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范文
脊柱微创手术范文(精选12篇)
脊柱微创手术 第1篇
1 内镜技术
1.1 微创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1997年,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系统首次面世[1],它使得脊柱外科医生能够通过最小创伤入路,在椎间盘镜下为腰神经根有效减压。最初的MED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其内窥镜不能重复使用、图像失真以及操作空间狭小。第2代椎间盘镜系统(美国枢法模丹历公司腰椎间盘镜设备系统),即微创暴露扩张管(Minimalexposuretubularretractor,METRx)[2],弥补了以前的不足。与第1代MED系统相比METRx系统有着更多的优点,包括提高了图像质量、减小了内窥镜的直径、有着多种型号的工作管道,在操作管道里有着更大的操作空间,并且降低了每次手术的费用。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切除术,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部位的减压。
70%~90%的需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接受此方法治疗。微创手术方法[3]:全身麻醉后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架上保证腰骶部凸起,维持椎板间隙的最大距离,切口长度匹配到相应的工作管道的直径。在患椎间隙部位于手术侧沿棘突插入1枚细克氏针作为定位针,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在X线指导下,先以扩张套管逐渐扩大,直至将工作通道置于椎板间隙。经工作通道直接导入内窥镜及手术器械,在黄韧带及上下椎板间直接开窗切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METRx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微创方法视野较小,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手术时间长的问题,但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微创技术正逐步走向主流。微创手术可以达到传统手术同样的减压固定和融合效果,长期疗效较为满意。并发症报道较少,如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唐景旺等[4]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患者60例,与常规经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治疗效果相同,但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比常规手术更具优势。
1.2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discectomy,PED)是一种完全内镜下手术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管狭窄症及慢性腰痛等,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经腹腔镜前路椎间盘切除及侧后方穿刺经椎间神经孔内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均成功应用于临床。术式可经椎间孔进行,椎体外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微创术式出血量小、切口小、软组织创伤小,对神经根的干扰小,较开放手术住院时间短,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已有并发症的报道包括硬脊膜撕裂、术后下肢感觉迟钝、血肿、腹部脏器损伤和神经损伤。李振宙等[5]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72例,术后71例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无明显并发症。
1.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ompression,PLDD)是治疗椎间盘病变的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之一。手术方法[6]:患者侧卧于手术床,患侧在上。C型臂X线机透视下或CT的引导下定位,用16G或18G穿刺针刺入病变的颈/腰椎间盘,确认穿刺针位置理想后,拔除针芯,接好三通管,置入光导纤维启动激光治疗系统以预定能量向椎间盘发射激光,采用多点低能量照射,将突出的椎间盘部分髓核气化切割凝固,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减轻或去除对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治疗目的。由于发热或超高压造成在椎间盘的气体积累,可能会出现疼痛,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必须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并对痛觉作出反应。减少抽吸压力或增加激光气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减轻疼痛。
PLDD最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术后热灼伤、腰背痛或需再次手术治疗,但这些很少发生。其优点与其他内窥镜手术优点相类似。经皮的方法、C型臂X线机仪器指导及在局部麻醉下操作使这种技术更完美和安全。孟彧等[7]采用PLDD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节省患者住院时间的优势。杨传东等[8]对颈间盘膨出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的颈椎病患者3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颈椎小关节阻滞术组226例,颈椎PLDD术组96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4年,平均随访1.5年,以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OR值为4.027,95%置信区间为2.349~6.910,颈椎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
2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Sextant内固定系统
传统的腰椎后路手术作为修复创伤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式,椎旁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的术中肌肉牵拉,易导致腰背部肌肉缺血坏死甚至纤维化,造成术后患者慢性腰背疼痛和腰椎活动受限。脊柱微创内固定器械的代表就是枢法模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Sextant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较好,脊柱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得到有效矫正。手术操作过程[9]: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脊柱胸腰段下方垫气枕行体位复位,X线机透视下穿刺针进入椎弓根,采用三级软组织扩张器逐级扩张工作通道,插入攻丝,在螺钉延长杆远端安装万向螺钉,利用X线机和导丝将螺钉旋入椎弓根,再依次安装其他螺钉。安装置管器后使其尖端部穿过皮下筋膜及肌肉直达第一个椎弓根螺钉钉尾的槽部,在透视下旋转置杆器并依次穿过同侧两枚椎弓根螺钉尾部。调整C臂分别行腰椎前后位及侧位透视,确认螺钉连接杆位置正确后,锁紧椎弓根螺钉。采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定位较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更为精确,手术切口更小,减少了操作时间,同时减少了暴露椎板及腰椎横突时引起的出血,实现了对椎旁肌肉最大限度的保护,减少了术后顽固性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张伟等[10]采用微创减压联合精辟固定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伴神经损害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6例,二者手术疗效相当,但微创经皮固定方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伤口疼痛轻等优点。然而,开展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学习曲线相对较长,需要手术者对脊柱解剖结构熟悉且同时具有丰富的切开复位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经验。但不能否认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术中出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 棘突间装置和X-STOP技术
棘突间稳定装置的最常见的适应证是腰椎退变性疾病导致严重腰腿痛症状和神经性源性间歇性跛行引起的椎间孔狭窄。棘突间撑开装置X-STOP是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的脊柱非融合技术,已经得到较好的中长期临床效果,X-STOP[11]手术时间短,撑开病变节段棘突间隙和限制该节段的后伸活动,从而增加相应水平椎管面积和椎间孔高度,降低椎间盘后方的压力和关节突关节的负荷避免了融合固定手术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植入物移位和棘突骨折,这主要发生在患者腰椎滑脱或骨质疏松患者。Kim等[12]采用X-STOP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9例,其中有21例伴有腰椎滑脱患者出现棘突骨折,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给予X-STOP系统植入后,易造成后方压力过大,造成棘突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严格把握X-STOP等棘间撑开系统的适应证,使患者重建脊柱节段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并且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4 椎间融合技术
4.1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腹腔镜技术属于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LIF),使用腹腔镜,保持气腹直视,视野清晰开阔,可以彻底切除椎间盘,应用骨块或椎间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率较高。但该技术需要熟练的腹腔镜技术作为基础,否则手术风险反而增加。从前方入路[13],对椎管内结构干扰小,不会损伤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减少术后“融合病”腰椎不稳的发生率。Saraph等[14]采用腹腔镜下ALI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3例与传统开放ALI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3例结果比较,术后随访5年,两组融合率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下ALIF组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率更高。已报道的并发症[15]包括大血管、骶前丛、腹膜后和腹膜损伤以及肠梗阻、泌尿系统损伤、逆行性射精等。
