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精选3篇)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男性15例, 女性29例, 年龄最大67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 (44.8±16.7) 岁;病程2年以下13例, 2~5年者21例, 5~10年者7例, 10年以上者3例。对照组:男性17例, 女性26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31岁, 平均年龄 (46.3±17.8) 岁;病程2年以下12例, 2~5年者19例, 5~10年者9例, 10年以上者3例。

1.2 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治疗组:晨僵39例, 占88.6%, 关节屈伸受限37例, 占84.1%, 关节肿痛41例, 占93.2%, 典型的爪形手12例, 占27.3%;血沉 (ESR) 加快30例, 占68.2%, C反应蛋白 (CRP) 增高39例, 占88.6%, 类风湿因子阳性40例, 占90.9%, X线摄片关节骨病变19例, 占43.1%。对照组:晨僵38例, 占88.4%, 关节屈伸受限35例, 占81.4%, 关节肿痛39例, 占90.6%, 典型的爪形手11例, 占25.6%;血沉 (ESR) 加快31例, 占72.1%, C反应蛋白 (CRP) 增高38例, 占88.3%, 类风湿因子 (RF) 阳性41例, 占95.3%, X线摄片关节骨病变17例, 占39.5%。

1.3 诊断标准:参照叶任高主编的内科学[2]

(1) 晨僵至少1h, 持续时间≥6周; (2) 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 持续时间≥6周; (3) 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 持续时间≥6周; (4) 对称性关节肿, 持续时间≥6周; (5) 皮下结节; (6) 手和腕的X线改变; (7) 类风湿因子阳性, 以上7项中具有4项即可诊断。

1.4 排除标准

(1) 晚期关节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者; (2) 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对药物过敏的; (5) 合并其他药物治疗的。

1.5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1)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75%, 血沉、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 (2)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30%~50%, 血沉、CRP有改善或无改善; (3) 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30%, 血沉、CRP无改善。

2 方法

治疗组: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组方:桂枝12g、芍药9g、甘草6g、麻黄12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附子12g (炮) , 加水750mL煎沸15min, 口服100mL/次, 3次/天, 雷公藤多甙片30mg/次, 2次/天;对照组:口服氨糖美辛肠溶片1片/次, 1次/天;正清风痛宁片2片/次, 3次/天。两组病例均治疗20周。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见表1。

注:组间比较:P<0.05

3.2 两组疗效

见表2。

注:组间比较:P<0.05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滑膜病变所致的关节肿痛, 继而关节间隙变窄, 晚期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资料显示, 女性多见, 男女约1∶3, 好发于30~50岁年龄, 致残率高, 预后较差。目前, 对RA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疼痛和炎症, 阻断骨质破坏的发展以及改善关节功能上[4]。RA的发生是由不同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单纯针对某一细胞因子的治疗不一定能达到很好效果, 而使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通过作用在不同的信号通路和分子上, 既能保留单药作用的优点, 又能抑制其不良反应, 从而取得更好疗效[5], 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又可通过辨证论治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 临床疗效明显, 患者易于接受, 治疗的依从性也好。

本病属中医“痹病”范畴, 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病情迁延不愈, 可致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 形成正虚邪恋之候。临床治疗宜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滋阴清热。方中桂枝善于温经通脉, 调和营卫;知母性寒, 清热不伤正, 滋阴不恋邪;附子性热, 能祛寒湿, 为开痹之大剂;防风祛风除湿;白术健脾补虚。桂枝、芍药、知母、甘草合用, 具有养阴清热, 调和营卫, 利湿消肿之功效;麻黄、附子、桂枝合用, 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之效能。有研究报道[6], 附子对血液循环具有明显作用, 能增加血流量, 降低外周阻力, 改善微循环功能;附子中的乌头碱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能消除关节肿痛, 改善临床症状。雷公藤多甙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作用, 能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及炎性介质的释放, 疗效与皮质激素相似, 但没有激素样副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非细菌性炎症及免疫性疾病, 与中药联用具有明显协同作用, 特别对寒湿痹阻型RA疗效更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中心伤骨科门诊治疗的8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对照组:应用氨糖美辛片加正清风痛宁片治疗, 两组病例均治疗20周, 观察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 有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6%, 对照组65.1%;治疗组患者的晨僵、关节屈伸受限、关节肿痛等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全、有效。

