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低苯丙氨酸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低苯丙氨酸范文(精选7篇)

低苯丙氨酸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辽宁省锦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73例的苯丙酮尿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儿童苯丙酮尿症诊断标准, 排除神经系统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及造血功能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 (36例) 和观察组 (37例) 。对照组患儿中, 男19例, 女17例, 年龄2个月至5岁, 平均 (3.8±0.5) 岁, 体重10~25 kg, 平均 (3.8±0.5) kg;观察组患儿中, 男18例, 女19例, 年龄1个月至6岁, 平均 (3.9±0.8) 岁, 体重11~24 kg, 平均 (3.7±0.6) 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辽宁省锦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补充神经递质前体左旋多巴和5-羟色氨酸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实施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 具体如下: (1) 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计算其蛋白质需求量, 确定能全特®XP-2特殊配方营养粉、其他蛋白质食物的种类及数量。每天保证患儿对苯丙氨酸的合理摄入, 由于天然蛋白质中均含有4%~6%的苯丙氨酸, 所以必须控制天然蛋白质的摄入, 以低或无苯丙氨酸的奶粉、蛋白粉作为苯丙酮尿症患儿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中80%总蛋白质摄入量来自人工蛋白质, 20%来自天然蛋白质, 保证患儿能够摄入足够的热量。另外,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量, 防止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异常蓄积。为患儿确定合理的母乳量进行喂养, 利于其生长发育, 切忌停止母乳喂养。 (2) 计算苯丙氨酸供给量, 并按“1份=50 mg苯丙氨酸”记录每日供给苯丙氨酸总量。每次调整饮食时, 可只增加或减少1份苯丙氨酸的蛋白质食物数量。 (4) 计算患者所需热量, 根据患儿特点, 有针对性的确定供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5) 另外适当供给其他营养物质, 例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保持患儿营养均衡。 (6)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使家长充分了解治疗原则, 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苯丙氨酸浓度。 (2) 采用自制问卷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智力水平, 主要包括思维、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每项总分100分, 正常:≥60分;不正常:<60分。智力正常率 (%) =正常例数/总例数×100%。 (3) 比较两组患儿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粪便性状改变、呕吐、食欲差、喂养困难、腹泻、便秘、腹痛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苯丙氨酸浓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血苯丙氨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血苯丙氨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智力发育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治疗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中, 粪便性状改变4例, 呕吐1例, 食欲差3例, 腹泻4例,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12/36) ;观察组患儿中, 粪便性状改变1例, 呕吐2例, 食欲差1例,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 (4/37) 。观察组患儿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08, P=0.02) 。

3 讨论

苯丙酮尿症是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之一, 发病率高, 新生儿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大量蓄积, 导致苯丙氨酸向酪氨酸代谢受阻, 血液和组织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 尿中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增加, 导致患儿运动、智力发育障碍以及面色、发色和体味的变化, 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2,3]。

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见效慢, 针对性不强, 不利于改善患儿预后[4,5]。由于儿童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可通过饮食控制的遗传病, 目前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通过控制患儿饮食中的苯丙酮摄入, 减少血液中的苯丙酮含量, 从而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6,7]。在20世纪50年代, 德国Bickl医师通过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治疗苯丙酮尿症患儿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为苯丙酮尿症的治疗提供了新路径[8]。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主要指控制摄入食物中的苯丙氨酸含量, 进而实现对患儿体内血苯丙氨酸浓度的控制[9]。本研究中,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苯丙氨酸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后血苯丙氨酸浓度均下降, 且观察组血苯丙氨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儿机体内的血苯丙氨酸浓度。另外, 由于该疾病患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摄入苯丙氨酸含量高的食物, 例如鱼、肉、蛋、奶制品等, 只能食用低蛋白食物, 因此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中, 既要保证机体对蛋白质、能量的需求量, 也需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性, 饮食营养搭配要合理, 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减少神经系统损伤、运动系统损伤等[10]。本研究中, 两组患儿治疗前智力发展水平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儿智力发展水平评分均上升, 且观察组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但是观察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性高, 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促进患儿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发育。苯丙酮尿症患儿一旦出现典型体征, 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是由于耽误了早期最佳治疗时期, 导致大部分患儿出现智力发展异常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早诊断、早治疗, 以有效增强治疗效果。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是一个长期干预的过程, 部分患儿甚至需要终生治疗, 因此需要患儿及其家长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并及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 帮助患儿及其家长树立康复的信心。

综上所述, 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在儿童苯丙酮尿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高,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 控制苯丙氨酸摄入, 减少患儿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 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且安全性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在儿童苯丙酮尿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辽宁省锦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儿童苯丙酮尿症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36例) 和观察组 (37例)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儿实施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血苯丙氨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儿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08, P=0.02) 。结论 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在儿童苯丙酮尿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高,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 控制苯丙氨酸摄入, 减少患儿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 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低苯丙氨酸,饮食,儿童,苯丙酮尿症

参考文献

[1]牛婷婷, 周玉侠.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96例儿童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 (7) :771-773.

