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胎儿侧脑室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胎儿侧脑室范文(精选7篇)

胎儿侧脑室 第1篇

侧脑室扩张是指一侧或双侧脑室≥10mm, 其中≥10mm而<15mm者为轻度侧脑室扩张, 其中≥15mm者为明显的脑室扩张, 也即传统意义上的脑积水[2]。有研究表明, 胎儿侧脑室扩张与染色体发育异常关系密切。顺德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侧脑室扩张畸形的胎儿200例, 在孕中晚期进行脐带穿刺术及染色体检查, 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为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和介入性治疗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3年内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畸形, 于孕中晚期来顺德区妇幼保健院产前咨询门诊就诊的病例200例, 经确认, 200例患儿均存在侧脑室扩张的产前诊断指征。其中164例为轻度侧脑室扩张, 36例为脑积水。

1.2 方法

对200例患者行脐带穿刺术, 抽取脐带血3ml, 首先对其进行淋巴细胞培养, 然后制备, 进行G显带, 最后进行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每例分别对30个分裂相进行计数, 对5个G显带进行分析。对嵌合体则计数100个, 必要时可作高分辨检查和C带。根据1995年公布的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规则进行核型描述[3]。全部病例成功进行脐血染色体检查。

1.3 统计处理

建立Excel数据库。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用分类变量关联性分析对胎儿侧脑室扩张与染色体异常进行探讨。

2 结果

2.1 染色体检查结果

对200例侧脑室扩张胎儿行染色体检查后, 发现正常核型82例, 占41%;异常核型118例, 占59%。

2.2 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

118例异常核型中, 唐氏综合征最为常见, 共88例, 其中单纯型68例, 易位型20例。18三体综合征19例, 其中单纯型13例, 易位型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 其中46, XY, t (3;22) (q24;q13) 7例, 46, XX, del (5) (p13) 4例。具体见表1。

2.3 双变量相关分析

对胎儿侧脑室扩张与染色体异常两个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建立统计模型, 得到χ2=48.23, 查表得P<0.01。可以认为胎儿侧脑室扩张与染色体异常存在关联, 且Pearson列联系数r=0.682。

3 讨论

3.1 侧脑室扩张病因与机制

研究表明, 胎儿发生侧脑室扩张或脑积水的原因有很多, 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 染色体异常所致的中脑胶质增生、导水管狭窄和形成膈膜; (2) 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闭锁; (3) Amold-Chiari畸形; (4) 非发育性病因如宫内感染等[4]。胎儿期颅内及脑组织含液量较高, 脑脊液量随着胎龄的增高逐渐减少。脑脊液是由位于脑室内脉络丛的室管膜上皮分泌而产生的, 它可以起到保护和营养脊髓的作用。随着脑脊液的不断产生, 它也会被脊膜和蛛网膜吸收而维持动态平衡。它的循环通道为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枕大池-蛛网膜下腔。如果此循环通道中有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循环障碍, 就会导致脑室扩张或积水, 其中侧脑室扩张最为常见。

3.2 侧脑室扩张产前诊断

产前超声诊断是胎儿侧脑室扩张和分级的首选诊断方法[5], 其具有简单、便捷、准确、无损伤等优点,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值得注意的是, 侧脑室扩张作为一种临床表现, 不仅会出现在脑积水中, 还会在脑发育障碍、脑萎缩、脑软化灶中出现。因此在用超声诊断检查时, 应对脑室扩张程度和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明确其发生原因。

3.3 侧脑室扩张介入治疗及预后

对于胎儿侧脑室扩张的临床介入性治疗是产期咨询、优生优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引起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目前, 对于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预后国内外尚无统一结论。其疾病转归与侧脑室扩张的病因、程度和出现的时间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6]。而对于明显侧脑室扩张即脑积水, 即使及时采取介入性治疗, 它的预后效果仍然不佳。目前胎儿脑积水宫内治疗主要采用头颅穿刺放液术和持续体外引流术等。

本例证明了胎儿侧脑室扩张与染色体异常具有相关性,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侧脑室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前诊断咨询对于早期发现染色体异常, 减少侧脑室扩张的发生率, 提高胎儿及新生儿生存率, 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Parilla BV, Endres LK, Dinsmoor MJ, et al.Inutero progression of mild fetal ventriculomegaly[J].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6, 93 (2) :106-109.

[2]沈晓明.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Mitelman F ed.ISCH: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 icnomen clature[M].Basel:Karger, 1995:46-75.

[4]许燕文, 朱斌, 陆盛安.胎儿侧脑室扩张及脑积水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0 (17) :8-10.

