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201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1篇

1. 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 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2篇

一、环境管理

1.科室布局、设施设备符合《中国重症加强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1)应划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及生活区域。

(2)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15平方米。

(3)每个ICU最少配有一个单间病房,面积18-25平方米,有条件者配备负压病房1-2间。

(4)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或脚踩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房间至少每两床一套。

(5)病床间距符合要求,床间距>1米。

(6)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做到定时开窗通风,有条件者最好配备空气净化系统。

3.ICU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4.办公室、治疗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标识醒目。

二、人员管理

1.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2.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不少2.5~3:1,护理人员数量与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3.护理人员要经过ICU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和使用。 5.排班体现科学、合理、弹性化。

三、医院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醒目。

3.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进出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4.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别安置,特殊感染者应安置在单间病房或进行床旁隔离,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

5.未配备空气净化系统的病室应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空气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

6.做好病室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和物表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标识醒目。 7.落实ICU探视管理制度:

(1)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室内人员的过多流动。

(2)工作人员或探视人员进入ICU病房必须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外出时需更换工作衣、外出鞋。

8.工作人员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9.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11.留置管道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 12.患者转出后,医疗仪器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

(1)床单位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 (2)各种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消毒。

(3)呼吸机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后送供应室进行集中灭菌。

13.各类仪器设备及灭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等的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4.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15.按照Ⅱ类环境的要求,每月对病房空气,无菌物品、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四、质量管理

1.ICU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健全,并落实到位,

2.成立ICU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及时反馈,体现持续改进;并定期进行质量评析,有记录。

3.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等。

4.严格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5.严格落实《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持续24小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详细记录。

6.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

7.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正确的治疗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8.护理文书书写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标准》。

(1)护理记录内容需客观、准确、及时、规范、完整,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并

3 且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确、语言通顺、标点正确。 (2)每位患者均需建立护理计划;并能够根据病情及时修订。

(3)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效果记录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且具有连续性;护理措施能够体现时效性和个体性。

(4)护理记录每小时至少记录一次,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9.药品管理

(1)常备药品做到原盒存放、专人管理、及时补充。 (2)高危药品专盒存放,标识醒目,管理规范。

(3)急救车内药品、物品齐全、做到“四固定”,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4)严格落实毒麻药品制度,实行专人专柜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护士班班交接,有记录;毒麻药品使用中,如有残余量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 10.各种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班班交接,有记录。 11.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

12.落实患者安全管理目标(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全、危急值的报告等)。 13.制定并落实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谵妄等)。

14.制定、培训、演讲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电、火灾、猝死、误吸、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输液外渗、躁动、自杀、针刺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重大意外伤害等)。

15.落实患者转入、转出交接制度,详细做好患者的出入室登记。

16.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有记录。

4 (1)主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2)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主要包括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和活动等。

(3)患者及家属知晓相关的疾病、药物、特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4)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重视患者的功能训练。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共36例, 男31例, 女5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7岁, 从转入ICU到行气管切开平均 (8±3) d, 32例为昏迷患者, 4例为清醒患者, 24例进行机械通气。

1.2 诊断标准

起病于术后24h后;临床有发热, 咳嗽或 (和) 肺部啰音, 叩诊浊音等症状、体征, 胸片示肺部浸润性阴影;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咯脓痰, 气管吸出物、支气管刷检标本或培养检出病原菌, 有诊断意义的血清抗体阳性, 或有肺炎的病理学组织学依据。痰液培养由于受口咽部多种菌的污染, 结果仅有参考意义。

1.3 痰液的采集

36例气管切开患者先按常规吸痰法吸出较浅部位的痰液, 再用无菌痰液收集器从气管套管中插入较深部位, 吸取痰液后立即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3]。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特点, 见表1

2.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患者的治疗包括对原发病的治疗和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再根据痰液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性抗生素, 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全组患者治愈12例, 显效18例, 有效5例, 死亡1例。

3 讨论

ICU内肺部感染是指进入ICU72h后发生的院内感染。它发生于有基础疾病者, 多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受损, 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引起, 多数耐药。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 肺部感染占15%, 仅次于泌尿系感染居第2位, 但病死率却高达25%~50%居首位[3]。ICU病人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严重受损, 多个易感者集中相对窄小的空间内, 发生感染的机会比其它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菌的耐药程度更加严重。因此, 对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要求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本组病例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了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使患者恢复顺利[4]。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人工气道管理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对气道的温、湿化, 清除气道分泌物, 加强气道、气囊的管理, 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 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改进, 可有效降低ICU患者的肺部感染, 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患者痛苦, 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脑外科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 预防并控制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 观察我院脑外科36例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ICU患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总结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 并分析原因。结果 导致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基础疾病免疫力差,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生理屏障作用和无菌操作不严格等。结论 有针对性地对气道的温、湿化, 清除气道分泌物, 加强气道、气囊的管理, 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 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改进, 可有效降低ICU患者的肺部感染。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萍.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56~558.

[2] 刘领君.亲情服务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0 (34) :54~68.

[3] 潘美飞.长期留置气管套管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 2007, 29 (9) :1472.

