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1篇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

主备人:王利平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重点

领悟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难点

感受五位壮士的献身精神,并从中受到教育。

第一课时

一、动情激趣,情境导入

二、预习反馈。

1、听写生字词,理解词语。

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收集到的资料。

三、大家齐探究。

1、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五壮士”是哪五个人?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

想象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完成填空,并据此分段。

接受任务(

)(

)(

)(

)

三、大家来展示

四、归纳小结

五、拓展延伸

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或者《狼牙山五烈士》?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壮士?

六、看我行不行

1、积累文中的成语。 写五壮士的:

写敌人的:

2、我还知道描写英雄的成语。

3、我会写出几个表示看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词语大闯关:

1、 先用“√”勾出带点字的读音,读了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读。

嗖(sōu shōu)的一声

斩钉截(jiã jiē)铁 绷(bēng běng)得紧紧

大吼(hǒu kǒu)一声

2、填适当的词。

( )的山路 ( )地瞄准敌人( )的力气 ( )地躺着尸体( )的怒( )地完成任务 ( )的喜悦 ( )地打

3、在课文中划出下面词语,并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满腔怒火 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昂首挺胸

大举进犯 横七竖八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4、这些都是表示看的词语,你还能想出几个来吗?

如:眺望 、俯

你也来写几个:

二、句段大挑战

1、划出课文

2、

3、

4、6段中描写五位战士动作、神态的句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们不妨可以仿照写一写,你会发现“原来我也会写这样棒的句子!

例句: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仿写:

4、狼牙山五壮士最让你刻骨铭心的一个镜头是 。为什么?

5、狼牙山五壮士最让你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 。为什么?

三、课文理解擂台(合作探究)

1、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壮士”?

2、 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3、采用画画和注释的方法图示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经过。

(四)课外拓展

收集抗日战争英雄故事或英雄人物故事,并在班级里交流。

教学反思:

13、小英雄雨来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

主备人:王利平 学习目标

1、会认、写本课生字,正确读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

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 难点

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圈出并读准 “晋察冀、还乡河、苇絮、黝黑、笤帚、泥鳅、背诵、子弹、打扮、脊背、枕头、防备、歪歪斜斜、吆喝、唧唧咕咕、嘟嘟囔囔、推推搡搡、枕头”等词语。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一部分一部分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品读感悟课文

1.思考: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

①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的部分,反复品读,边读边画,思考:这些部分的哪些句子打动了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深深地吸引了你呢?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点点、圈圈、画画、写写。

四、课文学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认识了雨来。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扮演角色对话)

五、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

3.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六、达标测评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wěi xù jìn chá jì wāi wāi xiã xiã ( ) ( ) ( ) piāo piāo yōu yōu zhěn tïu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晋( ) 耍( ) 挣( ) 慌( )飘( ) 普( ) 要( ) 睁( ) 谎( )漂( ) 喘( ) 瑕( ) 妨( ) 却( ) 端( ) 揣( ) 假( ) 防( ) 劫( ) 湍( )

三、我会填词语,我来谈感受。

1、鬼子已经( )到树底下,伸手( )住雨来的脚,往下一( ),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 ),( )起来,( )回到屋里。读了这段话,我觉得鬼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开的时候,( )的芦苇上好像盖上了一层()的白雪。风一吹,( )的芦苇就( )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 )的芦花里。读了这些段话,我觉得芦花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 )次。正是由于雨来________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 啊 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 雨来没有死

(2) 鬼子军官用中国国话问雨来小孩 问你话 不许撒谎

五、我能理解理解下面的段落并完成练习。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1.“半天喘不过气来”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4、我的战友邱少云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

主备人:王利平 学习目标

1、认识“伪、歼”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句,感受邱少云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词语

kîng zhì( )kã sîu( ) wěi zhuāng( ) hōng jī( )sōu chá( )màn yán( ) mián bù( )niǔ zhuǎn( )xīmiâ( ) shēn yín( )jī dîng rãn xīn( ) jiān miâ( )

