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来该院就诊的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26例, 其中发生VAP 59例。其中, 男38例, 女21例, 年龄15~83岁。包括21例慢性阻塞性疾病、10例心肺复苏、9例脑血管意外、8例感染性休克、6例多发外伤、3例急性中毒、2例支气管哮喘。呼吸机通气时间2~134 d, 平均19 d。见表1。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VAP诊断标准, 即: (1) X线片在使用呼吸机通气后相比于入院时胸部浸润阴影或者显示了新的炎症病灶; (2) 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 (3) 肺内出现湿性音和 (或) 实变体征, 并且存在以下症状体征之一: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 伴或不伴核左移;发热 (T>37.5℃) , 脓性分泌物可在呼吸道出现;新病原体可在发病后支气管的分泌物中被分离出[3]。

1.3 纳入标准

入住ICU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 包括经鼻器官、口腔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并置管48 h后至拔管后48 h内发生的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

1.4 方法

在住院期间所有患者采集痰液标本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集,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 采用Micro San Auto-4系统进行药敏与细菌鉴定, 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制定的标准及最新规则对结果进行判读以及操作[4]。

2 结果

重症医学科 (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有46.83%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59例中共检出93株病原菌, 其中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见表2。

3 讨论

呼吸机在危重监护室进行治疗中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是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在该组患者中为46.83%, G-杆菌72.04%、G+菌10.76%、真菌17.20%。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感染因素在该研究中得到证实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与文献报道一致[5]。因此, 对于VAP的防治, 首先我们应当从合理运用抗生素着手。尽早从患者下呼吸道采集痰液, 鉴定并判别为何种病原菌感染所致, 经验性抗生素早期给予治疗的同时预防二重感染的发生。敏感的、针对性的、相对窄谱的抗生素在培养结果出来后使用。一般来说窄谱在超广谱治疗24~72 h后选用[6]。其次, 医护人员在置管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及隔离技术, 进一步加强定植菌筛查,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此外, 还应加强对所有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指导, 尤其是实习生;应尽量缩短上机时间、加强免疫治疗, 从而使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降低, 同时, 这对节约医疗资源亦具有重大意义。当然, 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是多途径、多因素的,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VAP发病机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治愈率的目标仍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 (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病原学感染因素, 探讨有效控制VAP发生率的措施。方法 以该院于2009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26例为监测对象, 其中发生VAP例数为59例。结果 该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6.83%。共检出93株病原菌, G-杆菌72.04%、G+菌10.76%、真菌17.20%。结论 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感染因素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临床上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避免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加, 有效控制VAP的发生与恶化。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学,感染,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袁永梅, 吉正平, 顾萍.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1) :1247-1249.

[2] 林洪远.重症医学发展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5 (9) :1066-1069.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病和呼吸杂志, 1999, 22 (4) :201-203.

[4] 杨日焰, 叶初阳, 瞿嵘, 等.呼吸机相关肺炎61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16) :13-14.

[5] 杜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预防及细菌耐药的控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0 (12) :719-720.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浅谈呼吸科护士专业素质在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3、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研究

4、呼吸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5、呼吸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策

6、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保护的应用观察

7、综合护理应用在呼吸科支气管镜介入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8、PBL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9、基于案例的TSP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情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0、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11、呼吸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措施

12、浅析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13、探究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14、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

15、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研究(二)

16、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7、责任小组制在呼吸内科护理质量提升中的应用效果

18、柔性管理在呼吸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19、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应对措施

20、探究呼吸内科肺癌患者护理中实施舒适护理的护理效果

21、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探讨

22、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3、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4、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安全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25、综合护理应用在呼吸科支气管镜介入患者中的实施价值

26、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7、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

28、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及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29、多种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30、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31、综合护理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①

32、呼吸内科中护理管理的临床保护应用效果分析

33、护患沟通技巧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34、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35、减少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措施研究

36、呼吸内科护理带教应用临床教学法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分析

37、呼吸科老年患者坠跌安全隐患及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38、护理干预对呼吸科自杀倾向患者的影响

39、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与对策的研究

40、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和效果

41、呼吸内科病房护理风险评估提示牌的设计与应用

42、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43、浅析呼吸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44、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45、移动护理系统PDA在呼吸科中护理巡视的应用

46、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7、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探讨

48、探讨老年呼吸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9、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发病因素

