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第1篇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常见于结核病、疟疾。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 (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 (4)变异
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通过后天获得的一种主动免疫。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①病人;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①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②水、食物--消化道;
③手、玩具、用具--接触传播;④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和机械性传播;⑤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⑥土壤
(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6.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①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城镇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②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类管理,还包括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12h内上报;③丙类:10种。
7.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2)体液和血液传播: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亦是HBV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
8.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标记物) ⑴甲型肝炎:①血清抗-HAV-IgG,:近期感染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②血清抗HAV-IgG:保护性抗体,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③HAV RNA ⑵乙型肝炎: 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 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②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 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在HBeAg消失后出现。 ③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HBcAg 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⑶丙型肝炎:①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 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HCV感染的标记而不是保护性抗体。 ⑷丁型肝炎:HDAg和HDV RNA ⑸戊型肝炎:抗-HEV-IgM及抗-HEV-IgG 9.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慢性肝炎的使用指征:①HB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
干扰素一般用于10~65岁病人,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禁用。
2)核苷类药物:对HBV DNA复制有强力抑制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拉米夫定最先用于临床。其他:阿的福韦、恩替卡韦。
3)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等。
11.【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状和五期经过:
⑴发热期:1)发热:突起畏寒、高热,24h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多持续3~7天。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①(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③嗜睡、烦躁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①充血性皮疹: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②渗出与水肿:球结膜水肿;③出血:皮肤出血多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 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重者可见管型尿。 ⑵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轻者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为顽固性休克。 ⑶少尿期:多发生于起病后第5~8天,持续2~5天。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
⑷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持续约7~14天。尿量500~2000ml/d为移动期;尿量2000ml/d为多尿期,多尿后期尿量可3000m可再次出现继发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⑸恢复期:多尿期后,一般情况逐渐好转,尿量逐渐恢复至2000ml/d以下。 10.【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护理诊断/措施
⑴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①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②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 ③心理疏导。 ⑵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1)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2)饮食原则:
①肝炎急性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和维生素。
②黄疸消退期: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慢性期病人饮食原则:卧床或休息者能量摄入以84~105kJ/(kgd)为宜,中度活动者(上班)以126~147kJ/(kgd)为宜。蛋白质1.5~2.0g/(kgd),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瘦猪肉、鱼等;碳水化合物300~400g/d;脂肪以耐受为限,约50~60g/d,多选用植物油;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③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清淡、低盐 ④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禁饮酒。 3)观察胃肠道症状:观察病人食欲,有无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 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每周测体重,评估每天进食量 ⑶潜在并发症:出血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出血部位、发展及消退情况。2)一般护理:休息与饮食指导;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常见部位出血及护理:3)皮肤出血: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降温。4)鼻出血:①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 ②避免人为诱发出血:勿用力抠鼻; ③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出血严重时用凡士林油纱条行后鼻腔填塞。
5)口腔、牙龈出血:用软毛牙刷,忌用牙签剔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进食时细嚼慢咽。
12.【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时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出血、感染。
⑴发热期:1)一般治疗:饮食,营养丰富、热量足、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安静,温度、湿度适宜,抢救设备齐全;静脉输液以补充血容量。 2)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者可短程予以激素。3)预防与治疗DIC:可用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滞性。有DIC时应尽早使用肝素。 4)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700~1000mg/d,连用5天。应在发病后第一周内尽早使用5)免疫调节:可选用甘草甜素制剂、干扰素。⑵低血容量休克期治疗:1)补充血容量:输液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晶后胶。2)纠正酸中毒:多用5%碳酸氢钠。3)强心剂的应用:毛花苷丙或毒毛旋花子苷k。 4)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等;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疗法。⑷多尿期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随尿量增加水分的补充;注意防止继发感染。⑸恢复期治疗:继续休息,补充营养,逐步恢复活动与工作。 ⑹并发症治疗:1)消化道大出血:注意病因治疗。如血小板减少引起,应补充血小板;尿毒症引起者需透析治疗。 2)心衰、肺水肿治疗: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给予强心、镇静、扩血管和利尿治疗。 3)ARDS:可给予地塞米松,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可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辅助呼吸。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抽搐者给镇静剂,脑水肿或颅内高压者可用甘露醇静滴。
13.【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要点:
