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精选8篇)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符合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关于终末期肾脏病的诊断标准[3],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一般情况良好,无腹膜炎、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感染等情况;治疗依从性好,可按医嘱进行治疗以及服用药物。排除标准:严重肝功能损害;近1年内有过大型手术史;近3个月内应用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或激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或妊娠期妇女。88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腹透组和血透组,每组各44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腹透组患者采用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双涤纶套透析管为Baxter公司生产,手术置入后行间断性透析,术后4 d采用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透析液采用1.5%的乳酸盐双联腹透液,每日4袋。血透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机为德国费森尤斯Fresenius 4008s透析机,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溶液。设定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50 mL/min,透析有效面积1.6 m2。透析过程中给予透析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钙离子拮抗剂、铁剂、叶酸、维生素等。

1.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分别于入院后及透析6个月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10 mL加入红细胞裂解液使得红细胞全部裂解,在1200 r/min下离心5 min,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洗涤2次,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采用流式细胞数分析细胞亚群变化,上述制备的样本分为4份,1200 r/min离心5 min后取沉淀,根据说明书进行细胞亚群分析,计算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NK 1.1阳性的NK细胞,调整浓度为2×105个/mL,作为效应细胞。将浓度为1×105个/mL的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随后将效应细胞和靶细胞各100μL按照体积比1:1加入96孔板中,作为实验孔,同时设立效应细胞、靶细胞对照孔,培养20 h加入10μL MTT,随后在37℃培养箱内培养4 h,培养箱内二氧化碳浓度为5%,弃上清液加入100μL二甲基亚砜(DMSO),震荡混匀后用酶标仪检测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每孔重复检测3次,计算NK细胞活性。NK细胞活性=[1-(实验孔OD值-效应对照组孔OD值)/靶细胞对照组孔OD值]×l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T细胞亚群变化

两组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Treg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Treg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透组较腹透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腹透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P<0.05;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

2.3两组NK细胞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NK细胞比例、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NK细胞比例、活性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透组较腹透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腹透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bP<0.0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3讨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往往并发感染,严重者可出现死亡。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就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4,5]。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介导细胞免疫、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6]指出,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异常。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越来越高,长期透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多[7]。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方法为腹透透析和血液透析,临床上已取得了明确的疗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免疫力低下等各种远期并发症[8,9]。本研究着重比较了这两种方法对于患者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有研究[10,11,12]指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往往体液免疫基本正常,但细胞免疫存在不同的功能障碍。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反应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主要负责特异性细胞免疫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根据表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两个亚群,一般采用抗体检测相应T细胞的总数。许多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均可导致辅助性T细胞下降。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中CD4 T细胞可减少,而CD8细胞可增多,因此CD4/CD8比值可作为评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主要指标[13,14,15]。不同于T淋巴细胞,NK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发育而来,其在骨髓微环境中发育成熟,与胸腺无关,因此其被称为第三类淋巴细胞[16]。NK细胞具有细胞体积大的特点,其内还含有嗜苯胺颗粒,该颗粒中具有穿孔素,可直接溶解破坏靶细胞。此外,其还可激活内源性内切酶系统,通过裂解靶细胞DNA导致细胞凋亡。因此,NK细胞在细胞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NK细胞比例、活性在判断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发现,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均会使患者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Treg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活性显著改善(P<0.05),且行血液透析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这一结果提示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而腹膜透析相对于血液透析疗效更好。孙续禄[17]在研究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中指出,尿毒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相对于未行透析治疗的患者,行血液透析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更为接近正常水平,提示透析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但无法使患者T细胞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通过阅读相关文献[18,19,20]以及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本研究认为透析对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透析治疗可有效清除患者血清中的毒素,从而改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状态,降低了血清中淋巴细胞抑制物浓度;②透析可改善患者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状态,改善其对于吞噬细胞的聚集抑制;③透析规律治疗后,患者肾性贫血状态可得到有效的改善,红细胞数目可有明显增加,而红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可参与到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中,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中行血液透析对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的效果不如腹膜透析患者,推测这可能与腹膜透析不间断持续性透析有关[21,22]。腹膜透析可持续清除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毒素,且不存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慢性失血的问题,更有利于改善贫血状态。因此,腹膜透析更有利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可一定程度上调节终末期肾病患者NK细胞和T细胞亚群比例,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但无法使患者恢复至正常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8例,根据透析方式分为腹透组(44例,采用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和血透组(44例,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于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以及NK细胞比例,NK细胞活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结果 腹透组和血透组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Treg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和活性分别为(30.05±3.96)%、(25.13±3.14)%、(1.42±0.25)、(5.96±1.95)%、(11.5±1.6)%、(80.6±5.6)%和(30.86±3.54)%、(24.25±3.40)%、(1.39±0.29)、(5.82±2.06)%,(11.8±1.7)%、(78.6±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Treg细胞比例以及NK细胞比例、活性分别为(25.32±2.41)%、(26.42±3.78)%、(1.25±0.16)、(4.33±1.45)%、(8.6±1.1)%、(56.7±4.4)%和(19.88±2.68)%、(26.16±3.74)%、(1.05±0.25)、(3.15±1.05)%、(6.4±0.8)%、(44.5±3.8)%,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透组较腹透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均可一定程度上调节终末期肾病患者NK细胞和T细胞亚群比例,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腹膜透析效果更显著。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2篇

[关键词] 肝移植;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CIK细胞; FK506

[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01-03

Peripheral Blood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Taking FK506

QIN Wen HU Dachun TAN Jianl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Kunming Municipal First People’s Hospital,Kunming 65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taking of FK506,and to explore its function in monitoring allograft rejection. MethodsFlow cytometry(FCM)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of 17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taking of FK506 and 25healthy controls.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FK506 was measured by enzyme immunoassay technique. ResultsThe CD3 value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higher at 3 months after liver transplant operation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Tamhane T2 method P=0.004),the CD4 value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higher at one month after that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Tamhane T2 law P=0.040),the NK mean value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lower at two weeks,a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liver transplant operation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LSD-t test P≤0.023),and the CIK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lower at one month after that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Tamhane T2 method P=0.005). ConclusionThe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taking of FK506 can act as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 allograft rejection,and when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FK506 is constant,it will enable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to maintain at normal levels.