2、词语解释 “391”高地:

楔入: 袭击: 潜伏: 山坳: 火力警戒: 纹丝不动: 居高临下:

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4、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用“?”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

2、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想想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个伟大的战士。

4、找出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三、展示点评

四、拓展延伸

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邱少云叔叔说。那课后就以《邱少云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目,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五、当堂检测

1、写近义词。

坚强---( )屹立---( )迷糊---( ) 洪亮---( )控制---( )伪装---( )

2、体会句中“才”字的不同意思。

(1)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2)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炮火 发现( ) ( )的敌人 准备( ) ( )的战斗 出现( ) ( )的意志 ( )命令 ( )的教训 【知识链接】

邱少云简介: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1931年生。1949年12月25日(18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25日(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日(21岁),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同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一等功,并与1953年6月1日授予“一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教学反思

15、紫桑葚

课型:预习+展示+讨论

主备人:王利平 学习目标

1、认识“葚、蠕、豁、役、眬”5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简要复述课文。 重点

读懂课文,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难点

简要复述课文。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多读几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做到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并给带点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

)桑葚

蠕动豁.口

战役.. .

蒙眬.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3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写下来。

3、搜集交流许世友将军以及孟良崮战役相关资料。

(二)学习探究

1、自主合作学习,试着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许世友将军在激烈的战役中一定要做这件事?

(2)研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出感受,小组内交流。

阅读提示:抓住文中描写许世友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许世友将军的崇高精神。

(3)回读课文,你发现本文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与同学交流。

(4)简要复述课文,同桌两人相互交流或全班交流。 复述提示:在进行简要复述课文时,要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简要的复述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 、展示与反馈

3 、作业设置: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

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相关链接】

关于孟良崮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蒙阴东南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1947年5月上旬,国民党军三个兵团共十七个整编师,由临沂、泰安一线分三路向东北方向推进,企图压迫解放军华东野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13日,当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突出到蒙阴东北坦埠附近时,华东野战军发起猛烈攻击,于14日将该师分割于孟良崮山区。蒋介石忙调约十个整编师来援,企图解孟良崮之围,均遭顽强阻击,未能得逞。激战至16日,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军所谓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全部歼灭,击毙师长张灵甫,歼敌三万二千余人,完全取

得了胜利。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2篇

1、我要通过学习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我争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在学习中我会激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想去了解更多中国的“世界遗产”。

学习重点:我要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 )和( )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深入地认识了解长城。

二、走进课文,了解长城

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写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仔细读一读课文,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1.品读课文,寻找“奇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我通过认真读文,知道长城很“长”。你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__”作者把“长城”比作 ,写得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长城的“蜿蜒盘旋”,在这里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________。从“一万三千里”我读出了长城 好长呀!好雄伟呀!

②我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长城这种雄伟气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我通过细读这一段,能把表现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这些特点的词句用“ ”划出来,如:巨大的( )和( )。也理解了长城的( )和( )。我觉得长城的设计实在巧妙,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 ②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能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么巧妙的设计能出自劳动人民,真叫人惊叹!我要和同学一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一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一段,我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我要把他们付出血汗和智慧的句子画出来反复品味,如:“数不清的条石” 等。

②每每读到这些话语,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想大声朗读,以此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叹,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

2、感情诵读,赞美“奇迹”

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我想带着感情认真地读一读,还要把我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三、学完课文,感受美:

我眼中的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中的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伟大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链接:

读外国名人参观长城后说的话,读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五、自选作业:

1、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长城。

2、我要搜集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合作探究】

阅读文本

建议:小组展开,采用多种形式,边读边勾画,要有感情、熟练。

文本探究

探究一:作者远看长城是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相关句子:

个人体会:

探究二:作者登上长城,看到长城有哪些构造? 列举具体构造:

解析指导1:它们的位置、样子和作用是什么?根据文字和图片画出示意图,尝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

解析指导2:你若是登上长城,目睹长城的雄风,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探究三: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导3:查找“奇迹”一词的含义,体会长城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到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

解析指导4:把在文中找到的相关语段,读一读,用双色笔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加以体会。 从“数不清、无数、一步一步、抬上”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

),表达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因而发出了(

)的感叹。

体会“凝结”一词,说说这里指的是(

)和(

)相凝结,凝结成了(

)。为什么用“凝结”一词。

探究四:

课文作者采用哪些观察顺序来描写长城?

