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风沙源治理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风沙源治理范文(精选7篇)

风沙源治理 第1篇

沙尘暴长期困扰着我国西北华北地区, 因此这一“规划”酝酿已久。上世纪50年代西北地区强、特强沙尘暴仅发生5次, 1960年代为8次, 1970年代为13次, 1980年代为14次, 而1990~2000年就发生了20次。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 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更加频繁。2000年春,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14次大范围沙尘暴或浮尘天气, 频率之高, 范围之广, 强度之大是建国以来所罕见。据报道当时大陆的沙尘暴还波及到日本和韩国。

据研究分析发现, 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 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境外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主要有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一地区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 源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西部的沙漠地区的沙尘天气使我国西北、华北饱受肆虐。

沙尘暴不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除内蒙古以外,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河北坝上和西藏那曲等地, 沙化土地年均扩展率达4%以上。风沙的步步紧逼使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被迫迁移他乡, 成为“生态难民”。与此同时, 恶劣的环境又严重地制约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1998年4月西北12个地、州遭受沙尘暴袭击为例, 46.1万亩农作物被毁, 11.09万头牲畜死亡, 156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据了解, 全国已有1500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和5万公里灌渠因风沙的危害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专家们测算, 近几年来, 我国每年由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相当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可怕的后果?干旱少雨、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固然不可忽略, 而人类饮鸩止渴式的索取也难辞其咎。由于超载放牧、乱开滥垦、滥挖药材等人类行为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 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牧草产量普遍下降了30%70%, 而牲畜量却快速增长, 饥饿的牛羊造成了草场的退化、沙化, 失去植被附着的薄土层经不住西伯利亚强风的吹掠, 草场两三年之后就沙石尽现, 相当一部分地区沦为戈壁荒漠。由于风沙危害, 已经造成了北京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导致生产力低下, 拉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别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于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西部建设的重点工程揭开帷幕。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十大工程”之首,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和黄土高原区、阿拉善风沙区等5个重点区域, 启动建设农区退耕还林还草、牧区种草休牧、防沙治沙、生态移民等7项重点工程。

截至目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显示, 中央已累计安排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资金412亿元, 工程实施以来, 各项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是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态势,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工程区植被逐渐转变为乔、灌、草或灌、草结合的复合植被系统。二是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 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植物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达根系, 减轻了土壤风蚀。工程区地表释尘总量从2001年的3124万吨减少到2009年的1772万吨, 减幅为43.3%。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010年共遭受3次浮尘天气影响, 少于近10年同期均值4.9次, 2007年以后没有出现过扬沙天气。三是工程区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增长。工程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5.4%, 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四是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10年来, 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78元增加到5788元, 年均增长11.5%。五是工程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在转型。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风沙治理 第2篇

一、工程建设的原则

(1)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

(2)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的原则;(3)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4)四是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5)五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二、工程建设措施包括:

(1)林业建设,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农田林网、现有植被保护、荒山荒地荒沙造林、苗木基地和采种基地建设。

(2)草场建设,包括:人工种草、草场围栏、飞播种草、基本草场建设、封山育林、草种基地建设。

(3)农业措施,包括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栏封育,基本草场建设,草种基地,禁牧,建暖棚,购买饲料机械等。

(4)小流域综合治理,包括:植树种草、坡面工程、沟道坝系工程、小型蓄排水工程、封禁工程、水土保持林草种苗基地建设等。

(5)禁牧舍饲,具体包括:圈舍建设、饲草加工机械购置。(6)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7)退耕还林工程。(8)生态移民工程。

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即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使风沙天气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公司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设立标牌,标明建设规模、投资、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行政责任人。

三、工程的主要目标

(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退、封、飞、造相结合,生态措施、工程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规划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围栏封育等工程,全乡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沙丘、沙荒基本被绿色植被覆盖,以前的干河滩如今已有蓄水,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各地在实施荒山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等项目中,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

四、对风沙源的意见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

政府从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重大的历史责任和重大的发展机遇,放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工程的各项政策及法规,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的政策及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成立工程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小组可以有计划、财政、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联合组成,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的顺利,有效,高速实施;三是为了加强监督,提高效率,省、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逐级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签订防沙治沙责任状,明确各级政府首长为工程建设第一责任人,使目标责任制落到了实处。(2)加大科技投入与运用

