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模式范文
U型模式范文(精选11篇)
U型模式 第1篇
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大学生通过TOEFL iBT (新托福) 、SAT (俗称美国的高考) 、GRE (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 等一系列的考试, 拿到了理想的分数留学美国。“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中, 中国留学生构成了最大的学生群体。截至2009年, 在美中国学生总数已达95, 810人” (阎琨, 2011:101) 。“2010年中国在美留学生占全部留学生的18%” (李先知, 2011:1) 。现在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优质留学生适应当地文化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然而每个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都因自身或外在的条件不同而异。因此, 本研究期望对优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进行跟踪分析, 为今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流提供参照。
1 研究回顾
陈慧、车宏生和朱敏 (2003) 将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知识与技能、应对策略以及人口统计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时间、社会支持、文化距离以及歧视与偏见。陈向明 (2004) 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对一个中国留学生进行个案调查。他认为选择少量的研究对象更能看重留学生本人看问题的视角。这是一种质的研究。“质的研究着重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这可以使我对中国留学生的日常具体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进行探讨。质的研究允许选择较小数量的样本, 这使研究者可以集中精力对少数留学生进行个案调查, 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究他们的生活细节, 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生存其中的纷繁变化的文化氛围” (陈向明, 2004) 。阎琨 (2011) 采用访谈的形式, 从学业, 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方面分析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所遭遇的挑战。李彬、陈俊森和范杏丽 (2004) 采用访谈的形式收集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定性研究的数据, 研究了美国教授在中国教授英语所遇到的问题。陈丽华, 刘歆韵 (2007) 也采用访谈的形式, 报告了44名赴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的现状和心理感受, 并提出参考意见。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两名成功敲开了美国院校大门的男同学为研究对象:
第一位小兰在出国前是武汉大学软件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学习勤奋、性格活泼开朗, 乐于交友, 英语水平中等偏上。借着武汉大学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合作项目和他过硬的专业水平 (曾参加过国内各种计算机编程比赛和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 , 他积极申请该项目, 成为留美研究生。他第一次托福成绩只有72分, 后来又考了2次, 每次都有显著的进步, 最后一次取得104高分 (满分120) 。这为他攻克语言关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个小王是一名高中生, 家教严格, 初二时被父母送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读初中, 现在是一名高一学生, 已经有3年的留学史。小王之前的托福成绩只有80分。笔者在教他的过程中, 发现他比一般国内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词汇量还要大, 语言总体来说比较流畅。每次作业认真完成, 而且远远超过规定的300字的最低要求。
本研究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的研究, 采用个案访谈的方式, 将从微观视角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两位同学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对他们的语言、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出了若干问题, 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情况作了一个初步调查。访谈有时是在课间随意地交流, 有时是在互联网上, 两名学生都在十分轻松的环境下如实回答问题。
3 访谈分析
为了获取两位留学生的真实感受, 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压力, 语言障碍, 学习情况以及人际关系方面进行访谈。小兰因为大多数时间在美国上学, 所以访谈形式多为网上聊天, 也有两次采用的是回国后的面对面的聊天方式;与小王的访谈则全部是笔者利用课间时间和他当面进行的聊天。两位同学聊天的内容无外乎是关于学习, 生活以及与美国当地人的交往所遇到的问题。
3.1 案例分析一
与其他留学生略有不同的是, 小兰和小王都没有经历明显的跨文化适应中的U型模式。事实上, 除了蜜月期比较强烈以外, 小兰没有明显感觉到其后的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刚开始, 他确实觉得美国人很热情, 比较有礼貌。在他刚去美国2个礼拜的时候, 他在网上跟我说道:“这里的生活相当爽, 人很不错, 走在路上, 总是有人主动跟你say hello.我刚来学校一个礼拜, 我的advisor总是很耐心地解决我的问题。学校还有1个礼拜的时间让我可以orientation (熟悉校园) , 非常人性化。”
可见小兰刚去时感觉非常不错。这主要跟他的适应能力和留学财力有关系。当我问他会不会有时因担心学费而沮丧时, 他很高兴的说:“我完全不用担心学费, 学校也不让你出校园在外打工。我在这里申请到了GA (Graduate Award, 一种研究生奖学金) , 这个奖跟国内坐着不交钱不同, 是要付出劳动的。我这个就是1周要工作20小时。然后全免学费, 当然每个小时还有钱拿, 我现在一个月可以额外拿到1000多美元。所以根本不愁缺钱的事情。”
显然不用为学费发愁, 每个月1000多美元的工资, 对于留学生来说很不容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专业实力, 毕竟, 没有好的专业基础, 学校是不会轻易提供奖学金的。所以这样一个优质的留学生, 确实比一般靠家里供给昂贵学费的留学生要遭受的心理压力小得多。他曾提过唯一感觉不适应的事情就是美国人的处事方式跟中国人不一样。美国人与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都要预约, 有很多事情别人都不会当面回复, 很多人会用语音或邮件的形式回复对方。对于这种不适应, 小兰采取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的交流方式。找人办事都提前预约, 有时还邮件联系别人。另外在交朋友方面, 小兰不像一般留学采取回避陌生文化的态度, 形成中国留学生自己的小圈子, 但也没有怀抱强烈的融入美国文化的期待。所以他对于跟外国人交知心朋友的期望比较低。“期望是指旅居者在进行跨文化接触前, 对跨文化接触的想象。很多研究发现当旅居外国的人期望比较低是, 实际的生活满意度会增加。” (陈慧, 车宏生, 朱敏, 2003:707) 对于跟外国人交朋友, 他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近年随着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 他显然也通过各个渠道知道了美国人不喜欢跟外国人深交。所以对于在那边没交到特别好的朋友, 他觉得完全可以接受。因此他很快地度过了U型模式的危机期。他还说“曾经有个加拿大的老师跟我提到了culture shock, 我觉得完全没反应。来的第二天开始就基本是紧锣密鼓, 基本没停歇过一天, 每天都很充实, 或做研究或学习或出去旅游主要是压根没准备跟他们有太近的接触, 所以他们对外国人比较冷漠的这块儿, 我完全有承受能力我很少参加他们深层次的活动。就是交了几个比较好的朋友, 经常一起聊个天, 偶尔吃个饭, 其他也没啥。有时候我也会参加他们的party, 一般第一次邀请还是会去的。”
良好的语言技能也为其专业课程打好了基础。由于英语好, 专业基础扎实, 他的第一年专业课全部是A, 还免修了几门专业课程。这样又无形之中减轻了他的学业负担。虽然他也承认在课堂上不是每句都听得懂, 但是都无关大局, 偶尔遇到了不认识的词查字典就可以了。“不过在平时, 美国人的笑话我有时也确实听不懂, 看美国的电影, 也有听不懂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问问美国人, 这种表达到底是什么意思。”看得出, 无论是与学业相关, 还是与生活相关, 只要是不太重要的, 他就轻松忽略掉。遇到比较重要的, 就虚心学习。可以得出小兰的个性的灵活性和对模糊的容忍性都比较高, 这也帮他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习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 之前在武大主要是学习编程, 现在我研究的是GIS (地理信息系统) , 有些新的知识对我很有帮助我还在老板的指导下熬夜多日写了2篇文章, 已经发在了SCI (科学引文索引) 上面虽然密歇根州立大学在美国排名也就70多, 但我老板很强大的, 他以前曾在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干过, 所以论文发表也有他指导的功劳。”在导师的指引下, 小兰已经主持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 发表重要论文若干, 现在已经向包括麻省理工在内的一流大学递交申请书准备读博士。在学业上的良好发展使得小兰更有信心面对新环境中的挑战。
