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 布设平面布置原则
DSO装置的设备平面布置主要与脱硫工艺的选择有关, 在具体流程的设计中, 除了要充分考虑汽油硫化物的有效脱除, 尽可能降低汽油辛烷值损失, 与此同时还要满足以下条件:脱硫技术具备经济合理性, 有利于节约DSO装置总投资;保证DSO装置的运转周期, 使其单周期能够配合催化裂化装置的检修周期;脱硫工艺要符合国Ⅲ和国Ⅳ标准对汽油产品的生产要求, 并使工艺流程能够满足汽油质量进一步提升的要求, 保证工艺流程的先进性和灵活性, 切实稳定产品质量。
1.2 布设平面布置方法
1.2.1 基本工艺流程。
DSO装置的基本流程包括:馏分切割、硫化物脱除、重馏分调合、固定床氧化脱硫醇、得到经济催裂化汽油。若是不对轻汽油进行脱硫处理的话, 想要使产品汽油中的硫含量达到50μg/g的水平, 就必须使重馏分汽油当中的硫含量降低到15μg/g以下的水平。如果将轻馏分当中的硫醇抽取并脱除, 那么全馏分汽油想要达到50μg/g的水平, 硫含量只需要降低到60-70μg/g即可。由此不但进一步降低了催裂化汽油重馏分加氢脱硫的深度, 而且还有效减少了烯烃的加氢饱和。
通过对轻馏分汽油中所含的硫化物种类进行分析后发现, 轻汽油中硫醇硫的比例相对较高。相关研究表明, 碱液提取法能促进轻馏分汽油当中的硫醇与碱发生反应, 并生成硫醇盐, 再进行分离后便可达到脱除硫醇的目的, 同时, 还能使总的硫含量有所降低, 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对汽油的辛烷值造成影响。鉴于此, 可采用图1中给出的工艺流程:
依据图1中给出的工艺流程, 便可对DSO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进行相应的布设。由于该工艺流程中, 采用了碱液提取及固定床脱硫醇, 从而确保了产品汽油中的硫醇指标符合要求。
2 DSO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的管道设计特点
2.1 管道的设计要求及特点
在DSO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的管道设计中, 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2.1.1在对装置的管道进行布设时, 应当尽可能避免采用气袋或是液袋, 若是必须采用时, 则应当严格按照操作和检修要求, 设置相应的排凝或放空管道。
2.1.2管道的布设要尽量使整个管道系统具有柔性。以硫化线为例, 其仅在装置处于开工时阶段性充液, 当装置进入正常运行后, 该管线不使用, 但由于管线与主管线之间的连接属于高温管线热胀量, 所以应当使硫化线可以吸收带水的热胀量。
2.1.3对于加热炉入口的管道而言, 在设计时, 应当充分考虑检修空间的问题, 出口管道汇合时, 可以使用斜三通, 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减少流体汇合时的能量损失, 而且还能减轻对管道的冲击振动。
2.2 管道设计的注意事项
由于冬季的温度较低, 所以在管道设计时, 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 并在设计时, 对如下事项加以:
2.2.1蒸汽服务点应当尽可能选用U型, 并在地面位置处设置根部阀。若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设计, 蒸汽从中间引入的话, 下部产生的水可以通过疏水器排除, 但上部因为存在热损失, 因此会形成水柱挂壁现象, 这样水就无法及时流到底部, 从而会导致管壁上冻, 严重时可能会使管壁被冻裂。2.2.2
2.2.2由于排凝管道的管径相对较小, 其中的介质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很容易结冰, 并且一旦管径堵塞清理难度较大, 有可能使管道破裂进而引起泄漏。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可将排凝阀安装在与主管道距离较近的位置处, 借此来缩短扬程, 并使伴热包含整个排凝部分阀门。2.2.3
2.2.3在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 进行管道设计时, 必须对伴热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依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 对蒸汽和热水伴热管的最大允许有效伴热长度进行设计, 最好的情况是做好管道伴热图, 深入优化伴热施工设计。
2.3 管材的选用
在DSO装置管道的设计中, 管材的选用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对该环节加以重视。具体设计中, 可结合设计条件及介质要求选择管材, 其中钢管应当符合GB/T8163的规定要求, 不锈钢管则应符合GB/T14976规范的规定要求。对于含有湿硫化氢环境的管道, 可以选用20#GB9948无缝管。
2.4 管道阀门的选用
在对管道阀门进行选择时, 应当按照加氢脱硫装置的具体工艺要求选用阀门的执行机构, 如果工艺未对阀门的选择有特殊规定时, 那么阀门的选用应当满足如下条件:对闸阀:150CL, 300CL, DN≥350, 加齿轮传动机构, 或是600CL, DN≥300加齿轮传动机构。抗湿硫化氢环境的阀门内部与介质相接触的全部零件均应当满足NACE MR010的要求。
2.5 管道支架设计
在对管道的支架设计时, 应当充分考虑反应器的入口压力和反应末期温度, 并在具体设计时, 进行应力分析, 如有必要可以设置弹簧支吊架, 借此来对管道的热膨胀量进行有效吸收, 确保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DSO催化汽油脱硫装置的布置中, 应当以具体的工艺流程为依据对相应的装置设备平面布置图进行合理的布置, 而在装置管道的设计中, 除了要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 并对设计中的一些事项加以注意之外, 还要合理选用管材。只有这样, 才能使整个装置的运行更加稳定, 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汽油的品质和生产能效。
摘要:文章首先对DSO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的布置方法进行了分析, 随后对DSO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的管道设计特点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DSO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的推广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DSO技术,加氢脱硫,管道设计
参考文献
[1] 兰玲, 鞠雅娜.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 (DSO) 技术开发及工业试验[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0 (11) :85-87.