[2]赵彩红, 张立琴, 傅平.苯丙酮尿症儿童饮食治疗中蛋白质脂类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 22 (3) :279-281.

[3]张丽晋, 孔元原.低苯丙氨酸饮食对苯丙酮尿症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素状况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4) :8224-8226.

[4]杨志晓, 陈国洪, 邹艳萍.饮食控制和早期干预对小儿苯丙酮尿症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3) :15-16.

[5]黄会青.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喂养的技术规范[J].社会福利, 2015 (6) :47-48.

[6]刘风燕, 邵峰.苯丙酮尿症患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与患儿饮食治疗依从性关系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 (8) :859-861.

[7]万立新, 张雯艳, 郝鹏锴, 等.母亲知识影响苯丙酮尿症患儿血苯丙氨酸浓度[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2) :3643-3644.

[8]朱玲, 杨建平, 董勤, 等.97例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治疗效果[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5, 18 (3) :200-203.

[9]陈红, 唐新华, 章印红, 等.云南苯丙酮尿症综合干预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5) :657-660.

低苯丙氨酸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低钾血症患者72例,均经过血清钾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低钾血症,血钾浓度≤3.5 mmol/L,主要症状为四肢无力,心电图显示T波低平、倒置,QT间期延长。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为(49.57±5.3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为(49.84±5.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10%氯化钾注射液24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中静脉滴注(每小时补钾1 g),疗程为7 d;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继以10%氯化钾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750 mL中静脉滴注(每小时补钾1 g),疗程为7 d。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密切监测血钾的浓度,根据患者血钾水平调整钾用量,防止发生高钾血症。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钾浓度恢复到3.5~5.5 mmol/L,心电图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血钾浓度恢复到3.5~5.5 mmol/L,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变化。(2)血钾浓度:治疗前和治疗后2、4、8、16 h对血钾进行监测。(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临床疗效上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9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在治疗前后血钾浓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钾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2 h、4 h、8 h血钾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16 h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2。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未发生心律失常、高钾血症、静脉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尿量均在40~80 mL/h。

3 讨论

低钾血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原因为体内绝对缺钾和血清相对缺钾。体内绝对缺钾主要见于患者无法进食而导致钾摄入量不足,或者为腹泻液、尿液、引流液等的丢失;血清相对缺钾常见于碱中毒、纠正过高血糖和周期性低钾麻痹等。由于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在人体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细胞膜的应激性,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因而低钾血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口服联合静脉补钾的方式治疗低钾血症,能够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是钾离子和镁离子的载体,易进入细胞内,有效提高钾离子和镁离子含量,并能够保持其稳定。门冬氨酸作为草酰乙酸前体,在三羟酸循环中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CO2和NH3的代谢,降低血液中CO2和NH3的含量[4]。大量研究证实,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中的门冬氨酸与细胞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进入到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提高细胞内钾离子的含量,促进钾离子的转运,具有提高细胞内外钾离子的双重功能,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状态,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维持心肌、神经组织和平滑肌等细胞的兴奋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氯化钾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氯化钾治疗总有效率为97.2%,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氯化钾治疗低钾血症与氯化钾治疗疗效相当,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钾浓度。此外,治疗前两组患者血钾浓度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治疗后2、4、8 h血钾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16 h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赖军华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低钾血症起效较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生心律失常、高钾血症、静脉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尿量正常,说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氯化钾治疗低钾血症疗效与单用氯化钾治疗相比较,起效较快、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晓鑫.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胃肠疾病导致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21-22.

[2]陈博,齐玉梅,乔岐禄,等.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在胃肠道术后禁食患者电解质补充中对钾镁离子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2):165-170.

[3]张红梅.门冬氨钾镁注射液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运用及疗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24-25.

[4]江守军,刘群亮,葛卫宁.门冬氨酸钾镁在腹部术后补钾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4):99-100.

[5]张传明,范建生.门冬氨酸钾镁在慢性心力衰竭并低钾、低镁血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4):382-383.

