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举制度范文
唐代武举制度范文(精选4篇)
唐代武举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唐代武举制度,武术发展,历史价值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古代祖先的生产劳动, 如古人在狩猎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劈、砍、刺等攻防技能, 这些技能虽然比较原始, 但是却是武术形成的基础条件。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 在唐代深受皇族和民间的喜爱和重视, 如唐朝贵族中流行蹴鞠以及步打球等体育项目。为了选拔军事人才, 唐朝开始施行武举制度。武举制度为我国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
一、唐代武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武举制度是唐朝以后各个朝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它是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设立的, 开始于702 年, 结束于光绪二十七年, 将近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武举制度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代举行的武举考试由兵部负责操办和实施, 按规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 广大习武爱好者通过考试即可授予相应的官职。唐朝武举制度偏重于技勇, 将马上枪法当作重点, 总的来看, 处于武举制度初建阶段的唐朝武举制度并不完善, 但是却奠定了武举选拔的基础, 此后各个朝代都将其承袭下来, 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武举制度最终成为封建王朝网罗军事人才的重要制度和方法。
1.武举制度是政治革新的重要内容。唐高宗体弱多病, 武则天独揽朝政大权, 当时政府采用的是隋朝的文科选拔官员制度, 但是由于每年考中的人数较少, 而且都局限于文官, 导致武官的数量一再减少, 这种失衡的发展现状使得一些矛盾凸显。唐高宗中后期, 为了夺取政权, 武则天开始积极地筹备武举制度, 凭借武术技能选拔人才的思想逐渐开始被人们所接受。武则天称帝后,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她正式创建了武举制度, 加强了对军队的统治, 壮大了身边的人才队伍[1]288。
2.国家边防巩固的需要。唐太宗后期, 唐朝前期的武官逐渐去世, 朝廷中武官缺乏的局面日益凸显。几十年的安定生活, 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的国民和政府都降低了对武术的要求, 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减弱。待到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挑起事端, 对唐朝边境进行骚扰时, 朝廷为了巩固边疆, 开始不断诏令地方推荐军事人才。660 年, 为了解决兵员枯竭严重的问题, 唐朝采用强制手段让民众参军, 并首开募兵制先河, 募兵制就是武举制度的萌芽。为了进一步推广募兵制, 朝廷开始在地方选拔、招募武术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募兵制的程序不断完善, 逐渐形成了乡贡武举制度。
3.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的个人原因。武则天正式执政以后, 加大了对皇族各种力量的削弱, 这种做法引起了皇权贵族的极力反抗, 加上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作怪, 武则天遭到了多方面、前所未有的反对。为了培养亲信, 武则天不惜重金, 采用各种诱人手段笼络各方人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制度。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发现, 武举制度的建立并不仅是为了巩固统治, 解决政权矛盾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唐代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的影响
1.武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武术发展。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唐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 使朝廷重视武术发展, 给武术的产生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让武术在民间流传成为可能, 同时唐代也打开了武术发展的新局面, 给其他封建王朝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奠定了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基础。
(1) 武举制度开创了武术的新局面。在武举制度创立之前, 武术人才的选拔渠道比较狭隘, 除非官吏推荐或皇上钦点, 否则武术人才只能埋没终生。武举制度揭开了广收天下人才的新局面, 加上武举考试是比较规范的考试方式, 习武之人不问出身, 只要考试合格就能授予官职, 因此, 习武成为人们踏上仕途的绝佳途径。武举制度调动了民间习武之士为朝廷效命的积极性, 也为社会的稳定搭建一个良好平台, 使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给朝廷补充了军事人才, 巩固了国家边防。
(2) 武举制度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武举制度把武术纳入到朝廷的政治制度中, 并按照朝廷的相关要求进行全国性的推广, 改变了之前统治者禁止民间习武的做法, 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在民间的流行。武举制度对通过考试者授予不同的官职, 激发了人们习武的热情, 推动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
