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商务英语阅读范文
领先商务英语阅读范文第1篇
武广高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和谐号”高速列车和牵引供电、列车控制等系统, 时速3 5 0公里, 从广州到武汉, 运营里程1069公里, 全程运行时间仅3小时, 行车密度最高可达3分钟/列。在2009年12月9日试运行时, “和谐号”高速列车曾跑出394.2公里时速, 创造了两车重联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说, 高铁技术含量非常高, 不仅仅是铁路, 还包括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客车制造等多方面技术。而中国的高铁技术具有的不是个别领域的优势, 而是集成优势, 能提供一揽子服务。此外, 同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 中国的高铁价格更为合理, 成本要比其他国家低两成左右。
过去的一年, 是高速动车组列车、高速铁路建设等重大技术进一步深化完善的一年, 是技术创新成果集中收获的一年, 重大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产时速3 5 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实现批量生产, 在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速铁路表现出优良的运行品质;深化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研究, 确定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方案, 并开始生产。
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技术创新成果, 依托京沪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 在线路基础、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列车控制、调度指挥、旅客服务等方面深化重点技术攻关,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通信信号和信息化方面, 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 S M-R) 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基于G S M-R通信平台的高速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初步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 T C S-3级列控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平台, 成功运用于武广高速铁路。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 (C T C) 应用范围不断增加, 货运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客票发售预订系统和货票信息系统实现优化升级。
据全国铁路工作会议透露, 截至2 0 0 9年底,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 跃居世界第二位。2 0 0 9年是我国铁路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投产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 0 0 0亿元, 超过“九五”和“十五”铁路建设投资总和, 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在建新线规模达到3.3万公里, 投资规模达到2.1万亿元。
领先商务英语阅读范文第2篇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由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组成。莫雷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使得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和内疚感加强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国内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有不少关于焦虑的研究,随着英语学习在我国越来越重要,焦虑也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引起中学、大学师生的关注。英语阅读理解训练是一个完整的目标语言学习任务,从对第二语言的文本材料的理解到结合背景知识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再到通过一定的相关练习检查阅读效果,包括了输入、输出两个方面。本文所探讨的英语阅读理解焦虑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恐惧。
2英语阅读焦虑的成因
2.1 文化背景知识不足 , 文化认同感低是引起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
高中英语阅读训练中,国外一些著名小说,经典美文,事实新闻经常被采用作为阅读材料,许多学生因为缺少这方面相关知识,在阅读中举步维艰。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试卷阅读理解D篇 , 涉及到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的评析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面又一个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平时对相关知识不注意积累,对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又知之甚少,遇到这篇文章就会紧张,影响阅读效率;如果学生对相关人物有所了解,至少在遭遇到这种题材时不会产生过度焦虑情绪。
2.2 词 汇 、 短语 、 句法 、 语法知识熟悉度不够 , 这是 造 成 阅 读 困难,引起阅读焦虑的直接原因
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短语就会感到焦虑。这些单词一部分是属于考试大纲范围之内的,由于学生对所学单词没有很好的巩固或者已经遗忘, 或者是学生对单词、短语的用法掌握的不够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一定比例的生词、短语可能超出考试大纲范围,这就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判断词义,从而完成上下文的衔接,确保阅读的顺利进行,有些考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形成阅读焦虑。同样道理,如果语法知识不扎实,对文章中的一些复杂句式,长难句缺乏分析能力,考生往往就只能纠结于个别词汇或者句子上,阅读速度受到影响,最终会在阅读上形成高消耗低产出,甚至影响到后面题型的完成。
2.3 平时阅读训练时急功近利 ,无法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不能否认, 高中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英语只是学生要应对的高考科目之一,所以平时留给学生完成阅读训练的时间并不充足。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平时阅读作业的完成中都是只关注量而不求质的提高。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下课间隙完成四篇阅读中的一篇。也有学生用2-3分钟时间完成任务10分钟的阅读量。甚至有学生直接随意填写一个答案应付老师对作业的检查。在考试的时候需要考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四篇阅读,学生既要注意速度,又想获得较高的阅读效率,结果就只能引起自身的焦虑,适得其反。
3英语阅读焦虑对阅读理解效率的影响
