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第1篇
“莺儿说,自家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倒在其次。且不论那没说出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莺儿这一评价本身倒是十分中肯:无论蜂腰桥上扑蝶时的艳丽,还是母亲怀中撒娇的亲昵,都称不上最美的场景;无论诗社里的锦心绣口,还是绘画养生旁类杂收,亦不足以令人倾慕。一直以为,这么个博学多才的女孩儿,放下诗书勤于针线,虽是安于本分,却也令人惋惜。然而仔细想来,或许那描花刺绣的场景,才最是沁人心脾:“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无须花粉的自然之美不必多言。半新不旧的衣着,朴素淡雅的房间,如雪的面庞与精致的针线交相辉映。如此安静的场景,除了美丽,竟有几分禅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淡去忙碌,远离纠葛,回归那样一份宁静,如此清明,使空性的灵动于当下展开;更有那样一种安详,如此温暖,让生命的美丽得以充分绽放。温柔体贴,待人接物总携沁人馨香;博闻强识,日常点滴显其明艳灿烂。讽时谤世的诗词或可一窥其浩然清远;高山仰止的内心更要谓之以如雪晶莹。多少人倾慕她的艳冠群芳,可又有谁能解读这份绮丽如虹?无形无色的净水,正是天边彩虹的真身;淡到极致的内心,才是艳冠群芳的根本。充满活力的天性,自是绚烂生命的根源,但不加约束的热毒,却会使生命近于疯狂。知著甘苦的学历,恰似洗涤心灵的清泉,冷香固然是种束缚,但正是它,将生命达到新的高度。
其在《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谈禅、机锋的故事多有描述。例如,作者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的《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 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林黛玉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按故事的起因是湘云说出演戏的女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林黛玉说拿她比戏子取笑。宝玉生怕黛玉恼怒,马上使眼色,结果却惹恼了湘云。宝玉即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水浒》戏中《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于是,就引发了众人宝说黛玉的偈语才是悟彻,笑宝玉钝愚,以此阻止他参禅。其实,作者借参禅引出史湘云奚落黛玉像演戏的是一句机锋,意思是借用来影射汉人仕清者如戏子。
又如,作者在“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回中写到: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第九十一回)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但是,这可是佛家的禅语呀!
而在红楼梦中的禅语不止于此,在平日里的对词写诗中也可见一斑。
一是作者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到众人入园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后贾宝玉说过一句著名的佛家禅宗的典故“曲径通幽处”。原文如下: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何如,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按照“曲径通幽处”,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因其中有一联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联句乃唐诗中的名句,历代广为传诵。此诗句中语带禅机,意思是说了佛家的道理,即一个人要到达能领悟妙道的至高境界或成就,不会仅仅是坦途,先得走过一段曲折坎坷的小路。
二是作者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借宝钗之口,对于家乡蕲州先贤黄梅的五祖禅宗弘忍欲求法嗣以偈语选择接班人的故事,推崇备至。书中写道: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而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撒开手不成?
薛宝钗所说的这个故事,为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挑选法嗣的故事。弘忍挑选法嗣的方法也很别致。所谓“法嗣”,即衣钵传人。一天,师父弘忍别出心裁地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以显示他们对于佛的理解,从而显示出优劣。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闻之,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将两偈进行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惠能作为法嗣传承其衣钵,是谓禅宗六祖。弘忍并当即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命他连夜南归韶州。弘忍这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深得楚人敢于创新的传统。而大弟子神秀卓锡于荆州当阳山的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后创禅宗北派。故光绪《蕲州志》称:“南北之宗,皆寓于蕲。”这就是《红楼梦》书中薛宝钗所讲述弘忍以偈语选定法嗣故事的由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不仅借宝玉参禅、悟禅的禅宗思想,表达自己的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尽管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作者主要用以揭露封建王朝末世的黑暗现实与世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是一个历经了纷纷世事的老人的一种回忆,消极是难免的,所谓韶华皓首的感叹。或许也像许多人说的一样其中隐藏着一些秘密。但应该还不至于到“想让我们看空这红尘”的地步。 突然想到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文献 《全唐诗》
《红楼梦与禅》圆香出版社:佛光文化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第2篇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 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 千红一窟’ ”。宝玉听了,点头称赏。《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 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 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 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 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 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 “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 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 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 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 孤女” 忐忑不安的心境。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 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 从一而终” 的寓意。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 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 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 和宝玉大闹一场。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 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 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经 孝 弘扬 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1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 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父母、国家给了自
