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同读一本书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同读一本书范文(精选8篇)

同读一本书 第1篇

浅墨轩读书小组同读一本书主题活动

1104班

王鑫

正义是心中的太阳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样东西,有的人将这样东西埋藏在心底,有的人把它当做心中的太阳,这便是正义。

汤姆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调皮、聪明、爱在女孩儿面前逞强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起接受波莉姨妈的监护。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他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为了证明自己的胆量到墓地,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利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在他的努力下,二人终于走出了山洞。他向村里人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后,村人用石块堵住了山洞口。当村人在洞中找到印第安·乔时,他已经死了。最后,汤姆和哈克贝利重返山洞,找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英雄。人们都感激他。

在汤姆的心中,正义就如一轮太阳,穿过厚厚的云层,照亮灰暗的天空,驱走了苦闷的彷徨,消除了畏惧,点燃心的火苗。正义又如一颗种子,需要用爱心浇灌,用细心呵护,它才能茁壮成长。正是正义感,让心中充满恐惧的十几岁的孩童,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外界给予他的压力。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洁的,干净的,但在社会与大人的影响下,渐渐地那正义被自私自利、威权、势力、亲疏、情面,深深地埋藏。关在了黑暗的屋子里,常年不见天日,时间的关系,正义的力量越来越小、越来越渺茫。

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正义是天空中的太阳,照亮人间;是石缝中的一粒种子,努力生长:是微弱的火苗,点亮希望之火。

同读一本书 第2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同读一本书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读一本书作文1

我和林汉彬一起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蓝兔子的秘密树洞》。我们选读了里面的“爱心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儿和一棵树,他们有着格外的感情。故事主要讲:一个男孩儿常常在那棵树上爬树干、荡秋千、吃苹果、捉迷藏,大树很快乐。孩子长大了,需要些钱买东西,树叫他把它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城里卖掉,就会有钱了。于是男孩儿摘下很多苹果,走了,大树很快乐。过了很久后,男孩儿需要一幢房子,树叫他把它的树枝砍下,走了。大树也很快乐。又过了很久,男孩儿年纪大了,需要一条船。树叫他把它的树干砍下,做成船。男孩儿也按着树的说法去做,大树同样很快乐。又过了许多天,男孩儿又来了,可树没有什么东西给男孩了。男孩也说自己老了,太累了,现在什么都不会玩,只想坐一会。只剩下老树墩的树叫他坐在树墩上休息,男孩有力没气地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我们读完这个故事实在太感动了,都觉得这棵树很有爱心,从不嫌弃他人对它怎么样,它都是那么默默无闻的贡献自己,为他人幸福而开心,只要能帮助他人它就能快乐。同时也想到父母。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牵无挂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那棵爱心树,在我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而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一有困难,一有挫折,才会想起他们。我不懂用什么好词来写它,只知道我非常感动,我要向它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更要做一个爱自己父母的人!

同读一本书作文2

书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书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书既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不断启迪我们,教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

现在,我和爸妈常常共同阅读一本好书或是文章。在读过之后,我们总是会谈谈各自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从不同的思考点来评析书籍能让我和父母更深的了解彼此。我在理解他们的同时,他们也能知道我的所感所想。

无意之间,我和爸妈同时发现了一本名为《孩子别烦恼》的书。书中记述了一个男孩从呀呀学语到走进哈佛的各种辛酸故事。哈里也因学习问题和家里闹了矛盾,就此离家出走了两周。在这两周中,哈里走遍了许多地方,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体验到家中准备重新开始时,懊恼的父母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于是,三人从归于好。

在读完了整本书后,心中无比的喜悦。既然哈里的故事如此精彩,为什么我不借鉴过来呢?说干就干,正当我准备向爸妈袒露我的观点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也正准备找我。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的眼神交织在一起,于是一切明了,无需再多的言语,我们立刻理解了彼此。经过这次事件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正需要的是互动,是了解。它就像一座桥梁,能将两代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它就像一座山,将误解隔断,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上前去......