⑴对症治疗: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用亚东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d肌注。2)惊厥或抽搐:处理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安定))。 3)呼吸衰竭: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呼吸道分泌物梗阻者,注意吸痰、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化痰药物等;还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 4)颅内压增高:早期足量给予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呋塞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⑵中医中药治疗:白虎汤加减、清瘟败毒饮等。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 ⑶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注意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可行理疗、针灸、体疗、高压氧疗等 14.【狂犬病】的特征表现为:恐水。 预防接种:地鼠肾5针免疫方案,即咬伤后第0、
3、
7、14和30天各肌注一次,每次2ml。
15.【伤寒】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0~14天,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5周。 ⑴典型伤寒
临床可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1周):也成侵袭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有畏寒,但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天可达39~40℃,可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四肢酸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状。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 ①发热:呈持续性高热,以稽留热型为主,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较长,持续约10~14天。②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腹胀,多数病人有便秘,少数病人表现为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③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人出现特殊的中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中毒性脑病表现。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相对缓脉]是指脉搏与发热不成比例上升,即体温每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重脉]是指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波动的现象。 ⑤肝脾大:多数病人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大,质软又压痛。部分病人有肝大,质软,可有压痛。若病人出现黄疸或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提示并发中毒性肝炎。 ⑥玫瑰疹:病程第7~13天,部分病人在胸、腹、肩背等部位的皮肤分批出现直径约2~4mm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退。 ⑦其他:高热期间,可有蛋白尿,后期可有水晶型汗疹(白痱)、消瘦及脱发。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肿大的肝脾开始回缩。可能出现各种肠道并发症。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体弱、原有慢性疾患或出现并发症者,病程往往较长。 ⑵其他临床症状:除上述典型表现外,伤寒可有轻型、暴发型、迁徙型、逍遥型、顿挫型及小儿和老年型等多种临床类型。⑶复发和再燃: 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部分缓解期病人体温下降还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上升,血培养阳性,持 续5~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⑷并发症 1)肠出血:是伤寒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可有粪便隐血至大量便血。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后很快回升,脉搏增快,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2)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4周。好发于回肠末段。穿孔前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穿孔时病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呼吸急促、体温与血压下降,经1~2h后体温又迅速回升,并出现腹膜刺激征等。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 3)其他: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16.【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学检查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该试验应用伤寒杆菌"O"抗原和"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O"抗体效价在1:80及"H"抗体效价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助于确定诊断。"Vi"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效价在1:40以上有意义。 17.伤寒的病原治疗: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目前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等。
诺氟沙星最常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喹诺酮类:是目前成人痢疾首选用药。】②第三代头孢菌素
③氯霉素
④其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基异口噁唑。
8.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痢疾 致病菌
沙门菌属(最常见)、副溶血性弧菌、金葡菌、大肠杆菌、蜡样杆菌 痢疾杆菌 传染源
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海产品 急慢性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苍蝇污染食物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可重复感染 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和青壮 年多见,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
发病较集中,夏秋季多见 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腹泻(先呕后泻)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
对可疑食物、呕吐物、粪便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同一病原体 WBC增多,粪便检查 治疗 对症治疗
病院治疗:喹诺酮(成人痢疾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对症治疗 潜在并发症
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 惊厥、脑疝 预后
良好、病程短,多在1~3天内恢复 急性菌痢经治疗1周左右痊愈 中毒型菌痢预后差,病死率高
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 流脑 乙脑 致病菌 脑膜炎奈瑟菌(细菌感染)
呈肾形或豆形,G-,专性需氧,抵抗力弱 乙型脑炎病毒(病毒感染)球形, 耐低温、干燥,抵抗力弱 病源体
带菌者和病人 猪(最主要)、牛、鸡、鸭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蚊虫叮咬 人群易感性
6个月~2岁婴儿多见 10岁以下儿童 发病时间 冬春季 夏秋季 潜伏期 1~10天 4~21天 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
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乙脑IgM抗体阳性助确诊 预后
早期治疗效果好,暴发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20%~50%, 主要死因:中枢性呼吸衰竭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第2篇
1隐形传染 2潜伏期 二选择题
1HBV母婴传播一般不会发生在那个阶段
A妊娠早期 b妊娠晚期 c分娩过程中 d产后喂养 2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措施中以哪项环节为主
A隔离病人和携带者 b疫苗接种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性服药 3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有病原体 b有感染后免疫 c有发热,皮疹 d有流行病学特征 4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时间是根据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病程长短 c最短潜伏期 d最长潜伏期 5甲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A输血 b飞沫 c垂直传播 d粪口途径 6有关伤寒对症治疗错误的是
A便秘时应用泻药一防止肠穿孔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毒血症 d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 7对传染病诊断价值最大的是
A体内检测出病原体抗原 b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 c体内培养或分理出病原体 d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8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人体的
A巨噬细胞 b cd4淋巴细胞 c cd8t淋巴细胞 d b淋巴细胞 9下列各项中可作为传染源的是
A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 b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 c被病原体污染的水 d受感染的动物
10在AIDS患者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是 A卡波济肉瘤 b原发性脑淋巴瘤 c肺癌 d肝癌
11伤寒病人粪便中的伤寒杆菌主要是在哪个部位繁殖产生的 A胆囊内 b肝细胞内 c小肠粘膜 d结肠粘膜 12伤寒病人具有确诊的实验室检查是
A白细胞计数降低 b肥大反应阳性 c嗜酸粒细胞增多消失 d伤寒杆菌培养
13伤寒慢性带菌者常有
A o抗体阳性 b h抗体阳性 c Vi抗体阳性 d s抗体阳性 14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咳嗽呕吐及拒食较常见 b长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 c常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 d颅压升高是出现囟门隆起 15在我国下列传染病中季节性最明显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麻疹 16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伤寒疗程一般为 A2-3天 b7-10天 c10-14天 d热退停药 17有关流脑血象改变错误的是
