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201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第1篇

老舍的小故事

19岁当小学校长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老舍还有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老舍三岁那年,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穷人洗臭袜子养活他。到九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一位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了他,老舍上学了,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慈善事业,把钱多多施出去。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刘大叔以肉身实践了“死而富有是可耻的”这一句几十年后才被人说起的话。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串子,身份差太远,婚嫁谈不上。但知道她没有定亲,令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了什么?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也或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儿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他千辛万苦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

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本不当户不对,现在更加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苦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她们家。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者更加心安理得。这叫什么道理?但这确实是道理。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门子用大花轿接回家去。我们很难知道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全是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走这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微神,一个没有故事的主题。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死后但愿葬在海棠树下,或着。。。。。。他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老舍还是与胡絜青结婚了~

老舍与周恩来

篇二:舒乙追忆父亲老舍

舒乙追忆父亲老舍:最是恋家人 | 凤凰网读书会如果一座城市曾经的辉煌、繁华甚至苦难与萧条可以在作家的笔下重现,那么毫无疑问,老舍之于北京,相当于张爱玲之于上海、昆德拉之于布拉格,或者狄更斯之于伦敦。茶馆、祥子,月牙儿,先生笔下各色虚构的人物构成了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北京,一个饱经风霜仍优雅、闲适、沉稳的北京。 一湖之间,大师远去,他年老羸弱,却有着文人的硬骨头,这骨头,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和文脉,亦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注脚。城墙还在,但已被扒开了许多豁口;花儿照开,少了疏影横斜的暗香浮动。本次凤凰网读书会请到老舍先生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和人民大学文学院长孙郁教授,就让我们跟最了解老舍先生的人一起,聊聊这位最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大师。

■要点

舒乙:《月牙儿》里“妈妈”的原型正是老舍的母亲

舒乙:老舍替绝大多数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民众发声

■文字实录

舒乙:《月牙儿》里“妈妈”的原型正是老舍的母亲 生下来老舍先生的时候,妈妈年岁已经大了,大概过了四十。老舍先生是她的幺儿子,排行第九。那个时候妇女都生得很多。生产的时候大出血,昏死过去。腊月二十三北京冷的要命,生下来就把这个新生儿扔在地下了,大家都在忙着救产妇。他的大姐知道妈妈又生小弟弟了,匆匆忙忙地由婆家赶回来,进门一看小弟赤身露体的给扔在地下,她一把就把他抱起来揣在自己怀里头。后来老舍先生写文章说“大姐的眼泪是我生命的洗礼。”她把他给救了。 老舍先生出生的时候家里还不是特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护军,是一个旗兵,这个“旗”不是骑马的“骑”,是旗人的“旗”。清朝政府有二十四个野战军,其中满族、蒙古和汉族各八旗。二十四个旗实行同一种生活制度和管理制度。老舍先生的父亲是一个旗兵,是皇帝的御林军,负责看守紫禁城。住在家里,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去上班。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的人派兵守卫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下五旗负责守皇城,皇城是什么呢?紫禁城外还有一道城墙,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全部都是皇帝的附属机构。老舍先生的父亲负责守这里,他的武器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大刀片,但是这个大刀片特别薄,哗啦哗啦的拿来练武差不多,实际上不能砍人。腰里头别一块腰牌,木头板儿上头写着四个字--面黄无须,面黄没有胡子,没有照片,只能靠文字说明外貌特征。

老舍先生的爸爸是一个烈士,后来我在故宫找到了一个庚子年间的抚恤名单,这个名单公布了十六个战死在天安门广场巷战中的人。其中第九名是永寿,被正式地记录下来。烈士的家人是有抚恤金的,但抚恤金少得可怜。清朝末年钱粮不能按期发了,发下来的也成色不足,于是老舍先生一家不到半年就沦为穷人。

老舍先生的妈妈是位很要强的妇女,她给别人洗衣服,洗臭得要命的、硬得不得了的店员的布袜子,脏衣服,常常被这些东西熏得吃不下饭。她的手非常粗糙,老舍先生写文章说,“要是用她的手背来给我挠挠背上的痒倒是挺好的,但他说不敢这样要求。”因为没有奶水,