VAP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

1、口腔、咽部定植细菌的吸入;

2、呼吸机回路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3、机械通气影响了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胃肠内细菌通过呕吐和误吸逆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的定植和感染;

4、无菌操作不严,吸痰除因操作者把细菌经过手、导管带入外,还因操作不当使气管黏膜损伤而使细菌侵入;

5、ICU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危重病人集中,基础疾病严重,空间相对比较小,其发生感染的机会比普通病房高2~10倍,而耐药菌的耐药程度严重,如MRSA等耐药菌仅见于ICU;

6、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抗生素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病原菌(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 预防控制措施

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VAP的基本措施。每次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完冷凝水后均应有效地洗手;戴手套操作也要养成洗手的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 、器械的消毒灭菌 : 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呼吸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对湿化瓶、简易呼吸器、面罩等进行灭菌;定时更换和消毒呼吸机气路导管,注意更换呼吸管道时间间隔>7d,过于频繁的更换,会增加肺炎的危险;气道通路中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倒流及误吸;定期更换消毒呼吸机的空气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等。

1 3 、病室管理: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病人安置在监护病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相对湿度在40%~60%。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严格控制探视,家属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保持ICU环境清洁,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地面用0.2% 84消毒液擦拭3次。特殊感染病人要严格床边隔离,并应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技术。做好死亡、出院及转科病人的终末消毒。

4、气道管理:重视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无菌操作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吸痰技能的训练。其中较深部位的分泌物抽吸,是降低VAP发生的首要措施,做到抽吸无菌化,定时、有效地抽尽气道内分泌物,保证气道的通畅;同时也要加强气道的湿化和局部抗生素的雾化吸入。有助于加强局部抗菌消炎、解痉和稀释痰液的作用,对预防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5 、口咽部管理:气管插管后口腔内导管周围用呋喃西林纱布堵塞,4h更换1次;气管切开者切口周围每日换药,每日口腔护理2次,并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6 、控制胃内容物反流: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内容物反流很常见。采取半卧位,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

7 、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与生物制剂:全身或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是住院患者易发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8、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的选择抗生素,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超过一周,特别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应加强对痰液及大小便的真菌监测,防止全身真菌感染。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1.1充分吸引气管内分泌物及口鼻腔分泌物。 1.1.2将简易呼吸器与气管套管相连。 1.2加强口腔护理。

1.3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

1.4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的清除。 2.加强气道管理。

3.增加宿主的廓清机制。 4.合理使用抗生素。 5.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5.1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戴口罩,操作前后正确洗手。 5.2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5.3对纤维支气管镜等共用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5.4患者及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 5.5保护性隔离。 6.提高机体免疫力。

7.严格进行呼吸机的清洁、消毒。

7.1呼吸机的外表面,应用湿润的纱布擦拭即可(每日一次),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消毒时,须用75%的医用酒精擦拭。 7.2呼吸机外置回路:

7.2.1呼吸机外置管路和附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每周更换一次。

7.2.2呼吸机湿化罐内应使用无菌蒸馏水,使用中的呼吸机湿化器内的湿化液应每天更换,湿化罐和滤纸应每周更换。每次使用后应倒掉湿化器内的液体,浸泡消毒晾干使用。

7.2.3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集水杯中的冷凝水应及时清除,接水碗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

7.3呼吸机内置回路:应有工程师定期保养维修,定期更换皮囊、皮垫、细菌过滤器等。呼吸机主机或空气压缩机的空气过滤网:需要每日清洗以防灰尘堆积造成细菌繁殖。

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防控措施

一、置管预防感染流程

环境要求:中心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在手术室进行。

人员要求: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消毒皮肤: 碘酒和酒精: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少于20cm。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消毒范围包括颌下、颈、锁骨下区域;股静脉穿刺前需备皮,消毒范围自脐下至大腿上1/3。 铺无菌巾: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无菌巾依次铺在操作者对侧、患者头侧、患者脚侧、操作者同侧,穿刺点再覆以孔巾,铺巾范围 要求覆盖患者全身 。

留置导管:若需留置导管,用套扎、缝合法将导管固定于穿刺点旁皮肤。

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盘曲呈S形(降低导管张力,避免移动),用≧812cm 的透明贴膜进行固定。如穿刺点有出血或渗出,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透明贴膜或胶布固定。记录体外导管长度及置管日期。 二.置管后预防感染流程:

1.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透明贴膜1周更换1次,出现潮湿、血迹或松脱时及时更换;无菌纱布2天更换1次,有污染随时更换;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定期测量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记录,切忌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采血、冲管、封管时,操作者应先洗手,戴一次性洁净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消毒导管接口及肝素帽,避免污染。给药前需抽回血,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常。 3.每日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导管使用天数,降低CRBSI的风险。需长期戴管者,不建议无感染换管。临床如怀 疑 CRBSI ,应先经导管接口和外周静脉分别取血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初步报告高度提示CRBSI时,即拔除导管,留取经皮获取的血样及导管尖端, 做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4.血标本采集方法:洗手,常规消毒皮肤及导管接口。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成人采血量10ml/瓶,小儿2ml/瓶。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5min:导管保留者取 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 ;已拔管者,取 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5cm。

5.戴管≧24小时者,应开展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 ,及时预测CRBSI风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减少不必要插导尿管及不必要延长留置时间 1.1导尿的绝对适应症: ①解除尿路阻塞;②允许神经元性膀胱功能失调和尿潴留的病人导尿;③泌尿道手术或生殖道手术的病人;④危重病人需要准确记录尿量。 1.2引流尿液的其他方法:如病情评估允许优先选择非侵入操作式导尿,或行非侵入引流尿液与插入导尿管序贯治疗方法相结合。体外的集尿系统可能较导尿管置放有较少菌锻练膀胱收缩功能,每日导尿管留置评估促进早拔管.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情况(体温、泌尿系症征)、导尿装置、尿液情况、膀胱功能、辅助检查)。

2、限制导管持续时间。

3、采用无菌技术插管。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的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主要的并发症 也包括拔管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一、VAP的现状:

据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5% ,死亡率38%;国内报道发生率高达43. 1% ,死亡率为50% ~69%。

1.VAP的临床诊断依据:机械通气48 h以上,具备以下2项以上表现,即诊断VAP。

⑴发热:体温≥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

⑵外周血白细胞(WBC)>10.010/L或<4.010/L。

⑶脓性呼吸道分泌物,涂片见WBC每个低倍镜视野大于25个,鳞状上皮细胞每个低倍镜视野小于10个,培养出潜在的呼吸道病原菌。 ⑷胸片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灶。

2.VAP的病原学

VAP常为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性感染。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见,占82.3%,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5.2%,真菌占2.3%。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占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且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3.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⑴局部呼吸道与全身防御机制受损

气管导管改变了机体的正常气流通路,破坏了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气囊处积聚的分泌物及从气囊的边缘流入下呼吸道。气管导管的摩擦和反复吸痰对气管黏膜的损害,降低了机体防御作用。

⑵气管导管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气管导管的细菌生物被膜是指吸附于气管导管内表面并分泌表多糖、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形成黏液样多糖蛋白复合物,将细菌聚集形成的微菌落包裹在内形成的膜样物。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内的气体及吸痰时吸痰管的机械碰撞均可导致细菌生物被膜移动,堆积或脱落,使这种含有大量细菌的生物被膜碎片向气管内播散,这也是导致VAP 反复发生和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⑶胃肠道细菌移位 据国外学者报道,胃液pH与VAP发生率直接相关,pH<3.14者VAP发生率为40.16%,pH>5.10者VAP发生率为69.12%。老年人、营养不良、胃酸缺乏、肠梗阻及上消化道疾病,胃液pH值可增高。危重症患者常给予H2受体阻断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却导致胃液pH升高,胃腔定植菌明显增加。长时间留置胃管,从而减弱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镇静剂的使用、鼻饲时推注速度过快或间断注入一次性量过多等增加胃食管反流和肺误吸的机会。气囊的管理:气囊压力不足增加误吸的机会,将使VAP的风险增加4-6倍 。

⑷机械通气时间

国外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得到VAP的发生率与机械通气的时间关系成正比关系。所以气管插管或切开留置时间小于2周为宜,应积极创造条件,早日拔出气管导管,并避免再次插管。

⑸机体免疫力下降 危重患者处于分解代谢过旺,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致使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因而极易被细菌感染。