一是加大造林树种结构调整力度。促进项目区造林由单一树种向多树种转变,由单一林分向乔灌草混交复合林分转变。在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的辅助造林中,大力营造油松、落叶松等树种,使工程区实现针阔混交,提高造林成活率;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各级林业部门应普遍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碑牌等多种形式,以及6.17“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等机会,广泛深入宣传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和成功典型,提高全社会对防沙治沙的认识,使造林绿化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邀请专家对防沙治沙政策、技术规范、建设模式等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项目区干部的政策、技术和管理水平。市、县林业部门应通过办培训班、田间地头咨询指导、免费印发技术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动为林农提供各种培训,提高造林一线施工人员和农民的技术水平,为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3)大力培育良种

工程建设必须要种苗先行,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工程建设的基础。为确保工程用苗质量,应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种苗(采种)基地建设,对国有骨干苗圃进行改建和扩建,以提升质量,提高产量,增加品种;二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种苗质量。重点抓优质、耐干旱、抗瘠薄的树种品种的培育工作,尤其是增加优良乡土树种的选育,重视培育经济或观赏价值较高的灌木品种;三是工程用苗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合格苗木不上山。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苗木标准,种苗采购必须有种苗主管部门出具的“两证一签”,做到了不合格苗不上山。

(4)切实做好封山育林工作

兴隆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第3篇

关键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成效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81-02

兴隆县环围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全县总面积3 123km2,其中隶属于密云水库、海子水库上游流域面积775.1km2,地表径流自燕山主峰雾灵山而下,汇集形成上潮河、清水河、泃河等主要河流。其中清水河至密云水库仅16.73km,泃河至海子水库仅6.75km,3条河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53亿m3,是距北京最近、最直接的水源供给区。所以,大力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高标准的水生态保护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兴隆县于2001年正式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建设项目,全县上下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建设京津生态屏障为核心,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精神,精心规划、科学设计、严格实施、规范建设、优化管理,项目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 治理速度明显加快

针对我县山高坡陡,降雨量多的特点,我们探索和完善了“山上植树种草保水土,坡地退耕还果调结构、沿路集中果园增效益、河川速生杨树护堤岸、坡面生态措施、沟道工程措施”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按立地条件的差异多层次立体开发和各项措施功能不同的梯次布局,在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了山场、土地、河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十几年治理,全县共开展治沙的小流域4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km2,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治理速度是过去的3倍多,治理投入是过去的5倍多,而且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发生了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系统的转变。多年来项目建设共完成造林8 689.57hm2,其中乔木林5 795.4hm2、经济林2 894.17hm2、封山育林3 473.3hm2;新修水平梯田127hm2、水平阶267.66hm2、树下水保工程2 242.47hm2、建设谷坊坝977座、修筑护村护地坝11.922km、作业路58.097km;完成水源工程504处、节水灌溉工程827处、新打井182眼、维修旧井118眼、铺设固定管路1.52km,移动管路管带28万m,配套机泵446台套;控制灌溉面积3 466.67hm2,可浇果树286万株。

图1 蘑菇峪小流域侧柏造林工程

图2 半璧山镇靳杖子村节水工程

2 水土保持工作内涵不断拓展

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实施,使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内涵和定位发生深刻变化,由过去“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地方经济”向“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转变,水保工作迈向了服务京津的大舞台。采取立体布局的植物措施,形成乔灌草紧密结合、盘根错节、水土相连的保土固沙体系,年保土能力达到1.3万t,森林植被能起到削减水速的作用,此项目的实施大大降低大风对沉沙的携带能力,从而使京津风沙源得到部分控制,对提高当地及京津地区的空气质量、美化京津周边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经统计,治沙项目区植被盖度和保土能力大幅提高,生态质量开始向良性发展。治理区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47.2%提高到2012年的75.8%,增加了28.6个百分点;年增保土能力47.67万t,比2000年提高72.5个百分点。据北京市发布的环境监测报告,北京市东部郊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2000年的187d提高到2004年的249d,增加了62d,为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3 南天门小流域谷坊工程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路子越走越宽

依托项目建设,山区生产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走上了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新路子,以特色林果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佛爷来、三道川、兰旗营、伙山子、北营房、宝地、古庆等一大批小流域经济沟,为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12年,治理区果品产值比2000年增加了1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25元。同时,各种治理措施的对位配置,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粮食、经济作物及果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及第三产业,扩大了劳动就业领域和机会,有利于帮助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对我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图4 宝地小流域经济林

