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1篇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

【概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是相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而言。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住院的常见原因。年幼儿50%由病毒引起,年长儿由细菌、支原体感染为主。

【病史要点】

1、询问发热、咳嗽、气促、发绀及并发症的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发热程度、热型,咳嗽轻重,有无痰响、吼喘及进食呛咳。

2、询问病后精神状态,有无烦躁、呻吟、萎靡、嗜睡和惊厥;食欲的改变、进食减少程度,有无呕吐、腹泻。

3、院外诊断、重要检查和治疗情况,特别是所用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4、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流感、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既往预防接种史。 【体检要点】

1、测量体温、呼吸、心率,注意营养发育状况,精神、神志状态。

2、呼吸困难情况,有无喘憋、鼻扇、呻吟、点头样呼吸、胸壁吸气性凹陷,有无口周、甲床青紫,面色青灰或苍白;小婴儿尚须注意有无呼吸节律异常。

3、肺部体征:肺部有无中细湿罗音及语颤增强、叩浊等肺部实变体征。

4、是否有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体征: 注意心音强弱、心率和心律;有无腹胀,肝脏大小、质地及压痛,脾脏大小;有无下肢水肿。

5、注意有无皮肤化脓性感染灶及合并的气胸、脓气胸体征(提示金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葡菌感染)。 【辅助检查】

血常规、CRP、血沉、降钙素原、ASO,尿肺炎链球菌抗原,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呼吸道常见病毒检测,痰液、气管吸出物、胸腔穿刺液等体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拟诊细菌感染、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的患儿应做血培养,阳性者,治疗后应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大便常规(3岁以下查轮状病毒抗原)、尿常规,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所有住院肺炎或疑似低氧血症者,均需监测血氧饱和度。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CT)。 【诊断标准】

肺炎有发热、咳嗽,呼吸频率增快(<2月,呼吸≥60次/分;2-12月,呼吸≥50次/分;1-5岁,呼吸≥40次/分;≥5岁,呼吸≥30次/分),胸壁吸气性凹陷,呼吸困难,喘鸣,肺部湿性罗音等临床表现,结合胸部X线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WHO推荐,2月-5岁儿童出现胸壁吸气性凹陷或鼻翼扇或呻吟之一表现者,提示有低氧血症,考虑为重度肺炎;如出现中心性紫绀、严重呼吸窘迫、拒食或脱水症、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惊厥)之一表现者,为极重度肺炎。 动重度肺炎征象:激惹或嗜睡、拒食、呼吸急促(婴幼儿<2月,呼吸≥60次/分;2-12月,呼吸≥50次/分;1-5岁以下,呼吸≥40次/分)、下胸壁凹陷及紫绀。

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脓胸、脓气胸、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坏死性肺炎、呼吸衰竭等;肺外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脓肿、心包炎、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脓毒症、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 鉴别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

1、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证足够入量,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总液体量为基础代谢正常需要量的80%,1/4-1/5张液体24小时匀速滴注,速度<5ml/kg.h;有中度以上脱水者,不也总量可按脱水分度推荐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量的1/2-2/3给予。

2、 抗感染治疗:

(1)细菌感染: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者首选青霉素,疑为耐药株感染者,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第

1、2代头孢等;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第

1、2代头孢、氟氯西林;支原体感染,选用阿奇霉素;病情重或混合感染时可联合使用抗菌药。

(2)病毒感染:三氮唑核苷肌注、静滴或雾化、干扰素肌注或雾化治疗、喜炎平/炎琥宁静脉滴入。

3、对症治疗:给氧、降温、祛痰、吸痰、防治水电解失衡等。

4、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病情较重、病程较久、营养不良等患儿可考虑予以匹多莫德、胸腺五肽、静脉丙种球蛋白。

5、糖皮质激素 :有严重喘憋、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肺炎,如合并缺氧中毒性脑病、休克、呼吸衰竭、肺炎高热持续不退伴过强炎性反应者,可短期使用(疗程3-5天)。