[Key words]Liver transplantation; T-lymphocyte subsets; NK; CIK; FK506

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但移植排异反应是影响移植受者存活的重要原因。目前控制排异反应较为有效的手段是使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又名普乐可复(即FK506)[1],是一种具有强大免疫抑制作用的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它能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CN),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及其他核因子不能脱磷酸而向细胞核内转位,从而阻断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细胞因子的转录,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2]。FK506现已成功应用于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实体器官移植,尤使用于肝移植。但肝移植受者在服用FK506后的免疫细胞变化情况如何目前此方面的报道还不多。现即为对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7例肝移植受者服用FK506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IK细胞的变化进行监测,旨在为临床监测移植排异反应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接受FK506治疗的肝移植受者组,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受者,共1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29~73岁,术后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免疫反应的临床表现。健康对照组为该医院的25例健康体检者,均无相关疾病,且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相关免疫调节药物,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0~65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FC-500流式细胞仪及ASCENT全自动酶标仪。其中流式分析试剂1(CD45-FITC/CD4-PE/CD8-ECD/CD3-PC5)及试剂2(CD45-FITC/CD56-PE/CD19-ECD/CD3-PC5)为Beckman- Culter公司产品。酶联免疫试剂为他克莫司定量检测试剂盒,产于美国Diasorin公司。

1.3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NK细胞及CIK细胞的变化。于肝移植受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分别抽取外周血2mL,用肝素抗凝。将试剂1、2分别加入到2根流式管的管底,各加10μL,再加入抗凝全血标本100μL,室温避光孵育20min,然后加入NH4CL溶血剂1mL,室温避光孵育20min,待流式细胞仪稳定后即可上机检测。其中试剂1标记的标本调用NEW-CD4-CD8-CD3-CD45方案进行检测,试剂2标记的标本则调用NEW-CD56-CD19-CD3-CD45方案。读取结果时,CD3+细胞代表T细胞;CD3+/CD4+/CD8-代表TH细胞(CD4);CD3+/ CD4-/CD8+代表TS细胞(CD8);CD3-CD56+代表NK细胞;CD3+/ CD56+代表CIK细胞。FK506血药浓度的测定,取肝移植受者抗凝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对完全随机设计的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当各总体方差齐时,用LSD-t检验进

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当各总体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 T2法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

2 结果

17例肝移植受者服用FK506后不同时期及2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CIK细胞及FK506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

表1可见,FK506血药浓度在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6,P=0.090),CD4/CD8测定值在服用FK506后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3,P=0.308),而CD3、CD4、CD8、NK、CIK测定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术后3个月组的CD3值高于健康对照组(Tamhane T2法P=0.004),术后1个月组的CD4值高于健康对照组(Tamhane T2法P=0.040),术后2周组、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的NK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LSD-t检验P≤0.023),术后1个月组的CIK值低于健康对照组(Tamhane T2法P=0.005)。其余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D-t检验或Tamhane T2法P>0.05)。

3 讨论

3.1 FK506的变化

FK506是日本藤泽公司从放线菌属筑波链真霉菌NO1993中提取的一种代谢药物,其化学结构属23元环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FK506不仅抑制TcR、CD3复合体介导的T细胞活化,也可抑制其他细胞表面分子的活化。其作用机制是FK506能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CN),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及其他核因子不能脱磷酸而向细胞核内转位,从而阻断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细胞因子的转录,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使T细胞亚群的失衡得到明显改善,CD4+T细胞表达降低,CD8+T细胞表达回升,CD4/CD8比值降低,且均恢复到正常水平[3]。本文结果中显示FK506在术后各个阶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NK及CIK细胞期间,肝移植受者血液中FK506的血药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3.2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其中CD4细胞是辅助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是主要反应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其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过程,辅助诱导其他免疫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B细胞等共同发挥免疫作用。CD4细胞的减少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在移植免疫反应中,CD4+T细胞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已有资料[4]表明CD4+TH1细胞主要参与急性排斥反应,而CD4+TH2细胞则主要参与慢性排斥反应。CD8细胞是细胞毒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除具有对靶细胞攻击杀伤的细胞毒作用外,同时对CD4细胞还具有调节性抑制作用,CD8细胞的降低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而CD4/CD8比值是重要的免疫状态监测指标,其比例的降低与免疫系统损害的程度相关[5]。CD4/CD8比值升高提示机体免疫功能相对活跃,当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比值升高预示可能发生排异反应[6]。T淋巴细胞在诱导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7]表明在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症状出现前1~5d,T细胞总数和CD4/CD8比值均升高。本文中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组的CD3值与术后一个月组的CD4值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服药后不同时期的均值都较健康对照组有升高趋势,提示移植后在一定时间内机体对移植物可能存在一定的排异反应。但本研究中CD4/CD8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只是在3个月时均值有少许减低,提示肝移植受者对移植物虽然有一定的排异作用,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使这种排异得到有效的控制,且保持相对稳定。再次证明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较好的移植排异反应监测指标,但T淋巴细胞亚群对移植排异反应的临床价值还待加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研究。

