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法用于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价值。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高血压病人10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对照组行常规社区管理。对比血压等指标。结果:从依从性上看,试验组98.0%,和对照组84.0%相比更高(P<0.05)。从收缩压和舒张压上看,试验组分别是(121.36±2.54)mmHg、(72.04±2.01)mmHg,和对照组(129.85±3.41)mmHg、(82.67±3.92)mmHg相比更低(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管理用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法,血压控制效果更好,依从性提升更加明显。
【关键词】慢病管理;依从性;高血压;互联网
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导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升高[1]。高血压除了是一种慢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若不积极控制血压,将极易引起脑卒中与心梗等问题,危及生命[2]。本文选取100名高血压病人(2018年1月-2021年12月),着重分析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用于社区高血压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高血压病人10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女性24人,男性26人,年纪在52-76岁之间,平均(60.24±3.91)岁;病程在1-15年之间,平均(6.23±1.48)年。对照组女性23人,男性27人,年纪在51-77岁之间,平均(60.79±4.23)岁;病程在1-14年之间,平均(6.17±1.35)年。病人意识清楚,无精神病史。排除认知障碍者、严重心理疾病者与意识不清者。2组年纪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取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法,内容如下:由医生采取定期上门访视的途径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对病人的病情作出评估,判断病情对病人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建立专门的高血压互联网系统,并让病人在该系统中注册自己的账号,然后登录,每日按时将血压自我监测的结果准确录到到系统中,此后,系统将会反馈生成相应的数据,同时绘制出血压波动图,若病人的血压波动幅度比较大,系统将会给予危险警示。了解病人的运动和饮食等情况,询问病人有无吸烟和饮酒的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干预,同时向病人提供用药方面的指导。在互联网系统中设置病人后台人工服务,需要将医生的需求作为依据,同时根据病人的依从性,合理调整其干预内容,若有必要,可更换或者调整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若病人存在缺乏运动、肥胖或者饮食不当等问题,需对其施以电子健康教育。
对照组行常规社区管理:定期对病人进行上门访视和电话随访,并采取口头教育的方式为病人讲述高血压的知识。
1.3 评价指标
1.3.1 参考下述标准评估2组依从性:(1)不依从,病人不能执行医嘱内容,对医嘱较为抵触。(2)部分依从,病人偶尔出现不执行医嘱内容的情况,但在和医生交流后能够积极改正。(3)完全依从,病人能够严格执行医嘱内容。对依从性的计算以(部分依从+完全依从)/n*100%的结果为准。
1.3.2 测量2组管理后血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 20.0,t对计量资料(x±s)检验,χ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依从性分析
从依从性上看,试验组98.0%,和对照组84.0%相比更高(P<0.05)。如表1。
2.2 血压分析
从血压上看,试验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如表2。
3 討论
医院慢病中,高血压具有难治愈、发病率高与病程长等特点,可引起眩晕与头痛等症状,若不积极干预,将会引起严重后果[3]。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乃新型的一种管理方式,能够向医生提供一个能够克服时空限制且十分可靠的管理平台,可对病人施以全天24h的跟踪管理,并能全面监督病人在控制血压等方面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其依从性,改善预后[4]。对于此项研究,分析依从性,试验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试验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
综上,社区高血压用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效果好,病人依从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兰. 以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东方药膳,2021(2):272.
[2] 刘政,王锡榜,周艳红,等. 互联网+医生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慢病管理模式效果[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0,27(2):156-161.
[3] 方秀梅,綦熟明. 互联网+医生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慢病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 大健康,2021(17):132-133.