所以他常常讲“我是靠我妈妈用糕干把我养大的”。什么叫糕干呢?北京到天津之间有一个杨村,杨村有杨村糕干,实际上就是用面做的一种类似压缩饼干的东西,用点热水,和一和就成糨子,就喂他那个。老舍先生很幽默,他说因为自己是吃那个长大的,所以长大了以后一脑子的糨子。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身体非常弱,弱到什么情况呢?他们的邻居后来反映说,这个小孩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一天到晚一个人偎在炕上,给他一个小棉花球或者一个小面团,一个人能玩半天。后来好不容易到四五岁才勉强能走路能说话,但是没有玩具。他说他仅有的玩具是在南房一个破屋子里头找的几个泥饽饽的小模子和两副涂了红颜色的羊拐。还有就是门外头大槐树上的吊死鬼,那是不要钱的玩具。他的妈妈除了洗衣服以外,还当佣人当女工,到学校帮着女老师打饭洗衣服做活计,这样把还孩子养大。 后来当然哥哥也走了,姐姐也出嫁了就剩他一个人跟着寡母,两个人相依为命。他一辈子都非常尊重他的妈妈。他说自己的性格跟妈妈特别像,妈妈是一个特别利索的人,性格直率,为人热情,需要帮助别人的时刻总是跑在最前面。他还说自己有过几十位老师,但启蒙老师是一个不识字的妈妈,她给了他的生命的教育。爸爸的小盒子埋在现在的海淀区明光村,妈妈经常背着小儿子,出西街门,走很远的路去给爸爸上坟。冬天的时候会在路上买几个热栗子给他抱在手里头取暖。到了之后把他放在一边,妈妈就开始抱着坟头哭。天上有几个乌鸦,非常悲惨地叫,天慢慢黑了,这时候妈妈有点害怕,背起他来就往回走,要走很长的时间。月牙儿出来了,他就看着月牙儿跟着他们走。所以他后来对这个月牙儿的印象很深,写过一篇非常棒的中篇小说,叫《月牙儿》。小说里的象征意象,就来自他小时候的印象。《月牙儿》里头的那个“妈妈”的原型是他自己的妈妈。

他经常讲自己小时候又穷又孤单,所以他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大家都知道他那些有名的小说、戏剧,绝大部分是悲剧。这跟他的出身有关系。我从事文学研究以后,第一个作品就是研究老舍的童年。想了解一个作家,必须知道他的童年,童年可能给他一辈子的印记,这对了解这个作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一个贫苦旗人家庭的孩子,到他该上学的时候妈妈没有办法,准备给他一个小筐子,让他到街上去卖花生米,稍微再长大一点就送他到店铺里去当学徒。哪知道到了七岁的时候,突然胡同里来了一个大人物,这个人叫刘寿绵,外号“刘善人”,大概这是一位大官大贵族。两家的祖辈有过密切的接触。舒家的妈妈比这个刘善人岁数要大,所以他管她叫大姐。“大姐,我知道你有个小儿子,跟我的女儿同岁,我女儿7岁应该上学了,我有一个私塾,可以领他去上学。学费、衣服的布料、课本你都不用管,我来出,明天就带着他上私塾。”这个私塾离护国寺旁边的小羊圈胡同只有半里路。正觉寺当时是个老道的庙。一进门有一个大殿,那就是刘善人的私塾,他把老舍先生拉着进了私塾,并由他来负责一切。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原因,老舍先生不可能成为知识分子。他从这以后,就慢慢的转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最后成了一位作家。他对这个刘善人感恩不尽。