6、并发症治疗:发生脓胸、脓气胸、张力性气胸时应及时行胸腔穿刺,抽气、抽脓,或行胸腔闭式引流。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逐日记录体温、呼吸(次数和节律)、脉搏、心率。

2、观察体温、精神、食欲、咳嗽、气促、紫绀、肺部体征、血氧饱和度及肝脏大小的改变;氧疗患儿至少4小时监测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3、经一般抗生素治疗,症状无好转反而加剧,肺部啰音更细密,提示感染为控制,病灶融合,需警惕金黄色葡萄球菌、腺病毒肺炎。

4、肺炎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青紫加重时应检查有无痰液粘稠、不宜咳出或气道阻塞,并警惕以下合并症:胸腔内并发症:脓气胸、纵膈气肿、心包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

5、治愈标准: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胸部X线片无实质病变。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参考文献:

1、《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6年10月定稿)

2、《祖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 主编 胡亚梅 蒋载芳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老年女性, 76岁, 体质一般, 入院时精神、食欲尚可, 大小便正常, 体温37.1°C、血压125/90mmHg,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8月1日入院, 入院前10d出现咳嗽, 咳痰, 并有心累、气促, 双下肢水肿, 伴反酸, 烧心及四肢乏力, 关节疼痛, 无恶心、呕吐。有青霉素过敏史, 未到过疫源地, 预防接种史不详。次日, 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查体不合作, 回答不切题, 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28次/min呼吸27次/min, 律齐, 窦性心律, 血氧饱和度93%, 血压146/96mmHg, CT示仅有轻度的脑萎缩, 无占位性改变, 并诉上腹部隐痛不适, 中度发热。8月5日, 患者出现腹泻, 为稀水样便, 大便次数增多, 并再次出现嗜睡情况, 血常规示WBC13.82109/L, 中性粒细胞率86.7%K2.93mmol/L, Na123.3mmol/L, 大便常规示镜下可见大量无色透明、运动活泼、呈蛇游走样或弯曲跳跃样的线虫体, 如图1。经形态学确认此为粪类圆线虫。

2 病原学检查及分析

2.1 生活史

粪类圆线虫病是有世代交替的兼性寄生虫, 它的自生世代在地面泥土上进行, 寄生世代在人体内进行[2]。

外界生活的成虫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产卵, 数小时孵出杆状蚴, 经4次蜕皮发育为自生世代的成虫, 当外界环境不利时, 杆状蚴蜕皮2次, 发育为丝状蚴 (感染阶段) , 可经宿主皮肤或黏膜侵入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24h内, 经静脉系统、右心至肺部, 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后, 大部分幼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被咽下至消化道, 钻入小肠黏膜, 蜕皮2次, 发育为成虫。少数幼虫在肺部和支气管也可发育成熟。寄生在小肠的雌虫多埋藏于肠粘膜内并在此产卵。产卵发育很快, 数小时可孵化出杆状蚴, 并自黏膜内逸出, 进入肠腔, 随粪便排出体外。被排出的杆状蚴既可经2次蜕皮直接发育为丝状蚴感染人体, 也可在外界进行间接发育为自生世代的成虫。

2.2 形态特点

粪类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杆状蚴及丝状蚴4个阶段。

2.2.1 成虫

感染人体的虫体均为雌性, 大小为2.2mm (0.03~0.74) mm, 卢-戈氏碘液染色后呈棕黄色, 头端钝圆, 口腔短小, 有细齿, 咽管细长, 约占体长的1/3, 肠管着色较浅, 与食管分界明显。体表有细横纹。尾端钝圆呈圆锥形, 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 生殖器官为双管型, 成熟虫体子宫内有单行排列的虫卵。

2.2.2 虫卵

粪类圆线虫虫卵与钩虫卵相似, 椭圆形, 卵壳极薄, 无色透明, 大小为70.42um44.24um, 卵内可见胚胎细胞如桑葚状, 着色较深, 与卵壳间有明显的空隙。由于虫卵在肠道很快发育为杆状蚴, 因此粪便中很少能发现虫卵的存在。