3.2 案例分析二
第二位小王也没有经历明显的跨文化危机期, 他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学业和生活上的语言障碍, 但是他得到较多的社会支持和当地人的关心同样使他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从初二开始, 小王就来到了西半球的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 和其他美国孩子一样, 接受西方的教育。虽然在语言方面, 小王虽然一开始不如小兰, 但是他有自己的优势, 那就是年纪小, 学语言比较快。他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使他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英语。他经常一边使用网络电子词典, 一边阅读文章。不过同学老师也给与了小王不小的帮助。“我一开始发觉听课很吃力, 很多听不懂, 但是我经常问同学老师, 他们都很热心的帮助我解答, 告诉我学科词汇的意思。”一年下来, 他的英语已经有明显的提高, 基本的交流完全不成问题。老师同学的帮助给与了小王很多的温暖, 这种温暖程度只有他自己清楚。同时他的乖巧的外形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印象分, 16岁的他身高才1米6, 远远比同龄的普通美国男孩矮得多, 而且本身也很瘦弱, 所以在他同学的眼中, 他就是个可爱的小弟弟。所以他几乎感觉不到美国人对外国人的冷淡。“每年圣诞节都要放长假, 但我都没回家, 都是在同学家过节。他们的爸妈邀请我去他们家一起过圣诞, 就像一家人一样当然, 每次都不是去同一个人家还有一年跟一个同学一家人一起去滑雪, 要知道滑雪这项运很贵的, 可我也没花一分钱, 他们对我实在太好了我住的学校寝室, 两人一间, 我现在的室友是个搞体育的, 所以不怎么学习, 但是棒球打得非常好他们家经常给他送成箱成箱的Coke, 然后说随便喝, 于是我每次都随便拿, 他完全没有任何意见。这种小便宜我占了不少”
来自长辈的关心和同辈的友好相处, 使得他的人际关系相当好。语言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再加上从小培养的学习习惯, 学业也非常棒。小王刚刚去的时候, 由于英语不好, 其实成绩一般。但是他能够不受外界干扰, 继续保持中国孩子的好习惯。比如每天晚上7点到9点为在寝室的自习时间, 老师会时不时的查寝室。每当他室友在旁边跟其他同学视频聊天时, 他都在心无旁骛自觉学习。虽然有点小干扰, 但是也习惯了。能在国外不受到其他的诱惑, 保持勤奋学习好习惯的16岁男孩确实很难得。因此他的成绩除了英语第一年得的B, 其他科目一直是得A的。他觉得很多知识都很容易掌握。语言障碍的攻克一方面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也拉近了他与班上同学的距离。“我觉得生物课除了一些单词有点难, 其他都是小问题, 查明白了就行, 一般老师讲一遍我就懂了。可是其他美国同学都要问好几遍才能弄懂, 有时他们问老师, 有时问我, 他们对我这么好我肯定乐意帮助他们啦。”
另外, 中美教师对于教育理念的不同也让他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新的积极看法, 这些看法同样会帮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有一次物理考试, 有个女生最后一题加分题不会做, 她就问老师, 很多人都交卷了, 结果物理老师就跟那个女生讨论起来。完全不管这是不是考试。还有一次, 我有个数学题不会做, 结果我们数学老师还提示我。这在国内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小王眼里, 美国老师非常的风趣, 上课形式丰富多彩, 注重实际, 觉得学生掌握知识, 会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而不像中国老师重视学生考高分。这也能反应出为什么美国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而中国学生这么累。小王的成绩提示除了跟自身的好习惯有关, 也和美国老师不一样的教育理念相关。
4 总结
本文选取了两位优质的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从心理压力, 语言障碍, 学习情况以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跨文化适应U型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危机期。两名同学都通过不同的途径顺利地度过了这一时期。跨文化适应的内部因素给与小兰更多的帮助:在认知方面, 他对和美国人交朋友的期望较低;在应对策略方面, 他尊重和美国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他掌握了的专业知识, 具备了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能力, 这些都使得小兰能够积极地应对文化休克。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因素给与了小王更多的鼓励:小王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的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与了他不同程度的帮助;同时他的内部因素, 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更快地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第一名同学属于典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经过不懈努力顺利敲开美国高等院校的大门;第二名同学代表了当下中国最具有留学潜力的优质高中生。这两名学生的留学经历和他们所具备的良好品质也为将来有出国打算的学生提供了参照。
参考文献
[1]陈慧, 车宏生, 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6) :704-710.
[2]陈丽华, 刘歆韵.对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的调查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4) :67-69.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李彬, 陈俊森, 范杏丽.课堂中的跨文化交际个案研究[J].外语教育, 2004 (2) :134-146.
[5]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6]石卉.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J].哲学世界, 2009 (11) :42-44.
《U型理论》读后感 第2篇
马丁·卡兰谷·班达出生在赞比亚的一个小村庄,他年轻的生命创造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包括是一家跨国能源公司的领导,赞比亚总统的顾问,乐施会全球学习中心的协调员和顾问,非洲和英国几所大学的讲师,此外,他还完成了一本关于曼德拉领导力的书。
马丁为什么如此成功?一次电台的电话访谈节目中,一个小孩打进电话问他:“马丁,你是如何从一个赞比亚的农村男孩最终做到大学里演讲、为总统提建议和为国际机构工作的?这些是怎么变成可能的?是什么让你做到了这些?”马丁停顿了很长时间然后回答说:“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失望。可事实的确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没有计划。和筹划未来相反,我经常发现自己已经无意间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场景。随着场景的展开我漂流而入。但我坚信如果我进入新的场景,如果我拥有正确的深层意图,就能得到相应的帮助。而在我随波逐流的同时,我认识到自己也是乘着别人的翅膀在飞翔……现在想来,我希望能以一种更加有意图的方式漂流前行。”
一、跟未来学习
我觉得用马丁的故事来总结奥托·夏莫这本《U型理论》的书再好不过了,因为他讲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没有计划随波逐流不断地进入新的场景。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基于对过去的总结和判断,《U型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未来涌现。在今天这个VUCA乌卡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等特点越来越突出,变化是动态不稳定不可控的,我们很多的计划都可能会遭到破坏,很多的理性决策最终都跟你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就像大润发被收购的时候,当时的负责人黄明说的那样:我们不是在技术面前低头了,而是败给了时代。
正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必然会要求我们学会学习,我们以前更多的是对于过去经验的总结、反思,还有复盘;而作者奥托·夏莫说你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那么我们应该努力让未来涌现,向未来学习。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有的同学会说,这也太玄了吧,我们怎么可能去跟未来学习呢?未来还没来啊?