[5]Almog B, Gamzu R, Achiron R, et al.Fetal lateral ventricular width:What should be its upper limit?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reanalysis of of the current and previous data[J].Ultrasound Med, 2003, 22 (1) :39-43.

胎儿侧脑室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本院诊断为轻度侧脑室增宽的41例胎儿为观察组, 并以同期的41例未伴有侧脑室增宽的胎儿为对照组。对照组的41例未伴有侧脑室增宽者中, 孕妇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28.1±2.2) 岁, 孕周20.0~31.0周, 平均孕周 (23.1 ±1.2) 周, 初产妇35例, 经产妇6例。观察组的41例轻度侧脑室增宽者中, 孕妇年龄19~42岁, 平均年龄 (28.3±2.1) 岁, 孕周20.0~30.8周, 平均孕周 (22.9±1.3) 周, 初产妇36例, 经产妇5例, 其中单侧增宽者22例, 双侧增宽者19例。两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及分娩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对照组均为侧脑室在10.0 mm以下者, 观察组则均为侧脑室在10.0~15.0 mm者。 然后将两组新生儿26~28 d时的NBNA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 比较其中单侧及双侧轻度侧脑室增宽者的NBNA评分结果。

1.3评价标准:NBNA评分包括27项项行为能力及20项神经反射指标, 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进行测定, 其中量表所有指标评分在35分及以下表示异常, 评分在在35分以上表示正常[2]。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均采用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 处理分析方法包括两类, 即t检验与卡方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观察组的41例中NBNA评分≤35分者4例, 所占比例为9.76%, > 35分者37例, 所占比例为90.24%, 评估分值为 (37.23±0.75) 分;对照组的41例中NBNA评分≤35分者0例, 所占比例为0.00%, >35分者41例, 所占比例为100.00%, 评估分值为 (39.31±0.80) 分。

观察组的22例单侧增宽者中NBNA评分≤35分者2例, 所占比例为9.09%, >35分者20例, 所占比例为90.91%, 评估分值为 (39.34±0.77) 分;19例双侧增宽者中NBNA评分≤35分者2例, 所占比例为10.53%, > 35分者17例, 所占比例为89.47%, 评估分值为 (39.29±0.81) 分。

观察组研究对象中NBNA评分≤35分者比例高于对照组, 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而观察组中单侧增宽及双侧增宽者的NBNA评分≤35分者比例及评估分值间则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3讨论

侧脑室增宽是产前超声检查中相对异常的一类情况, 且多以轻度增宽为主, 临床中对于此类胎儿的研究并不少见, 研究多集中于侧脑室增宽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情况, 且临床研究中对于重度侧脑室增宽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基本得到肯定, 但是对于侧脑室增宽胎儿预后的研究差异却不同程度存在, 因此对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的预后研究仍极为必要。而NBNA评分作为有效反应新生儿神经行为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其在我国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3,4,5,6,7], 因此对其进行侧脑室增宽新生儿的预后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中我们即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诊断为轻度侧脑室增宽的41例胎儿进行研究, 并与同时期未伴有侧脑室增宽的41例胎儿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的NBNA评分结果相对差于未伴有侧脑室增宽的胎儿, 说明轻度侧脑室增宽对胎儿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应予以重视, 而对单侧与双侧增宽胎儿的研究则显示, 其比较结果间无明显差异, 故认为单双侧的差异并不突出, 但可能也受研究样本量较小的影响, 因此认为此方面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观察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的临床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本院诊断为轻度侧脑室增宽的41例胎儿为观察组, 并以同期的41例未伴有侧脑室增宽的胎儿为对照组, 然后将两组的NBNA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比较其中单侧及双侧轻度侧脑室增宽者的NBNA评分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NBNA评分结果差于对照组, P均<0.05, 有显著性差异, 而单侧及双侧轻度侧脑室增宽者的NBNA评分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结论 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的临床预后相对较差, 但不受单侧及双侧发生率的影响, 应重视对此方面的监测及干预。

关键词: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单侧增宽,双侧增宽,预后

参考文献

[1]庞晨.235例维吾尔族胎儿孤立性轻度侧脑室增宽临床预后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 (7) :68-69.

[2]Protsenko EV, Vasil'eva ME, Peretiatko LP, et al.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ger minal matrix of the brain of fetuses and neonatal infants with ventriculomegaly and congenital hydrocephalus[J].Arkh Patol, 2014, 76 (3) :9-12.

[3]傅文英, 孙耕妹, 赵佩英.胎儿侧脑室轻度增宽的超声测量结果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1) :1243-1244.

[4]张海燕, 徐厚君.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的临床处理及预后[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 (6) :930-932.

[5]李志华, 李海军, 陈菲, 等.孤立性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预后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5, 31 (11) :852-855.