[2] 刘成军, 曲鑫, 潘万群, 邵文.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设计及开车总结[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1 (1) :96-98.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石油工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取得了及其稳定的发展。在石油技术中催化裂化是一个及其关键的环节。处理好这个环节,能够让石油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然而在这项技术中,还是存在很多的技术难点。我们就是要将这些难点攻破,将这项技术更加完美的运用,使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业;催化裂化技术;石油加工;前景展望
1 影响石油催化裂化的几点因素
1.1 催化剂活性
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就是在装置操作中,其它条件相同时,可以得到较高的转化率,从而提高反应器的处理能力。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还有利于促进氢转移和异构化反应,因而所得裂化产品的饱和度更高,含异构烃类较多。对于石油催化裂化技术来说,影响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催化剂的活性,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如何把握催化剂的比例,催化剂的比例,与催化剂的火星是在催化裂化这项技术中重要的部分,对这项技术的发展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掌握好比例,增加活性,是现阶段研究的重中之重。
1.2 反应温度
对于反应温度而言,关键在于不能突破尺度,尤其是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一旦出现丝毫的差异,就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对于现阶段的研究而言,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在不断的进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但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反应温度还与石油本身有关,不同地区的石油具有不同的特性,需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不能一味的采取同一标准,否则也会在反应温度上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
1.3 原材料性质
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而言,原材料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做作用,对于工业催化裂化原料,在族组成相似时,沸点范围越高则越容易裂化;当沸点范围相似时,含芳香烃多的原料则较难裂化。可以用特性因数来大致反映原料的族组成,特性因数小表示含芳香烃多,因此特性因数小的原料较难裂化。然而现阶段的发展较快,很多的原材料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原材料在效能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或者上升,或者下降,对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 石油催化裂化工艺现状分析
2.1 固定床催化裂化
在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中,经过专家和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固定床催化裂化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工艺,应用也较为广泛,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固定床催化裂化工艺能够对石油加工起到较大的积极影响。在现阶段的研究中,还在对固定床催化裂化技术不断的进行深化,希望能够获得较大的突破。固定床催化裂化的设备结构复杂,生产连续性差,因此,在工业上已被其他型式所代替,但是在试验研究中它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2 移动床催化裂化
移动床催化裂化的反应和再生是分别在反应器和再生器内进行的。原料油与催化剂同时进入反应器的顶部,它们互相接触,一面进行反应,一面向下移动。当它们移动至反应器的下部时,催化剂表面上已沉积了一定量的焦炭,于是油气从反应器的中下部导出而催化剂则从底部下来,再由气升管用空气提升至再生器的顶部,然后,在再生器内向下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再生。再生过的催化剂经另一根气升管又提升至反应器。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器和再生器之间循环,起到热载体的作用,因此,移动床内可以不设加热管。
2.3 流化床催化裂化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的因素都在不断的变化,而且对于石油而言,以现阶段的科技而言,并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掌控。因此,需要对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进一步的深化,只有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石油加工事业的发展,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研究出了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相较于前两种工艺来说,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具有较好的前景,主要是针对将来的情况进行设计的,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催化剂与油气或空气形成与沸腾的液体相似的硫磺状态,这样做好处是可以使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的流畅,减少出现事故的概率,降低风险,同时对石油加工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3 催化裂化技术前景展望
3.1 加工重质原料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虽然在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将来的情况,从而更好的发展石油加工事业。首要的措施就是,需要在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方面,加工重质原料,原因在于,重质原料在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方面,是一个基础环节,只有对基础环节进行加强才能在上层环节获得较大的突破。加工重质原料在将来的发展中,一定会成为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3.2 降低能耗
对于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而言,降低能耗一直都是重点强调的方面,在将来的发展中,也是需要特别加强的环节,只有有效的降低能耗,才能将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发挥到最佳。
结束语
石油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然而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过度的开采与浪费,使得现在全球都发生能源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能够使得石油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关键就在于对催化裂化技术的不断探究与提高。本文对催化裂化这项技术做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究,希望能为已在世界前列的我国的石油事业发展倍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李金云,张雨.催化裂化油浆利用技术的研究[J].安徽化工,2010,1.
