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利用自然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
小学科学教育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即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能使他们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乐意探究的。
我校地处江南水乡的农村,学校周围一年四季风景优美,对科学教育来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挖泥巴,以观察泥土的颜色、成分,还可以找到藏在泥土中的一些小动物,让学生知道土壤对动物植物都非常重要,对人类也同样重要,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感情。带学生到树丛中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的同时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树叶,并指导学生认识一些植物的名称,把采回的树叶做成标本,拼画。
我们还让学生在学校里种菜,由此可了解种子的构造,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以了解植物的一生,并写好观察日记,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校学生写的观察日记多次获奖。我校许多学生家是螃蟹养殖户,我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并学习一些养殖知识,了解动物的一些知识,还能体会父母劳动的辛劳。我们还根据学生收集的一些资料,汇编了校本课程《悠悠水乡情》。
我们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汇编的校本课程《地球你我他》获市二等奖。我们引导孩子观察校园周围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小河上漂浮着浮萍,蜻蜓、蜘蛛在活动,小河中生长着水草、鱼蟹、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这些都是研究的对象: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如果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水源,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水源的思考,你对我们的村镇环保有哪些建议?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机会,对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每年的五月定为“科技月”,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悬挂科学家的头像、名言,制作科技展板、参观科普基地、举行科普讲座、观看科技影视片。各班还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如观看科技视频,让科技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彼此靠近。“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发明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新旅途的快乐。科技手抄报给每位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让我们的画画教学也融入科技与创新元素。还有 “我崇拜的科学家” 讲故事比赛,学生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体验了科学家不平凡的人生,升华了尊崇科学的情感。通过举办“科学月”进一步推动科学创新活动在我校的蓬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进行科学课堂的改革创新
小学科学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为落实创新教育,我校要求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核心”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为核心”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科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核心,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学生本位”观念。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材料、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等等,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作者:高淳县砖墙中心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如何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科学教学中,是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亲自“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一些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探索、认识事物,从而自行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只有加强创新教育,让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充分表露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呢?我认为,一是重方法,二是重设计,三是重活动。
一、重方法
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类是以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学习科学探究中要用到的各种技能。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到大量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对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要根据先前的知识或假设,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判断哪些事实有价值,哪些事实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这就要用到分析的思维方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即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学习磁铁的性质,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事实;然后让学生将物体分类,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分为一类;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分为一类;接着重点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能被磁铁吸引?这些物体属于哪一类物体?最后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制品的结论。
二、重设计
好的课堂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当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因此要重视教学设计,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既要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又要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如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探究“水的蒸发需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前,给儿童先创设一个情景:“给每个小组两支温度表,表上指示当时的室内温度,两支温度表读数相同,然后让学生用一支温度表测一杯比室温略低的水的温度。”紧接着让学生估计把这支温度表刚刚提出水面,温度表的读数会有什么变化?并且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种教学设计收到很好的效果。当学生发现温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非常惊奇,不由自主地纷纷议论起来,急于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自己寻找原因。学生带着问题反复实验,兴趣很高,直至得出“水蒸发要吸热”这个结论。