低苯丙氨酸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潍坊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7月-2010年4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4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63.4±9.7)岁;糖尿病病程(11.0±8.4)年。再选取同期住院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60.2±9.4)岁;糖尿病病程(10.5±5.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排除糖尿病酮症、甲状腺疾病、引起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近期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一般临床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临床指标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空腹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BS)、血肌酐、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FT3、FT4、TSH的浓度。

1.3 诊断标准

正常参考值:FT33.07~7.53pmol/L;FT410.55~20.98pmol/L;TSH 0.38~4.31mU/L。(1)低T3综合征:血清FT3<3.07pmol/L,FT4、TSH水平在正常范围内;(2)心血管疾病:有心绞痛症状或者经心电图检查存在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缺血性心脏病或既往曾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者[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FT3和TS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趋势[2]。糖尿病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也可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变化,2型糖尿病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率较高。高烨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38.9%,刘淑梅等[4]研究结果显示其为47.89%,两者之间有所差异,考虑与研究人群的年龄、遗传背景、饮食习惯及诊断和入选标准的差异有关。

在本结果中,观察组FT3和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证实低T3综合征可引起低代谢血流状态、心输出量减少、心动过缓、贫血、舒张压增高、外周阻力增加、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甲状腺机能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关系,患低T3综合征2年的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5]。本结果说明了合并低T3综合征增加了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低T3综合征者并不少见,并且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大血管并发症,危害较大。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定期的甲状腺功能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低T3综合征,从而预防和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46例2型糖尿病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和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游离T3(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高,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可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2型,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1]金萌萌,潘长玉,田慧,等.代谢综合征组分与老年男性心血管病及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4):271-274.

[2]Sicree RA,Zimmet PZ,Dunstan DW,et al.Differences in height explain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to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the Aus Diab study[J].Diabet Med,2008,25(3):296-302.

[3]高烨,何岚,王晓明,等.糖尿病患者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25-1126.

[4]刘淑梅,武小珺.老年DM2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附142例临床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6):652-653

低苯丙氨酸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AMI并行CAG的符合本研究的入选、排除标准的患者共106例。

1.1.1 入选标准

符合以下任一项即可入选:(1)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ol infarction,STEMI)诊断标准,依据2010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3]。(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ol infarction,NSTEMI)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我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4]。

1.1.2 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一项即予排除:(1)甲状腺疾病;(2)胺碘酮服用史;(3)心力衰竭;(4)严重的系统性疾

1.2 资料收集

1.2.1 基本资料

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心率、Killip分级。

1.2.2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1型或2型)、吸烟。危险因素界定如下:高血压病为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血压正常但既往确诊为高血压病降压治疗中[5]。糖尿病为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0 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 h血糖≥11.1 mmol/L,或无糖尿病症状,有2次血糖达到上述标准[6],或血糖正常但既往确诊糖尿病降糖治疗中。(3)吸烟指按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即每日吸烟1支以上,持续1年以上。

1.2.3 生化检查

AMI发生24 h内测血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all,WBC)、血红蛋白(Hb)、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FT3、总T3(total triiodothyronine,TT3)、游离T4(free thyroxine,FT4)、总T4(total thyroxine,TT4)、促甲状腺生成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正常范围:FT3为2.3~4.2 ng/L,TT3为0.60~1.81 ng/mL,FT4为8.9~18.0 ng/L,TT4为45~109μg/L,TSH为0.55~4.78μU/mL.

1.2.4 超声检测

AMI发生1周内行超声心动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

1.2.5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计算

BMI(kg/m2)=体重/身高2。参照我国eGFR协作组对MDRD公式的改良:eGFR[mL/(min·1.73m2)]=175×[肌酐(mg/dL)]-1.234×[年龄(岁)]-0.179×性别(男性=1,女性=0.79)。

1.3 冠状动脉造影(CAG)

选择性多体位CAG,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记录左主干(left main,LM)、前降支(LAD)、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病变,根据阳性的冠状动脉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单独计算。满足下列任一条判断为梗死相关动脉(IRA):(1)可见血栓影;(2)可见斑块脱落形成的溃疡影;(3)100%闭塞;若再通,则狭窄最重血管为IRA。

注:BMI:体重指数;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FBG:空腹血糖;TC: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eGFR:肾小球滤过率;WBC:白细胞总数;Hb:血红蛋白;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氮酸;F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TT4:血清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素;LVEF:左室射血分数;LM:左主干;LAD:前降支;LCX:回旋支;RCA:右冠状动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独立样本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二项式分布检验,两组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轶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6例患者中54例(50.9%)FT3减低(低FT3组),52例(49.1%)FT3正常(正常FT3组)。低FT3组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高(P=0.000),Killip分级所示心功能差(P=0.005),KillipⅠ级患者比例相对少,KillipⅣ级患者比例相对多;I-RA为LAD病变相对多,为RCA病变相对少(P=0.02)。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AMI患者伴低FT3水平比例为50.59%,高于正常FT3组。AMI患者出现低FT3水平的机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由于炎症因子、缺氧等因素综合作用,外周组织中T4向T3转化减少,导致FT3水平降低。有研究发现,AMI患者的血浆FT3水平和白介素-6(interleukin,IL-6)水平呈反比,IL-6可以减少T4向T3的转化并增加T3的降解[7,8]。此外,活化的TH结合蛋白减少,T3半衰期缩短也与低FT3有关。