[2]郑华辉,周慧娟.石油加工的提升管催化裂化结构技术优化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9.
[3]张兆前,李正,朱根权,谢朝钢.催化裂化油浆利用的技术进展[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8,8.
[4]唐嘉,朱开宪.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分析[J].广东化工,
2011,2.
[5]陈雷.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的几点思考[J].中国化工贸易,2013,(07):236.
[6]张敏.石油加工的提升管催化裂化结构技术优化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05):152.
[7]董群,赵玲伶,刘沙,李楠,树梁,刘乙兴.石油炼制催化裂化提升管技术[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3,(02):37.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科技企业孵化器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迅速聚集转化为生产力,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推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情况,结合当前广西千亿元产业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加快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效应;区域创新;扩散效应
1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及功能
1959年美国人乔·曼库索(Joe Mancuso)首次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且在美国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特维亚工业中心”。由此拉开了孵化器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的序幕。由于孵化器本身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形式日趋多样化,所以学者对其理解的角度及侧重点也不同,至今学界并未对孵化器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但从其定义的角度大致归纳为环境论、工具论、组织论、机制论等四大类。这些对定义理解存在的差异都不是根本性的,其共识之处在于强调了孵化器的孵化职能,专门促进企业和扶持初创企业成长的设施和相关服务体制是孵化器最为突出的特征。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孵化器概念的深化,是指一种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和条件创造并培育创新型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机构,不仅要创造新的企业主体,还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目的,有效聚集及运用多种资源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
孵化器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原因在于其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从微观层面度言,其定位是服务性经济组织,在客观上企业孵化器能聚集了人才、智力、资金、政策等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援助、办公服务、管理协助、营销服务、融资、信息及咨询等服务;从宏观层面而言,孵化器发挥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小企业产业群,推动区域创新。所谓的聚集效应是指众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孵化器空间内,通过回波效应,强化了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扩散效应是指在聚集效应基础上,成功孵化项目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家等要素向外扩散,进而对孵化器所在区域产业产生影响。
2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国范围拥有孵化器89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46家,孵化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200家,毕业企业47286家,就业人员117万,孵化器企业成活率是孵化器外企业成活率的10倍以上。其主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孵化器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有80%以上的孵化器毕业企业留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成为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孵化器将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高的创业成功率培育出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与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各地政府将孵化器建设作为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纷纷列入各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
3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广西的孵化器事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1989年广西第一家孵化器——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起,截至2010年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9家,其中高新区内5家(有4家创业服务中心获国家级认定),各市科技局建设孵化器4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0.85万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0多家,年度毕业企业近100家;孵化器内企业总收入近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申请专利120多件,获授权7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30多件。2010年的孵化器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3.1各地孵化器工作亮点纷呈
2010年,各地孵化器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北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项目为切入点,重点加快北部湾电子孵化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建立了能为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提供电磁兼容测试、环境测试、电量标准测试等三大检测服务的电子信息产品公共测试中心,有效强化了孵化服务的专业性;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九大产业链开展企业引入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育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等活动提升了园区企业创新意识和文化底蕴,为科技创业企业营造了一个优良创业环境;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通过扎实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交流活动,完善孵化软环境,提升了孵化服务水平;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及时做好企业培育及跟踪服务,顺利推进专业孵化器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柳州高新区的升级与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
3.2孵化器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0年,科技厅组织开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暂行办法》(桂科高字
〔2005〕123号)进行修订的工作,并形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重点解决了广西孵化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修改了内容框架;在可支配场地、在孵企业数等方面适当降低了认定标准;规范了孵化器管理;还完善了孵化器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增加广西孵化器数量及扩大规模范围,从设区城市至县城全面促进孵化器的建设和
发展。
4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广西的孵化器在促进科技对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4.1各地对孵化器认识不足、支持力量不够,专业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广西仅有9家孵化器,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4地,且规模偏小,以最大的孵化器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为例,其2010年总收入仅为616万元,孵化面积为10万平方米;从各地政府发展规划层面看,多数地市未将孵化器建设列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资金投入规模偏小,其中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等5家孵化器年均获得政府拨款仅为300多万元;孵化器专业水平低,仅有几个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整体创新能力欠佳,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4.2软硬件设施不完善,提供服务能力差
