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治疗地下水污染在水体污染控制中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地下水是我国居民用水的重要来源,治疗地下水污染就是对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第二,水系统是一个流通、连接的体系,地表水会变成地下水,地下水也会变成地表水,因此对地下水污染治疗对我国整体水体体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讨论分析地下水污染治理对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双重意义,为我国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更具有建设意义的规划意见。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污染治理;水体污染控制;意义分析
引言
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等特点,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生活污水的排入與生活垃圾都会在造成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和氯化物,甚至是病原体的含量的升高;而工业废水、工业废物和农药的使用,都会增加地下水中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浓度增加,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增高。虽然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加强,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地下水污染治理得到了不错的成果,但我国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仍然缺乏对地表水体的研究贡献。深化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双重意义,对我国制定全面的地下水污染规划,提升我国水体控制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相对与国外发达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迅速等问题,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是我国国民引用水的主要来源,在我国400多个城市中,地下水成为80%的城市主要用水来源,在许多农村,地下水是其生活水源的唯一来源[1]。由此可见,地下水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都是不可替代的必须品。
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较为理想,有63%的地下水是可以直接使用,17%需要经过处理方可直接饮用,12%不能饮用,8%的属于天然的咸水与盐水[2]。就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来说,东南部地区比西北部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要丰富。而我国东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区域,人口密集度大,对地下水资源的人为影响也较为频繁。工业排水、生活排水、农业灌溉等都在不同程度污染影响着地下水的水质。根据最近的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197万m2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Ⅰ类和Ⅱ类的水质仅为4.9%,Ⅲ类的水质为35.3%,太湖、淮河等流域地下水污染严重,其污染面积分为达到了91.5%与68.1%,太湖流域的地下水有近50%是不能饮用的[3]。可见,我国地下水污染的情况是非常的严重。
硝酸盐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质,其主要来自生活、工业的排水,如城市的化粪池、污水管道或垃圾堆雨水淋溶;或农业施肥污染,即在农业施肥的过程中,过多使用氮肥,导致12.5%~45%的氮土壤中流失,渗入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婴幼儿的健康及水质环境的影响上。硝酸盐在人体内很容易转化为亚硝酸盐,导致婴儿出现蓝血症或高铁血红蛋白症,造成婴儿畸形等。而水质中若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则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藻爆发,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是指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造成地下水质发生改变,造成污染,这是目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间接污染是指地下水污染由于污染物对其他物质产生作用,使得这些物质某些有害的成分进入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间接污染的过程缓慢并不以察觉,若要进行治理也是非常复杂、长期的过程。我国地下水污染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1)因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沿海地区的咸水入侵;(2)生活或工程污水排放及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3)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4)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4]。
地下水污染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健康与饮食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国民的身体素质都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因此重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问题,保护我国饮用水源的主要来源,是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
2.水污染是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水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地下水与地表水,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二者是不能分割开的。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主要来自于降雨或积雪融化,并随着地形向地势较低的河流、湖泊流去。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河流与湖泊均来来自于地下水。因此,地下水可以看作是地表水另一个重要的水源。当地下水被开采过度,地表水也会反渗入地下水中。随着我国对地下水的开采过量,许多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不少河流、湖泊的基流逐步消失。有调查显示,山西基流总量占全省径流量的54%,云南省基流总量占56.2%,江浙地区的基流量占24.2%[5]。可想而知,若这些地下水都受到污染,那么该地区的整体水系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的,若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也将受到影响。
最先展开相关研究的是美国,美国联邦和中西部农业州政府投入了发亮的资金用于研究地下水污染治疗对其地表水污染治疗的联系,从而规划出有效的水资源治理方案,大大削减了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总量[6]。而我国目前对于水资源的治理只局限于对饮用水的保护,即对地下水污染治理,没有充分重视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我国在治理地下水污染时,也仅仅是局限于对地下水直接污染的防治,忽略了间接污染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所以在治理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中,要以动态及宏观的角度去规划治理方案,不要局限地下水污染的范围与影响,充分考虑地下水携带污染物的可能性,重视对地表水的治理,才能规划出全面有效的治理方案。
结论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是维持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地下水是我国生活用水与饮用水的重要来源,重视对地下水污染治理,不仅对水资源保护,对地表水体也有着重要意义与影响。我国要重视地下水在水污染治疗工作具有的双重意义,宏观的看待我国整体水系,重视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联,加大地下水污染治疗,减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逐步改变人们的用水、用水、农业施肥等习惯,全面进行地下水治理活动[7]。地下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治理过程中只有合理规划设计治理方案,全面、有效的地表水污染,才能逐步改善我国整体水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军民. 水环境保护事权划分新思路[J]. 环境经济,2011,Z1:57-65.