本研究中低FT3组心功能差,IRA为LAD病变比例高,Hb水平低,反映了低FT3组AMI的病情更加严重。目前已知甲状腺激素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阻力,对血流动力学产生直接的影响。AMI后低FT3状态使血流动力学进一步恶化。AMI后低FT3状态改变了许多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基因转录,如降低了α-肌球蛋白重链(α-myosin heavy chain,α-MHC)和肌浆网钙ATP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activated ATPase,SERCA2)mRNA的转录,增加了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和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B)mRNA的转录[9]。这些心脏基因表达的变化影响了AMI后的心肌重塑,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抑制Ca2+转运,使得舒张功能减低、钙超载、心肌顿抑,发生再灌注损伤[10]。有动物试验表明,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逆转AMI后心肌细胞的形态和基因学变化[11]。甲状腺激素还可以调节心肌组织的血管结构,低FT3状态抑制AMI后心肌组织的血管再生,加速心肌重塑和心衰的进程[1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冠脉病变为多支、严重病变(严重狭窄、完全闭塞病变、长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术后再血管化发生率高,MACE事件发生率高[13]。本研究显示,低FT3组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这与低FT3组冠脉3支病变患者比例相对高相一致。低FT3组FBG高,血糖控制不佳,而AMI患者血糖水平与死亡率密切相关[14,15]。低FT3组LAD病变比例高,而LAD病变预后较LCX和RCA病变心功能减低,预后差。那么,甲状腺激素水平是否能作为AMI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呢?目前已有低FT3水平作为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子的相关报道。Coceani等[16]研究认为,低FT3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Pingitore等[17]研究认为,低FT3是慢性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Friberg等[18]发现,血浆高反T3(rT3)水平是AM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Asvold等[19]发现,血浆高TSH水平与女性冠心病死亡率相关。Lymvaios等[20]研究发现,血浆总T3水平与AMI后48 h及6个月的心功能密切相关,AMI后6个月的总T3水平是晚期心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中,低FT3组心功能差,冠脉3支病变比例相对高,LAD病变比例高,Hb水平低,合并糖尿病比例高,血糖控制不佳,间接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低FT3作为AMI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尚需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AMI患者出现低FT3者比例较高,低FT3组患者心功能较差,IRA为LAD病变比例高,Hb水平低,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临床工作中,低FT3可作为评估AMI临床情况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提供一个简便有效的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与低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triiodothyronine,FT3)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共10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和CAG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6例患者中54例(50.9%)FT3减低,52例(49.1%)FT3正常。低FT3组和正常FT3组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40.74%、19.23%(P=0.000);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0.00±11.90)%、(56.67±12.84)%(P=0.045);血红蛋白分别为(129.27±19.31)、(139.64±17.99)g/L(P=0.041);与正常FT3组比较,低FT3组心功能差,KillipⅠ级患者比例少,KillipⅣ级患者比例多,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右冠状动脉病变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发生低FT3比例高,低FT3组糖尿病发生率高、心功能差、血红蛋白低、冠脉LAD病变多。

低苯丙氨酸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DL-同型半胱氨酸(Sigma公司),氟伐他汀原药粉(Novartis公司,批号:X0362),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人AB血清(Gibco Brl公司),青霉素、链霉素、胶原酶Ⅰ型(Sigma公司),0.25%胰蛋白酶及0.02%EDTA(Hy Clone公司),HEPES、PBS缓冲液、内皮生长因子(Sigma公司),肝素钠(Solarbio公司),内皮细胞鉴定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逆转录试剂盒(Promega公司),通用PCR优化试剂盒Ⅰ(博大泰克公司)。

1.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脐带,PBS缓冲液反复冲洗后,加0.1%胶原酶,37℃消化15 min,离心后加完全培养基RPMI1640(10%胎牛血清,10%人AB血清,100 U/m L青霉素,100μg/m L链霉素,50 ng/m L内皮生长因子,50μg/m L肝素钠储存液),置37℃、5%CO2孵箱中培养,24 h后换液,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80%融合,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传代,经Ⅷ因子鉴定后,第2~3代用于实验。

1.3 实验分组

实验分为五组:(1)正常对照组:HUVECs与培养基孵育24 h;(2)Hcy刺激组:100μmol/L Hcy与HUVECs孵育24 h;(3)低浓度氟伐他汀干预组:以0.1μmol/L氟伐他汀预处理HUVECs后,再与Hcy共同培养24 h;(4)中浓度氟伐他汀干预组:以1μmol/L氟伐他汀预处理HUVECs后,再与Hcy共同培养24 h;(5)高浓度氟伐他汀干预组:以10μmol/L氟伐他汀预处理HU-VECs后,再与Hcy共同培养24 h。每组4个样本。

