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合理归化就是一种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的翻译原则。本文在概述英语文学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并具体分析了“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原则 合理归化

一 英语文学翻译原则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交流活动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盛况。英语文学是西方文化的瑰宝,而翻译在跨文化交际、向国人介绍英语文学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何谓翻译,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由于中英文学在文化上的差异,使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形成一段障碍,而翻译可以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沟通途径。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将原文翻译、表达出来的艺术,需要技巧的帮助,需要技巧对其的润饰,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不断尝试,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翻译工作者所翻译的作品,不可以对原文进行随便地删减,而需将译作保持原意。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将英语复述出来,可以在变化词句的基础上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但是不可以改变原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意义。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把握的高度上,需要深入透彻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在选词造句与措辞使用方面,需要绝对地遵循原作的意义,并且使译文高度地符合原文的语言形式。换言之,从英语文学作品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不管在语言表达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都必须使其与原文中的英语保持高度的相似,而不可看起来像中文式的英文。英语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其原文的意境和文化内涵,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这是获得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合理归化原则作为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

著名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发表的名著《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归化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西方,归化的翻译传统,是自古代的西塞罗以及随后的贺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学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翻译原则,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翻译原则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就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把英语文化中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转化为中文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并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使广大中文读者也能够像英语读者一样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艺术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译文在中文表达上更为符合广大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当代翻译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知名学者奈达,站在社会语言学一级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必须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他认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际、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whit as snow”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该如何处理?按着奈达的说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读者都没有见过雪,并且其源词中也没有雪这个词汇,如果把其强制性地翻译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译中的“零位信息”,使对这词汇的翻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将“whit as snow”翻译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与此相似的引申义和喻义。照此类推,也可以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的“雨后春笋”,将“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译为中文的“趁热打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英语文学中的信息,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译文中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际作用,那么对英语文化的译作,也就会是一次失败的翻译。因而,衡量英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其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当广大中文读者在面对英语文学译作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并对中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如果中文读者的反应与英文读者的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这会是一次成功的英语文学翻译。由此可见,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占有极其高的重要地位,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成功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我们还有必要共同探讨一下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就像是孪生兄弟,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译文更为自然、透明、通畅,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译作。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二者与早期的直译和意译有关。异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从而保留原发声语中的异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异化翻译原则,主要着眼于原文的英语文化,把英语文化成分近似地转换为汉语的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取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它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语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通过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积极应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语的人去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和异域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主要持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是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他从解构主要是翻译思想出发,极力反对在英语文学作品仅仅关注译文通顺的翻译原则,极力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上关注译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从这个角度去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合理异化”原则,貌似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要求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行文流畅译文的帮助之下,读者能够尽量减少发声语中的文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去看,合理归化翻译原则似乎与异化翻译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其实不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都处于殊途同归的境况之中。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有关翻译专家学者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傅东华先生在《飘》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其中也少许遵守了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运用了合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傅东华先生《飘》译作中,合理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的遵守,其目的无非是译者傅东华先生为了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合理归化与异化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并无孰优孰劣之别。

三 “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理归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往往为广大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种英语文化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到译语文化中。在我国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采取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我国著名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英语名著《飘》时,就严格而恰到好处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使这一英语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广大中文读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语文学翻译代表作。在《飘》的傅译本中,傅东华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国传统语言气息元素的姓,将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译本《飘》的序言中,对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目的做了具体的阐述: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仅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节。

与此同时,我国早期著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钱钟书先生认为,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归化,将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字转化为中文文字的过程中,在不因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暴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的同时,还能够完全地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风味,这就可谓是达到了英语文化翻译的合理归化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其译文《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运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钱译: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译文中采取了中文传统的古体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彰显出了英语原文的神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合理归化原则的遵循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彰显译者的再创造之美,给广大中文读者阅读英语文学大餐时带来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此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老舍,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成功地翻译了萧伯纳的后期作品《苹果车》。老舍在该翻译作品中,对于称谓的处理,坚持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中文读者。例如,《苹果车》中的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

王后:(有点不悦)“他有正式接见的通知吗?”

