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第1篇
高三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英语科) 》) 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 英语科考试大纲的说明》。 (1) 新课程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指南, 是教材制定的依据, 也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因此教学程序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来设计并实施。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作业评价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 《考试大纲 (英语科) 》规定了英语学科高考的考试目标、内容范围、能力要求和题型示例, 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通过比较近年来大纲的变化来探究高考命题的动向对于教师指导考生复习备考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浙江英语科考纲”坚持新课标中“发展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能力能力”的原则。考试大纲告诉我们英语的高考基本是在语篇当中进行的, 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短文改错都得首先成文, 而不是一句一句孤立存在的, 即使是纯语法的单项填空也凸显一个完整的语言背景。在大纲要求下, 考生要想做到更有针对性地高效备考, 进一步夯实好知识, 提升能力, 就要把握好“语境”、“语汇”、“语篇”和“语感”等四个关键词。 (3) 《考试说明》是在《考试大纲》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由浙江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编写, 对本省高考试卷的试卷结构和考试形式进行分析说明。可以说《考试说明》是《考试大纲》的细化和补充, 从中不仅可以了解高考考查的知识重点、难点和能力要求, 还可以通过试卷, 洞察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可以说考试说明》是把握高考“脉搏”的最佳材料。2009年浙江英语高考考试说明总体上体现“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几个题型的变动:听力测试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二级) 听力试卷, 单独设考, 满分30分;取消原来总分10分的单词拼写;改版的短文改错不再设行而是提供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考生找出10处错误。不管考试题型如何变化, 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我们就具有了面对任何题型任何题目的信心和勇气, 也就具有了夺取高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以上三项研究 (即“课标”、“大纲”和“说明”) 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英语高考“注重基础、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提高能力”的试题设计原则, 它要求高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think in English) , 着重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
2 2009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2.1 试卷结构和题型
如表1所示。
2.2 试卷内容和特点
20道单项填空所覆盖的语言点主要有情景交际 (1, 17) ;冠词 (2) ;形容词 (3) ;代词 (4) ;副词 (5, 10) ;名词 (6) ;非谓语动词 (7) ;连词 (8, )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9, 20) ;词义辨析 (11, 15, 19) ;同位语从句 (12) ;情态动词 (13) ;定语从句 (14) ;短语搭配 (16, 18) 。总的来说, 基础知识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呼应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命题模式充分显示了语言以实用为目的的宗旨, 绝大部分试题都有明确的语境设置, 注重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得体性, 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检测的力度。
今年的完形填空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题材, 绝大部分挖空处考查综合理解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难度上比以往略有增加, 主要表现在词汇量和语义理解上, 考生可能会在某几个在语境中很难把握的选项上出现大范围的答题失误, 比如:25题、27题、33题、38题。但是只要考生能立足语篇运用上下文语境原则的语言分析能力来解决问题, 还是能够克服困难的。
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难度大分值也重。今年是新课改的第一年, 三年新教材中的文章是一年比一年长, 一篇比一篇长。下表是笔者统计的近三年阅读理解中最长的三篇的篇幅长度。
如表2所示:
由此表可以看出高考阅读理解对于学生阅读速度和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表3所示:
多样的题材与体裁, 体现了命题者对新课改中诸如情感、态度、人文等维度的关注。
试卷中阅读理解考点分布情况:
如表4所示:
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 除了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事实细节, 更是把重点放到了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把握、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以及根据全篇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判断。
今年改版的短文改错没有设行, 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寻找,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难度。但主要还是考查冠词、动词、名词、连词、副词、形容词、代词及时态等一些常规的语法和词法。
书面表达话题涉及到关爱老人, 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要求考生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报道, 叙述学生志愿者去阳光敬老院的一次活动。试题呈半开放性, 要求考生说明“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叙述“老人们的反应”, 也需要考生作出“简短评论”。在给予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的同时, 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的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 整份试卷都体现出了新考纲所渗透的课标新理念: (1) 在语篇中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2) 在应用中考查语言的综合能力; (3) 提供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4) 注重语言与情感文化等因素的融和。
3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英语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离不开高考, 高考就是引导高三复习的指挥棒。09年英语高考试卷所蕴涵的新意、所体现的内涵给我们有效组织复习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如何在复习中体现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结合;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给考生提供最有效的备考策略。
3.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制约, 教师往往是一味地讲授知识,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 教学活动单一乏味,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违背了教学规律,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变“教”为“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让学生乐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挥最大的潜能, 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复习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知识时, 我发现学生对于whoever、whomever和whom的概念和用法十分混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道典型题目上:
(1) He had 3 children, none of_______had gone abroad ever.