解析指导5:

句段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句段2: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哟普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句段1中,表示角度的词语是(

),句段2中看出作者观察点的词语是上述两段,作者分别从(

)和(

)角度观察长城,所观察到的长城特点用句段中的词语表示是(

)和(

)。

句段2介绍长城的构造时,作者以(

)为中心,分别介绍了(

)、(

)、(

)上的相关构造。作者在这段中采用了(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部分)顺序来写。(正确的下面画横线) 综合探究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小组展开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解析指导6:第

一、从历史上说,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讲,这一工程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可以通过"孟姜女"的故事了解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个角度看,长城可以说使我们历史的屈辱,是古代君王残暴、懦弱的表现。

第二、从巨大的工程量来说,是个2000多年,劳动人民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了这样宏伟的工程,不得不让每个中国人深思,我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同学们还可联想一下汶川地震、甘肃的泥石流等等。来进一步体会我们民族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1、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崇(cïng)山峻岭

凝(níng)结

陡峭 B、堡垒

气魄(pî)

屯兵(bīn) C、嘉峪(yù)关

盘旋

打仗(zhàng)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美好

② 赞许

③ 地名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青年朋友。(

)

浙江嘉兴的南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

)

① 聚集

② 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三个年轻人报名参军。(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3、读课文中的段落,完成练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额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带点的词说明作者由(

)联想到了(

)。

②、用“﹏”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③、画“”的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长城与劳动人民。

建议:可用积累到的名言警句或古诗词表示。

4、拓展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望断:望尽。 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你最喜欢那句?为什么?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2011-11-23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7、 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2011 年10月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

1、

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

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

凝(

)

杖(

)

魄(

)

峭(

)

蜿(

)

疑(

)

仗(

)

魂 (

)

俏(

)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第五组课文单元导学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以后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让学生充分感悟“世界遗产”的魅力。

第17课《长城》导学案

科:

级:

四年级

题:

型:

时:

两课时

间:

10月30日

主备人:

修改人:

审核人:

邹春莲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方法:

预习提示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集体交流、讨论朗读品味反馈、检测

学习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预学案:

一、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预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布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1、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总体特点。

3、了解作者的观察思路和文章的整体脉络。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堂环节

我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3分钟)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1 、检查新词认读情况:

2 、强调字形难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师重点强调:

①容易读错的字:旋、隔、屯、垒 ②容易写错的字:崇、嘉、慧、魄

3 、解释新词: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4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1、用多种方式认读新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瞭望口、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血汗、智慧、凝结、气魄雄伟、奇迹

2、 ? 用熟悉的识字方识记生字。

3、 ?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4、选择喜欢的段落汇报初读情况。

)

三、自主合作,初识长城。

(20分钟)

1、让学生根据学案小组交流,完成自学。

2、汇报交流: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知名轮流朗读。

(2)说说整体印象。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独一无二。

(3)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四、检测、反馈。(7分钟) 我们来填一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练习: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什么意思? 本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

)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

),第二自然段(

)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

)。第三自然段展开(

)。第四自然段(

)。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1 、在阅读中深入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气势雄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长城。

课堂环节

我的想法

一、复习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汇报。

二、细读探究( 26 分钟)

出示学案,自主学习:

(一)、远看长城。填句子1,分析作者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写作。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二)、近看长城。交流问题

2、3

(三)、有长城想到。指导有感情品读重点句: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在 崇山峻岭之间 蜿蜒盘旋。从 东头的山海关 到 西头的嘉峪关 ,有一万三千多里。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说话训练(6分钟)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为什么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吗?