庞菲理亚斯:“没有,姑娘……”

让我们来分析此例中老舍先生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运用策略。在西方的人本主义传统文化中,“Maam”这一称谓一般是用于对女王、贵妇人、高级女军官等的尊称,如果翻译为夫人或者女士,这对于王后的称呼都显得不够贴切,而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姑娘”却恰当好处地与原文中的意思等值。因为,与英国传统平等的基督教文化不同,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姑娘是皇帝老婆的最高尊称,在宫廷女人中具有绝对的最高地位,并且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素来都强调“仁”、“礼”,要求称谓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的辈分、尊卑、贵贱等,因而,老舍先生将“Maam”翻译为“姑娘”,“姑娘”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王后的尊贵地位,很好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很好地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四 结语

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达到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合理归化就是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是一种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十分重要的翻译原则。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英语文学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使其在英语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使广大读者更便捷地享受英语文学大餐,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之用。

参考文献:

[1] 邓伟:《归化与欧化——试析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的建构倾向》,《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2] 骆贤凤:《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3] 宋秀芝:《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商业广告和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4] 李丽华、严峻:《政治立场与民族认同的选择——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5] 徐泉、王婷:《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 姚丹丹:《从双性同体角度重新诠释〈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克里奥佩特拉形象》,《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9期。

[7] 张艳萍:《浅析〈苹果车〉中老舍对称谓的归化翻译处理》,《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嘉贤,男,1976—,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典故文学;典故来源;典故翻译

在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西方典故。无论是基于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还是想要了解西方典故独有的文化特征及魅力,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典故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有利于扫除我们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的障碍,也有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进而更好地体会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及含义。否则,如果对于西方典故不熟悉,就很容易使我们闹笑话。

一、 典故是什么

典故是指旧例,是关于历史人物、故事情节、典章制度等故事或传说的再次利用,与其他文学语言相比较,典故具有特定的、鲜明的、独有的意义。而西方典故主要是指人们在口语或者英语文学作品引用的一些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以此来增加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而典故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还能形成虽然语言精炼简洁,但是内容却丰富多彩的现象。

二、 典故的来源

英语的发展过程是非常久远的,因此,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来源也是非常广泛的。

(一) 《圣经》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们信仰的寄托。早期的基督教文学更是西方古代文学的来源之一,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简称《新约》),它是基督教的正典,基督教将希伯来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简称《旧约》)全部继承下来,并把《新约》《旧约》合称为《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数不尽的故事和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中许多都与《圣经》有关,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伊甸园”“禁果”“诺亚方舟”等。

在圣经当中,亚当是人类的始祖,而苹果的历史却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在各国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中,苹果都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一种水果。但是,根据圣经上的故事记载,苹果也是给人类带来麻烦的一种水果,男人的喉结就是因为吃苹果而引起的。Adams Apple(喉结),这个故事就出自《旧约》,《旧约创世纪》中讲到了人类的起源,传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并在东方的伊甸建立了一个园子给他们居住。伊甸园里繁花似锦、树木茂盛、果实丰盛,伊甸园简直就是一个世间乐园。上帝告诉亚当:你可以随意吃园子中的各种果子,但是不能吃那棵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吃了一定会死。这种“禁果”就是apple。但是后来,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还把这种果子给它丈夫亚当吃。亚当因心怀恐惧,吃时仓促,有一片果肉哽在喉中,不上不下,因此留下了一个结块,这就是“亚当的苹果”。两人吃了这果子之后心明眼亮,能知善恶美丑。但是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告诫因而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亚当就永远在脖子前端留下了“喉结”,作为偷吃禁果的“罪证”。

(二) 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希腊艺术的前提,不懂得希腊神话,就无法理解希臘文学,也就无法理解西方文学。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同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一样,都是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之中,凭借想象征服自然并把自然想象化。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美和人性美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源头。现在,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传说都已经成为典故,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现在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见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这样的表述,如果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典故,根本就无法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而这则典故就出自希腊神话: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仙女忒提斯的儿子。忒提斯为了能让儿子拥有长生不老之躯,在阿喀琉斯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接受洗礼,可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因此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一箭射中了脚后跟而死去。因此Achilles Heel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或要害。后人也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

(三) 寓言

寓言是指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借此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或者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的事物,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

著名的《伊索寓言》可谓是家喻户晓了,被翻译成多个版本流行于世界。它文字凝练,想象丰富,故事生动,饱含哲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是披着羊皮的狼的意思,但是如果你知道《伊索寓言》的话,就能明白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伪装善良的人。同理,sour grapes也不仅仅是酸葡萄的意思了,它可以表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这正是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

