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191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逐渐加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受到了影响,道路建设工程不仅要满足交通的基本要求,还要提高城市的绿化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合理设计市政道路建设方案,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地理特征,科学规划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保障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实现道路绿化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市政道路建设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保障市政道路绿化的后期维护,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围绕市政道路绿化工程的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三部分进行探究。

关键词:工程管理;市政道路;绿化景观

引言

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落实,城市建设逐渐趋向于绿色建设,城市绿化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市政道路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参考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对市政道路绿化建设工程的管理,保障市政道路绿化的质量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将针对施工的不同阶段,从工程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实现市政道路绿化建设的质量提升。

一、施工前完成统一的设计规划管理

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建设是对城市整体的美观程度进行设计改造,是建设城市的重要途径。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气候类型、城市地形特征等因素,都会对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在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之前,要加强工程管理的力度,整合城市规划各个部门的规划,根据实际的工程特点,制定合理的建设计划,确保绿化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在满足道路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实现绿化景观建设的质量。首先,加强对城市线路的了解程度。在实际的市政道路绿化建设过程中,要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在设计绿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因素,保障行人行车的安全性,避免为了美观建设种植的绿植遮挡视线等情况出现。其次,加强实地考察的管理。由于城市的气候特点,导致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气候特点不同,实际的地貌特征会影响设计方案的实施。因此,要在施工前进行实地考察,确保设计的方案、选择的植被适合城市的发展。最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了绿化建设的施工质量,建筑单位要加强人员管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专业素养以及细节把控能力,从而实现绿化建设工程的有序进行,保障实际建设与设计规划的高度符合,满足施工质量、施工标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首先由当地的工作人员针对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管道敷设等基础工程的建设情况,设计初版的市政道路绿化景观方案。其次,再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土壤质地、道路情况等因素进行考察,确保设计方案不会对交通运输造成影响。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区域,要考虑到降噪音的绿化景观,风沙地区要增加防风沙的功效,最后,整合每一环节的修改,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施工细节进行最后的修改,确定最后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为保障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质量,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包括施工技术的管理以及施工方案的管理。一方面,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保障绿化景观建设计划的实现。首先,是选择植被的过程加强监控。绿色植被作为市政道路绿化建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植被的质量决定了绿化景观建设的质量。在购买植被的过程中,要针对植被的生长特性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保障在绿化景观建设工程中满足绿化要求。其次,加强植被种植间距的管理。植被的成长受空间影响,会导致植被的生长趋势。而在绿化景观建设过程中,对于植被的形态要求较高,需要嚴格控制植株之间的种植距离和位置,从而保障绿植的存活率和生长趋势,实现绿化景观建设的质量的提升。最后,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针对绿植的种植、修剪问题要严格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节方面的更改,保障绿化建设的质量,促进城市的绿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施工过程中方案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工程的物资、人员要求。明确施工设备的需求以及施工物资的采购标准,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针对实际的施工环境,准备施工设备和施工环境,为绿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实现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针对施工流程的管理需要加强。在实际的施工中,要确保物资搬运、卸货、种植、修剪等过程的流程管理,对相关物资进行保护,避免物资损坏等现象出现。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计划。为避免实际情况与施工前的计划存在差异,需要具备临时修改计划的方案,对于植被位置、建设轮廓等问题都需要严格的管理,保障绿化建设的质量。

例如,在实际的绿化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增加工程管理的力度,制定完善的采购标准,严格的审查采购的植被、物资、设备等,保障物资的质量。其次,要完善施工过程中的流程制定,保障物资能够完整的运输到施工地点,尤其是树木根系等部位的完整性等问题。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气候类型,设计假植穿插在绿化植被中间,保障绿化建设的整体形状的同时,满足了保护植被的根部。

三、施工后加强后期维护的管理

在实际的市政道路绿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建设体系,除了加强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外,还要加强施工之后的维护管理,植被的浇灌、修剪等是长期维护的工作。在实际的维护过程中,根据城市绿化建设的植被,安排浇灌时间和修剪时间。根据气候特点和天气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计划。