不同的研究者对焦虑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就焦虑的的强度而言,焦虑可以分为高度焦虑、低度焦虑、适度焦虑;就焦虑产生的作用而言,焦虑可以分为促进型焦虑和抑制型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焦虑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接近于抛物线的形式, 即高度焦虑和低度焦虑对学习者往往产生负面作用, 而中度焦虑也就是适度焦虑往往可以保持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和警觉, 有利于学习效能的提高。在英语的阅读训练中, 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思路的清晰和灵活,高效完成阅读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够增加学生对自身的话信心,使得学生敢于不断挑战新的阅读高度。
4克服英语阅读焦虑,提高英语阅读效率的建议
4.1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提高文化认同感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教师要利用一切条件, 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利用网络视频,影视作品,英文原著,事实新闻以及VOA,BBC广播中丰富的文化节目来满足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需求,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击,从而缓解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的阅读焦虑。
4.2 加强阅读焦虑调控 ,保持阅读中的适度焦虑
正如上文中所涉及的,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可以选择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适当的阅读材料在难度上应该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 这样的阅读材料既不会让学生觉得太容易而起不到训练的作用, 也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过高焦虑。另外,限制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连续完成四篇阅读理解题的训练而不是在课间利用边角料时间来应付作业。同时,对所练内容做到有练必批,并且及时反馈练习结果而不是让学生形成对练习结果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做可以模拟考试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紧张感。
4.3 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 高学生自信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题材类别的变化和多样性原则。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既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能够提高自信,对于练习成绩的反馈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全班讲评的同时,适当采用面批手段,对个别完成少理想的学生也要了解错选原因, 单独提供建议, 以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增加信心。
4.4 加强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的指导
有效地猜测词义,确保上下文理解无障碍。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单词前缀、后缀帮助学生记忆词义,扩大词汇量;利用定义线索,猜测词汇含义;利用近义词、反义词原则猜测单词意思;利用常识猜测词义。
做好阅读解题指导,减少理解困难,克服阅读焦虑。教师在平时阅读训练的讲评中要多多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文章体裁差异应用不同方法分析篇章结构,了解文章主旨大意,段落大意,洞悉作者写作意图,明确阅读理解题型,指导学生学会应对细节题,推理题等不同题型。
总之,英语阅读理解作为英语考试中一个主要题型,在试卷上占有很大分值,如何克服过度阅读焦虑,保持适度焦虑,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从而帮助考生在英语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摘要:随着高考对英语阅读理解题型部分的考查力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表现出极高的焦虑情绪,从而对阅读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对英语阅读焦虑的成因、对英语阅读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高英语阅读焦虑谈自身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领先商务英语阅读范文第3篇
1 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据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首先在阅读文章前先浏览一下全文是有必要的, 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结构, 为接下来的阅读做认识上的准备。学生应学会识别作者的写作目的, 作者写作此文章是为了描述、议论、劝说还是仅仅是为了娱乐?他是在摆明事实还是发表个人看法?是直截表明观点还是通过反讽等手段?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都是很关键的。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怎样通过各种线索识别作者的意图。浏览要看的是标题、小标题或副标题、任何的插图、图表;任何的黑体字、斜体字、底部划线字等等。因为这些文字和图表所表达的信息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题有关。其次, 在阅读期间要知道自己在读什么, 是否带着问题在读, 划出或摘记出要点, 或者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等。我们这样做表示我们有一个积极和主动的心态。高质量的阅读需要这样的状态做保证。同时我们还要有时间观念, 这可以增加我们在阅读时的紧迫感, 促使我们积极的思考如何为一个具体的阅读目标而用最有效的阅读技巧,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具体谈一下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在一般情况下, 阅读理解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先通读全文再答题。先看题目及四个选项再读全文。无论我们采用那种方法, 在阅读中, 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或句。千万不要纠缠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而影响掌握全文大意。做题时我们一般应采取的步骤是: (1) 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细节。 (2) 对文章后的题目, 要逐项进行分析比较, 排除非正确项, 从文章的本意中寻找答案, 要忠实于原文, 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根据, 想当然地进行判断、选择。 (3) 确定你所选的正确答案的内容能落实到文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句子。也可以利用排除法, 最后确定一个正确答案。 (4) 在做科普、史地知识短文 (客观真理性文章) 时, 可以联系平时学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这也是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