(2) I want to give the gift to_________shares the same opinion.
(1) He had 3 chidren.+None (of the chidren) had gone abroad.
(2) Iwant to give the gift to someone.+Someone shares the same opinion.
在解答过程中, 我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 先让学生自己拆分句子结构, 自己分析句子成分, 甚至不需要任何其他提示,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归纳用法, 使学生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在参与中获得自信, 同时提高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的身份应该是旁观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我们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 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插手, 让学生从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事实证明, 教师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3.2 重视基础, 回归课本
新课标明确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能力是不能凭空发展的。英语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反问:没有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哪里来的语言运用能力?试想, 如果一个学生英语词汇知识贫乏, 或是英语语法知识不巩固, 那他根本就理解不了结构复杂的句子, 看不懂篇章内容, 当然不能去正确地解答试题;同样, 没有一定累积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就谈不上正确的英语表达, 就写不出通顺的英语短文了。不难发现整份高考试卷中, 几乎每一道试题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 没有出现故意为难考生的难题、怪题、偏题。所以我们的日常教学首先打知识基础, 然后渗透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基础, 基础, 再基础;落实, 落实, 再落实。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 教材 (即课本) 内容始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资源依据, 课本语篇中大量都是最基本的高考词汇和语法知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都隐含着高考题的原型。今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access to、adapt to、build up one’s strength、indicate等词汇以及强调句、同位语从句等都原原本本甚至一字不差地来源于课本, 新增设的IB自选模块第二部分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课本每个单元课后习题的词汇填空。新教材内容丰富, 材料新颖, 题材多样, 信息量大,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而高三英语课本尽管是选修课程, 但文章篇幅长, 词汇量也明显增加, 而且大量复现了高一、高二所学的语言项目, 如果教师善用之, 会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2009年高考是采用新教材后的第一年自主命题的新高考, 在这个改革背景下, 教师全面理解新教材,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增设的探究性活动, 运用教材所提倡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法”, 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对于学生获得高分具有重要意义。
3.3 听、说、读、写统筹兼顾,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方面的影响都会制约另外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他们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加强语言输入 (听和读) , 促进语言输出 (说和写) , 从而使得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知识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阅读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应该“听、说、读、写综合发展,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它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 阅读理解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50的满分明显是整张试卷中赋分最高的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全卷的答题水平无论是完形填空和阅读表达, 还是单项选择和书面表达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提高成绩, 阅读理解是关键。高考英语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即主要考查学生在答卷时能否根据语境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是否具有查漏补缺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判断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通篇阅读找错的审校能力以及根据所给信息运用自己所学语言知识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高三英语复习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英语水平从知识为主的层面提高到具备综合能力为主的层面上。
教师要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 以阅读为“核心”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阅读不断完善阅读技巧, 提高完形阅读的应试能力, 同时, 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培, 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 通过切实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我们坚信教师和学生在英语高考新题改革的契机下一定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摘要:2009年浙江省高考是在实施新课标和新教材背景之下的新高考, 如何准确地解读新课标、新考纲和新考试说明, 从而扎扎实实、有的放矢地做高考的复习准备工作, 提升考生应对新高考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分析2009年浙江高考英语试卷的结构和题型, 试图提出了适应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高三英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试卷结构和题型,高三英语教学,备考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琳.解读高考英语大纲:2009年高考英语复习攻略指导[J].考试周刊, 2009, 8:1~2.
[2] 石磊.2005年高考英语试卷整体评价[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3] 魏春红, 王宪军.浅谈高考英语复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4:5~8.
[4] 张广军.英语试卷应体现人文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1:48~49.