蒸发是常见的现象,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要吸热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探究过程的实践,把直接看不见的过程和条件揭示出来,使学生获得新知,促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自由探究过程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之中的,为了使孩子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去探究,能在关键时刻补充材料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像力,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搞好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三、重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喜爱活动,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外兴趣的指导。如精美的科技小报、科技剪报、多姿多彩的科技制作、富有新意的创新方案设计、深入有效的调查活动等都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头脑,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师的心中必须要有科学精神,要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中坚持“三重”,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能力
Harvest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Guiding Collegiate Biomedical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YAN Guodong, JIANG Liyan, LU Jiahui, LIU Yan, MENG Qingfan
competition. In the process, th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has been guide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has been cultivated, inno-
vative thinking has been enlightened, and their creative ability has
been enhanced.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prepare for the competi-
tion and matters attention accrossing to process of document wri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speech,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and i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has been proved by the harvests and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and i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creative ability
1 前言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产学研应用的重要载体,是深化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1-2]。第六届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由吉林省教育厅和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由吉林大学、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吉林大学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大学化学生命科学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承办[3],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形式,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4]。全省高等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均可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大赛要求参赛团队提出一项具有科学创新、文化创意且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生物与医药相关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提交一份完整具体且深入可行的商业企划书[5]。参赛队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下,有序地参加专业组织的初赛、复赛和决赛环节。本参赛团队以“艾芮芙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为题,通过精心的赛前准备和完美的答辩路演,获得第六届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丰富的感想与体会。
2 参赛项目简介
项目的公司名为“艾芮芙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创意类项目,由吉林大学在校学生于2017
年创立,且有资深相关科研和创业教师指导及条件支持。公司拥有核心的“新型熊果苷衍生物的制备”技术,并有公开发表论文证明该产品具有显著的美白和抗氧化活性。公司主营产品为新型熊果苷护肤品,拥有极其优异的祛斑美白效果,原料天然环保,绿色安全,并且销售价格合理,在市场众多同类产品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建立了网站运营的销售方式,在新型熊果苷护肤品市场中首次提出使用。公司拥有优秀的业务营销策略、市场分析能力及风险评估标准,内部分工明确,成员能力突出,是一家集管理、技术、业务为一体的极具潜力的上市公司。公司以服务为准则,力求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为产品和公司打造良好口碑。
3 参赛准备过程
从准备申报参赛至项目竞赛结束,大致经历半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课余时间完全用于竞赛的准备,具体包括作品申报文件的撰写,创新产品的开发制作与效果测试及路演答辩等准备工作。项目组成员大量查阅资料并不断丰富课内外知识,从参赛文件不成形的初步撰写,到逐一耐心地学习和修改,使参赛成员了解参赛作品的概况并逐渐掌握和领会作品的精髓。从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和失落到取得进展时的欢乐满足,项目组成员付出大量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真正体会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获得自身知识的沉淀与坚强意志的升华。
申报材料的撰写 竞赛申报材料包括创业申报书和创业企划书。创业申报书是创业企划书内容的精华浓缩,用于网上评委初评。创业申报书包括创业公司概况、产品与服务、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公司组织及管理、财务与融资分析和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其中,各部分内容的撰写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需要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作品的主要特点和核心创业竞争力[3]。创业企划书要求对公司和产品进行全面具体的介绍,应具有全面性、创新性、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创业企划书的撰写包括五部分内容。
1)产品介绍,涵盖内容为产品的开发背景、产品的技术介绍和产品的生产运作情况等。在技术介绍中要重点阐述技术的来源、技术原理、技术路线及核心竞争力。
2)公司简介,需要介绍公司名称、公司标识、公司性质、公司文化、公司组织与管理以及公司发展目标。该部分内容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介绍,着重体现公司先进的文化背景、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完备的管理部门。
3)市场行业分析,要求概述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市场容量预测、产品分析、目标市场细分和STOW分析及竞争者分析。
4)营销策略,可根据产品情况具体介绍产品的主要营销方法,如网络销售或实体店出售等营销策略。
5)风险分析及其对策,对大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指出其共有的风险,主要为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市场营销与管理风险及财务与法律风险,及竞赛产品独有的风险,并切合实际地制定系统的应对策略,有效地规避风险[6]。
