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191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药物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五多与两难”的情况,即药名多、作用多、应用多、机制多、不良反应多以及记忆难、应用难。为提高药物学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研究并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关联性学习法、歌曲记忆法、类比导入法、信息化教学法,在此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关键词:药物学基础;教学方法;学习效果

药物学基础与其他医学基础学科高度交叉渗透,是连接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桥梁。通过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临床各类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明确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用药物的职责,对培养学生临床合理用药的观念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急救处理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遇到“五多与两难”的情况,即药名多、作用多、应用多、机制多、不良反应多以及记忆难、应用难。

那么如何把阻力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呢?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结合自己教授该课程的经历,将几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关联性学习法

我们在学习每个药物的时候,最重要的四个知识点分别是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而有的药物是通过与受体结合进而产生效应,所以还需要掌握受体的分布与效应,如果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单独记忆的话,即使付出极大的精力,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先生同样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突出了方法学的重要性。所以不妨使用关联性学习法进行理解记忆,即通过找到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以其中一个知识点为起点,层层推导,将其它的知识点逐个推导出来,从而减少记忆工作而增加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例如,如果某种药物通过受体机制发挥作用,我们首先要记住受体的分布和效应,我们结合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果是激动受体,则药理作用就和受体本身的效应是一致的,相反,如果这个药物是阻断受体的话,那么它的药理作用就和受体本身的效应是相反的,我们以受体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起点,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而藥理作用通过正推和反推的方法进而推出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笔者发现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本课程众多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能力。

2.歌曲记忆法

中职学生年龄小,虽然短时记忆能力好,可若用死记硬背的办法终究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们都爱听的歌曲《生僻字》、《小幸运》,把歌词替换为药物学里的各种药名以及临床应用,不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背诵难度也会有所下降。比如我改编的《小幸运》中的歌词:“对知识吸收有点首过效应,对考试应对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我需要一点卡马西平,平复我,躁狂的心情”、“维拉帕米我怕你,一腔的热血心跳加速怎能平,让我们辗转反侧的旋律,洋地黄呼唤音,如果你多用心,他会有多幸运”、“原来你就是我想要的阿托品,让我哭让我看清但愿长醉不复醒,哪些我分辨不明的西林,如今有氨苄明,这久违的安定,一尘不染的真心。”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方法极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3.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一种特别的课堂教学方法,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传授者通过生活、现实等素材导入一些与课上理论知识相通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立体和清晰。

比如学习多巴胺时,告诉学生在爱情热恋期的时候,多巴胺会大量分泌,给人以甜蜜、幸福的感觉,多巴胺还能刺激催产素的分泌,消除女性的紧张和抑郁,拥抱时的那种安全感和满足感就是由此而来。继续拓展另外一种爱情激素叫去甲肾上腺素,当一个人遇见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时,是否感到面红耳赤、心中小鹿在乱撞呢?而这种砰然心动的原理就在于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和神经传导作用,会引起血压、心率和血糖的升高。为什么很多夫妻可以白头偕老呢?这就需要了解两种与婚姻有关的激素:内啡肽和垂体后叶素,走到恋爱后期的人们都知道,除了激情以外还有一种安逸、温暖、平静的感觉,从而填补激情过后留下的空白,所以人们常常会说“爱情走到最后会变成亲情”,而造成这种感觉的物质就是内啡肽,内啡肽和大家熟悉的吗啡非常相似,都有镇静、抗焦虑的作用,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温暖、亲密、平静的感觉,虽然这并不能让人激动和兴奋,但这种温馨的感觉一样能使人上瘾。

教师向学生描述爱情就像是被苯乙胺推入爱河,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推动下熊熊燃烧,最后在内啡肽和垂体后叶素的影响下过上了平凡而温暖的小幸福,仅这一个案例就可以看出类比导入法的魅力,该方法使用起来效果不错。