(3) 武举制度提升了对武术的认识。武举制度打破了之前靠文取仕的观念, 提高了武术在社会中的地位, 改变了人们重文轻武的意识, 大批文人学士弃文从武, 致使社会上出现了弃笔从戎的高潮;对封建王朝选拔官员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协调了朝廷中文武官员的比例, 扭转了轻武重文的社会风气, 为后期繁荣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武举制度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武举制度确立后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全国各地纷纷开设武术教育场所, 朝廷至地方学堂都建立了完善的武术教育体系。民间也加深了对武术的认识, 他们虽然没有将其当做是踏入仕途的途径, 但是也比较重视武德的修养。随着武学机构的建立, 武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 武术和武举考试相互促进, 两者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基础上, 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武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劲头。
(5) 武举制度提高了武术水平。在我国历史上, 不管是科举还是选士, 参加考试者必须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才能通过考试。武举制度也不例外, 它以实战为标准, 考试内容难度较高, 没有相当高的武术水平, 很难通过考试。武举制度主要考核两方面内容, 一个是射术和枪术为主的武艺, 一个是综合体能素质, 两方面都合格者才算合格, 因此, 武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习武之人的身体素质[2]。
(6) 武举制度促进了军事发展。武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优秀习武人才提供了方便, 对提高军队将领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武举考试以实战技能为主, 具有内容多、难度大、评价标准不一等特点, 通过武举制度, 政府确实选拔到了优秀的军事人才, 比如唐代的郭子仪, 宋代的岳飞等。武举制的阶级服务性, 为它在中国历史上得以长期存在提供了保证。
武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古代科举制度, 使一些武艺高强的武术人才得到了有效的安置。其他封建王朝又对武举制度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比如, 宋代将武举制度和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明清两代, 武举制度发展更为成熟, 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2.武举制度对边疆的影响。唐代创立的武举制度, 推动了封建社会武术教育的发展, 对周边藩属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朝初期, 我国的边疆地区藩属国众多, 朝廷创立的武举制度对这些藩属国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以及日本的武士道等, 受中国历代武术的影响, 不管是在武术理论还是武术招式上, 都能找到中国武术的影子。
3.武举制度局限性对我国武术的影响。武举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是社会发展决定的,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注重考试技能的选拔。武举制度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比赛选拔能为朝廷所用的人才。因此, 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性, 它决定了武举制度在进行的时候要遵守很多的规定, 这就限制了参与者临场发挥的能力。如武举考试时要受到武德的约束, 不能使用暗器或者不能以搏杀对方为目的等。武举制度将很多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考试上来, 为了能够通过考试, 不少人将所有心思都用到武举考试中来, 极大地限制了武术理论和招式的创新, 使社会上流行的武术流派大大减少, 不利于武术多样化发展。 (2) 武举制度只是为军事服务。唐朝创立武举制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军事服务, 这就导致民间对一些独门绝技, 比如, 有些暗器、武功秘籍等有了错误的认识, 缺乏对这些方面的研究, 导致武术形式和内容日渐单一。武术在提升军队整体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符合当时冷兵器时代的基本要求, 例如, 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必须拥有扎实的武术基础, 但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将军并不一定是武术家, 将军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对武术技能的掌握上, 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军队整体实力准确的评估, 合理采取和运用战术。因此, 优秀的军事将领必须具有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的综合素质, 单纯的武术人才在这一方面永远无法与之相提并论[3]64。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使人们只注重搏斗等实战技术的应用, 忽略了对武术理论的研究, 这和当时特殊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是导致武术理论和技能不能同步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武举制度刚刚创立时, 在军事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武术技能的训练只体现在战场的搏斗技术上, 民间也尚未养成习武风气。随着时间的推移, 加上朝廷多年对武术的重视, 人们逐渐提高了对武术的认识, 将习武当作新的致仕之路, 朝野上下逐渐形成了尚武风气, 不少人通过习武踏上了仕途。而在致仕或训练的过程中, 人们普遍忽视武术理论研究, 导致武术理论支撑越来越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武术的正常发展, 削弱了武举制度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罗文富.唐代武举创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1) .