3.3 NK细胞的变化

N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是获得性细胞免疫的核心调节细胞,同时也是造血的主要调控成分,在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K细胞在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升高,其被触发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IFN-r、TNF-a等),但由于免疫抑制剂FK506对细胞因子的阻断作用,进而影响了受者机体杀伤细胞的活性。本文结果显示,肝移植受者术后2周组、1个月组、3个月组的NK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FK506治疗有效,减低了NK细胞的活性。且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NK细胞值均减低,提示FK506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较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化和增殖作用更有效。但本文统计例数相对较少,FK506是否对NK细胞有更大的调节作用还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3.4 CIK细胞的变化

CIK细胞是一类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和非T细胞受体限制性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为CD3+CD56+,具有NK细胞一样的杀瘤作用,且据报道CIK细胞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高水平较NK细胞更明显,并且不受恶性肿瘤细胞类型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术后一个月组的CIK值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他组的均值也显示降低趋势,提示FK506可能同样对CIK发挥调节作用。目前,CIK主要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研究,至于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及FK506是否对CIK具有调节作用还待今后通过做动物试验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继芳,张翠欣,梁春慧. 他克莫司药物相互作用的新进展[J]. 肝胆外科杂志,2008,12(16):472-476.

[2] 潘春树,何雪霏,钱华. 常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J]. 安徽医药,2008,12(10):892-894.

[3] 白杨娟,王兰兰,蔡蓓,等. 他克莫司与环孢菌素A对肝移植受者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调节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10(24):50-55.

[4] 李佳,白杨娟,王兰兰,等. FK506对肝移植受者T细胞亚群上CD152和PD1的调节研究[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6(25):33-38.

[5] 李菊稥,苏运钦,朱梓年,等.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J]. 暨南大学学报,2007,6(28):602-604.

[6] Haggqvist B,Hultmanq P. Effects of deviating the Th2-response in murine mercury-induced autimmunity towards a Th1-response[J]. Clin Exp Immunol,2003,134(2):202-209.

[7] 陈慰峰. 医学免疫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109.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48例首次初发经病理细胞学或病理活检确诊的淋巴瘤患者标本, 治疗前、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作T细胞亚群检测 (其中男32例, 女16例, 年龄15~84岁, 中位年龄54岁) ;对照组选取健康体检者或自愿捐献者外周血标本25例 (其中男12例, 女13例, 年龄15~78岁, 中位年龄40岁) 。

1.2 检测方法

1.2.1 抽取病理细胞学或病理活检确诊的淋巴瘤患者外周血2ml, 用EDTA.K2抗凝。

1.2.2 每标记管加入单克隆PE/CY5标记CD3抗体、FITC标记CD4抗体及PE标记CD8抗体各10μl;阴性对照采用鼠抗人IgGFITC、PE、PE/CY5各10μl, 各管中加入患者或正常对照血100μl, 充分混匀, 4℃冰箱中孵育30min。

1.2.3 各标记管中加入RBC裂解液2ml, 充分混匀, 室温裂解5min, 至管中混浊液体变澄清。

1.2.4 加PBS至5ml中止反应, 1500rpm离心5min。

1.2.5 弃上清, 加5mlPBS洗, 1500rpm离心5min。

1.2.6 弃上清, 加入0.5ml固定液重悬细胞, 4℃冰箱保存或直接上机检测。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组间差异,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

在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上, 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前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化疗3个疗程后有效组与无效组T细胞亚群的比较

标准化疗3个疗程后, 有效组 (CR+PR) 的病例有32例, 无效组 (NC+PD) 16例, 有效组与无效组CD4+T细胞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细胞免疫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 CD3+细胞代表T淋巴细胞总数, CD4+细胞属于辅助性淋巴细胞, CD8+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杀伤靶细胞的功能。CD4+、CD8+T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分泌的Th1、Th2细胞因子不仅直接介导细胞免疫功能, 而且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肿瘤宿主中若Th1细胞因子占优势, 则提示机体对肿瘤具有活跃的免疫力, 而Th2型细胞的优势状态将保护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 削弱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1,2]。另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Th1/Th2的平衡失调, Th1/Th2的平衡向Th2发生漂移[3]。有研究表明, 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L) 加入T细胞性生长因子IL-2和IL-4诱导形成的细胞株中, FCM检测早期CTCL患者细胞免疫表型以CD8+T细胞占主导地位并且控制了CD4+T细胞的生长, 但在晚期CTCL患者的细胞株中则以CD4+T细胞为主, 因此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4]。

本研究选取48例淋巴瘤患者,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 并与正常对照比较, 结果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相似[5]。表现为治疗后CD3+T细胞、CD4+T细胞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 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淋巴瘤患者通过放疗、化疗或几种方法联合治疗后, 代表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CD3+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恢复到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的状况;CD4+辅助性T细胞亦开始恢复, 细胞得以发挥免疫功能。由于治疗后总的T细胞数上升, CD8+细胞属于T细胞的范围, 因此CD8+细胞亦有一定程度升高。提示淋巴瘤患者体内肿瘤负荷减轻后T细胞亚群的紊乱得以纠正, 患者的免疫功能开始恢复。另外对化疗3个疗程后有效与无效的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比较, 发现CD3+T及CD8+T细胞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CD4+T细胞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 有效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其免疫功能恢复更快更完全, 监测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 有助于了解患者体内的免疫状况及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

参考文献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病例均来源于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常规剂量应用环孢素(CSA)、霉酚酸脂(M M F)、强的松(Pred)。入选者均为首次肾移植、术后定期随访病人。根据其术后肾功能是否顺利恢复、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及并发肺部感染分为三组: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87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6例,肺部感染组13例。术后病程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为术后6个月以内。急性排斥反应患者除2例依据临床特征及B超诊断外,其余14例均经肾穿刺病理学诊断(诊断标准参见参考文献[1])。