4. 信息化教学法

配合一些APP比如学习通,实现随机点名提问,配合欢快的音乐,学生的头像出现在屏幕上,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避免刻意或者有意的点名让学生感觉疲倦乏味甚至不公平。使用实时投屏技术,可以在课堂上把实物投射到大屏幕上,方便学生清楚观察药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充分利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教学,课前提前把录制好的微课发到班级群里,尤其是本课程的实训内容,比如“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家兔瞳孔的影响”、“硫酸镁急性中毒及钙盐的解救”等实验,通过微课手段实现翻转课堂可以在实训课上取得较好的效果,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对药物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学生可能不是“昨天”的学生,所以教学方法也不可以永远是“昨天”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落脚点则是今后顺利与实际护理工作衔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我相信一定可以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 张俊(1987年2月-),男,汉族, 安徽淮南,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药学。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实用型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内容往往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活动,在这其中,教师的课堂演示与知识讲解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外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凭借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以及视听结合的教学特点,大大提高外科护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通过深入探究在外科护理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相关策略,以期提高高职外科互利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高职外科护理专业;策略探究

在高职护理临床专业中,外科护理学是一门核心必修课程,教师提高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推进学生外科护理学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外科护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为学生进行理论解读,会导致教学活动脱离护理实际操作,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外科护理知识的直观性认知,导致学生在进行外科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适应性。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外科护理课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时缺乏主动性,难以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策略、微课教学模式以及智慧课堂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外科护理专业教学,加强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外科护理教学质量。

一、传统外科护理教學现状

(一)外科护理教学方法陈旧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教师在开展外科护理学专业的教学活动时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各类常见外科疾病的护理知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解读各种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临床现象、辅助检查手段以及相关治疗手等知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口述与板书为学生解读如此繁杂的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形成枯燥、乏味的错误认知,难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代入感,导致学生无法将抽象的病理知识形象化,无法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难以提升教学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二)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外科护理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的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活动应该在课时安排上占据较高的比重,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解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奠定基础。但是在高职学校的外科护理专业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实际操作成本、教学资源、学生成绩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开展有效的外科护理学实践活动。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比如,在开展注人体注射、心脉复苏、静脉输液、穿刺等相关课程时,学生的许多实际操作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学生外科护理实践能力缺乏。此外,学生选择高职专业进行学习往往是由于在中学阶段自身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中考成绩不够理想,出于就业理念和自身实际情况的需要,才选择职业教育。因此,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外科护理课程的相关知识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一直不高。

(三)外科护理具体操作平台不完善

在高职院校的外科护理教学专业中,学生普遍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就业创业活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影响相关职业人才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医学行业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是拥有大量护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外科护理专业缺乏完善的实训平台。比如临床仿真虚拟实验室等,这样教师无法通过一些专业仿真设备锻炼学生的基本护理能力,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的手段发挥出来,造成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难以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及优势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是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运用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的一种以提高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手段。在高职外科护理专业仲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对外科护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信息化教学与高职外科护理专业的课程结合起来,可以使外科护理专业的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主体”转换到新型的“学生主体”的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手法可以通过图片、课件、音视频等多种富有视听语言的教学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降低学生在进行外科护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的难度,加深学生对外科护理教学知识的解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外科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质量。

三、在高职外科护理专业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传送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通过教学视频完成对外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则要将重点放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为学生通篇讲解理论知识,而是为学生解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实践活动上。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将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发送到网络平台上,并要求学生自主开展对外科护理教师视频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学习完成后可以将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在教师开展外科护理学的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反馈,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着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重点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外科护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制作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外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结合“微课”手段加强碎片化学习

微课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微课教学具有灵活性和简便性,便于学生对碎片化的外科护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级素材扩展的学习。微课教学以网络视频为载体,一般每个教学视频的时长控制在3到5分钟左右,其内容以学生在学习外科护理知识的中的重难点知识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手段相比于传统教学手段,用时短,更为简便,相比于一节40分钟的普通教学课程,微课的教学内容在精简的基础上更能够突出课程中心,内容更加细化,同时对学生在学习外科护理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拥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在講解关于外科护理学中“烧伤程度”这类比较细小的知识点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讲解皮肤组织的解剖等相关内容在讲解皮肤的烧伤程度及相关护理手段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引导学生总结出皮肤烧伤“I度红,Ⅱ度泡,Ⅲ度皮肤都坏掉”的经验,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外科护理知识的难度。