[5] 戴军熔, NMET反拨作用调查与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0:1~7.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第2篇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那么,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
一、在造型表现课中摆脱“像不像”衡量标准
以前老师、家长评价孩子作品只重视画得像不像,对于一个充满想象,对绘画兴趣盎然的孩子来说,绘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孩子们眼里绘画是一种游戏,一种令自己心情愉快的游戏。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在创作设计课上学会借鉴
创作课上,教师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许多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不管你如何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又如,遇到有的学生能创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表达不出来。对于这些学生,以前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久而久之就磨灭了学生的兴趣。
如何上好创作设计课呢?可以采取借鉴好的作品的构图、人物、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学习美术教材第五册《黄色和蓝色的画》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色彩变一变,绿调变黄调、绿调变蓝调。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同一幅画,不同的色彩,带给你不同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在工艺应用课上要精心准备材料,多元评价展示交流
小学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制作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熟悉基本的制作技巧。在评价活动中,学生们的评价虽然是单纯、直观的好与坏,但也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眼光和意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发现学生审美上的误区并以此为引导。为此,在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时,我采用先由设计者自我评述,再由小组讨论,学生互评,最后才是教师根据群体意见后的总评。当然,教师是总体设计的把关者,在鼓励的同时应该注重审美水平和方向的把握。作品还可以赠送给同学和老师。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及兴趣。
四、欣赏课上要引用“多媒体”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实物及挂图媒体的传播,即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学生对所学的欣赏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无疑为美术欣赏课打了一剂“催化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则使美术课成为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现代教学媒体,这样就为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例如美术课本第七册《民间年画》,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副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且一节课很难讲完,把农户家大门上的门神、财神或有关年画的录像做成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们欣赏、讨论,学生对民间年画知识很快就理解消化,一课时顺利完成。
五、在综合探索课中注重参与、体验及合作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讨论、积极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引发学生兴趣探索的重要环节。例如,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中的第五课《五味瓶》。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是让学生参与活动,参与体验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我准备了酸、甜、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液体,让五个学生来品尝,让其他学生来观察他们尝完后的表情,根据表情来判断他尝到的是那种味道。在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主动观察表情增强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表情语言的趣味。
“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与新课程同行,展现自己美术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作者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第3篇
大,学生不好接受,那这堂课就没有达到我们所要教学效果。
此次培训的内容是:
一、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材的理解;
二、初中信息技术案例分析;
三、听评课与教学反思。
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信息技术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第4篇
提起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叫苦连天:最烦讲作文,讲后作文千人一面;最怕改作文,工作量大,苦不堪言;最恨发作文,辛苦点评,学生视而不见。学生也是有苦难言。25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却使我尤为偏爱作文教学,并在新课标理念下总结了一些操作得当的法宝,在繁琐复杂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生更是乐在其中。
一、淡化“作前指导”
一篇习作,教师从“审题—立意—选材”要步步小心:指导学生写什么、如何写、注意什么……唯恐学生不会习作,担心没东西可写,更怕学生词不达意,以个人的解读代替了学生对文题的理解。结果呢,教师不是抱怨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灵气与个性,就是埋怨讲了不如不讲,而学生作文水平在这种耐心的呵护下并没有得以提升,反倒不知如何是好。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提出了以下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传统的“作前指导”在教学意识上对学生的写作冲动来了个冷处理,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低年级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教师就指导,妈妈的外貌要介绍一下:头发、眼睛、鼻子、嘴,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结果班里学生的妈妈是大同小异:“我的妈妈留着齐耳的短发,两只黑黑的眼睛水汪汪的,高高的鼻子下是一张樱桃小嘴。”“我的妈妈是瓜子脸,柳叶眉,眼睛大大的,鼻子扁扁的,苗条的身材。”