推荐一两名小导游介绍一下长城。 汇报交流

四、反馈、延伸,读写结合。( 6 分钟) 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17 长城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血汗智慧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稽首、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盛气凌人”等词语。

2、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4、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预习《雷电颂》《短文两篇》《组歌》。 预习导学

一、资料链接:

1、郭沬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我们学过的作品有 天上的街市 ,另外还有 、 、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二、字词过关(见配套练习册)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汇报情况

1、小测试 给下面加点的字加拼音或有拼音的写出汉字。 睥睨( )( ) 污秽( ) 迸( )射 虐( )待 踌躇( )( ) 鞭挞( ) 罪孽( ) 稽首( ) 执niù( ) qiáocuì( )( ) kuì( )赠 真谛( ) Cuǐcàn ( )( ) 镶qiàn( ) 酷xiào( ) 长xū( )短叹

1、 整体感知课文

读了三篇文章你有何感受?

二、 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雷电颂》中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的相同点是什么?

4、作者借飞蛾扑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5、作者借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6、《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精讲点拨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课后提升

1、 自主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4篇

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二、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五、教时安排 1214课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从小女孩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二、预习学案

预习达成目标: 1、我会读:

蜷着

乖巧

火焰

捏着

橱窗

哆哆嗦嗦 闪烁

裂缝

灵魂

暖烘烘 火柴梗 2、我会辨:

僵(

) 蓝(

) 橱(

) 梗(

) 蜷(

) 疆(

) 篮(

) 厨(

) 哽(

) 倦(

) 3、我知道: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____(国家)作家______写的,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在课文中小女孩____次擦燃火柴,她分别看到了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找出相关段落读课文理解: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地五次划燃火柴?五次划燃火柴小女孩看到的幻象分别说明小女孩当时怎么样?她想得到什么?课文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充分读出来。

2、读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文末两个“幸福”是怎样认识的?请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二>深入理解探究: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或人物命运的感受。 <三>拓展升华:

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你写几句话送给她吧!

四、课堂检测 <一>、我会连:

幻想

渴望

现实 美丽的圣诞树

温暖

冻死 慈爱的奶奶

幸福

痛苦 喷香的烤鹅 食物

寒冷 美好的地方

爱抚

孤独 温暖的大火炉

欢乐

饥饿 <二>、我会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_____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_______次幻想。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说明了小女孩当时__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__;第二次看到了_____________,说明了小女孩当时__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_____;第三次看到____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_____;第四次看到了___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_____;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小女孩命运的____________。 <三>、我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幸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和段落。

2、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海那边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现实:寒冷 饥饿 不快乐 孤单 死去 悲惨

幻象: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幸福

七.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二、预习学案 预习达成目标: 1、我会读:

立柜 生锈 摩平 皮袄 揪着 稀粥 逮住 地址 邮筒 暖炕圣诞节 礼拜 揉皱 眯缝 耸肩 一缕 撇嘴 匣子 耷拉 醉醺醺

2、读准人名(动物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阿里亚希涅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日发略维夫 菲吉卡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 3、我知道: (1)《凡卡》是____(国家)作家______写的,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4、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找出相关段落读课文理解:凡卡回忆了哪些场景?你有什么体会? 2、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二>深入理解探究: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或人物命运的感受。 <三>拓展升华:

了解凡卡悲惨的命运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shēnɡ xiù dú dǎ piě zuǐ ( ) ( ) ( ) chōu yē dǎ jiǎo ( ) ( ) <二>、我会比

锈( ) 摩( ) 吭( ) 耷( ) 绣( ) 魔( ) 炕( ) 耸( ) <三>、我理解

凡卡在写信的同时还插进去了叙述哪些内容?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续写《凡卡》。

2、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谁是最幸运的》。

六、板书设计: 凡卡

城市生活 (插叙) 乡村生活 苦 对比 “乐” 悲惨

《鲁宾孙漂流记》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预习学案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三、导学案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课堂检测

1、鲁宾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克服的?