1.2 实验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Per-CP标记小鼠抗人CD 3、FITC标记小鼠抗人CD 4及PE标记小鼠抗人CD 8单克隆抗体、溶血素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流式细胞仪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FA CSCalibur,激发光为488μm氩离子激光,检测前用BD公司三色Beads校准流式细胞仪。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应用美国BD公司CELLQ U EST软件分析淋巴细胞中CD 3+细胞、CD 3+CD 4+细胞及CD 3+CD 8+细胞的百分比,并计算出每例患者CD 3+CD 4+细胞与CD 3+CD 8+细胞的比值(CD 3+CD 4+/CD 3+CD 8+)。各组数值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值间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3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 3+T淋巴细胞、CD 3+CD 4+T淋巴细胞、CD 3+CD 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见附表。CD 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 3+CD 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以排斥反应组最高,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及P值分别为3.652,P<0.01;3.753,P<0.01)。CD 3+CD 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以排斥反应组最低,肺部感染组最高,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及P值分别为2.787,P<0.01;5.346,P<0.01)。CD 3+CD 4+/CD 3+CD 8+T淋巴细胞的比值以排斥反应组最高,肺部感染组最低,与肾移植后顺利恢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及P值分别为3.231,P<0.01;3.564,P<0.01)。

注: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P<0.01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组与肺部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 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在急性排斥反应时,CD 3+CD 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高,而CD 3+CD 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则下降,CD 3+CD 4+/CD 3+CD 8+比值也随之明显增高,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W EV ER等[2]报道人类同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CD 8+细胞数减少相符合;同时也支持K R IEG ER的观点,即CD 4+细胞是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必要细胞,而CD 8+细胞并不是移植物排斥反应必不可少的细胞[3]。发生肺部感染时则相反,CD 3+CD 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而CD 3+CD 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则升高,CD 3+CD 4+/CD 3+CD 8+比值也随之明显降低,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W EV ER等[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关于CD 4+与CD 8+T淋巴细胞在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有些学者认为,只有CD 4+T淋巴细胞是排斥反应必需的免疫细胞[3],而部分学者则认为,CD 4+与CD 8+细胞在排斥反应中均起重要作用[4,5,6],不同实验结果也不相同。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可能与实验模型和移植器官的种类有关,还可能与排斥反应的类型有关。关于肺部感染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还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抗原在体外主要刺激CD 8+细胞增殖,使得CD 4+细胞与CD 8+细胞比例倒置[7]。本组资料及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外周血CD 8+细胞的绝对数或比例增高,致使CD 4+细胞与CD 8+细胞比值下降,甚至倒置[8]。提示:在体内,巨细胞病毒抗原也选择性刺激CD 8+细胞增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在人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还存在争议,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特异性与灵敏性千差万别。本组资料显示,单纯检测CD 3+细胞对鉴别诊断无使用价值,单纯以CD 4+或CD 8+细胞的百分比来诊断,其敏感性虽很高,但特异性很差,同样也无使用价值。如果以CD 4+细胞与CD 8+比值作为鉴别排斥反应与CM V感染的标准,其特异性大大提高。由于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个体差异很大[9],如果能系统地观察每个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特别是CD 3+CD 4+T淋巴细胞与CD 3+CD 8+T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规律,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与CM V感染的鉴别诊断必将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RACUSEN L C,SOLEZ K,COLVIN R B,et al.The banff97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renal allograft pathology[J].Kidney Int,1999,55:713-723.

[2]W EVER P C,SPAENY L H A,VLIET H J J,et al.Expression of granzym e B during cytom egalovirus infection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J].J Infectious Diseases,1999,179:693-696.

[3]KRIEGER N R,YIN D P,FATH M AN C G.CD4+but not CD8+cells are essential for allorejection[J].J Exp M ed,1996,184:2013-2018.

[4]NEW ELL K A,H E G,H ART J,et al.treatm ent with either an-ti-CD4or anti-CD8m onoclonal antibodies blocks alphabeta T cell m ediated rejection of intestinal allografts in m ice[J].Trans-plantation,1999,67:131-137.

[5]H ART J,KIM O S,SZOT G L,et al.The role of CD8or CD4T cells in intestinal allograft rejection[J].Transplantation,1999,67:131-137.

[6]BUM GARDNER G L,LI J,PROLOGO J D,et al.Pattens of im m une responses evoked by allogenetic hepatocytes[J].Trans-plantation,1999,68:555-562.

[7]AU-GAVIL F,CABALLERO J,CRDENAS M,et al.Acyclovir m odulate clonal expansion if CD8+lym phocytes induced by the cytom galovirus antigen[J].Enferm Infecc M icrobiol Clin,1999,17:390-393.

