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体位配合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体位配合范文(精选6篇)

体位配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453例病例均为2007年3月以来在慈利县人民医院进行经皮肾镜手术的患者, 分为实验组 (220例) 和对照组 (233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手术配合方法

实验组: (1) 术前访视。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 全面检查患者身体状况, 并评估患者手术耐受力, 针对患者身体素质做好预见性防护措施。同时向患者讲解手术先进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了解, 增强信心。对于存在较大心理问题的患者, 护士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 通过健康教育、沟通、鼓励等方式改善患者心理素质, 让患者以最佳的身体状况和心理迎接手术。 (2) 体位训练。此手术主要有两个体位, 输尿管镜下经尿道插管时的膀胱截石位和手术中改良后的平卧位。对于膀胱截石位, 要告诉患者尽量放松, 要全力配合训练, 不要因体位不雅而拒绝或者不坚持训练。对于平卧位, 虽然此种体位患者比较容易接受, 但因需在患者两侧腰肋部下垫3L水袋已使腰、肋部悬空, 对患者的坚持是种考验。因此, 术前我们进行此体位的训练, 在进行训练前向患者讲解采用此种体位的目的、优点、训练方法, 在取得患者合作后再进行训练[2]。训练时间和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以确保达到手术要求。 (3) 术中体位护理配合。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常规进行椎管内麻醉后由2名以上的护士共同协助摆放膀胱截石位, , 经输尿管进插管完成后, 将患者恢复至平卧位, 并在患者两侧腰肋部下垫3L水袋, 使腰、肋部悬空, 将手术床下半部摇低, 上半部稍摇低, 双手自然放于身旁两侧托手垫上。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一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麻醉显起效后, 协助患者屈髋, 并将腿放于腿架上, 在关节与腿架间放软垫, 以防止皮肤压伤。双腿稍分开, 以90°~100°为宜, 原因在与角度过大或过小都容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在摆放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避免拉扯造成患者皮肤损伤。 (4) 术中取石的配合。术前准备好手术所需仪器, 并记录在案;检查器运转正常与否, 并根据手术所需进行调试。麻醉起效后向输尿管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和生理盐水配置的溶液, 以利于结石的观察。在B超定位下, 确定穿刺点, 并穿刺目标肾盂或肾盏, 用16F至20F穿刺鞘套管逐步扩张, 找到结石后, 用钬激光碎石至3mm以下, 在灌注泵加压的生理盐水的冲洗下, 让结石冲洗出来, 不易碎的稍大结石可用取石钳夹取。如为连硬麻醉的患者, 术中可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鼓励其说出自身感受, 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根据医嘱应用药物。 (5) 术后体位护理。手术完成后, 清点手术器物, 并与手术前记录相比对, 确保其完整性;清点完后进行清洗、消毒和存放。患者术后常规放置双J管于输尿管内, 以达到引流尿液及保护肾盂, 输尿管的作用。手术完毕后, 医师、麻醉师、护士共同协助将患者移至平车, 患者回到病房后, 通过几名护士采用平抬法将患者移至病床上, 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班。

对照组:患者取俯卧位, 在由截石位换为俯卧位时, 患者头偏向一侧, 上肢自然弯曲, 放于头部两侧, 并在肘部垫好软垫和胸腹部垫“U”形垫。为确保安全, 用约束带进行固定肘部。其余方式同实验组,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和舒适率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无差异 (P>0.05) ;实验组舒适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 与实验组比较, P>0.05;#, P<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经皮肾镜手术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 在泌尿外科被广泛使用。而手术能够取得成功与手术体位有密切关系, 良好的体位能够让患者身体各部位放松到最佳状态, 也能够保持肌群的平衡, 能够避免过度伸张和屈曲, 确保韧带的完整性[3]。