(三)结合智慧课堂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智慧课堂学习平台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互联网信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外科护理学专业的教案、课间、课后习题以及相关测评等模块,充分发挥外科护理学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清晰的知识学习脉络,促进学生对外科护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外科护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开展外科护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展开对外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活动,我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运用了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在使用智慧课堂平台期间,我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列出了一系列数据,比如学生的重难点集中部分,以及学生每次课堂练习的效果等。结合这些相关数据我进行了教学策略的调整。通过直观的教学数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护理知识教学。同时,针对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对外科护理学只是不感兴趣的实际情况,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平台上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应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方法上,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智慧课堂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展开作答,然后点击提交,这样本班学生关于某一点的知识掌握情况就能充分体现在教学平台上,教师根据相关数据来决定相关知识点的详解程度,节省了教学时间。此外,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如抢答模式和抽奖模式,在某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完成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开展题目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高职外科护理课程的学习质量。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高职外科护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整合并优化相关教学资源,还可以消除教学课程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因此,在高职外科护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微课视频教学以及智慧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外科护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博楷,杨慧刚.基于超星泛雅学习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探讨[J].大学教育,2018(6).

[2]邹美凤.高职高专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整合利弊与对策的分析研究[J].当代医学,2018(20).

[3]周汉锋.就业导向下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理论模型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8(5).

[4]王超,陈彬,赵巧玉,等.网络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

[5]马丽丽,李春香,杨惠敏.混合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8(1).

编辑 武生智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基础护理学》课程带动护理相关专业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实施PDCA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消除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使学生扎实掌握更多的护理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PDCA;基础护理学;护理;教学质量管理;满意度;掌握度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QZYZ17014)。

PDCA循环护理理念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PDCA主要由四个单词缩写组成: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单词刚好对应了护理的四个流程,PDCA循环护理理念属于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为:先制定工作目标或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接着制定相应的措施,执行措施[1]。在执行过程中通过评估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转入下一个循环。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级约100名2016级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期間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级约100名2016级学生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样本中的所有学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2岁,平均年龄(19.3±2.3)岁。纳入标准:所有学生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配合研究工作。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有一定可对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学生进行基础的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包括理论知识讲解、护理操作演示、临床护理培训、护理实践、护理质量评估等内容。实验组学生以具体的护理操作为载体,结合临床实际和医学前沿,采用PDCA质量教学法,开展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从教学医院搜集临床护理真实病例,整理制作基础护理操作的相关案例。①计划(P)了解学生的来源[2],学习层次等基本特点,了解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是否差异很大。教师要尽可能协助学校,在学生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不断发展。②实施(D)要求学生了解实习要求,明确学习的根本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施行恰当的教学方法,拟定具体的计划,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定下自己的学习目标,遇到困难或意外随时与带教老师沟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学习。通过举一反三的反馈式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③检查(C)通过提问、课堂反馈、课后交流及撰写反思日记,让学生自己了解专科知识掌握程度。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日总结,对学生每项基础护理及专科操作和工作计划性进行总结[3]。④总结处理(A) 从学生反馈意见中,及时找到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结课评分和教学满意度得出结果。

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带教护士对学生的整体实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将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指标,护理知识掌握率即是优良率。

结课评分: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代表实习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效果越好。

教学满意度:向所有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三个具体的指标,教学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学生人数/总学生人数×100%。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所得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计算,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由表1可见,实验组大二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大二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学生的结课评分对比

由表2可见,实验组大二学生的结课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二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对比

由表3可见,实验组大二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二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基础护理学》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实训教学在护理指导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近年来,在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虽然《基础护理学》在理论上做出了与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调整,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示教和现场巡回指导作为主要内容,较少应用到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原理[4]。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关学业任务较为繁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缺陷,护理教师资源在质量、数量上不能充分满足实训、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入被动状态。从而达不到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检测正是通过反馈的方式来完成的[5]。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级约100名2016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具体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经过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后,结课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学生更高,且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和教学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诉,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带教中具有一定实践性、科学性、有效性,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带教的教学质量。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心,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护理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值得临床带教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斌.探讨基于PDCA循环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动态管理[J].建设监理,2019,(11):64-66.