1.4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OX-1m RNA的表达

培养结束后按常规方法提取细胞总RNA,并进行纯化,反转录为c DNA。用于LOX-1基因序列扩增的引物序列:上游5'-AAGGACCAGCCTCATGA-GAAG-3',下游5'-TTGGCATCCAAAGACAAGCAC-3'。以β-actin为内参照物,引物序列:上游5'-GTGGGGCGCCCCAGGCACCA-3',下游5'-CTTCCT-TAATGTCACGCACGATTTC-3'。PCR反应程序为:94℃变性3.5 min→94℃40 s→54℃退火1 min→72℃延伸1 min,重复40个循环。PCR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光灯下拍照,将凝胶电泳图像输入Gene Genius凝胶分析系统,应用Gene Tool计算同一管内LOX-1与β-actin扩增条带吸光度比值作为其相对表达强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有极微量LOX-1 m RNA的表达(0.08±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0μmol/L Hcy与HUVECs孵育24 h显著诱导LOX-1m RNA的表达(0.40±0.09),Hcy刺激组LOX-1m RNA水平(0.36±0.04)升高至正常对照组的5倍(P<0.05)。氟伐他汀干预组可减轻LOX-1 m RNA在HUVECs的过度表达。但与Hcy刺激组相比较,0.1μmol/L氟伐他汀组仅轻度减轻LOX-1 m RNA水平。而1μmol/L氟伐他汀组(0.27±0.03)与10μmol/L氟伐他汀组(0.13±0.02)均可显著降低LOX-1 m RNA水平(P<0.05),且10μmol/L氟伐他汀组较1μmol/L氟伐他汀组的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出一定剂量依赖性。见图1。

3 讨论

LOX-1是1997年由Sawamura等[3]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上发现的ox LDL的一种新型受体,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也存在于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和心肌细胞。其基础表达水平较低,但可以被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所诱导增强,包括ox LDL自身、氧化应激、机械刺激的切应力、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生长因子-β1、C反应蛋白、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高糖[2]。LOX-1介导ox LDL在内皮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至关重要。

Hcy是近年来确认的一种新的独立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它通过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等多方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中内皮功能障碍是Hcy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已知Hcy能够破坏内皮屏障、诱导内皮细胞调亡、增加内皮表面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的表达、抑制内皮衍生舒张因子的合成释放和活性等,造成内皮的损伤[4,5,6]。近期有研究发现在Hcy刺激下,内皮细胞的ox LDL浓度明显升高,同时LOX-1 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7]。本研究应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Hcy共同孵育,结果显示,LOX-1的基础表达水平较低,而Hcy能够显著上调LOX-1 m RNA的表达,这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8],上述结果提示Hcy可能通过LOX-1导致内皮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Hcy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成ox LDL[9],而ox LDL即可上调LOX-1的表达,本研究中Hcy上调LOX-1表达的机制可能就经由ox LDL途径进行。氧化应激是Hcy造成内皮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Hcy易于自身氧化,生成超氧阴离子,产生活性氧(ROS),降低一氧化氮(NO)生物活性。Hcy还通过降低抗氧化酶的生物活性间接导致氧化应激的产生[10]。据此推测Hcy很可能通过产生的ROS以及所形成的氧化应激上调LOX-1的表达。Miki等[11]的研究中在加入Hcy前,事先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结果部分抑制了Hcy诱导的LOX-1表达,亦提示Hcy可通过氧化应激上调LOX-1的表达。

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有关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2,13]。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降低得益于他汀类的多效性。他汀类除了直接抑制胆固醇合成外,还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血管炎性反应和抗血小板作用等。ox LDL经内皮细胞摄取后,内皮细胞激活,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完整性改变,继而白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沉积在血管内膜,完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进程,在此过程中LOX-1激活至关重要[14,15,16]。目前已有一些关于他汀类药物在体外抑制LOX-1表达的研究。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预处理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可以下调ox-LDL诱导的LOX-1表达[17,18,19,20]。辛伐他汀还可以在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下调ox-LDL诱导的LOX-1表达[21]。洛伐他汀可以下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OX-1表达[22]。氟伐他汀能够下调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OX-1表达[23]。但有关氟伐他汀在内皮细胞对LOX-1表达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应用氟伐他汀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Hcy作为刺激因子,结果发现氟伐他汀能够抑制Hcy诱导的LOX-1表达,提示氟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LOX-1过度表达发挥内皮保护作用,改善Hcy对内皮的损伤。在本研究中高浓度(10μmol/L)氟伐他汀比低浓度(1μmol/L)氟伐他汀对Hcy诱导的LOX-1m 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强,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此前的研究中,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亦呈现出类似的浓度依赖性[17,18,19]。