2
己血肉之躯,除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之外,自己在修身养性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修身”了,才能“齐家”、“平天下”。《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修身的诗歌。此诗共有三章,每章九句。全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诗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表现君子修身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二、《诗经》中孝思想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孝文化
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社会伦理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宝贵的明珠,它以孝顺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弘扬。
(一)从《诗经》中吸取孝文化优良资源
《诗经》中反映“孝”主题的文章篇幅之多,内容之广,值得我们慢慢挖掘,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如可从《诗经》中学习孝敬父母的方式:《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写到了要探望父母;《北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表明了要体谅父母的不易,《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则写到要用心招待长辈。这些都反映了子女对长辈的怀念和祈福,成为千古传颂之句。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学到孝的内涵,即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友于兄弟,夫妻和睦,父子、兄弟同属天伦,兄弟之间能友恭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行,《小雅常棣》以常棣之花盛开之明艳兴起兄弟之和睦,极写兄弟欢宴,张扬兄弟之情。
(二)借《诗经》经典文学提倡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诗经》中有血多篇目都明确叙述了对孝的看法,并大力提倡孝道,如《大雅卷阿》有诗云:“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大雅下武》有诗云:“永言孝
3
思,孝思维则。”这些都点名了孝道的重要性,呼吁世人要尊崇孝道,做行孝之人。虽然古代的尽孝与今日的孝道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金钱利益的冲突下,孝道的提倡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见过太多的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因金钱反目的例子,社会的浮躁与人性的贪婪让亲情不再是第一位,因此,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孝道是很有必要性的。
(三)借《诗经》经典充实孝文化,弘扬发展中华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二等风景线。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时代在更新,思想在改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需要我们重建一个能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我们要跟在时代的潮流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孝文化,让新时代的孝文化成为对融合时代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的支柱,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孝文化才能发挥它具有的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第4篇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 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 千红一窟’ ”。宝玉听了,点头称赏。《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 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 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 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 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 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 “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 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 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 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 孤女” 忐忑不安的心境。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 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 从一而终” 的寓意。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 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 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 和宝玉大闹一场。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 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 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第5篇
因此, 怎样通过服饰文化翻译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服饰文化, 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服饰内容, 其中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因此, 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 服饰内容的译介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 文章以常见的两种《红楼梦》译本内容, 就基于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问题进行探究。
一、《红楼梦》中服饰质料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所涉及的服饰内容众多, 服饰设计常用的材料基本是棉、皮毛、羽毛、丝绸等, 其中, 丝绸是这部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材料类型, 通过使用这类材料为小说的服饰描写刻下了世家大族的印迹。在小说中光是涉及的丝绸品就达到了十多种。对于小说中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物质, 两个翻译者分别做出了如下的处理。