4.2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使用管状牵开系统(在METRx系统已描述过),通过这样一个工作管道进行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术。最后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械达到稳定脊柱目的。它的优点是通过椎体间融合器支撑及后方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恢复正常生理曲线,缩短住院时间,恢复周期缩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神经损伤,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PLIF作为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术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术选择。刘军等[16]回顾性分析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1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伴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感觉减退,非手术治疗症状完全缓解。
4.3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TLIF)引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椎间融合技术所引起的并发症,也适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疾病。手术入路为单侧椎间孔入路进入腰椎间隙,故也称经横突间椎间融合术,除了生物力学优势,还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降低。主要并发症是对椎旁肌肉的损伤引起的慢性腰痛和感染。相对于ALIF及PLIF,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并没有增加。TLIF和PLIF技术比较,临床效果相似,前者在腰椎生理和力学上的稳定性要优于后者。王鹏飞等[17]回顾性分析了3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PLIF(20例)和TLIF(17例)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两组临床效果相似,但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TLIF术具有创伤小,可保留正常解剖结构,降低术中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优势。
4.4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lateralinterbodyfusion,XLIF),经外侧穿过腹膜后间隙和腰大肌到达腰椎的微创椎间融合技术,适用于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疼痛、脊柱侧弯等,整个手术过程在腹膜后进行,利用微创技术,在透视引导下,穿过腰大肌,需使用管状分离拉钩。术中需行神经监测,腰骶丛神经损伤是这个术式的主要并发症。其他报道的并发症还包括术后神经根痛、血管损伤等,整个手术入路避免了分离大血管和神经丛,腰椎后方结构免受破坏,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长期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显示其融合率令人满意。邹德威等[18]采用XLIF治疗9例根性疼痛性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侧凸、椎体倾斜、滑移等畸形,采用影像学评估,较术前均获得满意矫正,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重建腰椎生理弯曲,无显著并发症发生。
4.5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vFusion,AxiaLIF)系统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如脊柱侧弯,椎管狭窄合并L4~S1滑脱[19,20]等。操作方法[19]臀区靠近尾骨做一横切口,管状牵开器扩张骶部软组织,创建骶骨内的骨性工作通道,绞碎椎间盘,椎间隙填充植骨材料,置入经骶前微创内固定螺钉,优点是避免血管、腹腔脏器的损伤,保留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使脊柱后路节段得到支持和力学稳定。并发症[21]有伤口感染和假关节形成等。AxiaLIF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技术,中长期临床结果较为满意。宋西正等[20]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17例腰5椎体滑脱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5个月,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手术效果好等优点。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优越性 第2篇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原理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由于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其手术方法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在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治疗椎管狭窄、可以使用射频技术修补破损的纤维环等。使用椎间孔髓核切除术可以精确的对椎间盘进行手术而不触及健康组织。由于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在纤维环之外做手术,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代表一种全新的记住微创手术概念。可以开展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成型和纤维环修复。手术的满意疗效可以达到75%-90%。由于它的诸多优越性,目前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在将来会和发展完善的关节镜一样成为该领域的主导地位。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优越性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一套完善和成熟的技术,由著名的德国脊柱外科医生Thomas Hoogland(汤姆.胡兰德)等人在实施超过千例成功的手术后才开始向全世界推广。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主要优越性:
病人仅需局部麻醉,不需要全麻。在病人完全清醒状态下做手术。手术中可以随时发现病人的反应。 通过很小的经皮切口到达手术部位,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中和手术后感染的危险性。
和显微手术技术不同,为了确定位置和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椎间孔入路的方法不需要部分切除椎间韧带(黄韧带)、锥体或椎间关节(锥体板切除术)。也不需要切断躯干肌,增加术后稳定性,减少伤口愈合疼痛。
较少的骨组织受到伤害,减少血液渗出和神经根区域的疤痕形成。手术后恢复快,术后一天病人就可离开医院。大多数病例可以进行门诊手术。病人可以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和保证高质量的生活。
独特的套管和手术器械设计,可以发现和保护神经根,保护硬膜外及神经周围静脉系统、防止静脉淤滞和慢性神经水肿。此外,可以减少神经周围和硬膜外瘢痕形成。
不会损伤好的硬膜、神经韧带结构,减少神经根拴系的发生。运用工作套管可以减少椎旁肌肉的损伤及失神经支配。而开放手术中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和牵拉往往会损伤椎旁肌肉和使肌肉失神经支配。此外,还可以防止术后节段性不稳定和滑脱的发生。
对包容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内手术减压手术保护后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从而减少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几率。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的手术方法
为了精确确定突出或脱垂的髓核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椎间孔骨质增生的情况,手术前要进行彻底的临床和神经-骨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和MRI是精确确定髓核大小、位置和性质的重要手段。最后通过椎间盘造影来确诊。合适的病人体位和从皮肤到达疝出的椎间盘入路的精确设计是获得良好的手术结果的关键。可以根据突出或脱垂的髓核的位置和性质选择侧卧位或俯卧位。
THESSYS将方法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做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的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成型,切除骨质增生等手术。任何隔离椎间盘片段或突出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立即摘除。使用这个方法到达疝出的椎间盘的特殊途径是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区,在椎间盘脱出时,椎间孔通常很窄。受影响的神经根从头侧发出,通常被纤维组织和/或骨性锥体包绕。为了不刺激任何接近椎间孔的神经,并保证安全到达椎管,椎间孔的尾部(安全区)有特殊设计的钻孔器1毫米1毫米的扩大。在放射线控制下使用阶梯式的导丝和3节段穿刺套管,从THESSYS手动器械盘插入椎间孔,器械盘内装有多种导杆,导管,工作管腔和先前提到的冠状做钻孔器。通过钻开骨性物质,使椎间孔逐渐加宽。这个过程使得可以安全的到达脊柱腔。使用脊柱针可以获证实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物质的的脱出和/或隔离的精确位置。通过这个通道和特殊开发的脊柱椎间孔镜,使用特殊研制的钳子,抓紧器和打孔器摘除引起严重放射症状的脱垂的物质。
THESSYS可以用于任何突出的椎间盘微创伤手术。所有隔离的椎间盘物质和腰部脊柱的脱出(包括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隙)都可以使用整个系统在局麻下经侧方的椎间孔摘除。整个系统的使用适用于任何由疝出的椎间盘或较大的突出引起的神经根症状或长期疼痛,保守治疗不能获得足够的改善。马尾综合症代表了要立即手术的指征。对于任何疝出的椎间盘的手术,THESSYS手术也需要术前彻底的磁共振,计算机断层和常规的放射线影像检查。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代表一种全新的脊柱微创手术概念。可以开展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成型和纤维环修复。手术的满意疗效可以达到85%-90%。由于它的诸多优越性,目前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将占据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手术方法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在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治疗椎管狭窄、可以使用射频技术修补破损的纤维环等。由于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在纤维环之外做手术,使用椎间孔髓核切除术可以精确的对椎间盘进行手术而不触及健康组织。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