关键词:桂枝芍药知母汤,雷公藤多甙片,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Gabriel SE, Michaud K.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incidence, prevalence, mortality, and comorbidity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J].Arthritis Res Ther, 2009, 11 (3) :229.

[2]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0:897-90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9-30.

[4]Donahue KE, Gatehner G, Jonas DE, et al.Systematic review: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har ms of disease-modifying medication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InternMed, 2008, 148 (2) :124-134.

[5]王康郭生玉.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治疗新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14) :2187.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第2篇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关节肿痛;雷公藤膏药;组方;制作;中医药治疗;经验

雷公藤膏药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益气和营养血、滋补肝肾亏损、活血化瘀消肿、祛痰通络止痛之功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肿痛,疗效满意。笔者自拟雷公藤膏药方外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痛处,配合自拟雷公藤合剂方口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制作工艺与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 雷公藤膏药

1.1 处 方 雷公藤50 g、生川乌50 g、生草乌50 g、黄芪50 g、独活50 g、桑寄生50 g、秦艽50 g、防风50 g、细辛30 g、白芍50 g、杜仲50 g、桃仁50 g、红花20 g、当归50 g、乌梢蛇100 g、冰片20 g、樟脑30 g、血竭20 g。

1.2 仪 器 燃气灶1台,液化气 罐1罐,铁锅2个,锅铲2把,铁锅盖1个,塑料盆4个,铁皮桶2个,柳树棒50 cm,压面机1台,膏药布,膏药模具,桌子1张,玻璃1块。

1.3 方 法

1.3.1 药物的处理方法 ①雷公藤50 g、生川乌50 g、生草乌50 g、黄芪50 g、独活50 g、桑寄生50 g、秦艽50 g、防风50 g、白芍50 g、杜仲50 g、桃仁50 g、当归50 g、乌梢蛇100 g,用香油泡7~10天。②红花20 g、细辛30 g,用香油泡7~10天。③血竭20 g、樟脑30 g、冰片20 g,打粉备用。

1.3.2 制作工艺

1.3.2.1 炸药 把香油倒入锅内,用文火加热,油温达40~80 ℃时,把中药①放入锅内炸。油温达200~220 ℃时,把中药②放入锅内炸。根据煎透的难易,先下根、茎、骨、肉、坚果之类,后下枝、梗种子类,最后下花、叶、果皮、细小种子类。药物各有不同的耐热力,如同时下锅炸取,结果会使脆软薄片、细小种子枯焦而变性;成分坚硬的未煎透,不能很好地发挥药物应有的效能,影响膏药的质量,降低疗效。炸药时,需不断翻搅,使药物受热均匀,煎透,以更好地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当油温达200~250 ℃时,药外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未炭化时,即用漏勺将药渣捞出,将药继续煎制10 min,以促使香油和药物产生的氧化物蒸发,使药油内的杂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提高膏药的质量。