所以,奥托·夏莫的这本书不再关注怎么提高粮食的产量,而是关注生产粮食的土壤,是孕育创造过程的内在状态,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站在空白的画布前,而他的脑中、心中、意识里正在经历的过程。我个人比较喜欢U型理论的三个方面:(1)向未来学习,让未来涌现,就像我们一直说的那样:经验只是负债,学习才是资产;穿旧鞋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道理都懂,说说都对,可说这些话的人常常依然是用过去的旧经验来设计今天的新方法,不过是新瓶装老酒而已。(2)不仅关注理性思考,更要关注感性体验,我们的情绪、身体是有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也就是我们佛家里讲的禅修、瑜伽里练的冥想,你会发现学会自己跟自己对话,让自己的感官产生学习的能量,忽然你就开悟了。(3)U型理论是从过去到未来的一种状态,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空档,那个空档就是我们说的活在当下,就是山谷中的一道裂缝照进来的光。
二、U型理论的学习
说了半天,U型理论到底是啥?怎样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呢?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过去的学习模式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叫做“下载”,下载就是把各种信息全部收集过来,你会发现我们很难有深度的思考,那么自然就很容易进入到肤浅而烦躁的境界。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每天刷抖音、刷朋友圈、追剧,各种信息蜂拥而来,你的注意力会不断地被稀释,你的思维模式会越来越简单。
U型理论从三个层次七个阶段来说明未来涌现的学习方式,三个层次分别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我对这三个层次的理解是开放的思维就是我们用脑去思考去学习,开放的心灵就是我们用心去感受,开放的意志是我们用身体去感知,到了开放的意志就应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写到这里就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些观点。
我来重点讲讲这七个阶段
第一步叫做暂悬,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词,就是悬挂你的判断,在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倾听,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总是会听自己喜欢听的,而且还常常喜欢自作聪明的做出判断,暂悬就是不做判断。
第二步转向,是从场域中感知,用心感知。
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我们把这几步放到一起来谈,放下和接纳,不管过去好的坏的都要放下,不管未来怎么样都需要100%去接纳,你看你有这样的状态了未来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是对未来焦虑、恐惧的一种状态,象咱们开篇文章中写的马丁从一种场景进入到另一种场景,他说随波逐流,你可以说是活在当下,再高维一点的状态或者说法叫做心流。
第六步、具化,就是用图象画面来表达你想要达成的愿景目标,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拥有一辆玛莎拉蒂汽车时的场景,而不要想着买一辆玛莎拉蒂要多少钱,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哪一个让你更激动,更容易激发你想去奋斗的动力呢?
第七步、实施,既然我们已经很想要这辆玛莎拉蒂了,那么自然就要想需要多少钱,怎么样才能去达成,并且把你的计划、想法一步一步地去落实。
你有没有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过程,从理性脑思考的暂悬开始到理性脑的实施结束,第二步感性心灵的感知与具化愿景的表现,都是在激发我们的感性感受,到了开放的意志这一层,放下和接纳都是用身体在连接开放的意志。夏莫不愧是学习设计的大师,从理性到感性不断地切换,让咱们的学习器官脑、心、身体全部参与进来,这就是我理解的沉浸式体验学习。
三、最后的碎碎念
(1)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读完这本《U型理论》,说实话到现在还是有些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一是因为我专注在销售培训上,以前的培训方法更多地基于我的经验和一些销售高手的方法;二是我确实没怎么接触过学习设计的知识,这本《U型理论》颠覆了我对学习方法的认知,难怪自己读了那么多书长进不大,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形成深度的思考,读书跟看电视、刷抖音一样都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休闲活动而已,最多只能算作是附庸风雅。所以啊,不要经常炫耀自己家里有多少本书读了多少本书,关键是你学到了多少、思考了多少、应用了多少。
(2)上一次在给一家瓷砖企业培训《工程项目渠道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时候,企业培训经理说,“李老师,你上课的风格比较犀利啊!”我还认为她在表扬我,我说“做老师的不就是要直接指出问题吗,他的销售方法和话术不对我就要说,我不怕得罪人我要对学员负责”。现在想想我依然是一名很传统的培训师做法,自认为是对学员负责实际上是在做判断,没有做到U理论开启的暂悬。没有倾听学员的想法。即便我的答案是对的,他也不一定能听的进去,因为我没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错在哪里?所以他没有触动,没有很深的感受。何况,我怎么证明自己的答案是对的呢?对与错之间,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而已。培训师一定需要学习教练和促动技术。
(3)大道至简,万法归一,这本《U型理论》融合很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咱们的国学内容,作者多次提到他跟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对话和受益。你会发现不管你研究哪个领域的内容,做哪个行业的工作,做到极致的时候所有的道理想法就通了。原来我讲销售课程对于理性思考的内容比较多,对于感性、情绪的内容比较少,这块内容需要慢慢地融入进来,三月份我准备在读书群里领读一本关于情商的销售书(销售读书群:saleschina002)。
“口罩”背后的 “U型”理论 第3篇
“口罩”马拉松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心,也提醒我们,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雾霾仅仅是环境恶化中一个较易被公众感知的方面。根据2014年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报告,我国近五分之一的耕地已被污染,土壤质量持续退化;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被污染,不少已不符合饮用标准——不夸张地说,中国正面临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复合型的严重环境恶化。
在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环境恶化与治理的“U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随着经济起飞,环境破坏会日益加重。但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治理环境的投入也开始逐渐增加,再加上纠偏制度的出台,环境恶化也就得以遏制,并逐渐趋于好转。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都有过环境先恶化后好转的“U型”发展历史。
然而在我国,尽管环境污染的警钟多年前就已鸣响,但迄今为止,“U型恢复”的趋势并不明显,反而连最基本最必需的大气环境也恶化了。北京以首都之尊,牵涉国际观瞻,尚且不能有效治理雾霾,其他地方就更可以想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属于企业行为的“负外部性”,在经济学上称为“市场失灵”,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机制才能解决。通常,政府权力的介入调整是纠正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多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奉行发展主义的价值观,把GDP当成主要政绩来追求,担心“影响投资环境”,再加上腐败等因素,官员与市场集团形成利益联盟,造成“政府失灵”。
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调整政府的发展思路。上届政府曾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口号,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富有针对性的举措。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在反腐方面的力度空前加大,已经有效遏制腐败的势头。假以时日,在改善环境方面的积极效应也必能充分表现。