2.2.3 杆状蚴

杆状蚴虫体外观无色透明, 粗短, 头段钝圆, 尾部尖细, 长约0.2~0.45mm, 新鲜粪便中杆状蚴活动力非常强, 其口腔较短, 食管约占体长的1/5~1/4, 虫体具双球型咽管此为杆状蚴的典型特征。

2.2.4 丝状蚴

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 虫体细长, 长约0.6~0.7mm, 无色透明, 无体鞘, 食管细长, 约为体长的1/2, 尾部逐渐变钝。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与钩虫和东方圆线虫的幼虫极为相似, 应注意区别。

3 诊断

粪类圆线虫病由于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 故常导致临床误诊漏诊。一般而言, 凡同时出现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例, 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并做进一步的检查, 以明确诊断。

3.1 病原诊断

主要依靠从粪便、痰、尿、呕吐物或脑脊液中检出幼虫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直接涂片的检出率低, 可用离心法或沉淀法检验粪便或痰液中的病原体。该患者出现腹泻, 为稀水样便, 采集大便后作常规镜下检查, 发现大量粪类圆线虫幼虫。由于患者有间歇性排虫现象, 故病原检查应多次反复进行。观察虫体时, 滴加卢戈碘液, 可使幼虫显现棕黄色, 虫体结构清晰, 便于鉴定。

3.2 免疫诊断

由于粪类圆线虫的生活特性, 出现间断性、无规律性排卵, 往往导致病原学检查漏检, 因此出现了血清学的免疫诊断方法, 该免疫诊断法采用鼠粪类圆线虫脱脂抗原作ELISA检查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阳性率可达94%以上, 而对照组全部阴性[3]。对轻、中度感染者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这对大便常规镜下检查的漏检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两者联合检测能更加提高该病的检出率。

4 治疗情况

对于明确诊断的病例, 应立即驱虫治疗, 并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肛周洁净, 防止自身感染。针对该患者的症状, 临床给予补钠补钾, 控制肺部炎症, 阿苯达唑驱虫治疗[4], 连服3d为1个疗程, 7d后重复1个疗程。3d后复查大便常规, 可见死去的粪类圆线虫幼虫虫体, 患者神志恢复清楚, 腹泻缓解, 7d后复查大便常规未发现虫体, 呼吸系统症状也得到控制。嘱患者1个月后再次来院复查。

5 讨论

粪类圆线虫是WHO列为的重要人类肠道寄生虫之一[5], 它是一种兼性寄生虫, 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 (如人、狗、猫等) 小肠内;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 引起粪类圆线虫病。粪类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和寒带地区, 呈散发感染[6],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检出杆状蚴或丝状蚴, 辅以离心法或沉淀法、病原体培养和免疫学检查, 可以提高检出率。

粪类圆线虫也是一种机会性寄生虫, 自身感染是粪类圆线虫的主要特点, 近来国内常有该病例的散在报告, 其感染程度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大多病例均是由于机体的免疫低下或抑制所致, 主要体现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消化道轻者表现为以肠黏膜充血为主的卡他性肠炎;重者可表现为水肿性肠炎或溃疡性肠炎, 甚至引起肠壁糜烂, 导致肠穿孔。而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移行到肺部时, 轻者可表现出过敏性肺炎或哮喘, 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咳嗽、多痰、持续性哮喘, 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出现肺部弥漫性感染, 肺功能衰竭。该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因此掩盖了粪类圆线虫病的呼吸系统症状表现。粪类圆线虫由于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鲜见报道, 因而很少会引起临床医师以及检验人员的注意和重视, 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 而一旦因此延误治疗时机, 导致虫体移行脑部或形成梗阻, 将严重危及生命, 因此而导致死亡的病例仍有不少报道。故仍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并积极进行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

摘要:本文通过临床遇到的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 分析粪类圆线虫病的的病原学检测要点, 分析其形态特点, 生活史及诊治要点, 为检验工作者及临床快速准确诊断粪类圆线虫病提供帮助。

关键词:粪类圆线虫,病原学检测,卫生知识宣传

参考文献

[1] 杨毅梅.我国常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感染与防治[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 20134 (2) :61~63.