同读一本书作文3

时代的差距,令我与母亲相隔甚远,彼此之间少了许多交流。这本《爱的教育》将我与母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天,在家中闲来无事便在书柜中拿了一本《爱的教育》来读。正巧母亲近来了,看着我手中的书问道:“这是什么书?”“讲关于一个意大利家庭的。”“给我看看吧。”

于是我便将书递给了母亲,谁知母亲拿了书便放不下来了,无奈只能先将书借给母亲看了。其实这本书自己先前已经看过一次了,但书中的内容一直难以忘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亲的信《要学会爱人》,讲的是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德。

说实话,其实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当有家长陪同时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有时候见到认识的人,稍微点下头就当打招呼了,话都懒得说。

记得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碰见我家对门的阿姨,我连理也没理,低着头就往前走,装做没有看见,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

当读完这本书时,安利柯的父亲给了我很大启示,让我明白了,身边的小事不能忽略。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只见母亲手中捧着爱的教育走了进来。

“这本书很好呢,里面有个文章讲的是那个父亲教育他儿子要讲礼貌,他的教育方法很不错呢!看来我得学习学习。”先前没想到的是,母亲竟同我想到一起去了。

原以为拉不进的距离,这么容易就缩短了。以后我要将我的书多拿给母亲看。

同读一本书作文4

我是一个既顽皮,又淘气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爱读书,可是,妈妈每次出门都会给我买一本厚厚的书来,逼我看书,不看就没饭吃。所以,我每次看书都只会读一两页,用来应付妈妈,要不然,我的肚子会“打鼓”的!

记得,妈妈曾经和我同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小学生五十个习惯》。书里主要是讲小学生该要有什么好的习惯。有一个习惯,是书里讲的最详细的一篇,就是读书习惯。

里面是这样说的:我们是小学生,要把书读好,特别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个科目,一定要把它们读好。上课时积极举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读一些课外书,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从汉语文章到英语文章。我们正处于黄金阶段里,应该更珍惜这段时间,好好把握学习的机会......

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妈妈对我说:“我们应该学习这篇文章里写的习惯吗?”我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提起勇气跟妈妈说:“可能是应该吧。”妈妈听了,严肃地对我说:“没有“可能是应该”这句话的,你现在只需要从这两句话中选一句回答我就行了:“应该”或“不应该”。”这下子,我该怎么办呢?我又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极不情愿地说:“应该。”这下子,我妈妈笑得见牙不见眼了。

这事过去后,妈妈就买了三本书给我,要我再三个月以内熟读这些书,不过,在熟读这些书的时候,我渐渐爱上了它们,不仅这样,阅读能力也渐渐提高了,书,也成了我的爱好之一。

同读一本书作文5

我喜欢读书,阅读往往能唤起我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太阳,"是啊!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像看到了明媚的阳光。

七岁那年我认识了鲁滨逊,他喜欢冒险,在一次冒险中,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让他们翻了船,无一幸存者,而鲁滨逊竟然顽强地活下来,他又累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虽然很沮丧,但他仍然期待着希望,他在木条上有条理的记录着自己登岸的时间,这样,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日历,他还在船上取出许多可用的东西,他还找到两只猫和一只狗来与自己做伴,但是他们并不会说话,他用自己仅存的墨水来记录着每一天,他并不是让后人来看,而是要把一直萦系在他心头的想法吐露出来,他按照商业薄记中借贷和贷方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幸与不幸,来安慰自己,缓解心情,他有计划的过着每一天。几年后,鲁滨逊在30多个野人中救下了一个正在逃跑的、很不幸的野人,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他教星期五说话、识字,成为了他唯一能够沟通的好朋友,就这样,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28年后,回到了英国。

同读一本书 第3篇

她37岁去过37个国家,7年出版26本书。0

她坚持一天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

她是台湾“广告文案教母”,以诗歌般的创意文字将诚品书店塑造成为台北市的文化地标。

她说,她不在乎那些主管、经理、老板之类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身份。她宁愿把自己当作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她就是李欣频,一个穿着时髦套装,却背着旅行双肩背包行走在城市中的旅者。

很难用一个职业,或者一个头衔来描述李欣频,因为对她来说,生命里没有工作,只有生活。

“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发泄,是一种分享,不是工作;如果是工作,我就不会去做。”李欣频笑着说,“我真的不能忍受几点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固定交什么东西,甚至当我要去旅行的时候还要请假生命是我自己的,为什么要去跟别人请假?”