[6]吴岩, 武仁, 史君.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的产前超声诊断和临床评估[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 24 (4) :379-381.

胎儿侧脑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11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孕妇均通过超声检查诊断为疑似胎儿孤立性侧脑室扩张, 并于72 h后行MRI检查;年龄20~41岁, 平均 (28±7) 岁, 孕期19~40周, 平均 (31.7±1.6) 周。

1.2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4.0 m Hz。超声检查的范围为胎儿各个器官系统, 包括胎盘、脐带。首先对胎位进行定位, 对于侧脑室的观察主要选择丘脑平面、头围平面等。通过超声探头得到丘脑水平横切面图像、侧脑室水平横切面图像, 然后将声束平面平行与胎儿头顶方向移动, 或从颅顶逐渐向下平行移动。侧脑室前角的宽度是指脑室外侧壁至中线的距离, 后角宽度为侧脑室脉络丛明后缘内外侧壁内缘的距离。侧脑室前后角的宽度超过10 mm即为侧脑室扩张。

MRI检查选用美国GE1.5T磁共振, 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 层厚为4.0~8.0 mm, 带宽62.5 k Hz、激励次数选择0.71。采用T2加权成像检查, 设定参数为:重复时间为为6000 ms、反转角度为150°、回波时间为80 ms、扫描时间为17~24s、矩阵为326×512;同时采用T1加权成像, 重复时间为180 ms、反转角度为70°、回波时间为160 ms、扫描时间设定为19 s。指导孕妇取仰卧位, 对于无法取仰卧位的孕妇采取侧卧位, 足部先进, 检查过程中严格控制其的吸收频率。测量得侧脑室宽度, 取其平均值。侧脑室宽度的测量方法为:在MRI图像上经丘脑横断面上方侧脑室三角区域测量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 位于大脑的正中线, 根据具体宽度对胎儿进行分组:A组侧脑室宽度为10~12 mm;B组侧脑室宽度在13~15 mm;C组侧脑室宽度在16~20 mm;D组侧脑室宽度在20 mm以上。

1.3 观察指标

分析MRI诊断结果以及不同程度侧脑室扩张胎儿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诊断结果

经超声诊断为疑似侧脑室扩张的116例患者中, MRI检查确诊为侧脑室扩张98例, 主要表现为胼胝体缺如、脑室周围蛋白质软化等。侧脑室宽度为10~12 mm患儿43例, 占43.9%;侧脑室宽度在13~15 mm患儿34例, 占34.7%;侧脑室宽度为17~20 mm患儿16例, 占16.3%;侧脑室宽度在20 mm以上患儿5例, 占5.1%。其中单侧侧脑室扩张51例, 占52.0%。

2.2 不同程度侧脑室扩张胎儿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分析

随着侧脑室侧脑室宽度的增加, 胎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 见表1。

注:B组与A组比较, χ2=1.975, P>0.05;C组与A组比较, χ2=14.9615, P<0.05;D组与A组比较, χ2=24.186, P<0.05;C组与B组比较, χ2=6.356, P<0.05;D组与B组比较, χ2=12.904, P<0.05;ACC为胼胝体如;PVL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DCC为发育不良

3 讨论

3.1 胎儿侧脑室扩张机制及相关因素

胎儿时期, 脑组织中的含水量较正常人明显要高, 脑脊液的含量与胎龄呈反比关系[2]。在某一段时间内, 脑组织在充满脑脊液的颅骨腔中发育, 脑脊液由脑室内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细胞产生, 主要作用为调节颅内压力大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脑脊液由蛛网膜颗粒吸收, 只有少部分通过脊膜吸收, 维持动态平衡状态。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如果受某种异常因素影响很可能会导致脑脊液的分泌或吸收异常, 进而出现脑室扩张及积水[3]。发生部位不同会直接影响脑室扩张程度与表现。例如病变部位位于第四脑室孔或者以上部位, 脑脊液的水平较高、压力上升, 则表现为侧脑室与第三脑室扩张, 或者第四脑室扩张;如果梗阻部位发生于第四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通道上, 则可导致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障碍, 使蛛网膜下腔出现积水现象。

临床中引发侧脑室扩张的因素多种多样。就整个妊娠期来看, 胎儿的侧脑室很可能出现暂时性功能失调。其中超过半数的单纯轻度侧脑室扩张症状能够在出生前恢复到正常水平, 具有明显可复性, 但是这一类胎儿仍然需要谨慎随访。而由于其他因素例如染色体异常、先天性发育不足等造成的脑室直径扩张则可能不会恢复。此外, 宫内感染等因素造成的脑膜炎若没有能够尽早控制, 胎儿颅内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现象, 进而对脑脊液循环孔道造成阻塞。或者颅内炎症也有可能会造成蛛网膜下腔粘连闭塞。