抗战的时候,老舍先生到了重庆。而这位“刘善人”最后当了和尚,成了北京的一位高僧。他的法号叫宗月,宗教的“宗”,月亮的“月”,1942年圆寂。这个消息很快传到重庆,老舍先生写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宗月大师》,最后他提到,“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今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但是非常奇怪,他由私塾转到正规的公立小学以后,该上中学了,他上的是北京三中,但是刚上了半年,妈妈就拿不出钱来了。正好这个时候北京师范学校第一届招生。慈禧被“打疼”了以后,有着非常厉害的改良措施,比光绪皇帝原来提的要进步很多。其中一个很大的政策,就是在全国各地设新的师范学校,公立的,免费培养小学师资。一切课本一切课程设置学日本,学明治维新。这样的学校开始在北京招生,叫北京师范学校。招收50名,择优录取。老舍先生没有告诉他妈妈,偷偷去报名,一千人取五十个,他完全凭自己考试进去了。进去以后才发现,同班同学绝大部分是河北人,乡下的,口音很重,但是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原来北京人不怎么念书。

这个学校是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所以老舍先生没有大学的学历。但是这个学校特棒,先从待遇上说,一进去就发衣服,两身呢子制服、皮靴、帽子,住校,管吃管住免学费。所有的设施都是洋式的,手风琴、洋鼓、洋号,真枪实弹的军训,不要一分钱。所以当时口头上有这样的传法“师范、师范,白吃饭”。他是第一届毕业生,他进去以后特别用功,而且他口才很好。毕业的时候是1919年,平均总分第五,前三名派到日本留学,第四第五第六直接当小学校长,所以他这个第五名就被派到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那年他19岁。进门就跟妈妈说:“您可以歇下了,以后我来养你。”妈妈的回答是一串的眼泪,这样他算是走上了正规的人生道路。

老舍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治校有方,两年以后就获得晋升,当了一个收入丰厚的教育官,这个教育官叫劝学员。全北京市一共有四个劝学员。北郊一个,东郊一个,南郊一个,西郊一个,他是北郊的。城中间还有一个劝学长,一个五个人。这个是类教育职业,教育职业管中学小学,劝学员管私塾。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外所有的私塾归他一个人管。薪水也高,一个月一百四十块大洋,一个中学教员工资只有四十,最低一级的公务员是街上的巡警,一个月六块,要养家糊口还有富余,他一个人一百四。在当时绝对是个大富翁。

但是老舍毕竟是老舍,两年以后主动辞职了。他不愿意面对勾心斗角,想要每天陪着孩子,于是去了南开中学教书,薪水降为每月四十但是甘心。

舒乙:老舍替绝大多数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民众发声 后来,妈妈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走了55天,徒步经过整个河南到了重庆,和爸爸会合,这个时候已经1943年了。1946年他又走了,到美国讲学去,一住四年,解放了才回国。重庆解放了妈妈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也回来了。1950年在北京一家人团聚了,他就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小院子,不愿意离开家。开人大会、政协会,他从来不去住,连吃午饭都要回来,非常恋家。他在家里养花,挂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布置摆设,这样子一直到他去世。去世的故事太悲伤了,我不愿意说,他是这么成长过来的,中间经过了很多的波折,走了很多自己选择的道路,最后终于成了这么一个人。刚才孙老师提到的那些他的价值,我觉得都非常准确。我来补充一件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没有得诺奖之前写过法译本《四世同堂》的序,他在序里说他最喜欢中国作家是老舍。《四世同堂》让他想起了沦陷的巴黎,念起来特别亲切。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授予仪式的发言里说他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叫老舍,是一位中国人。他说老舍的价值在于为没有话语权的绝大部分中国穷人说了话。

确实是这样,旧中国97%的人是文盲,而且特别穷,于是就要闹革命。勒克莱齐奥说中国穷人的代言人是老舍,他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人民,了解了中国的悲惨,了解了中国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都喜欢讲“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认为他们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几个集大成者。当然鲁迅是没得说,孙先生是研究鲁迅的,鲁迅的评价严格地说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升也没有降,

