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 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 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 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
(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课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教材 宣传挂图 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 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 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 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 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 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 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 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 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 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 5 月 15 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 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 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 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 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第三课 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蛔虫病、蛲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弄清蛔虫病、蛲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教具:
1、蛔虫、蛲虫标本。
2、有关蛔虫传染途径教学图片。
3、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你们小时候生过虫吗?你们平常有没有无缘无故肚子疼?肠道寄生虫病是儿 童多发病。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
2、出示阅读提纲:
①蛔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②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③为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我们应养成什么卫生习惯?
3、默读并在书上划出有关答案,打上题号。
二、讲授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一)认识蛔虫、蛲虫
(二)研究蛔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传染途径,谁能告诉教师,蛔虫是怎样跑到人体内的蛔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虫卵或成虫。虫卵污染蔬菜、瓜果、泥土, 当人们生吃不净的瓜果蔬菜或不注意饮食卫生,就会感染蛔虫病。
2、讨论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蛔虫病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你有过生蛔虫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 ②蛔虫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强调: ①由于虫卵随粪便排出,所以农民伯伯都会把粪便作无害处理,才进行施肥, 这样做便可把虫卵杀死,以免污染蔬菜、农作物。? ②为防止反复感染,小朋友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三)研究蛲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介绍蛲虫传染途径? 老师边介绍边板书:
雌虫产卵 粘上虫卵虫卵入口? 肛门---手指搔痒---吮手指、不洗手进食---人体感染
2、蛲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②蛲虫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三、教师讲述,学生进行卫生行为辨析? 为预防感染肠道寄生虫病,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
判断谁做得对?谁 做得不对?请打手势,(两手指交叉表示错,拇指、食指张开表示对,并说理由)
1、一群小朋友打完篮球不洗手拿起雪梨就吃() 理由:进食前应洗手。
2、农民用新鲜粪便施肥。() 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有虫卵产生污染。()
3、小朋友饭前、便后洗手。
4、小朋友剪指甲。
5、医生给捂着肚子的小朋友看病。
理由:小朋友患了肠道寄生虫病,要立刻看病吃药。
四、全课小结,订出卫生公约(略)
第四课 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教学目标
1、解什么是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传播的四条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怎么会生这种病的。)这些 病有什么共同之处?校园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很容易造成 大面积的流行,所以必须注意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阅读本章,将有助于你有效地防止疾 病的侵扰。
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板书课题:
4、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二、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认识传染病。
a)传染病时由什么传染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使 人得病,并且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这类疾病就叫传染病。
b)传染病的病菌、病毒传染给了谁?
2、介绍传染病的四条传播途径 问:你们知道传染病传播病菌、病毒有哪四条传播途径?(学生回答,交流) 传染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消化道传染病 是指病原体污染水、食品、餐具,进入消化道而引起的疾病,如 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脊髓灰质炎等。
2、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由病人呼吸道排出,抵抗力差的人吸入会得病,如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等。
3、昆虫媒介传染病 型脑炎等。 是指吸血昆虫(如蚊子)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
4、动物源性传染病 是指由患病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病,如狂犬病、流行性出 血热等。