图5 洒河流域大洼村经济林

4 水土保持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通过项目实施的积淀,使我县水保建设管理工作走上了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轨道。一是项目管理,引入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管理合同制等管理机制,使得项目运行规范有序;二是规划设计引用了“3S”技术,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极大地推进了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由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的转变,为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加快发展后续产业,富裕山区农民,巩固治理成果

制定和实施加快研究后续产业、引导和扶持销售、加工等方面的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基地、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等有关配套政策,以巩固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果。当前,生态旅游、果品深加工、中药材种植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山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雾灵山乡的生态旅游、大杖子乡的中药材种植已初见成效。我们始终坚持京津风沙源治理与富裕山区农民相结合,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工程的内在潜力,让山区农民从生态建设中获取更多的收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实际,加快研究和制定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和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和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研究 第4篇

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河北的平泉县,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个县(旗、市、区),总国土面积为45.8万平方公里[1]。

工程建设期限为10年,总目标是到2010年,完成退耕还林3943.61万亩,其中退耕2012.57万亩,荒山荒地荒沙造林1931.04万亩;营造林7416.19万亩;草地治理15941.70万亩,其中禁牧8526.70万亩,建暖棚286万平方米,购买饲料机械23100套;建水源工程66059处,节水灌溉47830处,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2 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监测

监测是指为满足对被监测对象评价的需要,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连续收集被监测对象相关数据的方法。它不同于调查之处就是它是连续的多次调查,体现了动态、反馈和控制思想(见图1)。

目前,研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监测技术体系和综合效益评价方面。监测技术多是利用TM、SPOT5、Quick Bird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以GIS技术为平台,充分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设计与检查验收资料,以遥感监测为主要技术手段,获取监测区的空间分布信息、动态信息,结合地面调查验证,对监测区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状况、实施成效及效益进行监测评价。工程监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工作、遥感数据预处理、信息提取、抽样验证、统计分析等5个阶段(见图2)[2]。

1.3 目前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往往是每年产生一批监测数据,评价是用各年数据的对比来进行分析的。这种监测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监测的时间分辨率低,数据时效性差。年度监测虽然与森林资源一类调查(5年为一个周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10年为一个周期)相比有了明显缩短,但相对于滥砍盗伐、病虫害、火灾等变化情况却是时间太长,虽然能监测到但也存在时效问题。

(2)监测的空间分辨率低。目前的监测方法主要是以遥感数据为信息源,辅以地面调查进行验证。而遥感数据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即使能获取到,经济成本也会很高。这就使得很多时效强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生在被抽样调查的样地内(或附近)就很难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降低了监测的空间分辨率。

(3)监测的内容单一。虽然目前也有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植被变化等方面的监测内容,但仍然缺乏火灾和病虫害等事件的时效性强的监测内容。

2 网格化管理与监测

2.1 网格化管理的应用

网格化管理起源于国外的街区管理理念,目前在城市管理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提出并实施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此后,建设部先后分三批在全国51个城市(区)进行网格化城市管理试点。截止到2009年10月,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个城市(区)采用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法国、美国、加拿大、印度、越南、阿富汗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先后到北京市东城区参观[3]。

除了城市管理方面,网格化管理还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访、社区管理、气象管理、水域管理、工商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2.2 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思想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个术语,其定义目前尚未得到学术界的统一认识,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郑士源等[4]认为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

陈平[5]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通过网格地图技术的运用将管理空间细化,实现管理对象的精确定位、管理资源的全面整合、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笔者认为,目前对网格化管理的理解有两种取向。一是狭义地将网格化管理理解为管理责任区的划分。这种方式只看到了网格化管理的表面。用这种方式来看,以前农村的包产到户、门前三包、层层签订责任书,都可以被称作网格化管理。二是广义地将网格化管理理解为用户简化使用和服务资源的整合。这种理解几乎可以包罗万象,比如现在的各级信访大厅、行政服务中心等。

综合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实现“四化”,即管理单元网格化、日常监管动态化、专业处置高效化、考核评价科学化;其显著特征是闭环反馈。

2.3 网格化监测

将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应用于监测,就形成了网格化监测。它可以以网格为单位,精确、实时、高效地完成监测对象的定位和数据采集,将关口前移,变以前的事后管理为事中管理,随时随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体系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体系包括“四体系一系统”,即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网格化监测系统(见图3)。

