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艺术采风报告范文
安徽艺术采风报告范文第1篇
两周的湘西采风课程结束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们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观看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品尝了湘西的特色小吃,学习了很多的东西
湘西凤凰古城是一个美丽而又具有特殊的的小城
记得第一天来我们到凌晨5点多才来到吉首火车站,搭上了前往凤凰古城的汽车,天空还淅沥沥地下着雨,感觉好冷。当时我们整整15个小时没睡了,所以在前往古城的路上我们都沉沉地睡着了,直到古城我们才醒来。下车,首先迎来的是一阵冷风,天空还下着雨,就在这里我们认识我们的导游小周老师。他把我们带到了我们住宿地点,我们一共分成三户人家住白家大院-华龙宾馆-水上人家,都是哪里的住户自己家来的,住进去让人感觉很温馨。我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后就去吃早餐,今天是有安排的,所以不能睡觉,我们只好带着沉重的眼皮出发。当我们来到沱江时,我们的心都飞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我把一切疲累都忘记了,沉浸在古城的美丽当中。一条清澈的小江沱江,横跨在整个古城中间,江水清澈见底。沱江也称为凤凰古城的母亲河,这里的人吃水就是靠它,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凤凰人。沱江上还有一些小木桥,小石顿,石桥,方便过江。江里还飘荡着几艘小木船,有游人在船里嬉笑,岸边还停着好几艘。两岸的建筑更让人惊叹,每一间房子都是运用了古老的建筑方式,小青瓦,花格窗,雕花门,灰色墙,屋顶的四个角都雕上栩栩如生的凤凰,表示凤栖梧桐,是想把龙留下来。两边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还观看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正是这里的建筑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所谓吊脚楼就是有“脚”, 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 ,在河边的就伸出几只“脚”,支撑在水上,与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
在青石路边,一个头上绑着一大团深蓝色布的老奶奶吸引了我的目光,她坐在石板凳上,手里编织着花环,后来才了解到,那些头上绑布,身穿蓝色的人,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据说,她们头上的那块布有5-17米长,一圈圈包裹在头上,形成坨形。据我们的调查这中包布大概有45种。逛了一个下午,才知道,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是有做生意的,每一家都是旅馆。这里还是一个特色物品的一个好地方,比如绣花包,围巾,千层地鞋,雕刻物
在三江博物馆,我们真正领悟了苗族的服饰。苗族是以蝴蝶作为崇拜物,也就是他们的图腾。苗族的服饰有200多种,苗族的姑娘喜爱带银饰,喜爱红色,一般为圆领、长裙、长袖。在三江苗寨里,我们看到的是当地导游穿的一套苗服,上衣下裙,一身都是天蓝色的,裤脚和袖子都绣有花,领上绣有一只鸳鸯(代表未婚),披云肩颈上带有银项圈,头插银饰,带有耳环,非常漂亮。她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服装,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就是为了出嫁的那一天穿。银头饰,银项圈,百褶裙,刺绣每一件物品都是很精致的。我们参观了里面的苗族服饰,有很多的款式。还了解到苗族分花苗、红苗、白苗,个个苗族的服饰又有区别,例如,花苗喜爱绣花,服饰上面就有很多花鸟的图案;红苗喜爱穿红色的衣服;白苗喜爱穿白色的衣服。苗族的服饰图案丰富多彩,主要有花、鸟、草、鸡、凤、鸳鸯、动物、漩涡由于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所以他们所绣的每一个图案都是有寓意的:蝴蝶代表“福”;鹤表示“长寿”;
老鼠、鱼、青蛙、石榴、葫芦指多子多福;用金边锁住的蝴蝶、花、凤、龙则把富贵留住。苗族的服饰图案还很讲究,未婚的苗家人服装是绣花、草、蝴蝶、单鸳鸯,而以婚就绣鸳鸯、龙、凤;未婚的男子衣服上是有5个扣子,以婚则7个扣子。苗王的服饰也有些区别,衣袖、下摆、裤脚会特别大的,所以去苗寨,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苗王。苗族的女孩子都是很会刺绣的,她们从小就开始学,因为当地的习俗是这样的,手工活越好就会嫁的越好,不会刺绣的女孩子很难嫁出去。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苗族以前的劳动工具、住宅、生活方式、习惯等等。
在凤凰古城里,我们学习了蜡染和刺绣。蜡染是在一家叫蜡魂的店里学的,在那里我们第一次接触蜡染,感觉挺新鲜,好玩的。蜡分有蜂蜡和石蜡,一般的蜡染画都是以蜂蜡与石蜡3:7来用。古老的蜡染工艺是从贵州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一直流传至今。蜡染用的笔,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用的笔,它是一种钢刀,因为蜡比较容易凝固,用钢刀便于保温。一般的蜡染都是用白布,也有用其他布的。首先在布上打草稿,然后在把烧融的蜡按着先前画的图案自由的在画布上画画。如果想画冰裂纹,就在画好蜡的布是用手抓一抓,就会形成不一致的痕迹。把弄好的布扔进染缸里染,如果需要不同颜色,则要染多几遍。还了解了一