例如,针对乔木和灌木类的道路绿化植被,要保障浇水量,每次浇水程度要保障浇透,浇水周期在15天左右。安排专业的维护部门,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检查,保障绿化景观建设的整体形态完整,在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剪处理,实现道路绿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质量,要加强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的管理力度。在施工前确定科学的绿化建设计划,针对实际情况完善规划的合理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以及标准进行施工,保障施工的质量。最后,通过完善后期的维护制度,增加绿化建设的时效,提高绿化植被的存活率,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的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丽霞.基于工程管理角度分析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研究[J].科学大众,2019:18-19.

[2] 吴斌,刘阳.基于工程管理角度的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研究[J].华东科技(综合),2018,(6):130

[3] 余文龙. 基于工程管理角度的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9, (24):206.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是否能适应时代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城建效果以及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形式之下,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据统计,城市人口密度逐渐变大,很多农村人口也都加入到了城市中,再加上几乎家家都有车辆作为代步工具,所以城市交通逐渐出现了很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技术方法必须要得到改进和优化。对于现阶段的城市经济发展来说,各个城市的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只有相应的交通设施得以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稳定发展,并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技术方法

0 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特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也在逐渐形成。因此,城市的交通设计对城市的稳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另外,道路可以说是城市的第一形象,也是外来人口感受到城市发展的第一直观印象。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完美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一般都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得以体现,再加上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的问题,所以大城市的交通道路堵塞问题愈演愈烈,所以能够看出以往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并不是站在稳定发展的角度上而建设的,只是为了解决近年来的棘手情况,使城市的交通道路局限性较强。所以如何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技术方法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结合城市的特征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与城市的各项特点相互融合,才能使交通道路的设计符合城市的发展定位与规划,彰显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别样性以及符合城市文化的魅力价值。为了彰显出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的特点差异性以及城建差异性,道路交通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设计区域的实际情况,彰显城市别具一格的魅力。另外,设计道路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塑造出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城市道路。

1.2 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

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的言外之意,就是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尽量做到人性化设计,符合城市的发展节奏和人们的生活节奏。如果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那么在晚班的高峰时段或者双休日的商圈中心等,设计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对现代化道路交通的需求,建立高峰期应急车道,在早晚高峰或者双休日期间,对外开放。

1.3 符合城市道路功能

在进行道路设计时,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并把理念与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互相结合,例如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车辆等,使建设后的道路能够真正满足城市的线性规划要求。除了添加新时代道路必须具备的道路宽度和道路负载能力以外,还需要设计一些能够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标志,例如减速路段标志、拥挤路段标志等。使道路不仅能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方便,还具备一定的服务性。此外,要加强对人行道的设计,在拥挤的闹市街区,科学设计地下人行通道或者天桥等,减缓道路交通的拥堵,增加道路性能。

1.4 注重景观绿化

最后,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时,实际是不仅要使道路具有人性化和独特性等特点,还必须要考虑到整体城市建设对绿化的要求。上文说到,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建设给人的第一印象,所以道路交通的绿化建设也代表着整个城市的绿化建设,只有加入绿色景观,才能使道路整齐划一。另外,在设计绿化景观时,设计师还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设计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视觉体验。最后,在设计道路时,要把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与道路绿化功能充分结合,使人们在到路边等待公交车或者游玩的过程中,能充分欣赏道路两旁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

2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方法

2.1 生活道路和主干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中的主干道路,要以车辆交通作为服务目标。特别是在路灯、标志、天桥等设计上,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化道路交通设计的要求,并且要突出独有的特定道路性能。在设计道路标志时,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位置,要把标志设计在醒目的位置上,还要注意提前设置标志,减少因为驾驶员没有注意到安全标志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在进行生活道路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道路路面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服务性的交通标志。在城市的道路交通中,有很多可以临时停车的位置,所以要在这些区域开放临时车位停放,减少因为乱停车带来的交通拥堵。有些城市在停车位置的设计中,往往還会限制车辆的高度和负载能力,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设计方法。另外,很多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师为了控制城市生活道路车辆的驾驶速度和日常流量,还设计起了路边设施,给人们在交通过程中提供了充分的休闲活动场所。