[2]周开权.基于PDCA循环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研究[J].科教导刊,2019,(27):149-150.

[3]齐春微.基于PDCA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J].对外经贸,2019,(6):119-121,127.

[4]谭茹,包丹丹.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实习生分层技能培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教学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7):194-195,198.

[5]李金霞,陈丹,于亚英, 等.基于PDCA循环的中医护理对乳腺癌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7):153-155.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卫生高职院校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重点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创新设计、组织引导和沟通反馈能力,原则是要坚持正确方向、做到“三个结合”以及理论和实践统一,路径在于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动性,做到学用、教研、练赛相长;优化院校管理机制,提升选拔聘用、培育使用和评价激励制度效能;增强社会氛围营造,强化政校和校际联动、校企合作和师生互动。

关键词 卫生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师 实践教学能力 路径

Analysis on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HEN Jingsong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100)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双高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下,卫生高职院校要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卫生健康人才离不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实战能力的实践型思政课教师的支撑。

1卫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1响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改变以往“旧”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新”的改革探索。其中重要一点便是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都反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中对思政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工作要求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始终是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之意,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2顺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支持,网络实践教学、VR实践课堂等在教育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持实践教学开展成为教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部对思政课建设要求中便指出要“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思政课教学不再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对于卫生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要着力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医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与卫生技术技能培养相统一,进行“教法创优”,推动“教师创优”。

1.3突破教师教学研究的现实困境

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理论的宣讲者,更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学会实践的研究者。当前,卫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且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内容不规范,形式单一化。[3]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场景式实践教学经验,使得实际教学的深入性、趣味性等较弱。因此,深化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观念转变,培养其实践教学能力是突破当前教师队伍教学研究困境的迫切需求。

2思政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实践教学能力的界定,郭志戎[4]、范方红[5]、刘娟[6]等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性质维度去界定,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应用两个方面;从目标维度去界定,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去界定,主要分为实践教学前的方案设计、教学中的管理组织和教学后的评估改进等工作开展应具备的能力。根据相关政策和理论,结合卫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本文认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就是指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创新设计能力、组织引导能力和沟通反馈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实践教学创新设计能力。具体来讲,分别是教师切合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设计的能力;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主要是对实践教学组织开展的流程、职责分工安排等的能力;对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设计以及实践效果预估等的能力。比如,卫生高职院校在主题选择、内容设计上要突显卫生高职院校特点,注重人文教育和医德培养,要将卫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交叉结合;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中,要综合考量卫生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要求,提升实操能力考核占比。

二是实践教学组织引导能力。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专业优势和能力特长,深度参与学习实践,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交流,在实践中加强探讨,开展实践总结,不断提升实践的成效。教学组织引导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改进提升,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诊、卫生健康知识宣讲等卫生健康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领悟无私奉献的医师精神,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所思,将卫生理论联系服务实际,并要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收获交流、问题讨论,在实际体验、思考总结中提升能力。

三是实践教学沟通反馈能力。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桥梁,教师要增强与学校、与企业和与学生的多方沟通协调能力,从学校要求出发,从企业和学生双方需求出发;教师要能够公正客观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情况,同时要主动积极反馈实践教学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在实践锻炼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卫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与学校就业部室联系,将思政课堂开设在医药类企业、开设在医院等医护服务一线,形成现场思政教学,建立教师、学生与高校、企业的多方沟通联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3卫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价值遵循和主要路径

3.1价值遵循

坚持科学的实践教学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7]是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不同之处,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紧跟党中央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化思想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

坚持“三个结合”基本原则。结合卫生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学生群体的特点。一是要发挥卫生高职院校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结合校园文化等打造极具卫生院校特色的思政实践品牌。二是发挥卫生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优势、能力特点,构建以专职思政教师牵头,其他人员多方配合的实践探索队伍;三是贴合卫生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技术特长,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卫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关键是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丰富实践教学知识储备,积淀实践教学文化素养,积极学习和了解卫生类相关知识和领域类的社会前沿问题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日常训练和总结提升,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中不断提升。