3.2 产前MRI在诊断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价值

胎儿侧脑室扩张与是否伴随出现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产前加强筛查对于胎儿健康非常重要。常规超声手段是诊断与筛查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首选方式, 具有仪器简便、成本低廉、快捷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超声检查也有其局限性, 本身的空间分辨率较差、且疾病的诊断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的水平, 可对实际的检查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中116例患者最终确诊的只有98例, 其中17例患者误诊。通过MRI检查还能够进一步发现胎儿合并的其他中枢系统疾病, 且检查不受呼吸、胎动等因素的影响。MRI属于多平面呈现技术, 空间分辨率较高, 相比超声诊断视野范围更大, 能够较为直观的得到胎儿的脑室系统解剖结构和病变结果[4], 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妊娠期间, 胎儿的侧脑室大小相对于其他器官和组织更为稳定, 因此, 临床中将胎儿侧脑室三角区域宽度超过10 mm判定为脑室扩张, 通常将其分为3类:10~15 mm为轻度脑室扩张;16~20 mm为中度扩张;超过20 mm则为重度扩张。但也有研究认为, 12 mm是一个重要分界, 扩张程度在12 mm以上的胎儿产后大脑发育情况较12 mm以下的胎儿更差[5], 因此本研究中将胎儿脑室扩张分为4组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侧脑室宽度的增加, 胎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需要注意的是, MRI检查同样具有一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为费用较高, 不适应于存在幽闭恐惧等禁忌证的孕妇, 此外, 有研究认为MRI产生的热效应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危害[6]。

综上所述, 产前MRI在诊断胎儿侧脑室扩张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尤其是中度或重度扩张的胎儿需进一步进行检查, 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摘要:目的 探讨产前磁共振成像 (MRI) 在诊断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辽宁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检查的11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孕妇均通过超声检查诊断为疑似胎儿孤立性侧脑室扩张, 并于72 h后行MRI检查。分析MRI诊断结果, 比较不同程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经超声诊断为疑似侧脑室扩张的116例患者中, MRI检查确诊为侧脑室扩张98例, 主要表现为胼胝体缺如、脑室周围蛋白质软化等;侧脑室宽度为1012 mm患儿43.9%, 侧脑室宽度在1315 mm患儿占34.7%, 侧脑室宽度为1720 mm患儿16.3%, 侧脑室宽度在20 mm以上患儿5.1%;其中单侧侧脑室扩张51例, 占52.0%;随着侧脑室侧脑室宽度的增加, 胎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结论 产前MRI在诊断胎儿侧脑室扩张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尤其是中度或重度扩张的胎儿需进一步进行检查, 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超声诊断,胎儿,侧脑室扩张,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小力, 邓学东, 李晓兵, 等.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超声和磁共振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2) :357-360.

[2]郑伟, 闫合理, 侯敏, 等.四维彩超诊断胎儿左上肢缺如、右前臂缺失并复合畸形1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1) :49-49.

[3]高健, 王方娜, 马丽爽, 等.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胎儿颅内间隙异常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8) :1221-1224.

[4]侯东敏, 张铁娟, 马建荣, 等.超声诊断胎儿单纯性轻度侧脑室扩张的临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 (1) :52-54.

[5]傅文英, 孙耕妹, 赵佩英, 等.胎儿侧脑室轻度增宽的超声测量结果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1) :1243-1244.

胎儿侧脑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经CT确诊为脑出血。80例患者中男性52例, 女性28例, 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55例, 动脉瘤破裂12例, 其余为不明原因。临床表现为头疼、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患者从接受CT检查距发病时间为2~12h, 出血量30~57m L。修订Graeb评分:重度 (9~12分) 27例, 中度 (5~8分) 31例, 轻度 (1~4分) 22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引流组 (对照组) 和交替引流组 (实验组) , 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交替引流组:常规备皮、消毒、局麻, 选择冠状缝上, 中线旁开2cm或冠状缝前2cm, 中线旁开3cm处为穿刺点, 电钻钻孔, 以脑室穿刺针垂直缓慢进针, 进针5.0~6.5cm到达侧脑室, 拔出针芯, 见血性脑脊液流出, 先夹闭引流管, 防止因脑室压力下降不利于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以同样方法行对侧侧脑室引流术, 缓慢放出脑脊液, 用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脑室腔, 待脑脊液颜色变淡, 缝扎固定引流管, 然后双侧分别连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 根据引流情况适时调整高度, 缓慢注入尿激酶4万~6万U, 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 连续冲洗3~5 d, 术后第1d行腰大池置管术。首先夹闭侧脑室引流管, 常规置入腰大池引流管, 外接腰大池引流装置及三通转向阀, 构成密闭引流系统。每6~8h与侧脑室交替夹管引流。