[4] 夏亮. 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21,11(10):183-184.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討心脏康复基于安卓平台对冠心病患者院外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门诊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安卓平台信息化管理的院外心脏康复,连续干预12个月,比较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心脏功能指标以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12个月后,康复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张功能指标早期峰(E)、晚期峰(A)、E/A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静息心率降低且优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基于安卓平台对冠心病患者院外信息化管理,可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心脏康复; 冠心病; 安卓平台; 信息化管理; 心脏功能
【
【Key words】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roid-based platfor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rdiac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Dongsheng Hospital,Guangzhou 51012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3.037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和生存质量,是冠心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传统的院外心脏康复因场地和环境有限,宣传和开展范围还比较局限,开展状况不甚理想[1]。本文作者已有课题研究冠心病患者对安卓系统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的应用实现了心脏康复院外个性化的管理,能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具有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2-3]。本研究在于探讨冠心病患者利用安卓平台信息化管理进行院外心脏康复对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变心脏功能以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2017年1-12月心内科门诊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8版内科学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院外心脏康复;(2)经正规系统治疗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3)会使用安卓手机。排除标准:(1)严重心、脑、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的终末期患者;(2)急性心血管事件发作期;(3)精神异常及严重认知障碍等无法交流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药物组(简称对照组)和联合应用安卓平台信息化管理康复组(简称康复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两组常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规格100 mg/片)、立普妥(通用名: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20051407,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 mg/片)、倍他乐克缓释片(国药准字J20150044,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生产,规格47.5 mg/片)等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其他并发症和生活方式及饮食等按原治疗方案和日常规律进行。对照组主动门诊随访,康复组通过安卓信息平台由医患互动或医生主动、患者被动或主动,连续干预12个月。康复组在安卓手机系统下载“心脏康复管理平台”软件,实名注册登记,进入患者使用界面,便可了解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填写个人信息和各项基本生理指标,经过系统自适应测评原理便能得到患者相应的初步评估信息,同时医护康复团队在医护界面页可接受患者信息并主动给予康复评估和指导[4]。具体内容:(1)指导规范用药、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2)指导患者戒烟、合理饮食和科学的运动;(3)辅导患者恢复健康心理以及睡眠[5]。医护通过信息管理指导患者院外康复能保证患者心脏康复的延续性和系统性[6-8]。日常互动:由康复组医护团队带动并鼓励患者在心脏康复信息管理平台分享、交流院外康复训练的进展和心得以及上传各项生理指标,总结有效的经验。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动态直观地进行医患沟通,给患者比较准确和专业的康复干预,患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研究中患者每周固定时段(周五下午4~5点)与康复组医护团队互动,咨询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1.3 观察指标 (1)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血脂(TC、TG、LDL-C、HDL-C)、体重指数(BMI)、戒烟状况、血压及血糖水平。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目标水平参照ACC/AHA制定的PCI治疗指南[9]。(2)心脏功能检查,主要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干预前后各项心脏指标,包括E和A峰值、E/A比值,以及测量LVEDD,计算LVEF。(3)统计心脏事件发生率,干预12个月后统计两组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9~78岁,平均(71.6±3.8)岁;病程5.7~21.5年,平均病程(10.5±3.3)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0例,合并2型糖尿病5例,合并高脂血症3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9例,吸烟24例。康复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61~79岁,平均(70.8±4.0)岁;病程6.5~21.0年,平均病程(11.0±3.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2例,合并2型糖尿病6例,合并高脂血症4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20例,吸煙25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干预12个月后两组戒烟率、BMI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康复组戒烟率和体重指数(BMI)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0%;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2.0%,康复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TC、TG、LDL-C、HDL-C、FBG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和HDL-C以及FB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心脏功能指标E和A峰值、E/A比值以及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组LVEF明显增加,静息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5》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这主要是冠心病的病死率增加所致[10],而心脏康复和预防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项费用效益比良好的方法[11]。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种协同手段让心脏疾病患者生理、心理达到良好的状态,依靠患者自身努力获得比较理想的社会功能状态,并通过健康行为延缓或逆转疾病[12]。但如果只通过门诊随访药物治疗及一些传统的康复指导,因时间、经济及人工成本等问题导致开展困难[13]。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安卓信息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和运动康复风险监测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技术支持[14]。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冠心病患者利用安卓平台进行院外心脏康复信息化管理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心脏功能的改善以及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等取得满意的效果。