竞赛申报材料的撰写需要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涉猎的内容比较专业、全面,是对本科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创业技能的深入考验,要求申报者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意志,充分有效地利用身边优势的学习资源,获得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和学习。另外,还需要申报者具有十足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对申报材料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补充,最终形成一份完美的申报材料。
创新产品的生产与质控 要想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创新产品的实物展示非常重要,所以要掌握和监督好前期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制作。在“艾芮芙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的创业项目中,公司主营的产品是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按照公司发展计划,产品分批上市,公司首先推出的是一款全新熊果苷的美白面膜。为了节约投入成本,产品原材料供应和外包装设计及效果测试由公司自主完成,护肤品的生产将与其他化妆品生产公司合作进行加工生产。在委托生产的同时,为了有效地保证产品品质,对生产环节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保证熊果苷原料采购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在选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抽样质检;在乙酰化熊果苷衍生物合成中务必保证生产线无杂菌,产物纯度及比例必须符合相应套装标准,公司应派遣技术负责人担任此环节的质量保证负责人;护肤品加工时,其他原料的采购应有固定的厂家与详细的标准,确保原材料质量,尽可能做到环保;护肤品合成后,统一批次进行检验,经检验,美白效果以及对皮肤刺激程度合格后予以销售。
决赛答辩的准备 决赛答辩准备需要精心完成答辩文件的制作、路演训练和问答环节预设三部分内容。演讲答辩文件的制作是现场决赛答辩的基础,应通过反复思考和修改,努力做到将项目申请书的内容立体、生动地展现在评委眼前,突出项目的创新优势及市场的可行性。答辩人员需要通过反复的演讲训练,熟悉语言表述方法,突出演讲重点,将答辩材料内容熟记于心。通过路演者简洁清晰的演讲,让评委快速“读懂”项目,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吸引投资者的目光。最后,组员需要回答评委专家的问题并听取其提出的宝贵意见。
在“艾芮芙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的创业项目答辩前,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回答评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模拟和回答训练。如“参赛项目的创意来自哪里?你的项目为什么能成功?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的产品能为使用者带来什么”等相关预设问题,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答案,在现场提问环节,通过改变表述方式实现自信随机地灵活应答。
4 感想与体会
分工协作和团队意识的提升 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参赛,每组成员为3~5人,而且创业团队最好由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组的创业成员组成。各成员的专业技能、性格特点不同,在团队里负责的角色也就不尽相同,要求组员能够对自己所承担岗位的职责和责任明确于心[7-8]。创业团队的组长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要具有带动全体组员的个人魅力,还要具有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的能力。创业成员应该在组长的带领下,按时按质完成组长安排的任务。成员之间必须互相帮助,勤于沟通交流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进而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其实整个比赛过程也是成员之间互相磨合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相信参加比赛的过程会是成员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9-10]。
文件撰寫和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学生提交的创业申报书、创业企划书及现场的答辩文件,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囊括了产品的生产,市场的推广、营销,公司的管理及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比赛初期,学生首先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详细全面地编制企划书的目录,然后按照目录内容进行各部分撰写、整理和补充。初稿形成后,在教师针对性辅导下,学生不断修改补充创新创业文件内容,增强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会如何撰写整理文件,如何润色语言表述。除了大量查阅资料外,成员还需要掌握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如网页设计、海报制作等PS技术。只有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解决创业大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问题[11]。
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提升 参加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无论是创意组还是实践组,都要求体现项目够新颖、够创意的特点来吸引评委。所以,大学生在准备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艾芮芙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创业项目中,科学利用非水相酶促合成的方法对熊果苷进行分子结构的修饰,得到全新的乙酰化熊果苷衍生物,在弥补熊果苷母体因分子结构导致的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缺陷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熊果苷美白抗衰老的生理活性,作为一种全新的美白原材料,用于化妆品的生产,具有可观的市场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加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逐渐地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创业,并努力在社会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12-14]。
5 结语
通过参与“艾芮芙全新熊果苷系列护肤品”项目,极大地激发了项目组成员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文字和语言表达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通过对社会及市场的观察,策划制定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创业方案,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大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关键纽带,为高校和社会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赛促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使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长成、脱颖而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15]。■
参考文献
[1]李建霞,周文和,李志伟.打造学科竞赛平台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5):216-218.
[2]侯建华,陈少平,陈锟,等.大学生学科竞赛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19-22,25.
[3]张洋,姜丹,孟令军,等.大学生生物医药创业计划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生命的化学,2017,37(2):298-301.
[4]王通,徐虹,郭宁,等.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收获与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3):193-195,
199.