2.2 排水系统设计

为保证城市道路建设的人性化和合理化,需要充分做好其对应的排水系统实际,使得在特殊天气的影响下也不会对城市交通带来过大的影响。可以使人行通道的排水坡度朝向机动车道、采用双坡排水法进行机动车道排水、设计间隔性的雨水口收集路面积水、引入雨水至指定位置等方法。

2.3 道路的安全性能设计

对于道路里程过长的路段,存在行驶隐患,因此为降低道路事故的频发几率,需要在设计道路时就严格控制直线路长、把握整体偏角性,严谨的进行实际测量,并且综合考虑驾驶司机行至此路段的感受,合理的设置警示标牌,提升驾驶司机的注意力,使其保证警觉性。另外,在行驶道路设计遇到较长的坡道里程时,需要整体把握坡径的设计方案,及时调整不科学合理的地方。利用缓冲带与隔离带的设计降低形成势能,减慢其行驶速度,并结合道路地势情况进行间隔角度与距离的设计。利用完善的数据库资料,对道路格局进行总体分析,结合实际进展,不断调整。

2.4 特色景观设计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省份和城市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道路交通两旁的景观设计中,一定要突出城市特色,并结合城市绿化的特点。例如在道路两侧公园的入口和出口,绿化形式最好与公园景色相呼应,并且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设计;一些例如交叉路口等类型的特殊路段,也要留出一定的人行空间和绿化空间。最后,参考着城市的地形特点,科学的在道路两边设计景观,使景观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绿化效果,还能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出行人和驾驶员,都能在看到景观后得到身心放松,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追求,所以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另外,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所以车辆数量越来越多,对城市道路交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坚持现代化设计理念,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地形特点,以及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提升设计的人性化以及灵活性,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使设计出的道路能与城市发展相互适应。

参考文献:

[1]王道强.大城市交通拥堵整治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区为例[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9(1):22-27.

[2]姜佳佳.面向多源数据的客运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3]吴晓峰.城市道路精细化设计案例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6(6):55-57+95.

[4]胡林,杜恒,陈泽生,等.面向控规层面的道路系统规划[J].交通与运输,2020(6):38-41.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3篇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kevin 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结论: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河北省唐市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灌木的选择: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唐山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地被植物的选择。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草本花卉的选择: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道路的植物配置: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整齐式行道树类型:(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3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2)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③寿命长;④深根性;⑤病虫害少;⑥耐修剪;⑦落果少,或没有飞絮;⑧发芽早、落叶晚。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4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4篇

先富大道南延线和金山大道西段道路位于南峰市高汀生态城,是南峰市新城区重要的 景观大道和交通要道。

1、先富大道南延线:是南峰市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也是高汀生态城重要的景观大道, 北为先富大道外延方向,与金山大道平交,南至外南环路,且十字立交,全长 1.5 公里,规 划红线宽 50 米,其中,中央绿化带宽 8 米,两旁车行道宽各 15 米,人行道宽各 6 米(含 2 米绿化隔离带)。规划设计面积约 65550 平方米。

2、金山大道西段:位于金湖新区建成区南部,拟建的高汀生态城北侧,是金湖新区东 西向的主要交通干道, 承担着带动并加快推进金湖新区开发建设的重担。 道路起于先富大道 南端环行交叉口,终于金湖新区西部金湖路西段铁路桥交叉口,全长 2.9 公里,规划道路红 线宽 50 米,其中,机动车道 28 米(双向 8 车道),两侧机非隔离绿化带各 3 米,非机动车 道各 4 米,人行道两侧各 4 米。两侧绿化带分别为:北侧 10 米,南侧 25 米。规划面积约 150920 平方米。