脊柱微创手术 第3篇
【关键词】 微创技术;脊柱创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1.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92-02
脊柱创伤主要是指机体的骨结构、软组织、神经结构等中任何一部分或所有结构遭受的损伤,多发生于各种意外事故[1]。据有关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脊柱创伤的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4.68%~6.92%,在特殊时期,如战争或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其发病率可高达11.7%~15.1%[2]。脊柱创伤对人体的伤害轻则行动不便,重则损伤神经导致瘫痪痴呆,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严重打击。近年来,随着医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综合效果较传统常规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优势,笔者选取脊柱创伤患者120例,分别采用传统常规方法与脊柱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经由我院收治的12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 30.1±4.5) 岁,病程在0.3~5.2h间,平均病程(1.5±0.8)h,神经根损伤29例、脊柱骨折31例;治疗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 30.7±4.8) 岁,病程在0.3~5.4h间,平均病程(1.6±0.7)h,神经根损伤32例、脊柱骨折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基本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相关专业医师应及时对其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即依据患者脊柱创伤的不同类型、位置、损伤程度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呈俯卧位,给予全麻。于患者患处正中取切口,紧贴骨膜以完全剥离椎旁肌致小关节外侧边缘,拉钩使肌肉得以撑开,垂直视野下植入钉棒骨折撑开复位[3]。依据患者创伤程度,必要时进行全椎板开窗术,即通过椎体后缘处理系统将其椎体后缘骨折部分复位。 手术毕,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2.2 治疗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呈俯卧位,给予全麻。在微创器械的 C臂定位下,于患者椎弓根外侧边缘稍微偏外一侧进行纵向切口,随后于脊柱多裂肌与最长肌间进行逐步分离。逐级扩张软组织后,进行工作通道的安放,同时显露出峡部及头尾侧面的乳状突起,开口,通过椎弓根探子开道,并拧入椎弓根螺钉,经皮植入已经塑好形状的植入棒,对骨折创伤处进行撑开复位[4]。手术毕,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率及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正常率[4]等指标。其中术中出血量计算方法如下:手术所使用的纱布大小重量完全一致,手术过程中使用纱布将流出的血液全部吸除,术后将带血纱布称重减去原纱布重量,即为纱布的含血量,即术中出血量;术后机体功能正常率计算方法如下:患者使用镇痛药和/或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与总人数之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数据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TX-*3]±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治疗组较之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等指标方面显著较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脊柱创伤临床上属于脊柱外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根损伤、脊柱骨折、软组织创伤等。一旦脊柱受到创伤,通常病情较为严重,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严重受到损伤影响。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现代医学尤其是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正逐步向着微创化、智能化的方向逐步迈进。目前,利用微创技术的手术治疗手段已逐步走向成熟,走进临床治疗的第一线。通过微创技术治疗脊柱创伤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传统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开放式手术,手术造成的创伤面积较大,出血量较多,同时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缓慢、预后较差,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正常率不高,整体治疗效果较差,对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造成较大的功能障碍。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和传统常规手术治疗相比,实施微创手术方法进行脊柱创伤治疗,具有更大更显著的优势:无需做长的切口,也省去了剥离肌肉的细微繁琐步骤,避免了手术刀对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造成的破坏,具有创伤面积小、少剥离、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等诸多优势,更重要的是该方法统计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正常率可以达到96.7%,说明本方法对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恢复速度更快[5]。
综合以上所述,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应该在脊柱创伤的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Krajewski E,Soriano I S,Ortiz J.Laparoscopy in transplantation[J].JSLS.2006,10(4):426.
[2]宁尚龙,徐宝山,夏群.微创入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2(31):1513-1517.
[3]嵇武,李宁. 微创技术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4):107-109.
[4]刘爱华,林海滨,李家德.脊柱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3):70-73
[5]崔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5(14):138-140.
脊柱微创手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脊柱侧凸患者20例, 单弯为SC (single curve) 组 (12例) , 双弯为DC (double curve) 组 (8例) , 男4例, 女16例;年龄10~21岁, 平均 (15.7±1.9) 岁。均经全脊柱X线检查确诊, 排除骨软骨发育不良、结缔组织疾病者, 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者。
1.2 方法
术后均对Bending位、仰卧位和站立位全脊柱进行X线片拍摄, 评估脊柱柔韧性, 依据Lenke建议, 选择手术融合节段。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 实施后路矫形手术, 手术方式为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内固定区域均取人工骨及自身肋骨或髂骨植骨融合。在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和动态体感下完成手术, 术后1周对全脊柱仰卧位正侧位X线片摄取, 以评定矫正脊柱侧凸的效果。
1.3 脊柱高度 (spinal height, SH) 矫正值测量
SH是指X线摄取的全脊柱仰卧位正位片上, T1、SI各自椎体上终板中点间的垂直距离, 对术前、术后SH分别测量差值, 即本次研究矫正的SH值。侧凸较为完整的定义为同时包括上下端椎侧凸。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20例患者, SC组12例, DC组8例。分别与手术前比较SH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脊柱侧凸为临床一种于青春期前后发生的脊柱畸形, 伴椎体旋转加重、顶椎侧方偏移, 脊柱垂直高度和长度间差距明显增大, 即身高丢失[2]。脊柱段为身高改变集中区域, 引发身高和躯干在比例上的协调。患者为严重侧凸时, 躯干甚至发生塌陷, 对形体美观造成程度不等的影响[3]。但相较双肩不等高、腰线不对称、剃刀背畸表等经典畸形指标, 忽略了脊柱侧凸身高丢失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非手术治疗处于生长期的患者, 身高因高生长速率而呈现的增加现象会掩盖因侧凸进展而引发的身高丢失。
有研究取不同Cobb角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SH的矫正作用, 为不同Cobb角脊柱侧凸患者矫正的身高值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对SH测量时, 所取的不是站立位, 而是仰卧位, 原因是大部分手术病例约术后7 d才可站立平稳, 对全脊柱进行X线拍摄, 而卧床时间较长可增加身高[4]。有学者研究显示, 经2 d活动后, AIS患者身高将呈1%降低。梁天龙等[5]展开的研究显示, 在1 d内, 正常人身高有一定差异存在, 晚上最低, 早晨最高, 晨起和夜晚相差约1~2 cm。故测量仰卧位SH, 可减少长时间卧床引发的误差。对于临床收治的单弯型病例:测量仰卧位时Cobb角<40°所矫正的具体SH值, 约为2 cm;Cobb角为40°~50°时, SH值约2.5 cm;Cobb角为60°~70°时, SH值可达4 cm;Cobb角>80°时, SH值可>5 cm。临床收治的双弯形病例:主弯Cobb角范围相同时, 双弯病例SH矫正值多大于单弯病例, 这与双弯中代偿性脊柱侧弯可在一定程度上被融合矫正相关。
脊柱侧凸手术矫正是对美学理念和平衡原则体现的过程, 如选择融合节段对躯干区域平衡、近远期总体平衡及局部平衡均有一定影响, 手术对脊柱侧凸身高的影响为动态过程, 针对生长期的患者也是此种情况, 影响身高是双重的。近期效应体现在矫正顶椎偏距、Cobb角畸形上, 此点已在研究中被证实。在临床研究中, 后路矫形手术本身融合技术和内固定术对融合节段脊柱的生长有所限制。从动态上看, 所固定融合的节段有生长潜能存在, 即会有身高丢失, 特别是生长潜能较大的病例, 如月经初潮未至的女孩。改善脊柱侧凸患者SH美学指标, 可对不同Cobb角脊柱侧凸患者矫正SH值提供参考。结合本次选取的20例患者, SC组12例, DC组8例, 分别相较手术前, 两组SH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针对脊柱侧凸的病例, 采用后路矫形手术, 可促患者SH显著改善, 进而为患者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手术开展方案, 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国莹, 张永刚, 张雪松, 等.后路广泛松解手术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胸椎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7) :483-486.