每去一个国家,就是一次后天混血的过程。

旅行,被李欣频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37岁去过37个国家的纪录,还在默默被她自己刷新着。只要确定了一个地方是她想去的,她就会把其它所有事情抛开,工作都可以统统推掉。用李欣频自己的话说:“工作推掉之后还有很多机会,但有些地方必须要第一时间去,等到有空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有很多人总想着年轻的时候赚钱、存钱,等退休了再去环球旅行。可到那个时候,已经因为长期工作而体力不佳,太冷的地方不能去,太高的地方不能爬,太远的飞行不能承受所以我家里的旅行箱,不会放在柜子里面,而是随时可以拿着行李走的。”

李欣频说她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亿万富翁在癌症末期时,恰巧在医院遇上贫穷的技工,面对人生的终点,二人忽然找到的梦想的交集,于是一起逃离医院,共赴一场奢华刺激的环球之旅。

“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生命无常,所以一旦想到要去做什么事情,就立即去做。如果生命只剩下半年,最想去的地方却还没有去过,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在就放下一切,背起包包去旅行?”

听起来观点有些悲观的李欣频,却能从每次的旅行中获得快乐。即便是遇到被店家骗之类的意外,都能够被她当成是独一无二的回忆。

旅行上人开阔,对于许多牛角尖越钻越小的事情,都更容易包容与放下

而在李欣频的旅行箱里,没有“来自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或者“来自日本的富士山模型”。她会跟一群建筑师去看西班牙建筑,跟几位艺术家朋友去德国看文献展。旅行对她说,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每当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她会把自己当作“第一次投胎变成当地人”般地融入。因为在她看来,“每去一个国家,就是一次后天混血的过程一到最后就彻底成为自由进出各国的世界公民。”

“旅行会让人谦卑,你会知道地球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李欣频这样叙述旅行的意义。

只要认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够忙辈子了

初见欣频的时候,还真有点被她的打扮吓坏:穿着如此时尚精致的她,竟然用一只大大的旅行双肩背包来做搭配。打开背包,发现里面被书、笔、笔记本、相机等东西填满,随时满足她创作和阅读的欲望。

创作和阅读,原本就是李欣频生命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考大学的时候,她原本希望进入的是哲学系,结果却意外被分到了广告系。大三时,她来到台湾的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实习,第一天就被交待要写一篇台北中兴百货的广告文案。当时还从未写过文案的她,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看完历年中兴百货的广告作品集,并在实习当天傍晚下班前,交出了生平第一篇文案。第二天,李欣频就因为在这篇文案中的上佳表现,而被留下来担任正式的文案工作。

李欣频常常说,她进入“创意”这领域,可以说是很意外,也很有“创意”。现在的她,则早在“写文案”与“写书”之间平衡得游刃有余。

“我并不觉得写文案’和写书’之间有什么冲突。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喜欢的事。每个人都应该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选择,你要不要选择去忠于自己的生活。你如果忠于自己,多半就会选对;如果你一直很在意别人的想法,那很容易迷失。生命应该是雀跃,不该死气沉沉。生活里,只要认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够忙一辈子了,怎么还能把生命浪费在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上呢?”

创意若有目的,就是把每一天活得独特且精彩

现在的李欣频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并在北大新闻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

然而在欣频的课堂上,你却听不到任何有关“创意的技巧”、“策划的法则”之类的广告学要义,而是沉浸在她所给学生们营造的生命蓝图之中。

李欣频告诉她的学生们,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

“以前读书一天4到5本很正常,现在一天至少读一本书。阅读是一个很棒的感受,召唤另外一个灵魂来跟你对话。阅读是最大的资产,没有人可以拿得走。”

李欣频说,她觉得台湾的阅读状况看起来比北京好:在车上、咖啡店、车站,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在看书。但是到了北京,发现大家都在打电话、发信息、聊天,好像很少有人在看书。

“在台湾,大家聊天会聊电影聊音乐聊艺术,但是在北京好像人们大都在谈股票和房地产。”在她眼里,过多地关注金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钱而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放在旁边。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富裕的概念富裕,不应该是指你的帐户上有多少钱。如果内在匮乏,有多少钱也是不快乐的。而且人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就和这些数字的涨涨跌跌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我从不觉得人要为工作付出1分1秒的时间。”李欣频坚决地说。

即便是对于她所用来“谋生”的广告文案创意,她也从来不把它当作是工作,从不担心因为“不努力”而创意枯竭或者写不出优秀的文案。

李欣频说,创意若真有目的,那就是把每一天活得独特且精彩,仅此而已。

同读一本书:《爱的艺术》 第4篇

本期“同读一本书”向大家推荐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作者】

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修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代表著作有《逃避自由》、《爱的艺术》、《为自己的人》等等。

【导读】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爱的艺术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促成人与人之间结合的巨大力量。告诉读者,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紧密相关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读一本书1 第5篇

——《智慧背囊》读后感

xx班xxx

我看的书,书名叫《智慧背囊》,书中有许多动人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做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每个小故事的结尾处都配有心灵点击和智慧链接:其中心灵点击就短文进行概括总结;而智慧链接则是与短文相配套的名言警句。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给犯错误的人一个下台的机会;每个人都不能太自私;每个人都不能被好胜所迷惑„„

我觉得《智慧背囊》这类书写的是做“真人”的要求,看这类书是和一位位“真人”对话。就像书中所写的:一则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了精彩的生命真谛。啊!《智慧背囊》真是智慧的药囊!