[2]吴雨华. 欧美国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1,08:284-290.
[3]. 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3,64:3-57.
[4]黄震,李武楠,马宁.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J]. 吉林农业,2012,08:164-166.
[5]廖静秋,黄艺. 流域水环境修复技术综述[J]. 环境科技,2013,01:62-65.
[6]王岩. 欧洲新水政策及其对完善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启示[J]. 法学论坛,2007,04:137-140.
[7]贺震. 科学治水 良法先行[J]. 环境经济,2015,18:4-12.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地下建筑气体污染主要包括各种氡及其子体等放射性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 (voc) 、甲醛、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污染。
地下建筑空气中的氡主要来自岩石、土壤、地下水、建筑材料和室外空气等。不同类型地下建筑物的氡及其子体浓度往往有较大差异, 其主要原因与覆盖层厚度、地质结构、建筑材料生产工艺过程及材质等因素有关。覆盖层越厚, 自然通风率越差, 氡的积累也就越高。地质结构断裂带, 高含镭量、高孔隙率、大颗粒、多孔隙的几何形状及含水的建材, 氡析出率高。目前主要的防氡方法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新开发地下建筑时选择位置应避开花岗岩地区, 特别是花岗岩裂缝区;设计建筑时应该充分考虑防氡效果, 如保证通风、切断地下水渗入等。
(2) 采用土壤减压法, 在地板下面安装抽气泵抽走地基下土壤中的氡, 以减少氡向室内扩散的机会。
(3) 在地下建筑通风时将抽气式通风改为压人式通风, 抽气式通风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效果不大, 有时还会增加室内氡浓度。采用机械通风时有管通风效果优于无管通风。
(4) 密封地板、墙壁、涂覆防水防氡密封涂料等。根据标准, 当土壤氡高过5倍以上时,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综合措施。
(5) 通风时采用无纺布、人造纤维等织物过滤去除氡子体;也可利用静电和增加负离子法清除氡子体。
(6) 选择符合辐射安全标准的建筑材料。不使用铀、钍、镭含量高的建材, 特别是要控制石煤渣砖的使用。
(7) 建筑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中加入重晶石粉、石膏、氧化铁等基元材料, 具有较好的辐射屏蔽功能。
(8) 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增加煤矸石的量、成型过程中增加负压值, 以及适当提高焙烧温度均对建筑材料氡的析出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研究人员对呼和浩特市某地下建筑进行了通风降氡效果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送风比排风对降低氡浓度效果更好, 最好采用送风和排风相结合的措施。通风时间越长, 对降低氮浓度效果越好。研究表明, 该地下建筑长期不通风时氡浓度最高可达1041Bq/m3。通风方式有送风、排风、送排同时、送排轮流4种, 其中, 送排风同时效果最好。用送排风同时通风方式连续通风8h, 氡浓度可减低91.4%。如果每天坚持通风, 则2h通风即可保证8h工作期间氡浓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水平。如果接近地面环境, 可每天通风3h。如果长期不通风, 需加大通风力度。
地下建筑空间的VOC主要来自各种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有机涂料、油漆等。减少有害气体浓度是地下空间空气品质良好的重要保证。按照相关规范: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0% (日平均值) , 甲醛不超过0.10mg/m3 (1h均值) , 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浓度小于0.60mg/m3 (8h均值) 。按照标准:已用地下建筑氡浓度的行动水平为400Bq/m3, (平衡当量氡浓度) ;待建地下建筑的设计水平为200Bq/m3 (平衡当量氡浓度) 。目前, 减少室内挥发性有机物 (VOC) 、甲醛和二氧化碳的最常用、最高效的方法是通风, 通过提高新风负离子浓度、新风量改善其卫生条件。有条件也可在地下空间种植绿色植物, 吸收有害气体。
2 微生物污染
地下建筑空间微生物主要因湿度大温度适宜, 通风不畅所致。了解微生物种类及存在条件, 做到防菌消毒, 有利于清洁地下空间空气。有研究人员在1992年至2004年对华北地区51个地下空间 (密闭型12个通风型21个, 半封闭型18个) 空气中微生物进行检测, 得出地下房间和通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真菌和厌氧菌, 对进驻人员健康有一定危害。具体测量结果:地下空间空气中细菌总数符合GJB3768-1999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要求, 半封闭型地下房间和通道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的检测结果均高于相应对照 (P<0.01) 。鉴定出的2845株真菌中青霉属和曲霉属为优势菌, 分别占41.5%及19.1%。73株黄曲霉菌中黄曲霉毒素B阳性者9株, 占12.3%。通风型、密闭型地下通道和房间空气中厌氧菌高于相应对照组 (P<0.01或P<0.05) , 链球菌与相应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密闭型通道空气中厌氧菌分别是半封闭型及通风型通道的4.2倍及3.8倍。