5、寄生虫病 是指感染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3、传染病是怎样发生的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它,就便于我们采取预防措施。传染病在人群 中的流行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包括病人、生病好转的人、表面 健康而带有病原体的人,受感染人和动物(老鼠、猫、狗等)。
2、传播途径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要经过一定方式侵入易感者,传播途径有以下几 种: (1)空气传播:是指飞沫、尘埃的传播。麻疹、SARS、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等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水传播:水源受到污染,接触或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引起传染病流行。肠道传 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都可以经水传播。 (3)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和结核、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 传播。蔬菜被粪便污染后,可传播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4)接触传播:通过手可传播肠道传染病,疯狗咬伤可直接传播狂犬病。 (5)虫媒传播:昆虫如蚊、蝇等通过叮咬、吸血传播某些疾病。 (6)土壤传播:蛔虫等寄生虫卵及破伤风杆菌等细菌的芽孢,可生存在土壤中,侵 入人体会引起寄生虫病和破伤风。
4、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 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 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怎样阻断传播途径呢?(学生回答)
三、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不喝生水。 (2)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最好用消毒液消毒。 (3)不吃未加热的熟食,隔夜的饭菜要加热后再吃。 (4)不要大吃大喝,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肠胃消化能力减弱,大吃大喝就会增加肠 胃负担。 (5)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别人用脏手拿过的食物,外出购买食品,要监督售货员用 工具取食物。 (6)如使用食堂、饭馆的餐具,必须是经过煮沸消毒的。 (7)不吃苍蝇爬过的食物。因为苍蝇常在垃圾、粪便上停留,体内外常有大量病原 体,苍蝇叮爬食物,同时在食物上呕吐、排便,就把身上的病原体沾到食物上,人吃了这 些食物就容易生病。
2、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呼吸道表面上有大量的病毒、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 哭喊、吐痰而散布到空气中,免疫力低的人吸入后,就会得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 春季节,这是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接触更加密切;空气不流通增加了飞沫 传播的机会;另外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呼吸道的抵抗力也降低。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少与病人密切接触。 (2)发病季节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多拥挤,空气不好,得传染病的 机会也多。 (3)不要随地吐痰,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人的痰和鼻涕都含有大量的病菌。活动性 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几亿个结核杆菌。随地吐痰、乱擤鼻涕,既传播疾病,也是 不文明的坏习惯。吐痰应入痰盂或吐到纸里扔进垃圾箱。 (4)搞好预防接种。
(四)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传播。主要症状:发热、腹 痛、腹泻,大便初起为水样,以后带有粘液和脓血,典型病人有“里急后重”感。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消灭苍蝇,并可适 量吃些生大蒜。
2、传染性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水和食物或血液传染,有甲、乙、丙、丁、戊 等型。主要症状:明显乏力,食欲不佳,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右上腹 部疼痛,黄疸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并可分型。 预防: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消灭苍蝇蚊子;实行分餐制。 3.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由呼吸道传播。症状:有较轻微的鼻咽部不适,但全身症状明显, 起病急;有高热、怕冷,头痛,全身酸痛,咳嗽痰少,恶心呕吐等。 预防: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四、号召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 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阻断传播途径,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大家都可以少得甚至 不得传染病。
五、冬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八项措施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 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 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 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 免疫力。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坚持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 环,提高免疫力。
6、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 苗。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第2篇
()年级()班姓名()
一、填空(每空3分,计60分)
1、碘缺乏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
2、碘缺乏主要影响儿童的(智力)。
3、补碘最基本的方法是(食盐加碘)。
4、大骨节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少年)身上;主要发生在(农业户)。
5、大骨节病在临床上分为(早期)(Ⅰ度)(Ⅱ度)(Ⅲ度)。
6、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缺(硒)是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7、无论从个人、社区、或整个国家来说,碘缺乏对人类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脑发育的问题)。
8、截至到(1985)年底,世界上已有(82)个国家承诺实施食盐加碘 。
9、实施地方病区(移民搬迁)和(退耕还林)可以从根本上防治大骨节病的新发。
10、大骨节病发病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关系。
二、简答题:(第
1、2题各15分,第3题10分,计40分)
1、克山病的危害有哪些?