[2]许继莹.唐代武举制度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唐代武举制度 第2篇
一、唐代武举科考的出现及其历史依据
1. 武举科考出现的历史记载。
唐代继承隋朝科举制度, 通过“常举”和“制举”进行各种常规或临时的人才选拔, 在武则天时期长安二年设置第一次武举科考, 《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1]22“始起于武后时, 长安二年兴武举之制”为证。武举科考此时出现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内部人才结构存在不足, 开朝功勋将领日益老去或者死亡, 新一代军事首领人才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境外侵略者趁虚而入, 使得唐朝军队迫切需要大量武力作为补充。657年, 唐高宗专门颁布《令百官举贤昭告》要求各地官员推荐和选拔有勇有谋的将士。“居安则思危, 处存当思乱, 众卿应举勇奇英杰之士, 以慑远近之爪牙。”同年在昭告下刘仁愿“应诏而中高第, 由左骁卫郎将官进三阶”。随后娄师德因为在朝堂之上回答了高宗“天、地、人三阵问”[1]25得到升迁。武则天时期颁布的政令记载:“朕闻周武之道, 凭韬略生杀开国, 三秋之岁而成春秋功业……令五品内官及七品外官清官等, 于制内举荐。十室百内凡忠信之人皆须寻访, 懈怠称无或荐之不实者, 朕失明士则重贬问责之, 此告设例布告, 使远近皆可知朕之心意也……”《通典·选举》中记载了武举科考的要求, 要求武科考生“与常计之科相偕”, “每岁之举同进士, 行法送至兵部”[2]17。武举科考制度的完善揭开了中华传统武术发展序幕。
2. 武举科考正式出现的缘由。
武则天时期正式设立武举科考对于唐朝意义重大:一方面解决了外族入侵问题, 缓和了将领缺失矛盾;另一方面武则天通过武举科考储备实力, 为自身及家族发展谋求了最大化利益。武举科考将传统武术制度化使得武则天有充足理由来培养自己的军事力量。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心机手段非同一般。武举科考看似是形势所逼, 其实是武则天有心而为的固权之举。唐朝建国后常年稳定安逸的生活使得国内久经沙场的老将一一逝去, 歌舞升平的社会环境与外敌入侵的现实状况互相撞击, 产生了无法解决的国家矛盾。对外族开放进一步加剧了各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已有军事人才逐渐减少, 唐朝内部缺乏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机制, 国家人民出现了安于享乐的心态。通过“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诗词足以看尽当时杨贵妃享尽恩宠,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无知行径。武则天通过武举科考选拔人才, 无疑给当时贪图享乐的王公贵族当头一棒,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局面和国家风气的转变。
二、唐朝武举科考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促进作用
唐朝武举科考制度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对习武之人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认同;二是加速中国传统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三是突出了传统武术人才在军事领域的作用。中华传统武术随着武举科考制度的出现功能开始多样化, 不再是一种单纯修身养性, 强健体魄的运动方式。唐朝正式确立了武举制度就是对于中华武术本身价值的认可。这一认可通过全国性的选拔完成, 武举制度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 为出身贫寒或者社会阶级低下的民众提供了步入仕途的机会, 这其中的社会意义无比深远。传统武术不再是个人行为与爱好, 而是一种能够改变人生命运的方式。“释褐以入仕途”[2]14向平民百姓敞开了步入仕途的大门。唐朝著名将领魏元忠、王孝杰、郭子仪等都出自武举选拔, 证明武举科考带来了人生思维的巨大转变。
同时, 武举科考为中华传统武术搭建了一个全国性质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地域, 不同宗教, 不同文化背景的习武之人通过竞技的方式相识, 于武学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由此延伸出内家或者外家功夫。[3]26例如心意拳, 分河南派、上海派、宋氏、山西戴氏等不同的派系, 但是拳法的宗旨和根基相似相通, 只因地域差别或者师承姓氏的不同导致拳法套路各有特色;例如形意拳分尚氏、车氏、陈氏、杨氏等;太极拳分武氏、吴氏、和氏、孙氏、忽雷、赵氏等等[3]27;各种各样同宗不同形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看到武举科考对于各地武术派系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的平台。除此之外, 武举科考对于中华传统武术的军事功用进行了开发[4]7, “诏举国诸州皆宣武艺以教之, 着兵部主持, 岁行一试, 能者授以武职”, 凡是通过兵部主持考试者可以进入军旅教授武艺, 为传统武术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武举科考在个人命运的改变、国家军事力量的补充以及传统武术的价值认可等方面都有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三、武举科考中的不利因素