康复组医护团队带动并鼓励患者在心脏康复信息管理平台分享、交流院外康复效果和心得以及上传定期复查的各项生理指标,医护团队能及时回复患者的问题并解决疑惑,以保证康复干预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经过12个月的康复干预戒烟率和体重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信息化管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性都有明显提高。对康复组患者科学营养指导,尤其对脂代谢的改善,直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改善作用[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TC、TG、LDL-C、HDL-C、FBG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效果明显。同时通过指导康复患者进行科学运动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功能,增加血流和血管的储备能力,具有抗炎、改善代谢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康复组患者LVEF明显增加,静息心率降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研究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指标E和A峰值、E/A比值以及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和E/A比值改变不明显而心率降低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康复训练对心脏的预载产生了影响[18]。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能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19-20],其原因可能是运动锻炼可以減少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炎症反应状态,稳定斑块和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影响心肌肥大和心肌重构,减少支架后血管再狭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个月后,康复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0%;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2.0%,康复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安卓平台对冠心病患者院外信息化管理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本研究利用手机安卓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院外个体化管理,创新心脏康管理模式,利用手机互联网建立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心脏康复管理联盟,提高心脏康复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基于安卓平台对冠心病患者院外信息化管理,指导患者规范用药、戒烟、合理饮食和科学的运动,辅导患者恢复心理健康以及睡眠管理等,可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实现了心脏康复个性化的管理,使患者利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双赢,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Jolly K,Taylor R S,Lip G Y,et al.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ompared with centre-based rehabilitation andusual ca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J Cardiol,2006,111(3):343-351.
[2]白杨,肖瑜琦,修建成,等.冠心病患者对安卓系统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应用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8):2507-2509,2512.
[3]白杨,肖瑜琦,修建成,等.基于安卓系统对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9):129-132.
[4]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7-235.
[5]胡大一,丁荣晶.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9):744-745.
[6]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
[7]康晓凤,李峥.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44.
[8]杨永祥,胡大一.心血管热点荟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
[9]杨跃进,杨进刚.ACC/AHA2001版PCI指南的解读与点评[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4):460-464.
[10]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624-632.
[11]励建安.国际心脏康复研究的新趋向[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1):10-13.
[12] Wang W,Chair S Y,Thompson D R,et al.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epression scale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 Clin Nurs,2009,18(17):2436-2443.
[13]郑群怡,战颖,吴晓英.移动信息技术在骨科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795-797.
[14] Clark R A ,Conway A,Poulsen V,et al.Alternative model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15,22(1):35-74.
[15] Mavri A,Poredo P,Suran D,et al.Effect of diet-induced weightloss 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early improvement after the firstweek of dieting[J].Heart Vessels,2011,26(1):31-38.
[16] Deskur-Smielecka E,Borowicz-Bienkowska S,Maleszka M,et al.Early phase 2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1,90(7):589-598.
[17] Lambert G W,Straznicky N E,Lambert E A,et al.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ation in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Causes,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Pharmacol Ther,2010,126(2):159-172.
[18]郑淑梅,杨秀兰,吕烨辉,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297-300.
[19] Takashima A,Ise T,Yagi S,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reducesserum levels of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J].Circ J,2014,78(11):2682-2687.
[20] Pilch W B,Mucha D M,Paka T A,et al.The influence of a 12-week program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and lipid and carbohydrate sta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Prz Menopauzalny,2015,14(4):231-237.
[21] Achttien R J,Staal J B,van der Voort S,et al.Exercise-based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practice guideline[J].Neth Heart J,2013,21(10):429-438.
[22] Wang X,Pi Y,Chen B,et al.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for chronic disease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J].Sci Rep,2015,3(5):15913.