2、你喜欢鲁宾孙吗?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五、课后作业: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住──搭简易的帐蓬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防御

孤独──救助“星期五”

勇敢坚毅 机智勇敢 乐观积极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预习学案

1、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2、我不解

三、导学案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⑴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⑵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检测

1、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2、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课后作业: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5篇

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61个,规范书写4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从文字中发现美,在头脑中浮现美,在朗读中表现美。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3.在学文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4.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积淀美,并付诸实践。 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教材,应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利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秋游,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用树叶等制作书签、

识字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 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 多种形式读。(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 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 认读字音。

2 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 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 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 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 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

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

立秋

中秋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

(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重点字音: 梨 笼 颊 浪 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 灯 作 字 苹 丽 劳

(二)识记字形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黄山奇石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教学用具: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去过黄山吗?黄山之美,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伟,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乃黄山“四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板书:黄山奇石。请齐读一遍课题。

二、运用课件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三、观察完图,初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四、认读生字词。

五、接读课文,生评价。

六、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七、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配乐读出情。

八、小组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生答。

老师用“奇特、有趣”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板书:奇特、有趣)

2、那么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块奇石,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起解决,好吗?

3、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顺序依学生回答的为准。)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一生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还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一生读)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有趣?试一试(一生读)老师帮你一把,给你配上音乐来读,一定会更棒,谁想来试试?(一生读)齐读。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有趣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乐读。试背一遍。

(4)金鸡叫天都:生说。课文没有插图,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找生读。配乐读。齐读一遍。

6、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找生读最后一段.

7、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8、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黄山上的石头可真奇特有趣呀!并且还有许多石头等着咱们去给它起名字呢!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

9、你喜欢黄山吗?那老师现在就带你去游览一下黄山好吗?这次咱们就不单单看奇石了,还记得老师上节课讲的黄山四绝吗?除了“怪石”,还有什么?(生答)好,同学们等不及了吧!请看录象。

10、美不美?请你们带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11、下面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12、检查背诵。

13、同学们,黄山石奇特、有趣,黄山更美!其实,祖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这么著名的风景区,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有关的课外书。另外,告诉大家,下一单元就有一篇介绍宝岛台湾风景秀丽迷人的日月潭的文章,课下同学们可以先睹为快!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三、处理课后题。

四、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奇特 仙桃石

猴子观海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 教学反思: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信息资料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这只是初读,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就要加以表扬,不能要求过高。) 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三、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 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三、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

(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五、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巩固所学,达到学用结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七、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

(写字是学生的重要技能,尝试之后,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增强写字效果。)

八、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四、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五、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七、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八、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过程建议: 我会认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交通支招一支笔九龙坡龙头巨龙龙舟

要求请求凡人凡是平凡利用利益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过程建议

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学生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板书设计: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6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能源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但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解决能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

2.通过学习知道太阳能和核能是两种新能源。 3. 通过学习了解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途径

4. 通过学习了解裂变、聚变,知道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原理和特点。

二、学法指导

1、加强自主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用多种形式交流信息、理解和体会;

2、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交流,一同经历,共同提高;

三、释疑解难 释疑知识点:

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没有污染。人们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来加以利用。现在很多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有些地方使用的太阳灶都是比较常见的利用方式。而太阳能电池在小的计算器和航天器上常常用到。

核能: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核裂变释放能量,另一种是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 核裂变市郊中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既铀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行会产生裂变反应,每个铀原子核的裂变除了要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外,还要产生2~3个以上的中子。 核聚变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

利用核裂变发电就是有效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反映缓慢的进行,并源源不断的释放热能。 其他新能源:地热能是利用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使地下水变为水蒸气从而发电的一种能量;潮汐能是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潮汐能;风能是利用空气高速流动带来的能量。

四、自我检测

1.关于核能的获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反应堆是原子核裂变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核能的装置

B 当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裂变和核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

C 核电站是使核能转化为内能,在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核聚变 2. 关于太阳能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

B 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处处可利用

C 太阳能安全、清洁,利用太阳能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D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