但是,单靠政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许多私营资本面对政府的规制,往往会选择和政府博弈——要么向政府官员行贿,要么避过政府的监督偷偷向水源或大气排污。这些年来,这方面的报道不绝于媒体版面。为了遏制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加大监督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这又必然会增加行政成本,加重纳税人的负担。
因此,企业主动承担起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才是成本最低的环境保护方式。在这方面,应当说国有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因为和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企不同,国企的性质决定了它要承担起执行国家政策的职能,追求的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在安全生产方面,国企已经有骄人的纪录:原来山西私营小煤窑泛滥的时候,恶性矿难不断;被国企整合之后,矿难的发生率就大大下降了。
因此,要解决我国“U型”理论失效的问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力量,很可能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
U型玻璃与U型玻璃建筑的美学意义 第4篇
玻璃起源于古代,发展于现代;是人工制造而又不失于自然之美;既冷峻坚硬又流光溢彩;虽是一个实在的实体,却又能折射出虚幻的实景;既有现代工业的勃勃性格,又有温馨可人的情调。矛盾又统一的元素在和谐相融,这就是玻璃及玻璃建筑的魅力,是一种充满张力永远可塑和创新的神奇。
当今在建筑领域的建筑师们,一直关注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使用,他们认识到如果没有材料构建的建筑,只能存在于建筑师图纸上和海市蜃楼的幻景之中。传统上建筑表皮担当了承重和围护的双重任务,包裹在建筑体块之外,表皮的所谓形是由体量来决定,表皮是为体量服务的没有自身的独立个性,在西方19世纪末的建筑,即便只是物质表面的装饰,也是“清教徒式现代主义建筑”,和我国一样跳不出秦砖汉瓦的模式。
现代建筑使表皮与支撑结构得到了分离,从而使表皮不被动因此就有了多样化。同样也促使建筑师在表皮材料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同样也使建筑的造型上有多种突破和创新,更重要的使建筑师的智慧得到了发挥和升华的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就在玻璃这种材料的运用上表达了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的虚实转换。所谓透明与半透明的差别在与透光与透视的这两个概念,既透光又透视的称为透明;那透光不透视(或透视模糊)的称为半透明。
在建筑师眼里透明是一种开放与包容,能够拓展建筑空间,能够通透的去洞察,正像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所说:“当我们把玻璃用在外墙时,我们可以把新的结构原则看得最清楚”。
然而在对于透明性的表现中,建筑也失去了许多丰富而微妙的品质。很多传统不透明的材质,都是有质感的。相反因玻璃的透明性而丧失了视觉上的可感知性和传统意义上的质感。
半透明材料呈现了模糊与朦胧,有一种质感的透明,改变了建筑的空间和形式。真是星转斗移,西方建筑史对于透明性的不懈追求拐了一个弯,转而发现半透明的材质所带来另一种朦胧的美。
欣赏中通过猜想、想象和意会,才能获得某种审美享受。现代中外艺术追求模糊、抽象等,也试图达到朦胧美的效果。自然界中,水光山色的空蒙迷茫,月光下物体的模糊恍惚等即为自然界的朦胧美。艺术中的朦胧美表现于内容意蕴的模糊、多义、抽象、含蓄蕴藉不直露,表现于形式多用比义、象征、隐喻,语言、形、色、声及其组合的模糊不确定、离奇超常,大幅度的变形、变色、变声,使人难以通过直观和按常理加以理解,必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猜测、推断,才能把握其真实的含义和内在的美。
我们知道透明或半透明实则是对光的驾驭,开放与梦幻是对光的追求和表达,这一切都在于建筑师内心的追求和灵感。
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对光的运用有独到的理解,他说:”传统的建筑是以固定的体量作为基础。这里边没有注意到光的首要性正是光使得人们能够看到建筑!并且它忽视了光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多样性。对于人们来说,光是实体,是材料,是一个基本的材料,一旦你理解了光是如何的丰富多变,并且感受到它的丰富性,你的建筑语汇就会立刻变得不同,是许多经典建筑所没有想到的。这样,一个暂时的建筑变得可能了一一不是因为暂时的结构,而是因为光随时改变着建筑的形态。不仅仅是在白天发生变化也通过室内灯光发生变化,对于人们来说使用光的感染力是人们的建筑中最基本的东西。人们的建筑经常被五、六组不同的灯光所环绕”。
让努维尔说:“人们不能够创造一个为了将来的建筑”。但我们认为建筑师完全有能创造一个名留将来的当代建筑。
U型玻璃的视觉特性:U型玻璃的表面压有微凹凸的花纹,使立面呈现条纹状肌里,故而具有透光不透视的性能,对强烈的日光具有漫反射的效果,虽有7.3%的反射率但不会产生所谓的“光污染”。在夜晚室内的灯光使建筑反衬出一个发光体,形成朦胧的视觉效果。
荷兰著名建筑师维尔阿雷兹在他设计的博克斯特(B0XTEL)警察局,他了解公众对这个建筑的“窥探”心理和这个建筑又需要的机密性,他采用了U型玻璃并根据建筑的不同区域,将U型玻璃作了不透明、半透明和透明的处理,较好地调和了这种冲突,同时又取得了风格上的统一。
当人们站在由U型玻璃包裹的建筑物面前,确实令人无法读出这内部的信息,更不知道那里边发生着什么,用他的话来讲:“有时建筑也愚弄人,让人们感觉能看到什么,但事实上什么也看不到。公共建筑更多的时候是半公开性的,与公共空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窥视慾望的存在令我十分兴奋”。
当代许多欧美著名的建筑师如瑞士的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雷尔库哈斯等都非常喜爱U型玻璃这种材料,国内的不少著名建筑师如戴复东、王澍等也同样有U玻建筑的好作品。
正如南京大学陈晨在其论文中所理解的那样:“U型玻璃似乎是一种为设计而“生”的材料,为了追求某种独特的建筑空间和立面效果而被创造出来”。
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芬霍尔(stevenholl),也钟爱U型玻璃这种材料,在他不少作品中得到应用。
把握次新股的U型行情 第5篇
今年二季度以来,次新股指数在4-7月分别上涨31.67%、21.99%、49.06%和16.26%。相对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2014年6月IPO重新开闸后,新股发行受制于23倍市盈率的窗口指导意见,发行估值较低,上市后平均能获得超过10个涨停板,今年7月次新股行情创新高,打开涨停板的新股平均获得了20个涨停板。
统计显示,2014年共有125只新股上市,上市30天内平均涨停天数为7天,3个月平均超额收益率为73.3%;2015年上半年牛市,223只新股在上市30天内平均涨停天数为14天,3个月平均超额收益率为219.5%;2016年一季度尽管牛市不再,但新上市的23家公司30天内平均涨停天数为11天,3个月平均超额收益率为217.2%,次新股行情仍在延续。
2014年6月IPO重新开闸以来,次新股表现强势,分行业看,军工、计算机、传媒次新股行情持续时间最久:其中,按连续涨停天数排序,依次是国防军工(22天)、计算机(16天)、传媒(15天)、钢铁(15天)、电子(13天)、商业贸易(13天);按新股上市3个月超额收益率排序,依次是传媒(504.9%)、国防军工(195.9%)、计算机(275.7%)、通信(246.4%)、建筑材料(238.4%)和机械设备(218.3%)。
按募集资金看,募集资金越少,连续涨停天数越长,3个月超额收益率最高。募集资金在2亿以下,连续涨停天数为14天、3个月超额收益率为258.7%;募集资金在8亿以上,连续涨停天数为9天、3个月超额收益率为99.7%。
按市盈率来看,新股所属行业市盈率与发行市盈率之差越大,次新股行情越持久。发行市盈率低于行业市盈率在30倍以上的,连续涨停14天、3个月超额收益率为241%;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市盈率,连续涨停9天、3个月超额收益率为113.6%。
新股开板后的表现比较具有规律性,打开涨停板后第一周的平均收益率为5.21%,标准差为22.55%,偏差较大,应该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布局。而7-9周是次新股收益的低点,应当尽量避免在此时布局,之后新股会启动二次行情,此时个股之间分化较大,应当根据市场行情和个股情况选择标的。如果新股上市开板前录得了较多的涨停板,则其开板后表现会比较差。当然开板后表现的相对偏差非常大,我们更应该从当时市场开情和标的本身的稀缺性进一步分析。
我们按照7个标准对次新股的标的进行了筛选:
一、2016年上市的“新鲜”标的;二、上市后连续涨停少于15天;三、开板至少少于7周或多于9周;四、发行市盈率低于行业市盈率30倍以上;五、流通市值小于50亿元;六、每股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大于3元;七、热门行业,如计算机、电子、通信、机械设备、化工、家用电器和农林牧渔。
U型槽钢构件火焰矫正 第6篇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制作一些钢结构, 这些构件在制作的过程中都存在焊接变形问题。为了使焊接钢结构产品符合质量安全的要求, 当焊接钢结构产生的变形超过了技术设计运行的变形范围, 就应当采用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矫正。如果不对焊接变形采用矫正措施, 除了影响结构的整体安装外, 还会降低产品的安全可靠性。