A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一般在15-30*10e9/l b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c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在80%以上 d有瘀点瘀斑是红细胞常明显减少
18下列哪种人群不作为传染源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潜伏性感染者 d受感染的动物
19成年人发热10天,伴乏力腹痛腹泻,体温40.1度,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临床首先考虑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痢疾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伤寒 20在发展中国家,AIDS的流行下列哪种疾病发病率常明显升高 A炭疽 b病毒性肝炎 c霍乱 d结核病 三简答
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2被可以动物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如何进行伤口处理 四填空
1传染的预防包括1 2 3
2汉坦病毒至少8个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是 病毒和 病毒 3在我国诊断HIV感染者必须经过两次抗-HIV检测,他们分别是 实验和 实验
4伤寒的常见并发症是1 2 3 五病例分析
(1)男性,32岁,因发热咳嗽吐白沫5天,气短2天住院。否认吸毒史,有同性恋史10年。体检:体温38.5度,脉搏128次/分,呼吸44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发育营养正常,呼吸急促,唇发绀,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基底部轻度湿罗音,腹部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59g/l,白细胞3.8*10 /l ,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8%,动脉血氧分压24mmhg,肺部x线为间质性肺炎。入院后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血PaO仍低,且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入院后3天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1本病最合适的诊断 2诊断依据 3如何进一步确诊
(2)患者男性,15岁,持续发热伴乏力,厌食9天。体温40.2度,脉搏86次/min。表情淡漠,前胸可见数个淡红色斑丘疹。肝肋下1cm,无移动性浊音。血象:WBC3.9*109/l ,N64%,L34%,嗜酸粒细胞未找到。肥达反应O1:40,H阴性。肝功能:ALT 136u(正常<40u),血胆红素28.3umol/L。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第3篇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学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或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
药物与毒物区别:无严格区别,小剂量的毒物就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但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2、 概念: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过程。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①被动转运:也称下山转运,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特点:无需载体、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不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形式:1)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脂溶性大小、极性大小、膜两侧浓度差
离子障: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
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药物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弱,易通过,弱酸性药物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
型多,脂溶性高,易透过细胞膜碱性则相反。
2)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称为滤过
3)易化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
②主动转运:也称上山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特点:需载体,需能量,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3、
4、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血流量的改变、体液的PH、药物解离度、可利用的膜面积、细胞膜厚度 吸收:概念: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剂量;(3)吸收环境;(4)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①口服: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②吸入:应用: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用于治疗支喘、全麻
局限性与注意点:剂量不易控制,可能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
③静脉注射:不需吸收可产生即刻作用
应用:急救、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和肽类、大容积、刺激性药物的给药局限性与注意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④肌肉注射:应用:适用于中等容量、油溶液或某些刺激性物质
局限性与注意点:在抗凝期间不宜使用
⑤皮下注射:应用:适用于某些不溶性的混悬剂和植入固体小片
⑥舌下给药:适用于少数用量少和脂溶性高的药物
⑦直肠给药:适用于呕吐或意消失的病人及少数刺激性强的药物,但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慢
而不规则,不完全
5、 分布:概念:药物从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到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的过程
分布规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各部位药物浓度可达相对稳定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PPB):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被代谢,可被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本身理化性质;(2)剂型、崩解度、溶解度、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排泄,结合型药物是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储存形式
★ 用 药时注意:1)选药问题 2)联合用药问题 3)某些药物能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
竞争同种血浆蛋白 4)药物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用药 5)PPB与药物起效及作
用关系
②与组织的亲和力
③体内组织屏障
④体液PH值
⑤器官血流量
6、 代谢: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作用: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药物经代谢后作用一般均降低或消失,但也有药理作用或毒性增高的部位:肝脏(主要)、胃肠道、肺、皮肤、肾
途径:Ⅰ式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大多数药物经Ⅰ式反应后其药理活性及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也有
少数 药物经Ⅰ式反应可转化为活性或毒性更强的代谢物,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药物的生
物转化是一种解毒的过程
Ⅱ式反应:即结合反应, 药物或其代谢物与一些基团(如:甲基、乙酰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
强的代谢物,利于从肾排出。
药物代谢酶:参与药物代谢转化的酶,简称药酶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对药物也产生转化作用
特点:(1)多种酶(2)特异性低(3)存在个体种族差异(4)活性可变(5)于年龄、
营养、疾病有关
影响肝药酶的因素:(1)药酶诱导剂:凡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诱导结果:肝药酶对药酶诱导剂及其其它一些药物代谢加
快,作用减弱
(2)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抑制结果:肝药酶对其他一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作用增强
其他的酶: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或血浆中,这些酶专一性高
7、 排泄:概念: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量和血浆内药物浓度
意义:(1)泌尿系感染用药(2)改变尿液PH值(3)用药时应考虑病人肾功能情况②肾小管分泌:意义:存在竞争抑制现象,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③肾小管重吸收
其他:胆汁、乳汁、胃肠道、唾液、呼吸道
★ 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吸收和分布,药物作用的终止取决于代谢和排泄
8、 房室模型: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它的划分取决于药物的转运速率。
度迅速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②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而在另一些
部位中的转运有延后的、但彼此近似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
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部位则归并为周边室。
9、药物消除动力学:概念:药物进入机体内经生物转化、排泄或储存,使体内的药量减少或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规律:①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
比。
特点(1)入机体较少(2)按恒比消除,T1/2是一恒值(3)每经过一个
次,则经过4到5个T1/2血浆药物浓度可达稳态浓度(4)停药后经5
个T1/2则血药浓度约下降96.6%分类:①一室模型: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方式:通过肾脏:①肾小球滤过: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滤过速度取决于药物分子