2、大骨节病的危害有哪些?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第3篇
一、任务与目标:
(一)任务
通过广播、板报、健康课、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地方病的现状、危害、防治及预防知识,并通过教师---学生家长这条传播链,达到信息的有效传播。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地方病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包虫病、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的有关知识,学会科学预防。
2.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地方病的预防与治疗。
3.提高学生自觉参与防治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4.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地方病病防治工作。
(二)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为全体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
(三)预期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使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小学生和家长均达到90%以上。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科任教师及各班班主任 下设办公室:(保健员)
(二)部门职责
1.教务处:负责宣传、督导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
2.少先队:配合教务处开展各项工作,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普及预防地方病知识。
3.班主任:积极开展地方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具体内容安排
1.制定学校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下发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3.教务处、各班主任等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4.下发地方病授课教案、学生上课。
四、具体工作:
(1)、上好地方病健康教育课。经我校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地方病病健康教育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教师为各班健康老师,授课时数安排为两节,其中第一节教授碘缺乏病的预防知识,第二节教地方性氟中毒或包虫病的预防知识。要求授课教师要有教案,认真上课。
(2)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知识竞赛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要求学生回去后向大家宣传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地方病有关预防知识,从而提高家长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老师学生家长村民这一有效的传播链开展宣传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提高防病意识。
(一)认真落实卫生防疫责任制
进一步强化学校卫生防疫责任意识,制定卫生防疫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卫生防疫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发现疫情要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部门报告,要加强同卫生部门的联系,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
(二)加强卫生环境整治,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1)学校在硬件上,争取做到校舍、采光、安全、厕所、桌椅配置、用水等均达到国家标准。
(2)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头发整洁、无异味;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教育师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
(3)组织做好厕所消毒、垃圾无害处理等工作。 (5)开展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整改。打分结果公布。学生宿舍开展流动红旗竞赛。积极开展“讲卫生、增进健康”的知识竞赛活动。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第4篇
为提高我乡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水平,根据县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站2011年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我站组织了本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培训。现将本次培训情况小结如下:
一、本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培训人员为防保站全体成员以及各村卫生所负责人及各村妇女主任,应到59人,实到56 人,其中3 人请假。
二、本次培训内容主要为:
1、碘缺乏对人体的影响与危害。
2、碘缺乏病的防治措施。
3、碘盐的科学使用。
小结:通过此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我乡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碘缺乏病防治水平,为科学用碘及防治碘缺乏病宣传垫定了基础。为确保我乡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培训目标。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懂得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2.通过听音乐、做游戏、做手工、升旗等活动,感受热爱祖国的情绪,使学生了解有关升国旗、奏国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体会国旗、国徽、国歌的神圣与庄严,了解我们在奏唱国歌时应怎样做。
教具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国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发爱国情感。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大中国》。师富于激情的导入。
播放课件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
师:欣赏完祖国的壮丽山河,你有什么想说的?
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小手和我一同写下这节课的课题吧。
板书课题:我爱我的的祖国
二、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培养爱国情操。
1、认识国徽。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天安门城楼上那金光闪闪的是什么?板书:国徽
看一看国徽上面有哪些图案?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代表着全国人民团结在祖国妈妈的周围。
小游戏:找国徽
2、认识国旗。
(1)认识国旗。
师:你们还知道什么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吗?
生:国旗。板书:国旗
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国旗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哪些图案?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旗面是红颜色的,在国旗的左上角有五颗黄色的小星星,四颗小星星围绕在大五角星的周围,代表着全国人民大团结。
(2)制作国旗(播放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展示作品。
(3)国旗旗面的红色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是革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4)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国旗?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3、认识国歌。
(1)介绍国歌。板书:国歌
读国歌的歌词。
4、怎样做。
(1)生打开课本一起读一读书上的一段话。板书:尊重
(2)小组讨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才能表达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师小结。
三、升旗仪式。
四、尾声。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第6篇
2008年工作总结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7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07年12月18~20日,“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总结暨2007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总结了2006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7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2008年8~9月受卫生部委托,地病中心派专家赴河南、广西、新疆3省(区)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工作。2008年9月,地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对2007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卫生部。10~11月,协助卫生部完成了本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撰写了督导自查报告。
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完成,地病中心编印了“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各项目省。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
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目前正在起草2008项目技术方案。