(收稿日期:2019-01-04) (本文編辑:周亚杰)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XX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00例,纳入标准如下:1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2]; 2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126 mg/d L或是7.0 mmol/L[3];3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2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档,是否接受社区健康教育,有无接受随访,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3慢性病控制情况, 包括最近一次血压值,空腹血糖值,体质量,用药依从性,相关知识掌握情况;4记录其它重要备注。
1.3评价标准
1.3.1满意度评价参照Likert 5点计分法, 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4]。
1.3.2用药依从性评价分为3个标准。 完全不依从:患者完全不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部分依从: 患者能够部分性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完全依从:患者完全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且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5]。
1.3.3相关知识测试包括空腹血糖、血压正常值,糖尿病、高血压相关疾病(糖尿病足、脑卒中)等,每个病种4个问题,答对3个以上为知晓率佳。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 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资料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 有效率97.6%。 共调查高血压患者489例,糖尿病患者487例,年龄24~93岁,平均(70.14±7.52)岁,病程1~44年,平均(12.09±9.55)年。 见表1。
2.2管理情况
有64.46%(629/976) 的患者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服务,但只有35.53%(347/976)的患者得到了建档管理,详细管理情况见表2。
2.3慢性病控制情况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4.80% (268/ 489 ) ,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率为51.54% (251/487), 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95±0.41)分。
3讨论
从该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64.46%)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知晓慢性病社区建档管理,但实际上得到建档管理的患者却很少(35.53%),与相关文献相比建档率略低, 其原因可能为有相当部分慢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建档管理。 慢性病社区建档管理率低,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加强,也难以使患者自觉参与到社区慢性病管理中,降低慢性病控制效果[6,7]。 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建档覆盖人群,降低建档遗漏。
从慢性病控制效果来看,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空置率均在50%以上,较以往有了明显进步,与同类型报道的结果相似[8,9,10]。 结果还显示,接受建档管理的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体质量控制情况等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 充分体现出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必要性,提示一定要抓紧社区慢性病建档管理。
社区慢性病患者多年龄偏大,病程较长,文化水平有限,疾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必须加强社区管理[11]。 从该调查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仍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丰富健康教育手段,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对高血压、 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干预手段,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用药监测等,社区医务人员切记不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健康教育内容, 要增强自身的健康教育能力,通过宣传栏、板报、横幅、宣传中心服务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12];2指导社区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适当运动, 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身体机能,增强耐受力,但实际上有相当部分的慢性病患者认为自己需要“静养”,而不去主动参与锻炼,因此, 社区医务人员应帮助慢性病患者克服这种心理, 主动去锻炼[13,14];3健全随访机制,目前,随访多是由公共卫生医师负责,公共卫生医师往往缺少临床经验,难以得到患者的认可, 而社区全科医师随访又常常面临医疗资源有限的问题,因此,可以采取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 合理分配公共卫生医师和全科医师的职责,促使其互相合作,推动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优化及更新[15];4社区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做好对慢性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小区人群的慢性病预防, 控制和减少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结合该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扩大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管理的覆盖面,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改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总结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北京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00例,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基本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等。结果 1有64.46%(629/976)的患者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服务,但只有35.53%(347/976)的患者得到了建档管理;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95±0.41)分;3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4.80%(268/489),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率为51.54%(251/487),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当进一步扩大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管理的覆盖面,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改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探讨情景教学法应用于眼科临床见习每一类疾病的小课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情景互动教学方法,设立模拟进入临床实践的场景,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单一疾病、横向联系的小课教学。结果: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锻炼学生提炼病史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意识。结论:模拟进入临床实践的情景教学法为眼科学临床见习每一类疾病的小课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小课授课;情景教学法;临床见习;眼科学;课前准备;教学步骤;应用体会