目前对于他汀类药物下调LOX-1表达的作用机制还未明确。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稳定性、增加内皮细胞NO的产生,其中氟伐他汀能增加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的e NOS浓度[24]。离体实验发现氟伐他汀不仅能保护oxLDL不被氧化,还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活性[25]。均证实氟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不限于它的降脂作用,是与它的抗氧化效应亦相关。而内皮细胞LOX-1的表达受到氧化应激状态的诱导,因此认为Hcy氧化产生ROS,形成的氧化应激上调了LOX-1在内皮细胞的表达,而氟伐他汀可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抑制Hcy对LOX-1表达的上调作用。

本研究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对LOX-1表达的检测采用半定量的RT-PCR方法,未采用更为精准的实时定量PCR或结合蛋白质印迹同时分析检测LOX-1的蛋白表达。没能进一步证实氧化应激是氟伐他汀与Hcy对LOX-1表达调控的作用机制,因此尚需更多的研究去探究他汀类药物对LOX-1表达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Hcy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Hcy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的LOX-1表达形成内皮损害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发现氟伐他汀可能通过调控LOX-1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氟伐他汀能够下调Hcy诱导的LOX-1过度表达,提示对抗Hcy、抑制LOX-1表达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

摘要: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信使核糖核酸(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Hcy刺激组:100μmol/L Hcy与细胞孵育24 h,3种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干预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0.1、1、10μmol/L)预孵育细胞24 h,再与100μmol/L Hcy共同培养24 h,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OX-1 m RNA的表达。结果 Hcy显著诱导HUVECs LOX-1 m RNA的表达,氟伐他汀抑制Hcy诱导的LOX-1 m RNA的表达,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 Hcy可能通过LOX-1介导其内皮损伤作用,氟伐他汀可能通过减少LOX-1过度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低苯丙氨酸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SZ-97自动三重纯水蒸馏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全自动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YXQ-LS50A);高速低温离心机(Beckmancomlter Avanti J-301,Germany):德国Heraeus公司产品;相差显微镜:日本Nikon公司产品;凝胶成像系统:Bio-Rad公司产品;超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CO2孵箱(Heraeus,Germany);漩涡振荡器(Vortex-Genie,ModelG-560,Scientific Industries Inc);精密天平(BS110S,Sartorius),pH测定仪(4330,Jenway Ltd,U.K)等;干粉末RPMI-1640培养基(GIBCO.BKI公司);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胎牛血清(杭州四季清);胰蛋白酶(Sigma);同型半胱氨酸(Sigma);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北京欣源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NA甲基化修饰试剂盒(Epigentek,America);DNA提取试剂盒(promega,German);引物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

1.2 内皮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泡沫细胞的培养及分组

取健康、足月剖腹产胎儿脐带,注入0.1%胶原酶Ⅱ,置37℃D-Hanks液中消化15 min。吸出含内皮细胞的消化液,注入离心管中,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以2105/m L接种于培养瓶,37℃、饱和湿度、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整个过程为无菌操作。

取剖宫产术后的胎儿脐静脉,在超净工作台内将血管条剪成1 mm1 mm的血管小块,以3~5块/cm2密度均匀贴于培养瓶底,培养瓶内加入1.0~1.5m L DMEM/F12培养液,置于37℃、5%二氧化碳的孵箱中培养,3 d后,换新鲜培养液,以后每3天换液1次,待植块周围生长晕的细胞融合成片时传代。

抽血,单核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见文献[5],人单核细胞用含15%的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于37℃、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静置培养。调整细胞数至5106/L,加佛波醇(40μg/L)于培养液,转入12孔培养板培养24 h,悬浮细胞分化为贴壁生长的巨噬细胞。PBS清洗3次,更换无血清的RPMI-1640继续培养。在巨噬细胞中加入ox-LDL(50 mg/L)共同孵育(37℃、5%二氧化碳)24 h得到泡沫细胞。

以后每隔2~3 d换液1次,待细胞长满瓶底后,0.25%胰酶消化,以1∶2传代,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别置于终浓度为0、50、100、200和500μM Hcy的培养液中孵育72 h,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1.3 DNA的抽提

1.3.1 内皮细胞、VSMCs和泡沫细胞DNA的提取

使用promega DNA提取试剂盒。收集细胞并转移到离心管中,15 000g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200μL PBS清洗细胞,离心并弃去PBS,涡旋振荡器剧烈振荡使细胞重悬。加入600μL核裂解液,反复吸放以裂解细胞。加入200μL蛋白沉淀液高速剧烈振荡20 s,冰上冷却5 min。15 000g离心4min,形成白色致密的蛋白沉淀。移上清(含DNA)至加有600μL异丙醇的离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15000g离心1 min,弃上清,加入600μL 70%乙醇清洗DNA沉淀。15 000g离心1 min,使用加样枪头小心吸走乙醇溶液,自然干燥10 min。向离心管中加入100μL DNA Rehydration Solution,65℃孵育1 h溶解DNA。