[2]钱邦平, 毛赛虎, 孙旭, 等.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高度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 (8) :694-699.
[3]陈桂丹, 候静如.先天性脊柱侧凸一期后路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 2013, 23 (11) :1231-1232.
[4]丘雪梅, 曾采采, 陈柳娟.前后路联合矫形治疗严重脊柱侧凸的围手术期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22) :81-83.
脊柱微创手术 第5篇
洪强医疗集团第122期脊柱疼痛微创新技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3月2日,洪强医疗集团第122期脊柱微创技术研讨会在集团培训基地----新泰洪强医院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近百名中医院院长和技术骨干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开始前,代表们在组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新泰洪强医院第一住院部的部分科室和新建综合大楼,并到第二住院部参观。
3日上午至5日下午,院长刘洪强就新技术理论知识、颈肩腰腿疼病人管理理念、疼痛专科医院经营管理思路、颈肩腰腿疼专科医院的发展瓶颈做了专题讲座,并就医院管理理念和成功发展的经验现场回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在研讨会上,洪强医院骨科专家还就射频诊疗、疼痛科病人诊断思路、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区域定位分析、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等课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分析。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还现场观摩了射频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间孔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射频治疗软伤病,射频、激光、臭氧联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手术,5日下午研讨会圆满结束,与会人员无不赞叹洪强医院多年来的科学迅猛发展,并对医院的独创诊疗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纷纷表示将尽快引进洪强医院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并与医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脊柱微创手术 第6篇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后期因骨盆、脊柱、关节广泛融合,受到轻微外力后易发生脊柱骨折,骨折端不稳定,又易引起脊髓损伤[1-2]。近几年,麻醉技术及手术技巧不断进步,主张手术治疗越来越多[2]。但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常伴全身其他脏器尤其是呼吸器官的损害,手术并发症多,风险大,死亡率高[3],护理难度大,可遵循的护理经验少。现将AS合并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做一综述。
1 生命支持
AS合并脊柱骨折多见于颈、胸、腰椎,其中下颈椎及胸腰椎段为好发部位[4-5],致使脊髓损伤和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增加[2]。呼吸衰竭是颈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下颈椎损伤多导致腹式呼吸[6],气管切开是生命支持的首选,呼吸速度、频率、深度、血氧饱和度,有无呼吸衰竭表现是观察和判断的重要指标。脊髓损伤后,血液动力学保持稳定,避免出现低氧血症;伤后48小时内平均动脉压应≥90mmHg,伤后第1周平均动脉压应≥85mmHg[7]。
长期以往,学者多认为早期大剂量应用甲泼尼龙有利于脊髓冲动的发生,增加脊髓血流,减轻脊髓神经组织损伤,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8]。目前临床上也多采用NASCIS-Ⅲ推荐的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在损伤后8小时内,将甲泼尼龙(30mg/kg)15min内静滴完成,间隔45min后,再以5.4mg/(kg?h)剂量于23小时内匀速输注[9]。但吴炳华[10]研究发现,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未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并且使用甲泼尼龙会增加感染、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引起重视。
2 体位及搬运
AS患者多有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柱骨折时不能平放固定于硬板或硬板床上,且合并脊柱骨折时多为过伸性损伤,骨折多同时累及前、中、后三柱,很不稳定[11],体位安置要根据后凸畸形的实际情况处理,如合并颈椎骨折,可在脊柱后凸处上下背部各垫软枕[12]。搬运前给予颈围或支具固定,颈围型号需适合患者颈部。搬运和检查全过程要有医务人员跟随并指导搬运和摆放体位,如胸腰椎骨折在脊柱后凸处上下背部各垫软枕或沙袋,帮助患者平卧,勿扭曲,动作轻柔,忌粗暴,保护、固定骨折部位;颈椎骨折由医师固定患者头颈部,护士扶托肩背部及双下肢[13]。术中、术后体位根据AS疾病特点及骨折部位确定,如胸背部后凸畸形,俯卧于手术台时,胸部用一软枕垫好,固定牢固,腹部悬空,减少术中出血[14]。术后平卧硬板床4-6h,压迫切口,减少出血。6h后协助更换体位,行轴线45?翻身。前方入路行
开胸术,避免侧卧位,以免引起反射性咳嗽、胸痛等症状,加剧切口疼痛[13];颈椎剪力骨折后方入路手术,取侧卧位,前方入路取仰卧位,术后注意保持颈部中立位[15-16]。
3 心理护理
对AS患者的有关心理护理的质性或量性研究非常少,而护理体会描述多见。此类患者病程长、男性、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脊柱骨折合并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重。心理护理从提供手术治疗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识和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倡导尊重和关爱,寻求社会支持,及时将有利于患者恢复的信息告知患者及家属等方面入手,对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有帮助[13,17]。
4 营养支持
正常成人静息能量消耗(REE)约为104.6kJ(25kcal)/(kg.d),创伤时,依创伤严重程度,REE可增加20%-40%[18]。AS患者一般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加之骨折创伤和手术治疗,机体消耗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影响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切口愈合及术后恢复。术前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钙和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输血或静脉补充白蛋白。术后增加富含维生素C、钙、铁丰富和高热量食物,改善疾病消耗及手术创伤引起的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利于术后恢复[13]。
5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AS合并颈椎骨折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发生率为85%,除与骨折端不稳定,伴有脱位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外,还与硬膜外血肿有关。椎体骨质疏松也易使患者术中出血多,同时,韧带骨化使正常骨结构难以辨认,增大手术风险,易造成脊髓损伤[2]。胸段脊髓对缺血及术中刺激耐受性差,也是脊髓损伤的原因,术中牵拉还可造成神经根水肿。上述原因导致或加重四肢麻木、疼痛、呼吸困难、活动障碍及大小便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围手术期需密切观察和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特别是术后随时观察呼吸状况,四肢感觉、活动情况,肢体温度、颜色和足趾活动、感觉,排尿、排便情况。采用截瘫Frankel分级法及美国脊柱损伤学会神经功能障碍评分(ASIA)法,连续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转归情况。
7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7.1 肺部并发症
肺部感染是导致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难以控制,特别是截瘫患者发生率更高[19]。增加有效通气,改善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可采用①深吸气、呼气训练;②有效咳嗽训练;③吹气球训练。呼吸肌麻痹及胸腔置引流管患者,吸气末,用双手从胸廓两侧向内挤压向上推,指导患者此时做咳嗽动作,减轻胸壁振动和切口疼痛,利于排痰[19]。患者在护具保护下早期坐起是预防肺部感染最好的方法。
7.2 食管瘺
食管瘘患者表现为咽部疼痛,持续性白色泡沫样痰,高热或持续低热,伤口肿胀,进食后伤口有食物残渣或液体流出等[20]。早期诊断需在24h 内确诊,此时手术修补成功率较高。24h 后确诊者,为延期诊断,由于局部感染重,瘘口周围组织在长时间炎症反应后,组织脆性加大,手术修补易失败,应早期敞开伤口充分引流,勤换药,胃肠减压,禁饮食,抗感染、抑酸药物,加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21]。
7.3 手术并发症
伤口内血肿是非常严重的颈椎前后路手术并发症,AS脊柱手术术后血肿发生率为10%~50%,处理不及时可致患者窒息死亡,伤口愈合延迟或感染[13,19]。注意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防止引流管扭曲,定时挤压,保证有效负压。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48h内,尤其是12h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颈部外形是否肿胀,有无呼吸困难,听取患者主诉,对有高血压病史者,应注意控制血压,预防和减少切口出血。
喉上神经损伤表现为术后出现一过性呛咳,不能进流食,多为手术暴露过程中误夹、误切、牵拉过久所致。喉返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憋气,多为术中牵拉所致,可自行恢复[19]。心理護理及饮食、发音训练的指导尤为重要。
脑脊液漏为后纵韧带与硬膜囊粘连严重,手术分离或切除后纵韧带时损伤硬膜囊所致,表现为术后24h内引流液为淡红色,引流量多,第2天引流液颜色更淡,引流量无明显减少,甚至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19]。早期发现脑脊液漏的关键是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引流液量、颜色及切口敷料的干燥、清洁程度[13]。发生脑脊液漏,立即将切口负压引流改为普通引流,去枕平卧,保证脊柱平直,严格制动,切口无菌棉垫覆盖后,用1kg盐袋加压[13,19],裂口向上卧位1周[22],及时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干燥。