二、设计目标:

先富大道南延线和金山大道西段道路作为金湖新区的交通干道, 是金湖交通对外交通, 对内疏解的重要交通骨架,是人流,车流,信息流发生量极大的地段,他不仅要提供流通产 生的渠道, 还要成为城市内涵与时代面貌展示的平台。 其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先富大道 南沿线和金山大道西段道路的特点, 注重道路本身及两侧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创意, 达到塑造 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

1. 丰洲市光华大道 景观设计引入“微地形园林”概念光华大道设计以“现代、自然、 文化、生态”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大道景观中,赋予其张弛有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气势。道 路地势变化少,在设计中引入“微地形园林”概念,丰富空间与层次。结合地形绿化、置石、 理水,使整个道路的景点做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但是光华大道的乔木层次略显不够.绿 化中间层次不够,乔木量还应加大. 2. 丰洲德利大道景观设计引入“绿量”的概念丰洲德利大道在景观设计中强调道路绿 化应起到的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使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密切结合,乔、灌、草合理搭配, 景观设计层次丰富,并使“绿量”增大,让有限的绿地的生态效能得到充分释放。在道路绿 化树种的选择和搭配上,根据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避免盲目 性。同时,在搭配上也注意考虑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的兼顾,适度提高苗木的规格和种植密 度。但是两侧绿化带乔灌木层次不够,地被设计不通透.草坪和修建植物量偏大,灌木的规则 造型等使得维护较大.

四、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塑造南峰市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展现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景观设计在 体现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南峰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出风格鲜明的道路景 观,打造集生态、景观、旅游、交通为一体的城市名片。

1、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调控城市容量。

2、反映南峰城市特色,展现城市内涵。

3、利用旅游资源,按照优秀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标准为目标,塑造 城市特色。

4、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着力塑造城市空间环境和特色。

5、通过沿路景观的设计,突出南峰整体城市风貌。

6、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体现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五、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4、《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条例》 5、《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6、《城市道路绿化条例》 7、《公园设计规范》 8、《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六、设计原则

人文原则,人本原则,生态原则,特色原则,经济原则

七、设计理念

1、重归自然的生态长廊;和谐发展的绿色之路设计以 “重归自然的生态长廊,和谐 发展的绿色之路”为绿脉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大道景观中,在设计中引入"环保、安全、自然、 生态"的概念,丰富空间与层次,使整个道路充分满足人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渴求。

2、显山露水充分把握道路周边自然、人文资源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在设计中利用 借景等手法,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使整个道路反映出和谐发展特色。

3、打造“花木石地形文化”景观链两条道路依山傍水,地形起伏高差变化较 大;道路两边多高坡和谷地,易形成生态坡地独特的道路景观。景观设计将考虑近期建设和 远期发展,打造“花木石地形文化”景观链。 花:蜿蜒于高汀边和小径两侧或丘陵之间,使整个道路景观充满灵动; 木:以植物多样化,丰富季相变化、层次变化和色彩变化形成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宜人的自 然生态景观;石: 石块的刚强与草木的柔软,刚柔结合,丰满了景观的外廓,使之妙趣横生; 地形:引入“微地形园林”概念,在填方时造成起伏地形,宛如天成。 这样不仅有利于排水及植物生长,增加绿地层次,扩大绿色空间,而且与周边山地相吻合形 成,做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景观丰富、特色突出;文化:使园林景观更具代表性和可持 续发展潜力,为该区塑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意识。 (1). 生态:强调绿带的生态性: ①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乔灌草搭配 ②尊重植物乡土性和生存性,采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 (2). 环保:先富大道南延线和金山大道西段道路为通往南峰和南峰新城区的高等级城市道 路,具有车流大、速度快、噪音大的特点。 a.采用复合植物群落, 最大限度降低噪音。 ①乔亚乔大灌小灌草 搭配 ②选择降噪效果的效果好的树种: b. 选可吸纳汽车废气,增加空气负离子的植物。具有抑菌、杀菌、除尘的作用,可除去空 气中的异味、臭味。调节人体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c. 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 ①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地面污染; ②针对公路情况,选择抗 SO