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看,广西孵化器总体面积偏低,不到全国孵化品总面积的2%,规模偏小,容纳能力有限,限制了孵化项目的引进;由于缺乏相关高级人才及政策的支持,孵化器难以成为技术、资金、市场地有效衔接的有效平台,孵化服务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即以提供场地租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内容为主,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有待
提升。
4.3缺乏总体战略思维,发展目标不明确
孵化器建设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各地未能充分认识到孵化器建设服从广西产业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未能及时做出对企业培育方向的调整,阻碍了广西孵化器建设未能发挥出加速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
5“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十二五”期间,广西孵化器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结合实施广西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构建种子遴选、创业辅导、研发保障、服务拓展的创业孵化网络体系,推动广西孵化器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服务内容标准化。
5.1政府引导,扎实推进各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厅市会商这个平台,引导各市重视并积极推进孵化器的建设。把开展孵化器建设作为厅市会商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推进,并在厅市会商项目中设立孵化器建设专项,引导各市围绕本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创办各种类型的孵化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解决当前孵化器建设及在孵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孵化器及在孵企业。三是深入开展孵化器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型企业等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经验。四是各地市要把孵化器的建设纳入到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设立孵化器创业种子资金,重点用于孵化器建立创业种子资金的匹配,以及对在孵企业的创业投资;要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定位,充分考虑技术成果选择、资金提供渠道、转化方式、空间环境及产业规模化等问题,研究制定扶持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5.2多措并举,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启动孵化器建设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强孵化器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建设。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对孵化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重点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条件建设,重点加强物业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尤其要加强研发、中试、测试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其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区域性标杆孵化器”和“特色孵化器”。二是加强孵化器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孵化器协会,以民间的方式推进孵化器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广西孵化器网络化发展;积极推进广西孵化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和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广西孵化器的辐射作用。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与积聚,为孵化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科技创业培训中心,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孵化器管理及营运服务人才的培训,满足孵化器发展对管理、应运服务人员多样性的需求;重点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内培养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才加盟孵化器,引导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构调整所分流的人才进入孵化器。四是要苦练内功,不断深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对于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孵化器,要坚持“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推动孵化器从业人员由管理向服务转型,增强解决在孵企业信息交流、研发支撑、成果商业化、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发展的增值性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联络员+辅导员+导师”的辅导体系建设,将能力提升的重点放在探索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上。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孵化器的功能范围,即向前延伸鼓励“预孵化”和向后延伸鼓励“加速器”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孵化器综合支撑体系,发挥孵化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持续培育“创新、创业、创税”的源头作用。
5.3大胆创新,推动建立先进适宜的孵化模式和体制机制
一是鼓励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包括个人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创办盈利性孵化器,实现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的市场化,建立孵化器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财务平衡、项目顾问、持股孵化和集群孵化等模式,整合并匹配政府、院所、中介、金融、产业、市场、人才和在孵企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促进孵化器的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三是推动建立“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探索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衔接机制,拓展“育苗造林”系统通道。
5.4预先布种,满足广西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一是围绕广西“14+10”重点产业及产业链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资源,“选种”布局,创办一批专业技术孵化器,如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二是充分利用孵化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抚育服务功能,实施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孵化器布种”工程。在深入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基础上,超前布局孵化器的基础条件建设和技术创新平台设置,通过发现、遴选和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高成长性、带动性的“源头”企业,形成顺应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链布局。
参考文献
[1]王水莲.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创新: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J].商业研究,2011,(9).
[2]罗公利,肖焰恒,边伟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颖杰,曹东溟.企业孵化器创新功能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3,5(5).
[4]李磊,王信东.论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促进城市产业升级的功能[J].科技和产业,2011,11(1).
[5]数据来源:《2010年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统计表》.