常规引流组侧脑室额角穿刺, 置管冲洗引流方法同上, 根据CT复查结果和脑脊液性状进行调整, 拔出侧脑室引流管后行腰椎穿刺术, 放出血性脑脊液, 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复查头颅CT, 观察脑脊液颜色, 观察血肿清除时间, 疗效评定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2]。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与进步患者占总患者百分比为总有效率;观察2组颅内感染、中枢发热、肺部感染、脑积水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血肿消除时间为 (6.5±2.3) d, 对照组为 (9.6±3.1) d。2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基本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疗效对比见表1。实验组1例发生颅内感染, 3例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对照组脑积水5例, 未见颅内感染, 2组均有4例并发肺部感染。

注:实验组为交替引流组, 对照组为常规引流组, 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室出血是脑室壁及脉络丛出血, 以脉络丛血管瘤、脑室内或周边血管畸形破裂最常见, CT平扫表现为脑室外无高密度出血灶, 仅见脑室内高密度影, 通过CT平扫即可确诊[3]。脑室出血在短期内就会在患者头部凝成血块并铸型[4], 造成脑室的扩张与占位, 凝固血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道, 产生脑室占位压迫周围结构, 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 加重脑损伤, 心, 肝, 肾功能衰竭和死亡[5]。除意识清醒或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者, 均宜首选脑室体外持续引流术。此术式安全有效, 简单易行, 有安全性高, 创伤小的优点[6]。

脑室出血后, 不能吸收脑脊液, 可能出现交通性脑积水[7]。脑室引流术不仅能缓解脑积水, 降低颅内压, 打断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还能引流脑室内积血, 加速脑水肿廓清, 间接引流脑实质内血肿, 减少血肿及血性脑脊液吸收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8]。本研究采用侧脑室腰大池交替引流, 血肿消除时间为 (6.5±2.3) d,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9.6±3.1) d, 这是因为腰大池持续引流可加快清除第三、四脑室及蛛网膜下隙积血, 促进脑室畅通, 防止脑积水。传统腰椎穿刺术需每日或隔日进行腰穿, 反复穿刺易诱发脑疝, 而且患者患者痛苦大, 较难承受。与传统侧脑室引流结合腰椎穿刺术比较, 侧脑室腰大池交替分流操作简单, 引流安全, 容易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量,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董津平.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4) :51-52.

[2]王新德, 韩仲岩, 王强.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448-537.

[3]李庆堂.脑室外引流并腰椎穿刺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J].临床医学, 2011 (9) :72-73.

[4]黄春明.脑室出血 (全脑铸型) 18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25) :67-68.

[5]段继新, 谢宏, 王昌适.单、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9 (2) :41-42.

[6]StammbergerHR, KenneyDW.Paranasalsinuses:Anatomi cterminologyandnomenclature.[J]AnnOtoRhinolLaryng ol, 2010, 67 (1) :7-16.

[7]Darweech AK, Guy DE, Stephen JF, et, al.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managed with ventricular drainage[J].Clin Neurosci, 2007, 14:898-900.

胎儿侧脑室 第5篇

关键词:侧脑室穿刺,脑脊液置换,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是非外伤性因素引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虽然DSA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有效的改善预后,但是其费用高,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近年来,我院开展侧脑室穿刺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9年1月至2009年4月,经头部CT确诊脑室出血(原发性或继发性)62例;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60.32±10.2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等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治疗后GC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P<0.05

注:治疗后NIHS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主要以抗纤溶、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2.2 实验组

除常规的内科疗法外,同时实施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术。(1)侧脑室穿刺引流术于发病后6~48h进行。穿刺部位选择出血侧或出血量多的一侧,均选择侧脑室前角,以眉弓上9cm、前正中线左或右旁开2.0~3.0cm交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单、局麻,以T型颅骨钻缓慢钻穿颅骨,5mL注射器小心刺破硬脑膜,10F硅胶引流管穿刺侧脑室,拔出导丝,见暗红色血性脑脊液波动及溢出时,固定,接三通管以及颅脑外引流器持续引流。(2)脑脊液置换术一般于侧脑室穿刺引流术12h后进行。取屈膝侧卧位,选L3-4或L4-5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麻,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垂直进针,有突破感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mL,再注入生理盐水5mL,2min后再重复置换,总量20mL左右。拔针后去枕平卧6h,每1~2天置换1次。