②零级消除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与其体内药物浓度无关,而是一恒定
量,此过程也称容量限制动力学,是恒量消除。药物进入机体
较多时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特点:1)进入机体较多(2)按恒量消除,T1/2不是恒值(3)当
药物被消除到一定浓度时可转化为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③混合消除动力学:米曼式方程dC/Dt=-VmaxC/Km+C
9、 药时曲线:概念: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众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
血循环的总量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Css):稳态浓度: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的药物量随
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
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的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
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临床意义:(1)为给药方法提供依据,临床上用药一般是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2)控制一定剂
量,使坪值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又不产生不良反应。(3)当病情危重,需立即达到有效血药
浓度时则需在给药之初,使用负荷量。
体内药的蓄积过程:适当蓄积,使最小有效浓度﹤血药浓度﹤中毒浓度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不恰当的蓄积,使血药浓度﹥中毒浓度从而引起蓄积性中毒。
10、 半衰期:概念: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
意义:①为药物分类提供依据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③预测药物达到坪值的时间④预测药物的基本消除时
间
11、
12、 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表观分布容积(Vl):概念: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时,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之间的比值特点:每一按恒比消除的药物都有其固定的半衰期,不受血药浓度及给药途径的影响,但受肝肾功能的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是指药时曲线下面所覆盖的面积,其大小可反应药物进入
意义:①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总容积,但不代表体内真实容积
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程度
③推测药物排泄速度
13、 生物利用度(F):概念: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影响因素:首过效应、药物制剂
测定: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对药效的影响:①同一剂量相同药物可因吸收量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②即使同一剂量相同药物其AUC相同,但因吸收速率不同也可影响药
物作用
意义:①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或生物等效性。
②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
③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响
④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14、
消除速率常数(K):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量与现存量之间的比值。
药物效应动力学
1、 概念: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的科学。
2、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①根据作用部位分为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②根据作用方式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③根据作用范围分为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
产生选择作用的基础:(1)药物分布的差异(2)组织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及受体分布不同
(3)组织生化功能不同(4)组织结构不同
择性的意义:(1)药物分类(2)选药问题(3)掌握药物的剂量(4)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④根据作用结果分为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1)副作用(2)毒性反应(3) 后遗作用(4)继发反应(5)变态反应(6)特异
质反(7)停药反应
量
3、 量反应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可获得,药物的效应指标在原来的基础
上可用数量增减表示
从量反应量效曲线可看出的特点:①最小有效量②最大效应③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④效价强度
4、 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即以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可看出的特定位点:半数有效量(ED50)
5、 量效曲线的应用及意义:①比较两药的效价强度和效能 ②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大小
6、 药物作用机制: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与化学结构无关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7、 受体:特点:①种类繁多,在体内有特定的分布点②具有高度特异性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④其数目有限⑤结合是可逆
的⑥多样性
类型: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分为细胞膜受体、胞浆受体、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结构特征信息转导过程及效应性质等特点分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家
族、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细胞内受体
8、 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 受点:可由一个或数个亚基组成,其分子上只有某些立体构型或活性基团能识别、结合其配体,这些结合点称为受点。
10、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能引起生物学效应
拮抗药: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可对抗激动药的作用,分为
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11、 受体调节:由于机体本身的新陈代谢及在生理、病理或药理等因素影响下,受体在数目、亲和力和效应力方面产生变
化,称为受体调节
12、 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在识别相应受体并与之结合需要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放大、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
应机制,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及药理效应。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①药物因素(1)药物剂量(2)药物制剂(3)给药途径(4)用药时间和次数(5)药物相互作用
②机体因素(1)年龄(2)性别(3)遗传因素(4)特异质反应(5)疾病状态
(6)心里因素安慰剂效应:有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作用的中性物质制作成外形似药的
剂。
(7)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变化: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耐受性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耐药性
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称之为药物依赖
性,包括:身体依赖性(是指大多数具有依赖性的药物经过反复使用所造
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称戒断综合
征)与精神依赖性(是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
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地用药。),二者区别在于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第4篇
( 1 )分
1. 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 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 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 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 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2 . 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 1 )分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3 .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 1 )分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4 .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 1 )分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5 .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 1 )分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6 .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 1 )分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7 .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 1 )分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 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 更衣室是清洁区
5. 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8 . 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 1 )分