下印染和扎染,三种是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的。
刺绣,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古时称为“女红”。我们由一位老奶奶教的,老奶奶从5岁开始就学刺绣,老奶奶店里的刺绣都是她自己绣的,还收藏了一些清朝的刺绣品。苗族绣法有干绣、辨绣、锁绣、贴绣、镶绣、打结绣(疙瘩绣)、锡绣、冯绣。我们还学会了打中国结、盘扣。
来到张家界,我们先后观看了土家绣庄、绣华山馆、军声画院、土家风情园。土家绣庄里,珍藏了好多精致的刺绣作品。那里的刺绣是用丝线,一针针地刺绣而成,有的甚至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幅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恍如是用笔画的。我们还亲手拿针体验了一些刺绣,感觉不简单啊!土家风情园,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土家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土家族是一个母系社会,由女的来当家作主,连建筑都是根据女孩子的身高来建的。男孩子要是看上了那个阿妹,就得要为她干上9年的苦力,做三件事,建造一间房子,学一门手艺,为阿妹打造一套银饰(吉祥三宝、筷子、碗、勺子)。土家族非常崇拜虎,所以他们是以虎来作为土家族的图腾。那里最有趣的是一座九重塔,也是一座著名的吊脚楼,是世界吉尼斯之最,楼上盘绕着一条雕刻的木龙,是用来雨天收集雨水的,然后至龙嘴的地方流出,龙嘴的下方有几只大小不一的蟾蜍张开嘴蹲着,从龙嘴流出来的雨水就会被蟾蜍接住,根据雨水的多少而流进不同的蟾蜍嘴里。那里的酒也很神
奇,装在竹节里面的,没有口子,不知道是怎么灌进去的。还观看了,当地的哭嫁,织锦,银饰而
秀华山馆和军声画院都是以沙岩画为主,了解了一下沙岩画的制作工具,都是生活上的东西。
安徽艺术采风报告范文第2篇
短短两个星期的采风结束了,但是都还没有回过神来,还想继续游荡在北京,慢慢欣赏他的古老与现代。
北京,对于一个生活在小城市的我来说,是一个充满诱惑、繁华,而又忙碌的地方。北京虽然离我家很近,每次放假回家都会路过,但是总是往返于火车站之间,不曾留恋。对于北京的印象,还是很小的时候,陪同爷爷奶奶去爬香山,看红叶。
不管怎样,北京一直都是我甚至身边的朋友们的理想之地,是我们的乌托邦。好朋友们坐在一起,总在畅想着以后都聚到北京,忙碌、潇洒的过生活。所以借这个采风的机会,我没有走的很远,我只是想慢慢的游荡在首都的大街小巷,领路他独到的魅力。
品尝过北京地道的美食佳肴,品味过北京地道的豆汁儿,欣赏过残留的名胜古迹,看过形形色色的时尚男女,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热闹街道北京的确有许许多多神秘吸引我的地方,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记录、罗列。我无法用相机及时将我看到的美好事物一一收录其中,唯有凭借手中的笔,以文字的形式拼凑我看到的点滴感受
作为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然不会错过与服装辅料大家到。而服装辅料,也是一件服装的重要元素。因此,采风的第二站,我选择的是北京最大的辅料市场----大红门服装城。各式各样的服装辅料一下子冲进了我的眼球,乱花渐入迷人眼。见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服装辅料。我想如果将这些美丽的元素与服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融进服装中,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琢磨的问题
798这个名字一直在我耳边出现,一度想去的我,这次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虽然一路颠簸,很复杂的路线,足足耗费了两个小时的车程,最终还是到了798这个艺术的殿堂。
798位于北京的东北角,原为原国营798等电子工业的老长区所在地。面积达60多平方米。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化的新地标。
这个原来是工厂,现在被改造成充满着困惑与不满、理性与感性、灵感与冲动、探索与实验等多种成分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大公园。新压好的柏油马路两边是依据着每个工作室的拥有者不同的兴趣爱好装饰过的空间,工厂里的主结构是不能改变的,但风格是自己的。从天窗上洒落的阳光落在铺着木地板条的地面、水池和坐椅上,就象那些透露了作者心思的每一件画作或是摆在透明玻璃柜里一件件精致的陶器一样,清新又淡雅。而我这个身上带着世俗味道的人走在这些作品中间,不免生出了些许感触。这一路上和同去的朋友们也在困惑的探讨着现在的作为。
