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在“商南同乡网”看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讲述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方言与陕西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大相径庭,如“569”意思是指“鹅卵石”、“瓜固儿”意思是“河蚌”、“孩(鞋)篮簸”意思指“针线篮子”、“夹肢窝”意思指“腋窝”、“开踢坡”意思指“膝盖”、“水鸡儿”意思指“田蛙”、“讲(读赶)奶奶” 意思指“谈对象、找老婆” 等等、,这些方言在陕西商南县尤为流行,被当地人称为“商南方言”。
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座城市安庆市,这里的方言与“商南方言”完全一致,其实两地的方言语系是同一种语系,即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为什么相距千里的两个地方会说同一种语言,这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
在清朝盛世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末李自成起义根据地在商洛地区,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当地实行清剿起义农民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以至于在清政府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陕西南部形成了地方上“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政府税收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象,清政府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一市八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东至)。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当清政府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
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这个事实在《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上有所描述)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安庆福六堂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而且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相对来留在老家的兄弟们而言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因为当时陕西南部相对于安庆地区其生存条件要艰苦一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由此看来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时间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至于在这次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能从一些相关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获知这次移民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庆市桐城县(现已经改制为桐城市)文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研究桐城人口变化时惊奇地发现清初期的桐城人口居然与现在的桐城人口相持平,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近三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不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与安庆人移民陕西结合起来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撰有专研《清代安庆移民迁往陕南资料汇编》,通过研究陕西南部一些地方志和文献得出结论,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吸纳了来自于赣楚粤皖川等地的大量的移民,且移民前的人口数与移民后的人口数比例达一比十,来自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移民则集中在商州,其中商南县、山阳、镇安等县安庆人最为集中,《商南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这说明迁入商南的安庆人在当时人口中已占大多数。这里的太湖是指安庆地区太湖县。这里再讲一个小插曲,上个世纪末,曾经有商南王姓人到江苏无锡太湖去寻根问祖毫无收获,后辗转到安庆太湖,一到太湖,此人就确定此处是其老祖宗的祖居地,因为这里的语言与商南话完全一致,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在安庆太湖找到了祖居地。