⑹呼吸机通气管路的细菌污染

①、冷凝水处理不当:呼吸机管道及积水器内的冷凝水是细菌留置及繁殖的重要场所。呼吸机管道及积水器内细菌不能采用抗生素等措施进行灭菌,其易随吸入气流或污染的冷凝水流

99 1 入气道,形成交叉感染。冷凝水处理不当,随处倒掉等不好的习惯也造成交叉感染。 ②、呼吸机管路消毒不严: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 电热温湿化器内加蒸馏水而非无菌水等是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国内多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呼吸机管路、电热温湿化器、雾化管道。目前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基本能保证,但消毒后是否用无菌水冲洗及存放的环境仍是二次污染的重要环节。

⑺医务人员所致交叉感染 医院人员带菌率达70%,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将病原菌从一个患者带给另一个患者。洗手的依从性差、ICU布局不合理:床旁无洗手池;条件限制:无感应水龙头、肥皂洗手、无擦手纸等是造成VAP发病的危险因素。。 ⑻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

(9)温化湿化方法不当:目前临床上温湿化器多是单伺服加热方式而不是双伺服加热方式。人为因素:关掉温湿化器的开关使其处于关闭状态,整个呼吸回路都没有监测吸入气温度。

(10)吸痰污染:开放式吸痰、一人吸痰、吸痰时将呼吸管道与人工气道脱开、吸痰前人工气道内注入湿化液、或持续滴入(泵入)湿化液但未加温等等均是造成外源性污染的环节。增加VAP的发生。

二、VAP的预防护理:

对于VAP的预防护理,主要探讨通过护士应用非药物性预防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干预如下:

1、环境的消毒管理

ICU最好为层流洁净病房,没有层流设备的ICU,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器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20~22℃,湿度50% ~60%;含氯消毒液湿抹地面、病床、床头柜等。正确处理医疗垃圾、做好终末消毒。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定期监测病室的空气培养菌落数。

2、做好手卫生

床头柜上备快速洗手消毒凝胶,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尽量使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法并用擦手纸。定期进行医务人员手部细菌监测等。

3、人工气道的护理

(1)气管切开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4h更换1次湿化瓶、吸痰负压瓶及连接的外套管,消毒液做到每日更换和监测。

(2)按需和有效吸痰:

①密闭式吸痰:在吸痰过程中保证了气道的密闭性,会明显降低含菌气溶胶的吸入,并明显减少操作者的污染机会。但是,密闭吸痰器管质较硬,操作中应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气管黏膜造成出血。密闭式吸痰管为进口耗材,成本高于国产一次性吸痰管,影响了它的推广使用。

②开放式吸痰:吸痰过称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脱机吸痰,配合翻身、拍背。 (3)湿化方法:持续呼吸机湿化器湿化,严格按湿化器内加水线标志加入无菌蒸馏水;启用呼吸机时同时打开湿化罐开关,调节湿润阀,研究证实,最近的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表明,气管插管病人气道内气体的最佳湿度水平是将气体加温到深层体温,而且被水蒸气饱和(37℃,相对湿度100%,绝对湿度44mg/L)。这个水平的温度及湿度已被证明能保持分泌物的质量和最佳的粘液纤毛转运状态,从而减少了感染的潜在危险。

如果吸入的气体湿度低于最佳湿度,分泌物的水分被蒸发而变行粘稠和难于吸出,增加感染的机会。

对于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气体在通过气管插管时会被加温,但塑料管道

2 阻止了粘膜中的水蒸气补充到气体当中。这样相对湿度较低的气体就被输送到气管插管末端。当粘膜纤毛转运系统从下气道转运出来的分泌物到达气管插管末端时,这些分泌物接触到相对湿度低的气体就会被脱水,分泌物粘稠度增加。有研究表明,如果输送到气管插管的气体已是体温湿度的饱合湿度气体(37℃、相对湿度100%) ,则气体通过气管插管后,温度和湿度无显著变化。也就说明,体温湿度的饱合湿度气体能使分泌物保持良好的水化状态,确保气管插管通畅。因此,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输送给患者的气体最佳的温度、湿度是37℃、相对湿度100%。

②美国呼吸病学会规定:禁止在吸痰前常规向人工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因可将将淤积的分泌物冲入肺内.增加感染机会。 (4)呼吸道管理

①、应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进行声门下吸引,清除声门下聚集的分泌物,减少误吸,从而减少VAP的发生。