The Farmer and His Sons一般我们会认为是农夫和他的儿子们,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却有勤奋是宝的意思。这个典故也出自《伊索寓言》:“有个农夫感觉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儿子们叫到床边,想要把自己的耕作经验传给儿子们,他说:孩子们,我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卖掉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房产,因为在这下面埋藏着宝藏。虽然我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是我肯定它就在这下面,你们一定会找到它的。为了找到宝藏,你们要仔细搜索,不要放过任何一寸土地。’儿子们以为那里埋藏的是金银财宝。在父亲去世之后,他们把那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宝物都没找到,但是秋收过后,他们发现当年他们赚得比任何一个邻居都要多。现在他们终于明白,父亲口中所说的宝藏是什么了,而这个宝藏也早已被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勤劳是宝啊!

(四) 童话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植物等物体以人的感情。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使童话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情节离奇美妙,借此来帮人们理解人生、认识社会,并且引导人们明辨是非、通达事理。因此,童话故事也是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我们最常见的uglyduckling(丑小鸭)的故事,这则故事就出自《安徒生童话》:“一只天鹅因为长相与其他鸭子不同而被其他鸭子当成丑小鸭。因此,它经常挨打,被排挤、讥笑,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于是他只好连夜飞过篱笆逃走了。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展翅飞向湖面时,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于是他来到天鹅群,被大家看出是一只最美丽的天鹅而不再是一只丑小鸭,他感到幸福极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uglyduckling(丑小鸭)变成了小时候不漂亮、遭受侮辱,但长大后美丽动人、受人尊敬的人物代表,俨然已经变成一个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三、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它的《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義不与原文相悖,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原文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要通顺明白;“雅”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因此,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的影响了。

(一) 文化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和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会使其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产生不同,也就是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从中国人的习惯出发想当然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而应该了解作品来源国的文化,从作品来源国的历史渊源、人文情怀出发,结合汉语习惯有根据地进行翻译。

(二) 英文典故与中文典故的对应情况

作者有国界,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英文中的典故往往能在我国的文化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例如: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伦),这个典故出自荷马史诗中的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使希腊,在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拉俄斯外出之际,诱走其妻海伦。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发兵攻打特洛伊。双方大战10年,众神各助一方,胜负一直未决,最后奥德修斯巧设木马,一举攻陷特洛伊城。而海伦也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给特洛伊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而在中国历史上,“红颜祸水”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妲己亡商”“褒姒亡周”以及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故事中都把责任归咎于“红颜”身上,因而“倾国倾城”“红颜祸水”等成语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因此在翻译英文作品时,考虑对应典故,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 作品的整体性

典故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和表达。但是,典故毕竟是存在于作品整体之中,因此,在翻译时还必须要考虑作品的整体性。从作品的整体内容出发,灵活地翻译典故,使其翻译后能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而不应该为了翻译而翻译,这样就会造成作品情感和表达的断裂,破坏其整体性,实在不可取。

四、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不需要变通,即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直译法并不是生搬硬套的逐个翻译单词,而是在尊重作品原创性的基础上,翻译典故的直接意思,这样不仅能使读者方便理解作品,还能保留作品的原创特色。例如《圣经》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我们就可以运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爱邻如爱己”;另外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我们也可以运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一燕不成夏”。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时不受原文词语表面语义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区别于原文的表达方法,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不可能与我国的典故能够一一对应,因此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而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典故的含义,又能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更方便读者的理解。

(三) 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故,和我们中文的典故意思相近,但是又不能一一对应,如果使用直译法就会显得语言表达太过苍白,采用意译法也会使典故失去原有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套译法,把它翻译成与我国典故相近的意思。例如:birds of a feature flocks together,这句话如果直译成“有特征的鸟成群在一起”的话,就会失去作品的文学色彩,所以我们采用套译法,将其翻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既表达了作品的原来意思,又不失其文学色彩,一举两得。

(四) 直译加注释法

直译加注释法就是直译法加注释的意思,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句子用直译法翻译之后,还是不能使人明白其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直译后面加一个注释,这样就能使人瞬间明白了,例如:“See Naples and die”,我们将其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但是如果只是采用直译法将其如此翻译出来,还是使人觉得云里雾里,不能理解其意思。但是如果在直译后加一个注释:“那不勒斯为意大利南部港市,因为风景奇美而闻名于世”,这样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读者就会一目了然了。

五、 结语

典故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很好地运用典故,不仅能显示作者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能使作品表达深刻到位,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这就需要人们能了解其典故来源,掌握其翻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慧艳.浅谈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91-92.