(责任编辑:王书柏)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1石油加工中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 催化剂活性首先, 影响催化裂化反应的首要因素在于催化剂的活性不同。在石油加工过程中加入催化剂, 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提高反应速率, 使原料油转变成目的产品。但是催化剂活性越高, 转化率越高, 随着转化率的提高, 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焦炭, 影响装置的平稳操作。因此, 在使用催化剂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活性适中的催化剂, 从而确保更好的将原料油转变成目的产品。同时, 保证转变过程的安全性。
(2) 反应温度其次, 催化裂化反应还会受到反应温度的影响。在反应过程中, 虽然原料油会受到催化剂的影响而进行进一步的催化裂化反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热裂化反应的速度提高的比催化裂化反应快, 当反应温度很高时, 主要所发生的是热裂化反应, 这会对催化裂化产品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序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 在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温度越高, 那么汽油的产率就会出现下滑的趋势, 焦炭的产率也会降低, 只有气体的产率会得到相应的增加。因此, 只有充分掌握温度变化对催化裂化反应产生的影响, 才能有效的利用这一变化应用在实际生产之中。
(3) 原油性质不同的原油对催化裂化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原油按特性因数 (K值) 分类法可分为石蜡基原油 (K>12.1) 、中间基原油 (11.5
2石油加工中催化裂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1) 移动床催化裂化该技术的反应和再生是分别在反应器和再生器内进行的。原料油与催化剂同时进入反应器的顶部, 它们互相接触, 一面进行反应, 一面向下移动。当它们移动至反应器的下部时, 催化剂表面上已沉积了一定量的焦炭, 于是油气从反应器的中下部导出而催化剂则从底部下来, 再由气升管用空气提升至再生器的顶部, 然后, 在再生器内向下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再生。再生过的催化剂经另一根气升管又提升至反应器。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器和再生器之间循环, 起到热载体的作用, 因此, 移动床内可以不设加热管。
(2) 流化床催化裂化该技术和移动床较为相似, 也是反应器和再生器这两个设备分别完成催化裂化的反应和再生的, 不同的是, 该技术不再通过催化剂来完成热量的传递, 而是在反应器与再生器当中的催化剂和空气结合形成一种流化形态, 整个过程为了形成流化, 催化剂往往要制作成直径是50mm左右的微球, 因为整个过程两个容器内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加之所用的催化剂量很大, 可携带大量的热, 使得两个容器内温度变化幅度大大降低, 因此与移动床相比, 其不再需要架设取热管, 设备结构相比移动床更加简化了。
(3) MIP工艺该技术的设计思想是既保留提升管反应器具有高反应强度的特点, 同时又能够进行某些二次反应以多产异构烷烃和芳烃。因此MIP工艺提出了两个反应区的概念, 即热原料与热催化剂在提升管下部接触, 然后进入第一反应区, 经高温和短时间接触后, 进入第二反应区 (一个扩径的提升管反应器) , 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长的油气停留时间下油气继续反应。第一反应区以一次裂化反应为主, 采用较高的反应苛刻度, 即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大的剂油比, 裂解较重的原料油并生产较多的烯烃;第二反应区主要增加氢转移反应和异构化反应, 采用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 从而使汽油中的异构烷烃和芳烃含量增加。
3石油加工中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 重质原油的加工。过去的催化裂化技术所用原料大多为减压馏分油, 但由于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及轻质油需求的增加, 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重质油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并且怎样将重质原油加工中焦炭产率高的问题解决也是未来催化裂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 减少能耗。对于石油加工中的催化裂化技术而言, 降低能耗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未来发展中, 也是需要特别加强的环节。只有有效的降低能耗, 才能将催化裂化技术发挥到最佳。 (3) 解决污染。催化裂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成为各家炼油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4结语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如何合理的开采, 高效的炼制, 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之匙, 催化裂化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今后的石油加工过程中, 还应对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 攻克技术难点, 不断创新, 从而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
摘要: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炼油企业都采用了催化裂化技术, 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石油的利用率。但我国在使用这项技术时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要不断完善和深化该项技术,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石油加工,影响因素,催化裂化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金云, 张雨.催化裂化油浆利用技术的研究[J].安徽化工, 2010, (1) .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 加氢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1.1 第一代加氢催化剂