(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 7月12~13日,协助卫生部疾控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专家论证会,提交了关于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协助卫生部起草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方案》,并于8月27~28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启动会上,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地方病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9月1日~10月15日,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县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地病中心在对3省上报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地震需求调查评估总结报告》。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机构损毁严重,地震对水砷、水氟变化影响不大,灾区碘盐供应充足,未发现疑似新发克山病病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X线检出率均小于10%,但克山病病区部分居民有蛋白摄入不足、大骨节病区部分人群有硒营养不足的现象。
(三)饮茶型氟中毒调查
全面总结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总结报告,上报了卫生部。报告指出:
1、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西藏全区、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重病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没有饮茶型氟中毒的大范围流行。
2、饮茶型氟中毒的民族分布特征为藏族、蒙古族病情较重,病区的汉族和回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病;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病情不严重。
3、饮茶型氟中毒的职业分布特征是牧民病情严重。
4、饮茶型氟中毒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最大。
5、饮茶性氟中毒的年龄分布特征是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更加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分布特征。
6、全国 2
现有氟斑牙患病人数为665.16万人,其中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人数为50.53万人;成人II度及以上临床氟骨症患病人数为259.03万人。
(四)氟砷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全国3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省份和26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或高砷区省份,发放统一制备的含氟和含砷质量控制水样,进行了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质量控制工作。总体来看,全国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结果质量较上年有很大提高,不论是氟测定还是砷测定,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能满足低含量样品测定要求。但是,有少数实验室表现出较大的系统误差,应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本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地氟病和地砷病防治的实验室数据质量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并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扩大到各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
(五)《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 7月28~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会议,对地病中心提交的考评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修改。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月7~11日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云南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据此,完成评估方案的最终修改和定稿。
(六)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甲状腺肿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初步查清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范围和病情状况,高碘地区开始落实停供碘盐等防治措施。为了明确停供碘盐前后不同碘水平对甲状腺肿流行的影响,了解加碘盐在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病情中的影响作用,2008年7月11~25日碘缺乏病所和山东省地方病所的专家,在山东省开展了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在停供碘盐前后,水碘浓度为10~149.9μg/L的嘉祥县大张楼镇儿童尿碘中位数在接近300μg/L、水碘范围在150~299.9μg/L的郓城县黄堆集乡和水碘中位数>300μg/L的高青县唐坊乡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大于700μg/L,说明人群处于碘营养过剩状态;停供碘盐后,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无碘食盐 3
率达到99.0%,嘉祥县大张楼镇无碘食盐率达到64.2%,但人群尿碘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高碘地区,水碘是影响儿童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停供碘盐前,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为27.3%、10.5%和50.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山东省缺碘地区的甲肿率(触诊4.4%)水平,说明高碘地区的8~10岁儿童存在因摄入碘量过多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停供碘盐后,调查点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降为8.5%、8.0%和3.3%。
(七)西部大骨节病重点病区调查
针对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情况,选择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中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开展了儿童病情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调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的4个调查村中,除贵德县新建坪村外,其他3个村儿童X线检出率均在10.00%以上,尤其是贵德县斜马浪村检出率达18.00%,持续在较高水平。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萨迦县的2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其中萨迦县调查点的检出率为0,结果显示西藏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的重病区在昌都地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庆阳市西峰区2个村和内蒙自治区阿荣旗1个村X线检出率均略高于5.00%,与近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病情在控制范围内。陕西省彬县、咸阳市永寿县、宝鸡市太白县和陈仓县4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说明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得到了持久有效的控制。
(八)青海省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防治项目
大骨节病所与青海省地方病所及贵德县、兴海县CDC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于8月29日~9月10日对青海省贵德、兴海两个县儿童病情进行了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对贵德县2所寄宿学校儿童大骨节病调查结果表明,基本排除搬迁寄校发生病情流行的可能。并将贵德县斜马浪村定为换粮干预点;新建坪村为对照点;兴海县糖乃 4
亥乡上、下鹿圈村为投硒干预点,目前,基线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
(九)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回顾性调查及成人大骨节病治疗试点
2008年3月和10月分别对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尚志市、富裕县、克山县和林口县进行回顾性调查,4个调查点的280名学生中未发现临床病例。X线检查尚志市光辉村有1例干骺端检出,检出率为1.06%,其他3个调查点的X线检出率均为“0”。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儿童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结合连续18年病情监测结果,可以初步估计黑龙江省儿童大骨节病新发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2008年7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光辉村进行了“成人大骨节病药物治疗和疗效判定的研究”工作。
(十)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调查
2008年9~10月,克山病所完成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发硒和粮食硒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土壤硒的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份完成全部任务。