实践证明, 多数构件的变形都是可以进行矫正的。其原理是:为了抵消已经发生的变形, 需要设法制造新的变形, 从而恢复或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和尺寸。
1 U型槽钢变形的分析
在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 常会使用到自制的U型钢构件, 但预制完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焊接变形, 最易出现的是扭曲变形和弯曲变形两种, 下面就阐述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 机械矫正、火焰矫正和综合矫正等是应用最为普遍的矫正方法。火焰矫正使用的设备简单, 有点状加热、线状加热、三角形加热等三种, 但是很难掌握其操作技术, 如果加热位置和加热温度控制不恰当, 还会导致适得其反的作用, 因此, 采用火焰矫正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机械矫正是利用机器设备来进行锤击、碾压等手段, 强行使变形恢复原来形状, 此同方法费时费力, 不适合大量钢构的变形矫正。综合矫正是采用机械矫正和火焰矫正两种形式共同使用的方法, 达到消除焊接变形的目的, 较为常用。
2 焊接变形常采用的火焰矫正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是U型构件经常采用的矫正方法。火焰矫正通常采用氧乙炔火焰, 加热采用中性焰。当要求较小的构件采用较低的加热温度时, 可以采用氧化焰。
火焰矫正时的加热温度表 (材质为低碳钢) 见表1。
3 工艺过程
3.1 U型构件的扭曲变形
由于U型构件的刚性较大, 故矫正扭曲变形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即先把焊件放在平台上并用拉紧螺栓拉紧, 然后同时加热两侧翼板, 宽度约为30~40mm, 加热温度和速度须根据扭曲程度而定。当扭曲变形大时, 加热温度要高一些, 600℃~700℃, 速度变慢, 并且要求底板和两翼板同时加热, 加热后立即拧紧螺栓, 若这样加热仍有扭曲, 则需要加热两端的腹板, 在加热后同时拧紧螺栓。待焊件冷却后, 若还有扭曲变形, 则需重复上述加热过程, 不过加热位置应尽可能不与前面的重合。
3.2 U型槽钢构件的弯曲变形
U型槽钢局部弯曲的火焰矫正, 用两把焊炬同时朝一个方向加热槽钢凸面的边缘, 如图2所示。加热线宽度为10mm, 加热温度使材料成暗红色, 焊炬移动速度约为12mm/s。经一次加热后, 变形即可消失。
3.2.1 在矫正弯曲变形时, 应在两个翼板上对这纵长焊缝由中间向两端做线状加热。为了避免产生弯曲和扭曲变形, 对两条加热带应当同步进行。为了减少焊接的内应力, 应当采用低温和中温矫正法, 但是由于采用此方法不仅会造成纵向收缩, 还具有较大的横向收缩, 因此, 比较难把握。
3.2.2 为了矫正构件的弯曲变形, 应当在两个翼板上做线状加热并在底板上做三角形加热, 此方法一般需要横向线状加热20-90mm, 此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当板比较厚时, 加热的宽度应当适当窄一些, 由宽度中间向两边扩展加热。最好两人同时操作进行线状加热, 此后分别在加热三角形。三角形宽度不应当超过板厚的两倍, 与三角形底对应的翼板上线状加热相等的宽度。加热三角形时应当从顶部开始, 然后从中心向两侧扩展, 层层加热到三角形底为止。加热腹板的温度不能太高, 否则对于凹陷的变形很难修复。
4 注意事项
上述的三角形加热方法同样适用于矫正构件的侧弯。进行火焰矫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采用中温矫正加热, 并浇少量的水。 (2) 温度过高, 易使加热面发生变形; (3) 反复加热易使构件变形相互重叠, 加大矫正成本; (4) 由于构件加热不均匀, 浇凉水, 易使构件扭曲变形加大。
5 结论
工件的变形通过采用以上工艺都控制在了设计范围内, 火焰矫正导致的应力和焊接应力都属于内应力。矫正不当引起的内应力、焊接内应力和负载应力通过迭加会造成纵应力超过运行应力, 从而造成构件承载安全系数的降低。因此, 在制造钢结构时一定要慎重, 通过采用合理的工艺措施以及采用机械和火焰加热法对其进行矫正以减少构件变形。利用火焰局部加热时产生压缩塑性变形使得较长的金属构建冷却后收缩来达到矫正原来焊接变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的焊接与切割, 2002.
[2]焊工手册, 2004.
“U”型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 第7篇
1 拓扑优化理论和流程
1.1 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理论
通过对结构运行过程的分析, 提取结构运行周期内载荷的最大值或结构运动的极限位置作为重要工况[1], 进行多目标下的结构拓扑优化。
为了避免设计中仅考虑单一工程所造成的设计不足, 对结构优化设计采用多目标的拓扑方法。变密度法[2]通过定义了一个经验公式来描述单元弹性模量与密度之间假定的数学关系, 设计变量为材料的相对密度, 拓扑优化问题就可等效为材料的分布问题。变密度法[3]引入惩罚因子, 密度值趋近0的密度单元将忽略, 密度值趋于1的单元将保留。
1.2 折衷规划法
利用折衷规划法将多目标中各子目标依其重要性给予比重加以正规化合并成单目标, 再以一般单目标数值最优化方法求最佳解[4,5]。
配对比较方法应用于分析层级法, 所有子目标不同时进行比较, 而将子目标两两互相进行比较, 组成配对比较矩阵。
1.3 结构拓扑优化流程
结构拓扑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
2 应用研究
以“U”型结构为对象, 拓扑优化空间如图1所示, 结构由厚度为8 mm的钢板组成, 结构材料为Q235钢, 如图2所示。
采用Altair公司Hyper Works11.0软件中Hypermesh和Opti Struct两模块分别进行前处理和结构优化。该“U”结构中板壳结构通过中面抽取为面单元, 然后将厚度属性赋予面单元, 这样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同时也加快了运算的速度。经过处理的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
2.1 边界条件
选择该“U”型结构工作过程中的两个典型工况分析。静载荷通过动力学软件ADAMS提取动态最大载荷等效而来, 从而进行拓扑优化分析。两个工况为结构顺时针旋转和结构逆时针旋转。两个工况如表1和图4所示。
2.2 优化结果
经过多目标拓扑优化后得到满足静态应变能要求的拓扑结构。图5为两个工况应变能的迭代历程, 图6为结构拓扑优化结果。
2.3 模型重构与评价
根据结构拓扑概念模型同时结合结构的功能要求, 重新设计得到的结构模型如图7所示。
2.3.1 有限元分析
采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以验证结构优化的有效性。初始模型和优化模型1的静力学强度和刚度分析云图如图8、9所示。
经过分析可知, 优化模型1底座局部微小部位最大等效应力为397 MPa, 大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因而再次对模型优化, 并对其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如图10、11所示。
经过分析, 该优化模型2满足强度和刚度设计要求。
2.3.2 评价
将原始模型和优化模型2的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得结构拓扑优化模型2质量得到了减轻。为了验证优化的正确性, 对模型进行典型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结果表明优化模型2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最终可选择优化模型2为概念设计模型进行工程详细设计。
3 结束语
通过对基于变密度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和多目标优化函数建立方法的研究, 利用Pro/E、Hyper Works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平台建立了“U”型结构的多目标拓扑优化模型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结论为:
(1) 结合结构拓扑优化和多目标处理方法理论, 探讨了进行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得到了更优的结构形式;
(2) 对得到的拓扑概念模型进行重构, 得到了新结构的几何模型, 结构的质量较原设计方案得到了减轻, 对新结构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表明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3) 该方法可综合考虑多种工况以提高设计的精确性, 该方法对其他结构件的优化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熊亮.舰船结构振动冲击与噪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Bendsoe M P, Kikuchi N.Generating Optimal Topologiesin Structure Design Using a Homogenization Method[J].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88, 71 (1) :197-224.