1.3.2 DNA的电泳检测

取3μL DNA溶液,混合1μL琼脂糖凝胶电泳加样缓冲液(含0.25%溴酚兰,40%蔗糖),上样于2%的琼脂糖凝胶(含有0.05μL/m L EB),100 V/cm电泳30 min,紫外凝胶成像分析仪下观察,拍照。

1.3.3 DNA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用蒸馏水将待测的DNA样品做1∶20稀释,充分混匀。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在波长为260 nm处调节紫外分光光度计读数至零,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样品260nm的OD值。

DNA样品纯度判断:以260 nm和280 nm的OD值的比值(OD260/OD280)判断DNA样品纯度。OD260/OD280在1.7~1.9之间的DNA用于后续实验。

DNA样品浓度计算公式:DNA=50OD260稀释倍数(μg/m L)

1.4 巢式降落式PCR(n MS-PCR)法检测LDLR甲基化改变

1.4.1 重亚硫酸盐修饰

使用Epigentek DNA甲基化修饰试剂盒。加130μL CT Conversion Reagent到含有20μL DNA样品的PCR管中,混匀。将样品管放到热循环仪上,按下列步骤操作:98℃,10 min;64℃,2.5 h。将上步样品加到含有600μL M-Binding Buffer的IC柱中,10 000g离心30 s,弃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加100M-Wash Buffer到柱中,10000g离心30 s。加200μL M-Desulphonation Buffer到柱中,室温放置15 min,10 000g离心30s。加200μLM-Wash Buffer到柱中,10 000g离心30 s。重复操作1次。将柱放在一个1.5 m L的离心管中,加10μL M-Elution Buffer到柱中,10000g离心30 s,洗脱DNA。

1.4.2 PCR反应

采用网上在线(http://www.urogene.org/methprimer/)和MethPrimer设计引物,LDLR外引物为上游:5'-TTTGGGTAATTAGATGTGGATT-TATG-3'为下游:5'-ACAAAAAAACACTCCCTCTAA AAAA-3',PCR条件:60℃30个循环后每循环降低0.5℃,于恒温下再进行20个循环,产物长度412 bp。甲基化上游:5'-TTTAGTAGTTGGAATTGTAGGTAT-GC-3',下游:5'-ACTTTAAAAAATAAACGAA-3';非甲基化上游:5'-AGTAGTGGAATTGTAGGTATGT GT-3',非甲基化下游:5'-CACTTTAAAAAACAAAA ATAAACAAA-3'。反应体系:Mix 12.5μL,upprismer(M/U)1μL,downprismer(M/U)1μL,DNA template4μL,Nucle-ase-Free water 25μL。反应条件:94℃预变5 min,然后采用降落式PCR程序,30个循环(94℃,30 s;62℃,30 s;72℃,1 min),再于恒定的退火温度下进行20个循环(94℃,30 s;47℃,30 s;72℃,1 min),最后72℃再延伸7 min。甲基化产物为151 bp,非甲基化产物为149 bp。反应后取终产物3μL在2%的琼脂糖凝胶中100V电泳30min,紫外线照相分析光密度。按如下公式进行结果的计算:甲基化%=甲基化(OD值)/[甲基化(OD值)+非甲基化(OD值)],每组实验重复3次。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NA的分离、浓度和纯度

抽提的DNA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凝胶成像分析仪下拍照,得到理想的DNA条带(见图1)。DNA的浓度在1.82103μg/m L左右,纯度均在1.8左右。

2.2 Hcy对内皮细胞、VSMCs和泡沫细胞中LDLR DNA甲基化修饰状态的影响

经nMS-PCR法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Hcy作用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72 h后,LDLR DNA甲基化程度随Hcy浓度的增高而增高,随着Hcy浓度从50到100至500μM,内皮细胞LDLR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了10.45%、9.97%、8.91%和9.78%,而平滑肌细胞LDLR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了11.65%、26.89%和13.16%,200μM Hcy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甲基化程度降低了1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皮细胞50μM和平滑肌细胞100μM组甲基化变化最明显(P<0.01),说明Hcy可增加LDLR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程度。

泡沫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cy处理细胞72 h后,随着Hcy剂量从50至100到500μM,LDLR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了12.38%、10.54%、9.87%和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0μM组甲基化变化最明显(P<0.01),说明Hcy可降低LDLR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程度。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是多因素在多层次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当今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6]。在AS的形成过程中,泡沫细胞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平滑肌细胞的活化、增殖、浸润、趋化及分泌功能的改变是AS形成的重要机制。因此,深入探讨研究这些细胞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将为阐明AS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视野。