[2]刘颖.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中国培训,2016(7下):275.

[3]杨艺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32-33.

[4]张洁茹.西方文学典故浅谈[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3.

作者简介:

陈莹,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较大,需要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交融。本文选取部分文学作品实例,探讨了目的论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通常把忠实于原文作为翻译的主要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以目的论为指导的文学作品翻译则是把目的作为翻译过程的最高法则和出发点,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平等地转达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无需对原文过于严格忠实。本文将节选部分文学作品的翻译实例,探讨分析目的论对英语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在行为理论、语言学、交际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HansVermeer首次提出的,它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形成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更注重翻译的文化因素和交际功能,它强调翻译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转换,因此“忠实原文”并非翻译的首要标准。目的论认为翻译标准应当多元化,翻译过程应当创新化,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因此,目的论是一种以译作的功能为出发点,更注重翻译实用性的理论模式。目的论包含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都服从于目的原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翻译活动。

二、翻译目的论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

(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在考虑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明确译文的基本目的,尤其是交际目的,并以此确定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文的遣词造句更准确、更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文化环境。

例1:She’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 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William Shakespeare: Much Ado About Nothing)

[译文]她太矮,经不起高度的赞扬;皮肤太黝黑,经不起说她白皙的赞扬;个子太瘦小,经不起高大的赞扬。

[解析]“low”既表示“矮”也表示“地位低下”,说人身体矮用“short”,身材高用“tall”,这里故意用“high”和“low”这对反义词,形成对照。“fair”既表示“白皙”,也表示“公正”,这就形成了双关。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谈“she”她的身材容貌问题,实际上是在说“she”的社会地位高低的问题。

(二)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有逻辑性,语言表达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表达习惯,因此译者要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例2.My first quarter at Lowood seemed an age, and not the golden age either;it comprised an irksome struggle with difficulties in habituating myself to new rules and unwonted tasks.The fear of failure in these points harassed me worse than the physical hardships of my lot, though these were no trifles.(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譯文]我在劳渥德的第一个季度似乎有一年那么长,而且还不是黄金时期。在这一个季度里,我得作种种令人厌烦的斗争,来克服困难,使自己习惯于新的规则、陌生的工作。我一直担心,怕在这些方面出什么差错,这可比命中注定要我身受的艰苦,更叫我苦恼,虽说艰苦也并不是小事。

[解析]原文中有四个无生命名词主语,“quarter, it (=quarter),fear, these(=hardships)”,把“it”在这里译为“在这一个季度里,我……”,把“the fear”译为“我一直担心,怕……”,增译“我”使译文更加自然连贯。

(三)忠实原则。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作者和原文的意思,准确无误地完成信息传递。但是忠实原文不等同于翻译时逐字逐句、亦步亦趋,应当揣摩体会作者的原意,用更优化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把译文呈现出来,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效地实现了交际目的。

例3:He came up to her, his red face, with its bloodshot eyes, thrust forward, and gripped her arms.She cried in fear of him, struggled to be free.(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译文]他走上前去,眼睛充满血丝,满脸通红地凑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她吓得叫了起来,挣扎着想脱身。

[解析]译文在用词、句式、顺序等方面都与英语原文一致,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形象以及生动性,并体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例4:The business of her(Mrs Bernnet’s)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译文]她(班纳特夫人)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拜客访友和打听新闻。

[解析]把“visiting”译为“拜客访友”,把“news”译为“打听消息”,与“solace”协调搭配,意义明确。

三、结语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代表和凝聚,译者应当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在尊重作者原意、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创新性,摆脱原文语句的束缚,拉近文化距离、缩减文化差异,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表达习惯,准确、连贯、流畅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交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剧烈碰撞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被放进了一个调色盘,被一支笔调和出了儒释道混合的颜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隋代,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一个以多民族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内聚型文明基本形成。

关键词:隋代王通;思想

经历了一番混乱之后,社会秩序不再是那么俨然,这时候需要一些人站出来为社会洗洗尘,为人们的心灵洗洗尘,这个人就是王通。家族的渊源,家父的期望,于是他有四方之志,正是这些将他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及冠之年,他献上了《太平策》,可却未被采纳。面对皇帝的第二次征召,他选择了拒绝。或许正是为此,他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而未被当时的人所重视,连隋书中竟也没留下他的印记。但这并不表明他就该被人们所遗忘,有谁能明白他内心的苦叹,谁能理解他有多少个日夜在思考着内心的道,谁能真正懂得并欣赏他的志向呢!