3.1 组织体系

主要包括管护员队伍、日常管理机构、临时议事机构。《森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不一定都是森林,所以将护林员改称为管护员。他们是林业政策法规最基层的宣传员,起着前哨作用,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工程区的各种动态,把乱砍乱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管护员队伍,也要成立相应的日常管理机构,称为监测中心。监测中心除了接收管护员报送的信息,向专业作业队发送办理指令外,还要对管护员、专业作业队的办事效果进行评价。监测中心的发展目标是管理问题的汇集中心、处置效果的评价中心、数据规律的分析中心、预测预报的支持中心。管护员自身不一定能够解决监测到的问题,这就需要专业作业队伍来处理(如较大面积火灾),这些专业作业队伍需要不定期地进行情况沟通、协商,就需要成立临时议事机构(如联席会议)。

3.2 运行体系

运用分层、分段的思想,可分为总体框架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总体框架可以分为硬件与网络层、基础软件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终端用户层五层。业务流程可以分为管护员、监测中心、专业作业队三段,形成封闭的反馈环。

3.3 保障体系

包括政策保障、数据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四个方面。其中数据保障是基础,主要包括获取基础地理数据、进行网格划分、建立部件事件标准、完成部件普查和更新四个方面。政策保障是指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保障整个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转。资金保障是指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监测中心和管护员的工资、福利、监测系统的维护费用等。科技保障是指对管护员、监测中心、专业作业队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3.4 评价体系

包括对专业作业队、管护员的工作评价,评价分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两个方面。其中工作质量指完成工作的水平,工作效率指完成的速度。

3.5 网格化监测系统

网格化监测系统是整个监测体系实施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三段式闭循环之间的联系作用。它的构建要结合软件工程思想,通过使用可视化开发工具,根据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来建立。

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内容

根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年度检查验收办法》的相关规定,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检查内容包括计划任务完成的进度和质量情况、作业(初步)设计情况、资金及粮食到位情况、工程建成后管护情况、工程管理情况、工程档案管理情况几个方面,检查标准涉及植树造林(含人工造林、封沙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或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种苗基地、沙障成效)、草地治理(含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栏封育、基本草场建设、禁牧舍饲工程)、水利措施(含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工程、节水灌溉)、生态移民及其它工程。因此,网格化监测的内容重点就在以上几个方面。

4.1 各类土地类型及面积变化监测

随时监测工程区内林地、草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变化情况,植被的面积、分布及生长状况。

4.2 工程实施进度及质量监测

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类型实施的面积、数量和工程质量方面的情况。对退耕还林、荒山荒地荒沙造林的实施情况、工程的权属、树种、工程实施地块造林保存及成林情况进行监测。

4.3 植被变化动态监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植被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1)按树种起源、权属、林种的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情况;(2)监测区植被的面积、分布及生长状况;(3)植被增加和退化情况。

4.4 工程建设生态效益评价监测

生态效益是指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后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效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态效益监测内容包括工程区水土流失状况、土壤侵蚀、沙化土地变化等。

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流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的主要流程就是一个三段式封闭反馈环(见图4)。这个闭环的主要环节:(1)管护员发现问题后上报到监测中心;(2)监测中心根据相关标准,经审核把关后,认为有必要进行处理,就立案批转到专业作业队;(3)专业作业队进行问题的处置后将结果反馈回监测中心;(4)监测中心收到专业作业队的反馈后向管护员发送核查指令;(5)管护员再到现场核查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并将结果反馈给监测中心;(6)监测中心根据管护员反馈的核查结果,确认问题是否解决,如果解决,就结案,否则将继续批转到专业作业队继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

6 结论

目前,研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监测技术体系和综合效益评价方面。监测技术多是利用RS影像图判读,配合地面样地调查,得到监测数据。评价方法多是利用各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事后管理,是对各种静态信息的管理。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城市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信访、社区管理、气象管理、水域管理、工商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将网格化管理的思想应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监测,形成了以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网格化监测系统组成的网格化监测体系,以及发现、立案、处置三段式封闭反馈环的网格化监测流程。此方法将关口前移,变以前的事后管理为事中管理,可以随时随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摘要:针对当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低、内容单一等问题,借鉴管理单元网格化、日常监管动态化、专业处置高效化、考核评价科学化的网格化管理核心思想,提出了以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网格化监测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四体系一系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监测体系,建立了一个发现、立案、处置的三段式封闭反馈环监测流程,实现了以网格为基本单位,精确、实时、高效地完成监测对象的定位和数据采集的网格化监测。

关键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网格化管理,监测,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Z].2002.