注:与实验组比较, P<0.05

经皮肾镜手术的传统体位是取俯卧位, 此种体位能够提高较大的穿刺区和足够的手术视野, 便于手术的操作, 但此种手术由于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迫在胸腹部, 极容易导致呼吸困难和循环障碍。表3中结果也表明, 对照组出现呼吸困难的概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尤其对于肥胖和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俯卧位难受度比较差, 无法耐受此种手术的时间, 导致手术的中断;此外, 俯卧位也容易导致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的上升而出现呼吸抑制。

基于以上的因素, 我院采用改良式体位, 即平卧位, 符合患者的生理特点, 术前的体位训练更容易, 而且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能够避免传统俯卧位对胸廓和膈肌运动的压迫, 确保正常通气, 降低了因呼吸困难而终止手术的现象[4]。从表3中可以看出, 实验组出现呼吸困难明显少于对照组, 说明平卧位有助于改善呼吸困难的现象, 而且负面心理、皮肤压缩、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也少于对照组, 同时能够确保手术成功率和穿刺成功率, 又能提高患者体位舒适度。不难看出, 改良后的体位是经皮肾手术的首选体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国华, 李逊, 吴开俊, 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3 (24) :671-672.

[2]杨广清.体位护理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 (20) :36.

[3]吕珍香.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体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1) :51-52.

体位配合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产妇130例,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女性,经B超诊断为单胎,排除明显头盆不对称、合并有严重肝肾并发症产妇,所有患者自愿要求镇痛分娩,所有产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产妇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模式,产妇宫口开大3cm进入分娩室,专职麻醉师开展腰硬联合麻醉,开展心电监护协助产妇摆好穿刺的体位,麻醉穿刺成功注入首剂量舒芬太尼6μg,硬膜外置管后采用镇痛泵将舒芬太尼12μg+罗哌卡因30mg泵入,速度为4ml/h,麻醉后由助产士陪护直至分娩结束。在分娩过程中护士指导产妇体位护理,产妇微弯腰部,含胸屈膝,大腿收至同产妇脊柱纵轴形成90°,腹前臂贴向床垫,当胎心出现异常可改为半坐卧位,胎儿方位正常指导产妇半坐至宫口开全,宫口全开后取半坐卧位联合膀胱截石位,抬高床头45°,让产妇形成半坐卧位双腿平放分开稍作休息,胎儿头部显露可取膀胱截石位。

1.2 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妇激励式心理干预,开展激励式心理护理,产妇入院后护士对产妇开展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和情感支持,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如何对待分娩疼痛,获取分娩的信心;产妇进入产程后由专职助产护士开展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指导产妇每次宫缩使用拉马策呼吸法减轻疼痛感,专职助产士要密切关注产妇心理、生理各项指标变化,及时关注胎心情况和胎位是否异常,持续鼓励产妇集中精力正确用力。其次采取激励式心理假慰,在产程过程中护士要对宫口扩张情况、胎儿方位等进行假慰,避免告知产妇宫口扩张的实际值,比如检查宫口扩张值时第一次告知扩张1cm,第二次如果实际检查仍为1cm,但是可告知产妇为2cm,以此类推。

1.3 观察指标

1.3.1 分娩及新生儿结局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的方式情况,同时记录两组产妇分娩的产程时间情况。记录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

1.3.2 负性情绪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产妇干预前后心理上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产妇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产妇年龄(t=0.2395)、孕周(t=1.02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情况

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80 4、3.900 0、47951,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产妇产程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3 2、10.737 1、4.247 7、8.079 1,P<0.05)。

2.4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两组产妇干预前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两组干预后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15、6.9527,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分娩属于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在分娩的过程中会受到子宫收缩、宫口扩张、胎儿降低等引发产妇出现剧烈的疼痛,而长时间的疼痛会导致产妇出现恐惧的心理造成神经体液出现变化,产妇体内酸碱失衡,影响到子宫血流灌注,让母体同胎儿通过胎盘物质交换减少,容易造成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此外还会影响子宫的收缩造成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紊乱,导致宫缩乏力造成产程延长,阻碍了产程的进展,增加了剖宫产率[5,6]。我院常规对产妇实施镇痛分娩联合体位护理的模式,镇痛后产妇可以转变为无痛或者可忍受的疼痛,产妇的情绪会放松,解除了对于分娩的焦虑与恐惧等心理,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发生[7,8]。体位护理是产妇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护理方法,胎儿方位正常可选择半坐卧或者坐位,改变骨盆入口的平面同胎儿显露的角度,让胎儿头部适应入口的平面方位,有助于胎儿头部下降。此外采取半坐卧位可以让子宫离开脊柱更加趋向于腹壁,让胎儿纵轴与产轴相一致,可以借助胎儿重力与地心引力作用让胎头对宫颈压力升高,反射性的引发宫缩,让宫口扩张,加速产程的进展[9,10]。