我在798参观中感受到的就是798的与世无争,艺术家只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十分悠闲。没有导游,没有太多的讲解,只有需要你自己去体会艺术的魔力。当然,艺术无需语言。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过去的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并没有因为出现什么“毛主席万岁”、“发动阶级大革命”等等标语,出现过去工业生产的标志烟囱,出现掉砖掉瓦,甚至出现农民的驴车(当然是改建时拉板砖的)而影响798的美感或是营造美的氛围。相反地,于一种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独具匠心,不知不觉地,似乎已感觉不到任何一方,古老与现代,工业与艺术,完美结合!这种感觉,恐怕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倒。还有,另外一点我印象也很深刻,那就是798的幽默。这种幽默有的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的在街头的布景中。每个笑点似乎都那么自然。绝了!而对于注重幽默,仍然存在的其他厂区也给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要不,有些幽默可能都不会看到。
紧接着,我又去了我一直向往的南锣鼓巷。在我的脑海中,一直觉得,南锣鼓巷像故宫一样,红色的砖墙,许多历史残留下来的四合院。一片庞大宏伟。但是,直到到了南锣鼓巷,我才知道,那只是一条很小很普通的小巷子。所以导致我和朋友在街道上来回走了三圈都没有看到这样一条小小的街道。可是,一进到南锣鼓巷,我就被里面热闹丰富繁荣的景象吸引了。南锣鼓巷这边开了很多个性小店和酒吧,这里的酒吧比起后海的洋酒吧要低调,和谐一些;老外不少,估计大部分是来旅游的。这次胡同游,最大的收获也就是逛这些个性小店了。小店里的饰物记录着我们想到而又难于出口的一些经典语录,还有怀旧的一些物品,早到文革时期,近到80后小时的一些玩具等等。反映了北京人叛逆而又有些超脱于世的性格特点。但是,从那里出来,总觉得不是我想想的那样,而更多是的越来越严重的商业化。但是 我不得不说锣鼓巷应该是一个很成功的将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地方。南锣鼓巷并不是仅仅属于那些喜欢享受生活,追求品质的小资分子的,它是包容的,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浸染在这种文化的海洋中。可能现在的南锣鼓巷已经不是一个被贴着“北京”标签的东西,它是很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综合的产物,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巷子里找到一些属于老北京的气息,这种老北京的氛围和现代感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行走于纷繁都市中我们有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不管怎样,晚上等我再上网仔细查看南锣鼓巷时,发现,不管那里如今的变得怎样的商业化和世俗化,里面蕴藏的历史文化是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赏析的,我想,如果再去南锣鼓巷,我一定会发现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东西,更深刻的了解幽深的古巷文化和我们的老北京。
之前,家里人就和我说,到了北京一定要看看没有看过的雍和宫。所以,听家人的意见,我抽出了半天的时间来到了位于北京东北角的雍和宫。
雍和宫是藏从佛教格鲁派寺院(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藏语:dGe-lugs-pa),俗称黄教),位于北京安定门内雍和宫大街,占地面积约计六万六千平方米(市制合九十九亩七分地),有殿宇千余间。布局大体分为东、中、西宫!(想来亲王的房子,果然大啊,搁在现在也没法比啊)。雍和宫原为雍亲王府,是清代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为其四子允祯修建的贝勒府。它雍和宫本来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于1694年为他的四子胤祯贝勒修建的府第,1723年,这位王子当上了皇帝,他的家照例搬进皇宫。于是他就把雍和宫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寺院。可想而知其府邸有多大,RMB25.00门票挺值的!允祯,即清世宗雍正皇帝,当了皇帝后,才改名为胤祯!所以,雍和宫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在亲王时期的府邸!现代话说,就是住宅!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1725年)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1725年)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雍和宫是藏传佛教,而鸡鸣寺是汉地佛教!所以逛完以后,最大感觉就是佛像长的太不一样了啦!大家去鸡鸣寺时候,看到的佛像大多,我自己感觉是佛像呈现雍容华贵,柔和静谧,仪容端庄,嘴角略带一丝微笑,头向下俯视,与礼佛者、游客的目光相互交流!但是,雍和宫密宗殿中单身大威德怖畏金刚、东配殿中的六臂勇保护法、降阎魔尊(又称地狱主)等造像一反汉地佛像慈悲平悦的面容,大多呈狰狞与怖畏状,这就是佛与菩萨慈悲六道,扫除世间贪、嗔、痴、爱及修身过程中的坎坷魔障而显现的愤怒之相。看的人感觉,威严耸立!