[3]Bendsoe M P, Sigmund O.Topology Optimization: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Springer, 2003.
[4]吴亚明.基于ANSYS的结构优化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 2013 (8) :44-47.
重力式U型桥台开裂原因 第8篇
1 设计算例
本文根据重庆市南川至贵州市道真高速公路重庆段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大桥工程位于南川区大有镇水源村,其跨径布设为(85+148+85)m,桥梁起点桩号K22+336.962,跨中桩号K22+503,终点桩号K22+665.013,全长326 m,桥面总宽12 m,桥面行车道宽11 m,两侧各设0.5 m宽的防撞护栏。两幅桥梁总面积7 488 m2。道路等级:高速道路;计算行车速度:80 km/h。
2 前墙计算
U型桥台主要受力部分为前墙,一般对于高度较大的桥台,前墙前边和地基的墙身的应力通常比较大,为改善这种应力分布状况,使受力更合理,在较大宽度的桥台中,在前墙的一定位置设置变形缝,桥台质量一般能保证,所以加宽基础襟边,同时前墙设置10∶1或者8∶1的前坡。
2.1 土压力的计算
挡土结构物上受到的土压力和挡土结构与填土相对位移紧密相关。一般地,可以参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附录部分,按挡墙模式计算台背压力。桥背填土的作用达到了主动土压力。一般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计算台背主动土压力。规范中根据桥台后有车和无车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得到两种情况下土压力作用点到基础底面的距离,破坏棱体的长度。对于台后有车的情况,要把汽车荷载转化为土层厚度。
换算土层厚度
2.2 基底应力
为满足桥台承载能力要求,对以后进行的抗倾覆和抗滑移设计达成统一,对基底应力按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进行计算。
式中:N为竖向力总和,∑M为作用于桥台的水平力和竖向力对基底重心轴的弯矩,A为基础底面积,W 为基础底面的截面抵抗矩。
土类地基基底最大应力pmax=231.3 kPa,要求土类地基基底容许承载力
在设计中,为使桥台的安全度更高,设计人员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规范条文,应该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如果地质条件较差,对于容易塌陷的地区要保证基底应力能够满足规范要求,还要验算前墙和背墙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
2.3 抗滑稳定性计算
实际验算基底抗倾覆稳定性,目的是确保桥台不向一侧倾倒,也不绕着某一轴转动。桥台是绕基底受压的最外边缘倾覆,针对弹性软土面的桥台基础,由于基底最大受压边缘陷入土中,此时基底的转轴将在受压边缘的内侧的某条线上。在设计中保证基底的最大应力,基础的转动轴仍定在最大受压边缘。
由《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4.4.1条规定
式中:k0为墩台基础抗倾覆稳定性系数;y为桥台截面重心至验算倾覆轴的距离,m;即距墙趾的距离;
计算结果:前墙基础倾覆和抗滑移性均满足《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的要求。
3 有限元分析
为了计算精确,本模型通过FEA有限元中的映射网格进行规格的单元划分。单元全部使用空间四节点的实体单元。荷载采用土压力和车辆荷载的组合,将土压力变化规律,以面荷载的形式分别施加在前墙和侧墙的背面,见图1。
桥台各墙所受的土压力会随着桥台高度增大不断增加,因此,前墙与侧墙所受水平压力也会增加,常常在前墙和侧墙的交接处出现拉应力,如果在实际中桥面排水不顺畅,可能导致台后填土的重度增加,即而使得土压力增加。
本文通过,“台内填土土压力+汽车荷载+温度力”工况进行分析,见图2~图6。
1)桥台X轴方向应力最大值为0.23 MPa,最小值为-0.24 MPa,最大拉应力分布在桥台前墙基础;桥台Y轴方向应力最大值为0.5 MPa,最小值为-0.3 MPa,最大拉应力也分布在桥台前墙与侧墙交界处;桥台Z轴方向应力最大值为0.3 MPa,最小值为-0.7 MPa,最大拉应力分布在桥台前墙与地基交界处,分布范围较小;桥台范梅塞斯应力最大值为0.8 MPa,最大压应力出现在前墙和基础交接处;桥台第三主应力最小值为-1.8 MPa,最大主压应力分布在桥台前墙与锥坡交界处。
2)从应力分布趋势来看,如果地基发生沉降,桥台前墙与侧墙交界处最容易开裂,由于前墙的刚度比侧墙刚度大,开裂起始位移会从侧墙开始,由内侧向外侧沿着45°方向扩展,直到裂缝贯穿侧墙,若不采取措施,裂缝将由桥台台帽位置向下继续发展,直到前墙与侧墙分开。
4结束语
从计算结果来看,汽车荷载产生的效应最为显著,土压力次之。现有车流量大,重载、超载严重,再加上桥面排水不顺畅,雨水顺着桥头搭板的裂隙进入桥台,由于台后填土透水性较差,填土遇水膨胀,对桥台侧墙和前墙产生向外的推力,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桥台开裂的原因。
本文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条款进行分析计算,为确保桥梁桥台结构满足使用要求,提高桥梁桥台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对公路桥梁桥台结构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根据设计规范及其施工规范总和考虑地质水文条件和结构受力特点等,以满足规范的要求。并且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分析出桥台后的填土产生的土压力对桥台结构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后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较大的土压力作用。但是在桥台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如在活载的选择上,使用车辆荷载和车道荷载的选择上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摘要:U型桥台是桥梁工程中常采用的结构物,主要受力部分为前墙,前墙的设计对整个桥台的结构尤为重要。我国设计规范从结构的整体抗力、抗滑和抗倾稳定性、地基承载力验算等方面进行验算,但是没有验算其产生的土压力对侧墙、前墙的影响。现实中,桥台前墙和侧墙连接处出现裂缝,许多桥台的开裂正是由于台内填料的土压力引起的,为此本文将通过专业软件考虑土压力的影响,采用实体单元,进行分析得到填料土压力对前墙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重力式U型桥台,开裂,稳定性
参考文献
[1]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柳艳红.浅谈公路桥梁下部结构设计[J].北方交通,2010(4):142-143.
[4]李喜军.桥台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选定[J].西部探矿工程,2003,86(7):162.
[5]陈洪林.重力式U型桥台基底承载力计算[J].湖南交通科技,2001(35):98-101.
[6]张宝魁,马清珍.U型桥台设计施工中几点问题的探讨[J].湖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2-28.
[7]宋述评,张世友.浅谈重力桥台[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12):81.