Hcy已被大量临床及循证医学证实是AS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Hcy通过促进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干扰NO系统的功能等多种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7,8]。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体内主要通过甲硫氨酸循环途径进行代谢,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9,10]。Hcy的增加很可能通过干扰甲硫氨酸循环而改变DNA的甲基化修饰状态,进而引起基因位点的甲基化异常。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Hcy引起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LDLR基因启动子区DNA高甲基化。这可能是由于随Hcy浓度升高,加速了甲硫氨酸循环,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同步增大,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CH2-基团被转移至LDLR基因,引起LDL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从而抑制了LDLR的表达,导致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损伤[11,12,13]。然而,经nMS-PCR法检测泡沫细胞LDLR基因启动子区DNA呈低甲基化改变,这与以前报道个别高频基因表现为低甲基化的同时部分基因却表现为高甲基化一致[14,15],这可能是细胞企图扭转基因高甲基化的代偿反应,也提示存在更深层次的调控机制。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内皮细胞、泡沫细胞以50μM Hcy组LDLR DNA甲基化变化最明显,而VSMCs则是100μM Hcy组最明显,多次重复试验均提示这一效应,这可能是高浓度的Hcy因其强大的促氧化应激特性造成细胞伤害,其表遗传效应反降低。

低苯丙氨酸 第7篇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是最常见的的睡眠呼吸紊乱, 近年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C反应蛋白 (CRP) 水平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事件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通过测定OSA HS患者血浆Hcy、CRP的水平, 旨在探讨其在OSA HS中的变化及意义, 进一步了解在OSA HS并发症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选择2010年3至2011年3月在本院呼吸内科睡眠监测中心就诊均主诉有夜间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白天精神差、经常犯困等症状, 经多导睡眠仪监测并确诊的OSAHS男性患者30例, 年龄为37~76岁, BMI为23.0~34.5kg/m2, OSA HS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诊断标准, 并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将病例组分为轻、中、重度3组。其中轻度组10例, 中度组9例, 重度组11例。

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 并经多导睡眠检测除外OSAHS (AHI<5次/h) 的自愿健康成年男性20名, 年龄41~73岁, BMI为22.5~35.4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除外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恶性肿瘤, 急性炎症及创伤等。

1.2 方法

1.2.1 多导睡眠监测 (PSG)

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多导睡眠监测仪进行PSG检查, 采用德国公司SW-SM200c型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 (北京明思英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检查前24 h内, 受试者禁止服用安眠药, 禁饮酒、茶和咖啡。监测时间为自晚11:00-早6:00, 共7 h。

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 (SaO2) 、平均SaO2等指标。

1.2.2 Hcy、CRP测定

所有观察对象前一日晚于我院接受多导睡眠监测, 次日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5mL, 给予室温静置30min后离心分离血浆, -80摄氏度保存备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浆Hcy和CRP, 均采用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人试剂盒。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检测2次, 取平均值为有效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两变量间相关分析做直线相关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OSAH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和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

比较OSAHS组与对照组年龄、BM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AHS组血清Hcy和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有增高 (P<0.01) 。见下表1。

2.2 OSAHS组与对照组睡眠呼吸监测指标的比较

OSAHS患者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血清学指标水平及睡眠呼吸监测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OSAHS患者组AHI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睡眠呼吸障碍事件发生时最低血氧饱和度 (LSaO2) 、平均血氧饱和度 (MSaO2) 均明显降低 (P<0.01) 。见表1。

2.3 相关性分析

Hcy与AHI、CRP呈正相关 (r=0.526, r=0.121, P均<0.05) , 与最低SaO2 (%) 、平均SaO2 (%) 负相关 (r值分别为-0.480和-0.521, P<0.05) 。CRP水平与其AHI呈正相关 (P<0.05) , 与其最低SaO2均呈负相关, (P<0.05) 。

3 讨论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是一种含硫氨基酸, 是体内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 引起凝血功能和脂代谢异常, 近年来, 随着检测水平的提高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Hcy水平在动脉硬化和血栓性疾病发生机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血管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Hcy是一种血管标志性的氨基酸, OSAHS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增高, 可以说明OSAHS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本研究显示, OSAHS患者组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升高的Hcy水平与AHI呈正相关 (P<0.05) , 与最低SpO2、平均SpO2呈负相关 (P<0.05) , 与他们相一致。可能与OSAHS患者反复发生低氧血症影响了Hcy代谢中的再甲基化过程而产生高Hcy水平有关。再者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OSAHS发病与炎症状态有关, 而CRP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长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监测, 它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 炎性因子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OSAH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血CRP升高与反复的血氧不足和睡眠障碍引起的组织炎症有关。从本实验中也可以看出, 血清的CRP水平与AHI呈正相关, 与其最低SaO2呈负相关。

目前研究指出OSAHS一种全身性疾病,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及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但血浆Hcy和CRP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OSAHS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在干预治疗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闫巧焕, 吕英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关系研究[J].河北医药, 2010, 32 (2) :155-157.

低苯丙氨酸范文

低苯丙氨酸范文(精选7篇)低苯丙氨酸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辽宁省锦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