曹教授通过对部分府志的研究得出一个移民人口的保守估计: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移民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兴安101万、汉中141万、商州68万,而根据商州数据推算,陕南(包括镇安等地)则有移民120万以上。我们通过对安庆一些家谱的研究表明,这次安庆人移民最终目的地不仅仅是陕西,而在湖北的郧西、河南的淅川也有大量的安庆移民,这说明发生在乾隆年间的移民数量要远远大于曹教授的保守估算。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安庆人迁居商南县的有多少人,但从语言传承关系可以推断,现在商南人的大多数应该是安庆移民的后代,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 方言
普通话
解释
开踢坡
膝盖
坡在安庆话中有骨关节的意思,读音为bo,安庆话中B和P常混用。
板牙
门牙
旧安庆民居正门无墙,有一扇扇活动木板组合而成,称之门板。延用。
耳刀
耳朵
安庆话“朵”DUO读DO少了中间的“U”,“耳刀”为“耳朵儿”联读音。 谬
没有
MIU,没有的连读音。 夹肢窝
腋下
加读GA(嘎)。
下巴角
下巴
读HA4(哈)PA2(爬)GUO(国)。安庆语中常有XI=H、JI=G、B=P。
毛
发
头毛、狂毛(卷发)。
眼睛罩
眼镜
读EanEingZHao,其中E发音为鼻音,为现代汉语音标所没有。
拐子
瘸足人
安庆话中拐子也指拐卖儿童的人。
脚
足
安庆话中JIAO读JUO、GUO、GAO三种声,如嚼、角、觉。
沟积
垢
皮肤汗腺排泄物。 鞋
鞋
XIE读HAI,同序2。 光头
男孩
脖子
颈
淬子
烧水壶
淬字读音准确为CEI平声,安庆口语中UI发音多为EI 排刀
菜刀
569
鹅卵石
典型的安庆土语
吊子
罐
放在灶中煨汤的陶罐,又称吊罐。
靸 sā子
拖鞋
又称鞋踏子、踏子 舌条
舌头
口条
猪舌
水鸡儿
青蛙
又如:田鸡、石鸡(石蛙)等。 手帖子
手帕
有发音为“手捏子”。 水焐子
热水袋
菜秧儿
小白菜
六谷子
玉米
安庆人认为玉米为五谷杂粮之后的第六种粮食,“六”安庆话读LOU 癞头鼓子
癞蛤蟆
因其叫声和形象而称之 冻疱子
冻疮
BAO读成PAO疱 不好过
生病
背心
脊背
纷皮
皮屑
皮读第三声
侉饼
一种烧饼
与北方烧饼不同,侉饼油条为安庆特有的早点之一
板笏
同侉饼
桐城市将侉饼读成板笏,取其形状象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捧的”笏”.之意。 混子
青鱼
鲲鱼KUN读成HUN 手妈子
手套
妈指儿
手指
“拇指”的安庆音
手爪
手指
手爪在安庆口语中仅指人类的手指
烧锅的
老婆
还有“屋里的”“家里的”,“的”音为DI,安庆人“的”、“地”音不分
老板
老板、老公
老板有“自己的男人”之意,同意思的还有“老的”。
爹爹
爷爷
与北方人对“爹”的理解不同 伯伯
父亲
读“北北” 大大
父亲
“大大”读第一声
家公
外公
家JIA读GA,又如家婆=外婆 佬
叔
佬佬为叔叔,与普通话“姥姥”为外婆同音
讲奶奶
讨亲
讲奶的们,托人找对象的意思。“讲”安庆话读“GANG” 到婆家去
女子出嫁
小伢
小孩
伢读A的鼻音 光头
男孩
草狗
男孩
泼皮
指小孩身体好能吃苦,好养活。“皮”为轻声。
上人
长辈
顺手
右手
古语中左为上右为下,到安庆话演变成顺和反。反手=左手
指嘎
手指甲
手拇虫儿 哪个
谁
个读GUO或GO 炆蛋
茶叶蛋
么落地
哪里
什么省去什,又如:么事、么话、么会等
麻石条
青石板路
安庆盛产花岗岩,其色白带黑斑,如芝麻。用花岗岩铺路,故称之。 搭小锅
过家家
围颈
围巾
楼梯坡
台阶
条把
扫帚
条帚
茅厕
厕所
又有称:登缸、一号 告状
拉屎
角子
硬币
JIAO读成GUO=GO 挑子
调羹、勺
锅荫
厨房
堂荫指客厅、天井 房间里
卧室里面
间读成GAN 肫
禽类的胃
“肫”读Jun,四声,即为北方的“胗子”
蓠蒿芽
安庆的一种名菜,香脆可口,春季上市,与咸肉(安庆人称之腊肉)炒。 落子
垃圾
擂
低头猛走
擂读第一声,同义的还有“驼” 高头
上面
头读兜 底下
下面
下读哈,四声。同时作动词,如:把货下下来
兜
兜在安庆话中为根部的意思,如树兜、菜兜等
包被
小被子
婴幼儿用的被子
背褡儿
背心
褡为古语常用字,安庆话中古用语常见
来事
好
事读SI,同英文nice义。 掸水
抄水
把蔬菜等放在沸水里略煮捞出 囊[niang3] 洗
清洗
跳
炒
在旺火上略。 [例]小菜秧~几哈兹就熟了,很炒还吵老了哎!
铺
做汤
汤铺了,漫了。炖肉汤漂起的杂质;漫溢。把~舀掉;汤~出来了。
逼
沥
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把汤逼出来。
堂灰
灰尘
同义的有:腾灰 落脚货
剩下的
昼
白天
安庆话常用古语“昼”指白天,如上昼、下昼
炸肉
粉蒸肉
炸娘子
知了
炸读第一声 茶壶炉子
开水房
车
转、打眼
车,古语。例:把头车过去、在木头上车个洞。
小包车
小轿车
嘻
玩、戏
嘶
的
雪子
几多
机司
强嘴
清儿八早
以小儿
义
一阵
于是
该
巷道
后着
朝儿=大后天,昨朝啊西
乖乖隆冬等 叫喊
冰雹
多少
司机
顶嘴狡辩
清晨
从小
一起
合适
欠
胡同
后天
=昨天、前朝 感叹词
古汉语,读XI,如:清嘶鬼叫
犟嘴,JIANG读QIANG
有古语“从时起”的含 我们~到迎江寺去玩
满意、顺当等意思
他还~我一顿饭呢!
明朝=明天、后朝=后天、大后=前天
与之同义的有:啊嗟、乖乖,
上街
玩、戏
JIE读成GAI 裤兜裤头
短裤
电石
电池
痴(嗤)
滑
可能是“驰”或象声字“嗤”。如:哦绰着平底还,地哈滑,痴搭倒着
痛嘴
接吻
经典!听起来很过瘾。例:乖,两个痛着直炸地。
把
端
把屎、把尿 屙
拉
读窝WO 赖尿
尿床
啊介
语气助词
表示惊讶,很传神助词 (啊嗟,“嗟”在安庆话中常单独使用) 撑瞌子
打盹
撑读成岑 作兴
时兴
流行的意思
作
自作自受
一国人作嘛,要不然早考着大习哟(连读) (大习哟:大学。学读成XO) 走时
走运
扎zā
缝
有“系、插、缝”等意思 老逼
厉害
BI指女阴部,安庆话常有用BI骂人的,有重男轻女之意思
轧钢
厉害
扎干,不知从何意引申而来 跎
猛
同义词有:骇(读黒HEI3),[例]:那个扒手看到公安局的,~起来跑。
海
很多
[例]该上有一~地人。街上有很多人
标
射出
液体从狭小的孔眼迅速射出。嗯窝尿,能标几米远?