2 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日常的练习中有不少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人不会运用视力范围, 不会通过转动眼睛来移动视线焦点, 而是不停的转动头部;有人不会默读, 即使在阅读时不发出声音, 也在做无声的唇动, 口型就像读出声音一样;有人阅读是总是担心漏掉什么, 因此染上了不良的复读习惯, 频繁复读刚刚读过的一行词句或者阅读时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这样读破坏了句子的意群, 反而增加了难度。这些习惯大大妨碍了阅读的效率。因此, 要想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步就是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对所读的内容要有所了解。实际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对阅读的内容有所了解, 阅读就会变得容易了许多。要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不要被次要的细节所牵制。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并不需要阅读全文也能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只需要阅为完成阅读的目的而去读该读的部分, 比如说做出题目, 就可以了。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系统的问题并寻找解答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把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 以及材料的难度, 灵活的调节阅读速度, 运用阅读技巧;渐渐扩大词汇量;尽量加快默读速度, 不要自我朗读;以最少的眼动读一行字, 按一组一组的词而不是一个一个的词阅读;找出并理解重点字词和关键短语。如果我们使用的是自己的书和资料, 在阅读时就可以用笔 (最好是荧光笔) 划出重点的部分尤其是小标题、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对于每段中其他的部分, 我们也应选出一些重要的字词把它们标出来。
3 快速的阅读能力
尽管阅读中理解是关键, 但阅读的速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致关重要的。在考场上, 利用有限的时间, 阅读理解试卷内容正确答题。快速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自然形成的。因此,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 就要经常阅读, 天天阅读, 坚持不懈。还要积极主动地读、有选择地读, 明确阅读的目的, 对所阅读的东西做出预测等。我们会发现, 一旦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读, 哪怕速度没有提高, 阅读的时间也缩短了。但是阅读的知识难度应循序渐进, 我们对所读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对阅读大有帮助。因此, 阅读应从较简单的文章开始, 以增加某一学科的背景知识。在读的过程中, 按照意群去选择阅读的间隔和停顿, 这就是说阅读时眼睛的移动和停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进行, 而是一组字、一组字地进行。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不理解的词组, 要逃过去, 不能一会儿就翻词典常查词典会花费很多时间, 直接就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只要不是非常重要的单词或习惯用语, 只要不影响对关键意思的理解, 就不要查词典。有很多词或习惯用语, 会在读完整片文章后猜出来。在实际阅读中, 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 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 (中心思想, 加标题等) 和推理判断题, 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推断未知, 不能凭空想象, 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 不能就事论事, 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 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推断, imply暗示, suggest建议, indicate指点等。
意识到这些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就会更有针对性, 依据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进行限时阅读这样的强化练习。比如利用每天上课的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每次一篇文章, 后附几个问题, 做完后统一给出正确答案, 解决疑难问题, 不留后遗症。这样的训练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可随时纠正错误的阅读习惯, 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还利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总之, 要学好英语, 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阅读理解的问题, 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技巧, 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才能真正的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 这也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摘要:阅读理解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 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阅读效率的提高, 需要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技巧, 才能真正的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 这也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领先商务英语阅读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交互作用语言教学”理论应用于外语阅读教学,对我们颇具启迪意义。根据交互作用阅读理论,“文字含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文本中的符号,被动地等待读者吸收。阅读者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努力挖掘它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材料和读者是交互作用的。文字含义既不存在于语篇(text)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之内,它产生于两者相互作用之中。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若干变量,这些变量无疑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英语阅读中的诸变量及它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读者变量;语篇变量;作者变量;影响
一、阅读理解的变量