同读一本书

——《智慧背囊》读后感

xx班xxx的妈妈

《智慧背囊》(第二辑)为学生课外阅读丛书,所选文章短小精悍、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而富有哲理,对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迪心智大有裨益,其中给家长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责任”一文。文中记叙了母亲对孩子偷拿玩具一事的处理经过,展现了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以及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从中家长也感悟到了许多道理。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常常只关注孩子智育的开发和培养,而忽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学业上的,更重要的是品德上的,只有身心都健康成长,孩子才会终身受益,为人父母才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同读一本书 活动总结 第6篇

王一梅说过这样一句话:爱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成绩优秀,但是前途无量!是的,只有你爱上阅读,你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你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阅读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同读一本好书,能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近期,学校开展了师生家长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每个班选择一本最佳阅读材料,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感受,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启发,实现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在班级QQ群里与孩子和家长一起选定了一本教材《伊索寓言》,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这学期的必读书目,同时课文中也有相应的课文教材,这本书也能够教会孩子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家长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好处多多,必读不可。当然,教师向学生、家长推荐书目的同时,自己也要认真阅读,无论是内容、写作形式,还是所能得出的道理,都要细细深究。其次,确立此次同读一本书的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学生、家长能够从“阅读”到“悦读”。第三,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家长和学生在《伊索寓言》中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故事,就这一个故事谈谈各自的感受,最好是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当然,我是要求家长们把确定的篇目提前告知我,这样我才能更好的、更深的与他们一起交流。最后家长和学生总结完自己的感受后将它们发表在班级QQ群里和我一起讨论交流,而学生则是提交一份读后感,形成文章。活动结束后,我会从中选择出5名“读书之星”,并给他们颁发“智慧”之星,同时也会对其他表现良好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而对于一些行为习惯偏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脱离我们的大队伍,此时,我会让优秀的学生一对一帮助他们完成此次读书活动,确保读书活动能够惠及每个人,并激励全班一起将阅读持续进行下去。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活动原则,在课堂,在家中,我们老师作为引领者,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挖掘其自身潜力,通过读书活动,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而且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品格的培养,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还能在学校与家庭中构建一座稳固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长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更好的去做班主任工作。当然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学生在不同人的不同见解下,使自己的领悟能力上升一个新的层次。

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 第7篇

大中小 订阅

各位尊敬的家长,感谢您对学校、年级、班级工作的热情支持。在各位英语老师、班主任、家长义工的热情参与下,我们年级的英语文化节游园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孩子们在愉快的游

戏活动中学英语、用英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从中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这个阶段,我们将进行系列活动之二——“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阅读书目: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阅读时间:4月25日——5月25日

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4月25日——5月10日 阅读阶段。家长与孩子共同读完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

交流感受。(书籍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同学互相借阅)

第二阶段:5月11日——5月18日阅读收获阶段。孩子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从家长的角度谈一谈与孩子同读一本书的感受与收

获。

第三阶段:5月19日——5月29日 总结评比阶段。评选优秀班级、优秀读后感和优秀家长。

四年级组

2008年4月22日

为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于近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同读一

本书”活动,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和“

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工作要求,梯次推进“建设书香校

园”活动逐步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把读书活动与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大兴校园读书之风,学生

家长主动参与“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与孩子一同读书,一同编演课本

李开复建议每人每年读一百本书 第8篇

《太原晚报》消息,李开复在一个全国性的读书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验。在谈及读书时,给每个人定了一个不低的标准,建议每人每年读一百本书。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李开复表示自己也只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完成过,5岁至11岁期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期间;自己患病后。李开复说,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学校有一套核心课程,必须要一年读一百本书,而且部分是西方哲学、文学类的书。当时每天这样去读有非常大的压力,但多年后想起来,书中所讲的内容,关于人性的一切,东西方的文化、历史我都有一定的收获。

同读一本书范文

同读一本书范文(精选8篇)同读一本书 第1篇浅墨轩读书小组同读一本书主题活动1104班王鑫正义是心中的太阳——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