[2]吴旭实,彭道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技术体系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1):108~111.

[3]陈红梅.东城网格化模式被全国90个城市采用[N].北京日报,2009-10-23.

[4]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1~7.

风沙源治理 第5篇

摘要:通过对生态项目的生态效益监测分析,摸清该项目生态效益的定性、定量关系,明确提出完成这个生态建设项目,在维持宁夏中部干旱带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以及改善宁夏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作 者:包长征 张学忠 徐秀梅 作者单位:包长征,张学忠(贺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宁夏,贺兰,750200)

徐秀梅(宁夏大学生态中心)

陕北风沙滩区土壤盐碱化调查与治理 第6篇

关键词:土壤盐碱化,调查,治理,风沙滩区,陕北地区

土壤盐碱化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直是耕地利用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全球盐碱地面积约为9.55亿hm2[1]。目前, 随着全球暖化趋势的日益加剧, 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纬度区域土壤盐碱化问题将日益显著[2]。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亿hm2, 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3,4]。其中, 陕西的盐碱化问题也相当严重, 以关中渭南和陕北榆林的盐碱地为主, 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5]。榆林盐碱地集中分布于定边、靖边、神木等县, 地形多为河滩低洼地带[6]。定边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地带, 风沙滩区内分布约4.3万hm2的盐碱地[7,8], 盐碱地分布面积远高于榆林地区其他各县。作为农牧业的过渡带, 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土地盐碱化已成为当地区域农牧业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障碍因素。同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省内耕地面积不断缩减, 耕地占补平衡实现难度日益增大。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定边县盐碱地资源, 进而补充耕地解决陕西省异地占补平衡供需矛盾, 对保障该省粮食安全及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盐碱化概况

1.1调查区概况

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 位于陕西西北部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区, 地理位置为北纬36°49′~37°53′, 东经107°15′~108°22′。海拔1 303~1 907 m, 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 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约320 mm, 主要集中于7—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61.3%。年平均蒸发量约2 490 mm。日照充足, 年平均日照约2 700 h。春季多风沙天气, 夏季干旱炎热, 秋季时有阴雨天气, 冬季寒冷干燥。此外, 定边土地资源面积名列陕西第三, 人均占有量远高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 土地利用类型以林草为主, 其次是种植业。采样区位于定边北部的风沙滩区, 地势平缓开阔, 且呈波状起伏。红柳、旱柳、碱蒿等植被零星分布。

1.2盐碱化程度

在2015年11月底,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该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王滩子村、白土岗子村3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原生盐碱地进行初步研究。调查植被、地貌 (地形) 及气候等, 挖掘土壤剖面至地下水位, 采集土样和地下水样, 用于室内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定边县堆子梁镇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1~8.5 g/kg, 全氮含量为0.31 g/kg左右, 碱解氮含量为24~34 mg/kg, 有效磷含量为3.7~5.2 mg/kg, 容重为1.50 g/cm3。3个地区基本盐碱化指标见表1、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3个地区的土壤质地一致, 均为砂壤土, p H值的范围为8.61~9.00, 其中白土岗子村>王滩子村>小滩子村;电导率的范围为1.18~2.56 d S/m, 平均值为1.76 d S/m;全盐量的范围为0.48%~0.85%, 平均为0.65%, 其中白土岗子土壤盐分含量最高, 可达0.85%。小滩子村、王滩子村、白土岗子村地下水埋深均较浅, 分布在1.0~1.5 m之间, 且地下水矿化度分别为3.58、4.98和11.81g/L, 平均为6.79 g/L。此外, 穿过该区域的八里河水矿化度为4.40 g/L。

耕层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主要以Na+、Cl-、SO42-、HCO3-为主, 比例分别达14.3%、38.9%、29.3%和11.7%, 其中Cl-所占比例最高。由以上数据可知, 小滩子村、王滩子村、白土岗子村耕层土壤p H值均高于8.5, 电导率平均为1.76 d S/m, 全盐量分别为0.48%、0.62%和0.85%, 其土壤盐碱化类型分别为以氯化盐和硫酸盐为主的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及强盐渍化土壤。除此之外, 该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浅, 且地下水及河水矿化度都较高, 超出灌溉水质标准2 g/L。