1.2.3 拔管指征

脑室引流液以及腰椎穿刺引流液变清CT复查脑室高密度影消失,脑室系统梗阻解除,试夹管24~48h临床症状无恶化,即可拔除侧脑室引流管。

1.3 疗效评定

2组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后第4周分别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治疗效果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处理用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评分比较(表1)

2.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表2)

3 讨论

脑室出血是非外伤性因素导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约占脑出血的3%~5%,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是指脉络丛血管出血或者室管膜下1.5cm内出血破入脑室,继发性是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者。出血量少时,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一般神志清楚,有血性脑脊液,预后较好。出血量大时,很快进入昏迷或者昏迷逐渐加深,早期出现去脑强直发作,常出现丘脑下部受损的症状及体征如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血糖升高、尿崩症,其预后差,多迅速死亡[1]。

脑室发生出血后,因其可迅速形成脑室内高密度铸型,尤其是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高密度铸型直接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引起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靠近脑室系统旁脑实质内的血肿也有占位效应,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2],同时由于血液破入脑室导致舒血管因子NO的消耗[3]、ET-1的激活[4],胆红素氧化产物的生成、炎症反应[5]等导致继发性的脑血管痉挛、甚至缺血性的脑卒中。因此,尽早清除血肿及脑室内积血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关键本实验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GC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及时置换血性脑脊液有助于防治脑积水、颅内压升高、脑血管痉挛、改善意识障碍、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174.

[2]李晓雪,王开.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脑室出血24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5):612.

[3]Sehba FA,SchwartzAY,Chereshnev I,et al.Acute decrease incerebral nitric oxide level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Cereb Blood FlowMetab,2000,20:604~611.

[4]Masaki T.The endothelin family:an overview[J].J CardiovascPharmacol,2000,35(4Supp l2):S3~S5.

胎儿侧脑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患者中男65例, 女39例, 年龄35~74岁, 平均年龄64.2岁, 全部患者均经CT扫描和脑脊液检查确诊。高血压型脑出血进入脑室88例, 单纯性脑室出血16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 (GCS评分) :3~8分19例, 9~12分87例。临床表现:头晕疼痛22例, 偏瘫68例, 偏瘫伴有言语不清14例,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排除标准: (1) 确诊为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者; (2) 凝血机制障碍; (3) 合并严重心、肾、肺、肝疾病; (4) 存在颅内感染或全身严重感染者。

1.2 治疗方法

104例患者在发病后的4~24 h内给予呋塞米、甘露醇等对症治疗, 立即行侧脑室引流术。手术方法:麻醉显效后选好穿刺点, 应用YL-1型1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双侧侧脑室额角, 碎吸血肿, 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力, 之后冲洗, 在积血较多处注入尿激酶3万U, 管夹闭1 h后放开引流, 以后每6小时1次, 双侧脑室交替进行。术后行止血、脱水, 预防感染等治疗, 2~3 d后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同时行间断腰穿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第7天查头CT, 如无出血则拔除较为清亮的一侧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第10天拔除对侧脑室外引流管。后期反复行腰椎穿刺持续引流, 直至脑脊液变为无色清亮液体。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评价标准对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总有效率= (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总例数×100%。

2 结果

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3~5 d 66例, 6~7 d 38例。治愈29例, 显著进步37例, 进步20例, 总有效率为82.69%。