大家听说过“欢喜佛”吗?在李熬的书中曾经提过的!他的造型很是特别啊!雍和宫现有的密宗造像中还有一些呈裸体状极双身拥抱状,不少地方都冠以“欢喜佛”的名称。曾经在书上看过对“欢喜佛”的介绍!书上是这样说的:其实“欢喜”一词并不准确,裸体像不是展示色情而是清净、无染、脱俗的像;至于双身像中的男相与女相,并不刻意指世间男女相交时所谓的“欢喜”,而是说金刚本尊以无畏的气概、威猛的力量超越一切束缚与魔障后内心发出的喜悦,这就佛家说的“法乐”与“法喜”。雍和宫的双身佛像并非一尊,其中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上乐金刚、密集金刚都是双身造型,用“欢喜”一词,一是笼统二是低俗。其实双身佛中,多以男相代表智慧,而以女相象征方便与禅定,二者相拥喻意悲智结合,定慧双修的理念。看来佛教真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啊!此番去雍和宫偶最兴奋的发现!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的神话中 “太阳神阿波罗”吧! 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每天都要驾着由四匹神马拉着的太阳金车周天巡行,把光明和温暖带给全世界。^_^ 我们中国也有哦!叫“光明天母”,光明母其原本现相是今天所教的三面八臂相。这个化相的其中一面是猪面,他骑在一辆由七头野猪所拉的金车上。这七头猪形相十分凶猛、恐怖,尖牙露出嘴外。猪的身上不断化出大大小小的化身,吃尽一切病毒。这七头猪其实并非凡俗畜牲,而是光明母之智慧化现。光明母的心放光照向我们自己,把我们生命中的非人、人、兽、魔、病、战争、盗贼等劫难全清除了,并把欲加害我们之人、非人、魔、仇乱、盗贼及猛兽等的心变成慈悲的心。听说,以前,真正的日本忍者也修她,是因为她有隐身法等。佛教实在是博大精深啊!
雍和宫是一个七进的庙宇,有着皇家殿堂的格局。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香烟,烟火很旺盛,间或有几个红衣的喇嘛从庙里出来,进入旁边挂着游人止步的院落。在游客中也不乏其他不同装束的僧侣。想必这也国民眼中的天安门一样的神圣吧,至少也是是IT世界的中关村。当然,庙外有无数的商铺和游商在经营着与佛事活动有关的各种物件。想必其中冷暖也是他们自知吧。同样,庙内也有无数经营各种香烛之类的小铺。在这里有很多外国游客,这些观光者大概是慕名前来的,不过大多数还是国人,从衣着和语言中就能感到他们的大部分来自各地,当然也有不少常驻北京的多少有些口音的各色领子的人们。这些游客中没见有一个外国游客区烧香拜佛,中国人也分为游客级和虔诚的朝拜者,而这些朝拜者中又以女性居多,游人甚至在庙外的大门起就跪拜,还看到了两个老年妇女(因为特征比较明显)是逢殿必跪拜。由此,让我产生了关于宗教信仰的感想来。
首先,什么是宗教、宗教信仰?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是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挂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及其复杂的,一方面与民间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夹杂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内容。宗教新信仰多属于原始宗教的子让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同时有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是多种信仰交融并存,并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风格。其次,对国人的宗教信仰的怀疑。这些雍和宫的朝拜者,是在许愿,还是坚持朝拜。他们会不会仅仅是想从神仙那里的到自己能够实现的愿望,难道对神仙们的供奉仅仅是几株香而已,他们可以用这种信仰的力量维护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行为吗?在我所接触的人中,信奉某种宗教的人,仅仅是想从那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西方人手持圣经起誓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中大部分是真诚的;当中国人对着某个神仙起誓的时候,我对其中少部分会相信他们是真诚的。
随后,我赶去了北京时装周。有幸到了浩沙杯比赛的现场,在后台看到了优秀的比赛作品和选手,感受到了后台的紧张气氛,和选手们为比赛忙到最后一秒的情景。那天晚上回去的很晚,但是躺在床上还一直回味刚才得忙碌,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紧接着,进入老北京的最后一站,是现代版的老北京-----三里屯。因为临走前再寝室看完了新片-----《我知女人心》,看到影片里的主北京是三里屯,我更是要迫不及待的想体验那里的时尚。
三里屯当然早已经成了一个象征。它的“酒吧街”的形象其实打开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夜生活的空间,给了中国城市的夜晚一个具有活力的形象,让北京人晚上有地方可去,可以在漫漫的长夜中打发掉那些时光。所以,说起中国的夜生活和酒吧,三里屯是不能绕过的。但是,我去时,还是白天,只能匆匆走过,唯有高耸的商业建筑,时尚的品牌旗舰店还在我脑海中不停地闪现。多想以后再有机会,深入其中,白天闲逛,购物,夜晚,坐在酒吧中,听着忧伤的小曲,看看身边的人。深夜,在无人的繁华街道上大声唱,放肆笑。但是,即使有那么一天,我也必须不会忘掉明天的繁忙,不能忘掉未来的目标。
安徽艺术采风报告范文第3篇
这次北京之行增长了不少知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让我看到了一座现代与古典结合的非常完美的城市。走出车站时,因为沿途劳累,新鲜的激情已经褪去,只想赶紧好好躺下补一觉,刚到北京时并没想象中的那么令人兴奋。 来到北京第一个参观的就是国家美术馆,早上8点半就在宾馆楼下集合,到达博物馆的时候已经快9点半了,大家站在博物馆的下面显得非常渺小,果然和想象中一样的壮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一共是4层,真的是太大了,走了整整一天,里面的一些珍藏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有很多国外友人送给我们过家的一些纪念品,还有很多具有收藏意义的文物。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博的透视和平面模型展厅,里面有很多国博的平立面设计图,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深深的感觉到了设计师的那种伟大的精神。