1. 再感染
2. 重复感染
3. 复发
4. 再燃
5. 重叠感染 9 . 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 1 )分
1. 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 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 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 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 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10 .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 1 )分
1. 输血传播
2. 唾液传播
3. 母婴传播
4. 粪-口传播
5. 飞沫传播 11 . 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 1 )分
1. 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 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 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4. 病毒在体内复制
5. 血清中可同时检出HBsAg 12 . 下列血清学检查结果提示乙型肝炎有较大的传染性的是
( 1 )分
1. 抗-HBc(+)
2. HBsAg(+), HBeAg(-),抗-HBc(+)
3. HBsAg(+), 抗HBe(-)
4. HBsAg(+), HBeAg(+)
5. 抗-HBs(+) 13 . 男,25岁,1周来食欲不振。查:血ALT130U,血清总胆红素30μmol/L(1.76mg/dl),抗-HAVIgG(+)、HBsAg(+)、HBeAg(+)、抗-HBcIgM(+),应诊断为
( 1 )分
1. 急性甲型肝炎
2. 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3.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4.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5. 急性甲型肝炎合并黄疸型乙型肝炎
1 14 . 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 1 )分
1. 应用干扰素
2. 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3. 注射丙种球蛋白
4. 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5. 碘酒消毒 15 . 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 1 )分
1. 卧床休息
2. 保肝药物
3. 免疫制剂
4. 抗病毒药物
5. 维生素类药物
16 . 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是
( 1 )分
1. 乙肝疫苗
2. 髙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3. 丙种球蛋白
4. 胎盘球蛋白
5. 抗毒素 17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
( 1 )分
1. 病人
2. 蚊虫
3. 猪
4. 鸟
5. 鸡 18 .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3种凶险症状是
( 1 )分
1. 高热、惊厥、循环衰竭
2.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3. 高热、昏迷、惊厥
4. 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5. 昏迷、呼吸衰竭、高热
19 .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综合措施是
( 1 )分
1. 管理好动物传染源及治疗病人
2. 抓好防蚊、灭蚊工作
3. 管理好动物传染源及预防接种
4. 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5. 灭蚊与疫苗接种
20 . 18岁,男性,乏力、纳差、黄疸进行性加重10天,尿少2天,神志不清1天。身体评估:嗜睡、烦躁不安、明显黄疸、皮肤淤斑,肝未触及、肝浊音界缩小,扑翼样震颤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0.82,血清总胆红素255μmol/L(15mg/dl),ALT 200U/L,凝血酶原时间40秒(对照15秒),诊断应考虑
( 1 )分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2. 急性重型肝炎
3. 亚急性重型肝炎
4. 慢性重型肝炎
5. 淤胆型肝炎
作业2 单选题:
1 .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 1 )分
1. 病人
2. 病犬
3. 狐狸
4. 食血蝙蝠
5. 病毒携带者
2 . 狂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1 )分
1. 空气飞沫传播
2. 粪-口传播
3. 直接接触传播
4. 昆虫传播
5. 消化道传播
3 . 关于狂犬病咬伤后的处理,错误的是
( 1 )分
1. 注射狂犬疫苗
2. 冲洗后用75%酒精涂擦
3. 用0.1%新洁尔灭彻底冲洗
4. 冲洗后缝合、包扎
5. 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
4 . 与狂犬病毒有强大的亲合力的组织是
( 1 )分
1. 神经组织
2. 结缔组织
3. 皮肤、粘膜
4. 骨骼肌
5. 心肌
5 .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1 )分
1. 呼吸道传播
2. 消化道传播
3. 体液传播
4. 接触传播
5. 虫媒传播
6 .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各期的发展过程正确的是
( 1 )分
1. 发热期、少尿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恢复期
2. 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低血压休克期、恢复期
3.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
5. 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7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血象中比较有特征性的表现是
( 1 )分
1. 淋巴细胞降低
2. 中性粒细胞降低
3. 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4. 少尿期红细胞数升高
5. 白细胞降低
2 8 . 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在病程第6天,尿量80ml/24h,血压186/118mmHg,面部浮肿,两肺底有散在湿罗音,应采取的治疗原则是
( 1 )分
1. 降压、促进利尿、导泻 2. 采用利尿合剂、扩血管药、抗病毒药物
3. 采用高渗葡萄糖液、降压、利尿
4. 严格控制输液量、应用高效利尿剂、导泻
5.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9 . 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最关键的措施是
( 1 )分
1. 防鼠、灭鼠
2. 防螨、灭螨
3. 加强个人防护
4. 疫苗接种
5. 加强食品卫生
10 . 艾滋病病人肺部感染最多见的病原体是
( 1 )分
1. 结核菌
2. 白色念珠菌
3. 新型隐球菌
4. 肺孢子菌
5. 巨细胞病毒
11 . 艾滋病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 1 )分
1. 消化道隔离
2. 严密隔离
3. 接触隔离
4. 血液、体液隔离
5. 呼吸道隔离
12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
( 1 )分
1. 病人
2. 病毒携带者
3. 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
4. 隐性感染者
5. 接触者
13 . 具有确诊禽流感意义的检查是
( 1 )分
1. 血象显示白细胞总数不升高
2.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
3. 胸部X线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
4. H亚型单克隆抗原检测阳性
5. 抗体滴度检查升高4倍以上
14 . 对禽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是
( 1 )分
1. 病毒唑
2. 金刚烷胺
3. 感冒冲剂
4. 维生素C
5. 阿司匹林
15 .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何种免疫细胞从而引起免疫功能缺陷
( 1 )分
1. 单核细胞
2. CD8+T淋巴细胞
3. CD4+T淋巴细胞
4. 中性粒细胞
5. 巨噬细胞
多选题(分数: 10 分)
1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表现有
( 2 )分
1. 发热
2. 头痛、腰痛、眼眶痛
3. 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
4. 皮肤、粘膜出血表现
5. 肾脏损害表现
2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饮食原则正确的是
( 2 )分
1. 清淡、易消化饮食
2. 发热期应注意适当补充液体
3. 少尿期应限制液体、钠盐、蛋白质的摄入
4. 多尿期应注意液体及钾盐等的补充
5. 消化道出血病人应予禁食
3 .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是
( 2 )分
1. 昆虫叮咬传播
2. 性接触传播
3. 母婴传播
4. 血液、血制品传播
5. 消化道传播
4 . 狂犬病病人兴奋期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 2 )分
1.极度恐怖、恐水、怕风
2.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
3.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4. 全身肌肉强直性抽搐,重者呈角弓反张
5. 病人神志清晰
5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是
( 2 )分
1. 经呼吸道传播
2. 密切接触感染家禽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和水
3. 直接接触病毒毒株
4. 虫媒传播
5. 血液、体液传播
3 作业3 单选题:
1 . 伤寒最显著的病理改变部位是
( 1 )分
1. 肠系膜淋巴结
2. 脾脏
3. 乙状结肠
4. 肝脏
5. 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2 . 一伤寒病人突发右下腹剧痛。查体: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应考虑最大可能是发生了( 1 分
1. 肠出血
2. 肠穿孔
3. 便秘
4. 肠炎
5. 阑尾炎
3 . 对伤寒腹胀病人的护理,错误的是
( 1 )分
1. 给予进食糖类饮食
2. 注意补充钾盐
3. 肛管排气
4. 禁用新斯的明
5. 用松节油热敷腹部
4 .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最主要治疗措施是
( 1 )分
1. 洗胃
2. 抗生素治疗
3. 对症治疗
4. 抗毒素治疗
5. 导泻
5 . 引起神经型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
( 1 )分
1. 沙门氏菌
2. 大肠杆菌
3. 肉毒杆菌
4. 蜡样芽孢杆菌
5. 副溶血性弧菌
6 . 细菌性痢疾出现里急后重说明病变在
( 1 )分
1. 乙状结肠
2. 直肠
3. 升结肠
4. 降结肠
5. 回肠
7 .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重点?