[4] 林御贞.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6) :88.

[5] 周胜招, 邓明珠.浅谈手术室护士在围手术期的亲情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7 (2) :14~25.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至2010年入ICU的护生共84名,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21岁。随机分为2组, 传统授课组42名, 情景教学组42名, 经统计学处理, 2组护生年龄、学历、入学成绩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科挑选有8年以上ICU工作经验, 热爱带教工作的护师对护生进行监护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仪、微量注射泵、降温毯等理论操作技术。每周上2次, 4周共8个学时。传统授课组为带教老师讲解监护技术理论知识, 再进行操作演示、护生复习, 结束后进行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核。情景教学组: (1) 创建完整的病例。教师从临床收集资料, 精心准备好病例。 (2) 提前组织预习, 小组成员以提供的病历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 (3) 实践:分4人一小组, 提供该病例的情景, 明确分工。成员对该病人进行评估, 提出该准备何种监护仪器、如何对仪器进行评估并实施、实施后的观察及记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报警、结束后如何对仪器进行维护、其他护生现场观摩。要求20min内完成实验, 然后换组, 同时更换病例。总结评价, 教师组织护生进行自我评价及互评, 教师在讨论后给予评价总结。

1.3 评价方法

监护技术培训结束后分别给予2组进行监护技术理论及技能考核, 并对护生发放调查问卷84份, 回收84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见表1、2。

3 讨论

在ICU监护技术教学中应用了“情景教学”可以获得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能够明显的提高护生监护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 受到护生的普遍的欢迎。由于我国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护理知识是最基本的、成熟的、浅显的、原则的, 但绝非前沿的、最先进的, 因此在护生下科室后接触病人前对护生进行情景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实践能力, 并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3.1 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症护理学是一门横跨型的学科, 其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知识很多, 它又是一门临床型的学科, 有大量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1]。不断进行监护技术能力的培训, 有效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 充分培养其评判性思维提高她们的综合能力, 既帮助护生掌握监护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 又促使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更容易适应临床环境, 缩短了传统教学与岗位实践之间的距离, 使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变生动而有效。

3.2 提高了沟通能力

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大多数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无法发音, 此时护生与病人的交往过程中, 表现为护患沟通能力较差。虽然她们已在课堂对沟通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但是学生面对此种病人表现出不知所措、语言苍白。所以沟通理论和技巧必须与真实的病人及临床实践的需要相结合[2], 而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引导护生理解沟通理论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护生要不断体会和理解人际沟通的技巧, 反复进行练习和实践, 从而真正提高沟通能力。

3.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景教学的时间过程中教师要给护生设置一个教学情境。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 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况, 而智力困窘状况有利于护生进入病案情况之后积极的思考问题[3], 启发护生思维, 提高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景教学中, 教师设置了监护仪器出现的报警, 让护生去寻找和分析报警原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动脑、动眼相结合, 不断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大大提高了护生解决问题及应变能力。

重症监护室是抢救病人的重要科室,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护理道德、规范娴熟的监护操作技术, 才能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沉着应战, 收到良好的抢救效果。而情景教学则结合了护理理论与实践, 它能让护生在没有威胁的模拟临床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此外护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的答疑, 许多问题涉及其他学科, 这不但要求教师对专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而且还需要宽厚的知识面, 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教师在业务上的不断提高。

摘要:目的 探讨情景教学在重症监护技术教学中应用效果及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在本院ICU实习护生84名随机分组, 运用传统授课法和情景授课法来进行监护技术培训教学, 观察2组护生重症监护理论、技术考核成绩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解决问题及应变能力, 情景教学组对监护技术理论知识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 情景教学应用于重症监护技术教学的方法提高了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情景教学,ICU监护,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平, 王勤, 黄谨耘, 等.情景教学在急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9) :75~76.

[2] 高玉波.试论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3:218.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12月 (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 ICU患者128例为对照组,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46.78±5.24) 岁;体重45~85kg, 平均体重 (63.35±6.98) kg;其中男74例, 女54例。以2012年1月12月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 ICU患者132例为观察组,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 (47.12±5.37) 岁;体重46~84kg, 平均体重 (63.50±6.76) kg;其中男76例, 女56例。

1.2 干预方法

该院自2012年1月起对ICU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建立ICU护理风险监控委员会, 制定各项操作规程,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严格ICU上岗培训制度, 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素质。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对己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将其作为反面教育素材, 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 以便在今后的ICU护理工作中防患于未然。

对于意识障碍、烦躁患者, 酌情使用镇静剂, 并采用约束带制动, 防止发生坠床。避免患者的手部触及管道,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如因出汗较多而致敷贴松动, 应及时更换。对于神志清醒患者, 向其解释各种导管的作用和重要性, 嘱其活动时注意避免扭曲、压迫管道。帮助患者翻身时首先将引流管从固定夹上松解, 避免牵拉导致导管脱出[1]。

患者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加强呼吸道湿化管理, 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并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以防发生感染。