(十一)黑龙江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井GPS定位试点
2008年8月,在安达市调查了318口改水井,其中报废75口,正常使用和停用水氟大于2.0mg/L的改水井19口,具体结果正在分析中。
(十二)修订《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
200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会议。会上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的修订计划,布臵了修订编写任务。目前,该防治手册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还需要召开编审会议,经讨论修改后定稿。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自199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 5
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地方病重点监测,改为范围更广的抽样调查。为了总结18年来监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彰在监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11月26~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先进集体47个、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荣誉个人33名和先进个人132名。会上,地病中心作了自1990年监测开始以来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总报告,各省也介绍了本省的监测结果与监测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还就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编制新的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
为了适应目前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卫生部决定将重点地方病监测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为此,地病中心起草了新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方案,为开展新一轮的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7年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2007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并于2008年3月在云南大理召开地方病年报表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上对2007各省上报的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核对,并汇总了2007年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对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好的经验进行研讨、交流;讲解了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
受卫生部委托,对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2007年地方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动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落实,各病种的病情均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几年的年报数据产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省(区)病情波动大,以往的病情数据来源于80年代的调查,每年按一定率推算得出,随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调查,一些新的病情数据得以更新;二是部分省(区)对病区二次确认,修改病区类型,使改水率、改灶率下降,对此类问题进行纠正;三是一些省(区)的病区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是 6
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户数呈波浪式变化,湖南、四川病区户数增加较多。
(四)全国水氟、水砷筛查数据复核
受卫生部委托,复核了2004~2007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水氟、水砷调查数据,复核了未改水和已改水氟含量超过2.0mg/L的高氟村、高氟井及报废井数据;未改水和已改水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高砷村、高砷井及报废井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筛查出2.0mg/L以上高氟村14993个村、0.05mg/L以上高砷村842个村、2.0mg/L以上高氟井及报废井11081个、0.05mg/L以上高砷井及报废井248个。
(五)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为了建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措施数据库,做好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碘缺乏病信息平台的准备工作,撰写了“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六)标准工作
1、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重新改选,孙殿军再次聘任为主任委员,申红梅为副主任委员,魏红联为秘书长,王铜为委员;申红梅研究员获第五届卫生部卫生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2项地方病标准颁布并实施。
3、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上报并获批准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5项,即《氟斑牙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判定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标准》。
4、10月21~22日,“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会上讨论并通过了7个标准送审稿,即“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基本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标准”、“克山病治疗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及“食用盐碘含量”,现正在 7
修改并整理标准报批材料,准备上报。
5、10月14~16日参加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召开的“2008年卫生标准工作研讨会”。会上,汇报了2008地方病标委会的工作总结及下一工作计划和地方病标准制修订项目落实情况,参与讨论了“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事宜并介绍了地方病专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三、技术咨询
(一)起草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为了完成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各相关单位,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地病中心组织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本研究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的地方病防治目标:建立可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重点消除碘缺乏病;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将地方病患者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重症地方病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并在国家CDC组织的“优先领域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论证会”上介绍了地方病防治措施与防控策略。
(二)11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氟砷病组、克山病组、大骨节病组3个专家咨询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新的监测方案以及当前地方病防治重点工作。
(三)针对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和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
(四)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炉灶价格市场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为调整项目补助经费标 8
准,更好地完成下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2008年2月受卫生部委托,起草了“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碘盐价格补贴调研提纲及实施方案”。
(六)参与起草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组对上海专家和舟山市政府提出的食盐加碘干预策略有关意见的回复”。
(七)赴云南省对该省申报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八)起草了“全国大骨节病概况及四川阿坝州历史病情与现状”报告,为卫生部制定《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起草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现况及工作重点”报告,该报告为卫生部、扶贫办对制定青藏大骨节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文件要求,汇报了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防治现状及措施。
(十一)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丛书”中的地方病部分。
(十二)协助卫生部撰写“卫生事业改革30年成就”地方病部分。
四、科学研究