[2] 张美华.以慢性肠梗阻为表现的类圆线虫病死亡3例报告[J].新医学, 1999, 30 (3) :158.

[3] 陆鉴, 陈颉.粪类圆线虫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 2007, 22 (4) :85.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6.

[5] 陈兴保, 吴观陵, 孙新, 等.现代寄生虫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524.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3篇

一、病原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

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因此,临床医师和护士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细菌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送检报告单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二)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三)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四)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床边接种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五)以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伤口拭子及时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应采用吸水性好、不易干燥的材料取样。

(六)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痰,尿液,伤口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送检。

(七)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二、常见病原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

(一)血液与骨髓

1、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但感染灶附近血管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集血标本。标本采集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

2、每次采血量为5-10ml,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

3、选择体温上升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4、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时间据病情而定,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别感染菌和皮肤污染菌。

(二)尿液

尿液标本的采集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由于治疗药物多数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应在用药前采集尿液,且以晨起第一次尿送检为宜。尿培养送检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方法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1、中段尿采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采样前须以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出的尿液前段须弃去,而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留于无菌容器中。

2、导尿管采集尿液:可减少污染,但易引起逆行感染,除非必要,须避免用此方法。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送检。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3、膀胱穿刺采集尿液:病人耻骨上皮肤消毒后,以无菌针筒作膀胱穿刺。此法主要用于尿液厌氧菌培养或中段尿采集困难的婴幼儿。尿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和处理,耽搁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应置4℃冰箱保存,但最好也不要超过6小时。 (三)痰液

1、自然咳痰: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嗽, 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内送检。痰量极少者可用45℃10%氯化钠液雾化吸入导痰,一般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好。

2、气管镜下采集法、气管穿刺法:可减少污染,但病人有一定的痛苦,不易接受和推广。

3、痰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和处理,最好不超过1小时,室温下延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检出率则明显下降。

(四)伤口烧伤创面与脓液

1、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后,用无菌拭子取病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 立即送检,或置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2、对未溃破的脓肿直接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送检,也可以切开排脓时用无菌拭子采样。

(五)粪便

1、挑取有脓血粘液部分的新鲜粪便约2-3克盛于灭菌容器中送检,也可用拭子挑取粪便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2、对不易获取粪便者,如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送检。

三、标本的质量评估标准

1) 标本及送检单上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无患者信息及标识的不予接收。 2) 标本须及时送检,超过时限的标本不予接收。 3) 送检容器须完整,有容器破损或标本渗漏的不予接收。 4) 标本储存、运送方式不当的,不予接收。 5) 明显被污染的标本不予接收。 6) 标本量明显不足的标本不予接收。

7) 除血培养之外的同一天内重复申请检验的标本不予接收。

四、临床病原体检查方法 其主要手段包括:

1. 直接显微镜检查:重要的基本方法,常作为初步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 特异性抗原检查: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但特异性是关键。 3. 核酸检查:近年来发展迅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4. 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常为确诊的关键步骤,但常较费时。 5.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以辅助诊断。

第二节 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一、抗生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抗生素使用增加,疗效下降 2) 出现难以治疗的感染 3) 抗生素加剧细菌耐药性 4) 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5) 抗生素滥用,污染造成危害

二、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1) 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 2) 产生灭活抗生素的水解酶和钝化酶 3) 细菌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改变 4) 细菌膜外排泵出系统 5)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三、目前必须密切注视的几个世界性的耐药性问题

1) 耐青霉素G的肺炎链球菌(PRSP) 2) 耐苯唑青霉素的葡萄球菌(MRS)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MRS株 3)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葡萄球菌 4) 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

5)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 6)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7) 持续高产染色体Ι型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四、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的结果解释

1) 敏感(S):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即该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推荐剂量(常规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疗。其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必须低于临床上该种抗菌药物的常规用量。