武举科考创造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武术融合途径, 同时探索过程中也带来各种不利影响:一是武举科考定位偏差, 对于传统武术存在错误引导;二是科考选择重心失衡导致武术人才大量流失。武举科考对于习武之人敞开了一扇蜕变之门, 但是却错误设置了门槛。武举科考原意是选拔将帅之才, 但是科目设立中存在较大偏差。《旧唐书·职官志》中记载[4]11“凡武举贡试皆为二科, 一曰射, 二曰举。射为平射, 举为武举。射者, 试射三十发落于长垛者为中第;举者, 骑射、举重、马枪、形貌等”, 记载中阐述了在武举科考中有射箭和武举两个大类, 射击所用的弓需要一石之力, 约为当今计量单位中的55公斤。骑射时用七斗之弓, 合为38.5公斤。马枪的考核以在马上用枪准确刺穿挑落四个草人为合格, 此外对于身形还有要求, 需要达到“六尺”, 相当于今天一米八的身高……结合选拔指标不难想象能够合格者必定是虎背熊腰, 孔武有力者。如此对于习武之人的引导显得片面而且极端, 一身外家横练功夫的弟子才有机会通过, 对于注重修炼气息的内门弟子或者内外双修的弟子而言极为不公平。“上兵伐谋, 无谋士长于武力, 无力士深谙谋略”, 武举定位的偏差导致了“岁不逾十人”[4]20的窘境。后续改进时将领甄选方面开始走上偏重谋士的道路, “识韬闻略, 方堪任将帅”、“军谋超群, 智略出众才任边将”即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此时凭借高谈阔论或者几篇文章即可出任将帅, 无疑是武举科考调整的失败之举, 原本有机会征战沙场功成名就的习武之人丧失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原本在武举考试中不占优势的内家弟子仍然没有一试身手的机会, 外门弟子初入门槛即遭拒之门外, 长久的政策失误带来消极抵抗的社会反响, 习武之人不再积极参与武举科考。唐朝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次尝试和调整,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 但毕竟还是为中华传统武术与政治、军事的融合提供了契机。没有唐朝武举失败经验的积累, 自不会有后世“先重谋略, 次虑武艺”、“射、御、武、经”[4]23的改进。
唐朝武举科考将武术人才选拔规范化和制度化, 使中华传统武术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 社会影响力急速扩大, 为发扬传统武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 定位不明确的武举科考分化了传统武术源流,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创新。但纵观武举科考发展, 相关史料证明唐朝武举科考对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利远大于弊。
参考文献
[1]李国辉.唐代创立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2 (10) .
[2]肖献军.武举制度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 2010 (4) .
[3]陈楠.对武术中国属性的深层理解与反思[J].少林与太极 (中州体育) , 2010 (4) .
我国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武举制,文举制,古代传统体育,武术,武学
武举制, 就是通过武艺和武略的考查, 选拔文武兼备人才的一种考试, 是我国古代举人考试的一个科目。武则天于长安二年正式创设武举制, 此后在宋、金、元、明、清等时期, 一直在沿用和完善这项制度, 共存续了1201年。从武术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 武举制度的实施, 促进了我国武术的发展, 对武学文化产生十分深远影响[1]。
一、武举制度的发展
1.武举制度的创设。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女皇帝。690年, 武则天在将国号由“唐”改“周”后, 就自立为“武周皇帝”。武则天在登基以后, 独揽朝纲, 经受许多势力的反对和反叛, 特别是先后经历了光宅元年徐敬业在扬州发动的叛乱和垂拱十年李唐宗室的叛乱。在经历了两场平叛的军事斗争中, 武则天认识到要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军事力量。军事力量的培养, 前提是要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选拔合适的军事指挥人才。武则天通过武举制的创设, 打击元老派, 培养新兴的政治势力。武举制度的创设, 反映了新兴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 使过去的社会中下层有识之士可以通过科举制度, 成为国家统治阶级的一员, 因此武举制度的创设, 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也为武则天的政权巩固奠定了基础。因此, 武举制度的创设有着十分深厚的政治背景, 是武则天为了抵制和排斥旧贵族势力, 网罗人才而设立的, 但是也为那些具有一定武艺的人提供了另外一条晋升渠道, 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得以崭露头角, 为初唐的太平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2]。