有人说王通不过是模仿孔子,并且怀疑《中说》的真实性。可孔子岂是那么好模仿的,就算是模仿了也没用,与时代不相符。而中说的真实性钱穆先生已经予以论证,中说出自于王福畤之手,书中有一些不符事实之处,但王通思想是无法凭空加上的。王通的思想较之之前确实增添了不少新意。这些新意与时代相契合,也是儒学思想的一个发展。

首先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他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可一矣。”程元魏征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1]虽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但他却中之以儒道,他虽然认为佛为西方之教在中国则泥,道为长生神仙之道。但却并非全否定,而是接纳了其中的部分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在后代得以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宋真宗谓宰相曰:”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又撰《崇释论》称”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2]“宋孝宗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些思想将包容广纳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了。

通變之思想,体现在《问易篇》,宇文化及问天道人事如何。子曰:“顺阴阳仁义,如斯而已。“子曰:”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3]《周易》由来已久,儒墨道法诸子百家莫不受其影响,阴阳相生,通达万物之变,”极度研几“”开物成物“把事物变化的苗头,内在奥秘能够揭示的很清楚。王中子明白这门古老艺术的深刻内涵,他把其用于儒学思想的更新,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对于时代之弊病的查问。在固定的儒家思想框架下,他却独出心裁考虑到了因时而变,这不得不说他思想的新奇。

王通的南北之辨,子曰:“符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为乎?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4]王中子认为在南朝廷没有很好的传承儒家之思想,受玄学以及佛学的思想影响较深,统治者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片死气沉沉,在王通心中已然失去活力。而儒家思想本身便是追求投身于治世,此时逐渐壮大的北方便正好符合这一特点,而北方的统治者普遍重用儒生,恰让儒学得以延续。王通抛开民族的区别,站在治世与儒学传承的角度,一改往日的正统观。这一点是许多儒者想不到的,这一点也足以证明他确实将儒家的治国理想印入了骨髓。

王通的思想涉及的方面还很多,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他对于王道与霸道的看法,他支持王道而反对霸道。对理论发展滞后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进行深刻的批判主张人道的回归。以及他在书中对于人物的评论也可以是从侧面对于他的思想的反映,他对于人物的评价态度很鲜明,对于不与同道的人表现得很冷漠。他还作为一位出色的老师出现,他认识到后天学习的必要性,他教出了出色的学生薛收,董常……总之这样一位思想大儒不应被大家所忽视。

子曰:“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5]由此看来他很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明白想做的方法。有四方之志便努力去达成,王通站在儒家的角度,观看这世间万物,他有着独立的见解与独到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现在会缺乏的一些品质,有时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些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更不知道该如何坚持。因此偶尔回头看一看,或许能找回一些我们缺失的东西,或者是暂时放下了的东西。

当他为实事思索时,不知可否想过留名青史;当他以儒家思想作为毕生追求时,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我们都不得而知,只能从作品中揣测一二,或许是的或许不是。他冷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历史,是不是发出两声感叹。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远方传来的他的感叹。他存在过,也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书上保留的资料不多,那也不能就此减少了对于他更进一步加深和更新认识。

这位隋代大儒,在时代的隐没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我们不应该只让他留在那些思想家的心中,不应让他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化为尘土随风飘散,我们因故将他的思想做为雕像万古长存。毕竟在那喧闹与黑夜中,他是一个掌灯的人。

参考文献:

[1]《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简论》 王彬 王美力.

[2]《宋元善恶报应信仰之发展及其对戏曲的影响》戴锋.

[3]《中说·问易》王通.

[4]《中说·周公》王通.