2) 中度敏感(I):测定菌能被测定药物大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在测定药物浓集部位的体液中被抑制。其细菌对这类抗菌药物的反应性通常低于敏感菌,中度敏感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或高于常规剂量也可有临床疗效。 3) 耐药(R):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感染菌对该抗菌药物治疗不发生反应,即使加大剂量或药物浓集部位也不发生反应。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一、细菌感染

1. 检测细菌或其抗原:直接涂片镜检、培养、抗原检测与分析 2. 检测抗体 3. 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二.病毒感染

1.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光镜检查特征性病毒包涵体,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2.分离培养:活细胞培养-临床不常用,科研用。 3.血清学检查:临床常用,如HIV检查等。 4.核酸杂交和PCR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 三.真菌感染

1.形态学检查:重要手段。 2.分离培养、鉴定。

3.抗原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少用。 四.寄生虫感染 1.涂片检查:最可靠确诊方法,如粪便中找蠕虫卵、外周血中找疟原虫等。 2.免疫学诊断方法:广泛应用 。 3.DNA探针及PCR技术:近年发展迅速。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检查

1.支原体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无临床意义,分离培养为确诊依据。

2.螺旋体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端螺旋体可培养;血清学诊断为最主要方法。 3.衣原体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有参考价值;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或抗体为主要方法。 4.立克次体检查:直接检出(免疫荧光、PCR等);动物接种;血清学诊断试验(外斐试验等)。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病,通称性病。经典性病(VD)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甙、性病性肉芽肿4种。目前,国内外认为凡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均称性病。其数量明显增多,包括: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滴虫性阴道炎、疥疮、阴虱病、嗜血杆菌阴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近来证实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或唾液中也有病毒,也能通过性行为传播,因而也被列入性传播疾病。

(一)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具有诊断价值,但临床应用较少。 2.PCR方法:RT-PCR为目前最敏感方法,亦为确诊试验。 3.病毒分离鉴定:临床少用,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4.血清学诊断:最常用手段。常以ELISA法检测HIV抗体作为初筛试验,蛋白印迹试验为确诊试验。

(二)梅毒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诊断早期梅毒快速、可靠方法。

2.PCR方法:敏感、特异的方法,适用于梅毒孕妇如羊水、新生儿血清、脑脊液标本。 3.血清学诊断:最常用手段。常以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作为初筛试验,TPHA(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间接血凝试验)作为确诊试验。

(三)淋病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涂片检查:早期诊断,敏感性稍差,对男性患者特异性高而对女性患者特异性稍差。

2.PCR方法:早期、快速、敏感的方法,不能区别是活菌还是死菌。 3.分离培养和鉴定:特异性高,为诊断“金标准”,同时可作药敏试验。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实验室检查

1.衣原体检查:常用特异性抗原检查、培养等。

2.支原体检查:相关病原体主要是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可进行培养,根据解脲脲原体分解尿素产氨、人型支原体分解精氨酸产碱使指示剂变色,需进行定量计数并同时可作药敏试验。

第六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即发生在医院中的一切感染。是当今医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1) 感染源和病原体:感染源主要来自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访人员以及医院环境、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的污染等。最常见病原体是细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2) 易感人群: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状态的住院患者。

3) 常见临床类型:下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医院感染类型,其它如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胃肠道感染、血液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亦多见。

二、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临床感染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临床对一切发生感染及可疑的病人,都应根据感染情况,采集血液、骨髓、尿液、痰液、粪便、脓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一是为了临床治疗,二是满足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4篇

核酸的定义:核酸是由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一类生物大分子。

核酸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主要是贮存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信息。

2.核酸的分类

核酸大分子可分为两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3.核酸的组成

DNA和RNA都是由一个一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由C、H、O、N、P,5种元素组成。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RNA是少数不含DNA的病毒(如HIV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的遗传物质。RNA平均长度大约为2000个核苷酸,而人的DNA却是很长的,约有3X10^9个核苷酸。

4.核酸的功能

在蛋白质的复制和合成中起着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核酸不仅是基本的遗传物质,而且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上也占重要位置,因而在生长、遗传、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现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DNA与RNA都是核酸,它们在化学组成上有什么区别如下:

DNA与RNA的比较

DNA

RNA

主要存在部位

细胞核

细胞质

基本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种类

A、G、C、T

A、G、C、U

五碳糖种类

脱氧核糖

核糖

核苷酸链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5.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方法,主要通过同时进行靶核酸扩增和可检测信号的生成来检测样品中的靶核酸。可应用于临床微生

物学、血液筛选、遗传病诊断和预防、法医学等领域的核酸检测。

目前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法

NASBA是由一对引物介导的、连续均一的、体外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等温扩增RNA的新技术。反应在42℃进行,可在2h内将RNA模板扩增约109倍。NASBA原理是提取病毒RNA,加入AMV逆转录酶、RNA酶H、T7RNA聚合酶和引物进行扩增。整个反应分非循环相和循环相:在非循环相中,引物I与模板RNA退火后在AM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形成RNA:DNA杂合体,随即RNaseH降解RNA,引物Ⅱ与cDNA退火,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合成第2条DNA互补链。双链DNA可在T7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经其启动子序列起动而转录RNA,RNA又可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反转录成DNA,进入循环相,对模板进行大量扩增。

b.转录介导的扩增技术

TMA技术原理与NASBA基本一致,略有不同之处是TMA利用的是MMLV逆转录酶及T7RNA聚合酶两种酶,MMLV逆转录酶既有逆转录酶的活性又具有RNA酶H活性。反应在41.5℃进行,可在1h内将RNA模板扩增约109倍。

c.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LCR)

LCR是基于靶分子依赖的寡核苷酸探针相互连接的一种

探针扩增技术,是继PCR后新发展的一种较有前景的体外扩增技术。它的原理就是由2段寡核苷酸单链DNA探针与目标序列杂交,当该2段DNA探针与没有发生突变的模板褪火后,如果2探针是紧邻的,中间没有核苷酸间隔,则可在连接酶作用下连接起来,连接以后的新链又可以作为模板,引导下一周期的连接产生新的子链。若连接区段发生核苷酸的碱基突变,则连接反应不能发生,扩增反应终止。

d.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法(PCR)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1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

循环的模板。每完成1个循环需2~4min,2~3h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检测HIVRNA,需要先利用逆转录反应将RNA转录为cDNA,继而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即可,这样的反应称为RT-PCR。

e.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本技术的原理是使用荧光基团标记探针,5′端标记荧光基团R,3′端标记淬灭基团Q,在没有PCR扩增时,由于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空间距离很近,使荧光基团被淬灭,不发荧光;而当PCR扩增时,引物与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探针同时结合在模板上,荧光标记的探针与模板的结合位置位于上下游引物之间,利用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将荧光探针水解,荧光基团被释放出来,由于在空间上与淬灭基团分开,则发出荧光。发出的荧光可以被荧光探头检测到,一边扩增,一边检测,这样就实现了“实时”检测。该技术不仅实现了PCR从半定量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有效解决了PCR污染问题等特点。

f.支链DNA检测法bDNA

bDNA是定量检测血浆中的HIV1型RNA的一种方法。bDNA是指人工合成的带有侧链的DNA片段,在其每个侧链上

都可以标记被激发的标记物。将HIV的RNA通过离心从病毒颗粒中释放出来,然后用捕获探针1将其捕获到微孔中。捕获探针2与病毒RNA的另一部分特异结合,又与预放大探针结合。后者再与放大探针即bDNA探针杂交。两套靶探针分别与病毒RNA的pol基因的不同区域特异结合。在微孔中形成HIVRNA寡核苷酸复合物。再加入1种化学发光底物孵育后可放大化学发光信号。通过发光强度来定量,因为发光强度与样品中HIVRNA含量成比例。bDNA不存在扩增物的交叉污染,这较PCR是一大进步。bDNA有数十个覆盖整个基因组的探针,可以方便地检测HIV某些变异株,但灵敏度不及PCR,提高bDNA灵敏度是一大难点。