第一代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型单层分散的金属硫化物催化技术, 这类催化剂大多以氧化铝为分散的载体 (如:常用的为Al2O3) 。混捏法和浸渍法是两种常用的制备技术, 或者把两种制备技术进行联合使用, 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浸渍法在现在的制备中应用较多, 即把浸渍于载体上的金属组分进行干燥、然后进行煅烧使其成为氧化态的催化剂。运用新的材料和对载体进行基团的修饰能够加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活性, 有助于提高活性相的分散能力。这类催化剂正是对载体进行修饰和不同制备条件的控制来增强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让氮、硫化物形成更多的活性分散相。随着现代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 第一代的加氢催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排放的相关标准, 这就对加氢脱氮、脱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第二代加氢催化剂
第二代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型多层分散的金属硫化物催化技术, 于上世纪末由日本、荷兰学者提出的。这项技术主要是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的Ni-Mo或Co-Mo, 这项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加氢的饱和程度, 对加氢脱氮、脱硫也有着很大的增强。Mo S2分散较为合适, 载体基质与活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强, 许多较大的晶片常常叠加在一起等, 这些是活性相的主要特点。这代柴油催化剂通过载体的调变技术 (如酸性调变技术) 和制备技术的控制 (如加入不同的助剂、主活性成分与助剂之间的比例、活性成分的负载形式、载体进行焙烧时的温度控制等) 以及提高活性组分的负载量来对活性组分的适度分散进行控制和把握。从而使硫化物活性相 (Ni、Co、Mo、W) 多层分散在载体的表面, 且能够形成多层堆积而成的微晶粒片层 (WS2和Mo S2) 。第二代柴油加氢催化剂在加氢脱氮、加氢脱硫的能力上均优于第一代, 芳烃加氢活性得到了加强。总之, 负载型多层分散的金属硫化物催化技术在稳定性和活性方面都比第一代较好。
1.3 第三代加氢催化剂
第三代加氢催化剂为金属硫化物的非负载型技术, 具有着超强芳烃饱和的能力以及加氢脱氮、加氢脱硫的能力。对具有空间位阻的4, 6-DMDBT和4-MDBT具有比较强的脱除能力, 通过选择性开环、对芳烃进行加氢饱和去除难以脱除的硫化物等来进行柴油的生产, 这代加氢催化剂生产的柴油是改质的超清洁柴油, 满足现在严格的排放标准。然而就目前而言, 第三代加氢催化剂为金属硫化物的非负载型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正逐渐的推广, 现在应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 但是这类加氢催化剂已经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能产生质量较好的柴油,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 这类加氢催化剂在柴油生产中必定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复合氧化物 (Ni-Mo-W) 的介孔结构和合适的比表面积是制备技术的一个重要的难点。WO3和Mo O3是质密晶体的无定型结构, 具有较小的孔径和孔容。固体反应-模板剂法和多烷基钼酸铵分解法即使能够生产出介孔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的WO3和Mo O3, 但是生产成本巨大, 使其经济效益较差, 也就无法在工业上得以生产和应用。复合氧化物 (Ni-MoW) 介孔的成型也是一个难点, 很多复合氧化物在制备成型后往往丢失了介孔结构和降低了比表面积。运用新型的NEBULA催化剂在一般的加氢制备基础之上生产出的柴油, 满足《世界燃油规范》的相应标准, 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和应用前景。
2 结语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世界对燃料实施着更加严格的标准, 柴油中芳烃类化合物、硫化物、氮化物的含量都要求越来越低, 这就迫使金属硫化物的非负载型技术的研发更加迫切。加氢精制的催化剂具有高的活性相和高的稳定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摘要: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技术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历程, 三代柴油催化技术正是柴油加氢精制技术发展的产物。这三个发展历程分别是第一代的负载型单层分散的金属硫化物催化技术;第二代的负载型多层分散的金属硫化物催化技术;第三代的金属硫化物的非负载型技术。本文根据金属硫化钼基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技术为实体, 阐述了催化剂的相关研究现状, 并对催化剂在未来柴油发展中的应用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柴油精制,加氢催化剂,加氢脱硫
参考文献
[1] 赵天波, 赵志芳, 李凤艳, 等.载体对MoP催化剂HDN、HDS和HYD性能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5, 21 (2) :87-88.
[2] 李翠清, 孙桂大, 李成岳, 等.新型磷化钨催化剂合成条件及加氢性能考察[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4, 12 (4) 6-11.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1 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酶在食品工业中最大的用途是淀粉加工, 其次是乳品加工、果汁加工、烘烤食品及啤酒发酵。与之有关的各种酶如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乳糖酶、凝乳酶、蛋白酶等占酶制剂市场的一半以上。
目前, 帮助和促进食物消化的酶成为食品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包括促进蛋白质消化的酶 (菠萝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 促进纤维素消化的酶 (纤维素酶、聚糖酶等) , 促进乳糖消化的酶 (乳糖酶) 和促进脂肪消化的酶 (脂肪酶、酯酶) 等。
2 轻化工业中的应用
酶工程在轻化工业中的用途主要包括:洗涤剂制造 (增强去垢能力) 、毛皮工业、明胶制造、胶原纤维制造 (粘接剂) 牙膏和化妆品的生产、造纸、感光材料生产、废水废物处理和饲料加工等。
3 医药上的应用