根据实际环境的微生物种类,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可以较好地确保空气质量: (1) 做好防水除潮工作, 保持地下空间内部干燥、清洁卫生; (2) 采用高效、广泛且普及、安全的空气消毒剂 (CIO) 有重点地对地下空间消毒; (3) 加强地下空间的通风换气, 保证新风量的同时, 注意新风的杀菌、过滤; (4) 对于有表冷器、加湿器、冷凝水盘的空调系统的地下空间, 需经常对这3个部分和风管进行清理, 同时对送风进行过滤, 经常保持对过滤器滤料的更换和清洗; (5) 安装紫外线灯, 利用其发出的C波段紫外线对地下空间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辐射杀菌, 既节约能源又不污染环境, 效果十分理想。
3 固体颗粒物的污染
地下建筑空间内部空气中固体颗粒物来源视环境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般地下空间空气中颗粒物来源主要是空调、通风系统气流组织不合理, 人员携带和行走扬起的尘土等;地铁空间则主要是由人员带人和列车与铁轨摩擦产生的粉尘等。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发尘机理和分布规律做好防尘除尘工作。对于普通地下空间, 首先应保持空间内的环境卫生, 减少室内烟雾的产生, 加强通风, 对室外送入空气进行过滤及通风空调系统合理的气流组织等。对于地铁系统, 因其内部状况稳定性差, 有研究表明地铁环境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季节性差异, 冬天明显高于夏天, 1天中上午的颗粒物浓度高于下午。因此, 可根据这个分布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过滤除尘,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地下建筑空间相对密封, 空气缺乏流动, 光照不足, 本文重点分析了地下建筑空间存在的空气污染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下建筑,有害气体,微生物污染,固体颗粒物
参考文献
[1] 李红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及发展重点[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9.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1.1 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富水性
1.1.1 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系指埋藏于第一个相对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 指埋藏0~6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其水力特性上部为潜水, 局部存在隔水层, 并且多以粘质砂土为主, 隔水性能差, 厚度小且不连续, 多呈透镜体或夹层分布。因此, 浅层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动态变化与潜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和动态变化规律, 直接受气象和水文等因素的控制。水位埋深在本区内南部地区一般3米左右, 北部地区一般3~4米, 个别地方大于6米。
1.1.2 中深层承压水
中深层承压水系指60~2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 由于存在多层厚度大且连续分布, 岩性以砂质粘土为主的隔水层, 故具有较高的成压性能, 水头埋深一般为1~3米, 以水平方向的补给、排泄为主, 径流迟缓, 动态变化与当地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关系不明显。
1.1.3 深层承压水
深层承压水系指埋藏在200米深度以下的地下水, 由于普遍存在多层厚度, 岩性以砂质粘土为主的稳定隔水层, 使本层地下水均具有较高的水头。市区深层承压水水头多小于4米, 在庆云、乐陵、临邑、齐河一带, 未开采前的深层承压水水头均高出地面, 成为大面积的自流水分布区。近年来, 由于大量开采深层淡水, 致使本市深层承压水水头普遍下降。
1.2 地下水的补径流排条件和水位动态
浅层、中深层和深层水的总流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但其补排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浅层、中深层水以垂向渗入和蒸发为主, 而水平径流仅在河渠两侧和漏斗范围内采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人工开采, 水头降低, 开采漏斗区由外围向中心的水平运动加强。浅层水水位动态季节性变化明显, 周期性变化规律跟强;而中深层、深层水由于其埋深大, 难以接受当地降水入渗等补给, 据有关资料表明, 该区深层地下水年龄在1~2万年, 这说明了深层地下水自补给区,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 向下游径流十分缓慢。因此说, 深层地下水补给资源贫乏, 地下水被开采出来的水量来源于弹性释水和降落漏斗周边的袭夺水量, 其水位动态受人工开采因素影响较大, 成不断下降之势。
2 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