[8]SH ANAH AN.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 etry in transplantation m edicine[J].Im m unol Invest,1997,26:91-101.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5篇

T淋巴细胞亚群的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调节功能所必需的,是评估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6]。关于低磷日粮对蛋鸡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具体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通过对蛋鸡添加不同水平磷源及同一水平不同磷源,测定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阐明低磷日粮对蛋鸡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选取60只健康罗曼粉壳蛋鸡(由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提供),保证鸡起始产蛋率差异不显著,预试7 d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日粮以玉米、豆粕为主,其中蛋白质含量及能量、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均参照蛋鸡的营养标准。在各组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磷源。第1组不添加,饲料中有效磷含量为0.12%;第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水平的磷酸氢钙;第3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水平的磷酸一二钙;第4组为对照组,以磷酸氢钙为磷源添加0.20%的磷。蛋鸡常规饲养管理,自由采食与饮水,定期免疫与饮水消毒。试验期内采用16 h光照,6:00开灯,22:00关灯,试验期为 110 d。

1.2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在试验的第50,80,110天,每组随机取3羽,从翅静脉采1 mL静脉血,加40 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抗凝,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PBS液洗涤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以小鼠抗鸡CD3、CD4、CD8单克隆抗体(Southern Biotech公司生产)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CD3+CD8+T淋巴细胞与CD3+CD4+T淋巴细胞的比值(CD4+/CD8+比值)。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1.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见表1。

注:同列数据肩标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字母大小写之间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从表1可以看出:低磷组的日粮对蛋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0天和80天,其中CD3+T淋巴细胞的变化最明显。在50天时,低磷组的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有下降趋势,第1组与第4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第3组与第4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第2组与第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80天时,低磷组的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有上升趋势,且含量均高于第4组,第3组与第4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第1组和第2组与第4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110天时,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在50天时,各组与第4组比较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第1组与第2,3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日粮诱导的免疫功能改变可通过检测外周血中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进行评估[7]。CD3分子是成熟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在饲喂日粮50天时,低磷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有下降趋势,表明低磷导致外周血中成熟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在饲喂日粮80天时,各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于第4组,说明机体免疫功能有所增强;在饲喂日粮110天时,又趋于正常值。根据细胞表面是CD4分子还是CD8分子,CD3T淋巴细胞又分为两大亚群,CD3+CD4+T淋巴细胞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8],本试验结果显示,CD3+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趋势与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低磷日粮对蛋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是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并趋于正常值。本试验结果表明,低磷日粮对蛋鸡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较长的饲喂期后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正常。C.F.Chen[9]研究了摄食低磷日粮对肉鸡血清新城疫病毒抗体、嗜碱性粒细胞皮肤过敏反应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日粮早期对肉鸡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长期饲喂无明显影响。本试验结果与C.F.Chen[9]的研究结果一致。

试验期间,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低磷日粮主要干扰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而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不明显。CD4+/CD8+比值是机体免疫调节的枢纽,反映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10],在本试验中,各组间的CD4+/CD8+比值差异不显著,说明低磷日粮未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相对比例发生改变。

在饲喂日粮50天时,磷缺乏组雏鸡外周血CD3+和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的机理可能是在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蛋白酪酸激酶途径中CD3和ε链的免疫酪氨酸受体激活基序(ITAM)磷酸化,人T细胞活化连接蛋白(LAT)和SLP-76磷酸化需要激酶磷酸化作用[9],而在低磷日粮中成骨细胞产生大量的碱性磷酸酶,使蛋鸡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1],其具有去磷酸化作用,抑制了激酶的作用,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受阻。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除蛋白酪酸激酶途径外,还包括经典的磷酰肌醇代谢途径及T淋巴细胞活化旁路途径[11]。随着饲喂期的延长,机体逐渐适应了这种低磷环境,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磷酰肌醇代谢途径及T淋巴细胞活化旁路途径代偿性使免疫功能增强,故在饲喂日粮80天时CD3+ 、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于第4组。

参考文献

[1]孙国荣,章世元,朱沛霁,等.蛋鸡磷营养状况检测的敏感性指标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2003,30(1):12-13.

[2]朱连勤,朱风华,王清吉,等.低磷日粮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及脏器组织磷含量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0,22(9):7-10.

[3]崔恒敏,贾旭东,王淑贤.雏鹅钙磷缺乏症的病理学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9,30(3):244-248.

[4]罗玲萍,崔恒敏.鸡鸭钙磷缺乏症的比较病理学[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1):96-100.

[5]崔恒敏,王德俊,钟妮娜,等.雏鸭钙磷缺乏症的病理学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4,25(2):154-159.

[6]FUJIMOTO Y,TU L L,MILLER A S,et al.CD83expression influ-ences CD4+T cell development in the thymus[J].Cell,2002,108(6):755-767.

[7]HOFFMAN-GOETZ L,PEDERSEN B K.Exercise and the im-mune system:a model of the stress response[J].Immunol Today,1994,15(8):382-387.

[8]ERF G E,BOTTJE W G,BERSI T K.CD4,CD8and TCR definedT-cell subsets in thymus and spleen of 2-and 7-week old com-mercial broiler chickens[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1998,62(4):339-348.

[9]CHEN C F.The affect of dietary lysine and phosphorus deficiencyon immune function in broiler chicken[D].Georgia:University ofGeorgia,2002.

[10]赵帅兵,仝宗喜.鸡生物素缺乏症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1):96-100.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6篇

先兆流产在中医学上称为“胎漏”、“胎动不安”,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脾肾不足, 胎元不固, 中医辨证肾虚、脾肾两虚、血热等型。本研究根据中医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中药方剂配制, 以胎元饮与寿胎丸为主结合王法昌妇科名老中医验方补寿保胎饮组方对先兆流产患者进行治疗[2], 旨在探讨保胎煎对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先兆性流产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34岁, 平均年龄 (26.28±3.12) 岁;孕龄6~12周, 选择同期就诊的30例无不良孕产史健康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 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孕妇治疗以补气健脾、固肾安胎为原则, 给予胎元饮和寿胎丸为主, 结合王法昌妇科名老中医验方补寿保胎饮组方保胎煎, 方药为:黄芪30 g, 山药30 g, 阿胶15 g, 熟地15 g, 菟丝子15 g, 杜仲15 g, 续断15 g, 焦白术15 g, 人参10 g, 砂仁10 g, 甘草6 g, 丹参6 g, 将上述药物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熬, 给予患者口服剂量为150 ml/次, 2次/d, 2周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2个疗程。