翻膘
翻身
尺鱼
剖鱼
闹
毒
来不彻
来不及
唆
吮吸
困觉
睡觉
打平伙
AA制分摊
耷
摔倒、跌
躲猫
捉迷藏
渣
张开
搛
夹
溜骚
敏捷
(SUO4)有快的意思
撩俏
利索、爽快
回潮
返潮
巧
便宜,刚好
就多买。
嗯晚上困告,高低~。
如:老鼠药(读哟)~死人
读SUO1或SO 也含XX意,觉读GAO
跌古语中多音字也读DA
音,字不确定
用筷子搛菜
指人身手敏捷的意思!骚会办事
经典口语。如:菜卖巧一点,
去掉多的
划不来
损失更大
谬感头鸟
没有讲的,不要再提了。谬:没有,安庆话常用词,讲读成GAN 摸
磨蹭
烫饭
水煮饭
著
堵塞
读ZHU,气著着心 肘
转,拧
故意肘着搞
呕
郁闷
做动词、形容词。呕人的事情,心里呕着。读四声
暗了
天暗、迟到
古汉语“晏”---日之将落的意思。
鬼画婆
乱讲话
鬼画符
卡(KA1)夹
[例]牛肉气多了~牙齿 开先
开始
起先,开头,起头等 SAI3
打
同义气词有:揹 掼
摔
读KUANG4 捶
来回地砸
音夺 眡
眯看、斜视
音CI1 杪
尖梢
树杪子、菜杪子 孬子
傻子
兀
那
如:兀伢皮耶(那小孩调皮) 渠
他
读KEI1 嚼蛆
嘴不干净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做好数学发展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搞好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回归生活;教学误区;
一、 调查背景
(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HPM)的成立
1972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C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istory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HPM主要指,如何利用数学史及文化资源来更好实现数学教学,依据历史相似性原理,通过历史与文化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高考,以数学发展史材料为背景,融入数学史的考题屡见不鲜,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究其原因,从数学学科角度来说,历史上的“问题”与“问题解决”过程正是数学发现、发展和创造的真实写照。从教学角度来说,了解数学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进一步理解,实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育人角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爱国热情,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新课程标准的改革
新的课程改革中,数学史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融入已被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建议的教学与评价中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应用意识和人文素养,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数学,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内容与数学文化的融合,体现时代性。教材应当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可以适当地介绍数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程内容’在相应的地方给出了数学文化的提示,供编写者参考。希望教材编写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做好数学发展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搞好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并引导广大数学教师重视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学文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为此,课题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拟定了问卷调查的内容,多管齐下,从学生、老师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的范围
我们共发放学生问卷630份,回收621份,其中男生302份,女生319份,回收率98.6%。教师问卷210份,回收204份,其中男教师96份,女教师108份,回收率97.1%。
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高中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了解程度、态度、获取途径、作用及意义、学习难度,教师对高中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处理方法、掌握程度、获取途径、教学的作用及意义、相关资源开发的需求等方面。调查样本覆盖全区东、中、西部地区的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老师,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需求(4题)。
有近60%的学生对数学家遇到的问题和有趣的数学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只有40%的学生对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知识形成过程比较关注。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相关数学史知识及文化在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不深,也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相关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渗透的教学中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而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文化的境界,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习,没有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脚手架。
2.当前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处理方式(3题)。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接受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的讲解,有46%的学生靠自己阅读来完成,20%的学生根本不去理睬。这反映了关于教材中的“閱读与思考”内容,近七成的学生不是在教师的指导或讲解下学习的。
3.学生获得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途径(5、6题)。
从问题5和6的调研结果分析,有九成以上的学生仍然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教材阅读和同学间的交流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获得的主要途径还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从问题6来看,有一半的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影视途径获得相关知识,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处理还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另外,也间接地提示我们在开发这方面的资源时,能否考虑以微电影的形式做些工作。
4.学生对数学史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8、9题)
本次问卷中考查了两道具体的数学史知识问题,这是中学期间的数学学习中必须要涉及的,基本是常识性问题,但从学生作答情况来看,近30%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从卷面反映出的情况,有5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抄袭他人的结果给出正确答案的。
5.数学史相关知识内容对学生学习的作用(7、10、12、14、15、题)。
问题7、10、12、14、15的设计主要想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内容的数学史资源及文化的融入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与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六成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增进学习的效果,给同学之间提供一起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其他科目如物理、地理的学习等都有帮助。
6.学生对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相关知识的态度(13、16题)。
这是针对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应该融入数学史的相关知识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二的学学认为应该将相关的数学史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7.学生对相关数学是内容学习难度分析(11题)。
此项调查说明,只有1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相关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时存在障碍,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融入是不会给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负担。相反,结合以上其他问题综合分析可得,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8.有关数学史的融入与渗透现状(17题)。
本题是问答题,有不少学生没有作答,但在作答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史知识及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各学校教师在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到位。
(二)教师层面
1.教师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处理方式(3题)。
从结果来看,有近三成的教师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不做讲解,完全依靠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有六成的教师选择性地讲解,但选择多大比例的内容还是未知数。结合日常的调研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内容的重视程度不足,处理方法自然不会很科学、很到位。
2.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需求(4题)。
从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有趣的数学史故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三个方面,显然,这三个方面在创设情境,揭示数学本质规律及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但从侧面也不难看出,目前我们的教师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3.教师获得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途径(5、6题)。
问题5、6反映出,教师获得数学史的相关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但最理想的途径是教材、教师用书和成体系的校本课程,因此,开发课堂教学中相关内容的数学史校本课程或资源包是非常有必要的。
4.教师对数学史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8、9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保守估计(问卷中看出有不少教师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结果)有近20%的教师对基本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掌握都存在问题。因此,强化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学习,开发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教学资源包或校本课程迫在眉睫,而且非常有必要。
5.数学史相关知識内容对学生学习的作用(7、10、12题)。
从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抱有肯定态度,近95%的教师都认为,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甚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积极的作用。
6.教师对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相关知识的认识(13、14题)。
从调查结果来综合分析,70%多的教师认为,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对教学没有太大的作用,是浪费时间。这与上面的结果存在一些矛盾,但如果从其他的选项来分析,发现有70%多的教师存在自身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了解不多,或不能很好地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效果不佳或无法很好地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的尴尬局面。
7.教师对教学中相关的数学史资源需求分析(11题)。
可以看出,有近九成的教师认为通过专业的团队做系统的资源开发并共享是有必要的,反映出绝大部分教师对这方面的资源需求是强烈的,研究并开发这方面的资源是必要的。另外,也能从中看出上面认为“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是无用的”这一结果的产生是表面性的,其真正的原因还是教师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或资源不足造成的。
8.有关数学史的融入与渗透现状情况(15题)
从总体的作答情况来看,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或渗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认识,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也很不理想,对相关资源的需求极其强烈。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现在开展“高中数学HPM案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也迫在眉睫。
基金项目:自治区“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8JGH285).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7).