更加符合他原来本身的面貌,还是有很多人研究他。郭、茅、巴、老、曹地位变化很大,有的人下降得很厉害。上升最猛烈的是老舍,现在老舍的读者大概跟鲁迅的一样多。 当时中国和苏联关系不好,大家知道当时的政治局以文人为主,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全是文人,他们说苏联在搞《猫城记》肯定是反华、反毛、反共、反文革,咱们得研究一下怎么来回击它。除了这几个文人政治局委员以外,还有一堆武人,黄永胜那一批人,还有谢富治,公安部长兼北京市革委会主任,他们让每个人去看一遍《猫城记》。解放后《猫城记》是禁书,一时找不到,他们就把解放前晨光出版社的找来。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苏联翻译这本书、捧这本书是反毛、反华、反共、反文革,直到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两个字:“未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 后来老舍之死跟这个也有点关系,红卫兵说他是“反共老舍”,拼命打他,最后很悲惨,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接回家以后第二天就出走投水。投水是他的人生观。我后来研究他,特别是研究他的身世,我就比较注意这个事情。抗战时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长,他发起了一个节日叫“诗人节”,把每年阴历的五月五号端阳节定为中国的诗人节。他每年要写一篇文章来纪念,1941年就写了一篇《诗人》,他说诗人可奇怪了,别人高兴的时候他老说丧气话,跟人家倒着来,而且平常奇装异服,头发长长的,怪得要命。别人悲哀的时候他大声地笑,可反常了。但是国家民族有祸患的时候,就会挺身而出,老舍先生用六个字来概括--“殉难、投水、身谏”,这个实际上是讲他自己的人生观。 1944年,日本人突然由贵州独山方向包抄重庆,重庆大乱。大家开始向西跑。由南京跑到武汉,由武汉到重庆,由重庆到西康跑,再往现在阿坝那一带跑。重庆有一个文人叫王冶秋,这个人是冯玉祥身旁的一个地下党。他跟老舍先生关系非常好,写了一封信由重庆寄到北碚,问老舍:“听说重庆大乱准备往西跑,你怎么办?”老舍先生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王冶秋居然一直保存着。文革以后老舍先生平反了,他把它拿出来发表,老舍先生信里是这么写的:“我看不出来向西跑有什么用,何况我又不知道我朝哪儿跑,好在嘉陵江近。”这个信说明了他的人生观:国家有祸患的时候他愿意去投水。所以当文革给了他这么大的侮辱,他决定投水。他在西街口外的太平湖那儿坐了一天,深夜自己走到水里呛水而亡。第二天清晨有锻炼身体的发现水里站着一个人,距离岸边不过四五步,那个就是老舍先生。他把自己的衣服挂在树上,人家翻他的兜,翻出了一张名片,他的名片就印了两个字“老舍”。 据说当天(1966年8月24日)有上千人去看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时候他67岁,如果他能像巴金、冰心、臧克家那样活到99,活到100,他肯定还有非常棒的著作问世。他晚年曾说过还有三部长篇小说要写,都酝酿好了。第一部自传,就是现在的《正红旗下》,《正红旗下》一共才写了八万字,11章,刚写到一岁就终止了。第二部写天桥,第三部写八大胡同。如果这三部真能让他完成,那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当时我们千方百计地把《正红旗下》他没写完的八万字给转移了,那时候冒了很大的风险,东躲西藏,文革后得以发表出来。老舍先生的一生非常悲哀,他那么爱国,那么热爱生命,对人民那么好,最后却是那样一个下场。

篇三:论童年经验对老舍创作的影响

目录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要求掌握的9个生字和词语,并能准确适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喜欢的部分。

3、认真体会老舍先生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对毛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生字、词语和多音字) 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导入(ppt播放猫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a、ppt出示词语,生领读,指名读。

b、多音字。指名说出课文中的多音字,组词。

2.小组讨论: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要求:说全句)--师板书

(三)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分析猫的性格特点。(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分析猫“古怪”的性格特点。(读中感悟)

一怪老实、贪玩、尽职

2.默读课文第

2、3自然段,想一想猫的古怪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怎么写的?用彩色笔画出来,仔细读一读。

二怪温柔可亲、一动不动

三怪胆小、勇猛

2、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中感悟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淘气----三个表示动作的句子。

a、耍个没完没了。 b、撞疼了也不哭。 c、抱着花枝打秋千。

(四)小结:这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出,胆小、勇猛,可爱淘气的猫,讨人喜爱吗?所以老舍先生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喜爱它。可是全篇提到喜爱了吗?这就是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得真好!