[5]《中说·魏相》王通.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氛围下,对于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其英语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日趋加大,也存在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各学校需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摒弃“经院式”授课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成果,指点高中学生自我构建外国文学知识系统,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英语文学教学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体现高中英语文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国际化 高中英语文学教学 改革

在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怎么样有效的改革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从而充分将其优势力量发挥出来,为时代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是诸多学者和英语专业文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于文学教学来说,其研究和透析文化密不可分,在十四世纪的时候,英文中就出现了Literature这个单词,有着经过阅读获取到的高雅知识之含义。在法文和拉丁文中也有着较为接近的词源,大都有着相同的含义。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①。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学,也是人们内心情感充分表达与对一定时期和地域进行再现的一类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指出,在文学里的反映上,社会现象不会直接的发生,需要经过文学场而进行相应的折射。对于文学来说,其历史以及特征等能够组成一个文学场,而对于其场外的现象来说,需要经过其折射才能在场内反映出来,而在反映的时候,场外的现象也会因为文学场的存在还伴随一定的转换和变形,所以说,对于社会现象来说,不论是被反映的,还是反映的,都不会一模一样②。因此,中国高中阶段英语文学教学只能以中国人的灵魂去教授西方的文学,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必然会异于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在1963年的时候,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其创建人为查德·霍加特,创建目的是为了对文化形式、实践等和社会及其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③。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文学的层面对文学教学进行研究,就是将文学看成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分支进行理解,不是仅仅将其作为背景或者基础,而是基于系统论的相关原则,从文化整体出发,对文学教学进行把握,将文学的本质以及功能充分体现出来。

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指出,对于翻译来说,其首先可以归属于语言范畴,而最终又属于文学区域,因而,翻译行为有着语际性的本质。其是基于自然语言层面形成个各个地域中的人类的桥梁,也是自然语言较为特殊的一类研究对象,而且还是比较文学中处于前列地位的研究对象④。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文学来教授,注意翻译文学的特征、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经常性的把译本和原著进行对比,考查译本中有无增删、更改或者是杜撰,两种文本间有何异同,其间是否出现错讹,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偏差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将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缺陷挖掘出来,进而更好的改革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并非等于翻译文学教学,但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必然涉及翻译文学教学。由于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任何翻译都会于某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上原作品不具备的作用与意义。理性地对待外国文学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作用,合理利用其“创造”与“叛逆”之处,学生才得以辨析、欣赏不同语言文学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二、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中国,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起始于2003年,主干课程有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美诗歌/戏剧等,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对学生语言训练、交际能力等基本功进行培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批判的继承西方文化,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1.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

现今国内高中英语的英美文学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英语教学界忽视社会文化语境中学生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养成,加之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远不能达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课程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高中被边缘化,许多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经院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失去兴趣,仅仅将其视作获取学分的手段,修完课程后依然不具备欣赏、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水平,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增强了。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过分强调只是的“实用”性,重“语言”轻“文学”,导致英美文学类课程被边缘化;其次,普通高中的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较为欠缺,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普遍感到英美文学不容易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

还有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学习热情不高。此外,英美文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多样,未能与国际接轨,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说,有着和当前不一致的期望,其学习状况和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和国际水平差一段距离,不能较好的结合培养能力/素质以及国内外的教学模式。

三、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课程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阅读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及文化。”专业课程教学是面向全球化,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美文学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2.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教育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内涵,经过反复国内专家的调研以及深入论证,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围绕国际要求以及高中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如何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英美文学教学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基于建构主义的层面来看,对于学习来说,其是一项较为主动积极的,和情境密切相连的自主操作活动,而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将自身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并和当前信息内容充分结合将知识重新进行构建的过程。据此,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对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甚微。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将学生看成认知的主体和主动的建构者,将传统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可以把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丰富的具体任务中充分融合,将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营造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交际能力充分实现,将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把握,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开发出来,对其人文精神进行培育。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另外,还能推进英语各科课程的改革进度,使得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加强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合理化

创设基于普通高中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层次化,课时分配合理化。突破文学课程的传统模式,按照国际化的教学要求,设立英美文学“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重视基础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有效解决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为英语课程体系面向全球化的改革提供借鉴。

在课程设置上,将英美文学课程层次化、系统化,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源流,熟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为以后开设英美文学专业课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文学主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英美文学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程,同时结合各时期主要文学现象和流派,对具体作品进行创作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概论、英美戏剧、英美诗歌为文学拓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突破了文学课程局限于高年级(3年级)的传统模式,将一部分课程延伸到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譬如,在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英美电影赏析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

2.创设国际化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英美文学新型教学模式来说,要对文学教学的延续性进行强调,将一些相关课程在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就进行延伸,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让其从一开始就具备文学基础,也为学生深入高年级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力量;其次,这一模式将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面向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解决英美文学系列课程现存问题为目的而开展系统性的行动研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英美文学教学置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具体课程与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国际化要求紧密结合。

将把学生作为主体力量,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基础的国际化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设计出来,可以将经典文学的相关学习在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中充分融入,要和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充分结合起来,重视训练英语语言技能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融合,并且动态的修整这个模式,从而及时的解决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伴随的问题。

将丰富多元化的全球化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创建出来,并且将学生的多种能力也在这一评价体系中纳入进来,从而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下,确保把学生作为主体力量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注释】

① 雷蒙·威廉斯 著;刘建基 译. 关键词[M]. 北京:三联书店,2005:268.