2、NO2 的植物。 d. 自然群落式配植,减少养护管理 ①密度控制通风透气,减少病虫害 ②丰富植物品种提高抗病性 ③控制修剪、减少养护负担 (3).人性化: a.安全性:以满足安全为前提。 b.防眩光。

八、具体设计

1、先富大道南延线 a.南峰市南北向城区的主干道;高汀生态城的重要景观大道。从自然通向城市的森林廊道。 b.馥郁森列:郁郁葱葱、苍翠有力、生机盎然的生态坡地,乔木群与灌木群互印群列的森 林廊道。四季有景;步移景异在具体的绿化建设中,中央绿带将采用三种不同的植物布置形 式,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生态绿带在外南环十字立交入口段,采用时令花卉,形成长长 的花带、热烈的迎宾氛围,银杏与桂花相搭配,树下满铺南天竺形成对比强烈的空间层次, 凸现简洁、 大气; 在自然生态段, 大量采用自然式植物组团, 与周边坡地和高汀景区相呼应, 采用落叶与常绿相搭配,并散置景石,做出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在林荫漫步段,引 入“生态廊道”概念将地形做微坡处理,形成丘地,小游步道贯穿其中,使游人能更加亲近 自然, 形态各异的野花散落在小径两边形成花溪漫道, 既体现坡地之美又再现林间缀花的生 态廊道。

2 米的人行道绿带主要利用黄葛树和桂花,将根据各路段所表现的景观主题,疏密 有致地布置乔木,人性化的处理,给行人一个林荫通道。 主要选择植物:桂花、杨树、银杏、栾树、水杉、国槐、刺槐、枫香、香椿、臭椿、青桐、 桢楠、黄葛树、杜英、樱花、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紫薇、黄花槐、木芙蓉、桂花、红枫、 梅花、腊梅。灌木选择棕竹、南天竹、红叶小檗、红继木、金叶女贞、金丝桃、春鹃、夏鹃、 火棘、茶花、海桐、大花美人蕉、狭叶十大功劳、棣棠、绣球花、吉祥草、麦冬、葱兰、金 边吊兰、紫花酢浆草、紫鸭趾草、蕨类、狗牙根、结缕草等植物. * 其中降噪效果好的植物:多层次、多枝叶,桢楠、银杏、枫香、杜英、黄葛树、海桐、 狭叶十大功劳、棣棠 * 抗 SO2 能力强的植物:银杏、国槐、臭椿、大花美人蕉、绣球花 * 抗 Hcl 植物:水杉、刺槐 * 降尘能力大,吸尘能力大的植物:青桐、刺槐、臭椿、紫薇、红继木、杜鹃、海桐