(一)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分别是“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BMP和PI3K-Akt在氟促成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应答”和“黄绿青霉素在低硒低蛋白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与心肌病变特点”。
(二)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8项。其中,国家十一 9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地震等因素影响,并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还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展了预试验;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砷暴露与健康效应及其评估技术”,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和应县完成了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发病特点与砷代谢模式多样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三)科研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硒蛋白P与云南省地方性猝死的关系”的项目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报告。
(四)科研工作检查
2008年11月初,地病中心组织了科研工作检查,对4个研究所的45项在研及未结题课题进行了检查,撰写了科研课题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要求未结题的课题尽快完成结题工作。
五、人才培养
(一)2008年3月,地病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该教材已经下发至各项目省,并应用于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岗位培训。8月15~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高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地方病学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受到全国业务骨干的欢迎。
(二)2008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即“地方病学及GIS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大骨节病X线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培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质量控制技 10
术培训班”。申报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
(三)为了提高各省B超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使各省间甲状腺容积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碘缺乏病所于6月23~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四次甲状腺容积B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四)多名专家参加了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等省组织的地方病防治专业培训班,完成了地方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工作。
(五)2008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站博士后5名,毕业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后8名。
六、健康教育
(一)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向23个省(区、市)、5个国内、国际组织及单位征集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154份,聘请6位国内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对资料进行了函审,从中筛选出118份资料用于建立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对部分优秀作品在地病中心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二)为第15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做了许多技术支持工作。一是设计了主题宣传画;二是制作并向全国下发了《千万别买非碘盐》三维动画片光盘;三是完成了6个预防碘缺乏病节目的组织及审片工作;四是参加了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活动。
(三)编制了《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2008年9月,地病中心与《健康时空》栏目合作,赴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现场拍摄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学科建设
(一)流行病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检查工作
10月6日,省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我校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行检查,我中心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迎接了省人事厅的检查。在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汇报会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孙殿军主任向省人事 11
厅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流行病学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包括目前的研究方向和2006~2007取得的主要科研课题、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08年9月,地病中心起草了《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哈医大地病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支持计划》和《哈医大地病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从实验室总体建设、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明确了今后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组建了病中心中心实验室
正式组建了地病中心中心实验室,利用日行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装备实验设备,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地病中心对本单位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进行了登记及图像采集工作。
八、学术交流
(一)11月8~9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首届青年委员会由50人组成,地病中心孙殿军研究员任主任委员,于光前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李颖副研究员任秘书。会上,青年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二)开展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初稿,并于10月份向全国重点单位征求意见,目前,正在准备布展工作。
(三)完成了2008年全年6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二等奖,在118种杂志质量评审中,排名第27名。编发“地方病动态”7期。完成地病中心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
(四)编印并发放了《辉煌的20年》庆祝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五)5月25~31日,在卫生部组织和UNICEF北京代表处资助 12
下,孙殿军主任率领中国饮水安全与监测考察组对荷兰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学到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六)8月7~11日,孙殿军主任等2人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氟学术会议,会上孙殿军主任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alternations and mechanism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 of rat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的大会报告。通过本次会议,使国际上对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七)5月,地病中心王铜研究员参加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心脏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克山病监测”的报告。
九、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
1、对湖北、江苏、安徽3省饮水砷最高的15个村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其中湖北省共普查5146人,检出率为0.097%;江苏省共调查1252人,检出率8.1%,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安徽省共调查1246人,检出率1.12%(14/1246)。
2、10月30日,召开了控制中国砷中毒协作组工作会议。来自生物医学、疾病控制、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水利工程和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代表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从生物医学、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角度分析了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解决影响中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主要科学问题。会议还讨论了不同部门在砷中毒防治研究方面合作的内容。