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形成语篇,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作者要把他头脑里的信息传达出去,让别人理解,他首先必须把信息形诸于文字,即编码,作者亦被称为编码者。作者一旦完成了编码过程,信息就以语篇的形式存在于作者的头脑之外。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但是,交际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交际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故障”,致使交际中断,信息无法传递。
1、读者变量:以往人们认为,语篇的含义就像杯子里的水,而读者的头脑则象个容器。语篇含义可以直接倒入读者的头脑里,读者则像海绵一样毫无保留地吸收语篇含义。根据这一观点,读者在阅读中的角色是被动的,他只需敞开头脑,语篇含义就象水一样注入其中。“交互作用阅读理论”则认为,文字意义并非被动地存在于文本之中等待读者解码的语言符号,恰恰相反,文字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
2、语篇变量:语篇变量是指句子的结构、长度、词汇密度,新概念的多寡、文章主题的难度和新颖度等。一个文本的难易程度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以上诸方面重合部分之大小。重合部分愈大,文本愈容易,反之则愈难。事实上,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阅读理解的目的在于尽量挖掘文本含义,扩大重合面。毫无疑问,语篇变量对阅读理解影响甚大。
3、作者变量:作者也是个变量。在写作之前,作者对读者的特点一定要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其特点,进行写作。这样,他所要传达的信息才会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否则就会出现误解或不完全理解,致使交际中断。
二、变量的影响
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意研究了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做到了有的放矢、采取了有效措施克服这些变量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影响,收到了较好效果:
1、在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中,作者变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不写什么或如何写。但是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以解决作者变量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影响。
2、语篇变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语言方面的和非语言方面的。句子结构、长度、语汇密度属于语言因素,而新概念、文章主题、新颖度则属于非语言因素,亦可称之为文化因素。在语篇中,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比如dog一词,显然是个词汇问题,属语言因素,学生认识这个词,应该说没有语言问题了,但是,当这个词在句子、甚至语篇中出现,学生仅知道它的汉语对应词是\"狗\"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它的文化内函(Cultural Connotation)。许国璋教授称此类词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我在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解决语篇变量对阅读理解的负影响;(1)深入分析难句、难词,强化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2)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和典故等,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例:Propaganda is the most terrible weapon so far developed.It is worse than poison gas.
Even with all the elaborate apparatus of modern publicity.Few readers could without notice write more of the biography of any living writer than could be contained on a postcard.
英国《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英语词典》(“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里,“Propaganda”一词的定义是:Propaganda往往是夸大了的或错误的信息,它是由一些政治团体散布的,目的在于影响公众,该词通常用作贬义。
英汉词典一般将“propaganda”译成“宣传”汉英词典里也把“propaganda”作为“宣传”的对应词。在汉语里“宣传”一词并无贬义,而英语里propaganda明显是贬义词。与汉语“宣传”一词比较接近的英语词应是“publicity”,有人曾建议将我国的宣传部门改译为“Publicity Department”。在例2中,propaganda是中心词,该词在英汉词典里又被译为“宣传”,学生如从汉语角度体会该词,将会出现理解偏差。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查全英词典,从词汇的英语释义中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3、读者变量指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内部信息或称非视觉信息、阅读水平、智力、动机、能力倾向等。其中背景知识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消极文化模式如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等和活跃文化模式如思维方式、观念体系、喜怒哀乐、行为礼仪等。我曾试用克拉申的“限制性阅读”法(即对学生实行阶段性范围指定阅读,通过熟悉语篇诱其动用已积累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以弥补他们背景知识不足这一弱点,效果颇佳。
三、总结
本文讨论了英语阅读中的诸变量及它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这是当代英语阅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笔者仅仅是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了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等人的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加拿大学者F·史密斯指出:“阅读的技巧实际上在于尽量少用眼睛。当我们成为熟练的读者时,我们就学会了较多地依靠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依靠我们的头脑而较少地依赖我们眼前纸上的印刷符号。”(F.Smith,1878-82:9)笔者的尝试仅仅是个开端,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达到史密斯确立的目标,还需进行艰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Nuttall,Christine,(1982),\"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Language Book Society/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P4-10.
[2]Krashen,S(1982).\"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
作者简介:朱建丽,女,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二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阅读教学。
领先商务英语阅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