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GDP比例范文
占GDP比例范文(精选3篇)
占GDP比例 第1篇
温家宝总理:转变发展方式“知易行难”, 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标准。
所谓创新机制,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鼓励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的机制。决定一个国家发展主要在教育和科技。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 一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 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所谓观念, 就是要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我以为对干部政绩的考核, 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 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总理解读“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7%
这个7%的基础是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
温家宝总理:主动调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 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在今后五年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 我们要真正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 7%的速度使经济增长也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基数大了, 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 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11年GDP预期目标8%“十二五”居民收入超7%
我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另一个增长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封面人物 (左起) :
高虎城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 (正部长级) 兼副部长陈列波香港广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财务总监
教育经费占GDP4%难在哪里 第2篇
这不是我杞人忧天,而是有前车之鉴的,因为教育经费占GDP的4%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而是在1993年就确定的目标。当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Q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在2006年,全国1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但是,到2008年才达到3.48%。所以,这次即使财政部表现得信心十足,我也不会再盲目乐观,因为如果政府没有切实的措施,缺乏民众有力的监督,教育经费究竟占多少百分比是无法落实的,也是难以查清的。如果在程序上存在缺陷,表面的达标与实际执行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首先要将这4%具体化、公开化。财政部应该公布每一财政年度教育经费的构成及细节,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其他财源分别拨多少钱,拨到哪个部门,该部门如何分配这些钱,最终这些钱用到了哪里等等,并且要求每个使用或分配教育经费的机构都要逐级公布。例如,一个县的民众都可以随时查到本县的教育经费来自哪些方面,有多少钱,人均经费是多少。而每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应该能查到这些数字。这样做在技术上不会有什么困难,也不会泄漏国家机密。如果做到了,不仅4%GDP是否达到会明明白白,教育部门和教育界滋生腐败的土壤也清除了大半。
其次是要保证经费足额、及时拨付。现在不少地方或部门“雁过拔毛”式的做法,已是公开的“潜规则”。经费公开化后,虽然能做到心中有数,却未必抵得住某些单位的权势,例如可以让你“自愿”上交或主动“节约”。经过层层克扣,经费到基层时已打了大大的折扣。另外,经费不及时拨发更是普遍现象。我当过11年的研究所所长,根据我的经验,“211”“985”以及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等各种项目的经费,从来没有哪一项是准时拨发的。等到基层或个人拿到钱时,时间已过了大半,接着就得准备上报成果,总结结项了。如果要确保实现4%的目标,就应将教育经费的拨款作为国家财政的常态,在财政年度或明确规定的教育统计年度开始之日就拨款到账。否则,今年的经费拖到明年甚至后年,与减少今年的经费何异?
现在大家担心增加的教育经费会被贪污浪费,认为应该加强审计监督,是完全必要的。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规定降低了经费的使用效率,造成巨大浪费,为贪污腐败开了方便之门,也是不争的事实。办学自主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经费的自主分配使用,因此要给经费的执行者全权,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不受外界干涉。与此同时,经费执行者应该对经费的使用负全责,并随时接受监督与审计。
总之,要做到教育经费占GDP的4%不是容易的,与其盲目乐观,还不如将困难想得多些,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想几个预案,多堵几个漏洞。
奉文作者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占GDP比例 第3篇
数据显示,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57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顺差853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02亿美元,收益逆差141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6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33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59亿美元。
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456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3%,较上半年的2.8%微增0.2个百分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98亿美元(含净误差与遗漏);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754亿美元;其中,外汇增3731亿美元。
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4%是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指标,如果一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在4%以内,则可视为该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无太大的升值压力;或内在升值动力较小。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预测,年内保持4%(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的占比已无悬念。他认为,明年海关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还将减少。
另外,赵庆明说,从数据上看,三季度资本项目顺差在减少,但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显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向好。而此前的数据表明,大量顺差都来自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资本流入压力较大。
此外,三季度,国际储备资产增加917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9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3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减少1亿美元。
而央行统计口径的9月外汇储备资产减少了608亿美元,就此,有人解读中国出现资本外逃迹象;赵庆明说,这是误读,中国还是资本净流入国;而三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也表明,三季度外储新增921亿美元,这意味着受汇率估值损益的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9月份,央行全口径统计下的外储出负增长。
占GDP比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