我院在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的同时给予产妇激励式护理干预,激励指的是持续的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让机体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中,因此通过激励护理能够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坚定信念,让注意力更加集中,提升了投入自然分娩过程的依从性,让产程可以最大限度缩短[11,12,13]。

摘要:目的:探讨激励措施应用在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130例在义乌市中心医院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观察组联合激励措施,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7.69%,产后出血量为3.0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54%,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315.29±55.89)min,第二产程(30.16±11.38)min,第三产程(7.03±2.14)min,总产程(348.15±61.44)min;对照组第一产程(408.27±23.13)min,第二产程(47.66±6.57)min,第三产程(9.91±5.03)min,总产程(478.17±114.28)min,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7.11±3.65)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3.61±3.21)分;对照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1.86±5.26)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8.64±4.87)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励措施应用在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中能够减轻产妇负性心理情绪,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缩短产程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体位配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之间住院分娩总数2 547例,其中102例宫颈扩张6 cm以上出现延长或停止超过2 h,给予人工破膜确认为枕后位。我们对其施行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孕妇年龄23岁~35岁,平均年龄27.5岁,初产妇89例,经产妇13例,孕周37周~41+6周,平均38+6周。其中宫口扩张6 cm~8 cm,先露部在坐骨棘平至棘下1.5 cm 60例(A组);宫口扩张9 cm~10 cm,先露部在坐骨棘下1.5 cm~2.5 cm 42例(B组)。

1.2 手转胎头术的指征

所有产妇均符合以下必备条件:(1)无骨盆狭窄,无明显头盆不称,头盆四项总评分[2]≥11分(骨盆大小、胎儿体重、胎头位置、产力强弱);(2)宫颈扩张6 cm后出现延缓或停滞;(3)经阴道检查发现胎头位置持续异常(枕后位),静脉点滴催产素也无自然转位;(4)胎儿情况良好,无重度胎儿宫内窘迫,估计体重4 000 g以下;(5)胎膜已破;(6)胎头无明显产瘤及颅骨重叠;(7)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1.3 方法

孕妇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术者右手戴无菌手套,再次复查了解宫口开大及宫颈情况,胎先露骨质部分的高低及胎方位,明确胎头大小、颅骨重叠情况及骨盆是否足够大,以判断头盆是否相称,充分估计胎头转位成功后从阴道分娩的可能性。产妇取45°半卧位,侧向与胎儿枕部方向一致,并使腹部尽量贴近床面,下方腿伸直,上方腿曲髋屈膝[3]。在宫缩间歇时,将右手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内,与矢状缝平行,食指与中指成30°夹角,指端位于小囟门处,在宫缩时缓慢旋转胎头,右枕后位做顺时针方向旋转90°,左枕后位做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成功后手指不急于抽出,应观察胎儿有无隐性脐带脱垂,胎头位置有无回旋,如无脱垂或回旋,待2~3次宫缩后当胎头固定于转位后的枕前位时将手指抽出。合并宫颈水肿者封闭宫颈,产力不良者常规静脉点滴催产素加强宫缩。第1次旋转后等待10 min后,在常规消毒下再次做阴道检查,发现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视为第1次旋转失败,进第2次旋转,方法同上,手转胎头失败2次以上,则停止操作,改行剖宫产。