[2]苏金福.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
[3]孙琳琳.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8,(24).
[4]马双喜.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5]王向众.优化课堂教学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成才之路,2011,(19).
[6]祁小维.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2012,(7).
[7]肖亚.让高中数学课堂兴趣起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1).
[8]陈建青.新课程理念下浅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4,(15).
[9]余智华.三自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践行[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3).
[10]潘久清.让数学课堂充满和谐快乐[J].长三角(教育),2012,(12).
[11]彭刚,汪晓勤,程靖.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意义与方式[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1).
[12]沈丽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
[13]左林.中国传统数学衰落之内在因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4]李彬. 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
[15]任淑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16]夏慧琍.数学开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上海中学数学,2006,(10).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史 数学教育 实践
[作者简介]郝英(1980-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数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张艳霞(1968-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数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4)
一、引言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数学史的各种资源,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加工,使数学史有机转化成数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科学系统性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数学教育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数学史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空间,拓展数学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应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站在历史规律的层面上看待和总结问题。当下的高校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关系处于模糊梳理的状态,不能够认识到数学史和数学教学实践的紧密关系,缺乏数学史的必要支持,使得数学教学过于理论和乏味,同时对数学史和数学教学实践的错误理解和拼凑也是突出的问题。
二、高校数学史与数学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史层次应用不合理
当下高校数学史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首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史层次应用不合理。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层次主要有三个:一是讲故事,就是将数学史中相关的事件和故事融入教学当中,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同时也让学生根据数学史的相关故事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二是梳理历史脉络,将各个时代的数学家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数学学科,提升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梳理历史脉络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建立自己关于数学科目学习的学科思维和系统想学习方法,具有极高的建构价值。三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分析数学活动体现的意义,在实践数学教学过程中践行多元化的文化理想。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数学学科的意义和深刻的价值,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的学科和文化理想,并将之付诸于实践行动。当下的教学过于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单一掌握,对于数学史层次的合理应用不同程度地存在忽略的问题,导致了高校数学教学的滞后与单薄。
(二)忽略应用数学史转化教育形态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有效完成数学形态的转化,即由“学术形态”转化为 “教育形态”,这种转化为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校的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学术形态,忽略了教育形态,导致当下的高校数学教学中枯燥单一地追求学术造诣,将教育形态的普及作用变成了一种拔高的学术要求,使得高校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形态定位上的倾斜。
三、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具体手段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手段有很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手段的限制因素有教师的信念、教学观、课程内容、历史资料等。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一)注重数学史融合层次与数学课堂教学
1.提高数学史层次地位。当前,我国高校对数学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必须提高数学史的地位,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营造重视数学史的学习氛围。
2.引入数学故事讲解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穿插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气氛,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可以由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引入教学,让学生切实领会上一代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态度,领会数学教育的真实含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3.从数学知识的历史发展渊源入手,借助数学发展史引导学生构建数学体系,深化数学史融入层次。进行某一知识单元的学习以前,数学教师可以从知识点的产生、形成、发展入手,通过数学史为学生搭建整体架构,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广泛的、清晰的系统性认识,建立学习数学的意义。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梳理出函数的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数学和哲学的亲缘关系。由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引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哲学观点,然后再进行函数变量的教学,让复杂多变的函数的条理分明化,有效搭建起数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桥梁。
4.在数学史的观念中集中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数学观念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等,能够深刻体现数学的文化特征。它建立在数学发展史的基础之上,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学共同体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在进行“泰勒公式”的教学内容时,在学生推理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的求解过程做出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类的智慧,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学艺术,能够有效创造教育价值,在发展数学认识力基础上共享数学思维艺术。
5.深入应用数学史文献对数学做出课堂设计。一个定义、一个问题、某个数学家的一句名言、一段历史事件等都可以构成原始文献,都可以转化为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原始文献,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文化厚重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充实课堂的文化性和层次感。例如,在进行圆学习的时候,可以将引用原始文献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古代数学论著引入圆的概念:“早在两千多以前,墨子就曾在他的著作中给圆做出过描述圆,一中同长也’,除此之外,《周牌算经》中也对圆有过这样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同学们可以了解其中的意思吗?”
