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第1篇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点)
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展示活动成果。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总结: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学习生字: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饿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3、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7、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宇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异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革命不彻底性,但是革命始终是向上的,《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女王、议会、首相、三者关系怎样?议会处于核心地位,但这一政治格局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才取得的,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2、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詹姆士斯图亚特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ewart)与第二任丈夫达恩利伯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儿子。他母亲的祖先从十四世纪开始一直统治苏格兰,出生后5个月,其父死亡,其母遭苏格兰贵族驱逐,流亡英格兰,詹姆士一世被苏格兰国内贵族加冕为王,称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
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议会和王权处于对立状态。集中体现在税收方面。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与英国法律政治传统严重不符,议会与王权之间斗争不断
《大宪章》 二 、革命的发生
1、背景: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162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162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以后的11年里没有召开议会,从而加剧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
1640,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议会上,资产阶级及其联盟新贵族,推出提高议会权力、限制王权的政治要求,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政权的政治要求和历史使命,查理一世派军队闯入议会,挑起内战。所以议会的重新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然而,共和国的权力却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三、 《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
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英国恢复君主制。但是君主权利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弟弟 詹姆斯二世,推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查理二世 詹姆斯二世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和女婿入主英国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__权利法案__》,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
2、《权利法案》的目的、内容、意义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内容:议会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等。
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向威廉三世、玛丽二世宣读“权利法案”
3、君主立宪制定义:
也称“有限君主制”,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指资本主义 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
与封建君主制的区别表现为后者是专制独裁,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显著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艰难曲折。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三)本课小结:
从1640年革命开始,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结果近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才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个过程说明,任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也是历经艰难曲折,才成功的。
(四)课堂练习: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
)
A.1640年
B.1646年 C.1660年
D.1689年
2、英国的《权利法案》实质是(
)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B.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3、确定1640年召开的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议员们拒绝通过征税法案B.议员们提出限制国王的要求C.英国发生了反对王室的人民起义 D.国王宣布讨伐议会
(五)板书设计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第3篇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通过播放影视资料使学生直观感悟历史。通过希沃助手展示学生成果,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吸取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入,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引入为什么要兴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怎么一回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在中国近代史上都产生
1 了怎样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洋务运动的代表、时间、及目的等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的答案
出示图片材料: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训练学生快速记忆,然后进入游戏环节。
二、洋务运动的活动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表格展示,利用希沃的放大镜进行趣味记忆。 展示相关军事工业的图片
2、创办民用企业
展示相关企业图片,利用希沃的聚光灯进行趣味记忆。
3、创办新式学校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泽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展示京师同文馆和洋务派遣的留学生图片。
4、建立新式海陆军
(1)19世纪60年代,组建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器练兵。 (2)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2 利用放大镜在大海里寻找当年的三支海军,加深记忆的同时再次增加趣味性。 出示相关图片。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的结局
教师讲述:洋务派为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结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2、洋务运动的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 材料二 湖北织布局的机器全部购于英国,投产后,日产棉纱100担,还远销国外。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失败最根本的材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所以,洋务运动没有 3 使中国富强起来。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巩固训练:
1、填空题
⑴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_______,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_______。 ⑵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支海军。
2、选择题:
由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汉阳铁厂 情感升华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他们学习先进成果,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挑战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更要奋勇向前.实现中国梦!实现强国梦! 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要拼搏
4振兴杯八年级历史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砚山中学 陈明 2048年9月25日
5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第4篇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
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
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第5篇
1、背景:
国际:
(1)政治背景:19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2)经济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3)思想条件:受启蒙运动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国内:
(1)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失败,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将学习的对象转为日本。
(2)经济基础:洋务运动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无变法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严复的进步思想宣传,为变法奠定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进步政治团体的成立(如保国会),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
4、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5、侧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君主立宪制。
6、序幕:公车上书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时间、地点:1895年,在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影响:从此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宣传变法:
(1)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
(2)组织强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定期集会讲演。
(3)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8、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国家富强。
代表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
内容:
(1)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打击了封建顽固派,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国防建设。
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
结果:
(1)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
(2)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失败原因:改革派没有掌握实权;封建顽固派实力强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改革措施操之过急等。
评价: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推动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直接原因: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4)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变法措施上的冒进和激进。
教训启示:
(1)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改革是艰巨的、复杂的;
(3)要学习谭嗣同,要有为改革的正义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辛亥革命又称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人物:孙武等
4、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5、名称的来历: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6、结果: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之时。
②目的相同,都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领导。
④结果相同,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⑤失败原因相同,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第6篇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背影》
差使[chāi shǐ]:指官职或职务。 ..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情况。这里指失业。
.奔丧[sāng]:料理长辈或亲属的丧事。 .狼藉[jí]:为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diǎn zhì]:(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赋闲[fù xián]: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游逛[guàng]:指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妥帖[tuǒ tiē]: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chóu chú]: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迂腐[yū fǔ]:指言谈和行为拘泥于陈旧的,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马褂[guà]:服饰名,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干[shì]:擦干净,抹干净。
.搀扶[chān]:指用手轻轻架着对方的胳膊或手
.颓唐[tuí]:指衰颓败落 .琐屑[suǒ xiè]:指细小、琐碎的事情。 ..惦记[diàn]: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举箸[zhù]:拿起筷子。
.祸不单行[huò]: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景象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yù]: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第十四课《白杨礼赞》
开垦[kěn]:荒地开辟
.锤炼[chuí liàn]: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主宰[zǎi]:对事情的变化有决定权力。
.倦怠[juàn dài]:疲乏,懈怠
..傲然[ào]: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 .倔强[jué jiàng]:刚强不屈,不轻易屈服 ..婆娑[pó 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的样子。
..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伟岸:高大挺拔
宛然[wǎn]:仿佛;很象。 .秀颀[qí]:美而高。
.鄙视[bǐ]:表示轻蔑、看不起的意思;
.妙手偶得[ǒu]: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 dǐ]: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g]: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yān]:形容 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yì]: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纵横决荡[zòng héng jué dàng]: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第十五课《散文二篇》
兴味:指趣味;兴趣;兴致。
洗涤[dí]:冲荡;清洗。
.卑微[bēi wēi]: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牛犊[dú]:小牛。
.炫耀[xuàn yào]:指夸耀。 ..茸毛[róng]:柔软纤细的毛。 .疲倦[pí juàn]:指十分劳累,困倦。 ..消逝[shì]: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繁殖[fán zhí]:指生物的滋生增殖。
..
凋谢[diāo xiè]: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
..遏制[è zhì]:指阻止,禁绝;制止。
..肆意[sì]:纵情任意,不受拘束。 .濒临[bīn lín]:紧靠,临近 ..俯瞰[fǔ 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深渊[yuān]:很深的水潭。比喻危险或困苦的境地 .星辰[chén]:宇宙中星星的总称。 .
第十六课《昆明的雨》
辟邪[bì xié]:指驱除邪恶; ..鲜腴[xiān yú]:新鲜肥美。 .
篱笆[lí bɑ]: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可作为障隔的栅栏。
..格调[gé diào]:指风度;仪态, ..乍[zhà]:刚,起初
.吆喝[yāo he]:大声喊叫或叫卖。
..暮年[mù]:晚年;老年。
.情味:情趣、情谊的意思。
苔痕[tái hén]:苔藓滋生之迹。 ..密匝匝[zā]:非常浓密的样子 .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釉[yòu]: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部编历史八上第21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