对照组从用药开始至用药后1个月, 随访28周。

1.3 观察指标

使用北京博迈杰科技有限公司省的产CD4单抗检测试剂盒 (生产批号20131110) , CD8单抗检测试剂盒 (生产批号20130914) 监测两组孕妇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含量以及CD4+/CD8+比值, 并观察中药治疗之后症状改变情况以及盆腔B超监测胚胎发育情况。

1.4 疗效判定

完成2个疗程之后比较两组产妇的疗效, 其中有效指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 继续妊娠至孕3个月以上, B超证实胚胎存活, 发育与孕周相符;好转为服药后临床症状缓解, 继续妊娠至孕3个月以上, B超证实胚胎存活, 发育与孕周相符;无效为服药后临床症状无好转, 甚至加重, 最终妊娠中断 (胎停育或自然流产) 者。总有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情况

结果显示, 治疗前研究组孕妇CD4+含量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CD8+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P<0.05) ;治疗之后研究组孕妇孕妇CD4+含量和CD4+/CD8+比值降低, CD8+的含量升高, (P<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5) 。见表1。

注:治疗前组间比较, *P<0.05;治疗前后比较, △P<0.05

2.2 两组孕妇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和腰膝酸软等先兆性流产症状等逐渐减轻或消失, 研究组孕妇有效25例, 好转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67%。

2.3 两组孕妇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前研究组孕妇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经治疗之后研究组症状积分显著降低, (P<0.05) , 和对照组比较, (P>0.05) 。见表2。

注:治疗前组间比较, *P<0.05表;治疗前后比较, △P<0.05

3 讨论

几千年来中医药对治疗先兆流产积累了丰富经验, 众多研究表明, 脾肾两虚可导致免疫异常, 免疫异常可导致不孕不育, 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可调节免疫, 进而治疗先兆流产, 而多种中药能够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调节免疫功能干预先兆流产[3]。本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黄芪性甘温, 为补中益气的要药, 具有升阳举陷, 补脾益气;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治疗血虚萎黄的功效;菟丝子性甘温, 《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能够补肾益精, 用于肝肾不足的妇女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症;山药具有滋养强壮, 健脾、孤身、益精的功效;熟地具有补血滋润, 益精填髓的功效;杜仲味甘, 性温, 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日华子本草》中提出断续有助气, 调血脉, 补五劳七伤的功效;焦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人参是著名的强壮滋补药, 味甘、微苦, 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 固脱, 生津, 安神, 益智;砂仁辛散温通, 气味芬芳, 其化湿醒脾, 行气温中之效均佳, 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甘草味甘, 平, 入脾、胃经;丹参具有养神定志, 破宿血, 补新生血安生胎, 落死胎止血崩带下, 调妇人经脉不匀, 血邪心烦等功效, 将上述药物联合使用组成保胎煎, 能够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 而“肾主生殖”的理论证明脾、肾、气血和免疫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保胎方治疗在临床的运用范围日趋广泛[4]。

若母体免疫平衡失调, 排斥作用增张, 则可能引起流产, 免疫细胞因子则是将免疫学因素和内分泌因素联系起来的纽带。日前己知, CD4+T淋巴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 介导细胞免疫。CD4+T淋巴细胞比率升高, 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CD8+T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免疫负调节作用, 被认为是抑制性T淋巴细胞, 既可抑制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也可抑制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及增殖反应等;正常情况下, 母胎间免疫系统的平衡表现为免疫排斥的减弱和保护性反应的增强。细胞免疫状态方面应表现为CD8+抑制性细胞数量增加, 功能增强, CD4+/CD8+比值降低, 有利于胚胎免遭母体免疫系统的排斥[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孕妇在使用中药保胎煎治疗之前和对照组比较, 外周血CD4+含量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CD8+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之后发生明显的变化, 且与正常的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大, 说明免疫性流产患者生殖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和CD4+/CD8+比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研究组孕妇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6.67%, 经治疗之后孕妇的中医症状积分也明显降低, 与正常孕妇相比无差异。

综上所述, 使用保胎煎能够明显改善先兆性流产孕妇的临床症状, 并且能够有效调节孕妇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 从中医证候和免疫以及生殖内分泌系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调整, 取得较好的疗效, 达到寿胎安子的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保胎煎对先兆流产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先兆性流产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给予中药保胎煎进行保胎, 选择同期健康早孕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研究组产妇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和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孕妇CD4+含量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CD8+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之后研究组孕妇孕妇CD4+含量和CD4+/CD8+比值降低, CD8+的含量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孕妇总有效率为96.67%, 经治疗之后研究组孕妇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保胎煎能够明显改善先兆性流产孕妇的临床症状, 取得较好的疗效, 达到寿胎安子的目的,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保胎煎,先兆流产,T淋巴细胞亚群

参考文献

[1]方志红, 刘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Th1/Th2细胞因子与先兆流产发病的关系[J].江苏医药, 2014, 40 (9) :1070-1072.

[2]匡钱华, 石春蕊, 董林.祛疣煎剂对尖锐湿疣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1) :56.

[3]郑祖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5, 32 (1) :61.