( 1 )分
1. 服用疫苗
2. 及时发现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流行季节预防性服药
5. 隔离及治疗病人
8 . 男性,3岁,高热3h,反复抽搐,意识不清,于7月20日来院就诊。为确诊应首先作以下哪项检查?
1. 血白细胞分类
2. 脑电图检查
3. 血涂片找疟原虫
4. 灌肠或肛门拭子检查粪便常规
5. 脑脊液检查
9 . 疑似霍乱的病人入院,护士首先应作的是
( 1 )分
1. 测血压
2. 通知医生
3. 记录24h出入量
4. 分室隔离病人
5. 留取标本
10 . 对霍乱病人护理的重点是
( 1 )分
1. 口腔护理
2. 保持床单位平整
3. 注意保暖
4. 定期洗澡
5. 作好肛周皮肤护理
11 . 霍乱病人反应期时发热是由于
( 1 )分
1. 继发感染
2. 肠毒素吸收
3. 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4. 血液浓缩致散热障碍
5. 弧菌侵入血循环
12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常见的皮疹是
( 1 )分
1. 玫瑰疹
2. 瘀点和瘀斑
3. 单纯疱疹
4. 鸡皮疹
5. 脓疱疹
13 . 普通型流脑的临床特点是
( 1 )分
1. 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咽部充血、淋巴结肿大
2. 突发高热、精神萎靡、大块瘀斑、休克
3. 明显上呼吸道症状、头痛、呕吐、颈强直
4.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抽搐
5. 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血点、脑膜刺激征
14 . 下列哪项不是流脑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 1 )分
1. 体温过高
2. 焦虑
3. 皮肤完整性受损
4. 疼痛:头痛
5. 腹泻
15 . 流脑确诊的依据是
( 1 )分
1. 高热、头痛、呕吐
2. 脑膜刺激征(+)
3. 血白细胞升高
4. 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
5.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4 16 . 抢救霍乱病人最关键的措施是
( 1 )分
1. 立即使用抗生素
2. 立即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3. 卧床休息
4. 立即用升压药纠正休克
5. 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多选题(分数: 14 分)
1 . 对伤寒高热病人护理,正确的是
( 2 )分
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 作好皮肤、口腔护理
3. 用大剂量退热剂降温
4. 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
5.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 .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包括
( 2 )分
1. 高热
2. 惊厥
3. 呼吸衰竭
4. 循环衰竭
5. 意识障碍
3 .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是
( 2 )分
1. 夏、秋季多见
2. 可散发或可集中发病
3. 有共同进食的可疑食物
4. 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无关
5. 停止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后疫情便可控制
4 . 下列对霍乱病人大便性状描述正确的是
( 2 )分
1. 脓血便
2. 水样便
3. 米泔水样便
4. 洗肉水样便
5. 果酱样大便
5 . 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下列正确的是
( 2 )分
1. 高热、中毒症状严重
2. 全身皮肤广泛瘀点、瘀斑
3. 周围微循环衰竭、休克
4. 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5. 血培养阳性
6 . 下列属于脑膜炎球菌特征的是
( 2 )分
1. 属于奈瑟菌属
2. 革兰染色阴性,卵圆形,多成对排列
3. 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
4. 可从病人鼻咽部、血、脑脊液、皮肤淤斑中检出
5. 涂片中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
7 .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是
( 2 )分
1. 夏、秋季多见
2. 潜伏期长
3. 起病急
4. 临床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
5. 吐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表现
作业4 单选题(分数: 15 分)
1 . 钩体病早期的“三体征”是指
( 1 )分
1. 头痛、腰痛、眼眶痛
2. 高热、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3. 咽部充血、结膜充血、肝脾肿大
4. 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痛
5. 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肝脾肿大
2 . 治疗钩体病的首选药物是
( 1 )分
1. 青霉素
2. 红霉素
3. 氯霉素
4. 链霉素
5. 庆大霉素
3 . 钩体病病人发生赫氏反应时首先应给予的措施是
( 1 )分
1. 物理降温
2. 给强心药
3. 给升压药
4. 静脉补液
5. 氢化可的松静注
4 . 典型肠阿米巴病的粪便是
( 1 )分
1. 粘液便
2. 脓血便
3. 血水样便
4. 果酱样便
5. 黄水样便
5 . 肠阿米巴的最常见并发症是
( 1 )分
1. 阑尾炎
2. 结肠肉芽肿
3. 阿米巴肺脓肿
4. 阿米巴肝脓肿
5. 阿米巴脑脓肿
6 . 确断肠阿米巴病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
( 1 )分
1. 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
2. 脓血便,粪便中有红、白细胞及夏-雷结晶
3. 粪便检查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4. 检测阿米巴抗体
5. 作粪便培养
5 7 . 阿米巴肝脓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1 )分
1. 发热、肝肿大、肝区疼痛
2. 贫血、黄疸、肝肿大
3. 发热、黄疸、肝肿大
4. 发热、贫血、肝肿大
5. 发热、咳嗽、肝肿大
8 . 对诊断阿米巴肝脓肿有重要价值的检查项目是
( 1 )分
1. 血象
2. 粪便检查
3. 放射影像学检查
4. B型超声波检查
5. 血清学检查
9 . 对阿米巴肝脓肿的病原治疗首选
( 1 )分
1. 甲苯咪唑
2. 甲硝唑
3. 吡喹酮
4. 青霉素
5. 氯喹
10 . 临床上用于确诊疟疾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是
( 1 )分
1. 血或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
2. 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抗体
3. 检查血常规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
5. 检查免疫细胞
11 . 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是
( 1 )分
1. 氯喹
2. 奎宁
3. 青蒿素
4. 乙胺嘧啶
5. 伯氨喹啉
12 . 为提高疟原虫检出率,护士通知检验人员采血的时间应是
( 1 )分
1. 高热期
2. 大汗期
3. 间歇期
4. 昏迷期
5. 寒战、发热时
13 .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特征为
( 1 )分
1. 发热、过敏反应、消化道症状及肝脾肿大
2. 脾大伴脾功能亢进
3. 极度消瘦
4. 腹水、全身水肿
5. 身材矮小、第二性征缺乏
14 . 在长江流域地区,血吸虫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
( 1 )分
1. 粪便无害化处理
2. 避免接触役水
3. 保护水源
4. 灭螺
5. 根治病人
15 . 钩虫成虫引起的主要症状是
( 1 )分
1. 皮疹
2. 神经系统症状
3. 消化系统症状
4. 贫血症状
5. 呼吸系统症状
多选题(分数: 10 分)
1 . 关于阿米巴原虫的大滋养体,下列正确的是
( 2 )分
1. 大滋养体具有致病力
2. 常存在于病人的粪便和病灶中
3. 有伪足,能运动
4. 不能吞噬红细胞
5. 对外界抵抗力弱,遇寒冷后会丧失活动力而死亡
2 . 关于普通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下列正确的是
( 2 )分
1. 发病缓慢