6.在历史名题的解答过程中融入数学史。历史名题能直接提供与数学内容相应的背景,能揭露其实质性的内涵,这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例如,可以将“1+1”的问题引入到方程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古代数学史与现代数学思维方式相碰撞,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方程的基本思想,让学生感觉这是在做智力的挑战,充分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
7.为学生讲授数学史,补充数学教材知识,完善数学史的融入层次。数学知识反映到教材里是非常有限的,受教材自身限制,只能为学生提供简约的数学知识,而不能把数学发展的过程和经验融入进去。这就需要教师跳出教材,丰富数学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教师引入数学史到具体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弥补数学经验和知识本质的缺失,明确数学核心概念的原始动机,了解数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思想的本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内容时,除了利用好课本之外,教师可以讲解皮亚诺公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推论和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熟练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运用数学归纳方法。
8.通过方法比较融入数学史。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良好的方法可以指导人们掌握学习的途径,从而获取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个,不必执著于某一条途径,要开拓思维,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历代数学家都通过不同的解题思路开创出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解法。
9.指导学生围绕数学史组织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外活动。将数学史作为核心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黑板报、PPT、展开专题探讨、拍摄影像资料等,将多种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既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之外,可以对学生提供历史知识、文献资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潜能,进行活动形式的创新。
(二)注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形态转化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有效完成数学形态的转化,即由“学术形态”转化为 “教育形态”。完成这种转化依靠三个有力途径:一是从数学发展的规律入手,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二是演示数学发展的过程,寻找与时俱进课堂教学方法;三是提供原始问题、原始论据、原始过程等真实的历史材料,将教学的人文精神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定位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数学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使学生更为注重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科目的教育形态,而不仅仅停留在对高校数学的学术性的造诣升华上。尤其是对于高校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学术难点并试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高校数学教学与数学史结合的教育形态作用,避免大面积地要求和压制学生进行学术造诣上的挖掘。
四、结语
数学起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反过来又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作出指导。数学是困难和复杂的,需要深刻体会数学蕴含的哲理。学习数学史,是一个学习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试教育下,学生们都只注重学习成绩,钻到“题海”中出不来,而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也就是没有及时对数学方法作出总结。当遇到全新问题的时候,利用原有经验无法解决,就会束手无策,这与数学精神是相违背的。而数学史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思维的局限,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助于建立缜密且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陈爱清,王胜利,叶留青.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2]陈华聪,李玲,李黔蜀.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HPM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2(12).
[3]郭红.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4]解术霞.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定位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5]莫莉萍,王远清.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与认识[J].教育与职业,2010(35).
[6]谭千蓉,林宗兵.数学建模思想与课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7]王培光,高春霞,赵璞.电气信息类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6).
[8]王卫勤.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梳理美术史教学,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堂前后的时间及内容安排展开研究。利用课堂90分钟教学的重点强化技巧、知识点整合与系统化处理方法以及课件编排方法等,以及课后90分钟的专业反思等环节,来实现艺术史课程对美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性,满足和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美术史 教学 混合模式 美育
在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美术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目标相对枯燥,如何拉近学生与理论课的距离,以及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史在今后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性,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下90分钟和课堂90分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搭配进行,短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书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教学质量。
一、艺术史教学的意义
由于专业培养有所差异,所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有所区别,课程结构也就不同。艺术史在美术类专业中是基础理论课程,属于必修环节。而且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通识性,课程也起到了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且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以及考研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以史眀智
学习过程是思维技能培养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赵亚夫指出“历史学习若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适应能力),若不能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学习需要,不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那么,历史学习将失掉它的全部意义”。历史学习需要把握其本源,根据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的不同,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美术史涵盖美术流派、美术运动、美术家及其作品等很多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理解,开拓对待美术理论的认知和分析的思路,并为其以后自身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向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思辨的方法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关的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以实现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借助历史风格丰富创作素材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美,但这些美感要素并不会随着时间和事件的迁移而封存。过去一段时间的美感要素,在合适的时间结合合适的表现形式,会再次大发异彩,例如服饰中的一些款式或者图案的再现等。将历史风格分析透彻,结合当前自身的艺术创作,可以丰富其作品的内涵。
(三)满足美育要求
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而何谓完全之人物,则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因此将教育分成体育与心育两个部分,而心育又分为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并认为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真、美、善三德”。分析其他国家美育的发展和成果会发现,美育工作开展越早,对于国家的整体人文素养提升效果越明显。
美术史中包含大量的经典作品的介绍等,从美育角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正如卢政(2011)提到的“大学美育课程目标是根据大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开展的,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完善其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从而造就一代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主要目的”。
(四)为后续专业课程知识搭建助力
美术史虽然各校开课时间略有不同,但都属于理论认知必修。通过美术史的学习,了解中外美术专业发展、流派等问题,构建初期认知体系。通过初期认知体系的构建,学生可以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侧重点的补充和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方便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美术史现有教学问题
美术史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与时间配置不足问题。作为理论课程课时量大多设置在64课时左右。设计史论,教材容量大,知识点繁多,拓展内容多,64课时只能满足基础思路梳理的教学。但是,历史需要其背景的分析,事件发展思辨等才可以深入掌握,如果让学生对于美术史有个全面且丰满的认知64课时略显不足。