[4]张钗红.朱丽红从虚论治胎漏、胎动不安经验[J].河南中医, 2014, 34 (3) :489-490.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7篇

关键词:神经阻滞,带状疱疹,T淋巴细胞亚群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HZ) 是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ZV) 再次复发引起的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 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 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 即PHN。据报导, HZ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 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HZ患者发展成PHN的比例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加的, 50岁以上的患者中有25%到50%发展成PHN, 而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中, 发展成PHN的比例则高达75%[1]。

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们采用神经阻滞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上百例, 疗效显著, 我们将排除了恶性肿瘤疾病、其他免疫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T细胞淋巴亚群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病房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07例, 其中老年患者 (年龄>60岁, 排除恶性肿瘤、其他免疫性疾病) HZ50例,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60-83岁, 发疱1周以内22例, 发疱半月以内28例。皮损及疼痛区域神经支配范围C3~L2, 左头面部7例, 右头面部6例, 左上肢5例, 右上肢6例, 左胸背部9例, 右胸背8例, 右腰臀部5例, 左下肢2例, 右下肢2例。视觉模拟评分 (VAS) 均为7分以上。该5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年龄>60岁,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或者是肋间神经痛需要行神经阻滞治疗的患者, 病例均排除恶性肿瘤、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见表1。

1.3 方法

1.3.1 神经阻滞治疗方法

实验组首次治疗采用疱疹分布区的神经根阻滞, 如:眶上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单侧硬膜外阻滞等。镇痛液为地塞米松5 mg, 维生素B12 1mg, 2%利多卡因5m L, 0.9%生理盐水, 注射药物总量根据注射部位为3~10mL。第2次治疗之后的每次治疗均采用皮内注射, 为沿神经分布的垂直方向疱疹分布区皮内, 注射直径1 cm皮丘, 间隔2cm一个。镇痛液与神经阻滞组相同, 总量为20~30mL。全部病例每2~3d注射一次, 随疼痛缓解时间的延长, 注射时间间隔逐渐延长, 疼痛持续缓解5d以上可停止治疗[2]。

对照组病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胸腰椎椎旁阻滞、侧隐窝阻滞等, 镇痛液同上述实验组。

全部患者治疗同时辅助应用曲马多缓释片50~100mg, 12h一次, 多塞平25mg睡前口服。

1.3.2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方法

取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CD4/CD8/CD310ul, 放入12mm×75mm流式专用试管中, 分别加入外周血100μL, 室温避光孵育15min。并作同型对照。加入Optilyse C (溶血素) 500μL, 旋涡混合器混匀, 室温避光10min。离心 (1500r/min) 5min, 弃去上清液, 加入PBS液1m L, 混匀, 再离心5min, 去上清。重复洗涤1次。加入1mLPBS, 混匀, 制成单细胞悬液。以FS/SS划定区域 (Gating) , 在直方图中框出淋巴细胞群, 每个样品检测5000个细胞, 用FCM软件SYSTEMTMⅡ获得和分析, 计算淋巴细胞中各标记细胞的百分率。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均在FLOW-CHECK标准荧光微球光路控制在CV<2%的最佳状态。

1.4 观察指标

以VAS评分观察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疼痛强度变化;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清晨空腹采集实验组、对照组外周静脉血 (肝素抗凝) 10 mL, 测定末梢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3+/DR-。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SPSS公司, 美国) ,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及组内比较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

实验组患者经4次神经阻滞治疗后, VAS评分明显下降, 其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P<0.01, 与治疗前相比,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values, P<0.01

2.2 PHN发生率

治愈后1个月电话随访, 有5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其中2例发病部位在右上肢;3例发病部位在头面部。

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 CD4+/CD8+, CD3+/DR-明显较少 (P<0.05)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D4+、CD4+/CD8+明显减少 (P<0.05) , CD8+明显增多 (P<0.05) 。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 CD4+明显减少 (P<0.05) 。见表3。

注:*P<0.05, 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retreatment;#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ost-treatment;△P<0.05,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in the same group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是目前世界上最恶疼痛之一, 其疼痛程度之剧和疼痛时间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有的患者因疼痛难忍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甚至到自杀的境地。带状疱疹按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带状疱疹 (发病~1个月) 、亚急性期带状疱疹 (1~3个月) 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个月后) 。急性期带状疱疹多到皮肤科就诊, 进行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当疱疹消退, 疼痛依然存在时, 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明显增加, 一旦带状疱疹遗留后遗神经痛, 将伴随终身。因此, 如何有效地在亚急性期阻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是防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最后一环, 而如何避免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带状疱疹好发于中老年人。HZV初次感染后, 该病毒终身潜伏在脊髓后根的感觉神经节内, 几年或几十年后病毒可重新激活引发带状疱疹[3]。谭宪湖等认为老年HZ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4], 随后张美芳等[5]研究发现HZ的发生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 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类细胞群, 其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 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 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同时T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 加强免疫应答, 较长期保持免疫记忆。当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 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 增加机体感染病毒的机会。在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底下的人群中, 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在防止病毒激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6]。

血清VZV特异性CD4+淋巴细胞表达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这些使老年人患PHN的风险增加[7]。我们的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偏低 (P<0.05) , 说明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免疫状态下降。实验组患者由于年龄为带状疱疹高危人群, 再加上本身机体免疫功能较同龄人差,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复制, 患上带状疱疹, 而经过系统的抗病毒治疗后, 体表疱疹逐渐消退, 但疼痛仍旧持续, 此时的患者CD4+、CD4+/CD8+较对照组降低, 说明患者患者机体细胞免疫状态仍然较差, 这也可能是该患者留下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院疼痛科应用神经阻滞可显著缓解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 而且对预防PHN有良好的作用, 神经阻滞方法止痛迅速, 效果确切。但经过神经阻滞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下降的同时, CD4+、CD8+未见上升, 反而CD4+下降, 说明对于急性带状疱疹早期实施神经阻滞治疗, 可以有效地预防PHN的发生, 并大大的降低PHN的发生率, 但患者神经阻滞治疗后免疫状态未见明显改善。这些结果提示神经阻滞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 因其神经阻滞消炎止痛液中含有利多卡因、甲钴胺、地塞米松三种成分, 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局部营养神经、减轻神经末梢的炎性水肿、减少炎症因子刺激、促进局部神经的修复来起作用的。

综上所述:老年HZ患者免疫状态下降, 这也可能是发生PHN的主要原因;神经阻滞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但对改善患者免疫状态无明显作用。本组例数较少, 如何更科学、客观地证实神经阻滞与患者其他免疫机制, 如CD25、foxp3等免疫因子, 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son RW, Dworkin RH.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 herpetic neuralgia[J].BMJ2003, 326 (7392) :748-750.