2土壤盐碱化成因及危害

2.1成因

土壤盐碱化是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一种土地退化形式。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比较复杂, 是指土壤中的盐分离子增加或可溶性盐分离子不断表聚, 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 进而对生长的植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的土壤变化过程。土壤盐碱化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土壤盐碱化属于原生盐碱化, 其形成过程一般比较缓慢, 主要受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的制约, 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条件综合影响结合所造成的;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作次生盐碱化, 如破坏原有植被、开挖沟渠蓄水、引水灌概、过度施肥等, 也会加速土壤盐碱化过程[9,10]。

该区盐碱土形成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这片区域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且受古代近代盐湖影响, 高处地表蒸发量大于低洼处, 表土盐分易发生富集形成大小不一的盐斑。盐类物质主要来源于以砂岩为主夹杂着膏岩层的碎屑岩, 由于受风沙地貌、盆地地形以及干旱气候条件的作用, 使得该区域易受风蚀和旱灾的危害, 故质地以黏重的砂壤土为主。此外, 该地区土壤肥力低下, 剖面为均质土壤, 容重较大, p H值呈强碱性, 地下水埋深较浅, 径流不畅, 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使得盐分表聚现象严重。因放牧导致的植被破坏, 使得土壤表层裸露, 水分蒸腾量降低, 地下水位上升明显, 也易导致当地次生盐碱化的产生。

2.2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该地区土壤中表层盐分的累积量较大, 同时也伴随着土壤一系列理化性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破坏土壤结构, 使土壤的通气性差, 容重高, 土温上升慢, 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 养分释放慢, 进而降低土壤肥力, 呈现出独有的消化、膨胀、土质分散和特有的结皮与硬壳现象。此外, 土壤盐碱化对植物的危害也较严重, 由于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分, 降低土壤水势, 增大土壤溶液的渗透压, 使得植物根系吸水困难, 造成植物生理干旱现象。同时, 该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土层经常性的干燥、板结抑制土壤导水性, 增加植物根系生长的机械阻力, 造成植物扎根困难, 对根系的呼吸、出苗率及幼苗的生长均构成威胁。该区盐碱土渗透系数低, 易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伤害植物组织, 影响植物正常吸收营养及气孔关闭, 使得当地自然植被稀少, 只有少部分耐盐碱耐旱植物可以生长。

3盐碱化治理对策

该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地下水位过高, 排水不畅。当地人采用最普遍的改良方法是修建排水设施结合灌溉冲洗, 依靠水分入渗淋洗一部分可溶性盐。但由于3个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不同, 需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才能更好地提高改良效果。建议整治方针为先采用水利工程措施洗盐, 再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进一步改良利用盐碱土壤。一是修建完善的排水灌溉设施是治理的首要任务。根据当地地形、八里河河床及地下水的走向, 设计排碱沟的走向, 排碱沟坡面为斜面, 且保证地块平面高出排碱沟水面2 m以上;并在与河床平行的地方修建截水沟, 从源头控制盐分总量。王滩子村、白土岗子村盐碱化程度高, 地下水埋深为1.5 m左右, 可先利用排碱沟内矿化度低的水通过灌溉设施进行表层盐分离子置换, 将耕层盐分降至作物可正常生长的范围内。二是平整土地, 铺沙压盐。该地区土地不平整及均质砂壤土是形成盐斑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根据不同地块土壤结构, 通过平整后覆沙 (15 cm) 来消除土壤盐分富集的微域地形, 并切断毛管水作用, 抑制地下水盐向表层运移, 实现土壤脱盐排碱, 进而逐渐改良耕层土壤。三是白土岗子部分地块表层土存在遇水即浮流, 无水即板结, 影响作物出苗的问题, 建议定期在地表打适量1 m深的孔, 孔内装填炉渣、草炭等, 在减少毛管水蒸发的同时, 有利于土体中水、肥、气、热等状况的调节。四是通过施用石膏, 增加土壤中钙离子含量, 对土壤中的钠离子进行适当置换;作物种植施肥时, 还可以考虑施用生理酸性肥料来中和土壤碱性, 如过磷酸钙来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同时结合耕翻、深松、垄沟及覆膜等措施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 降低盐分表聚。五是根据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 发展渔业养殖、湿地生产及工业晒盐等, 并结合种植耐盐碱的牧草和中药材 (苜蓿、甜菜、甘草、枸杞等) , 综合开发与利用盐碱地资源,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增加土壤表层植被覆盖, 减缓地面径流, 既减少水分蒸发又降低地下水位, 抑制耕层土壤盐分累积;除此之外, 部分作物地上部翻压后, 还可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及养分含量, 进而不断培肥地力、改善耕层土壤盐分状况。