美术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大部分选择集中授课,上课人数多。因此教师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内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学生在课堂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放于知识点的被动接收和理解,在反思和运用方面效果一般,导致教师无法更加深入的引导分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无法与学生沟通。
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院校会选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因为历史性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较多,闭卷考试可以督促其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单纯使用闭卷考试,学生应试心理较强,不利于拓展知识的学习和分析,不利于自我分析能力的考查,束缚学生的专业个性发展,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同时,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轻视理论学习的问题。单纯的闭卷考试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三、黄金90分教学实验与探索
随着网络教学手段的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课程所使用。对于一门课程,正确定义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功能,分别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教学内容,使之做好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課堂黄金90分钟
课堂时间一直都是教学过程的黄金时间,也是学生高效接受信息的黄金时间。在90分钟时间内,教师既要高效传授知识,还要调动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不应占用过多课堂时间进行简单的知识点讲授和传达,而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集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单纯讲述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虽然掌握起来轻松,但是也易于忘记。对于如何抓住课堂90分钟,分析了以下三点:
1.重点知识点强化技巧
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讲述重要知识点,以及对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强化知识点可以结合我们大脑记忆规律,使用课堂四轮强化记忆法,针对关键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点进行分阶段重复,以刺激大脑形成长久记忆。
课堂四轮强化记忆法是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分四步完成记忆,第一轮是教师提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堂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浏览可以提前了解重要信息;第二轮,课堂开始阶段,将课堂重要信息中的点与学生互动;第三轮,课堂围绕重要信息内容进行讲述;第四轮,课堂开展主题讨论,围绕重要信息进行互动。第四轮的互动是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同时学生还可以相互学习,将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相互比较,分析不足,从而加深印象。通过前三轮的知识点重复和第四轮的互动讨论,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解从疑惑阶段过渡到恍然大悟阶段,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假想与共情教学法应用
美术史中有很多美术流派、经典作品等需要记忆。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将事件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经历等给学生做生动讲解,引导学生假想成为历史事件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用共情的方法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假想自己在那个故事中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不仅对于历史事件感受深刻,且能深刻体会到环境、人物、事件发生的关系。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事情的能力。例如,在新艺术运动讲授时从大背景入手,学生的大局观更强,记忆也就更加清晰。当学生有了清晰的框架感之后,只需将课堂教授的知识细节填充,事件学习的完整性就实现了。
3.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并用
随着疫情网课的开展,高校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技法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网课形式。各类网课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类特色功能,例如钉钉直播可以录课,方便课下的回放复习。智慧树提供课程资源、作业考试,以及签到、投票、抢答、抽签等课堂互动环节。QQ提供课程表、收集表、学习打卡、老师助手、一起看网课等功能。再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难度和互動性强度,这样学生的手机就只是一个参与互动的工具,不需担心手机的使用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二)课下黄金90分钟
大学生的学习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对于课程内容以分析、总结为主,并且对其学生学习特点等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探索。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师课下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前45分钟的分享资料
根据学情反馈,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视老师的认可。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自学更加喜欢视频形式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前分享资料可以选择跟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视频,形成高黏性学习资料。其目的是导入课程内容,扩展相关知识面,为课堂讨论提供理论和支撑数据,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有计划地针对性的进行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可采用相应的措施激励并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带着好奇与欲望走进和融入课堂,带着兴趣和信心走出课堂。
2.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培养
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专业查阅资料(视频、文字、图片)的能力。教师课后可以给一个推荐和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事件或经典作品有一个立体概念。然后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知识点来进行补充,当知识点补充全面后,辅助信息就会自然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脉络。通过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己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记忆梳理。与后面学习的内容形成自然衔接。
四、教师角色切换法
对于美术史这类理论课程,学生有时会遇到记忆的内容多,条理性差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和课下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并且根据阶段不同在教师、网络主播、学习伙伴和主持人等的不同角色中切换身份。
(一)网络主播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使教师具有了很多关于线上教学的经验。在课下90分钟的学生自学分析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的重点录制一些相关课程视频,录制形式可以使用较为随意的话题讨论方式,学生可以轻松接受,快速融入。
课程视频不同于面对面授课,主要以听觉方式投入课堂,教师需要切换角色,从讲台讲授转化为网络漫谈,通过其课程趣味性和教师的讲述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课程内容在保证方向性、基础性的同时,抓住问题核心,层层递进讲解。教师语言可以切换成主播语言,将一些美术史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外部语言,即兴口语表达,如在一些美术流派背景介绍时用鲜活语言还原历史实景,利于学生的想象、联想。
(二)学习伙伴
知识的吸收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实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对应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课下90分钟里学生是主体性。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师生平等的认知,并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引导内容的连贯性、设置任务的驱动性和公平合理的多元评价性调动起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其内在兴趣点和潜能。
(三)主持人角色
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使参与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话题的讨论,并且在话题结束时有所收获。课后反思题目可以围绕美术界热点话题展开,教师换成主持人的角色,在话题讨论过程中既保证学生谈论的激情和分析的时效性,也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和美术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围绕自己的兴趣去探究未知领域;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向导或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像主持人一样,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五、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也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的最终考核包含线上、线下和综合测评3部分。线上、线下教学评价设置相应的评分点和权重,属于过程评价,综合测评属于最终考核评价。线上教学评价环节可以从学生线上学习的参与率、学习时长、线上测试成绩几个指标来评价。线下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率、课堂表现、学习应用效果来进行评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个指标的评价权重,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考核评价可以采取考试、论文研讨等方式进行。
六、结语
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促进其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程中找到快乐,并且主动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让原本枯燥的美术史课程变得鲜活。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2]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卢政.大学美育课程建设浅谈[J].美与时代(下),2011,(09).
[4]常宁生.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曹克训.如何在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2007,(36).