2.1 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
2.1.1 地下水水位的调查评价
根据区内的动态监测资料, 该超采区中心区1980年至2003年地下水水位由7.65米降为1.62米, 埋深由7.51米降为13.54米, 年降速0.27米, 超采区面积650平方公里。
2.1.2 地下水开采量的调查评价
通过对1987年至2003年的开采量调查统计资料分析, 可以看出地下水开采量和当年的降雨、引黄水量有很大的关系, 降雨或引黄水量比较大时, 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小, 反之亦然;从调查统计资料来看, 2001年为干旱年份, 降雨量较小, 加之引黄水量也比较小, 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大为19965万立方米;1995年降雨量较大, 加之引黄量也较大, 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小为835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开采量为14776万立方米, 开采模数为10.9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1.3 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 地下水水质纵向和地下水埋深及年份动态变化不明显, 个别井点水质恶化由于点污染源引起的。
2.1.4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1987年至2003年动态监测区可开采量计算成果, 可开采量12005万立方米, 实际年均开采量14776万立方米, 年均超采量2771万立方米, 超采系数为0.23, 年均地下水埋深降幅0.27米, 地下水水质类别变化不大。
2.2 夏津、武城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
2.2.1 地下水的调查评价
根据区内的动态监测资料, 该超采区中心区1980年至2003年地下水水位由24.1米降为14.7米, 埋深由7.4米降为16.8米, 年降速0.42米, 超采区面积800平方公里。
2.2.2 地下水开采量的调查评价
根据1987年至2003年的开采量调查统计资料, 地下水开采量和当年的降雨、引黄水量有很大的关系, 降雨或引黄水量比较大时, 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小, 反之亦然;该超采区多年平均开采量为9093万立方米, 开采模数为9.5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2.3 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 可以看出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不明显。
2.2.4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1987年至2003年动态监测区可开采量计算成果, 可开采量7548万立方米, 实际年均可开采量9093万立方米, 年均超采量1545万立方米, 超采系数为0.20, 年均地下水水位埋深0.43米, 地下水水质类别和主要超标率变化不大。
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措施
3.1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条件,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 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 明确不同阶段地下水超采控制和治理目标和任务, 提出具体治理实施方案, 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 采取合理的综合措施。
3.2 突出重点、全面治理
以地下水超采严重乡镇为控制和治理的重点, 加大投入, 加快治理, 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 使地下水超采得到明显改善, 以点带面, 兼顾推进其它乡镇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 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3.3 合理配置、加强调控
超采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应进行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优先利用地表水, 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 充分利用其它水源, 同时采取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水价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 促进水资源配置结构趋于合理, 逐步控制地下水超采。
3.4 总量控制、计划开采
加强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平衡为目标, 根据各地实际、实行超采地下水年度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采取综合措施, 实行计划用水, 强化节约用水。
3.5 健全机制、保障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资金落实。应当多渠道筹措资金专门用于超采区的治理, 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支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建设工作。