1.4 转位成功的标志

胎儿以枕前位自阴道自然分娩,并根据胎头娩出后的位置加以证实为转位成功标志,而转位失败的标志为剖宫产结束妊娠,并根据术中取胎头位置加以证实。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采用手法旋转配合体位改变102例中,自然分娩87例,成功率85.3%,A组第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与B组相比,均为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失败的15例因产程阻滞或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结束分娩,术中见有脐带绕颈9例,羊水污染11例。见表1。

注:第1次成功率:A组与B组比较χ2=10.34,P<0.01;第2次成功率:A组与B组比较χ2=8.69,P<0.01;总成功率:A组与B组比较χ2=9.15,P<0.01。

2.2 新生儿情况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2 600~3 950 g,平均3 350 g,其中2 600~3 000 g者26例,3 050~3 500 g者58例,3 550~3 950 g者18例。新生儿出生时评分:102例中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8分86例,Apgar评分5~7分16例。

2.3 并发症

102例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过程中,无1例发生头皮损伤、颅内出血、脐带脱垂、胎盘早剥、软产道裂伤等并发症,未发生死产及新生儿死亡,发生新生儿轻度窒息16例,但经吸氧等处理5 min后Apgar评分均正常,其中10例旋转前已有轻度胎儿宫内窘迫。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产科医生失去了积累处理阴道分娩经验的机会,提高对阴道分娩处理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4]。产妇在临产过程中,常因胎头位置异常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常需手术助产,容易发生软产道损伤,增加产后出血及感染机会,使围生儿病死率增高[5]。头位难产中最常见为胎头位置异常,其中又以持续性枕后位最常见,这种由于胎头俯屈不良造成胎头内旋转及下降困难而形成的头盆不称具有可变性,一旦异常胎头转位至枕前位,则可以最小径线通过,头盆不称即不复存在[6]。因此,需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纠正持续性枕后位,预防头位难产,降低剖宫产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产科工作者应仔细观察产程,宫口扩张6 cm后出现延缓或停滞时,要及时进行阴道检查,发现持续性枕后位且有手转胎头术的指征者,应及时采用手转胎头术旋转胎头并配合体位改变,使其转为枕前位,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而娩出。李艳茹[7]认为产妇同侧高坡侧俯卧位是促枕后位胎头内旋转的最佳姿势,采取这种体位,子宫收缩力、胎儿重力及羊水浮力三者联合促进胎儿背部向产妇腹部前方移动,同时带动胎头枕部向前旋转,且不易回复到枕后位。还能利用胎轴前移,避免胎轴与产轴成角,防止或纠正胎头俯屈不良。

手转胎头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当宫口扩张6 cm~8 cm时,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1.5 cm,此时行手转胎头术最为适宜。因为当宫口扩张4 cm时胎头处于下降潜伏期,还不是内旋转时机;当宫口开大4 cm~5 cm时,胎头偏高,旋转中往往胎头上升,羊水大量流出同时容易伴随脐带脱出;当宫口扩张9 cm~10 cm时,胎头过低,此时产瘤往往已形成,胎头紧嵌于阴道内,给手法旋转带来一定困难。在操作手转胎头术时还要注意:(1)严格掌握指征,在宫缩间歇期进行,动作切忌粗暴,发生转位困难时,不能勉强旋转。(2)胎头转正后,应同时用右手食指及中指将水肿的宫颈前唇上推,以利胎头下降,宫口扩张。(3)操作期间连续做胎心监护,警惕胎儿宫内窘迫,若胎心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产妇吸氧,根据胎心是否恢复,胎头位置高低,宫口开大情况选择分娩方式结束分娩。(4)在旋转胎头时,如发现脐带位于胎头侧方,应立即停止操作,抬高臀部,帮助脐带回缩,并改用其他方法立即结束分娩[8]。手转胎头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术[9],本组资料采用手法旋转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总成功率85.3%,表明试产过程中,只要时机选择恰当,旋转方法正确,基本能成功。徒手旋转胎头配合体位改变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且不增加胎儿损伤,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衬,杨冬晓,罗淑桂.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2,9(3):2~3