五、交流园地

六、课外空间

一、核能特点和利用前景

(一)核能及其特点 原子核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核能。它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利用,藏量丰富的能源。核能是依靠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而产生的能量,它的能量巨大。核电站最常用的核燃料是铀235。一克铀

23

5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量。

核能具有以下特点:

1.核能有巨大的能量,而核燃料能量密集,用它发电,燃料的运输量小。

2.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缺少和水能源资源不足而又需要大量能源的地区很适合建核电站。

3.建立核电站投资大,建设的周期长,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特别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的密封设备,又需要处理好核废料,以确保安全。

4.核电站建成投产后,运转费用低,经济效益大。

5.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核电站正常运转时对环境的影响远比燃煤电站为好,核电站附近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通常低于大气中的天然含量。

(二)核能的利用前景在国际上核能已获得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并将成为世界未来能源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建有核电站。到1985年止,全世界已建成并投入运转的核电站达371座,发电能力2亿多千瓦。大力发展核电站,是许多国家在全面研究能源现状和前景后所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不仅工业发达国家是这样,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南朝鲜、罗马尼亚等也在发展核电站。据1977年世界能源会议对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有49个国家拥有核电近9亿千瓦。核能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一大支柱。 我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应用核燃料发电,是开发新能源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正在浙江省海盐县兴建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在广东深圳东面的大亚湾畔兴建广东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

二、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一)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每天达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5千亿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人类直接利用的太阳能非常少。这是因为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像常规能源的能量集中,这就给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在技术上带来一定困难。如建立一个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厂,需要一个42平方公里的接收面积。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如果利用技术突破以后,太阳能利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对太阳能的利用在进行试验和探索,有的已建成太阳能电站,有的重点发展廉价可靠的太阳能电池,有的已建成太阳能住宅,实现太阳能取暖、空调、照明和供热水等。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冬季多晴天,太阳辐射总量多。全国年日照总时数一般大于2000小时,西部地区超过30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超过140千卡/厘米的地区的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总量160-240千卡/厘米,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很大。

我国对太阳能的利用已有一定的发展,育秧和蔬菜的温室面积,已达8万余亩;太阳灶已有几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已有约12万米的采光面积;太阳能干燥器30多座;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风能的开发利用

风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有人估计,地球上每年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煤的能量。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初步估算我国风能资源的蕴藏量约10亿千瓦左右,有可能利用的约占10%,即1亿千瓦左右。其地区和时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地说,北方多于南方,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弱;冬季和春季风力普遍大于夏秋两季。例如,藏北高原冬半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多达150天。

由于风速、风向的变化多,不容易连续稳定供给能量。因此,风力发电站要根据风能的特点,运用机械装置和蓄电装置,才能不间断地、稳定地供给电力。风力发电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环境,

2

22特别适用于风力较强的东南沿海岛屿,以及缺乏电网的草原牧区和偏僻地区。我国已在北京、浙江、青海、内蒙古等地建立了一些小型的风力试验电站。

三、沼气的开发利用

沼气是有机物质发酵后,产生一种以甲烷、二氧化碳为主,并含有少量其他物质的可燃气体。农村中的有机物质,例如农作物的秸秆、杂草、树叶、粪便等都是产生沼气的原料。把这些原料放进沼气池。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的条件下,经多种厌氧微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沼气,可以用作燃料。残留在沼气池中的渣滓,保存着大部分有机物和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仍可用作肥料还田。

人工制取沼气作为能源,具有投资少、可以分散就地使用、干净、可再生等特点。各地都有丰富的原料,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源。生产1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1000克原煤的热能,而在沼气灶上利用沼气,其热能利用率可达60%,为目前炉灶燃料利用率的3倍多。利用农业生产本身提供的生物物质制取沼气,不但合理、经济、有效利用生物能,提高燃料热能利用率,解决农村生活燃料不足,而且可以缓和燃料同饲料、肥料、工业原料相争的矛盾,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同时,对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使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也有利于净化环境。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范文第1篇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王利平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