(五)拓展练习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第3篇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老舍的《猫》赏析:

《猫》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课文。学习本册第四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猫》是一篇精读的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它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

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眼中的猫。品读课文,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是不知不觉中让“你”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 语气显真情

课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第4篇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描写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祁老人一心为自己祝寿,瑞宣也背着因袭的文化重担而不能走向战场,只能彷徨犹豫。老舍的《正红旗下》则对旗人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过热”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樊骏先生认为,老舍“主要是从文化角度切入社会现实以至于整个人生的老舍在作品中特别挖掘人物与生活的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文化上的自我批判’寻求民族新生、履行思想启蒙的职责。”因而,只从政治角度、社会层面解读老舍的小说、话剧等文学形式是欠深刻的,最能捕捉到老舍精神实质的应是文化层面,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文学作品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个性、情采和审美特质的真实反映,是作家人生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寄寓着他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在他们所叙述的跌宕开阖、曲折多变的情节里,在他们所抒发的爱憎分明、入木三分的议论里,在他们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描绘里,无不浸透着其鲜活的生命汁液,显示着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思索。可以看出,文学教育除了承担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理论和技巧,使之娴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较有艺术味地传达个体生命的各种见地的责任之外,更要肩负起对学生灵魂的洗礼和跃升的重任,这也正是我要向名家致敬的原因,读后感《老舍猫读后感》。

读老舍《猫》后感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作者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的魅力。他生动细致,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特别是写猫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对比的方法,充分表现了猫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语言通俗晓畅。课文先讲大猫的古怪性格,很有特色。文中写道,它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都不搭理。既什么都怕,又十分勇猛。这一部分,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又具体分了三个方面,举出实例,来具体讲猫性格的古怪。讲其性格的每一个特点,作者总是能够举出一些猫生活中的实例来,使人觉得描写真实可信。说猫“老实”,文章中用了“的确有时候很乖。”一方面,肯定了猫的老实,另一方面又点出它“有时候”很乖,为下文讲猫“古怪”的性格,埋下了伏笔。“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儿也不过问”,勾勒出了一个乖乖猫的形象,但是,作者笔锋一转,讲到猫“贪玩”时,“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等语句,又把猫描述的过分的贪玩。如此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作者笔锋的转换,我们有了解到了猫的另一层性格,虽然贪玩,但是,它确是一直很尽职的猫。“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些语句,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尽职的猫。作者三转笔锋,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看似矛盾的三种性格,在猫的身上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第二方面讲大花猫高兴和不高兴的样子。先讲猫高兴时“温柔可亲”的样子。“猫“温柔可亲”表现在它会“蹭你的腿”“让你给它抓痒”“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说明作者非常喜爱猫,甚至把猫踩脏稿纸留下的脚印都看作“小梅花”。猫“温柔可亲”还表现在它会叫各种各样好听的声音,也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作者用“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几个词语来形容猫叫唤的声音,可以看出作者对猫观察得非常细致,也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它不高兴时,却是谁说多少好话都一声不出。说猫什么都怕时的“总想躲起来”,与勇猛时的“就是遇见蛇也干斗一斗”,彼此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怎么能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对猫性格的描述中,作者的语言完全不像是在描述一只猫,而像在描述一个人,一个作者最喜欢的孩子。

小时候的猫更加惹人怜爱。“耍个没完没了”、“摔疼了也不哭”、“绝不会责打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些词句,哪里是在描写一只猫,分明是在说人嘛!作者抓住了“可爱”、“淘气”两个词,为我们勾勒了小猫的形象。玩线团、玩鸡毛、装桌子、装门、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以及所到之处的“枝折花落”,无处不让人体会到小猫的可爱、淘气,以及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

老舍的创作故事范文第1篇老舍的小故事19岁当小学校长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