睡眠型窒息为一种罕见并发症,术后48h内易发生,表现为睡眠时呼吸障碍,甚至窒息,伴有从睡眠中紧急清醒,其原因为术中牵拉气管或刺激咽喉部出现水肿,上呼吸道阻力增加所致。术后48h,尤其是术后24h内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呼吸变化,确保睡眠安全[23]。
小结
AS合并脊柱骨折与一般脊柱骨折不同,具有特殊性,手术风险大,感染率、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手术治疗相对于过去的保守治疗,能解决保守治疗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复位及稳定性维持不满意,假关节发生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到达平台期不再继续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下降[22]。基于目前护理经验少、护理难度大,护理人员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探索研究,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琦,曾炳芳,徐建广,等.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临床骨科杂,2011,14(4):370-372.
[2] 魏浩,陈维善,腾冲.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1):19-20.
[3] 李贵山,方永刚,罗建军,等.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冶疗[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9):809-810.
[4] Vander Heijde Desiree, Landewe Robert. Imaging in spondylitis [Spondyloarthropathies] [J].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2005,17:413-417.
[5] 张志新.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骨折外科治疗回顾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84-85.
[6]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6.[7] Lee HC, Cho DY, Lee WY, et al. Pitfalls in treatment of 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using
high-dose methyl prednisolone: a retrospect audit of 111 patients, Surg Neurol, 2007,68(1):37-41.
[8] 汪四花,林芬,汤泓. 2例脊髓缺血再灌性损伤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799-800.
[9] 陆政峰,董启榕,沈忆新,等.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及预后判断[J]. 实用骨科杂,2009,15(12):881-883.
[10] 吴炳华,邓高荣,徐聪,等.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42(20):2699-2700.
[11] 曾忠友,金才益,江春宇,等.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和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2):135-138.
[12] 戴艺双.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河北医学,2010,16(1):112-113.
[13] 汤泓,汪四花,林芬. 9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应力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89-691.
[14] 尹燕军,牛勇,梁云峰,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2):1713-1715.
[15] 潘诚,彭明,李伟财.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骨折10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6,46(36):61.
[16] 吕国华,王冰,李晶,等. 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6) :373-375.
[17] 汪四花,林芬,汤泓. 2例脊髓缺血再灌性损伤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799-800.
[18]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0.
[19] 王惠琴,汪四花,林芬.34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887-889.
[20] 吕振,洪毅,唐和虎,等.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3 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3):281-282.
[21] 左春光,张军,王新虎,等.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椎骨折脱位继发食管瘘1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9):715-716.
[22] 张凤山,潘胜发,李迈,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3):186-188.
脊柱微创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研究对象60例,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2~73岁, 平均 (39.3±3.4) 岁, 均经MRI、CT、X线平均检查确诊, 并经脓液分枝杆菌培养或病灶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临床以下肢放射性疼痛、背部或胸腰疼痛、低热为主要表现。病灶分布:腰骶椎9例, 胸椎21例, 胸腰段11例, 腰椎19例。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 采用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行传统开放式手术处理, 手术入路依据不同病灶部位选择, 取异烟肼0.3 g及链霉素1~2 g在清除病灶后于局部放置。观察组:局麻, 取俯卧位, 椎旁脓肿范围和椎体病灶部位用64层CT迅速扫描确定, 对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加以了解。腰椎结核入路位置选择安全三角椎弓根外侧, 胸椎结核采用肋骨与椎弓根上入路或肋骨和椎弓根间入路。进针位置在CT薄层扫描下确定, 并标记在皮肤, 并对进针深度加以测量。为确保穿刺准确进入脓腔或病灶, 需加强CT扫描, 应用经皮扩张套管行经成通道建立, 清除病灶, 并抽出脓液, 后病理检查标本, 并行严格的药敏试验, 病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脓肿较大者取双腔引流管置入, 脓肿不明显者仅取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局部化疗, 通过双腔引流管, 取0.9%氯化钠溶液500 ml+异烟肼1.0 g对病灶行持续灌注, 共用3周。取异烟肼注射液0.3 g和利福平粉剂0.45 g混合液局部化疗, 隔日行1次注射。应用原化疗方案, 在手术结束后, 再行全身抗结核治疗。两组术后均取广谱抗生素行5~7 d应用[2]。
1.3 指标观察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准确记录每位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 术后定期随访, 对有无并发症发生、复发进行比较, 对比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仍居较高水平, 因其危害性较大, 故一直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脊柱结核为其常见类型之一, 在骨与关节结核疾病中, 约占45%~60%, 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 在手术方式及治疗手段的选择上尚存有争议[3]。虽传统开放式手术技术已较为娴熟, 但局限性仍较明显。因脊柱处入相对较深的部位, 周围其它重要的机体组织及器官对其造成一定限制, 通常对病灶无法做到彻底清除, 使复发机率增加。且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需在术前行严格的全身化疗, 以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另外, 开放性手术风险较大, 对机体造成严重创伤, 对医师操作技巧和患者机体条件有较高的要求[4]。
随着微创医学的进步, 微创手术在医院各科治疗中均取得较为理想且客观的成绩, 故患者有较高依从性, 广大医师也更易接受, 目前已在脊柱结核治疗中推广应用。研究显示, 脊柱结核在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情况下, 病情可获得逆转, 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若无神经系统严重损伤等不良事件伴发, 即不需切除炎症椎体及手术切除病灶, 手术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 增加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机率, 且对远期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于身体条件差及不能耐受开放式手术者, 需行微创手术, 以增加整体安全性[5]。
在CT引导下, 行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使传统开放手术不足有效克服, 极大的缩小了结核的范围, 且化疗药物局部应用, 不经门静脉循环, 使药物引发的全身毒副反应明显降低。因局部化疗持续作用, 在把结核杆菌消除的同时, 又对致窦道形成的因素抑制。结合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具有较高安全性, 明显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操作简便, 降低了出血量, 加快患者康复, 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6]。
综上, 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与开放手术比较, 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 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 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脊柱结核患者作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就传统开放手术 (对照组) 与微创手术 (观察组) 预后加以对比, 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与开放手术比较, 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 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脊柱结核,效果比较
参考文献
[1]吴海龙, 贺秀峰.脊柱结核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 13 (4) :526-527.