3.2主要路径

3.2.1思政课教师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研创新探索

一是要在学和用中提能力。首先要转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积极参与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课堂、网络思政大讲堂等,在培训中加强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学习思考;其次,加强落实党中央、教育部等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要求,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思考,切实强化实践教学理论指导;最后,注重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思政VR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等实践资源平台,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直播教学等信息技术方式,切实强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政实践教学。

二是要在教和研中提能力。要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政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创新设计、组织开展和评估反馈中,与院校特色结合,与学生需求结合,着力将医德医风教育、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将红色教育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能力素质。要加强思政实践教学研究,学习研究全国各地的优秀实践教学经验,建立思政实践教学经验案例库,比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匠心中国”思政文化创新品牌、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韵声光乐”思政品牌等,积极申报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撰写实践教学研究论文,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三是要在练和赛中提能力。坚持以练促教,主动积极参与学校思政教学宣讲团工作,成立理论宣讲团,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入医院等,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新政策、健康中国卫生知识等入耳入心入脑;主动参与地方卫生党史馆百年红色历史讲解服务,在历史宣讲中学党史、讲党史;坚持以赛促教,主动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能力竞赛,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课”等主题活动,在思政教学比赛中磨砺教学教风教态,练习实践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技艺。

3.2.2卫生高职院校要完善思政课教师选育用评机制

第一,在思政课教师选拔聘用上注重实践教学能力要求。建立健全以实践性为引领的思政课教师选聘机制,形成科学的评聘标准和办法。一方面,着力配强实践性专职教师队伍。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积极从知名院校、卫生体系等引进专职型思政教育人才,积极支持本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等参与思政实践教学,逐步转岗担任思政教师。另一方面,着力壮大兼职教师力量。聘请外校高级专家或柔性引进思政高层次人才、统筹本校专业课教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专业类教师在思政实践教学中的作用,真正推动思政实践和专业实践相融合。

第二,在思政课教师培育使用上注重实践教学能力训练。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专题培训,如定期邀请知名教授、客座专家等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开展“重走长征路”“井冈山行”等红色实践研修。坚持团队化建设、集体化训练,开展实践教学集中研讨提问、集中备课准备等;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经验分享,推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坚持社会实践育人,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走出去”,加强与政府、与企业等的沟通联系,与学生共同走向一线,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实践运用。

第三,在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上注重实践教学衡量标准。坚持将实践教学创新设计、组织开展和反馈评估等情况纳入思政课教师教学考核,建立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制定思政课综合实践操作手册等,将教师实践教学数量和质量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实践教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与教师补贴分配、职级评定等挂钩,鼓励和引导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探索中,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坚持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思政教学名师评选、教育能手等评选的重要内容,评选实践教学创新案例,宣传实践教学名师故事,激励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热爱实践教学。

3.2.3全社会要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氛围营造

首先,强化政校和校际联动。鼓励政府机关、卫生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等与高校对接,支持高校在地方搭建实践教学和互动平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教师实践研修基地打造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思政教師走进地方学习调研,深入了解卫生行业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脱贫攻坚重大成就等,推动思政课教师走向基层开展挂职锻炼,在基层建设中、在群众服务中提升实践能力。鼓励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等建立互动机制,壮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朋友圈,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平台共享、智力共享和资源共享,推动教师在良性互动中实现能力的共同提升。

其次,强化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是卫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一大特点。学校要主动联系企业,卫生医药企业等要积极支持高校教师开展生产和服务实践教学,帮助教师熟悉学生实习锻炼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等。支持教师创新思考实践工作与思政教学共同推进的模式,在卫生党史馆、红色基地、医药企业等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支持思政课教师将思政教学课程开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提升学生对思政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兴趣度、认可度,真正在干中学、学中干,努力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有思想、有情怀,重实践、有技能的综合性卫生技能人才。

最后,强化师生互动。学生要积极主动融入教师实践教学过程,如在医师节、护士节以及卫生纪念日等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等,完成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考核任务要求,切实进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景中,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提升。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课程质量评估、教学能力评价,对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专业性、投入度给予评价,对个人在实践教学中的知识收获和技能收获给予反馈,从学生视角对教师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建议。

课题:1.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新时代卫生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CSZ20069;2.四川护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资助金人文社会科学立项重大项目《新时代卫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RSZD0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2020-04-28)[2021-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3]邓海龙,林雪琳.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研究——以四川省卫生高职院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4):38-40.