小学语文U型低谷爬升区初探 第9篇
四年级属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低谷”区, 学生各方面发展也处于转折期, 四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我称四年级语文学习为“U型低谷爬升区”。那么, 低谷爬升区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哪些?爬升区的孩子语文学习需要养成哪些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小学语文U型爬升区孩子的生理及心理有其特点。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 作为老师, 我们只有按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四年级孩子的一般处在儿童期的后期, 开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对语言和文字的反应增强, 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独立转变。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抓住时机, 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特别是U型爬升区的孩子, 教师及家长应培养他们具备以下好习惯。
首先要有主动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要学会做各种笔记, 例如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名人名言录和作业笔记等。孩子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预习方法进行主动预习, 并能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在孩子完成一些记录之后, 还要教会孩子整理自己各种记录。例如整理一下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困惑, 学习心得等。
其次, 要能主动查阅资料、主动阅读。四年级孩子学习的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展, 并且有一定的好奇心。他们不可能总会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查找资料, 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遇到问题主动查阅资料就等于自己正在把学习道路延长和拓宽, 为今后的学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阅读阶段, 需要从其喜欢和相对较为简单而有趣的故事书和科普读物开始。
除了帮助孩子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外, 还应让孩子明白读书要思考。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认字、词, 重要的是读懂其中的内容, 理清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 从中学到知识或者明白一些道理。不管是理解内容, 还是学习知识和明白其中的道理, 都需要孩子不断地思考。不仅要鼓励孩子认真思考书中的描述, 还要引导孩子结合生活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三, 要有主动进行口语交际并学会反思自己, 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演讲比赛, 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和家长也可以经常与孩子就一些简单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者争论。
教会孩子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知道自己的学习成功在哪里, 失败又在哪里, 并能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 这样孩子才能得以进步。孩子反思的能力需要逐步的培养, 四年级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识的意识, 能够对自己进行简单的评价, 教师要鼓励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性的评价, 鼓励孩子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 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逐步改变这些习惯。
许多老师和家长帮助孩子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并帮助“语文U型低谷区”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他们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生成绩。
因为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和家长必须言传身教, 让孩子明白好习惯对自己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得以完善。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协助孩子制定计划, 并认真按计划进行训练。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初期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并有益的书籍, 要求孩子每天看半个小时, 并做摘抄。久而久之, 孩子会按照这个模式进行自我要求, 逐步能够主动阅读。
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以及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分不开的。要想学校教育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必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 由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 利用教学、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个细节教育、要求孩子。从严处要求, 从点滴抓起, 不能放松, 更不要放弃!
人生幸福感“U型曲线”说 第10篇
幸福感"U型曲线"的由来
根据英国华威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尔多教授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一生中的幸福感水平呈现出U字型曲线,即童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2015年我国进行的一次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也显示,幸福感相对最低的年龄段是31岁~ 45岁,而60岁以上人群幸福感最高。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人在年轻时快乐无忧,但从二三十岁之后,幸福感开始缓慢下降,至四十五六岁时幸福感降至最低,而步入老年后,幸福感又会逐渐回升。
研究这条“U型曲线”花费了奥斯瓦尔多教授20年的时光。 研究初期,他没有预想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因为按常规思维判断,人的机体健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因此幸福感也会随之下降。然而,在对全球500多万人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老年人的幸福感比年轻人要强。当然,这要除去人生最后疾病缠身的那几年。
在美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显示,人的幸福感从18岁开始逐渐下降直至50岁,50岁过后又开始缓慢回升,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80岁~ 90岁的老人幸福感最高。2015年欧盟统计局的一项调查也呈现出明显的“退休效应”:在英国、荷兰、瑞士和瑞典等国家,65岁~ 74岁的退休老人幸福感均高于同时接受调查的16岁~ 25岁的年轻人。
研究结果表明民众幸福感下降的年龄段正好与承受工作压力最重的阶段相吻合。30岁~ 40岁的人正处于他们人生负担最重的阶段,此时除了工作他们还要还房贷、抚养孩子。心理学家凡妮莎·金分析说:“从童年到中年,我们总是爱与别人比,争强好胜。但步入老年后,对小事不再纠结,对所在意的事物有了更加宏观而理性的判断。随着年龄增加,我们会更加珍惜生活和身边事,更懂得什么能让我们快乐,也就是我们更懂自己。”可见这条“U型曲线”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史蒂夫·多布森,54岁,英国肯特州国民保健署管理员,介绍了他的亲身感受:“我是一个内向的容易害羞的人,50岁以后我的幸福感开始慢慢增加。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我的自信心也大幅提升,现在我已经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近4年来,我开始在伦敦和曼彻斯特登台演出卡巴莱滑稽剧。年轻时考驾照曾因紧张害羞一直考不过, 52岁那年我再次尝试,结果成功过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挫折。”
奥斯瓦尔多教授认为对于这条“U型曲线”的形成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按常规思维逻辑判断,年轻时我们踌躇满志地踏上人生奋斗历程,但到中年却发现实现最初目标是如此艰难,于是人们开始调整自己的预期并向自己的弱点妥协,从此愉快和自信也慢慢随之回归。
人类近亲黑猩猩也有中年危机
近年来,动物研究中心、动物庇护所和动物园长期研究黑猩猩个体的工作人员联合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结果发现黑猩猩也有中年危机,这项对黑猩猩的行为研究结果着实让社会学家们吃惊不小。难道我们人类幸福感“U型曲线”形成的生物机理与我们的近亲同出一辙吗?奥斯瓦尔多教授分析说:“直觉告诉我应该能找到一个可以解释人类与黑猩猩行为相近的理论。我们可以寻求生理学的解释,抑或人类传统想法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即黑猩猩的世界也有社会结构,这一点与我们人类相似。”
如何提升幸福感