重组DNA技术促进了各种有医疗价值的酶的大规模生产。用于临床的各类酶品种逐渐增加。酶除了用作常规治疗外, 还可作为医学工程的某些组成部分而发挥医疗作用。如在体外循环装置中, 利用酶清除血液废物, 防止血栓形成和体内酶控药物释放系统等。另外, 酶作为临床体外检测试剂, 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测定体内某些代谢产物, 也将是酶在医疗上一个重要的应用。
4 酶催化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现代酶工程具有技术先进、投资小、工艺简单、能耗粮耗低、产品收率高、效率高、效益大和污染小等优点, 成为化学、医药工业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以往采用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及生物材料提取等传统技术生产的药品, 皆可通过现代酶工程生产, 甚至可获得传统技术不可能得到的昂贵药品, 如人胰岛素、M c A b、1 F N、6-A P A、7-A C A及7-ADCA等。固定化基因工程菌、工程细胞以及固定化技术与连续生物反应器的巧妙结合。将导致整个发酵工业和化学合成工业的根本性变革。
4.1.1应用酶工程制备生物代谢产物
应用固定化细胞可大量生产各种初级或中间产物, 如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产品有I) _葡萄糖、果糖、甘油、1, 6-二磷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富马酸、乳酸、右旋糖酐、丙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利用酶T程技术生产抗菌素、色素、生物碱、性引诱剂、信息素等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典型的产品有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7-烷基头孢烷酸 (7-ACA) 及7-氨基脱乙酰氧头孢烷酸 (7-ADCA) 、麦角生物碱、羟化孕酮、可的松和肉瘤碱等。我国用固定化大环内酯-4-丙酯化酶将螺旋霉素转化为丙酰螺旋霉素, 用固定化生产米卡链霉菌突变菌株也可完成产品的转化。
4.1.2应用酶工程技术转化甾体
利用微生物酶工程技术不仅研究提高某一步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收率或寻找某一转化反应代替某一个用化学合成法难以进行的反应, 而且进一步综合应用了酶抑制剂、生化阻断突变株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等生物技术从而制得了雄甾-1, 4-烯-3, 17一二酮 (ADD) 、雄甾-4-烯一3, 17-二酮 (4AD) 和3-氧联降胆甾-1, 4-二烯-2O酸 (BDA) 等关键中间体, 使复杂的天然资源经过几步反应就合成了各种性激素和皮质激素。应用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可生产强的松、11-去氧强的松、氢化可的松、△-胆甾烯酮、△-雄二烯-3, 17-二酮等甾体化合物。
4.1.3应用酶工程生产抗生素
应用酶工程可以制备6-APA[青霉素酰化酶]、7-ACA[头孢菌素酰化酶]、头孢菌素Ⅳ[头孢菌素酰化酶]、7-ADCAE青霉素V酰化酶]、脱乙酰头孢菌素[头孢菌素乙酸酯酶], 近年来还进行固定化产黄青霉 (青霉素合成酶系) 细胞生产青霉素的研究, 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前体物的最新工艺也采用酶工程的方法。
4.1.4应用酶工程生产氨基酸和有机酸
氨基酸经化学合成的氨基酸均为D, L混旋型产物, 药效差。50年代以来猪肾和米曲氨基酸化酶已被用来拆分乙酰-D, L-氨基酸。1969年日本田边制药会社成功地利用固定化酶催化技术连续拆分D, L-氨基酸, 生产L-氨基酸和乙酰-D-氨基酸, 乙酰-D-氨基酸用化学消旋后再在固定化酶柱上拆分大量生产L-苯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和丙氨酸。日本左右田等以α-酮酸为起始原料, 在D-氨基酸转氨酶、谷氨酸消旋酶、谷氨酸脱氢酶及申酸脱氢酶这4种酶的作用下, 开发了D-氨基酸的合成方法。南京化工大学国家生化技术工程中心则成功地利用较廉价的α-苯丙酮酸, 通过转氨酶等催化生产L-苯丙氨酸并联产副产物丙酮酸。Kula等开发了酶拆分-原位连续再生辅酶系统-膜分离耦合工艺, 可自动化控制及扩大规模生产L-氨基酸。南京化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地利用多酶系统从D-对羟苯海海因转化合成D-对羟苯甘氨酸, 目前正在开发与膜分闻相结合的新工艺, 他们还开发了酶法与原位结晶分离耦合技术生产L-丙氨酸的新工艺, 并已成功进行了工业化生产。
4.1.5应用酶工程生产维生素
制造2-酮基-I-古龙糖酸[山梨糖脱氢酶及I-山梨糖醛氧化酶]、肌醇[肌醇合成酶]、I-肉毒碱EN碱酯酶]、CoAECoA合成酶系]等。由山梨醇和葡萄糖生产维生素及丙烯酰胺的生产也采用酶工程的方法。
4.1.6应用酶工程生产核苷酸类药物
腺嘌呤核苷酸 (AMP) 由产蛋白假丝酵母菌体用热水提取核酸, 再经核酸酶水解制得。脱氧核苷酸由鱼白提取脱氧核糖核酸 (DNA) 后, 经5磷酸二酯酶酶解制得。先由富含核酸的动植物 (花粉等) 提取核糖核酸 (RNA) , 再用5, _磷酸二酯酶酶解为磷酸腺苷 (A M P) 、磷酸胞苷 (C M P) 、磷酸尿苷 (UMP) 及磷酸鸟苷 (GMP) 制得混合核苷酸。肌苷酸由腺苷脱氨酶制得。A T P和A M P分别由氨甲酰磷酸激酶、激酶加乙酸激酶制得。
4.1.7酶在生产胶原蛋白肽的应用
胶原蛋白是动物结缔组织 (骨、软骨、皮肤、Ilk, 韧等) 的主要成分, 对机体和脏器起着支持、保护、结合以及形成界隔等作用。其中结缔组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会逐渐失去弹力性和柔韧性, 从而相继泞致引起一些与老化相关的疾病, 如动脉硬化、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有较多研究表明, 摄取一定量的胶原物质可起到改善此类疾病的效果。
蛋白质水解物的生产方式分为化学降解法和酶降解法。化学法是用酸、碱等化学试剂在一定温度下促使蛋白质分子的肤链断裂形成小分子物质。酸法多采用盐酸、硫酸等强酸在高温下反应, 反应强烈, 设备腐蚀严重, 水解彻底, 多生成氨基酸混合物, 同时在高温下色氨酸完全被破坏, 目前已渐被淘汰;碱法水解使氨基酸大多消旋, 如使L-氨基酸形成D-氨基酸, 还能形成有毒物质, 无生物利用价值, 因此不宜采用, 随着酶制剂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 人们发现酶法水解反应温度低, 反应时间短, 无环境污染。产品营养价值高, 以多肽和L型游离氨基酸为主, 速溶性好, 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因而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利用酶水解产物蛋白上。
4.2酶催化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4.2.1酶在清洗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