[4]郭志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4):66-69.

[5]范方红.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37-39.

[6]刘娟,张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3):125-12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的 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 根据《内科护理学》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对2003级共118名护理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式教学,2002级6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及成绩考核,并对问卷的10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83.05%的学生赞成该教学法。结论 小组讨论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增进师生交流和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组讨论法 内科护理学 护理教育应用

小组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1]。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比,小组教学能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是经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该教学策略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拓展知识,培养协作精神,发展交流沟通及解决问题等能力[2]。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3]。鉴于此,尝试在讲授《内科护理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2、2OO3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共178人,均于第七学期开课(五年学制)。2002级60人为对照组,实施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2O03级118人为实验组,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两组学生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前期课程一致,采用同一教材。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1.2.1.1 实验组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程以及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内容既不要太单一,使学生觉得乏味无趣,也不宜太复杂,超出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思考能力。同时在对病人的护理上能够体现人文关怀,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选择“肺癌”、“艾滋病”、“高血压病”等教学内容,学时参照教学大纲2~3学时(80-120分钟)。

(2)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性提供5~6个讨论题。课前3天给学生讨论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例如在“肺癌”一节的教学中,提出“请分析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相关因素;如何理解/记忆肺癌的临床表现?为确诊肺癌患者应做哪些检查?设想/猜想肺癌治疗/护理新进展。如果您是一个肺癌Ⅲ、Ⅳ期患者,您希望医护人员怎么做?您若是肺癌临终病人,您最想做的1-2件事是什么?”等课堂讨论题。

(3)分组:按座位就近分组,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故而6~8人1组,每组选择1个问题,各组推选1名组长。

(4)讨论:讨论约25~30分钟,由组长主持。讨论中要求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组长要妥善控制讨论时间。讨论中,教师在组间巡视,必要时给予启发引导。

(5)报告:随机抽取6~8个组汇报讨论结果,每组5分钟。每组1名代表做中心发言,可

通过投影幻灯充分表达本组的见解,组内其他成员可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质疑。

(6)教师讲授和总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理顺整个教学内容,既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解答讨论中的疑点,点评讨论情况。

1.2.1.2 对照组 对照组按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即教师钻研教材(备课)一组织教学一复习旧课一导入新课一课堂讲授一布置作业。

1.2.2 评价方法 ①考试成绩:学习结束用难度系数相同的试卷进行理论闭卷考试,比较两组考试成绩。② 问卷调查:考试后对实验组发放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法的评价。问卷设计10个评价项目,采用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共发出问卷118份,回收率100% ,且全部为有效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试卷根据教學大纲的要求联系临床护理工作实际设定的,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体现启发性、灵活性、科学性等特点,以使学生不仅增强分析综合,判断和归纳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考查学生对小组讨论教学法的适应和掌握程度。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2.2 问卷调查

实验组118名学生对小组讨论法教学的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118名学生对小组讨论法教学的评价人(%)

3 讨论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讨论主题引发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激发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和判断,它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生、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一种探究模式。即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教育促进者的角度转化,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4]。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赞成该教学法的学生占83.05% ,可见学生的认可程度是比较高的。对该教学法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情感范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81.3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此教学法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的机会,体现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的价值,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互相补充,由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75.4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收集资料及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目标的吸引力,有了学习的主动要求。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目标就越有吸引力,越能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5]。

3.2 智力范畴

有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判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学生的独立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表明有68.6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有利于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好地完成教学的目标,76.27%的学生认为能够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实验组考试成绩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

3.3 社会范畴:有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77.12%的学生支持该观点。讨论中教师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长创造机会鼓励沉默者发言,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商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团体协作意识。报告时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气氛热烈,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验组有76.27%的学生赞成此观点。我们在讨论题中设置了护理人文关怀方面的主题,能够唤起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期待学生能够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

3.4 表达范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代表在公众面前表达论点、中心发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树立并发展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自信心。实验组中66.95%的学生同意这种观点。

通过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表明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值得推广。但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应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义兰,王桂兰,赵光红.现代护理教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OO2,1l6.