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宜家家居,这是学室内设计必须要来的地方。这里的家具风格几乎都是秉承耐用、简约、设计独特,所以别的家具城很少能出现同款式的,我个人就特别的喜欢。它的质量真的很不错,是什么材质,都能很清楚的注明。由消费者自己选择。样式也特别的新颖,真的是琳琅满目,特别吸引人,有好多东西都让人爱不释手。各式各样的沙发和床等家居最为吸引人,无论是样式还是使用性都非常的好。还有一些小家居摆设,都有种让人看了特别想带回家的感觉。看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家居让我对家居设计有有了一种重新定义,做好室内设计需要对一些家居的东西在细节方面特别的注意,让家具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设计出和谐的作品。
16号我们来到了北京最具艺术气息的宝地之一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位于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来798的大多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年龄大多在20到30之间,大专以上学历的居多。走在这里面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国外的参观者,所以这里真的是很受欢迎并且也是非常值得来的地方。观赏了许多西式的别墅还有一些艺术作品,又逛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饰品店,来到这里感觉自己都有了一些艺术家的气息,里面的工作室都是不同风格的建筑,还有一些风格各异的咖啡馆也特别吸引人的注意,有许多的艺术作品和建筑风格都是我以前没有见过和想到多的,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17号我们来了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这里是所有美术生梦寐以求想考上的大学,来到这所学校都感到特别的荣幸和光荣,我们参观了一下它的美术馆,里面有好多美术作品还有一些特别有个性的艺术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很浓烈的艺术气息。有很多学生和老师画的国画还有油画,也有很多设计方面的作品,色彩和光的一些方面的研究,室内外的一些效果图作品展等等。在美术馆的楼下有一个小书店,我们进里面参观了一下,并且买了两
本书作为纪念。不得不说的是央美的建筑,几乎所有的教学楼都是深灰色的,看上去十分的有威严,它给人的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感觉。我们也拍了好多照片作为留念。
19号我们去了宋庄画家村,画家村位于郊区,离我们住的地方真的是好远,坐车就将近一个半小时,但到了画家村大家才深深感受到来这个地方的含义。宋庄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富于包容性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她成为了投资办学的理想之地。随着宋庄艺术群落人数的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社会认可,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也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繁荣。十年前还很偏僻的村镇,现在却是饭馆林立,甚至已经有了若干中小型超市。走进画家村的商业街,那宽阔的街道,装修风格各异的店铺,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地道的北京农村。来到这里真的是完全被它的艺术色彩所感染了,画家村真的是让我们这些艺术生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最后我们来了圆明园,它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在这里我们拍了很多的照片作为留念。来了皇家园林有一种收缩不出的感觉,可能是它的残缺美吸引了我们,让大家流连忘返。记得去圆明园的那天特别的冷,先是下起了鹅毛大雪又是下了一会儿雨,不得不感慨一下首都的天气真的是变幻莫测,但是游客还是很多的,观赏了许多烧毁的石头文物,那些石头都特别的高大,真的难以想象它烧毁之前的样子,一定更加的壮观。
安徽艺术采风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集歌谣、舞蹈、乐器于一体,广泛流传于我国淮河流域。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基础,他们正处于思想、形体以及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花鼓灯民俗艺术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以及运动形式,对培养我国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身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就如何更好地根据花鼓灯的价值特点,有针对性地普及与发展芜湖市青少年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花鼓灯;青少年;舞蹈教学
一、引言