比如在对“外罩石膏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翻译的时候关键点在于倭缎。倭缎不仅体现了当时流行的衣料, 而且也深刻折射了当时我国和海外国家开展的交流。对于“缎”的翻译, 杨译和霍译分别应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解释这一衣料, 如“satin”和“silk damask”, 这两个词语所具备的词源背景是不同的, 从历史记载实际情况来看, “satin” (绸缎) 代表的是一种平坦的光滑丝绸, 命名出自于元朝。“silk damask” (锦缎) 命名来自盛产革缎的大马士革城, 这个地区也是当时经商来往车队所必须经过的地区。从翻译的侧重点来看, 杨译翻译注重强调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而霍译强调的是西方的文化背景, 从对服饰质料翻译的侧重不同反映了两名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取向。
二、《红楼梦》中服饰制作手法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描写了多种服饰的做工和刺绣手段, 具体包含掐边、掐牙、掐金、镂金、刻丝等。服饰设计制作所应用的工艺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在“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翻译中, 杨翻译为“a red silk coat and a blue satin sleeceless jacket with silk borders”霍翻译为:“a dress of red damask and a black silk sleeceless jacket which have scalloped borders of some material”掐牙是我国服饰设计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法, 从古代流传至今。在翻译的过程中, 杨采用了介词短语, 霍的翻译应用了定语从句,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个侧重于词性的翻译, 一个侧重于语法的翻译。侧重于词语特性的翻译使得整个句式表达比较简洁、明确, 但是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达比较隐晦, 侧重于句式的翻译则是能够将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充分表达出来, 能够让人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原文内容和文本的内涵主旨。
三、《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英译对比
在中英翻译对比的过程中, 基本上所有的颜色都可以被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是基础颜色、修饰颜色、基础基础颜色词、解释语汇等。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这些颜色词汇都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词汇构成, 是由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紫色、橙色、灰色等修饰性颜色共同组成。在《红楼梦》的作品表达中所涉及的颜色类型是十分多样的, 且其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语码, 为了能够在使用这些颜色词汇的同时来彰显出其所具备的文学艺术魅力, 在具体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石榴红”是红色的一种类型, 结合其语码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解释性词汇 (石榴) +基础颜色词汇 (红) 两部分。石榴红的颜色表达在色彩上代表了像石榴花一样的红色, 杨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red”和“Pomegranate”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模式属于直接翻译。霍在翻译这个词语的时候则是额外补充了石榴红颜色存在的一个原因和存在意义, 能够帮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两个人在翻译“石榴红”上的差异体现出了在词语翻译上所侧重和表现内容的不同, 杨侧重的是在保留语原文痕迹的基础上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完整翻译。霍注重的是英美等国家读者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接收程度, 力求在翻译和传达文本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读者对原文的考虑和接受。因而在不影响正片文本内容表达的情况下会在其中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解释内容, 和杨的直译相对的体现出一种意译。
四、《红楼梦》中服饰佩戴饰物的英译对比
《红楼梦》中服装的选择注重整体效果的体现, 在保留服饰设计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注重额外使用一些饰品, 比如荷包、长命锁、护身符等。这些饰品的使用充分展现了服饰设计的基本特色, 也象征了服饰使用者自身的身份地位。《红楼梦》中服饰佩戴饰物还具备比较浓郁的色彩, 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着重体现这些特点。比如对于“寄名锁” (根据作品的语言辞典考究内容规定:古代大户人家为了确保孩子能够长命百岁, 将小孩寄名给寺庙, 在寄名的时候会被赠与金银饰品, 这些金银饰品会被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代表的是锁住的意思, 象征着孩子能够一直活到一百岁。) 结合“寄名锁”的文化背景, 杨将此翻译为“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 his Buddhistic name”霍则是将此翻译为“a padlock-shaped amulet”从两个人的翻译实际情况来看, 杨的翻译成功向人们传递了锁的基本内容和背后鄋蕴含的意义, 霍的翻译则是没有向人们展示“寄名”所蕴含的信息。
五、《红楼梦》中服饰样式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的服饰类型十分众多, 具体包含裙、袄、披风、旗袍和斗篷等内容。这些服饰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满族和汉族的特点, 也在服饰样式的选择和表达上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融合。比如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有这样一处“穿着桃红撒花袄,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大红洋银鼠皮裙。”裙子和袄是我国古代妇女常用的服饰之一, 在清朝的时候, 汉族妇女的服饰风俗一般是上面是衣服、下面的是裙子, 对外穿着皮袄, 在服饰搭配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东方风格特点。杨在翻译的过程中将“jacket”看作是上衣的一种, 具体包含皮袄、夹袄、夹克衫等形式的上衣, 在表达和所指上是一种“袄”的上义词, 而在霍的翻译中, “gown”代表的是人们在特殊场合内需要穿的衣服, 透过他们的衣服能够充分表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服饰文化特点的小说, 通过对小说中质料、色彩和基本样式成分的翻译则是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作品背后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红楼梦》常见译本的不同翻译深受他们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充分考虑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韵味和文化特点, 从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 透过作品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摘要:中国服饰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怎样通过翻译来向人们传播服饰文化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 在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服饰内容, 对服饰文化的解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为此, 文章结合文化传播的理论, 就《红楼梦》服饰的翻译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传播,《红楼梦》,服饰翻译
参考文献
[1] 梁爽.文化自觉视角下《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J].海外英语, 2015 (4) :47-48.