[7]杨松崧.谈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3,(04).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等数学是专科院校的重要基本课程,高等数学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高等数学运算能够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这种背景下,作为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也需要进行调整。目前,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对策。
关键词:专科院校;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基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学科。高等数学课程已经广泛的在各个学科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可以说,高等数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专科院校来说,其隶属于高等教育院校的范畴,向下衔接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向上衔接本科及更高级别的院校。同时,专科院校作为以大学生工作技能培养为主的院校,其对于学生培养方向更加集中于应用领域。高等数学作为专科院校的基础课程,其必须也向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虽然专科院校的高等教育数学教学已经开始了开个进程,但是受到长久以来形成的高等数学教学观念的阻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力度与进度都无法满足要求。
1.专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基础非常差的学生也能够进入到专科院校,而由于专科院校以往的招生质量本就参差不齐,在扩招后其学生质量更加无法保障,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变得无法保障。
其次,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误区,教师只是将高等数学作为一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教授与教育,但是对于高等数学的应用领域的教学却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离,学生们普遍产生了“高数一点用处没有还特别难学”的错觉,并没有实现专科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
最后,专科院校在高等数学教学课程的设计上存在误区。第一,教师过分的强调课堂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检视学生们的学习程度。第二考试过程中的过分呆板死板化也使得学生们已经习惯于知识的背诵,忽视应用能力,甚至有些学生铤而走险进行抄袭和替考。第三,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环节中,缺乏对专业软件与辅助设备的利用。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等数学的计算都可以由成熟的计算软件或设备完成,人们只需要根据设计理念与细节对数学的运算过程进行设计,通过计算软件可以实现准确而快速的计算。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课堂都过分强调手写的计算,手写计算对于提高学生们的高等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一味的追求手动人工的计算只能是南辕北辙,没有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2.专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课堂的知识讲授环节,忽视了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数学实验或数学报告、讲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们运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育应当重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模型或操作。
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主动的产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兴趣与爱好,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助学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穿插进行一些科学计算软件或设备的实验课程,可以开展目前主流的MATLAB、SPSS、SAS、YAAHP等软件的应用教学工作,使学生们在高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改善对于数学计算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实际上,对于软件运用的学习不仅不会减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反而给学生带来兴趣的情况下,引起学生对于计算过程与计算方法的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们加深对高等数学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们对于高等数学学习的心。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效率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同时在更高的高等教育阶段,也在极力地进入到教育的普及阶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学生们的能力要求不仅仅是知识与学历,更多的是能力。而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过于课堂的教师讲授,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在新时期,课堂效率必须进行有效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在课程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找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空间与实践。专科院校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例如可以设计针对本校学生的模块化高数课程,使学生可以较为自由的安排学习的时间与进度。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建立教师辅导、答疑制度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的作用日益重要,逐渐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网站、校园教学图书馆等,是学生经常光临的第二课堂。每个学生都可以上网查找、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查看教师的电子教案,并通过电子邮件,网上教学论坛等相互交流与探讨。教师可以将电子教案、典型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知识难点解析、教学大纲等发布到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特色专栏,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数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将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自觉应用到其它科学领域。
对于学生在数学论坛、教师留言板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答,并抽出时间集中辅导共同探讨,通过形成制度和习惯,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数学内容,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就业专业知识
高等教育专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良好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如果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只是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在毕业后即将面对的现实工作与就业问题,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充满彷徨与不安的同时,也会由于缺乏真正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出现就业男的问题。所以,在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应当结合专业知识与学生们的就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机械方面的数学函数与原理或模型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的应用于工作,进一步是学生真正的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总之,专科高等数学教学有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任课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等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宁,黄翔.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2] 童莉,黄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及基本思路探讨——海峡两岸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3] 李开慧.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数学史知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4] 濮安山.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
[5] 李开慧.关于提高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学阅读活动具备认知活动的所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人类的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再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而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分散不可避免。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学文本能够激发读者的注意力,一方面使读者能深入文本的心理氛围和细节之中,另一方面使读者能获得强烈的理智感,这些构成了“陌生化”审美的基础。心理学以科学实证方法建立了自身新的理论体系,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其发展道路和研究方法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认知;科学方法;学科独立
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俄国形式主义”,使批评理论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的飞跃[1]。“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阐述了“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理想,对后来一系列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提出“陌生化”理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的重点却是批判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内容”与“形式”对立的二元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材料’、‘程序’”的艺术理论。[2]对“陌生化”理论只做了粗浅的阐释,而且这些本就不深入的阐释以什克洛夫斯基的直观感觉为出发点,没有坚实的心理学依据。而后来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也几乎没有再对“陌生化”理论的深层次阐发。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陌生化”理论的心理学基础都存在广泛漠视,虽然它在指导文学创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们对“陌生化”的心理发生机制和其审美效应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陌生化”理论可以填补这一理论空白,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可操作性。