[2]郭卫东, 马迅.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9) :3-4.
[3]崔辰.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5) :95.
[4]肖勇, 李长军, 谢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9例失败原因探讨[J].武警医学, 2012, 23 (10) :911-912.
[5]黄承夸, 韦文, 苏国生.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76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 24 (3) :397-398.
脊柱微创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59例脊柱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31例) 与对照组 (28例) , 试验组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4~70岁, 平均年龄 (36.24±16.24) 岁;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6~69岁, 平均年龄 (36.44±16.7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 以开放式手术彻底将病灶部位清除;试验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主要通过电视胸腔镜完成手术操作, 将病灶彻底清除, 手术步骤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说明和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1.3 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3]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使用 (±s) 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 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2。
3 讨论
结核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该病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内部引起感染而发病, 发病群体主要为15~35岁的群体, 具有较强的发病隐匿性和传染性, 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 病情潜伏期为1~2个月[3]。就发病部位而言, 约有80%的患者的发生在肺部, 其余部分患者主要发生在骨骼、淋巴、皮肤等部位。根据相关临床统计资料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健康卫生意识也逐步提高, 对于结核的防控力度明显增大, 使得结核病的传播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结核病患者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否则, 病情会持续发展, 最终转移到肠道、肾脏等较为重要的器官, 增加了治疗难度, 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脊柱结核则属于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类型, 患者早期治疗干预后可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与神经系统损伤则不需要将椎体切除。目前临床上对脊柱核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方式, 传统手术为开放性手术, 该方式对机体的创伤较大, 手术时间往往较长, 且手术适应证较多, 患者往往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术后疼痛程度较重, 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而体质状况较差或者耐受性差的患者则无法通过开放手术治疗[4]。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微创理念的推广, 在脊柱核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胸腔镜技术, 该手术因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广。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余宏程[5]等通过试验表明,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微创手术显著缩小了手术创伤, 从而减少了对机体的干扰, 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 一般不需要止痛药物, 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 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的降低。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59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对试验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表明,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书明, 李民, 陈汉文, 等.CT引导经皮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6) :1765-1766.
[2]陆晓生, 彭昊, 凌尚准, 等.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23) :1944-1946.
[3]陆晓生, 彭昊, 凌尚准, 等.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 (5) :586-588.
[4]高军胜, 张陆, 高松明, 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14, 33 (2) :79+81.
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中轴形内固定 (AF) 内固定手术9例, 脊柱内固定系统 (GSS) 手术3例, RSS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1例, 其中女4例, 男9例, 平均年龄49岁。AF手术平均时间为1.5 h, 平均出血量为300 m L;GSS手术平均时间为2 h, 平均出血量为400 m L;RSS手术时间为2.5 h, 出血量为400 m L.选择硬膜外麻醉12例, 全身麻醉1例。手术过程均顺利。
2 护理
2.1 手术前准备
2.1.1 患者准备
做好术前访视, 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检查情况、心理状态, 做好宣教, 介绍手术过程, 指导要配合事项。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使之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术前手术间安排及仪器、物品准备
手术宜在大的层流手术间进行, 需要有麻醉机、电刀、监护仪、C形臂X线机、铅板屏障、脊椎手术架及术中所需的各种物品及抢救药品。
器械:脊柱手术基本器械、髓核器械、大力剪、内固定器械 (公司器械) 。
敷料:常规敷料包、手术衣、消毒中单包。
特殊物品:棉片、骨蜡、明胶海绵、止血纱面、生物胶、引流
2.2 手术配合
2.2.1 巡回护士的配合[1]:
(1) 入室前准备:提前30 min进入手术间, 准备术中所需敷料器械及各类物品, 检查仪器性能, 调节室温保持在20~25℃.
