙布等。
学生准备: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
【教学过程】展示一张同学们都熟悉的食醋图片,让大家说出食醋有什么气味儿。再展示几张水果图片 食
有?酸醋味为什么会 这些水果为什 么都有酸味? 3 让同学们说出这些水果有什么味道?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并能判断简单的置换反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正确利用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Fe203+6HCl=2FeCl3+3H20 Fe203+3H2SO4=Fe2(S04)3+3H20
(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盐+水+二氧化碳
Na2C03+2HCl=2NaCl+H2 O+C02↑ Na2C03+H2SO4=Na2S04+H20+C02↑
2、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H+,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板书】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
(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盐+水+二氧化碳
第二课时 常见的碱
【引入】在学习中已经知道哪些碱?
【介绍】两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或熟石灰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
【活动与探究1】
碱的物理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烧碱、消石灰、氨水的颜色、状态、气味
烧碱放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 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可作干燥剂
烧碱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易溶于水
【交流与讨论】
你知道石灰水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2】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
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交流与讨论】
1、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石灰水)→盐+水
2Na0H+C02=Na2C03+H20 Ca(OH)2+C02=CaC03↓+H2O
(3)与硫酸铜反应
CuSO4+Ca(OH)2=Cu(OH)2↓+CaSO4 CuSO4+2NaOH=Cu(OH)2↓+Na2SO
4【讨论】上述反应有何共同之处?复分解反应
2、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OH-,所以碱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1、易吸收水而潮解
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板书】
二、常见的碱
1、碱的物理性质
2、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石灰水)→盐+水
(3)与硫酸铜反应
CuSO4+Ca(OH)2=Cu(OH)2↓+CaSO
4CuSO4+2NaOH=Cu(OH)2↓+Na2SO4
第三课时 酸碱复习
【回忆】酸碱知识体系
【练习】
1、许多植物的花中含有色素,这些色素有的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故可作酸碱指示剂。现取三种花瓣,分别放在三个研钵中研磨,再依次加入酒精,搅拌,静置后得到花汁的酒精溶液。分别取少量上述所得的花汁的酒精溶液,用稀酸和稀碱逐一检验,现象如下: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碱中的颜色
玫瑰 粉色 粉色 绿色
页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色 橙色 绿色
请回答:
(1)以上所举的花中不能作酸碱指示剂的是 。
(2)经查资料得知,柑橘的近似pH为3~4。将大红花汁的酒精溶液滴入柑橘汁中,呈现的颜色应为 。
2.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红的现象的各种假设 你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3、请用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O、Na+、OH一)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步骤:
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Cl溶液(Ph7),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Na+离子 ;
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把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大试管中,然后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并微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④ 。
5、锥形瓶内充满气体X,胶头滴管内盛有液、体 Y。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进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X是S 2,Y是NaOH溶液 B.X是C 2,Y是石灰水 C.X是HCl,Y是Na2C03溶液 D.X是C ,Y是石灰水
我国古代化学家葛洪曾将生石灰、草木灰(含有碳酸钾)加水熬制成浓汁涂在黑痣上,用以除去皮肤上的黑痣。写出加水和熬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这种浓汁能除痣的原因。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瓶口与橡皮塞上,常有白色粉末出现。为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告.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制取纯净、干燥的C 2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标明的仪器名称:①是 ,②是 。
(2)指出装置的错误。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掉CO2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浓H 2S的作用是 ;B中的NaHC溶液不能换成石灰水,理由是 。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白云区第八初级中学
张海霞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和健康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课题2提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学生在本单元课题1中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这就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酸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为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作了铺垫。但要较好地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对于一些抽象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困难。关于中和反应的概念,学生可能会错误的认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我们认识了解了哪些常见的酸? 它们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我们认识了解了哪些常见的碱? 它们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课内探究
探究活动: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吗? 提出问题: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吗? 做出猜想:会发生
设计方案:学生讨论有哪些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并描述现象)
得出结论: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加入酚酞指示剂?
2、什么时候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合作讨论:
阅读课本,试着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课内练习:
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OH)2 + H2SO4 = ____ + _____ Ca(OH)2 + HCl = _____ + _____
自主学习:
课本: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总结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
1、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溶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应怎样处理?
2、备受欢迎的贵阳肠旺面,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少量的使用碱,所以食用时有涩味,如何除去?
能力提升: A、B两班同学分别做常见酸和碱反应中和的实验,使用的试剂有: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实验后废液倒入废液缸中,研究小组对两个班的废液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1)A班:观察废液呈无色,则废液不可能显___性,再向废液中加铁粉,若看到_________说明显酸性。原废液中的溶质有 ________。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酚酞与水除外,下同)
(2)B班:观察废液呈红色推断:废液中没有__________,含有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一、中和反应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2、NaOH+HCl = NaCl+H2O
3、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2、处理工厂废水: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1)酸碱之 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2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3. 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仪器:烧杯、滴 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4. 标签
教学过程
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 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l====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4+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资料]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H2O)的药水,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CaSO4+2H2O [引导]有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AlCl3+3H2O [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学生发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习题
习题
4、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