检测步骤

HIV核酸定性检测技术,其检测过程分为核酸提取、逆转录合成cDNA、PCR扩增反应、扩增产物定性分和结果判定和完成报告单。

6.实验室检测具体步骤如下:

a.核酸提取

使用硅胶柱离心、磁性硅胶颗粒分离方法以及自动化仪器等商品化试剂或设备并按说明书操作。提取RNA时应注意防止RNA降解。DNA应置于-20℃保存,RNA和需长期保存的DNA应置于-80℃保存。

b.逆转录合成cDNA

逆转录cDNA合成反应需使用逆转录引物、dNTPs、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DTT、缓冲液和适量无RNA/DNA酶的超纯水以及RNA模板。在扩增仪或水浴箱中,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逆转录反应。建议使用商品化RT-PCR一步法试剂进行第一轮扩增反应。逆转录cDNA合成反应需使用逆转录引物、dNTPs、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DTT、缓冲液和适量无RNA/DNA酶的超纯水以及RNA模板。在扩增仪或水浴箱中,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逆转录反应。使用商品化RT-PCR一步法试剂进行第一轮扩增反应。

c.PCR扩增反应(使用二次扩增的套式PCR扩增方法)

PCR反应需使用引物、dNTPs、DNA聚合酶(如Taq酶等)、缓冲液、和适量无RNA/DNA酶超纯水、以及模板(DNA或cDNA)。在扩增仪中,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扩增。使用二次扩增的套式PCR扩增方法。

e.扩增产物定性分析

扩增产物常用分析方法是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与分子量标准比较,判断扩增片段是否在预期的分子量范围内。其它扩增产物分析方法还有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特异性探针杂交分析以及DNA序列分析等。自动化核酸扩增仪使用酶联比色分析或荧光探针杂交等原理测定。

f.结果判定和完成报告单

(1)实验成立的条件:每一次检测需同时做两个阳性

对照、两个阴性对照,只有阳性对照扩增出预期的片段、阴性对照没有扩增出任何片段、双份平行样品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实验才成立,可以作出核酸阳性或阴性反应结果的判定。

(2)HIV核酸检测阳性:发现核酸阳性反应,应该重复采集样品进行复测,复测结果呈核酸阳性反应则判定为核酸阳性,复测结果为核酸阴性反应则判为不确定结果,需进一步随访检测。

(3)HIV核酸检测阴性: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5篇

一、采样点设置工作

采样点的设置由镇统筹、各村(社区)负责,要根据本辖区人口数,合理设置。采样点要设置在空旷、通风良好、交通便利、人员集中、便于人员组织的场地,如村委会、学校、广场。

(一)关于分区及人员要求

每个采样点应划分为等候区、采集区、缓冲区、临时隔离区等四个区域。其中:

等候区:主要用于被检人员等候,要设置人行通道和1米线距离标识,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点。每天按2班人员准备,每班至少安排3人,由各村(社区)负责,承担人员组织、测量体温等工作。

采集区:每个采样组需2顶帐篷,每个帐篷至少配备2张桌子、4只凳子、1个医疗废弃物桶。每天按2班人员准备,每班至少安排4人,其中2人由政府、村(社区)负责,承担被检人员身份核实、信息登记工作;

另2人由卫生院安排,承担标本采集及临时保管等工作。

缓冲区:每个采样点设置1个,配备1顶帐篷、2张桌子、4只凳子及1个垃圾桶。每天按2班人员准备,每班至少安排2人,由村(社区)和卫生院共同负责,承担采样物资管理等工作。

临时隔离区:每个采样点设置1个,配备1顶帐篷、1套桌椅。每天按2班人员准备,每班至少安排1人,由村(社区)负责,承担临时隔离人员的临时看管工作。

(二)其他人员保障

每个采集点设负责人(联络员)1人,由村(社区)负责;

设后勤保障人员1人,由村(社区)负责;