② 特瑞·伊格尔顿 著;方杰 译. 文化的观念[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0.

③ 曾艳兵.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162.

④ 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160.

【参考文献】

[1] 崔少元. 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 外语教学,2000(3).

[2] 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 张玉霞. 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 文学教育,2007(1).

[4] 纽曼、约翰·亨利 著;何曙荣 译. 大学的理想(节本)[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西方典故文学;典故来源;典故翻译

在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西方典故。无论是基于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还是想要了解西方典故独有的文化特征及魅力,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典故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有利于扫除我们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的障碍,也有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进而更好地体会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及含义。否则,如果对于西方典故不熟悉,就很容易使我们闹笑话。

一、 典故是什么

典故是指旧例,是关于历史人物、故事情节、典章制度等故事或传说的再次利用,与其他文学语言相比较,典故具有特定的、鲜明的、独有的意义。而西方典故主要是指人们在口语或者英语文学作品引用的一些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以此来增加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而典故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还能形成虽然语言精炼简洁,但是内容却丰富多彩的现象。

二、 典故的来源

英语的发展过程是非常久远的,因此,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来源也是非常广泛的。

(一) 《圣经》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们信仰的寄托。早期的基督教文学更是西方古代文学的来源之一,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简称《新约》),它是基督教的正典,基督教将希伯来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简称《旧约》)全部继承下来,并把《新约》《旧约》合称为《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数不尽的故事和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中许多都与《圣经》有关,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伊甸园”“禁果”“诺亚方舟”等。

在圣经当中,亚当是人类的始祖,而苹果的历史却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在各国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中,苹果都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一种水果。但是,根据圣经上的故事记载,苹果也是给人类带来麻烦的一种水果,男人的喉结就是因为吃苹果而引起的。Adams Apple(喉结),这个故事就出自《旧约》,《旧约创世纪》中讲到了人类的起源,传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并在东方的伊甸建立了一个园子给他们居住。伊甸园里繁花似锦、树木茂盛、果实丰盛,伊甸园简直就是一个世间乐园。上帝告诉亚当:你可以随意吃园子中的各种果子,但是不能吃那棵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吃了一定会死。这种“禁果”就是apple。但是后来,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还把这种果子给它丈夫亚当吃。亚当因心怀恐惧,吃时仓促,有一片果肉哽在喉中,不上不下,因此留下了一个结块,这就是“亚当的苹果”。两人吃了这果子之后心明眼亮,能知善恶美丑。但是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告诫因而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亚当就永远在脖子前端留下了“喉结”,作为偷吃禁果的“罪证”。

(二) 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希腊艺术的前提,不懂得希腊神话,就无法理解希臘文学,也就无法理解西方文学。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同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一样,都是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之中,凭借想象征服自然并把自然想象化。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美和人性美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源头。现在,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传说都已经成为典故,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现在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见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这样的表述,如果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典故,根本就无法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而这则典故就出自希腊神话: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仙女忒提斯的儿子。忒提斯为了能让儿子拥有长生不老之躯,在阿喀琉斯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接受洗礼,可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因此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一箭射中了脚后跟而死去。因此Achilles Heel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或要害。后人也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

(三) 寓言

寓言是指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借此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或者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的事物,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

著名的《伊索寓言》可谓是家喻户晓了,被翻译成多个版本流行于世界。它文字凝练,想象丰富,故事生动,饱含哲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是披着羊皮的狼的意思,但是如果你知道《伊索寓言》的话,就能明白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伪装善良的人。同理,sour grapes也不仅仅是酸葡萄的意思了,它可以表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这正是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

The Farmer and His Sons一般我们会认为是农夫和他的儿子们,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却有勤奋是宝的意思。这个典故也出自《伊索寓言》:“有个农夫感觉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儿子们叫到床边,想要把自己的耕作经验传给儿子们,他说:孩子们,我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卖掉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房产,因为在这下面埋藏着宝藏。虽然我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是我肯定它就在这下面,你们一定会找到它的。为了找到宝藏,你们要仔细搜索,不要放过任何一寸土地。’儿子们以为那里埋藏的是金银财宝。在父亲去世之后,他们把那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宝物都没找到,但是秋收过后,他们发现当年他们赚得比任何一个邻居都要多。现在他们终于明白,父亲口中所说的宝藏是什么了,而这个宝藏也早已被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勤劳是宝啊!