[2]时飞, 胡丹, 陈付强, 等.神经阻滞与皮内注射治疗老年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1) :61.

[3]郭宁燕.水痘防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6) :468-886.

[4]谭宪湖, 谭冠先, 秦科, 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局部浸润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文选, 2005, 124, (14) :458-459.

[5]张美芳, 马静, 杨励, 等.带状疱疹患者CD 4+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23 (4) :205-206.

[6]Milikan JCM, Kinchington PR, Baarsma GS.Identification of Viral Antigens Recognized by OcμLar Infiltrating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Varicella Zoster Virus-Induced Uveiti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7, 48 (8) :3689-3697.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1年3~8月来自于唐山市各地区在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平均年龄27岁,孕7~12周;具有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史,排除染色体、解剖、自身免疫、内分泌方面的异常及感染性疾病的59例女性患者。对照组为健康早孕妇女年龄与孕周与实验组相匹配60例。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EDTA-K2抗凝血2 m L,设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于清宫前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检者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率及CD4+/CD8+比值。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CD3+-PC5、CD4+-FITC和CD8+-PE及同型对照试剂购自美国Beckman公司。美国Beckman Couter 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

1.3 实验方法

上述研究对象取空腹静脉2 m L置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匀,严格按照流式细胞仪操作规程检测CD3+、CD4+和CD4+/CD8+比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生殖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反复自然流产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就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约3%。免疫因素在自然流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约50%~60%的自流产与妊娠期免疫功能调节紊乱密切相关[1]。正常生理妊娠类似于同种异体移植,作为胚胎在母体存活直至分娩,实际上是母胎免疫耐受的结果。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指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而胎儿体重常常小于1 000 g,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母胎免疫调节异常,造成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高达10%~20%[2]。妊娠12周前终止者,称为早期流产,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终止者,称为晚期流产,其中早期流产占80%以上,故本研究仅针对了早期流产患者。自然流产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性因素、内生殖器官的解剖因素等,而免疫因素是其中重要机制之一,约50%~60%的RSA与妊娠期免疫功能调节紊乱密切相关[3]。多数研究证实,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低下,这很可能就是导致多次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根据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分析:CD3+、CD4+、CD4+/CD8+比值相对升高明显,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1)流产病人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比率较正常早孕妇女明显升高,病人血循环中CD3+T淋巴细胞比率增加有可能使蜕膜局部的CD3+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而蜕膜T细胞表型为CD3+,并能合成T细胞受体(TCR),故TCR也相应增加,对滋养细胞的识别能力增强,导致免疫排斥反应而发生流产。(2)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妇女,CD4+T淋巴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增加,使母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增强,导致妊娠不能继续。(3)CD8+T淋巴细胞比率与正常早孕妇女比较无明显差异,CD8+T淋巴细胞细胞毒T细胞是总T细胞的亚群,它们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且能对同种异体移植物诱导凋亡。细胞毒T细胞表达CD8抗原,CD8抗原识别和与抗原相互作用递呈到细胞毒T细胞[4]。(4)CD4+/CD8+比值有明显升高,提示早期流产病人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失调,细胞免疫功能过度,导致妊娠丢失。故T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变化对妊娠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病理妊娠。已有一些报道发现[5],RSA妇女经主动免疫治疗后,使CD4+/CD8+比值向CD8+优势转化,可有利于妊娠。

在RSA妇女体内这种免疫平衡发生了变化,正常情况下CD4+/CD8+比值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若任何一方过低或过高,调控网络失去平衡,均可引起免疫紊乱,其比值上升表示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损伤胎盘滋养细胞和胎儿,从而引发RSA[1]。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CD4+T淋巴细胞比率升高明显,CD8+T淋巴细胞比率却未发生相应的升高,即CD8+T淋巴细胞对CD4+T淋巴细胞起不到足够的抑制作用,从而引发流产。

因此,对于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的检测可以明确病因,早期发现和确诊RSA,以便采用各种干预方法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莲莲,曹霞,施展.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表达[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68-1070.[1]WANG LL,CAO X,SHI ZH.Expression levels of regulatory Tcells and helper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women with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of China,2011(26):1068-1070.Chinese

[2]付伟勤,施毕.自然流产与T淋巴细胞及IL-2、IL-10的关系[J].江苏医药,2007,33(4):328-329.[2]FU WQ,SHI B.Correlati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serumIL-2、IL-10 with spontaneous abortion[J].Jiangsu Medical Journal,2007,33(4):328-329.Chinese

[3]TILBURGS T,ROELEN DL,VANDER MAST BJ,et al.Evidence for a selectivemigration of fetus-specific CD4+CD25+bright regulatory T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to thedecidua in human pregnancy[J].J Immu-nol,2008,180(8):5737.

[4]NEL AE.T-cell activation through the antigen receptor Part 1:signaling components,signaling pathways,and signal integrationat the T-cell antigen receptor synap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2,109(5):758.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精选8篇)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肾内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