3 讨论

脑室出血多继发于颅内巨大血肿或大脑深部血肿, 脑室内积血常可累及多个脑室, 并伴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直接手术清除血肿困难, 而且还存在较大手术加重病情的风险。因此如何快速引流脑室内的血液, 使脑脊液循环通畅, 减少继发性大脑组织的损伤, 是神经外科医生一直攻关的课题, 其中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方面之一。重症脑室出血的定义是脑室系统铸型积血, 导致脑室内外脑脊液 (CSF) 通路受阻, 红细胞积聚于蛛网膜表面, 形成血凝块, 致使CSF吸收发生障碍, 造成脑组织深部结构破坏, 当刺激或压迫脑干或下丘脑时会引起高热, 发生呼吸循环障碍, 而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血细胞破坏而释放出的儿茶酚胺、5-羟色胺5-HT、血红蛋白等会使脑血管发生痉挛, 导致脑组织缺氧, 进而导致大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当前学者多采用侧脑室外引流加上纤溶药物治疗, 早期行侧脑室穿刺进行引流, 清除血肿, 阻止脑水肿的继续发展, 减轻高颅内压对脑组织的损害, 防止脑组织受到第2次的打击。脑室出血占到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2], 常见于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原因, 脑室积血后会阻止脑室系统导致急性阻塞性脑积水的发生, 颅内压升高, 导致深部脑组织的破坏, 特别是刺激和压迫下丘脑, 引起高热和内分泌障碍, 预后差。为了提高患者的生产质量和生存率, 有学者建议[3]: (1) 诊断明确后早期脑室内引流灌注溶栓, 随着CT技术的发展, 绝大多数患者均能早期诊断。 (2) 双侧引流效果优于单侧引流, 单侧引流管治愈血肿较多侧时, 至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但容易被血凝块阻塞, 不能达到引流的目的, 迅速清除积血和解除对脑干的压迫困难。而双侧引流利于平衡减压, 避免室间孔阻塞后单侧引流所导致中线移位, 特别是单侧脑室出血者, 可快速减轻颅内压, 缓解意识障碍。 (3) 早期应用尿激酶。尿激酶属于外源性纤溶酶原激活物, 对纤维蛋白是非选择性的, 无抗原性、可反复应用、不良反应小, 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促进血栓的纤维蛋白溶解, 能够减少用药量, 减少用药时间, 达到局部溶解的效果, 还可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 局部用药效果佳, 特别是对新鲜血肿效果好, 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溶血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再次出血, 导致二次脑室功能紊乱加重、梗阻性脑积水和脑室铸型等, 加重原发病导致的脑干功能障碍, 加上尿激酶溶血时保留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可能会引起脑-脑脊液屏障破坏, 导致脑室旁白质脱髓鞘或脑实质内水肿, 造成远期大脑功能预后不良[4]。单侧脑室引流一般置于脑室积血较多侧, 此时对脑室积血可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 但对第三、第四脑室积血无直接性的作用, 不会迅速改善出血一侧脑干和丘脑下部的受压情况, 而第三、第四脑室积血能否快速被清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单侧脑室外引流清除脑室的积血过程较慢, 容易堵管, 解除脑干和丘脑下部受压慢, 而双侧侧脑室引流可快速清除积血, 减少血液中物质对大脑组织的刺激, 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5]。本研究中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3~5 d 66例, 6~7 d 38例, 总有效率高, 表明双侧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效果满意, 操作简单, 能够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伦贤, 张祖权.脑室外引流并灌注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脑室内积血.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12) :1360.

[2]万金中.应用尿激酶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 (22) :140-141.

[3]何斌, 李启春, 梁晓峰.双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32例分析.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6, 19 (2) :79-80.

[4]张晓阳.尿激酶灌注对脑室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的疗效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4) :65-66.

胎儿侧脑室 第7篇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

近年来脑室穿刺外引流结合纤溶剂、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2,3], 理论上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可以使纤溶剂更快地到达双侧脑室, 可能会更快地清除脑室内血肿, 疏通脑脊液循环。但Staykov[4]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双侧脑室外引流较单侧脑室外引流并无明显优势, 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8例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单双侧对比的前瞻性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 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脑实质内血肿量<30mL。 (2) 重度脑室出血 (三、四脑室完全堵塞导致急性脑积水, 需急诊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排除标准: (1) 住院期间基底节再出血、脑实质内血肿量>30mL, 需开颅手术或微创穿刺患者。 (2) 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患者基本情况

入选的28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采用随机方法 (扔硬币) 将患者分为两组, A组 (单侧脑室外引) 15例, B组 (对照组, 双侧侧脑室外引流) 13例。

注:★P<0.05

1.3 治疗方式

两组均为经侧脑室额角穿刺。脑室内注入尿激酶40000U、Q12h (对照组双侧脑室轮流注入) , 夹管后4h开放引流。穿刺成功后引流或轻柔抽吸出部分血液, 立即复查头部CT观察引流管位置, 术后1、2、3、4、7、10d分别常规复查头部CT一次, 观察三、四脑室血肿是否完全清除、脑室系统有无扩大、双侧脑室血肿清除情况。两组患者每2d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检查各一次, 其他治疗按美国2010版自发性脑出血指南[5]进行。CT显示三、四脑室血肿完全清除后, 实验组测量颅内压<20mm Hg (1mm Hg=0.133kPa) , 夹闭脑室外引流管24h。再次测量颅内压<20mmHg、CT检查脑室系统无扩大, 拔除脑室外引流管管;如颅内压>20mmHg, 夹闭脑室外引流管管, 在腰3、4间隙放置腰大池引流管持续引流, 每24h测量一次颅内压, 连续2次颅内压<20mmHg且复查CT脑室系统无扩大, 拔除脑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10d以上仍不能拔管者, 再次脑室穿刺外引流, 10d以上不能拔管者行脑室腹腔分流。B组测量颅内压<20mmHg, 夹闭脑室外引流管24h。再次测量颅内压<20mmHg、CT检查脑室系统无扩大, 拔除一侧脑室外引流管管;其后续处理同A组。