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工作的重要过渡期,见习课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由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第一步。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见习小课教学中先在模拟进入临床实践之前首先师生互动,设课堂提问,与学生一起复习巩固相关的重要知识运用情景教学法,即采取学生模拟接诊的临床医生,小课授课老师模拟患者的就诊情景的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以临床医生接诊患者的诊疗思路为线索,对现有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穿插见习大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与疾病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鉴别与诊断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解决早期接触临床面临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课前准备
1.临床病例准备
小课授课老师在备课阶段,根据眼科临床见习大纲的要求,选择眼科临床常见的、典型的病例作为情景教学的重点病,例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挫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合理设计场景进行模拟。
2.小课课件准备
小课的临床病例由授课老师自己挑选和整理,全面阅读整份病历,熟悉临床病案尤其是病史,然后摘取病史要点、归纳,设计讲授方法,使病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能恰到好处。
二、小课教学步骤
1.巩固相关的基本知识点
在模拟进入临床实践之前要师生互动,设课堂提问,与学生一起复习巩固相关的重要知识。例如:讲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时,首先提问学生“青光眼”、“眼压”的定义、正常的眼压值的特点、眼压影响有哪些因素、房水循环途径等基本的知识点,以老师课堂提问、学生抢答的方式,登记次数作为平时分记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复习巩固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结合临床典型病例,模拟进入临床实践,进行病例分析
例如:一例临床典型的病例资料:患者,女,58岁。昨夜与邻居吵架后情绪激动,突感右眼胀痛,伴视力下降,看灯光时有彩色光环。深夜症状加重,有眼红、畏光、流泪,伴同侧头痛并恶心、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今日上午急诊来我院。结合病例,模拟进入临床,首先请一位学生模拟临床接诊医生,授课老师模拟该病例的患者,要求“患者”表现出该病史的特点,要求“医生”进行规范的病史采集,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病史询问,获得相应的主诉、现病史和检查等。每次指定一位学生作为主诊医生进行现场的病史询问,其他同学补充询问病史。再请另外一位学生汇报患者的主诉及现病史,老师提炼病史,并对学生病史完整性的描述进行点评分析。
(1)病史分析
如上面介绍的这个病例,通过病史询问和老师的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造成一种深刻的印象或悬念:这是什么病,这些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哪些疾病都可能出现的,结合患者全身症状体征,要与全身哪些病进行鉴别,“急性胃肠炎”?“颅内高压”?进一步要进行眼科的哪些检查,众多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带着众多的问题进入见习小课的学习。
(2)体格检查,明确诊断的相关分析
查体中患者的眼部体征模拟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裂隙灯分析系统辅助教学演示采集图片,而该病例则由授课老师事先准备相关的阳性典型体征和有临床意义的阴性体征的图片和检查资料,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获得临床信息,使得原来比较抽象的内容和体征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病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对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判断能力,如上面病例,通过眼部检查,结合病例的发生、经过及临床表现和检查的体征去进行临床分析,采用排除法,与其他的全身病,如:“急性胃肠炎”“颅内高压”进行鉴别,逐步明确诊断,然后紧接着让学生接触到了临床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本病例有何特点,应与眼科哪些疾病相鉴别,该患者进一步应做哪些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如何制订治疗方案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去分析,授课老师也有机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再进一步穿插相关的知识点,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同时改进随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分析和讨论病例后,老师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纠正,同时指出询问病史要点和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学生的警惕性,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误诊和漏诊。
三、小课教学体会
1.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会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培养,同时加强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患者不愿意被医生当作活教材,拒绝配合教学工作,使临床教学陷入两难境地。由真实病人进行教学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有不少报道,使医学院在临床见习带教非常慎重,能不接触病人的就尽量避免,这使学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21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当看作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纠纷的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钟南山院士曾在前二年的“两会”期间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对病人有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现在我们在见习小课授课中采取老师模拟患者就诊,学生模拟进入临床接診的医生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使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而且还可增加了学生直接接触“患者”并与“患者”的沟通的机会,不断地加强训练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学生很自然地进行“医者父母心”等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日后缓解医患矛盾奠定基础,增强医学生日后从医的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学习知识,同时在见习过程中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2.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学生提炼病史、完整书写病历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正规的诊疗思维框架和基本诊疗能力。临床见习的三基训练是医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而刚开始接触临床的见习医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在见习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采取学生模拟接诊的临床医生,小课授课老师模拟患者的就诊时,每次让一名学生作为主诊医生进行现场的病史询问,其他同学补充询问病史。再请另外一位学生汇报患者的主诉及现病史,然后其余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如:问诊缺乏条理、出现遗漏、针对性不强、体格检查不全面不规范等,最后带教老师进行提炼病史总结,肯定正确部分,对其不规范的病史的描述进行纠正,并对学生病史完整性的描述进行点评分析,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病人如何采集病史,如何重点检查体征,如何全面分析病人的“第一手”病情资料,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样,在小课授课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病史、正规的诊疗思维框架和基本诊疗的综合能力。
3.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来源于学习动机,还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授课技巧和风格。从小课课堂效果来看,由于在简单巩固相关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后即结合临床典型病例,模拟进入临床实践,采取学生模拟接诊的临床医生,小课授课老师模拟患者的就诊情景教学法,理論联系实际,把书本上枯燥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实际患者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临床医生接诊患者的诊疗思路为线索,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达到了“教”与“学”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由被动性地“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找”式学习。