②、气囊充气适度:采用压力表测压及气囊充气技术(最小闭合技术)两者相结合,寻找最适合个体的气囊充气压力。

③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的消毒

A、呼吸机管道采用一次性或高压低温灭菌,每周更换1次。

B、雾化管道建议每天更换一套,不重复使用。

④、冷凝水的处理:冷凝水是高污染物,集水器放在呼吸机环路的最低位,定时排空冷凝水,在进行一切操作时注意避免冷凝水倒流入气道,倾倒冷凝水时应作为医源性感染物处理,不能随地倒掉,或采用专用收集器集中消毒处理以减少交叉感染。

⑤、呼吸机管路使用细菌过滤器:由于呼吸机内部不能消毒,建议在呼吸机管路进气端使用细菌过滤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呼气端呼气阀容易积水,内源性PEEP增高,病人呼吸功增加,出现呼气困难。简易人工呼吸器前端使用细菌过滤器。 ⑷加强口腔护理 ①、 口鼻咽腔冲洗:

②、 导管固定:采用带牙垫的气管插管导管,或专用固定器,以便做口腔护理或口腔冲洗。 ③、 选用特殊口腔护理液:减少口咽部定植菌、减少口腔感染。

⑸预防误吸和反流

①、病人体位:床头抬高30°~45°。将床头抬高预防误吸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重要预防措施。

②、管饲方式:持续滴入法鼻饲代替间断法推注,有助于减少胃内压和食管反流。可从20ml/h 开始逐渐增加至60 ml/h,100~150ml /h ,养液的浓度也从低到高,让病人逐渐适应。输注营养液时,使用加温器,让营养液始终保持合适的温度(注意加温器的暴露,防烫伤。一次推注推注速度宜慢。同时可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加快胃的排空。

③、监测胃内储留量:q4h监测胃内储留量,持续注入<150ml,间断<100ml。 ⑹增加机体防御功能 ⑺早期撤机,缩短MV时间

早期采用有创-无创序贯脱机。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一、发病因素

VAP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

1、口腔、咽部定植细菌的吸入;

2、呼吸机回路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3、机械通气影响了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胃肠内细菌通过呕吐和误吸逆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的定植和感染;

4、无菌操作不严,吸痰除因操作者把细菌经过手、导管带入外,还因操作不当使气管黏膜损伤而使细菌侵入;

5、ICU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危重病人集中,基础疾病严重,空间相对比较小,其发生感染的机会比普通病房高2~10倍,而耐药菌的耐药程度严重,如MRSA等耐药菌仅见于ICU;

6、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抗生素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病原菌(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 预防控制措施

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VAP的基本措施。每次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完冷凝水后均应有效地洗手;戴手套操作也要养成洗手的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 、器械的消毒灭菌 : 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呼吸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对湿化瓶、简易呼吸器、面罩等进行灭菌;定时更换和消毒呼吸机气路导管,注意更换呼吸管道时间间隔>7d,过于频繁的更换,会增加肺炎的危险;气道通路中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倒流及误吸;定期更换消毒呼吸机的空气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等。

1 3 、病室管理: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病人安置在监护病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相对湿度在40%~60%。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严格控制探视,家属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保持ICU环境清洁,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地面用0.2% 84消毒液擦拭3次。特殊感染病人要严格床边隔离,并应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技术。做好死亡、出院及转科病人的终末消毒。

4、气道管理:重视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无菌操作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吸痰技能的训练。其中较深部位的分泌物抽吸,是降低VAP发生的首要措施,做到抽吸无菌化,定时、有效地抽尽气道内分泌物,保证气道的通畅;同时也要加强气道的湿化和局部抗生素的雾化吸入。有助于加强局部抗菌消炎、解痉和稀释痰液的作用,对预防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5 、口咽部管理:气管插管后口腔内导管周围用呋喃西林纱布堵塞,4h更换1次;气管切开者切口周围每日换药,每日口腔护理2次,并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6 、控制胃内容物反流: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内容物反流很常见。采取半卧位,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

7 、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与生物制剂:全身或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是住院患者易发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8、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的选择抗生素,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超过一周,特别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应加强对痰液及大小便的真菌监测,防止全身真菌感染。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

儿童呼吸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于来该院就诊的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26例, 其中发生VAP 59例。其中,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