医疗器械清洗时多酶优于单酶酶具有专一性, 基本上一种酶只负责一种作用, 而人体的有机污染物大致分为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 显然一种酶 (单酶清洗剂) 不能完全分解有机污物, 但多酶清洗剂中至少含有四种酶 (蛋白酶、脂肪酶、糖酶与淀粉酶) , 才能完全分解人体所有的生物污染物。同时多酶清洗剂中含有稳定剂、防腐剂、及漂白剂等成分, 它们保证了酶液的稳定及防止了污物的聚集。因此多酶清洗剂在医疗器械清洗时更适用。
4.2.2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据报道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牙龈炎等方面疗效比较突出。固定化的细胞和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已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首先固定化酶技术可用于治疗一些代谢障碍疾病。已知人类关于新陈代谢的疾病已超过120余种, 很多病因归结为人体缺乏某种酶的活性, 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某种方式给病人提供他所缺乏的酶。其提供的方式主要有: (1) 将固定化酶用于体内作为治疗药物; (2) 将固定化酶组装成体外生物反应器, 通过体外循环作为临床治疗剂。将固定化酶用于临床诊断的例子很多, 如各种酶测试盒层出不穷, 采用固定化酶柱反应器的FIA (流动注射法) 可用于临床诊断检测尿酸、葡萄糖、氨、尿素、胆甾醇、谷氨酸、乳酸、无机磷等。
4.2.3展望
现在已知的酶有有几千种, 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酶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正在发现更多、更好的酶。其中, 令人瞩目的有核酸酶和抗体酶、端粒酶、糖生物学和糖基转移酶和极端环境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新酶种, 此外, 新的固定化、分子修饰和非水相催化等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诞生, 生物信息学的兴起, 以及DNA重排技术的发展, 预期在不久的将来, 众多新酶的出现将使酶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最令人瞩目的新酶有核酸类酶、抗体酶和端粒酶等。要采用固定化、分子修饰和非水相催化等技术实现酶的高效应用, 将固定化技术广泛用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生物反应器、临床诊断、药物设计、亲和层析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使酶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能源开发上趵应用
在全世界开发新型能源的大趋势下, 利用微生物或酶工程技术从生物体中生产燃料也是人们正在探寻的一条新路。例如:利用植物、农作物、林业产物废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原料, 制造氢、甲烷等气体燃料以及乙醇和甲醇等液体燃料。另外, 在石油资源的开发中, 利用微生物作为石油勘探、二次采油、石油精炼等手段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课题。
6 环境工程上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环境净化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 作为保护自然的一项措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的废水净化方法中, 生物净化常常是成本最低而最可行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某些有机物质作为所需的营养来源。因此利用微生物体中酶的作用, 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同时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高效菌种, 并利用固定化活微生物细胞等方法, 在废水处理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另外, 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环境监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 降低了环境监测的成本, 加强了环境监督的力度。酶作为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 具有高度的特异立体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 并在常温、常压和pH值中性附近条件下具有十分高效的催化活力。利用酶的高效选择性催化作用可制造出种类繁多的目的产物, 避免了华学法合成中的许多不足。目前, 酶催化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是当前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医药产品一般附加值高, 且大多是光学活性物质, 作为十分优良的手性催化剂酶, 用于多种高效手性药物的合成及制备将十分有效, 潜力巨大。
摘要: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 已广泛地应用于轻工业的各个生产领域。近几十年来, 随着酶工程不断的技术性突破, 酶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能源开发及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酶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医药工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酶催化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酶催化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EB/OL].http://www.healthoo.com/B3/200104/B3_20010430092900_65840.asp.
[2] 索继江, 蒋恒礼, 魏华, 等.医疗器械酶洗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28~1029.
[3] 张红玲.超声清洗机洗涤效果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9) :847~848.
[4] 吴梧桐.酶丁程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J].药学进展, 1994, 18 (3) :129~134.
[5] 邓红涛, 吴健, 徐志康, 等.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 2004, 24 (3) :48~53.
催化器结构设计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