2.武举制度的发展。第一, 武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唐代开创了我国武举制度。唐代的武举制度主要分为中央组织的省试和地方州府组织的地方性考试, 每年进行一次, 考试内容较为广泛, 主要是对武学知识的考核和武艺的考察。在《唐六典》中对其有详细记载, 凡是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必须要善于平射、才艺、谋略。唐代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 对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进行了统一, 促进了人们习武立军功的价值取向, 也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 其中唐代的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获取晋升的典型。唐朝开设武举制度, 打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第制度, 为习武者提供了一条升迁道路, 也提高了武术在社会中的地位, 可以说是历史的重要贡献。
第二, 两宋时期的武举制度。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代周称帝, 建立宋朝。在他登基之初, 出于稳定国家政权和安全的考虑, 特别是亟需选拔一大批武官作为国家疆域拓展的后备人才, 对于武举科考制度十分积极, 武举制度在其期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宋仁宗赵祯即位以后, 为了加强皇权, 设立武学, 他自己亲自主持武举殿试, 让参加殿试的人参加骑射比赛, 并且也需要参加策论, 以此来评判去留。由此可见, 北宋时期的武举考试也增设了文科考试内容, 与以前相比, 有很大进步。但是, 宋仁宗赵祯在设立武举考试制度后的不久, 又废止了这项制度。两宋中期, 社会上出现轻武重文风气, 武术发展呈现衰废趋势, 武举制度也相应受到冲击。宋高宗赵构在与金朝长期作战中发现废除武举制度的弊端, 对此十分担忧。在其登基建立南宋以后, 立即推行了“文武一道”思想, 纠正了废除武举制度的错误做法。宋理宗赵昀当政以后, 对当时的武举制度再一次进行改革, 建立武举回避制度[3]。
第三, 明代武举制度的发展。元朝在建立以后, 实施高压民族压迫政策和森严等级制度, 汉族人地位最为低贱。仅使用蒙古族人担任中高级军事将领, 使用色目人担任下层军事将领, 汉族人则被视为可能会造反的隐患, 严禁携带兵器和习武。在其统治中国的九十七年时间里, 元朝始终未采用武举制度, 更是严禁汉族人习武, 一经发现, 习武之人和授武之人都要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明朝建立以后, 汉族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才彻底改变。朱元璋起事之初, 为了网罗人才, 在担任吴王的时候, 就设立了文武两科取士, 广招人才。但是, 由于朱元璋生性多疑, 害怕武将掌握兵权危及皇权, 于是大肆杀戮功臣, 武举制度在此期间一度被荒废。洪武二十年, 根据礼部请示, 明朝重新设立武学, 重新启用武举制度。当时的武举考试, 其内容主要有策问、 步射、骑射等。弘治十七年, 明朝武举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首先考策略, 然后在策略考中以后才能参加第二场弓马考试, 如果没有过关的话, 是不允许参加弓马考试的[4]。正德十四年, 其第一场考试又重新改为骑射, 第二场为步射, 第三场才是试策。随着形势的发展, 在明朝中后期, 随着各地农民起义和边疆战争不断, 国家急需军事人才。在此背景下, 崇祯特下诏开奇谋异用科, 选拔军事人才。明朝在实施武举制的时候, 也兴建了武学, 促进了武举制的发展。客观地说, 明朝建立了武举制, 选拔了大量优秀军事人才, 稳固了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戚继光就是通过武举制而被选拔出来的。嘉靖二十九年, 戚继光在京师参加武举考试的时候, 当时的蒙古俺答汗率领部落士兵突破九边防线, 直逼京城而来, 在此条件下, 戚继光被任命为总旗牌官, 主要负责对京师九门的督防。在战争中, 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充分展现, 他不仅拳脚出众, 武艺高强, 而且还有勇有谋, 熟读兵书, 被人们誉为是“国士”, 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军纪严明的戚家军, 为朝廷平叛倭寇立下汗马功劳。