淡化“作前指导”就是指由着学生的兴致任其发挥、表达,拉弓没有回头箭,让学生一气呵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新入学的孩子这样说:“我妈妈的脸圆圆的,像一个大橙子,我一见到就想吃,所以我回到家就亲妈妈的脸。”“我的妈妈长得和我一样。”“我的妈妈很漂亮,脸胖胖的,长了好多小点点,头发是烫过的一圈圈的。”“别人都说我妈妈很瘦,但我觉得我妈妈很重。”发自内心的表达胜于牵强的指导,只有最原始的才是最真实的。
二、细化“作后评析”
“作后评析”好比是诊断一个人,他是实实在在的,往这一站,噢,看看身段,比例合适否;哪长得漂亮,点评一下;哪长得不太美观,找找问题所在,想个方案给他整整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乐意接受。
“作后评析”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学生习作后存在的问题,在评改中避免“尖子生受关爱,中等生不管不问,后进生备受冷落”现象的发生。应该三篇习作看现象,在优秀习作中看问题,从平淡习作中找平衡点,在糟糕习作中寻觅闪光点,关注每个层次的习作,关心每个孩子的真实习作水平。
细化“作后评析”主要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以读带讲、辅以方法。
1.看文章的框架、详略是否恰当
每次习作就如建房子,现在的房屋设计都是框架式结构,先把框架搭建好,有了适当、牢固的基架,再添砖加瓦。设计师凭此一点,再高的楼,再漂亮的设计都可以大胆发挥。作文亦是如此,过去我们讲究写文章要先列提纲,这好比是建楼搭架子,万丈高楼平地起,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略写。
2.思立意的高深、选材是否独特
明代王夫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乌合之众。”意,即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统率题材的核心。“文无意不立”“千古文章意为高”强调的就是立意的重要性。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意的高低,独特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年级的习作中往往有许多要求写人物的文章,比如写老师、家长、同学或身边的人,抓住人物的一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纵观学生的作文,写母亲无外乎自己发烧母亲带着去看病,恶劣天气送自己上学;写老师也是嗓子哑了带病上课,很晚了还批改作业,即使真实也有些许虚假之嫌。要使习作与众不同就需确立独特新颖的中心、取材,克服思维定势,寻找生活中真实的细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同样是爱,苏教版《爱如茉莉》中作者映子所描述的事情:父亲没吃完饺子就赶往医院,晚上陪床即使手脚麻木也一动不动,还有那特意叮嘱买来的茉莉。这就是生活中最淳朴、最真实的一面,就是这种真实平淡的生活仿佛一杯若有似无的香茗,清淡中自有别样的韵味,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生活中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就会有无尽的源泉。
3.品语言的深度、手法是否灵活
习作的魅力在于个性化语言的彰显。唐代诗人卢照邻曾作“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笔则鸾回凤惊”,可谓语言表达的至高境界。
高年级学生习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大概六点钟吧,父亲就动身了,我迷迷糊糊地醒来,稀里糊涂地吃完早饭,就跟了出去。一上货车,一股饲料味扑面而来,我厌恶地捂住鼻子,急忙摇开车窗,清晨的空气非常清爽,我也轻松不少。父亲发动车子,车尾扬起一阵浮尘,驶向马路,一辆辆汽车擦车而过,有的超越我们,有的被我们超越,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赛车游戏。刚开始的新奇感,不久就烟消云散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周围的风景在飞逝,睡意席卷而来,可机器的马达声始终骚扰着我的耳朵,根本无法入睡,我百无聊赖,开始厌烦这一切。太阳越来越活跃,好似一个炙热的火球悬在天空上,似乎要把所有东西都烧成灰烬,我也成了一个大火球。愕然发现父亲依然冷静,一颗晶莹的汗珠岌岌可危地悬在他下巴上,摇摇晃晃地坠了下来……”这是一个男孩跟开货车的老爸出车的一段描写,人物的内心与真实的经历交织在那夏日的骄阳下,而男孩的浮躁与父亲的冷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孩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辛苦与一个男子汉所支撑的一个坚强的世界。
三、抓牢“三次易稿”
课堂上教师大刀阔斧地讲述或小心甚微地探析都是在激发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热情,使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俗话说:“好曲不厌百回唱,好文不厌百回改。”文不厌改,三易其稿。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习作中我尤为偏重的是对文章的反复斟酌。先是“自我修改”,再者“同学互改”,三则“边誊边改”。三次下来,文章已经是改头换面了。
[三
易
其
稿
要
求\&看:书写状况如何?行款合乎规范?文章结构如何?\&思:立意扣主题吗?构思新颖吗?详略安排合理吗?语言生动吗?情感真实吗?\&画:好词佳句、修辞手法、不当的标点、错别字、病句。\&写:眉批要得当、独特;总评要全面、看到优点、提出一条建议;署名要真实(同桌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自改互评、三易其稿”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交流习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可辩论,可询问,可借鉴。新课标也着重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收获,甚于教师精批细改。
四、鼓励参赛发表
对学生来说,习作发表带来的是习作的快感、幸福感、成就感,是得以炫耀的资本。学生在这种炫耀中爱上了写作,找到了习作的兴奋点,斟酌起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注意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了“我手写我心”,放弃了假、大、空话……以发表为目标,学生习作就有了主动性、目的性,他们大量地阅读,不断地仿写、创作,作文水平进步神速。而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者一直所倡导与推崇的吗?
新课标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理念,指明了教改的方向,改变并摒弃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势在必行!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第5篇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历史的能力。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第6篇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历史的能力。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