当前,文化生态保护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热点。在青少年教育当中,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淮河流域,安徽花鼓灯文化是传承最久、保留最为全面的集舞蹈、灯歌以及乐器为一体的重要舞蹈形式之一,并与安徽省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带有浓郁的淮南流域民俗特点。每年安徽花鼓灯节都会聚集众多的表演者、参与者以及观看者,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徽花鼓灯的熏陶。而教育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不仅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还肩负着国家兴衰的重任。我国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身体塑造时期,学习民俗文化能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让安徽花鼓灯课程进入青少年学习的课堂,对保护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花鼓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安徽花鼓灯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安徽花鼓灯文化是从西汉开始到宋代发展成熟的古老文化形式之一,其经过多年发展蕴含了我国六朝十代的文化基因。我国舞蹈大多数兴盛于唐朝,在唐朝进入艺术的高峰期,安徽花鼓灯同样也在唐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唐朝的尚武文化到宋朝的重文轻武,社会风气以及社会习惯剧烈变革。安徽花鼓灯继承了唐朝的舞蹈美感,融入了宋朝宫廷队舞,引进其他民俗舞蹈中的竹竿,变通为岔伞灯,对花鼓灯舞蹈起着舞队以及念白、领舞的作用。宋代的宫廷队舞与民间的花鼓灯舞有着密切的联系,汴梁的豫南文化受江淮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到了明清,安徽花鼓灯同其他民间歌舞转变相同。当时众多的民间歌舞都引入了戏剧、戏曲成分,安徽花鼓灯同样在这个时期引入了戏曲成分。在这个时期,一人的击唱舞蹈逐渐转变为放溜子、打五件的舞蹈形式,再从该形式进一步转变为二至三人的灯歌舞,最终演变为如今的花鼓灯歌舞、戏曲的形式。安徽花鼓灯在历代文化的积淀中逐渐演变并在六朝十代的更替中保存下来,成为安徽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
(二)区域文化价值
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广为流传的综合性艺术,主要以舞蹈为代表。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环境和习惯不同,花鼓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安徽花鼓灯文化具有浓郁的江淮文化特征,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与转变,现已成为当地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当前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男性的架鼓舞蹈,二是女性的兰花舞蹈。安徽花鼓灯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花鼓灯歌、灯鼓灯舞蹈以及花鼓灯,而花鼓灯舞蹈是安徽花鼓灯的主要表现。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部分包括盘鼓、大花场和小花场三种艺术形式。大花场是指情绪舞蹈,是由多人集体表演;小花场是指抒情舞,由男性的鼓架子和双人或三人女性的兰花表演;盘鼓是指由舞蹈、武术以及杂技结合的表演。
(三)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是表现民俗特征的重要媒介之一,被我国民俗学者们誉为民俗界的活化石。特别是民间的传统舞蹈,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俗,与民族文化、民间习俗相互融合,是民间风俗的重要表现。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蕴含了“安徽人将伞喻为天,将灯喻为人,将鼓喻为神”思想观念,这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天、地以及人文独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
三、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
普及程度调研
(一)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低
在对芜湖市学习舞蹈的青少年进行调研后发现,许多孩子表示对安徽花鼓灯并不了解,有的表示从未听说过安徽花鼓灯。由于花鼓灯发源在淮河以北,而芜湖地处淮河以南,所以对于花鼓灯的学习与普及方面力度较弱,并且花鼓灯采风活动、相关讲座与花鼓灯继承人教学等交流活动也开展得较少,所以导致了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的状况。
(二)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
通过对芜湖舞蹈大众教育(培训机构、少年宫等)调研,笔者发现,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在中国舞的学习中,绝大部分是学习舞蹈考级教材,采用的教材基本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教材、华彩中国舞考级教材三种,在这些教材中并未涉及到安徽花鼓灯相关的学习,因此导致了芜湖青少年在学习舞蹈中很难接触到安徽花鼓灯。舞蹈老师也并未将安徽花鼓灯应用在教学课堂中。
(三)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中发展前景强,学生兴趣高涨
在芜湖市各类舞蹈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安徽花鼓灯作品出现在舞台上。安徽花鼓灯是安徽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许多舞蹈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安徽花鼓灯的教学,并进行作品编创,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安徽花鼓灯,力求传承与延续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