1.3.2.2 炼油 炼油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取药油继续煎制至320 ℃左右,把煎好的药油离火后,稍凉倒入细盆内令其沉淀,用纱布过滤。熬油程度决定膏药的质量,如熬不到火候则膏药质软,贴于皮肤时容易移动,而且粘力强,又不宜剥离;熬制过老则膏药质硬黏着力小,贴于皮肤时容易脱落。炼油是否将要熬制成,可根据以下3个标准进行判断:①炼油时油烟开始为青色,随温度增高逐渐转成黑浓烟,进而为白色浓烟,以观察到白色浓烟为准;②观察油花,一般情况下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后向锅中央集聚,油花在锅中央时为准;③取少量药油液于水中,待油滴散开又聚集成珠不散,色黑亮为准。如油滴散开膏色成灰色,说明油未熬好,即太嫩,需再熬再试。在油将熬成时再用武火炼油3~5 min。因武火能加速油与丹的化学变化过程,缩短下丹的时间,此时油温一般在300~360 ℃,要立即将锅离火。炼油时要精心操作并要不停地搅动,以免油在高温时发生燃烧。如果锅内着火即可用铁锅盖将火扑灭。

1.3.2.3 下黄丹成膏 将炼好的药油离火稍凉,在不低于250 ℃时加入黄丹。下黄丹前要注意观察黄丹的质量,如太差,熬膏药时很费时间,不宜熬成,熬成的膏药呈灰白色而无光泽。可用水飞除去杂质,方法:先将黄丹浸于水中用力搅动,使杂质漂浮水面,然后倾去,再把黄丹晒干炒至焦黑。如黄丹太粗或含有水分炒后必须过80~120目筛,方可使用。下黄丹时锅离火,将炒好的黄丹置于细筛内,均匀地撒在油中,同时用木棍顺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使黄丹充分与药油产生化合反应,以防黄丹浮油面或结粒沉于锅底。下黄丹时间:需5~10 min。下黄丹的标准:春季为210 g黄丹,500 g油;夏季为240 g黄丹,500 g油;秋季为210 g黄丹,500 g油;冬季为180 g黄丹,500 g油。下黄丹后,黄丹与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丹沸腾而泡沫上升,同时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浓烟,此时要加速搅动或酌情喷洒少许冷水,使油沫自落,烟与热尽可能飞散,以防燃烧,使膏药变质。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时,表示膏药已成,此时要做老嫩试验。熬成后,以少量冷水撒入膏药中激之,并搅动3~5 min除去青烟。检查膏药老嫩的方法如下:取少量的膏油滴入冷水中,待稍冷取出用手扯之,如软而粘手拉丝柔软无力则太嫩,应再熬再试;如扯之丝粗细不匀,或脆断像豆腐渣样表示已过火,均需加入炼油再熬再试。如用手扯之成细丝并有韧性,扯之不粘手而有力,色黑润有光泽表示已成。

1.3.2.4 去火毒 油和黄丹在反应过程中,部分生成具有毒性或强烈刺激作用的铅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能溶于水,利用浸泡将其除去。如直接应用,往往会对局部皮肤产生刺激,轻者会出现红斑、瘙痒,重者会发泡溃疡。浸泡步骤如下:待炼成的药膏稍冷却后,慢慢以细流倒入预先盛有大量冷水的缸中,同时用木棍搅拌,使膏药在水中成带状。如可以,说明火毒已去。等膏药冷却凝结时,制成4块,每块0.5~1.5 kg,浸泡3~7天或更长时间,每天更换新水数次。

1.3.2.5 摊贴 摊贴前先将已去火毒的药膏置于锅内,微火加热熔化,并使水汽去尽。当降至70~80 ℃时,将树脂类及其他细粉药加入搅匀。膏药温度在40 ℃左右时,再加香窜药及珍贵细料搅匀成膏。摊涂时左手持膏药布,右手用小木棍挑起一定量的膏药,置于膏药布的中央进行摊涂。顺时针方向转动膏药布,逆时针方向摊涂膏药,这样可以把膏药摊成圆形。还可以用压面机将膏药压成薄片,用膏药模具压取所需要的大小,制成厚薄大小一致的膏药。

nlc202309020047

1.4 质量要求 ①所需中药材要确保购于正规医药公司,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②要按规定的要求煎煮、浓缩、粉碎药材;③摊膏前温度不能超过70 ℃;④膏药要老嫩适中,不渗不流,不需要加热,用人体的温度就可将膏药直接贴于皮肤上;⑤人工摊的膏药要厚薄均匀,无飞边缺口;⑥制作完成的膏药,密封3天后方可以使用。