4结语

借助典型调查、取样、室内分析等方法, 对定边县小滩子村、王滩子村、白土岗子村3个地区典型原生盐碱地块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集成技术对该区域盐碱地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与利用是有效改良土壤盐碱化的根本途径。通过以农田排水、节水灌溉措施为主, 因地制宜地将工程措施与物理、化学、生物等改良措施相结合, 使盐碱地在治理中利用, 利用中不断改良, 进而有效地发展耐盐农业, 实现区域农业的现代化及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2]李建国, 濮励杰, 朱明.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J].地理学报, 2012, 67 (9) :1233-1245.

[3]武羡慧, 杨进.半干旱平原盐碱区浅部地层基本物质成分的粒度结构与极化率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14:1448-1449.

[4]毛海涛, 黄庆豪, 龙顺江, 等.土壤盐渍化治理防护毯的研发及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17) :121-127.

[5]郭兆元.陕西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6]尹勤瑞.盐碱化对土壤物理及水动力学性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7]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省榆林地区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8]杨思植.榆林地区的盐碱土及其改良利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5 (1) :102-113

[9]丁新利, 周黎勇, 郭谨, 等.干旱区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与改造技术的研究与示范[C]//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5:131-137.

风沙源治理 第7篇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地处嫩江沙地全国第十四号沙地中心地带, 全县辖10乡 (镇) , 83个行政村, 幅员面积3996km2, 总人口32万。县域内有6条大沙带纵横交错, 总长276km, 沙漠地表形态面积2495km2, 占总面积的63%, 全县有80%的人口生活在这6条沙带上。风沙区年平均土壤风蚀度为3260T/kma。流动沙地土壤风蚀度高达7213T/kma。目前还在以2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2 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发模式

严重的风蚀干旱, 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困扰着全县农牧业生产, 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 为了摆脱生态型贫困, 在防沙、治沙工作上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规模推进, 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治理风沙土地、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 形成并推广以下小流域风沙治理模式:2.1林果业治沙模式:该模式以江桥镇临江小区为代表, 小区规划面积17Km2, 建成12个大网格, 网格内发展果树、梨树、葡萄、李子、大果沙棘等经济林。经过治理, 小区土地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2林水结合综合治沙模式。该模式以宁姜乡宏胜、光明两个治沙小区为代表, 规划面积13.2Km2, 小区内规划造林8Km2, 其中横带三条、纵带两条, 形成“用”字, 形成6个网格, 在营造林上, 栽植杨树3年生大苗8行, 杨树带两侧值沙棘2行, 有效地控制了小区内的风沙, 在网格内以机电井为中心, 采用半移动式喷灌, 农户种植适宜沙地生长的估质高效品种花生、绿豆、红小豆、中药材等绿色植物, 采用先进的栽培方式和耕作方法, 全部采用喷灌作业, 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2.3生态屏障水土保持型治沙模式:该模式以泰来镇宏程沙地为代表, 沙地位于县城东5km处, 沙地总面积10km2, 治理前80%的沙地面积不同程度遭到风蚀。在沙地治理上, 对流动沙丘采用工程沙障拦住流沙, 用“先固后造, 先灌后乔”的治理方法, 对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采取“网带片”结合, “乔灌草”、“林草田”相结合, 和“窄林带、近距离、小网格”的防风固沙治理方法。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带营造抗旱能力强的樟子松乔木片林, 地下水位高地带营造杨树片林和灌木林网, 樟子松造林采用“带状整地, 穴状管理”, 杨树林采用“带状整地, 垄内栽植”新技术, 改雨季造林为春季造林, 提高了林木成活率, 共营造林网48个。林网内引进承包户, 并配有机电井。农户从事农田、药园、菜园、苗圃相结合的庄园式开发模式, 治理开发面积7.8km2, 在短期内, 小流域治理区的植被得到了恢复, 沙化过程逆转, 使区内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提高74%, 有效遏制了风沙对县城的侵蚀。

3 结论与问题

风沙源治理范文

风沙源治理范文(精选7篇)风沙源治理 第1篇沙尘暴长期困扰着我国西北华北地区, 因此这一“规划”酝酿已久。上世纪50年代西北地区强、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