[2]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4

[3]区煦东.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6):329~332

[4]黄醒华.提高阴道分娩质量降低难产发生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2):83

[5]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210

[6]凌萝达,顾美礼.难产[M].第2版.重庆出版社.2004,288

[7]李艳茹.分娩期综合性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7,18(9):80~81

[8]黎介寿,吴孟超,傅才英,等.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13

体位配合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 年1—12 月收治的产妇100例。 病例纳入标准:①头位、单胎、足月的初产妇;②无妊娠相关合并症或并发症;③无妊娠高危因素;④有一定的文字及表达能力。 排除标准:①胎膜早破;②使用分娩镇痛;③使用催产素或人工破膜。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组, 奇数者为对照组, 每组50 例。 产妇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平均孕周等一般资料见表1。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产妇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平均孕周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向产妇介绍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必要时可在分娩前几天使用分娩球进行相关姿势的训练。 产妇分娩过程中, 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利用分娩球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如把手、枕头、椅、支架等, 通过多种自由体位待产, 体位的选择以孕产妇认为舒适的体位进行个性化选择和一对一讲解安排。 一般采用的体位如下所示:①站立:孕产妇双手紧抓扶手, 背靠墙站立。 ②坐位:孕产妇双手紧抓支架扶手, 双脚踩在支架上, 坐在分娩球上进行前后晃动、左右晃动或上下弹坐运动。 ③跪位:孕产妇跪于柔软的垫子上, 身体前倾, 双手环抱分娩球, 以分娩球作为一部分支撑进行前后晃动或左右晃动。④趴位:孕产妇腰部伏在分娩球上, 腰部用力进行前后晃动或左右晃动。

1.2.2 对照组孕产妇宫口开至3 cm之后送入产房, 采取传统卧位或半卧位的待产方式。 全程由助产护士陪伴, 取膀胱截石位分娩。 分娩过程中, 助产医师常规指导产妇的呼吸, 向下屏气以增加腹压。 同时, 认真观察产妇的宫缩频率、强度, 直至接生分娩。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时间, 并记录最终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的产妇例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例数明显增多, 剖宫产例数明显减少, 剖宫产率明显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分娩是女性的一个自然生理过程。 随着现在医疗的不断发展, 剖宫产技术发展成熟, 越来越多的产妇为避免自然分娩过程中剧烈的产痛而选择剖宫产。 但随着产科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 自然分娩具有许多剖宫产所不具备的好处, 如[6,7,8]:①产妇饮食、生活恢复快, 子宫及生殖道复旧情况更佳, 分娩风险小;②自然分娩的胎儿经产道时随着吞咽动作吸收附着在妈妈产道的正常细菌, 可增强胎儿的免疫力;分娩的过程中有规律的宫缩能使胎儿肺脏得到锻炼, 促进胎儿肺成熟, 减少湿肺、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因此, 临床医疗模式正在逐渐转变, 鼓励自然分娩,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产程长短是能否成功自然分娩的关键因素, 当产妇经过长时间的分娩、产痛, 乏力甚至力气衰竭, 会大大降低自然分娩的成功率。 若产程过长, 还可能会导致子宫破裂、胎儿缺氧、母儿感染等后果。 目前临床常用人工破膜、应用镇痛药物等方法缩短产程。 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人工破膜可能引发强烈宫缩造成胎儿宫内窘迫或胎盘早剥, 麻醉镇痛操作繁琐, 有麻醉剂过敏、 麻醉意外等风险。 随着产科医疗研究的深入, 自由体位分娩逐渐显露出其优势, 自由体位分娩不仅可以提高产妇的舒适度, 并且增强了产妇对于分娩过程的控制, 配合分娩球时效果更佳。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分别为 (332.49±105.46) min、 (39.91±19.32) min、 (12.57±5.32) min, 与对照组相比, 各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 , 与厉跃红[9]、邓德娟[10]等对分娩球作用探讨的研究结果一致。 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可以明显缩短产妇产程, 可能的原因为[11,12]:① 分娩球可以有效缓解产妇产痛, 提高舒适度。 分娩球是一种具有良好柔软性和弹性的橡胶球, 能在分娩过程中对产妇的腰部和会阴提供良好的按摩和支撑作用。 ②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可以在分娩过程中转移产妇的注意力, 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③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可以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和自身条件与愿望选择合适的体位, 同时, 在分娩过程中, 产妇可以自主晃动分娩球, 增加了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控制感。 ④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有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 为胎儿提供良好的氧气和血液供应, 减少胎儿窒息和窘迫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分娩过程中, 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可以缓解产痛, 提高产妇的分娩控制感, 明显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产妇产程及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年1—12月收治的产妇1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 奇数者为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产妇给予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 对照组产妇给予传统分娩方式。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和分娩结局, 并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分别为 (332.49±105.46) min、 (39.91±19.32) min、 (12.57±5.32) min, 与对照组相比, 各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例数为41例, 明显多于对照组;剖宫产例数9例,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分娩过程中, 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可以缓解产痛, 提高产妇的分娩控制感, 明显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娩球,自由体位,产程,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刘艳.坐式分娩与仰卧位分娩的分娩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9) :167-168.