[2] 陈红,成翼娟.教与学策略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应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4 ,18(14):1223~1225

[3] 李小寒.小组讨论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OO2,17(7):534~535.

[4] 陈锦燕.数学分组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65~66.

[5] 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243.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对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巧把生活管理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等。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工作除了给予病人治疗护理,病员管理以及物品药品医疗抢救器材的管理外还包括病区的管理控制。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护士的计划性也是直接反映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近年来,护理管理学这门护理学科,已经成为每一位护生完成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不太理想,加之管理学理论知识枯燥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校护理教师队伍中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经验,这样使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认为讲授起来力不从心。加之该课是考查课,教师们也就没有下工夫琢磨教材,琢磨教法,以及琢磨学生,以至于该课程讲授几乎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然,教师讲的也了无兴趣。笔者有二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经验,深知一个护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她的穿刺技术如何高超和是否拥有仁爱之心!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为应对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是今后个人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是我们每位护理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管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护理管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笔者将8-10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人,然后将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等分头查找资料,课堂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PBL以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一体,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3]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已经在尝试使用PBL教学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内容,找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刺激。笔者的体会是问题要设置得贴近生活,有新意,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可能还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那么在讨论中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找论据,对知识又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1.2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该方法可按呈现案例,学生讨论,集中发言,教师总结四个步骤进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五年一贯制护理管理学教材及习题里有很多的案例。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从最开始的沉默,不发言,不关注,到最后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以及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增强这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1.3 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要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都要总结本节课内容,然后要布置作业。笔者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完全布置课后的习题。而是将课本中一些复杂的没有展开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并强调第二次上课笔者抽问。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时候,我故意一带而过,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内容,并告知他们看懂且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能举例。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励起来了。

2.教学内容的改进

2.1 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楼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护理管理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反复详细介绍管理的概念,内涵,五大要素,五大职能,以及常用的管理理论方法等等。让学生从框架上熟悉各章重点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脉络明了,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管理学的记忆和掌握。

2.2 利用生活细节连接管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目标控制,时间控制时,笔者就举学生感兴趣的考前如何复习的例。以一天的复习为例,首先确定目标看哪一门或几门科目,其次确定看哪些章节,最后确定在哪个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哪些内容的复习背诵。只要是计划好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规定的内容,甚至是超额完成的就可以休息玩耍。在讲到时间管理的策略如连续性,学会拒绝,学会授权,ABC法则,四象限法则等内容时,都举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小事情背后还有大道理。笔者常举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得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再将管理学中的原理,法则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不定时不定期评价他们的管理成果。

2.3 找到契合点,在整个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贯穿

护理管理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怎样让学生听懂?怎样让学生觉得有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习的点,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而且在整个学期的护理管理教学实践中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管理细节主动探究,以期待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导入起,笔者就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有没有超支?有没有结余?并询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想不想学习管理的法宝?笔者先抛开枯燥复杂的概念,从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深入讨论的生活费的管理开始,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效果很好。笔者让学生们先计划好一个月的总费用,然后再归类,甚至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零用钱多少,电话费多少,吃饭多少,买学习用品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到生活费的管理中去,一个月后检验自己的管理成效。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交流,效果很好,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大大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不仅生活费是可以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项事物都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自我管理(控制打游戏上网的次数),寝室的管理(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以及班集体,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控制。管理学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常说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等都是管理有效的结果。通过巧妙地把这些管理学知识与生活管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管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本,运用激励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刚人校门初学管理学的学生,本身对管理学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管理学内容枯燥,案例相对复杂,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运用心理学规律和语言艺术,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例如重视情景创设,课前予以一段\"导学”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课中穿插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课尾适时抛出小思考题,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时鼓励激励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爱少漠视,要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值”,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护理管理课.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护理教师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几种做法,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不适用于合班的教学,因为合班人员太多教师不好管理,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教师要求也较高,护理教师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得相应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2]TavakolK.Reicheaen E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3]Hitchcock MA.Mylona ZH.Teaching facully to conduct problem-based Learning[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2000.12(1):52-57

[4]郭莉,张瑞丽,茹淑玲.等.病例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984-986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护理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药物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五多与两难”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