后来, 戚继光将其战斗经验写成了《纪效新书》 和《练兵实纪》两本书, 促使明代武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 清朝武举制度的发展。满族入关以后, 民族矛盾激化十分严重, 各地前朝遗老遗少不断反抗, 对新建立的王朝政权是一个极大威胁。为了加强对这些人的拉拢, 政治上给予这些人相应政治地位, 同时也实施武举制度, 希望以此来拉拢民间身怀绝技之人, 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 清朝在建立以后, 沿用了明朝武举制度, 并进一步完善。清朝武举制度参照文举制, 共分为四个等级:武举童试、武举乡试、武举会试、武举殿试, 凡是考中之人, 分别称之为是武生、武举、武进士等, 其中前三个考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殿试则是在武会试开考之年的十月举行, 具体日期是由兵部拟定。参照明朝武举制度, 清朝的考试步骤基本和明朝一致, 共分为三场完成的。由于满族人是马背上夺取政权的, 所以前几任皇帝都十分重视骑射技勇的考察, 武举考试不仅要求应试者具有超群的武术, 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军事理论素养。从历代的武举制度来看, 清朝武举制度是较为完善的。但是, 随着各种新式武器的发明和应用, 冷兵器时代已经逐渐过去, 武举制度在此期间已经表现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随着封建专制统治向腐朽方向转变, 武举考试模式更加僵化, 造成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 清军不断失利, 更是加速武举制度的消亡。光绪二十七年, 在我国实施了1201年的武举制度终于废止了。
二、武举制度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1.改变了重文轻武思想。在武举制度产生之前, 历朝统治者为维护政权, 提倡文治武备和文武并重思想, 特别是在汉代,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点, 武侠地位每况愈下, 文儒地位更加显赫, 重文轻武的思想使人们耻于弓马, 那些人即使是身怀绝技, 但是也很少有加官晋爵的机会, 体育运动在此期间基本上被人们认为是“奇巧淫技”“、雕虫小技”, 对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是十分不利的。但是, 武举制度的创设, 让那些身怀绝技的人多了一条入仕的绝好途径, 开创了以武入仕先河, 直接冲击了社会上的重文轻武思想, 从而使文事武备和文武双全成为当时社会人才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代郭子仪、明代俞大猷和戚继光等名将都出自武举,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 甚至在唐代出现了文人“弃文从武”现象, 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唐代“, 以文压武”这种社会现象受到遏制, 这对于我国古代体育, 特别是竞技性的体育发展产生直接促进作用。
2.树立了尚武思想。武举制度一方面改变了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文轻武思想, 另一方面也树立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确保武举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选拔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唐代不仅创设了武举制度, 而且还兴办武学, 甚至大力提倡民间练武, 在民间设立土木马, 供人教学和习武之用, 使他们可以在和平时期用于锻炼身体, 为战争提供武术储备。宋代, 面对契丹族和女真族以及西夏党项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战争, 国家有点力不从心, 于是那些相对开明的君主也是鼓励他们在海内承平的和平时期, 加强平时对人民的体育训练和战备训练, 提倡强兵和勇敢, 于是农闲时候参加体育运动和武术训练就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风气。随着武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通过武举入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武术训练和武术传授, 直接促进了社会尚武风气形成。在社会形成尚武风气以后, 必然是十分重视体育, 在宋代甚至还出现了角抵社、英略社、锦标社等多种民间专项竞技体育运动社团。伴随着习武活动的广泛开展, 武术的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得以体现, 为人们所喜爱。到了明清时期, 民间武术———专门以套路练习为主要形式, 以技击和健身为主要特点的体育运动从军事武术中分离出来。由此可见, 武举制度对于我国古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刚.试论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M].武术科学, 2009 (2) .