2. 有腹痛、腹泻,每日大便10次左右
3. 典型粪便为果酱样,内含大量阿米巴滋养体
4. 可有里急后重
5. 全身症状轻
3 . 单纯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原则正确的是
( 2 )分
1. 应用抗阿米巴原虫药物
2. 必须采用抗生素治疗
3. 肝穿刺抽脓
4.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5.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4 . 间日疟的临床表现特点正确的是
( 2 )分
1. 间日发作寒战、高热、大汗
2. 缓解间歇期一般无明显症状
3. 肝脾肿大
4. 可有贫血
5. 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则
5 . 晚期血吸虫病可表现为
( 2 )分
1. 发热、过敏、腹痛、腹泻、肝肿大
2. 发热、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3. 脾巨大
4. 腹水
5. 侏儒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第5篇
1隐形传染 2潜伏期 二选择题
1HBV母婴传播一般不会发生在那个阶段
A妊娠早期 b妊娠晚期 c分娩过程中 d产后喂养 2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措施中以哪项环节为主
A隔离病人和携带者 b疫苗接种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性服药 3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有病原体 b有感染后免疫 c有发热,皮疹 d有流行病学特征 4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时间是根据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病程长短 c最短潜伏期 d最长潜伏期 5甲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A输血 b飞沫 c垂直传播 d粪口途径 6有关伤寒对症治疗错误的是
A便秘时应用泻药一防止肠穿孔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毒血症 d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 7对传染病诊断价值最大的是
A体内检测出病原体抗原 b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 c体内培养或分理出病原体 d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8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人体的
A巨噬细胞 b cd4淋巴细胞 c cd8t淋巴细胞 d b淋巴细胞 9下列各项中可作为传染源的是
A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 b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 c被病原体污染的水 d受感染的动物
10在AIDS患者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是 A卡波济肉瘤 b原发性脑淋巴瘤 c肺癌 d肝癌
11伤寒病人粪便中的伤寒杆菌主要是在哪个部位繁殖产生的 A胆囊内 b肝细胞内 c小肠粘膜 d结肠粘膜 12伤寒病人具有确诊的实验室检查是
A白细胞计数降低 b肥大反应阳性 c嗜酸粒细胞增多消失 d伤寒杆菌培养
13伤寒慢性带菌者常有
A o抗体阳性 b h抗体阳性 c Vi抗体阳性 d s抗体阳性 14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咳嗽呕吐及拒食较常见 b长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 c常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 d颅压升高是出现囟门隆起 15在我国下列传染病中季节性最明显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麻疹 16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伤寒疗程一般为 A2-3天 b7-10天 c10-14天 d热退停药 17有关流脑血象改变错误的是
A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一般在15-30*10e9/l b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c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在80%以上 d有瘀点瘀斑是红细胞常明显减少
18下列哪种人群不作为传染源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潜伏性感染者 d受感染的动物
19成年人发热10天,伴乏力腹痛腹泻,体温40.1度,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临床首先考虑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痢疾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伤寒 20在发展中国家,AIDS的流行下列哪种疾病发病率常明显升高 A炭疽 b病毒性肝炎 c霍乱 d结核病 三简答
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2被可以动物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如何进行伤口处理 四填空
1传染的预防包括1 2 3
2汉坦病毒至少8个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是 病毒和 病毒 3在我国诊断HIV感染者必须经过两次抗-HIV检测,他们分别是 实验和 实验
4伤寒的常见并发症是1 2 3 五病例分析
(1)男性,32岁,因发热咳嗽吐白沫5天,气短2天住院。否认吸毒史,有同性恋史10年。体检:体温38.5度,脉搏128次/分,呼吸44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发育营养正常,呼吸急促,唇发绀,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基底部轻度湿罗音,腹部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59g/l,白细胞3.8*10 /l ,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8%,动脉血氧分压24mmhg,肺部x线为间质性肺炎。入院后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血PaO仍低,且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入院后3天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1本病最合适的诊断 2诊断依据 3如何进一步确诊
(2)患者男性,15岁,持续发热伴乏力,厌食9天。体温40.2度,脉搏86次/min。表情淡漠,前胸可见数个淡红色斑丘疹。肝肋下1cm,无移动性浊音。血象:WBC3.9*109/l ,N64%,L34%,嗜酸粒细胞未找到。肥达反应O1:40,H阴性。肝功能:ALT 136u(正常<40u),血胆红素28.3umol/L。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第6篇
摘要 艾滋病是无法治愈传染病。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服务、心理指导、家庭和社会支持等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改善边境地区艾滋病患者心理、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边境地区;艾滋病患者;人文关怀;综合护理
课题名称:崇左市科技重点研发计划(FA2018034)
目前无法彻底治愈艾滋病,患者需终身服药物来缓解疾病。实施艾滋病患者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对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提升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组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分析边境地区50例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实施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改善患者心理、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报道如下。
1主要护理问题