2、金山大道西段 a.承前启后:与金山大道东段的绿化景观相呼应同时,二期绿化在前者的基础上应结合本 段地理优势,丰富景观内容及人文内涵,提升品质。 b.溢香绿廊:绿荫成廊,林间缀花,花香四溢. 绿荫成廊 花香四溢在具体的绿化建设中,两 侧机非绿化带将采用两种不同的植物布置形式, 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生态绿带在绿荫成 廊段, 采用黄葛树、银杏等乔木, 长绿和落叶相搭配, 季向的变化形成四季有景,展现简洁、 生态;在花香四溢段,大量采用自然式植物组团,采用花乔木、花灌木、花地被与常绿植物 相搭配,做出林间缀花的生态意境,在两侧绿化带中,生态健身步道贯穿其中,并在合适的 位置配置休息亭或花架,植物上配置观赏性强的高大乔木,各种花香植物、配置其中,结合 其大乔木, 使之形成一个花带, 使人游览其中既有绿荫成廊之感又再现林间缀花的生态意境。 该道路两侧有大量山体护坡,使该道路在局部形成“峡谷”,而这正是本道路特色所在,根 据地形特征,在护坡上种植美国地锦、爬山虎、黄星等植物,展示山体坡地生态效果,使之 成为该道路的特有景观。 主要选择植物:黄葛树、银杏、杨树、刺槐、栾树、香樟、刺桐、槐树、榆树、朴树、 苦楝、广玉兰、桢楠、杜英、含笑、玉兰、樱花、垂丝海棠、铁梗海棠、紫薇、黄花槐、木 芙蓉、桂花、红枫、梅花、腊梅。灌木选择大栀子、海栀子、棕竹、南天竹、红叶小檗、红 继木、金叶女贞、春鹃、夏鹃、金丝桃、茶花、海桐、大花美人蕉、狭叶十大功劳、棣棠、 绣球花、吉祥草、麦冬、葱兰、金边吊兰、紫花酢浆草、紫鸭趾草、蕨类、狗牙根、结缕草 等植物. * 其中降噪效果好的植物:多层次、多枝叶,杨树、刺桐、广玉兰、桢楠、海桐、狭叶十大 功劳、棣棠。 * 抗 SO2 能力强的植物:香樟、槐树、银杏、臭椿、榆树、美人蕉、绣球花 * 降尘能力大,吸尘能力大的植物:榆树、朴树、刺槐、臭椿、苦楝、广玉兰、紫薇、红继 木、杜鹃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5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绿色”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的发展成为了新时期乡村建设的主旋律。而在乡村, 道路承载着村民日常出行、生产劳动、生活起居等必备的日常活动, 作为与外部联系的纽带, 一个好的道路空间景观对于弘扬地方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入手, 从多个角度探寻和谐乡村道路景观的营造之法。

二、乡村道路的界定与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乡村道路的界定

乡村道路是指主要为乡 (镇) 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它主要是供行人和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乡村中道路等级繁多, 本文中引用广义的解释, 泛指乡村地域内的通行主干道。

2、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道路, 是在人的生活中和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 它的安全性是设计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设计中要以安全保障为前提, 充分发挥实用性原则, 同时兼顾环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美学性。

三、和谐乡村视角下的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在道路不断延伸的现代中国, 景观规划设计在道路中是不被重视的, 大多数还停留在对道路进行简单的“美化”。而在和谐乡村的号召下, 我们更应该将目光关注到景观规划设计在整个道路设计中对整体生态效益的把控, 下面笔者选择了几大的部分加以分析。

1、道路与村落

乡村的交通系统与城市不同, 作为以居住为主的村落, 道路的设计应该是人性化的, 以适宜性为标准。笔直的道路使人瞬间一览无余, 既单调乏味又缺少感染力, 过宽的道路与两侧低矮的房屋比例尺度相悖, 显得空旷松散。交通道路布置的原则基本有两条, 一是进出方便, 对外道路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村落内外的交通联系, 保证能顺利通畅的进入村落, 同时避免过境交通穿越村落。二是尽可能照顾到更多的农户, 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和经营。路网的布置不能主观设想追求形式, 而是应当根据村落位置的实际地形地貌以及现有道路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规划。

在前期道路选线中, 尊重原始地形地貌, 在保证通达的基本条件下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存。对于已经建成的道路, 要尽可能的减少对于生活空间的影响, 将二者尽可能的分离开来。通过对道路流通速度等级的划分和一定道路宽度缩减, 形成部分空间的慢速交通模式, 导向性的优化交通流向, 从而在不影响道路穿过率的前提下, 有效降低噪音、环境等污染。使得道路起到相应的作用, 又不影响村落的稳定性。

2、道路与建筑

建筑是体现乡村风貌最直观的名片。从道路中观赏村落建筑则是一幅流动的美丽乡土画卷, 对于宣传乡村文化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景观规划中要注重对乡村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尽可能的减少人为改造, 如有必要的建筑景观升级, 则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环境气候等因素, 运用当地特色的传统建造技法与技术工艺, 重现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景观。