3.6 严格凿井审批制度、合理布局水井
在超采区禁止増打新井, 停止办理取水许可和凿井审批手续。要合理规划和调整水井布局。在控制取水总量的同时, 避免在集中时间、集中层位和集中地区取水, 杜绝新的超采区产生。
摘要:德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 具有温度适宜, 热量丰富, 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干燥度1.29, 太阳辐射125.5千卡/平方厘米, 日照2660.6小时, 湿度65.38%, 最高气温43.4°C。无霜期204天, 平均风速3.3米/秒。多年平均降水量554毫米, 最大年降水量是1964年为1033.7毫米, 其次为1961年的1022.8毫米, 最小年降水量为1968年的285.6毫米, 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降水的年内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 汛期 (6~9月) 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5%, 3~5月占12.8%, 10~2月占10.7%。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申请报告
中心校:
去年投资兴建的幼儿园,现已投入使用,学生宿舍餐厅楼也将开工建设。如果投入使用会大大的改善我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但因校门口修路,路基加高,学校雨水无法排出,学校宿舍餐厅楼的污水更无法排出,给师生带来不便,特申请给予解决这一困扰我校师生的难题,在校门口修建下水道。下水道预计需100 米左右,造价每米需300元,需30000左右的资金。
另外,每天上学放学期间,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辆较多,没有停放地点,有的聚集在学校门口,有的停在公路上,影响了交通秩序,也是严重的安全隐患,打算硬化校门口两侧的空地,用于家长停放车辆,也美化了校园周边环境。预计需900平方米左右,造价平方米需100元,大约需90000左右的资金。
恳请批准。
小学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层及超高层建(构)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此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墙裂缝渗漏的分析与处理浅谈个人之见。
二、裂缝产生的特征与原因
1、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的主要特征
(1) 裂缝数量较多,宽度一般不大,超过0.3mm。
(3) 裂缝出现时间多在拆模后不久,有的还与气温骤降有关。
(5) 地下室回填土完成后,常可见裂缝处渗漏水,但一般水量不大。
2、裂缝主要原因
2.1 从裂缝特征可见大多数均属收缩裂缝。地下室混凝土墙收缩较大的主要原因有水泥用量过多、养护不良等。
2.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20(露天)-30m温差过大
包括混凝土内外温差大、昼夜温差、日照下混凝土阴阳面的温差、拆模过早及气候突变等因素的影响。
2.4 这类薄而长的结构对温度、湿度变化较敏感,常因附加的温度收缩应力导致墙体开裂。同时还应注意,设计时地下室墙均按埋入土中或室内结构考虑,即伸缩缝最大间距为30m。实际施工中很难做到墙完成后立即回填土和完成顶板,因此实际工程应取最大伸缩缝间距20m。这也是地下室墙裂缝普遍的一个因素。
2.5 原材料质量不良、配合比不当、使用过期的UEA微膨胀剂、坍落度控制差,施工中任意加水以及混凝土养护不良等因素,均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加大而裂缝。
此外,目前地下室普遍采用泵送混凝土,由于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也导致收缩增加,裂缝可能性加大。
三、处理方法与工程实例
目前常用的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四类。有的工程采用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效果良好。
1、表面涂抹法
常用材料有环氧树脂类、氰凝、聚氨酯类等。混凝土表面应坚实、清洁,有的表面根据材料要求还要求干燥。以涂抹环氧树脂类为例,其处理要点是先清洁需处理的表面,然后用丙酮或二甲苯或酒精擦洗,待干燥后用毛刷反复涂刷环氧浆液,每隔3~5min左右为止。国外曾报道用这种处理方法的环氧浆液渗入深度可达16,能有效防止渗漏。
2、表面涂刷加玻璃丝布法
目前常用的有聚氨酯涂膜或环氧树脂胶料加玻璃丝布。以前者为例,其施工要点如下。将聚氨酯按甲乙组分和二甲苯按1:1.5:2的重量配合比搅拌均匀后,涂布在基层表面上,要求涂层厚薄均匀,涂完第一遍后一般需要固化5h以上,基本不粘手时,再涂以后几层。一般涂4~5。若加玻璃丝布,一般加在第2层间。例如,某高校地下室墙裂缝,经设计院确认不影响结构安全,采用表面粘贴环氧玻璃丝布法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时应注意玻璃丝布宜用非石蜡型,否则应做脱蜡处理。环氧树脂胶结料应经试配合格后方可使用。被处理表面应坚实、清洁、干燥均匀涂刷环氧打底料,凹陷不平处用腻子料修补填平,自然固化后粘贴玻璃丝布
3、充填法
用风镐、钢钎或高速旋转的切割圆盘将裂缝扩大,形成V形或梯形槽,清洗干净后分层压抹环氧砂浆或水泥砂浆、沥青油膏、高分子密封材料或各种成品堵漏剂等材料封闭裂缝。当修补的裂缝有结构强度要求时,宜用环氧砂浆填充。
4、灌浆法