艾滋病属无法治愈传染病,患者需终身服药来缓解疾病。患者晚发现、病情重,家庭社会负担较重。初中以下文化、使用方言的中老年患者为主,知晓和理解疾病防治、健康促进和保障政策能力有限,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压力大,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较差。护士艾滋病诊疗知识和整体护理技能应用掌握程度低,担心职业暴露风险。
2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措施
提高护士艾滋病诊疗知识、整体护理技能、职业防护能力和保障,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以健康为中心”整体护理观指导下,以人为本,让患者在身、心、社会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下促进健康,缓解护理存在问题,改善心理、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实施社会心理综合关怀:为病人提供综合的关怀和服务,心理健康筛查、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等,按照相关指南或规范来进行。
2.1培养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能力组建项目组,成员参加艾滋病防治规培、心理指导培训,熟悉艾滋病防治、管理和护理,能熟练运用方言开展工作,以人为本,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改善住院环境,提高服务能力。与患者充分交流,模拟体验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怀需求等,学习从患者肢体语言中读懂关怀需求。据相关研究指出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护生将理论真正转换为自觉的关怀行为,为患者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关怀护理服务。
2.2 职业防护和应急能力培训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定期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护理的知识水平,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技巧和方法,减轻工作顾虑,消除恐惧心理,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3 艾滋病诊疗知识和整体护理应用培训 学习HIV感染者个案管理实用手册(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艾滋病诊疗规范、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知识等,了解艾滋病防治、个案管理和保障政策等,师资参加国家艾滋病护理培训,培养护士具备身、心、社会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技能。
2.4 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介绍人员、环境、服务内容等,提供惠民、便民服务,建立关怀氛围。热情的医疗服务态度有利于消除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采取一系列人文关怀措施,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增强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2.5 心理护理 由于艾滋病的难治性、传染性,特别是有性传播途径,患者往往被打上不道德的烙印,受到歧视,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相当复杂,因此要仔细分析,采取正确对策,耐心说服。为使患者以最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护士积极帮助解决生活上困难及其他社会问题,开展心理筛查、健康教育、抗病毒治疗指导、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视患者为全人,护士耐心解答问题,注意沟通技巧,让患者从心理状态上先发生改变,重塑患者对治疗及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做到整体护理。
2.6 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患者和家庭关怀护理 强调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只有服药依从性达到95%以上时,才能保证80%以上的病毒抑制。对艾滋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管理,能有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心和医院制作易懂的健康读本、艾滋病防治动画、画册等,宣传关怀护理、社会支持、保障政策、免费保密咨询检测、健康促进、饮食、生活、心理、运动和疾病防治指导等,项目组多形式健教,强化人文关怀综合护理,加强护理、心理、饮食、用药、检查和出院指导,提供一站式救助和“四免一关怀”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庭建立适合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他们促进健康能力。
3 结果
干预前84%患者焦虑(抑郁)。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后,50人全部参加抗病毒治疗,持续抗病毒治疗43人(患者无焦虑、抑郁,持续治疗>8个月),失访7人,抗病毒治疗覆盖率86%(43/50),高于门诊抗病毒治疗覆盖率(81.94%);病毒抑制率95.34%;总结:样本呈显著性差异,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优于常规护理。
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促进优质护理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海静,董崇杰.艾滋病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综合护理模式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8):147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 ,2018,(12).867-884.
[3]European AIDSClinical Society.EACS Guidelines(Version 9.0) [S/OL].http://www.eacsociety.org/files/guidelines_9.0-english.pdf.Accessed (2018-10-02) .
[4]杨春,黄行芝,刘桂秀,等.角色扮演在关怀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C):10-12
[5] 汤 华.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增刊),2oo8,24(7):32.
[6]丁齐蕊,王菊吾.弘扬人文关怀精神用心作好基础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9A):1766—176.
[7]韦柳迎,韦彩云,杜丽群,卢祥禅.人文关怀在艾滋病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内 科,2010,5(1):100-102.
[8] 杨春燕.艾滋病l临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2):159.
[9] 颜道金.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0):913—914.
[10]罗月英.香港玛嘉烈医院传染病中心护理见闻与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83-85
[11]王玉玲.香港医院护理管理特点与启示.中国护理管理,2007,8(11):12
[12]劉柳玲,曾文涓.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心理干预对策[J].蛇志,2010,22(2):175—176.
[13]韦彩云 , 杜丽群 . 住院艾滋病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护理管理 [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8):785-787.
【作者简介】梁秀兰(1979—),女,崇左市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心,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健康管理、卫生管理、艾滋病防治。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