2 雷公藤合剂[1]

其组方为:雷公藤50 g、生川乌50 g、生草乌50 g、黄芪50 g、独活50 g、桑寄生50 g、秦艽50 g、防风50 g、细辛30 g、白芍50 g、杜仲50 g、桃仁50 g、红花20 g、当归50 g、乌梢蛇100 g、冰糖1000 g、白酒2500 g。制作方法:将上药用2500 g水浸泡30 min,用武火煎开后,再用文火煎,使药煎至1250~1500 g时,过滤去渣,兑冰糖溶化,再兑白酒,待冷却后灌装即成。每次口服30 ml,每天2次(即早晚各服1次)。

3 讨 论

3.1 关于雷公藤膏药 熬膏药时一定要用芝麻油,芝麻油具有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的功效。下黄丹前,一定要做滴水成珠试验,如不成珠则嫩了,要继续熬;如珠下沉,则老了,加10%的芝麻油继续熬,直至合格。加入中药药粉后,做老嫩试验,要老嫩适中。老了,不粘皮肤,容易掉下来;嫩了,膏药流,污染衣物,不易揭下。摊的膏药要厚薄均匀,无飞边缺口。建议使用压面机做膏药,压面机做的膏药厚薄大小一致。

贴膏药时,先清洁所贴部位皮肤,再用生姜将所贴部位皮肤擦红,根据病变部位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膏药,揭去膏药衬纸,贴在患部或相应的穴位上。用手捂2 min,不需要用火烤,膏药在人体热力的作用下软化后便紧紧地粘附在皮肤上。每贴可用8~10天,洗浴时可以先揭下,浴后再贴。可以反复揭贴数次,膏药不流不走,不污染衣物,方便清洁。3贴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贴膏药时要注意:①膏药所贴部位应无毛发,有毛发者须将毛发剃去;②孕妇禁用;③皮肤溃烂处禁贴;④需要长期使用膏药时,每3天揭下膏药,休息1夜,给皮肤一次透气透湿和休息时间,避免膏药对皮肤产生连续刺激;⑤贴上膏药后如症状加重,可根据病证和方药进行分析,如不对症不可再贴;⑥贴上膏药后如出现药疹,轻症揭去膏药后可自行消失,重症可擦抗过敏药膏,待药疹消失后再贴;⑦使用膏药时可配合其他疗法协同治疗,以提高疗效。病情稳定时膏药可以起主导作用,急性期时膏药可以起辅助治疗作用。

3.2 关于雷公藤合剂 雷公藤合剂方中,雷公藤、生川乌、生草乌大辛大热,为驱除寒邪要药,有祛风湿、定剧痛的作用;独活、秦艽、防风、细辛、乌梢蛇搜风通络蠲痹,使邪外出;黄芪益气固表,以防大汗表虚;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芍药合营养血、行气止痛,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杜仲、桑寄生培补肝肾;冰糖甘平缓和雷公藤、生川乌、生草乌的剧毒之性;白酒助诸药宣痹通阳之功。全方共凑祛风散寒除湿、益气固卫、合营养血、培补肝肾、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故用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每获良效。

制作雷公藤合剂时,一定要按要求熬制,要熬4 h以上。患者口服后,如果口唇发麻、舌头僵硬,提示雷公藤中毒,需要将雷公藤合剂重新熬1 h,同时要口服参乌汤解毒。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治疗难,要想取得好的疗效,医患配合共同防治十分重要,否则因为患者的不配合,却收不到预期的疗效,或短期收效后不能巩固而前功尽弃。经过3个月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各项检验指标正常后,还要继续口服雷公藤合剂3个月。以后,每年口服雷公藤合剂3个月,连续服用3~6年,以巩固疗效。选用雷公藤、生川乌、生草乌等有毒之品,一是要炮炙得法;二是要掌握好剂量。雷公藤作汤剂服用,选去皮者为好,从小剂量开始,每天服用6 g左右,逐渐加至每天10 g。先煎30 min,再入其他药同煎,服药时兑约30 ml的蜂蜜或冰糖可起减毒增效的作用。笔者临床运用雷公藤20多年,未见毒副反应;生川乌、生草乌先煎30 min,再入其他药同煎也未见毒副反应。现市场出售的多为制川乌、制草乌,与药同煎亦可。