[2]张新华.坐式分娩与仰卧位分娩2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7) :119.

[3]丁依玲, 黄丽霞.分娩期的体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5) :259-260.

[4]杨玉红.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34 (2) :42-43.

[5]祁志宇, 韩萍.自由体位分娩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5, 37 (7) :1000-1003.

[6]胡桔青, 姜亚平, 潘巧丽.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J].健康研究, 2015, 35 (3) :346-347, 351.

[7]顾倩, 吴娜, 庄薇.初产妇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的体验[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5) :10-12.

[8]吴艳慈.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自由体位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0) :118-119, 129.

[9]厉跃红, 吴娜, 庄薇.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9) :793-796.

[10]邓德娟.人性化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09, 7 (7) :571-572.

[11]李晓勤, 张瑛, 孙江川, 等.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子宫复旧情况的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4 (5) :640-642.

体位配合 第5篇

关键词:分娩,初产妇,第二产程,自由体位,长强穴按摩

引用信息彭慧玲, 郭红英, 王静, 等.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对初产妇第二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6, 14 (28) :2944-2945.

分娩3个产程过程中第二产程是分娩的关键时期, 母婴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决定分娩的4个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1]。初产妇没有分娩经验, 进入第二产程后因害怕宫缩时的疼痛, 加上恐惧、焦虑, 不会正确使用腹压, 体力消耗过度, 从而引起子宫不协调收缩、子宫收缩乏力, 造成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可造成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的增加, 同时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2,3]。为探讨缩短初产妇第二产程, 减少缩宫素的使用, 减少产妇药物镇痛, 提高膈肌和肛提肌的收缩力, 促进阴道自然分娩, 减少母婴并发症, 提高产妇产时舒适满意度的方法, 我院2015年在初产妇第二产程后采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的方法,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产房分娩的初产妇300例, 纳入标准:初产妇、孕周37周~42周, 单胎头位, 宫缩正常、宫口开全、先露在0~+1, 产前检查骨盆正常。入选产妇年龄18岁~35岁, 智力及沟通正常, 产妇自愿接受长强穴按摩, 并愿意配合, 无严重并发症及妊娠合并症。排除标准:早产、过期妊娠, 经产妇、多胎妊娠、产妇年龄<18岁、头盆不称、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疾病, 如重度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及急性病毒性肝炎等产妇。将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 两组初产妇年龄、体重、身高及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观察组初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后给予导乐陪伴, 产妇取自己喜欢的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侧卧位、俯卧位、蹲位、卧位、坐位等。助产士对产妇进行知情告知, 产妇同意接受研究方法并愿意配合。助产士左手摸产妇宫底, 了解宫缩情况, 子宫收缩时助产士用右手食指及中指用力向上持续按摩长强穴, 按摩的力度以产妇感到酸胀感及便意感为宜。产妇感到酸胀便意难忍时, 随着宫缩向下屏气用力, 用力时暂停按摩, 产妇换气期间继续按摩, 每次宫缩间需按摩3次, 产妇向下屏气用力3次。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助产士在陪伴过程中严密观察胎心音、子宫宫缩、胎头下降及拨露情况, 胎头拨露3cm×3cm时用消毒液消毒外阴, 准备接生。对照组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后取膀胱截石位, 在导乐的陪伴下给予精神支持, 指导产妇用力, 观察胎心音、子宫宫缩、胎头下降及拨露情况, 产程中助产士不给予长强穴按摩, 其余护理方法和观察组相同。