3、道路与农业

农业景观也是在乡村道路中特有的一部分, 农田、果林等种类与造型相对单一的人工自然景观占了乡村景观的很大一部分。道路景观的营造中, 要充分利用不同种类作物不同的植物造型, 打造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如利用农田中大面积开阔视野打造独具风格的大地景观。还原场地的本质, 阡陌的小路、纵横的稻田、眼下一片片新绿, 设计与场地融合, 与自然并存, 扩大了人与自然环境交流的尺度。而果园则可利用其丰富的色相与规律的种植造型, 塑造大色块的自然景观。时而开敞时而闭合, 丰富了整个道路沿线的空间格局。

4、道路与自然

利用道路的连接, 打破传统的一刀切绿线设计, 绿化范围根据场地因地制宜, 使植物不孤立于局部的点与线上, 而是融合于整体的乡村生态网格中, 达到长久持续稳定的特征, 体现乡村自然与道路绿化、环境保护的完美和谐。绿地结合防护、涵养、隔离等的功能, 合理布置各类乡土植被, 针对不同的地块采用不同树种。遵循地带性原理及适地适树原则, 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 选择稳定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 以丰富和稳定植物多样化, 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风景林。

在通过山体等地势变化丰富的区域时, 道路周边应以水土保持, 植被保持恢复为主要任务, 栽植护坡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伴随着地形流动的曲线, 适当营造不同的空间类型, 此起彼伏又若隐若现中增加景观层次。

水体湖泊等自然元素是较为敏感的景观类别, 道路则更应与其避免冲突, 水生生态设计先行, 保持足够的群落恢复区、隔离区, 防止直接或间接的水体污染。同时通过视线的通透或隐或现, 提升景观变幻的品质。具体的设计中根据水的形式可以划分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 使之形成系统。点状水面一般面积比较小, 可以作为点缀设在空间转折点、节点上。点状水面一般采规则的形状, 这是因为人们在能够完整的看清一个事物时, 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个完形过程。规则的形状可以给人归属感和可识别感。线状水面或带状水面一般是指乡村内的小溪或河道。小溪的设计应注意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 选线应自由, 避免给人过于通直, 一览无余的感受。大面积的水面开阔壮观, 有托浮岸畔的基础作用, 临水建筑、植物等在水中产生倒影, 使景观层次更为丰富, 虚实对比更加鲜明。

5、道路与动物

在我国, 道路生态研究的概念虽已提出, 但在道路对动物及其生境的研究中, 目前仅有初步的评价, 且主要以描述为主, 缺乏可操作性, 道路的规划设计阶段也很少考虑到生态影响。直到2005年, 青藏铁路的建设中专门修建了藏羚羊动物通道, 才意味着我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上获得了突破。而在乡村道路的建设中同样要注意这一点, 建设之前就应对整个乡村环境、动植物生境进行调研, 尽量避开核心生境保护区, 维护生态的平衡。在无法避免的地方根据动物穿过速度合理设计道路宽度, 降低公路对动物的影响。研究动物的活动路线、习性等, 根据地形设置动物通道, 确保满足动物的空间需求、保证动物的安全、维持栖息地的连续性。同时景观化通道周边, 植被覆盖入口形成一定的隐蔽性、安全性, 同时设置防护栏等引导动物活动流线, 努力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道路与绿色和谐共存。