[2] 张慧琴, 徐珺.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文化汉英翻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 2013 (5) :98-101.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第6篇
写好话题作文的四字诀:
话题作文因为其“开放”、“自由”,作文时不少同学时常闯入一些误区:错把话题当文题;错以为文体不限,即不讲文体;错以为提示语言材料就是文章的主题等现象 。
1、开门见山式
即在开头直接点明文章立意,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彰显文章的题旨,使读者对自己的行文意图有所洞彻,以便确定文章是否跑题。
记叙文,一般都是直接进入事件的记叙,表明主旨;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即使在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阅卷老师读完前两段(字数大约一百多字),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他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点题非常必要!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拥抱蓝天的白杨。___《青春展望》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广东高考佳作《纪念》 )
这篇优秀的散文,作者能根据话题提示,准确、深刻的把握题意,点明主旨。并且选择“纪念”犹如拾起“沙滩上一颗颗贝壳”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引起下文,很快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灵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高考全国卷II《生命是一朵长开不败的花》)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开门见山,点穿话题,以准确的把握充满自信地昭示文章的主旨。
2、排比入题式
排比,能先声夺人,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语言畅达华丽。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
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 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踏着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得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的漫长历程,我祈盼;聆听头上无数伟人的歌唱,我欣然。”(全国卷满分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惟一的劳力。(全国卷《哥是捡来的吗?》)
无穷的大自然如此瑰丽,是因为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鲜花,也是因为一岁一枯、默默无闻的小草;无垠的大海如此壮美,是因为它的惊涛骇浪,也是因为它的风平浪静;无际的天空如此美丽,是因为翱翔在其中的雄鹰,也是因为飘游于其中的朵朵白云;缤纷的人生如此自豪,是因为伟大,也是因为平凡。(高考辽宁卷《为平凡而自豪》)
3、整散交错式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我的选择,我喜欢》)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4、引用名言式
开头名句或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等。作文开头以此来引出话题,常使文章有一种理直气壮之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而使文章中闪烁着一种理性的光芒。
“天空不留下小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的如此吗?望着窗外迷蒙的雨雾,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面对人生的挫折,勾践忍辱卧薪尝胆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面对丧妻流放,东坡高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于是文传千古,流芳百世。古人告诉我:遭遇挫折是必然,而放大痛苦就会造成下一次失败,有时调整心态,痛苦也会烟消云散,一切本可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
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西施说:“爱情是工具。”(《问世间情为何物》)
唐都长安被奸佞包围,李白徐徐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 ,杜甫悲愤出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社会黑暗,宫市掠于民 ,白居易深情唱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屈原哀婉唱出:“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杜甫愤激指责:“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文天祥舍生取义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命就是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的无奈与感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人生的求知路上孜孜不殆,踽踽独行是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初夏的午后在骄阳里聆听蝉鸣,入夜于茵茵芳草中遥望碧天里的星星,也是美的。(浙江满分作文《且息且行》)
皓月当空,树影斑驳。我眼前仿佛浮现一位身着白衣,须发飘然的诗人,他手举酒杯,仰天长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仕途的失落,没有带走他的抱负和自信,他依然狂傲,依旧洒脱,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他,就是李白!
月光皎洁,清风吹过,我仿佛又看到一位长者,他手执长剑,昂首高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的坎坷,没有带走他的豪情壮志,他依然旷达豪放。在失意的人生中,找到人生的诗意。
他,就是苏轼!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高考北京卷《包容》)
5、对称整齐法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13、铺排对偶法
香远溢清的芙蓉告诉我,气质可以选择;
燃烧自己的红烛告诉我,品格可以选择;
展翅腾空的雄鹰告诉我,信念可以选择;
高大挺拔的青松告诉我,意志可以选择。
我选择,我心无悔。《我选择》
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你万丈豪情,也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你满天星斗,也挡不住你心中的灯火。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即使岁月的樊蓠挡住你坚强的身躯,也挡不住你忠贞的信念。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原水中的离骚。《做真正的自我》
用铺排或对偶构成优美的句群来开篇,其好处是词语严谨,语气贯通,读起来铿锵有力,颇富气势,增强感染力。
总结
拟写开头的具体要求:
1、片言居要,纲举目张
2、句句夺目,一见而惊
3、打开泉眼,文思滔滔
红楼梦与酒文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