1.2.2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妇舒适满意度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自由体位配合按摩长强穴可缩短第二产程、减少缩宫素使用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初产妇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 缩宫素使用少于对照组, 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 可能是观察组产妇使用了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自由体位分娩包括卧位、站立位、坐位、跪及蹲位等。产妇在分娩时可以选择自己舒适的体位。研究表明, 分娩体位的选择与第二产程进展、母儿健康促进关系密切[4]。王平[5]对自由分娩体位的研究表明, 这种体位在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方面效果明显。初产妇无分娩经验, 害怕宫缩时的痛苦, 不懂得如何使用腹压, 担心自己不会用力, 影响胎儿的安全, 精神紧张。产妇精神紧张、大声叫喊, 血氧分压降低, 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子宫胎盘长时间缺血及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增加缩宫素的使用、第二产程延长及剖宫产的机会。精神紧张因素可导致腹肌收缩乏力, 使第二产程延长[6]。长强穴为督脉之首穴, 位于尾骨端下, 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调理下焦、理气镇痛、宁神通络的机能[7]。按摩长强穴可使肛门括约肌张力增强, 加快肠蠕动, 刺激产妇大便欲的紧迫感, 提高肛提肌的收缩力, 胎头的内旋转加快, 反射性地刺激子宫肌壁, 加强子宫收缩, 从而加快胎儿先露下降速度, 有效缩短第二产程, 减少缩宫素的使用, 减少产妇出血量, 减少胎儿宫内窘迫, 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3.2 自由体位配合按摩长强穴可缩短第二产程可提高产妇产时的舒适满意度

分娩过程中为产妇提供人性化助产服务模式, 以提高产妇分娩时的舒适感。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的舒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能是观察组第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的按摩。传统的截石位虽然可以充分暴露手术范围, 助产士接生操作方便, 但易引起腓总神经损伤, 小腿抽筋, 腰骶部不适, 情绪烦躁, 不能正确使用腹压, 导致第二产程时间延长, 并增加产妇不适感。产妇第二产程采取自由体位, 产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舒适的体位, 双下肢可伸屈、抬高、站、蹲、蹬脚, 减轻下肢疼痛麻木感及腰骶部的疼痛不适。坐在分娩球上晃动或摇摆身体比躺在床上舒服, 能减轻腰骶部的疼痛。第二产程中需要输液的还可以选择分娩助行车, 上身的前倾位, 由于重力作用促进胎先露下降和旋转, 从而减轻腰骶部的疼痛。长强穴的按摩可以减轻产妇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减轻腰背部的疼痛, 提高产妇产时的舒适满意度。

综上所述, 第二产程使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是阴道分娩助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且操作简单, 能缓解产妇焦虑紧张情绪, 缓解分娩疼痛, 增强子宫收缩力, 减少缩宫素使用率, 缩短第二产程, 提高产妇舒适满意度, 增加产妇分娩自信心, 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181.

[2]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 :2352-2353.

[3]田耕, 钟惠敏, 许梅艳.第二产程延长的病因探讨及对母儿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2 (11) :156.

[4]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Women’s and Children’s Health in UK.Intrapartum care:care of healthy women and their babies during child birth[EB/OL].[2012-04-17].http:www.nice.org.uklnieemedia/pdf/IPCNICEGuidance.pdf7.2007.09/.

[5]王平.第二产程自由体位分娩186例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 (11) :59.