4.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既往见习小课采用的方式为在小课过程中穿插典型病例,同时进行病例分析,但还是多以授课老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老师授课内容可能依旧重复大课内容,与病例的结合欠灵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而且由于学生对病例的思考时间有限,认识不深,缺乏主动性分析思维过程,这对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利。现在采用启发性教学,少系统讲授,多纵横联系。我们模拟进入临床实践,采取学生模拟接诊的临床医生,小课授课老师模拟患者的就诊情景,从病史询问采集开始,教学生如何做到既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又重点突出,接着指导学生如何针对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相对准确的诊断,并由此引出若干个与本诊断相关的鉴别诊断,由此及彼、由单一到多元化,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答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疾病横向联系分析,并认识到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症状可由多种病因所致,使学生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正确的疾病诊断程序和方法,不断地训练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此教学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全过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应用模拟患者临床就诊的情景教学法,更多的体现是一种见习小课课堂上的互动,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通过“患者’表现出疾病的诱因和典型的症状,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对病情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进行病史采集和病例讨论时,学生参与意识较强,能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体现了教与学的充分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角色扮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内容。在见习小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关系转换医患关系的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9).
[2]孙强,张聪,袁小丽.教员模拟标准化病人用于眼科临床教学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9.
[3]王希玉.浅谈如何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27-28.
[4]金建生,王小众.以问题为中心式思维训练在临床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
[5]李青,孙桦,周礼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妇科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
(作者单位 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誗编辑 代敏丽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
本文要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流程和结果进行以下总结。
1 临床数据和方法
1.1基础数据
参与本次研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护理模式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n=45。
研究组(n=45)中,患者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60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76.61士2.39)岁。其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13例,经核实后病程均在2年至8年之间。参照组(n=45)中,患者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62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77.81士2.53)岁。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5例,經核实后病程均在2年至9年之间。
2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例数和病程)经对比,未产生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予以比较。
1.2 具体流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日常护理,加强病情监测,环境护理和出院指导。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详情流程为:①心理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较大,与此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配合度。因此,护理人员需将高血压的引发因素、治疗方法和转归进行告知,加深患者对疾病进一步认知的同时提升依从性。与此同时可通过以下方法将其情绪得以改善,如:听音乐和看书等。另外,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观察,还可以通过案例成功法让其恢复治疗疾病的自信心[1]。②生活护理。告知患者确保睡眠充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血压。③运动护理。告知患者适当运动可以使疾病得以改善,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对运动种类和频率合理选择,如:慢跑和打太极等,每次训练时间为30分钟,避免运动过度。④健康教育。为患者普及高血压疾病的有关知识,同时发放资料手册,其内容为:正确用药、监测方法和预防措施等。⑤饮食指导。日常饮食需对钠盐的摄入严加控制,同时加强蔬菜的摄入,告知患者戒烟戒酒。⑥用药护理。不得私自酌减药物剂量和擅自停药,防止发生停药综合征。另外,告知患者服药后需适当休息,这样可以避免发生低血压。
1.3 指标的判定[2]
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进行统计,之后发放满意度问卷,结果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4 数据处理
本次参与研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临床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采集验证,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对比予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计算采用率(%)形式表达,予以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优质护理服务和日常护理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研究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值小于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如表1:
2.2 优质护理服务和日常护理的满意度
比对护理满意度,研究组97.8%高于参照组的84.4%,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值小于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如表2:
3 讨论
在心血管慢性疾病中高血压较为常见,且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有学者研究后指出,高血压患者除了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外,规范化护理工作也不容忽视[3]。此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优于日常护理的参照组,其护理满意度97.8%较比参照组84.4%更高,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值小于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更加证实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优势和可行性。
经上研究可知,老年高血压护理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同时可以使其满意度提升,可在临床工作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周淼淼.老年高血压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12,14.