[3]王树宏, 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举重活动与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探究 第4篇
一、古代举重活动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 生产水平有限。《韩非子》中曾记载:人民少而禽兽众, 因此人们在同自然中那些恶劣的环境抗争的过程中人们更亲睐于自身的力量。在原始社会末期, 伴随生产力的提高, 不同部落之间相互争斗, 而那些身强体壮者则很有可能成为争斗的胜利者, 拥有更多的私有物品。进而, 部落首领渐渐重视部落的军事力量发展, 而让部落的人进行加强身体的练习, 其中举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1]34。中国古代举重活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为第一个阶段。关于对举重的记载, 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楠, 汉之阴, 无陇断焉。”而在商朝时期,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的军事力量也逐渐增强, 当时已经出现了青铜材质的兵器。不过, 这些兵器都相当沉重, 而且有些兵器的长度较长, 这就要求持有兵器的士兵力气极大。《札记》也记载周朝时期, 周天子曾进行“执技论力”相关比试以此来选拔杰出的勇士。因此, 那些具有“勇力”的人非常受人尊敬。所以, 为了获得力量的人就需要借助重物进行不间断的身体练习, 发展自身的力量, 这就是所谓的“翘关”。翘关是古代早期举重活动的一个名称。翘即举, 而关指的是用来关闭城门的木质门栓。人们开关城门就需要依靠臂力举起城门的门栓。因此, 为了能够举起门栓就有专门进行练习的人, 进而便形成了古代早期的举重活动。
《左传》中曾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经常进行翘关练习, 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他曾参加了鲁国在内的逼阳之战。当时, 受到几个侯国围攻的逼阳国人大开城门, 诱敌深入, 而后在军队涌入城内时突然放下城门, 准备分割歼灭诸侯国的军队, 这时徒手叔梁纥举起城门解救了攻入逼阳城的军队。此外, 《吕氏春秋》以及《淮南子》中也曾记载“孔子之劲, 举国门之关。”身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也拥有如此力气, 可见当时社会非常注重举重活动, 同时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也是促进举重活动盛行的一个因素。
自战国到隋唐为中国古代举重活动的第二个时期。举重活动在这个时期中在形式以及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各诸侯国在长期征战中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势。战国时期, 每个国家都注重自身军事力量的发展, 加强对士兵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力量。与此同时, 冶铁术的出现改良了军队的武器。因此, 举重活动出现了另外的形式即扛鼎。扛鼎即举鼎。当时的鼎分为三种类型, 最小型的鼎也有百斤之重, 其材质主要为青铜。扛鼎共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横关对举”, 即用一个杠子穿在两个鼎耳间, 然后将它举起来, 第二种则是徒手抓住鼎耳将它翻举起来。《吴子·料敌》记载, “一军之中, 必有虎贵之士, 力轻扛鼎, 足轻戎马。”而且, 当时各国都盛行举重之风, 并以举重为作为选拔人才的一项标准。而宫廷之中也有相关举鼎活动, 秦武王就是一位极为喜爱扛鼎活动的人。但是在汉代时期, 重文轻武的思潮开始蔓延, 而扛鼎军也从活动演变为了一项观赏性娱乐活动, 直到隋朝时期, 扛鼎都被视为杂技。《吴都赋》中记载“里燕巷饮, 飞觞自举, 翘关扛鼎, 翘关扛鼎, 弁射壶搏”。而隋炀帝还曾举办过一场大型的体育活动, 其中就包含举重活动, 以做观赏[2]4。
自隋唐到清朝为举重活动的第三时期。唐朝设立武举制度, 并将举重作为其中一项考试科目。自此, 举重活动再次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成为了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在宋代时期, 举重的器械由铁制发展到了石制。因为石制器械容易取材, 还能制作成不同的样式, 因此非常利于举重活动的推广, 标志了举重活动在中国的广泛发展。明清时期举重再得到发展, 其武举制度虽然延续于唐朝, 但是其中的举重项目却发生了改变, 由翘关变为了掇石, 练力的方法也增多, 除了掇石之外, 还有石狮、石凳等。而且, 清朝时期是武举制度的兴盛时期。
二、武举制度的渊源
根据相关资料证明, 中国武举制度建立在唐朝, 即“武举, 盖起于武后之时, 长安二年, 始置武举”。而且, 举重活动是唐朝选拔武将的一项重要标准。唐高宗曾下诏说:“能射穿孔, 力能翘关……亦宜推择。”而在《唐六典·选举》记载:“武举以七等阅其人。一曰长垛......七曰举重, 谓翘关, 率以第五次为第。”
唐朝之所以将举重作为武举制度的一项科考项目, 是因为其统治者认识到力量将有助于国家军队实力的发展。当时唐朝的骑兵所使用的武器是马枪, 枪长约一丈八尺, 若是臂力不强者无法使用其武器, 这对降低军队的优势。所以, 为了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 唐朝为训练军队打造了适宜的器械。因此, 唐朝的“翘关”同春秋时期的翘关不同, 它不再要求人们举门栓, 而是专门制作的器械。这种器械长约七尺, 重约300斤。不过, 其考核的方式同春秋时期的考核方式相同, 都要求人们两手握住翘关两端, 上下举十次再提着翘关走一尺远的距离。这就要求进行翘关活动人具有强大的力量, 否则无法完成其要求。进而, 翘关合格者也都为力士能够加强军队的力量。此外, 举重活动也是唐朝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唐朝的相关历史资料中也记载了许多力士以及举重活动事例。例如:“……桥边有石狮子, 其重千斤。节指而告曰, 吾能拔此而掷之。……节遂提狮子投之丈余, 众人大骇。后数十人不能动, 遂以赂请节, 节又提而置之故地。”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唐朝民间的举重活动[3]113。