[6]秦浩.产科学[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86-189.

体位配合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44例均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 全部产妇在宫口扩张>6cm出现了延缓或停止2h, 之后经阴道检查确定为枕横位。产妇年龄22~37 (26.8±2.0) 岁, 孕周38~41 (39.7±0.5) 周, 胎儿双顶径平均 (9.0±1.1) cm。另选取同期住院分娩产妇44例作为对照组, 2组患者在产妇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产妇出现确定为枕横位后均应用抗生素, 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 具体步骤如下:产妇排空膀胱, 取截石位, 进行阴道消毒, 操作者右手戴无菌手套, 再次对宫颈、宫口开口情况、胎方位以及胎头大小复查, 判断是否具备实施手转胎头术的条件, 在宫缩间歇期, 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伸入阴道内, 保持与矢状缝平行, 两指呈30度角, 指端保持在小囟门处, 缓慢旋转胎头, 如为右枕横位则需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90度, 如为左枕横位, 则需要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45度~90度, 等宫缩2~3次后, 感觉胎头下降, 不再回转, 确定胎头已处于枕前位时, 则可将手从阴道内取出。之后调整产妇姿势, 左枕横位向右侧卧, 右枕横位向左侧卧, 腹部紧贴床面, 上腿屈髋屈膝, 下腿伸直。

1.3 转位成功标准 (1) 阴道分娩; (2) 胎儿以枕前位娩出; (3) 胎头娩出后的位置。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阴道分娩12例 (27.27%) , 剖宫产32例 (72.73%) ;研究组患者阴道分娩36例 (81.82%) , 剖宫产8例 (18.18%) , 研究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 (P<0.05) ;2组均未发生新生儿死亡, 对照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2例 (4.5%) , 研究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 (6.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未出现新生儿头皮损伤、脐带脱垂、颅内出血等情况, 产妇也未出现软产道损伤、胎盘早剥等现象, 说明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不会增加新生儿及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分娩过程中, 胎头以枕横位衔接, 在下降时由于宫缩90%~95%的胎头会出现前转90度或135度, 之后可自然分娩, 但也有5%~10%的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 分娩中一直处在盆骨侧方, 该情况就属于持续性枕横位, 持续性枕横位导致头位难产, 产程延长, 胎儿宫内窘迫概率较高, 提高了围生儿的死亡率, 因此临床中对其要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干预[2]。

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的有效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对研究组实施了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 阴道分娩率达到了81.82%, 而未实施该方法的对照组阴道分娩率仅为27.27%, 说明了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能提高持续性枕横位的阴道分娩率;同时在分娩结果对比中,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产妇和围生儿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仅对照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2例, 研究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 说明了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不会增加产妇和围生儿的危险。

虽然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在持续性枕横位纠正中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掌握手术指征; (2) 在宫缩间歇期实施; (3) 失败2次则需改行剖宫产; (4) 脐带绕颈2周以上不宜采用该方法; (5) 操作期要进行胎心监护, 胎心异常要立即停止操作[3、4]。

综上所述, 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中采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能提高阴道分娩率, 减少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的出现。

摘要:目的 观察纠正持续性枕横位中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的效果。方法 病例44例为研究组, 选取同期住院分娩产妇44例作为对照组, 2组均应用抗生素, 在此基础上应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结果 阴道分娩对照组12例 (27.27%) , 研究组36例 (81.82%) ;新生儿轻度窒息对照组2例 (4.5%) , 研究组3例 (6.8%)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中采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能提高阴道分娩率, 减少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持续性枕横位,手转胎头术,体位改变

参考文献

[1] 孔凤琳, 胡美霞, 周丽英, 等.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 (6) :541.

[2] 徐瑞红.手转胎头术纠正枕位异常663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12 (20) :31-32.

[3] 宋素英, 张庆.手转胎头术纠正枕位异常[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 6 (1) :296-297.

体位配合范文

体位配合范文(精选6篇)体位配合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本组453例病例均为2007年3月以来在慈利县人民医院进行经皮肾镜手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