灌浆材料常用的有环氧树脂类、甲基丙烯酸甲酯、丙凝、氰凝和水溶性聚氨酯等。其中环氧类材料来源广,施工较方便,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广;甲基丙烯酸甲酯粘度低,可灌性好,扩散能力强,不少工程用来修补缝宽≥0.05mm的裂缝,补强和防渗效果良好。环氧树脂浆液和甲基丙烯酸酯类浆液配方可参考《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90)。灌浆方法常用以下两类:一类是用低压灌入器具向裂缝中注入环氧树脂浆液,便裂缝封闭,修补后无明显的痕迹;另一类是压力灌浆,压力常用0.2~0.4MPa在处理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效果更好,这类工程实例较多。例如某高层建筑的两层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处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室外涂刷氰凝;第二阶段是室内用快硬高强水泥砂浆充填法,已使用多年,效果良好。又如某地下室混凝土墙长52m,中部有4层氰凝,墙内侧涂布4~3层之间加铺玻璃丝布增强,效果很好。
四、预防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的几点建议
1、设计方面
(1) 第6.1.1条的要求:"。
(2) 加强水平钢筋的配置。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水平钢筋保护层应尽可能小些;第二,防裂钢筋的间距不宜太大,可采用小直径钢筋小间距的配筋方式;第三,考虑温度收缩应力的变化加强配筋。
2、材料方面
(1) 砂、石:宜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的碎石或卵石。
(2) 掺入微膨胀剂,配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国内常用掺10%-15%UEA左右的AEA。
3. 施工方面 (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尽量降低不均匀性。除控制混凝土制备和运输中的质量外,还要注意混凝土浇筑时防止离析,振捣密实以免墙内出现薄弱面而产生裂缝。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协议当事人
甲方:
乙方:车位号为 区 号的使用人
二、车库概况
车场名称:
乙方使用的车位类型:购买□ 租用□
乙方购买(租用)车位坐落位置:地下车库 区 号
三、车位使用时间
车位使用时间由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四、甲方服务内容及标准
1、甲方对乙方车辆的出入、库内行驶、停放进行指导服务。出入登记,库内限速行驶、统一有序按规停放。
2、保障车库内交通设施设备完好,标线、标志牌清楚,设施稳固。
3、甲方负责车库内保洁。车库内设施、设备整洁,路面无明显杂物。
4、甲方负责车库内巡视。定时定点按规定路线巡视,并做好记录。
5、甲方为乙方建立车辆及收费档案。
五、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对整个车库行使管理权。
2、按照服务内容及标准为乙方提供服务。
3、为乙方办理保险理赔出具证明。
六、乙方的权利及义务
1、车辆享有顺利的驶入、驶出、停放的权利。
2、乙方享有车库管理服务工作的监督权和建议权。
3、乙方必须遵守地下车库的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地下车库方便、安全的使用。
4、乙方必须按照协议约定交纳停车费用。
5、为甲方提供真实有效的相关资料。
七、服务费用(不含车辆的各种保险及车位租赁费)
1、费用支出:人员工资、福利等,办公用品,电费及损耗,设施设备的维护、及合理利润。
2、费用标准:
(1)车辆包月停放费为 元/车位•月。
3、停车服务费标准按政府政策执行,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而调整。
4、车位使用原则为先交费后使用原则。每年 前交纳下个年度的车辆管理服务费。
5、乙方出租车位后停车管理费用由乙方的承租人交纳,乙方负有连带责任。
6、乙方转让车位时须结清以前停车服务费。
八、违约责任
1、甲方违反协议,未达到约定的服务质量,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限期整改,逾期未改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2、乙方违反协议,使甲方未达到约定的服务质量,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限期整改,逾期未改给甲方及第三方造成损失的,乙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乙方按照协议的约定交纳相关费用,使用期满或经甲方催交仍不交纳的视为乙方自动解除协议,甲方不再承担相应的责任。
4、乙方应当按照甲方的要求办理停车手续,乙方拒绝提供相关资料的,甲方有权拒绝乙方的停车要求。
5、乙方将停车卡借予他人或丢失未能立即告知甲方并进行补办,导致乙方或其它方的财产损失,由乙方承担,甲方不予承担任何责任。
6、乙方未按照地下车辆管理规定执行的,产生的相关责任由乙方自行承担。
九、甲方不为停放的车辆办理各种保险,为了确保车辆意外损伤或丢失,乙方必须为自己的车辆办理保险。
十、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甲方不负任何责任。
十一、本协议在履行中如发生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诉讼解决。
十二、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可协商处理。
十三、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十四、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