[5]姜丹,张洋,孟庆繁,等.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40-142.
[6]谭晋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7(9):133-135.
[7]董媛,刘微,郭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感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37,46.
[8]王利,李养良,刘良文,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54-55.
[9]唐雅媛,罗恩韬.“互联网+”形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4):
231-232.
[10]庄明珠.学科竞赛驱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56-57,66.
[11]蔡麗容.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育作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7(1):50-53.
[12]席在芳,吴亮红,周少武,等.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9(6):91-94.
[13]阿依先艾力.加强实践类学科竞赛平台建设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10-112.
[14]于德红,姚妍妍,李小梅.学科竞赛助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安全用药知识竞赛为例[J].大学教育,
2017(5):160-161,185.
[15]闫国栋,姜丹,逯家辉,等.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生命的化学,2019,39(1):
186-189.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经过近六个世纪的商界纵横,晋商在传承儒家文化、融合黄土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晋商商业文化。如今,大学生创新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本文认为,用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商精神;大学生;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对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系统、规范。作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更能凸显高校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晋商都被称作商界奇旅。晋商对世界商业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晋商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纵横近六个世纪,与其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经商过程中衍生出的创新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传承。
一、晋商创新精神的内涵
晋商作为世界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在发展中呈现出规模巨大、时间长久、业务范围广泛等特点,与其适应营商环境、不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开拓创新是推动晋商不断前进的动力 [1]。
(一)思维创新:晋商的重商观念
明清之际,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择业观受到了强烈冲击。一是因为山西一些地域出现“地少人多”现象,加之连年大旱,迫使山西人不得不以“走西口”来维持生计,因时而动,进行了“弃农行商”的实践。同时,一些名儒大家,如黄宗羲、王源等人看到了商贸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提升,主张提升商贾的社会地位。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重商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晋商在长时间的经商实践中发现,商业沟通天下财货,便民利国,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2]。于是,山西地域逐渐形成了重商的地方风俗,这在科举为要、入仕为荣的时代,是不同于“主流”的思想观念。重商习俗的形成正是晋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为前导总结出来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经商观念和思维模式,其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二)人本思想:晋商的用人哲学
晋商提倡避亲用乡,两权分立,身股激励,道德教化 [3]。在选人用人、育人、交人上的规范、严谨,是晋商成功的基石。在选人方面,晋商一是提倡避亲用乡,二是坚持择优保荐,学徒的选择有“查三代、询两历、过三试、后三验”之说;在用人方面,作为财东,应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能够破格晋升特殊人才。例如,东掌合伙制的出现,就体现了财东对掌柜的信任,实现了出资、经营的两权分离企业管理制度;在育人方面,晋商以“仁、义、理、智、信”为纲,用孔孟思想教化学徒,训诫伙友 [4];在交人方面,晋商之间“相与”互助,互保互荐,财东联姻,逐渐打造出雄霸一方的商业帝国。
(三)管理模式:晋商的制度优势
管子云:“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晋商在管理模式中体现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建立上。贷金制、朋合制、东掌制、东伙制、股份制等经营制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商业行为,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晋商票号发展中,晋商采用的防伪方法,通过水印、字迹、印章、密押等形式有效防止了银票伪造现象的出现。纵观晋商发展历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晋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朝章国典”,成熟的管理模式的迅速复制(如票号的总分号制度),成就了晋商的“白银帝国”。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的主阵地在高校,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创新教育在多数普通高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与创业合教,或单单以赛促创新、以第二课堂助创新。
(一)创新及创新教育的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并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在教育体系的宏观把控上就大学生创新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融合发展;虽然各高校或地市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但仍然存在理念落后、项目投入大产出小、专利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集聚地,理应是创新之源,实践之所;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受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目前创新教育一般依附于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学,但此类课程创新理论较少,实践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仅起到有限的作用。二是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多以“第二课堂”、以赛促新、创新学分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体系。
2. 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创新教育教师是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任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授课质量,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往往在两种情况下愿意认真学习:一是学生本身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兴趣,所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如就业方向或考研等)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二是授课教师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行为魅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理論和创新实践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创新教育依附于创业教育存在,而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大多也并不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背景。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由经管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教师在理论的讲授上可能不存在问题,然而课程设计要做到“有血有肉”,光有理论则会显得不够专业。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较浓的课程,往往能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只依靠创新比赛、选修课、讲座等形式进行填补,应该从上层建筑上宏观考虑。