生活中细小的变化都会让我们的感觉大不相同。派恩教授建议:“尝试着过一天不去抱怨任何事情——包括天气——的生活。 要学会欣赏和赞扬,随时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因为关注美好事物有助于规避不良情绪,同时切记多与乐观豁达、愉快向上的人相处。”
此外,改变一下日常生活节奏也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活力,使你重新成为生活的主宰。派恩教授还建议我们:“无论是换一家超市购物,还是游览一个新的国家,抑或是到一个新的地方探险,都会给你的大脑带来新鲜感。” 看看下面这些退休老人的幸福生活,我们会对自己的晚年幸福更有信心,夕阳真的无限好——
布丽姬·亚力山大,64岁,退休前任广告部主管。“我60 岁时感觉比50岁时更幸福。退休后,我从伦敦搬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并融入了新的社区生活,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我参加了三个合唱团,在为当地慈善机构筹款的活动中,我的营销技能也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一点让我倍感充实。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走出家门去结识新朋友,实现一些新的愿望非常重要。”“有事情做是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关键。”派恩教授说,“无论是学习一项手机的新功能,还是掌握几个外文词汇以备度假之用,挑战你的大脑会让你更加机敏,甚至可以延缓你的衰老进程。”
卡罗尔·克拉普肖,65岁,退休前任业务经理。“我60多岁了,现在的生活比以往更充满情趣。自两年前退休以来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经济方面虽算不上富有,但也没有后顾之忧。我的生活哲学是笑着过好每一天,全世界也会以微笑回报你。”
凡妮莎·金积极倡导通过参与工作来保持愉悦心情,她说:“别指望坐在家里看电视就能得到幸福,愉快的心情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参与才能培养出来。”凡妮莎为我们保持幸福生活提供了十个要素:
给予——坚持助人为乐
社交——保持与人交往
锻炼——关照自身健康
欣赏——关注周围世界
尝试——尝试新鲜事物
目标——拥有生活目标
适应——遇到问题设法恢复自我
态度——处事积极
接纳——与身边人和谐相处
价值——不自卑
令人吃惊的是,维持自身幸福的第一要素竟关乎他人的幸福,足见“给予”在让他人幸福愉快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因此愿意与人交往、助人为乐的老年人生活会更愉快,身体也更健康。
72岁的特鲁斯卡·戈雷尔——一位加拿大退休教师给我们讲述了自己乐于助人的感受:“退休前我是中学教师,现在除了辅导两个孙子学习外,还自愿到中学去帮助那些发奋读书的孩子们。把我前半生练就的技能用在后半生去帮助他人,这是我晚年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的余生找到了一份宁静。”
无论年龄多大,做超越自我的事情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比如参加一个俱乐部或者去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退休后找到你新的生活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人类能够洞察到身边的危机和风险,也能通过欣赏周围的世界来提升幸福感。凡妮莎说:“每天记录下发生在身边的三件事, 哪怕是在花园见到一只知更鸟这样简单的小事,这会让你养成自觉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习惯。”科学证明,幸福愉快的心情与健康的身体和人体的免疫力有密切关联,充满幸福感的、有目标的生活会延长我们人类的寿命。
U型桥台开裂的原因及设计建议 第11篇
1 桥台开裂的特征及原因
某高速公路K106+176主线跨A匝道为1-20m预应力空心板桥, 桥台设计为片石混凝土U型桥台, 桥台高度9.58m, 该桥桥台台背回填施工完成后, 发现台右侧侧墙出现了一条裂缝, 裂缝从上至下, 离基础顶面尚有30㎝, 挖开桥台背后填料发现此裂缝位于前墙与侧墙的交汇处, 深度已贯穿整个墙身, 如图1所示。
调查发现, U型桥台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开裂情况, 裂缝大多发生在前墙与侧墙交界处及前墙中部, 当桥台宽度和高度较大、截面尺寸偏小时, 容易在施工中发生开裂, 特别是在台内填土填筑过程中, 而且裂缝宽度随着桥台宽度和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部分裂缝还发生在前墙侧面, 由支座后部向下或斜向后靠近前墙和侧墙的结合部延伸, 大部分是前、侧墙同时出现裂缝。
通过调查分析, 桥台开裂与构造设计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也与台内填料性质、填筑方式、地质条件、地基不均匀沉陷、台内外温差以及外来荷载等有关, 本文仅从桥台的构造尺寸、台内填土压力等方面分析桥台开裂的原因。
2 桥台构造尺寸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第6.2.4条规定:U型桥台前墙顶面宽度不宜小于0.5m, 其任一水平截面的宽度, 不宜小于该截面至墙顶高度的0.4倍。U型桥台的侧墙顶面宽度不宜小于0.5m, 其任一水平截面的宽度, 对于片石砌体不宜小于该截面至墙顶高度的0.4倍;块石、粗料石砌体或混凝土不宜小于0.35倍;如桥台内填料为中、粗砂或砂砾时, 则上述两项可分别减为0.35和0.30倍。
设前墙内侧边坡为n1, 则:
设侧墙内侧边坡为n2, 则:
式中各符号含义见图1。α为侧墙水平截面宽度系数。从式 (1) 、式 (2) 可以看出, 当桥台前墙与侧墙的顶宽、高度、建筑材料和填料确定后, 便可计算出内坡比n1和n2, 而且内坡比随桥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一般U型桥台材料采用浆砌片石, 台后填筑透水性砾料, 参数b+d≥1.20m, b1≥0.75m, 不难算出:当H≤12. 0 m时, 前墙、侧墙内侧边坡n1、n2采用3.5较为合适;当12.0m<H<22. 0 m时, 前墙、侧墙内侧边坡n1、n2采用3.0较为合适, 因此在设计时不能简单地设定内坡值, 否则会造成截面尺寸偏小而导致桥台的开裂。
3 桥台墙体土压力计算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第6.2.4条还规定:当U型桥台前墙设有沉降缝或伸缩缝时, 分隔的前墙和侧墙墙身或基础应分别按独立墙验算截面强度。一般高速公路桥台在中分带处均设置沉降缝, 故前墙和侧墙应分别按独立墙计算。
3.1 前墙土压力计算
桥台前墙的作用与一般挡土墙一样,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中库仑主动土压力E公式计算:
3.2 侧墙土压力计算
库仑理论计算墙后土压力时, 适用于墙后填料在足够远的距离内为匀质的散粒体情况, 即破裂面不受限制, 全部产生于此匀质的填料内。若墙后存在已知坡面或者说破裂面与另一层面相交, 此时破裂面受到了限制而不能全部产生, 显然, 此时墙背主动土压力与库仑理论的假定情况不完全相同了。墙身较高的U型桥台侧墙所受到的主动土压力就属于这种情况, 由于另一侧墙的限制, 通过一侧墙墙踵的破裂面与另一侧墙相交。
利用库仑理论计算墙背主动土压力时, 通过墙踵, 假拟若干个破裂面, 其中使主动土压力达到极限平衡时的那个破裂面, 即为最危险的破裂面, 条件是
如图2示, 当墙身向外移动或绕墙趾外倾时, 墙背填料内会出现一通过墙趾的破裂面AB, 其上土体会沿AB面下滑, 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 土压力达到最小值, 此时土体给予墙背的土压力即为所求的主动土压力E。
令:土楔重为G, 破裂角θ, 填料内摩擦φ, 墙背倾角α, 墙背与填料间摩察角δ, 填料容重γ, ψ=α+δ+φ, 由图2得:
由图2的力学三角形得:
令:
根据
解方程 (6) , 得c=tgθ, 从而得出θ值, 即可确定滑动面位置。若
一般高速公路台后填料选用透水性砾料, 填料内摩擦取φ=35°, δ=φ/2=17.5°, γ=19.5kN/m3, 侧墙内边坡采用3.5时, α=15.95°, 侧墙内边坡采用3.0时, α=18.44°, 侧墙顶宽b1=0.75m, 可计算出常用路基宽度侧墙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式的临界高度, 如表1。
当侧墙高度H大于表中临界高度, 主动土压力E按公式 (5) 式计算, 否则按公式 (3) 计算。
4 U台设计建议
为确保U型桥台的稳定性和防止过大的变形, 对桥台的设计提出如下建议:
(1) U型桥台的构造尺寸应严格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避免造成截面尺寸偏小而导致桥台的开裂。
(2) 一般高速公路桥台在中分带处均设置沉降缝, 前墙和侧墙应分别按独立墙计算。
(3) 前墙与侧墙增设外坡。通常桥台前墙与侧墙的外墙是直立式, 若做成背坡比为10∶1式桥台, 也能较好地改善桥台的受力。
(4) 为减小前墙与侧墙隅角处的主拉应力, 设置截面倒角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分布钢筋。大量计算表明, 增设倒角后, 该隅角处的主拉应力可以降低30%以上。
(5) 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即沿桥台侧墙-前墙-侧墙以及桥台空腔内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增设圈梁后的桥台对前墙、侧墙及其交界部位的应力、位移影响显著。
(6) 宽桥台前墙设置变形缝。对桥台宽度超过20 m的桥台, 受到台内填土压力的影响, 前墙中部的变形最大, 容易导致前墙中部开裂, 对此, 应在前墙中部设置变形缝。
5 结语
本文给出了不同桥台前墙与侧墙的内坡比建议值;认为内坡比3.5∶1和外坡比10∶1的桥台构造是比较合理的, 有利于改善桥台受力, 减小桥台前墙与侧墙交汇处的应力值;按独立墙计算侧墙主动土压力时, 应考虑土体滑动面是否受到另一侧墙的限制;进一步提出了在前墙、侧墙交汇处增设倒角、侧墙与前墙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构造措施和设计方法, 供设计者参考使用。
摘要:U型桥台是公路桥梁下部结构常用的构造, 在工程实践中, 常常出现开裂, 依据规范的有关条文, 给出了常用桥台的构造内坡比的建议值, 给出了侧墙滑动面受限制的土压力公式, 进一步提出了改善桥台受力和减小变形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U型桥台,构造型式,土压力计算,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1]JTG D61-2005,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S].
[2]JTG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U型模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