(四) 童话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植物等物体以人的感情。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使童话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情节离奇美妙,借此来帮人们理解人生、认识社会,并且引导人们明辨是非、通达事理。因此,童话故事也是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我们最常见的uglyduckling(丑小鸭)的故事,这则故事就出自《安徒生童话》:“一只天鹅因为长相与其他鸭子不同而被其他鸭子当成丑小鸭。因此,它经常挨打,被排挤、讥笑,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于是他只好连夜飞过篱笆逃走了。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展翅飞向湖面时,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于是他来到天鹅群,被大家看出是一只最美丽的天鹅而不再是一只丑小鸭,他感到幸福极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uglyduckling(丑小鸭)变成了小时候不漂亮、遭受侮辱,但长大后美丽动人、受人尊敬的人物代表,俨然已经变成一个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三、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它的《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義不与原文相悖,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原文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要通顺明白;“雅”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因此,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的影响了。

(一) 文化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和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会使其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产生不同,也就是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从中国人的习惯出发想当然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而应该了解作品来源国的文化,从作品来源国的历史渊源、人文情怀出发,结合汉语习惯有根据地进行翻译。

(二) 英文典故与中文典故的对应情况

作者有国界,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英文中的典故往往能在我国的文化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例如: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伦),这个典故出自荷马史诗中的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使希腊,在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拉俄斯外出之际,诱走其妻海伦。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发兵攻打特洛伊。双方大战10年,众神各助一方,胜负一直未决,最后奥德修斯巧设木马,一举攻陷特洛伊城。而海伦也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给特洛伊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而在中国历史上,“红颜祸水”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妲己亡商”“褒姒亡周”以及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故事中都把责任归咎于“红颜”身上,因而“倾国倾城”“红颜祸水”等成语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因此在翻译英文作品时,考虑对应典故,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 作品的整体性

典故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和表达。但是,典故毕竟是存在于作品整体之中,因此,在翻译时还必须要考虑作品的整体性。从作品的整体内容出发,灵活地翻译典故,使其翻译后能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而不应该为了翻译而翻译,这样就会造成作品情感和表达的断裂,破坏其整体性,实在不可取。

四、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不需要变通,即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直译法并不是生搬硬套的逐个翻译单词,而是在尊重作品原创性的基础上,翻译典故的直接意思,这样不仅能使读者方便理解作品,还能保留作品的原创特色。例如《圣经》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我们就可以运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爱邻如爱己”;另外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我们也可以运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一燕不成夏”。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时不受原文词语表面语义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区别于原文的表达方法,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不可能与我国的典故能够一一对应,因此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而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典故的含义,又能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更方便读者的理解。

(三) 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故,和我们中文的典故意思相近,但是又不能一一对应,如果使用直译法就会显得语言表达太过苍白,采用意译法也会使典故失去原有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套译法,把它翻译成与我国典故相近的意思。例如:birds of a feature flocks together,这句话如果直译成“有特征的鸟成群在一起”的话,就会失去作品的文学色彩,所以我们采用套译法,将其翻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既表达了作品的原来意思,又不失其文学色彩,一举两得。

(四) 直译加注释法

直译加注释法就是直译法加注释的意思,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句子用直译法翻译之后,还是不能使人明白其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直译后面加一个注释,这样就能使人瞬间明白了,例如:“See Naples and die”,我们将其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但是如果只是采用直译法将其如此翻译出来,还是使人觉得云里雾里,不能理解其意思。但是如果在直译后加一个注释:“那不勒斯为意大利南部港市,因为风景奇美而闻名于世”,这样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读者就会一目了然了。

五、 结语

典故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很好地运用典故,不仅能显示作者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能使作品表达深刻到位,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这就需要人们能了解其典故来源,掌握其翻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慧艳.浅谈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91-92.

[2]刘颖.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中国培训,2016(7下):275.

[3]杨艺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32-33.

[4]张洁茹.西方文学典故浅谈[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3.

作者简介:

陈莹,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

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合理归化就是一种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的翻译原则。本文在概述英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