3. 大学生创新实践多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2017年,批准设置目录外新专业43个,其中93%以上为应用型本科专业 [5]。地方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观念作为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之一,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得到重视,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藩篱,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要途径,实习和实践教学不足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晋商创新精神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运用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从课程体系上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实践力度,以此来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晋商在经商实践中凸显的创新精神,要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应用。通过开设晋商类课程、晋商类讲座,创办晋商研究类协会,提供晋商文化参观、实践等方式,可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深度融合。
(一)注重地方思维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多达70余门,斯坦福大学将创新教育列为必修课程 [6]。创新教育应该取消理工与非理工的专业限制,以融合发展的态度让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互联互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创新教育。可增设“创新战略”“创新思维”“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人才素养”“创新创业教程”等课程;加大开办SIYB创业培训力度;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和选修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倡融合性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教研,以“课程思政”的思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共生。
地方高校的发展兼有服务地方和依托地方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来实现办学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7]。晋商精神是极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晋商的创新案例、发展历程、经验成果等融入大学生创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顶层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大学创新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创新教育教师较专业课教师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些西方国家,创新创业师资一般要求具有创业学博士学位,通过举办创新师资培训、教学沙龙、案例午餐会,选派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等形式提升创新教育教师的课程讲授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指导实践能力 [8]。另外,高校可科学组建创新教学研究机构,引进创业成功的校友、社会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创新实践导师,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决策层应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一是鼓励和引导创新教育教师善用晋商历史研究成果,走出高校,拓展思路,支持和鼓励高校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实践矫正理论教学,在教与学中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二是将企业家“请进来”,让企业家指导大学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企业要求与大学生素质不匹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生到处投递简历,找不到工作;高校就业部门千方百计搭建桥梁却效果甚微的局面。通过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可以让企业了解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让其参与企业建设,实际体验和感悟企业用人的规则和要求;高校就业部门通过企业和大学生的反馈,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晋商通过百年实践,为山西乃至中国商界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尤其是其在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创新,奠定了其在中国商界的地位和荣耀。大学生加强实践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运营过程、制度规程等,为毕业后择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升自我职业竞争力、更快地适应和融入企业打好基础。
高校可以就创新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通过校内课程建设建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利用高校校友资源,建立“高校-校友-企业”创新实践基地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动的运行机制等方式,不断完善高校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四、结语
“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在晋商辉煌的500年间,似乎并不完全适用。晋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乏被迫“创新”之案例,但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不断尝试,这才形成了今天被广泛研究的晋商创新精神。继承和弘扬晋商精神,是晋地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融合,既能培养大学生尊崇历史、学习历史、总结经验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沁蓉,冯玉芝. 晋商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2016(1):151-154.
[2] 刘建生,燕红忠. 晋商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企业的启示[J]. 税收与企业,2003(2):61-62.
[3] 屈有明. 日升昌票号之用人[J]. 企业管理,2012(4):43-45.
[4] 贾丽平. 从晋商文化看晋商的成功[J]. 中国合作经济,2005(3):58-59.
[5] 董鲁皖龙. 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势头良好[N]. 中国教育报,2018-04-28(2).
[6] 單正义.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与启示[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1):151-154.
[7] 郝爱平. 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12-213.
[8] 丁洁琼.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对比启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35-136.
