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第1篇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散步》。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从内容主体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散步》这篇课文则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有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生的选择,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等。
【学情分析】
1、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加之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感受比较少。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特别的重要。
2、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朗读及分析人物情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亲情故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根据部编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本单元的单元要求:
一是语文课程要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设置了目标二和目标四;
二是语文课程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目标目标一和目标三。
课时计划:两课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部编教材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特点及本篇课文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位在朗读上,力图让学生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采用情境创设、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学法
先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人性美。然后学生在朗读中小结课文,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寻找身边浓浓的亲情。
【资源运用】
1、利用范读进行朗读指导,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朗读要求,为突破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朗读课文时播放背景音乐,进行情感渲染;
3、利用电子白板呈现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易于学生把握,讨论。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
4、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对称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非常直观,突破第三个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听范读、整体把握语气、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
朗读要求:
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生再朗读。
朗读要求:揣摩并努力读出全文的感情基调,读准文章的语气、节奏。
4、学生自由谈:
a、学生简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b、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1、部编教材的体系结构安排,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册书六个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努力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在七年级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
从本单元的阅读技巧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继续训练朗读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因此在这篇课文的设计当中,注重各种角度的朗读。有示范的感染学生反复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不断打磨语言技巧。
所以,在这一过程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2、本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所以,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过多时间但基于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因此我在课堂上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简单的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探究主旨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努力体会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四人一组交流下面问题:
1、面对散步分歧,我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结尾说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如何理解这个结尾?
3、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情感?小组交流,并朗读具体的文段。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最后归纳出文章的写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且问题设计少而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这一环节采用鉴赏的方法仔细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1、同学们朗读写景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并朗读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品读课文,加深体会
朗读指导:
1、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最后的朗读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中所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流露的浓浓的人性美、语言美,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加以巩固。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八)、课后作业:
1、寻找身边的亲情围绕“亲情”的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2、围绕本文的内容,将本文写成一首诗。
3、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
1、作业一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感受温暖的亲情;
2、作业二的设计旨在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深化本篇课文的学习。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将夏朝作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B ) A.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 B.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C.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D.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表明( A ) A.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B.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 C.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 D.商汤伐夏是反压迫的正义战争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 B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第6篇
【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散步》。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从内容主体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散步》这篇课文则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有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生的选择,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等。
【学情分析】
1、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加之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感受比较少。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特别的重要。
2、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朗读及分析人物情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亲情故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根据部编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本单元的单元要求:
一是语文课程要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设置了目标二和目标四;
二是语文课程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目标目标一和目标三。
课时计划:两课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部编教材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特点及本篇课文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位在朗读上,力图让学生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采用情境创设、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学法
先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人性美。然后学生在朗读中小结课文,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寻找身边浓浓的亲情。
【资源运用】
1、利用范读进行朗读指导,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朗读要求,为突破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朗读课文时播放背景音乐,进行情感渲染;
3、利用电子白板呈现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易于学生把握,讨论。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
4、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对称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非常直观,突破第三个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听范读、整体把握语气、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
朗读要求:
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生再朗读。
朗读要求:揣摩并努力读出全文的感情基调,读准文章的语气、节奏。
4、学生自由谈:
a、学生简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b、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1、部编教材的体系结构安排,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册书六个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努力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在七年级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
从本单元的阅读技巧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继续训练朗读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因此在这篇课文的设计当中,注重各种角度的朗读。有示范的感染学生反复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不断打磨语言技巧。
所以,在这一过程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2、本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所以,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过多时间但基于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因此我在课堂上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简单的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探究主旨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努力体会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四人一组交流下面问题:
1、面对散步分歧,我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结尾说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如何理解这个结尾?
3、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情感?小组交流,并朗读具体的文段。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最后归纳出文章的写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且问题设计少而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这一环节采用鉴赏的方法仔细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1、同学们朗读写景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并朗读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品读课文,加深体会
朗读指导:
1、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最后的朗读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中所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流露的浓浓的人性美、语言美,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对课堂知识加以巩固。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八)、课后作业:
1、寻找身边的亲情围绕“亲情”的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2、围绕本文的内容,将本文写成一首诗。
3、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
1、作业一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感受温暖的亲情;
2、作业二的设计旨在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深化本篇课文的学习。
部编版生物七上知识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