四、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花鼓灯作为安徽省独特的艺术种类,应当融入于青少年的舞蹈教学当中,根据安徽花鼓灯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与青少年身体发展特点,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的青少年舞蹈教学中,有一点常常被老师们忽略,那就是理论知识的传导。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完舞蹈后,并不清楚这个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其中蕴含的精神含义,导致学生在跳舞时无法做到传情达意。因此,老师可以先通过文献等理论进行教学,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背景以及风格特征等内容,并了解花鼓灯舞蹈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以及民族文化价值,再以放映安徽花鼓灯作品、讲述安徽花鼓灯历史、描述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等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展开后面花鼓灯舞蹈的教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节奏引导
安徽花鼓灯的民俗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花鼓灯舞蹈风格是由独有的节奏与独特的动作结合而成。不同的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该舞蹈要通过独有的特点广为流传,那么就必须要重视该舞蹈的节奏性。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教学当中,首先要重视花鼓灯舞蹈的节奏。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教授舞蹈动作练习的教师以及进行锣鼓点教学的老师要在教学当中,根据鼓点节奏融入感情教学,让青少年在学习花鼓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带上感情。在进行锣鼓点教学时,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着重讲解锣鼓点节奏的强弱、快慢,解释为什么进行到该步骤时锣鼓点要放缓或放慢节奏。在进行动作舞蹈教学时,老师要着重讲解动作、脚步的内容,通过节奏感染学生,通过感情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表演花鼓灯舞时所表达的情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多方位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花鼓灯教学当中,花鼓灯的传承与教学通常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然而在现在网络及多媒体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应着重考虑多媒体等网络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在社會当中优势的硬软件资源,如通过录像、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刻录光盘或者网盘存储等方式将花鼓灯优秀教学内容进行资料存储,在进行花鼓灯教学之前向青少年播放。在教学当中,通过动作分解录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步骤拆分教学,以帮助青少年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各个动作要领。充分利用多媒体、小视频等方式加深青少年群体对花鼓灯舞蹈的印象。通过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强花鼓灯教学的力度、拓展花鼓灯教学的教学渠道,以期更好地调动青少年花鼓灯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安徽省花鼓灯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江淮地区文化,蕴含着独有的历史价值、区域价值以及民俗文化价值。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注重安徽省芜湖市青少年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学习,对传承本土文化以及发扬本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花鼓灯的教学是一种摸索式的教学,要注意普及花鼓灯知识,根据花鼓灯的特色节奏进行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互联网以及云视频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教学,培养青少年尊重民俗文化、热爱民俗文化的民族情感,使花鼓灯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万哲旭.数据分析与比较: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钮瑞.在实践教学中探析幼师花鼓灯舞蹈教学的创新[J].家教世界,2015(22):55-56.
[3]杨浩.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之多维度延伸——谈安徽花鼓灯网络资源库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118-120.
[4]高莎.“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3.
[5]李岩.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鼓架子的训练价值[J].辽宁高职学报,2009(9):71-72,80.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艺术采风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