(荐稿人:刘瑞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每个孩子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时期,如果能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启发,使其化为创造性实践的原动力,把平常的好奇心导入科学课堂中,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学生留心观察日常忽视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中的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当其中任何一位同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其他的同学就要通力合作,加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思考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合理,从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修改,这样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之后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提升。要开展一堂活泼的科学课,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科学课必须做到:
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举例观察目标,让学生得以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通过手动和心动,获取新知。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心与手、感与知的完美结合,最终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收获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充实,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为学生创造完善的实验条件。科学课中缺少不了实验教学,同样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时使用,并在使用这些材料的同时,加深认识,学有所得。第三,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在科学课的实践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指导老师首先应当安慰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寻找原因,并在改进之后再次尝试,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的质疑代表了学生在脑中思考了这个问题,同样代表了创新思维的可能,在有所质疑的前提下,学生会根据疑问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最终寻求解决疑问的方法。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作出新规定:首先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次是要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要实现教学目标应当以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传统思维。对于科学课实验中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和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发挥创造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课内和课外,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写科学日记与小论文,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或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研究与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让兴趣擦亮学生的眼睛,让好奇丰富每个孩子的大脑。
参考文献:
[1]徐良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浙江教育技术,2010(05).
[2]周敏.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J].吉林教育,2011(19).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科学实验的开展,进行组内合作与交流,完成具体的实验任务,并在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竞争的形式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理念,这种新式的教学理念及其衍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在大范围内得以推广并进行检验,部分人认为小组合作这种课堂模式目前所表现出的优越性与优势不具有代表性,并且这种新式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有一定的冲突,在后续的推广与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本篇文章将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实施的现状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具体策略,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组合作
分类号:G623.6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不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小学科学实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的小学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没有考虑到后续的具体教学工作,很多小学在科学实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实验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科學实验的指导教师也不能及时地学习最新的科学课程实验标准,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进行指导,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高,学生无法通过程序化的科学实验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实际的科学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尤其是在新的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科学实验内容和科学实验标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严重缺少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小学科学课程无法快速、高效而准确清晰地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 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不高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设置科学实验的目的原本是希望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这一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缺少系统性的规划与安排,课程内的科学实验内容不能跟随科学的进步及时进行更新换代,有关科学实验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与标准,导致了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并不能起到吸引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并且长期受到同一模式的科学实验活动和科学课堂的影响,部分原本对于科学学科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也逐渐地丧失了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的热情。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 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
要想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对学生的小组进行科学的划分,保证小组人员组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首先,教师在进行实验分组之前,要先花费一定的时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习惯、性格、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学习情况等多方面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进行小组的组建,确保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际科学实验水平相当,使不同的小组之间具备互相竞争的能力,使学生在好胜心和竞争性的驱使下,自觉完善科学实验步骤,提高最终的科学实验效果。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不存在功能和能力上的冲突,并尽可能使每一个小组的人员搭配呈最优状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使小组内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良好实验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小组内合作完成科学实验,并鼓励小组成员在科学实验的最后阶段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总结每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 设置明确的实验任务和目标
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方向,科学实验的实际进行方向,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都需要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作为方向标。科学学科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小组划分后,要为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小组任务和实验目标,通过明确的方向使小组成员快速地联系、凝聚到一起,为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个人任务设置提供良好的指导,确保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进行小组任务和实验目标的设置时,教师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目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确保实验任务和目标能够充分地容纳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确保小组内任务的设置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在抱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的情况下,能够从实验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提升与进步。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教师作为整个科学实验课堂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科学实验开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做好大方向上的指引。除此之外,专业的教师还要能把握课堂管理与组织的分寸,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实验课堂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实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时,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彼此的任务分配与合作,独立完成科学实验,教师只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要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实验的乐趣。而当学生遇到超出知识和能力范围的实验步骤时,老师也要主动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与帮助,既不能使学生在面对实验时一筹莫展,也要使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要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在全面把握实验步骤和提高实验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
三、结语
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展以及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提升都离不开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科学实验的兴趣,而现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小组合作法,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够使有限的科学课堂更加丰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燕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4.
[2]远新蕾.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黑龙江科学,2019,10(11):44-45.
[3]吴时祥.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分享学习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53.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