(2) 接患者入室:核对无误, 检查随带物品是否齐全, 有无药物过敏史, 有无合并症, 实验室检查是否完备, 备血情况, 血型等。
(3) 麻醉配合:打开静脉通道, 选择上肢静脉留置针接三通, 保持输液通畅。配合麻醉, 麻醉医师根据病情选择麻醉方式, 麻醉平面固定或全麻完成生命体征平稳后摆放体位。
(4) 体位摆放:体位采取俯卧位:头部、胸部、髋部、膝关节、双踝各垫软枕1个, 硬膜外麻醉清醒者双臂自然屈曲半抱头部, 全麻者双臂向前平放, 外展不超过90°.头偏向一侧, 避免压迫尺神经, 全麻患者注意气管导管的保护, 眼睑闭合, 不可垂直压迫。腹部悬空, 避免受压影响呼吸, 减少腹内压增高影响回流受阻导致手术野渗血。防止会阴部受压, 双膝及双踝下垫枕, 足趾悬空。
体位摆放注意事项:a) 对患者皮肤等器官进行保护。再次检查以确保患者身体各部位未受压并不与金属部位接触, 以避免使用电刀时烧伤患者。同时检查静脉通道、导尿管是否通畅, 防止血液、药液、尿液外漏至床上潮湿导电。确保负极板粘贴接触平整, 防止电烧伤等意外发生。b)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出血。c) 搬动时要协调轻柔。
(5) 手术开始前与器械护士清点器械、敷料等数目并做好记录, 关体腔或深部组织以及缝合至皮下时再次核对。
(6) 仪器管理:连接并检查各种仪器, 保证术中使用。
(7) 在手术过程中, 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了解术中情况,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如静脉通道是否通畅, 输液速度, 生命体征情况, 根据血压及麻醉医师医嘱调节速度、液体种类, 尿管是否通畅, 记录出入液量, 是否有外漏。吸引管道压力, 出血量、冲洗液量分别记录, 碎骨片较多, 吸引管道易堵塞, 及时处理。使用C形臂X线机时注意提醒手术人员的个人防护。认真清点手术器械、纱布、棉片, 并仔细做好记录。
2.2.2 洗手护士的配合
由于器械种类繁多, 术中台面极易混乱, 反复寻找器械费时费力, 影响手术进程。洗手护士提前20 min洗手整理器械台协助消毒铺单, 术中应铺置2个无菌台, 常规器械与特殊器械分别放置。不常用器械用无菌单覆盖, 使用频率最高的器械单独放置, 这样既能得心应手地使用, 又能使大部分器械避免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
手术步骤及配合:
(1) 背部正中切口, 递切皮刀、干纱条2块, 皮切开后, 电刀止血, 递剥离器剥离椎体旁肌肉组织至横突外缘。
(2) 分离软组织后医生要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 递克氏针, 直径为2 mm, 进针正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确定后递咬骨钳咬去部分骨皮质。
(3) 递手钻, 通过椎弓根到达椎体, 克氏针作为螺钉导针使用, C形臂X线机确定位置, 为防止术野污染, 内固定器械在未使用时应用无菌单覆盖, 减少暴露时间。注意术者的无菌操作, 以免污染, 术中要使用C形臂X线机透视, 操作时应将C形臂X线机两端用无菌洁净袋包裹, 术野以无菌单覆盖, 方可安全透视。
(4) 定位准确后去掉克氏针, 递丝椎打孔, 递球探, 用于判断椎弓根松后骨尾合适深度, 在此操作过程中, 如发生阻力变化说明探子方向有偏差, 再次递无菌单保护术野不被污染, 及时X线定位确定。
(5) 定位无误后, 准备植入螺钉, 根据所探深度帮助术者选择合适长度的螺钉, 保管好螺帽等小部件, 用T形椎弓根扳手将椎弓根螺钉拧入, 植入螺钉, 此操作完成后, 需再次摄X线片查看植入准确性。因术中根据手术情况需反复使用C形臂X线机, 应适当多准备无菌中单。
(6) 递成形器、成形棍, 由医生根据所需角度成形, 递相应螺钉, 将各连接块螺丝杆与棍连接。
(7) 固定后复位减压, 递扳手撑开加压, 两侧同时进行, 最后加固。
2.2.3 植骨融合洗手配合
选择自体骨移植:
(1) 递咬骨钳将软组织从横突上去除, 椎板钳将皮质去除, 递尖刀片切除相应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 目的是为了骨面暴露出血, 使得有良好的植骨面, 植骨面好坏是植骨融合成功的关键。医生在准备植骨面时, 将取下的骨头用咬骨钳咬碎, 骨组织越细碎融合效果越好, 选取稍平整小骨块咬成圆形骨盖。
(2) 植骨面准备好后递选择好的融合器, 植入后填碎骨块, 使用相配合器械完全植入椎体间。
(3) 准备好稀碘伏盐水冲洗, 与巡回护士清点棉片、纱布、器械。备引流管, 关切口前, 可选用明胶海绵或生物蛋白胶喷涂伤口, 以减少局部渗血。同时做好术中出血及血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4) 脊柱区域血液循环丰富, 加之松质骨不易止血, 手术出血比较多, 护士在配合手术操作时应采取如下措施:俯卧位腹部一定要悬空, 避免受压, 减少回腹内压增高, 静脉回流受阻而使术野渗血。皮下注射1∶5 000肾上腺素盐水, 以促进血管收缩, 但血压高及心脏病患者禁用。使用电刀切割止血, 双极电凝用于止血, 采取硬膜外麻醉, 电流量适合, 减少出血。松质骨出血用骨蜡止血。椎骨静脉丛出血用明胶海绵填充或生物蛋白胶止血。操作动作要轻柔, 防止器械误伤, 误切、牵引过度均易发生血管裂伤。选择合适手术器械和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拉钩不应太尖, 撑开切口不能用力过猛, 张力不要过大。
2.3 术后护理及观察
手术结束后搬运患者时的护理:手术结束后推车要靠床平稳, 各种引流管、引流袋、输液管要妥善放置, 防止导管脱出, 4人平稳地将患者抬至推车上, 将干净的被子盖在患者身上, 防止着凉, 在护送途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意识。术后第2天, 手术室护士到病房做术后访视, 护士仪表要整洁, 言语亲切, 沟通讲究技巧。通过交谈, 了解患者术后的心理状况, 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术后要暂卧床, 询问伤口是否疼痛, 及时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联系, 将疼痛降低到最低程度。
3 小结
本组患者13例, 手术过程均顺利, 1例硬膜外导管切断, 1例尖刀片折断, 1例忘记导尿。术前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同时要发挥有关科室各自的职能作用, 互相配合, 共同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无菌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首要环节, 防止术后感染, 选择层流手术间, 减少人员走动。熟悉手术的基本步骤与手术入路, 全面掌握操作过程, 协调配合,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都是保证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减少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收治的13例脊柱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护理配合的方法。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其中1例硬膜外导管被切断, 1例尖刀片切黄韧带时断裂, 1例RSS手术患者忘记导尿。结论 手术护士掌握各种新仪器及器械的应用, 熟悉手术步骤, 全面掌握操作过程是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术,熟练操作,手术配合,护理
参考文献
脊柱微创手术 第10篇
会议网址:http://pasmiss.dconference.cn
电子邮箱:qianjix@fmmu.edu.cn, 请在E-mail主题中表明“会议征文”字样。
第12届亚太地区微创脊柱外科年会采用全英文交流, 稿件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15日;
第5届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采用中英文双语交流, 稿件 (中文结构式摘要) 截止日期为2012年7月1日。
联系单位及地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 邮编710038
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 邮编100048
脊柱微创手术 第11篇
【摘要】报告了1例重度脊柱侧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提出预见性护理;针对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的脑脊液漏、低蛋白血症、肠系膜综合征等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手术疗效。
【关键词】重度脊柱侧弯; 并发症; 护理
【Keywords】Severe scoliosis; Complication; Nursing
脊柱侧弯是脊柱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和矢状面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畸形[1]脊柱侧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外观及生理功能[2]。重度脊柱侧弯则是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90°的脊柱侧弯,通常合并严重的后凸畸形、明显的脊柱旋转、胸廓的畸形改变等。我科于2012年10月收治1例重度脊柱侧弯患者,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4岁,身高163cm,体重98Kg,以重度脊柱侧弯收治入院。患者先天胸椎左弯伴后凸畸形,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105°。术前完善X线摄片、CT、MRI、心肺功能等各项常规检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手术历时7小时,术后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低蛋白血症,肠系膜综合症,经过细致地观察与精心的护理,术后17天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患者肺功能减退程度与侧凸曲度呈显著相关,手术全麻可导致功能残气量下降、肺活量降低,术后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3]。为此,术前应行肺功能检查,做呼吸功能锻炼,增强肺活量,改善肺功能。脊柱侧凸患儿常伴有脊柱区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挛缩,畸形越严重挛缩越明显,为了使手术能顺利撑开,最大限度地矫正畸形,术前要行牵引治疗,以便松解软组织,使各个椎骨间的韧带、小关节松动,有利于手术矫正及避免截瘫的发生[4],术前向患者解释牵引的必要性,取得配合。患者因疾病导致自我形象改变,易出现抑郁、孤僻等性格,对于患者心理方面要多加疏导,提高住院期间依从性。患者体型消瘦,加上该手术难度大、耗时长,术中创伤大,失血量多,很容易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术后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因患者手术部位原因,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