[2] 田园,李琳,袁思维等.老年高血压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6):10981.
[3] 杜晓云.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 临床价值比较[J].中外医疗,2017,36(25):148-150.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的:探究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以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积极影响。方法:以我院2018年09月-2019年09月内收治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之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指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够有效的优化患者的血压指标,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關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老年高血压;血压水平;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高血压是一种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血压高、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疲乏无力、手脚麻木等[1]。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老年人数激增,老年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的威胁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2]。为探究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效果,选取200例患者行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09月-2019年09月内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高血压学会颁布的“高血压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3],可确诊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验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同意实验,由家属签订了实验同意书;(2)患者无精神类疾病,可顺利沟通。排除标准:(1)患者不愿参与实验;(2)患者有其他重症疾病或其他实验参与情况。患者中男性119例,女性81例,年龄62.0-85.0岁,平均(72.8±4.3)岁,病程5.0-25.0年,平均(9.1±2.5)年。利用随机数表法将之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比较一般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药物治疗等;实验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即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如下内容:(1)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强化组员训练,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将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和优势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2)在患者入院后,严格遵循临床护理路径表指导患者饮食并配合完成各项检查;(3)患者入院2天后,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进行干预,关注患者的心理抚慰和疏导,在帮助患者端正心态的同时拉近护患距离,努力构建护患联合力,削弱护理落实阻力;(4)患者入院4天后,指导患者科学运动,利用健康教育丰富患者的疾病知识,使之掌握简单的自我护理技能;(5)患者出院前对患者的饮食、用药等进行指导,引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落实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1)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记录患者的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2)利用SF-36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否则越差;(3)利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以得分不少于80分者为“满意”,计算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验证,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各项调查结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指标、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对应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已经超过了40%。老年高血压的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严重的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保守治疗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整体思路,控制血压是核心,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提升治疗的效果、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具备规律、高效、连续、科学优势的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利用预见性评估制定临床路径表,再利用临床路径表落实细致、全面且具备针对性的护理策略,患者的健康意识得以提高,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护理的内容和目标,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护理落实阻力更小,更利于患者的血压控制,患者的病情被快速控制,心理压力减小,更利于生活质量提高[4]。如在本实验中,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水平、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指标(95.2±5.9mmHg、76.3±5.1mmHg、84.9±7.2分、94.00%)均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138.4±7.6mmHg、114.7±4.6mmHg、92.8±6.1分、8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明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备优势。
综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够有效的优化患者的血压指标,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毛惠琼,杨亿平,胡来.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3):443-445.
[2]薛彦菊,孙芳.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5):212+218.
[3]王月平.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后的护理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08):1118-1119.
[4]侯兰珍,王莹澄,裴小英,谭欢.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6):2277-2278.
高血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