危重患者使用气垫床, 每2 h帮助患者翻身1次, 着力点注意避开骨隆突处, 保持床面平整、无异物。对于反复摩擦部位贴透明贴膜或包扎薄毛巾以保护皮肤。经口气管插管者避免牙垫压迫口唇, 经鼻气管插管者在鼻孔局部涂红霉素软膏。腹泻者及时清洗肛周, 擦干后涂抹药膏, 防止发生红肿、糜烂。对于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可点红霉素眼膏, 覆盖凡士林油纱。静脉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时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穿刺局部皮肤变化, 以防发生药物外渗。

ICU采取封闭的管理模式, 患者及其家属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情绪往往急躁、易激惹, 因而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应与家属加强沟通, 及时告知患者病情, 并解答家属疑问。向家属解释ICU管理制度,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ICU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需具备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将其对患者的身心危害和经济损失降至最低。

注:与A组比较, *P<0.05。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ICU日常护理工作中强化优质护理服务, 可有效规避ICU护理风险事件,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ICU护理风险中的作用,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该院自2012年1月起对ICU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以2012年1—12月ICU患者132例为观察组, 以2011年1—12月 (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 ICU患者128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ICU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ICU日常护理工作中强化优质护理服务, 可有效规避ICU护理风险事件,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优质护理,护理风险,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1) :70-72.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主要收治全院各科各种大手术后病人、危重急症。病人变化快、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病人, 且均为绝对卧床。ICU中100例患者经未优化的基础护理进行护理, 98例患者经优化的基础护理进行护理, 对比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

1.2 方法

1.2.1 完善和修订基础护理流程

包括 (1) 将湿度控制在50%~60%, 温度控制在24~26℃等,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2) 合理安排值班人员, 如参与基础护理的人员应包括1名高年资护士、1名低年资护士、1名护生、1名工勤人员, 保证基础护理可以安全、有效的执行。 (3) 严格按操作流程做好洗头、擦身、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基础护理, 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等。

1.2.2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护理水平

包括 (1) 做好护士入科后的培训, 做到一对一、手把手的教; (2) 在培训期间为病人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必须在带教护士的监督下进行, 以防因不恰当操作危害患者生命; (3) 每周由各科带头人进行授课, 授课的主要内容为各科常见病的基础护理, 急救护理等, 以及护理过程中的经验等, 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 (4) 定期做工作总结, 每周一小结, 每月一大结, 表扬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护士, 以调动护理人的积极性, 总结工作中的过与失, 使护理人员更加认真, 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1.2.3 强化“以人为本”的基础护理意识及服务理念

包括 (1) 通过适当的触摸和目光接触,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2) 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隐私权。 (3) 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增加患者家属的信任。 (4) 尊重是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患者为大手术后病人、危重急症, 护士应尊重患者, 使患者感到亲切, 改善患者恐惧、不安心理。 (5) 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适协调、开窗通风等, 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舒适的人性化环境。 (6) 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中, 以病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系统地运用于临床护理。

2 结果

2.1 院感的发生率

优化前医院感染人数为23例, 感染率为23.0% (23/100例) , 优化后9例, 感染率为9.2% (9/98例) ,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优化前抢救的成功率为73例, 感染率为73.0% (73/100例) , 优化后95例, 抢救的成功率为91.8% (90/98例) ,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提高家属、病人的满意率

优化前家属、病人的满意率为89例, 感染率为89.0% (89/100例) , 优化后96例, 家属、病人的满意率为98.0% (96/98例) ,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俗语说:“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护理工作在患者促进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性照护”的护理模式最初是由美国人华生 (Watson) 提出的, 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 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护[2]。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它以尊重个人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及生命价值为核心, 具有个性化、创新性及整体性的特点, 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可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基础护理是护理的关键, 是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桥梁[3]。护理人员应推崇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 学会尊重人、关爱人, 善于从患者的表情、言语、眼神及体态中了解他们, 满足患者的需求, 将人文关怀、人文护理的理念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4]。家属、患者满意率是对护理治疗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5]。因此, 在照顾好患者的同时, 应该多与家属沟通, 和家属一起努力, 争取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我们本次研究以优化ICU的基础护理, 从而改善护理服务为主线。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优化基础护理水平, 如完善和修订ICU的基础护理水平, 以病人为中心, 关心、呵护病人,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强化基础护理意识及服务理念等。通过对比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 我们发现基础护理经优化后可以显著降低院感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

总之, 经优化后的基础护理流程, 护理技能及护理服务理念, 在改善护理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标准化的全程优质服务”的理念, 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及实现人文精神的整体回归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完善和修订ICU的基础护理水平, 以病人为中心, 关心、呵护病人,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强化基础护理意识及服务理念, 对比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结果 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后, 可降低危重病人院感的发生率,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提高家属、病人的满意率。结论 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强化“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从而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才能保证整体护理质量, 从根本上改善护理服务,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照顾,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ICU,基础护理,护理服务,护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谢屹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A) :64.

[2] 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l~2.

[3] 刘苏君, 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4) :243.

[4] 丁炎朋.注重护理服务承诺的导向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802.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

icu工作中的标准预防范文第1篇1. 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