3、11月14~17日,举办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区21个省份。地病中心聘请多名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和内蒙的专家,针对地砷病诊断、地方病防治经常使用的统计软件和我国地砷病防治与科学研究进展开展了培训。
(二)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非碘盐率升高原因的现场调查
3月17~22日,碘缺乏病所和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所的专家,在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调查了5个乡镇。泊头市5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3%,居民户非碘盐率达64.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51.5%;东光县3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0%,居民户非碘盐率达35.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46.4%。本次调查发现,这两个县的居民户食用盐非碘盐率仍然较高,其原因除了由于周边高碘乡停供碘盐,造成一定数量的非碘盐冲销调查地区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所调查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包装上注明碘盐的食用盐实际上是非碘盐,居民无法辨别真伪,当作碘盐购买所导致。
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将继续以《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为指导,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为中心,做好防治、监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继续完成2007项目总结工作;做好2008项目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项目总结和2009年项目编制工作。
(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2009年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地病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将召开项目启动会,对各省进行项目培训,在各省(区、市)自查期间进行检查督导,协助各省解决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验收的省份进行国家级验收。
(三)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对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未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 14
乏病阶段目标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评估,为这些省份申报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病情数据。
(四)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和应急处理。在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进行高危地区监测,根据高危地区监测结果,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的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碘盐、碘油)措施,防止出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损伤。
(五)研讨制定我国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策略。随着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束,针对病区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规划与防治策略。
(六)继续开展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氟砷检测外质控工作。研究制备不同氟砷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下发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经验交流工作会。
(七)继续援助西藏和青海完成病情调查,切实掌握两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及现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的研究。继续完成今年在青海进行的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预防试验性干预的工作。
(八)结合成人大骨节病的试点治疗工作,制定
二、三级预防方案。
(九)出版《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克山病防治手册》。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开展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新监测方案培训工作,并做好技术督导,顺利地从哨点监测过渡到全国抽样调查,完成上述地方病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二)汇总2008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三)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水氟小于1.0mg/L的未改水村和改水 15
工程、水砷病情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从而掌握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和砷中毒的病情现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县级数据库。并制作GIS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病区分布图。
(四)建立及开发地砷病数据库,总结分析unicef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的2003~2008年全国水砷筛查所获得的数据,全面描绘我国高砷水源分布状况和饮用高砷水受威胁的人口数量,评价地方性砷中毒对病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建立健全全国克山病数据库,申请组织各省克山病防控机构,探索初步建立克山病监测数据库,包括克山病病区的历史资料、克山病监测的病人个案库、克山病监测的患病和发病数据库,使克山病防控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六)召开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定2009年地方病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做好地方病标准的制修订和评审报批等工作。
三、技术咨询
(一)协助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地方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二)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三)协助卫生部做好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召开换届会议。
(四)召开每种地方病专家组会议,讨论每种地方病重点业务工作的技术难度,积极向卫生部献计献策。
(五)完成卫生部临时安排的技术咨询工作。
四、科学研究
(一)完成好在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文章。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争取再承 16
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三)组织申报各级成果,争取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2项。
五、健康教育
(一)完成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的布展工作,并不断搜集有价值的实物予以充实。
(二)拟参与起草2009年第16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方案。
(三)针对目前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状况,召开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讨及培训工作会议。
(四)完成好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库的持续收集、整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执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即“EPI统计软件及地方病学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基层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
(二)举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理论和改炉改灶技术培训班”,对全国地方病防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
(四)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争取增加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地方病学》教材,争取正式出版。
七、学术与防治工作交流
(一)组织召开第七届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学术交流会议。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进入Medline医学检索系统。
(三)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八、国际合作
继续进行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危害”和碘缺乏病方面的合作项目;争取将“补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应用性研究”列入2009年儿基会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地方病的防治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