4 参考文献

[1]陈兴华.雷公藤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体会[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53-54.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临床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60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32例;年龄20~68岁, 平均36.8岁。全部病例均有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 抗链球菌溶血素“O”凝集效价 (抗”O”) >500U。遵循随机分配原则, 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年龄 (37.2±4.0) 岁;对照组30例, 年龄 (36.1±4.6)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米诺环素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盐酸米诺环素片 (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50mg/片) :首次200mg, 以后1次100mg, 1日2次;雷公藤多苷片 (浙江普洛康裕天然药物有限公司, 规格10mg/片) :1次20mg, 1日3次, 饭后服用。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1次20mg, 1日3次。两组患者用药2周后, 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2,4]

(1) 临床缓解:临床症状全部缓解, 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抗”O”、血沉、WBC值正常。 (2) 显效:全部或主要症状消除,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能够正常活动;抗”O”、血沉、WBC值基本正常。 (3) 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 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 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 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能力有所恢复;抗”O”、血沉、WBC值有所改善。 (4) 无效:患者关节仍伴有疼痛感, 功能仍然存在障碍, 红肿症状消退;抗”O”、血沉、WBC值仍然维持较高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3%) 和临床缓解率 (63.33%) 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70.00%) 与临床缓解率 (2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发现1例患者肝功能受损, 丙氨酸转氨酶 (ALT) 与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轻微升高, 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 米诺环素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期间, 应该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3 讨论

风湿性关节炎病因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探明, 医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 除了机械磨损外, 还有免疫、生化、遗传等多种因素[5]。目前, 风湿性关节炎的西医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炎、镇痛, 抗风湿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减轻或停止关节损害, 免疫调节剂干预机体异常免疫反应[6]。但是, 因为不良反应多且比较严重, 患者依从性差, 临床效果欠佳。因此, 寻找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患者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探索的热点之一。

米诺环素 (MNC) 系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 在本类药物中抗菌活性最强。由于病原微生物容易对其产生耐药性, 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然而, 米诺环素的抗炎、免疫调节、镇痛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药用价值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研究[7]表明, MNC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β、NO和超氧自由基生成与趋化作用而产生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MNC能够对T细胞早期活化和增殖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8], 降低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减少免疫复合物的生成及其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的损伤。MNC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c-fos在脊髓的表达产生镇痛作用[9], 可用于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症状。

雷公藤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 多用于免疫因素引起的疾病。雷公藤多苷为雷公藤的氯仿-甲醇提取物[10], 含有二萜内酯、生物碱、三萜等多种活性成分[11], 具有抗炎、免疫调节、镇痛等药理作用。研究[12]证实, 雷公藤多苷抑制炎症因子IL-1和TNF-α生成, 降低其在外周血液中的浓度, 进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冯光礼[13]等报道, 雷公藤多苷可显著降低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 (CD3+) 、T辅助性及T诱导性淋巴细胞亚群 (CD4+) 百分比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并且显著提高T抑制性淋巴细胞亚群 (CD8+) 百分比, 产生抑制细胞免疫反应作用;雷公藤多苷还能够抑制B淋巴细胞, 影响体液免疫反应。戴巧定等[14]发现, 雷公藤多苷能够降低大鼠血浆、滑膜P物质水平, 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精选3篇)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治疗组:男性15例, 女性29例, 年龄最大67岁, 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