2.1.2心理护理
护士与患者多沟通,热情、亲切地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医护人员、病友及疾病相关知识,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孤独感;实施治疗与护理时,给予屏风或布帘遮挡,避免暴露身体缺陷,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2.1.3肺功能训练
吹气球训练: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含住气球进气嘴,尽全力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3次/d,每次20 min[5]。
吸气呼气训练:患者平卧,全身放松,护士将双手掌放置于距患者胸壁1 cm处,要求患者吸气扩胸尽量触及护士双手掌心,呼气时口唇缩成鱼口状或形似吹口哨状,并用双手挤压前胸部和腹部,以抬高膈肌,帮助呼出残气,3~5次/d,10---15 min/次。
2.1.4牵引护理
采用枕颌带与下肢牵引带共同牵引,牵引重量9Kg,每次牵引30min,2-3次/ d,持续牵引到术前1d。牵引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尤其是耳廓及耳后,枕颌带要放在下颌的骨性位置上,防止压迫气管;下肢牵引带要注意松紧度,如过松要在牵引带内垫棉垫,注意观察踝部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如在牵引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可遵医嘱暂时停止牵引。
2.2术后并发症护理
2.2.1脑脊液漏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伤口负压引流情况。术后第2日,在巡视病房时,引流液颜色变清、呈洗肉水样,患者主诉头痛,考虑到患者出现了脑脊液漏。患者无头晕不适,予去枕平卧,对症处理,定时观察切口敷料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术后第6天拔除引流管,愈后良好,无感染发生。
2.2.2低蛋白血症
患者术前体型消瘦,术中出血多,术后第1天常规采血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总蛋白30.7g/L,白蛋白21.3g/L。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遵医嘱予20%人血白蛋白100ml静脉滴注,连续5d。观察切口渗出液的情况,定期复查血液指标。患者经治疗后白蛋白指标恢复正常。
2.2.3肠系膜综合征
术后第2天患者肠蠕动恢复,进食流质后出现呕吐胆汁、腹胀、不能进食,确诊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并发症,协助患者左侧卧位、禁食、胃肠减压、遵医嘱予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患者的腹胀情况,保持胃肠减压在外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日两次口腔护理预防口腔黏膜感染,术后第5日,拔除胃肠减压,进食流质后无不适,肠鸣音正常。
3小结
在脊柱侧弯的护理中,重度脊柱侧弯的护理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临床工作日常护理中,作为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脊柱侧弯患者全程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Burgoyne W,Fairbank J. The management of scoliosis[J].Current Paediatr,2001,11(5):323-331.
[2]Asher MA,Lai SM,Burton DC.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 outcomes instrument[J]. Spine,2000,25:2381-2386.
[3]刘丽,李新辉.特发性脊柱侧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45
[4]賈燕瑞,吕仙颖,周颖等. 后路可调节矫正术治疗37 例患儿脊柱侧凸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4(4):339-340
脊柱微创手术 第12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效果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越来越多中老年人增加了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促使这一病症成为了当前医疗界研究的热点。一旦患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势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危害极大。就其治疗方面来看, 以往运用的常规治疗方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从而使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差[1], 对应的治疗安全性也较低。最新出现的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有效运用了最新医疗技术, 对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基于此, 我院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进行了分组下不同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 均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30例中男1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4.7±12.4) 岁;观察组30例中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60.1±15.7) 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 先对其进行病情诊断评估, 接着根据骨折移位与神经损害与否及骨折位置等, 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针对其中出现骨折移位与神经损害的患者, 应对其进行石膏固定治疗;其中未发生神经损伤但骨折移位的患者, 则治疗时需要采取牵引复位法;对于既存在神经损伤又存在骨折位移的患者, 则需要对其进行牵引复位。此外, 对于患者的体征及症状的变化应进行密切监测, 随时准备进行手术治疗, 促进患者康复[2]。
1.2.2 观察组
患者行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并全身麻醉, 借助C臂机确定患者骨折具体位置, 继而选择合适的位置置钉。于患者骨折处切2个2.5 mm左右的切口, 于其腰背筋膜与骶棘筋膜处进行椎弓根钉棒的固定, 同时注入骨水泥穿刺针, 注入拉丝期骨水泥需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进行。完成后, 借助明胶海绵进行进一步填充, 最后将注射导管取出, 结束手术[3]。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行CT检查, 并对其椎体后凸Cobb角及骨块侵占椎管比率、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和之半进行记录。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工作、生活能力均完全恢复, 脊柱可完全伸直, 视为痊愈;工作、生活能力略恢复, 且脊柱畸形部分矫正, 视为有效;生活无法自理, 脊柱畸形未纠正, 视为无效。有效率与痊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恢复情况对比
相比于治疗前, 2组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后凸Cobb角、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和之半、骨块侵占椎管比率等指标改善明显 (P<0.05) , 且相比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1。
2.2 2组疗效对比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 (P<0.05) 。见表2。
2.3 2组治疗安全性对比观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恢复环节未出现假关节形成及截瘫、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3 讨论
当前世界上患有骨质疏松人数已超过2亿人, 在此患者群体中, 绝经后的女性存在有至少1根的椎体骨折的占据了20%~25%, 在对其治疗方面, 常采取常规保守治疗, 但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疗效慢, 止痛效果差, 安全性较低, 且易导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而新出现的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实现了对最新医疗技术的运用, 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且安全性较高, 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4]。
本研究结果显示, 相比于治疗前, 2组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后凸Cobb角、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和之半、骨块侵占椎管比率等指标改善明显 (P<0.05) , 且相比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 (P<0.05) , 显示了脊柱微创手术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实施脊柱微创手术, 未出现假关节形成及截瘫、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治疗效果显著, 加之其坚强可靠的固定系统的辅助, 使得该手术方法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优威, 韩莹松, 谭益云, 等.脊柱微创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30) :5888-5891.
[2]郭志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5, 24 (15) :3282-3283.
[3]邓秀珍.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 2012, 2 (14) :581-582.
脊柱微创手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