一、文学阅读具有认知活动的本质特征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活动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3]文学阅读活动涉及了文学文本中负载的信息的获取、编码、贮存,也涉及了读者记忆中既有的信息的提取和使用,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
人类认知能力的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阅读感受。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人类的认知能力本身,另一方面来自文学文本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学文本会使读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些基本事实使得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陌生化”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通过深入认识人类认知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原理,可以达到对文学文本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心理活动以及相关审美效应的认识,从而对文学文本的风格与文本引起的心理效应的对应关系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二、注意力与“陌生化”的审美价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认识自身的认知活动提供了科学途径,使得研究文学阅读中影响阅读的认知因素以及这些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同样,文学阅读中认知功能如何运作?影响认知的各种因素如何在该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对最终审美效果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学得到答案。具体方法是:先对自动化认知与反常化认知的发生情景和相关审美效应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然后分析注意力、理智感等认知因素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及对最终审美效果的影响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陌生化”理论的认知心理学和美学原理的系统性认识,给予“陌生化”理论以科学理性的深入阐发。
(一)作为注意力衰退的代偿机制的机械化认知
在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衰减不可避免。在大多数认知场景中,人们越是能够注意到更广范围内的事物的具体联系,越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而形成更完整,更富系统性的认识,因此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认知活动中追求更广的注意范围。但是,注意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具有强烈的稀缺性,人们不可能什么东西都关注到,如果强行要求自己什么都注意,那么反而会导致注意力更加快速地消退,不但最终使自己精疲力竭,而且可能什么东西都注意不到。
但是,当人们对一件事物十分熟悉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肌肉记忆和模式化的反应程序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不加特别注意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对特定事务的处理工作,这使得人们在处理某些很熟悉或者很简单的工作時,可以同时注意多个目标,并且不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目标。这一过程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本能,当人们处理的工作没有挑战性或者异常枯燥的时候会自动进入这种状态。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为了节省注意力获得更广的注意范围,当意识到自己已经具有关于该事物的知识时,便会无意识地调用已有的知识代替关于当前事物的知识,这便形成了机械化认知。可以说机械化认知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应对注意力衰退的重要代偿机制。
(二)陌生化认知的引发机制
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注意力衰退的挑战,在读者阅读到枯燥而俗套的文学作品时尤为严重。这种情况下机械化认知会自动运行,使读者进入模式化的阅读过程中。这种状态下的读者虽然接收了文学文本的信息,却不能深入到作者所想要营造的心理环境和审美环境中,不可能领略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美学意蕴(如果存在美学意蕴的话)。
但是如果读者阅读的文学文本具有陌生化的特征的话,读者不再能够根据常识和经验来理解该文本便不能进入机械化的认知状态。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本会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引发读者集中注意力:第一种,读者对文本负载的信息感到生疏,读者的既有认知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信息,为了认知的最终完成,读者主观集中注意力理解文本的信息。第二种,被阅读的文本负载的信息虽然对于读者很熟悉,但是其表达方式很新颖,读者的注意力被自然吸引,达成仔细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能够同时通过这两种机制调动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度参与文学文本的阅读,深入到作者在作品中所营造的心理环境和审美环境之中,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审美意蕴。
(三)陌生化认知的审美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本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能够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可能是读者司空见惯了的,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叙述过程中对这些事物加以变形积极再叙述方法上加以创新。使得读者摆脱了以往经验对自身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束缚,在这些事物身上发掘出了新的意蕴,对这些事物的感受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使得读者对认知本身的感受更加直切,同时也以直观的方式达成了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这些效应都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心理感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读者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达成对文本的理解。而在最终达成理解之后,读者会感受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扩展了同时又达成了一项成就。整个阅读过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努力”——“成就”的反馈结构,这使得读者获得了充足的理智感,这种理智感增强了读者获得的愉悦心理体验,也使得阅读具备陌生化特征的文本的审美体验的层次更加丰富。
三、心理学从哲学转向科学化对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传统的“陌生化”研究几乎全部使用人文学科中常用的思辨性研究方法。在完善“陌生化”理论体系和用其他文学理论来批判“陌生化”理论的活动中,思辨方法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思辨固然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只是人类主观的智能活动,并不是也不能代替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实。一味的倚重思辨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客观事实的偏离,当前的陌生化研究出现了理论体系严密完备却与文学创作实践联系不紧密,“陌生化”的研究成果成为屠龙之技的尴尬局面。
而通过参考认知心理学中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对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认知,再从美学角度对不同认知过程的审美效应做出阐述,形成对“陌生化”理论的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审美”的多层此认识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审视“陌生化”理论,可以使“陌生化”理论取得认知心理学理论支撑,可以深入了解 “陌生化”的文学文本所引起的读者的心理效应,加深对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活动的理解,对文学独立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审美价值有更加的直观的认识。对重新审视贯穿了大半个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思潮,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分支科目,[4]直到近代才从传统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它以科学实证方法建立了自身新的理论体系,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具有人文学科的思辨性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性的双重特征,[5]其发展道路和研究方法对文艺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从认知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审视“陌生化”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它否定了传统“陌生化”研究中过于依赖思辨的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科学的实证性方法來研究传统的文学理论命题,可以验证“陌生化”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无论证实还是证伪对于加深我们对文学审美的现象的认识都有重大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有一定的意义。
四、结语
“陌生化”是人的认知活动产生的一种与审美有关的心理效应,只有从认知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然而认知心理学兴起时,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50年代。两者的时间差距导致“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者不具备系统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原理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当认知心理学兴盛后,“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流派已经停止活动很多年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认识“陌生化”理论的人较少。相应的,纯美学研究涉及的艺术领域极为广阔,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次级领域。[6]并且,文学以文字为艺术材料,文字无论是其诞生原因还是根本功用都是交际功能,审美功能只是其派生功能,这使文学与音乐绘画等艺术相比有着极大的特殊性。美学不能像研究音乐和绘画一样来研究文学。这导致从人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审美感受的关系来考察“陌生化”效应的研究较少,从认知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研究“陌生化”理论具有较大的空白和较高的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方珊. 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C]蔡鸿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罗伯特·L·索尔所.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梯利.西方哲学史[M]贾辰阳,解本远,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5]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顾永芝.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玉浩(1994.4-),男,四川省绵阳人,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陌生化’理论的心理机制研究 ”(CX2020SP40)资助。
档案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