1.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三四脑室疏通时间、脑室积血完全清除时间、脑室引流管保留时间的对比采用t检验, 术后90d神经功能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 对比采用秩和检验, 统计分析由SSPS13.0统计软件完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实质内血肿量、脑室内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三、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脑室积血完全清除时间 (10.6±2.7) d, 对照组脑室积血清除时间 (8.3±2.1) d,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d后实验组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平均3.1分, 对照组modified Rankin Scale, 评分平均3.2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颅内感染1人, 对照组颅内感染2人, 对照1人于术后2个月因慢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两组均无需要再次脑室穿刺外引流患者。

3 讨论

脑室出血占自发性脑出血的30%~50%, 重度脑室出血涉及多个脑室并三、四堵塞, 脑室扩大, 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出血和梗阻性脑积水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的预测因素[6,7]。清除血肿、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是成功救治患者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脑室穿刺外引流结合纤溶剂、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取得较满意的疗效[3,4,5], 理论上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可以使纤溶剂更快地到达双侧脑室, 可能会更快地清除脑室内血肿, 疏通脑脊液循环。但Staykov等[6]的研究并没用显示出双侧脑室穿刺的优势。我们研究也没有发现在影像学、早期疗效上支持双侧脑室穿刺优于单侧脑室穿刺依据。

首先, 两组患者脑室血肿溶解引流过称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尤其在三、四脑室脑室再通的时间对比、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别。这是因为侧脑室额角穿刺, 引流管头端靠近室间孔, 室间孔血肿最先溶解, 尿激酶到达三、四脑室的量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单侧组15例中5例双侧脑室严重出血, 但没有一例发展成脑室不对称引流或脑室系统扩大, 提示注入尿激酶后, 室间孔堵塞的风险并不大, 脑室积血可以通过单侧脑室外引流管引流。Darby[8]等经动物实验证明脑室出血引起的昏迷与脑室积血无关, 只有脑室压力升高才引起昏迷。因此, 脑脊液循环通路是否通畅是治疗的关键。两组患者三、四脑室血肿廓清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出现交通性脑积水通过腰大池引流可以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尽管实验组脑室积血完全清除时间上有差异, 而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状态相当。

其次, 两组样本中多数患者早期存在交通性脑积水, 但在更换外引流、和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方面无差异。这并不奇怪, 因为两组之间, 尿激酶溶解三、四脑室积血速度相同, 沟通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时间是一致的。在最初, 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交通性脑积水, 因为脑室外引流管不能夹闭。但是早期交通性脑积水是因为红细胞及其分解产物堵塞蛛网膜颗粒, 腰大池引流可以成功稀释红细胞及其分解产物。1例患者2个月交通性脑积水, 可能与后期蛛网膜颗粒炎性反应有关。

本组患者样本量较少, 双侧引流组患者脑室、脑实质血肿量可能多于单侧引流组, 这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需要多中心, 大样本, 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对于重度脑室出血, 到底需不需要同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 还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indlay JM, Jacka MJ.Cohort study of intraventricular thrombolysis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neurysmal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J].Neurosurgery 2004, 55 (3) :532-537.

[2]Huttner HB, Tognoni E, Bardutzky J, et al.Influence of intraven-tricular fibrinolytic therapy with rt-PA on the long-term outcomeof treated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acase-control study[J].Eur J Neurol, 2008, 15 (4) :342-349.

[3]Naff NJ, Hanley DF, Keyl PM, et al.Intraventricular thrombolysisspeeds blood clotresolution:results of a pilo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J].Neurosurgery, 2004, 54 (3) :577-583;discussion 583-584.

[4]D Staykov, H B Huttner, J Lunkenheimer, et al.Single versusbi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for intraventricularfibrinolysis in severe ventricular haemorrhage[J].J NeurolNeurosurg Psychiatry, 2010, 81 (1) :105-108.

[5]Broderick JP, Adams HP Jr, Barsan W, et al.Guidelines for the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 special writing group of theStroke Counci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roke, 1999, 30 (4) :905-915.

[6]Bhattathiri PS, Gregson B, Prasad KS, et al.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 and hydrocephalus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results from the Stich trial[J].Acta Neurochir Suppl.2006, 96:65-68.

[7]Steiner T, Diringer MN, Schneider D, et al.Dynamics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risk factors, clinical impact, and effect of hemostatictherapy with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VII[J].Neurosurgery, 2006, 59 (4) :767-773;discussion 773-774.

胎儿侧脑室范文

胎儿侧脑室范文(精选7篇)胎儿侧脑室 第1篇侧脑室扩张是指一侧或双侧脑室≥10mm, 其中≥10mm而<15mm者为轻度侧脑室扩张, 其中≥15mm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