设安保人员至少2人,由村(社区)负责。

设信息统计、报送人员2人,由镇政府负责。

以上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由各村安排轮班,所需总人数由各村确定。

(三)关于采样速度

在人员组织安排到位、组织有序的情况下,每个采样点按两班倒计算,预计满负荷运转每日能采样1000人。

(四)关于采样点数量

要根据上述要求,合理确定采样点的数量。具体办法如下:镇40542人,按1000人/天采样计算和我镇实际情况设置23个采样点。

二、全员核酸检测人员摸底工作

各村(社区)下周内要摸清本辖区常住人口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信息,以社为单位,建立全员核酸检测人员摸底表。一旦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各村(社区)应对居住人员立即进行再核实,第一时间将全员核酸检测人员摸底表题目修订为“市全员核酸检测人员申报表”报镇指挥部办公室刘泽强。

三、后勤及物资保障工作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糖尿病肺炎患儿164例作为观察组,女84例,男80例;年龄5~16岁,平均(8.5±2.3)岁。所有患儿均符合糖尿病肺炎的诊断[4]。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64例作为对照组,女82例,男82例;年龄5~15岁,平均(8.2±2.1)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的各种资料均经患儿家属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迈瑞BC-26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600036号),Getein1600全自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苏械注准20142400013),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具体步骤按照试剂盒提供的步骤进行。

1.3 观察项目

比较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之间的差异。

1.4 评定标准

小儿C反应蛋白正常值:0.068~8.2 mg/L;白细胞正常值:(5.0~12.0)109/L。

1.5 统计方法

用Epical 20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5],原发性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是指胰腺疾病、激素受体异常等所致的血糖异常。小儿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遗传、肥胖等关系密切,研究显示[6],病毒感染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具有诱导作用;双胞胎患儿中有一个为1型糖尿病,另一个患病率可达40%,双胞胎患儿中有一个为2型糖尿病,另一个患病率可达70%。小儿肺炎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细菌和病毒,约占2/3,小儿肺炎按病程可以分为急性肺炎,慢性肺炎和迁延性肺炎,急性肺炎是指病程在1个月内的肺炎,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为临床表现;慢性肺炎是指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肺炎,以周期性复发和恶化为临床表现;迁延性肺炎是指病程在1~3个月的肺炎,以咳嗽、喘息、双肺中细湿鸣音等为临床表现。小儿的鼻咽、气管和支气管相对狭窄,血管较丰富,而纤毛的运动性较差,呼吸道黏膜缺乏免疫蛋白,一旦小儿糖尿病合并肺炎,高血糖会加重肺部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早发现、早检测小儿肺炎,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对患儿恢复健康意义重大。C反应蛋白是环状五聚体蛋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7],不受年龄、性别、贫血等病理状态和治疗的影响,C反应蛋白可以识别外来抗原,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随着炎症的变化而变化,被广泛应用于炎症的检测,当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的升高幅度和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当病毒感染时C反应蛋白不升高。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抗御病原体入侵,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当菌感染时,白细胞数量的升高和感染的程度成正比,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多正常或低下。从医院的研究发现,观察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C反应蛋白(47.5±31.9)mg/L和白细胞值(13.6±3.8)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红亚[8]报道的细菌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值数值分别为(20.1±2.4)mg/L、(16.1±2.2)109/L,对照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值数值分别为(3.4±1.2)mg/L、(6.7±1.1)109/L结果相似,可见,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诊断。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糖尿病肺炎诊断中意义重大,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糖尿病肺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糖尿病肺炎患儿16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C反应蛋白为(47.5±31.9)mg/L,白细胞为(13.6±3.8)&#215;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糖尿病肺炎诊断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常规,糖尿病,肺炎

参考文献

[1] 秦萍.血、尿β2-微球蛋白在小儿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3):8.

[2] 曹红.血常规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肺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2(9):23.

[3] 曹立香.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5,6(2):7.

[4] 刘桂林.胰岛素泵在治疗小儿糖尿病合并肺炎中的应用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2(10):257.

[5] 刘金芳.20例小儿糖尿病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2(15):187-188.

[6] 崔淑兰.探析血、尿β2-微球蛋白诊断小儿糖尿病的临床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9.

[7] 胡培章.血常规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4(20):7.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

肺炎病原学检测范文第1篇The people&rsquo;s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