三、举重活动与古代武举缺席的发展
唐朝到清朝末期, 我国举重运动同武举制度以及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紧密相关。自唐朝建立武举制度后, 它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项选拔人才的依据。为了选拔武举人才, 唐朝的武举制度设立了七项科考项目, 并根据军事需要将翘关列为了武举考试的第七项科目。唐太宗在进行武将人才选拔时, 规定“翘关五举”。但是, 为了训练军队, 增强士兵的力量, 唐朝翘关活动所使用的器械都为特制的铁器械。这代表我国举重活动的用具由生活器具转变为特殊的体育器具, 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转折。不过, 虽然特制翘关器械的举重效果良好, 但是造价昂贵, 唐朝民间也盛行举重活动, 但其器械不利于举重活动的广泛推广。
宋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让古代武举制度在几次废止和实行的过程中形成了基本模式。宋朝时期, 举重器械的材质由金属变为了石头, 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举重效果, 而且相关的材料来源广泛, 还可以将举重器械制成各种样式, 有利于举重活动在民间的推广。例如, 《水浒传》中记载武松在天皇堂前用石墩进行举重活动。
元朝时期, 由于统治者是来自于游牧民族, 而且为了保证其统治的权力, 因此统治者不设武举, 更严令禁止汉人习武以及藏匿兵器, 这让同武术相关的举重活动在发展中受到了影响。而明朝建立初期, 明太祖实施武官官职世袭制度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因此, 明朝同番邦多次交战都大败而回。为了提升国力, 明朝统治者重新推行武举制度, 重视对武勇人才的选拔, 并对武举制度进行完善。例如, 《明会典》中记载:“如果武艺不凡, 量给衣巾, 充为武生……其力举五百斤者留为教师, 力不能举重涉远者为下选”[4]63。
明朝在同外敌进行军事抗争的过程中, 将举重活动同军事训练相互结合。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就曾将举重活动运用到军事训练当中, 以此增强士兵的力量。为此, 他还以“练力”为重心制定了一套方法, 对心力和身体进行锻炼。而且明朝时期, 其举重的器械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石担, 《都门琐记》记载:“以木贯两巨石, 举而较之”。
清朝时期, 举重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举重的形式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其举重器械花样繁多, 包括石锁、石担以及石墩, 而练力的方式也出现了石滚、扔沙袋、耍石履等。清朝举重形式的变化也促进了清朝武举制度的发展及完善。清朝武举制度对武举考试的规定更加详细且明确, 而且举重活动不仅改为了“掇石”, 其举重的内容更加详细。此外, 武举考试也分为了内外两场, 而掇石并定内场, 并对举重器械的重量有了明确的划分。《清史稿, 选举志》中记载“……而百斤、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 刀舞花, 掇石去地尺……”。
无论古今, 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够独立发展, 我们需要按照其发展规律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举重活动与武举制度的发展关系密切。虽然唐朝是因为军事需要而建立了武举制度, 但是武举制度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选拔“勇力”之人, 因此举重活动在某一方面促进了武举制度的诞生。此外, 自武举制度设立后, 举重活动一直是其中重要的科考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 举重活动的发展对武举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武举制度的科考项目, 而武举制度也在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并且发展。
摘要:举重这项活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时期, 由于社会环境的恶劣, 凡是身体健壮、臂力强劲的人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容易受到君主或者统治者的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武举制度逐渐完善。
关键词:举重活动,武举制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世勇.中国举重史[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1987.
[3]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6.
唐代武举制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