四、结语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农村道路建设;道路交通环境;公路养护

前言: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国一直格外重视“三农”问题,制定惠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为了改变农村道路交通现状,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的道路交通环境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部门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1.农村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首先,在党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村级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县乡以下改变了以土路为主的局面,县乡道路逐渐成为国省级道路的支脉,向着“村村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公路建设规模的增大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农村道路等级不断改善,以往农村客运和货运非常不发达,主要是受到通车里程的限制,为了满足乡村人民的需要,政府不断对道路等级进行改善,通车里程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其运力都显著提升,客运班线变得密集,各种型号的货车也频繁流动,物流市场变得活跃起来,原本定时定向的运输开始向着全天候、多类型的方向发展;最后,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农村交通工具比较单一,除了步行和畜力车以外,很少有摩托车或者是私家车,人们出行非常不便,出行目的地以及频率受到非常严重的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废弃,摩托车以及私家轿车开始成为农村群众的代步工具,可以说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样,从当前的形式来看,这种趋势还会继续扩大,这就为农村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

2.农村道路交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资金方面来说,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过分依赖政府,由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使公路的建设受阻,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也缺乏统一管理,做不到专款专用,出现挪用款项的现象,对于资金的走向也没有进行严格审核,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公路养护资金筹措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依赖政府,资金供给不及时导致养护工作不能及时开展。从交通部门的管理来说,基层管理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农村地区的交通秩序得不到维护,部分地区的通行条件还不够完善,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还亟待解决。另外,农村道路交通中安全问题频发,群众的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部门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控的力度不够[2]。

3.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的策略

3.1加强道路建设的资金管理

首先,筹措道路资金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开发筹措资金的多种渠道,例如,可以向金融机构借贷來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其次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到专款专用,实行专账管理的政策,任何部门不得挪用或者超范围使用,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严格监管资金流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在筹措农村道路养护资金时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是采取采取多样化的筹措方式,各个地区市级以及县级政府每年要为农村地区安排专项拨款作为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鼓励一些受益于公路建设和的企业和个人为公路养护捐款,建立完整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机制,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同时也要对该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按照交通部门制定的养护计划按时拨付养护资金。最后养护过程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路基边坡保持稳定、排水畅通;第二是横坡适度,保证行车的舒适性;第三是保证构造物的结构完好,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修理,避免因此产生交通事故;第四是保证沿线设施完善,防止发生破坏道路的现象,保证农村公路的安全运行[3]。

3.2明确基层交通安全部门的职责

为了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明确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将县级别政府以及乡镇政府作为农村道路交通的责任主体,建立与各个乡村之间的联系,最好每个村里都设有一个交通协管员,协助政府部门管理当地交通,及时反映当地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专项管理经费,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岗位形同虚设的现象。基层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首先是保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其次对于辖区内的客运企业以及驾驶人员进行管理,督促其遵守安全准则;第三是对非法客载车辆进行查处,同时纠正一些违规行为;第四是维护交通秩序,保证车辆的畅通行驶;第五是对辖区内的机动车辆进行清理,掌握这些机动车辆的分布情况,要求车主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第六是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3.3继续提升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

基层管理部门要定期调查农村公路的运行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哪些路段的等级低,哪些路段的安全隐患大,尤其是那些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要明确原因,政府以这些资料作为依据,在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改造力度,继续提升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这一过程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四级或者四级以上的标准进行,改造完成以后要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以后才可以通行。政府要对公共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规划,有效解决农村客运交通的“站点不足”问题,在那些对客运交通需求较大的地区修建客运站,丰富农村交通线路,满足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要解决农村客运中“运”的问题,即为农村客运配备有质量保证的车辆以及有安全资质的驾驶人员[4]。

3.4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控

由于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有效控制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对交警警力的布局进行优化,依据农村道路的建设和改造状况设置公路中队,每两个乡镇至少配备一个交警中队,每个中队要保证不低于12人,对外观标识以及装备配备进行统一,使交警中队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有效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交通部门应该认识到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控的重要意义,编制管控计划并认真执行。

总结: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道路的建设力度,从多种渠道筹集道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基层交通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对农村地区的交通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继续提升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严格管控,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臣,余兴亮.构建和谐农村道路交通环境的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8,10(12)03:105-106.

[2]赵紫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道路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刘锦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

[4]任晓佳.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

道路园林景观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逐渐加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受到了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