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圈点勾画关键句,学习塑造牧羊人形象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愚公是咱们济源标志性的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认识一位法国的愚公,他就是著名作家让乔诺笔下的植树的牧羊人。

二、测预习 知储备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废弃的村庄里,一dòng dòng(

)房屋成了废墟,钟楼早已坍塌。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一位沉默寡言、让人无法琢(

)磨的牧羊人,以自己的微薄(

)之力,每天挑jiǎn(

)橡子,在山上种植。

三、读课文 品人物

1、默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 人物 事件 结果)

2、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能直接或者间接表现牧羊人品质的语句。

句式:我从文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认识牧羊人的方法 (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教给大家三个角度1.从环境变化2.从人物言行3.从作者评价) A看环境

知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变化的词句。 (三十多年来高原前后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种树的时间之长,做出的贡献之大,成就之大)

B观言行

品人物

(通过大家刚才的圈画批注,我们触摸到了牧羊人的灵魂,一个血肉丰满、平凡而又伟大的牧羊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在作者眼里,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C赏评价

懂人物

找出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听听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作者对牧羊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直接歌颂了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小结:作者多角度、多侧面的塑造了牧羊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牧羊人的形象的?

1. 典型环境衬托人 2. 生动描写刻画人 3. 作者评价了解人

四、小拓展

学以用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2篇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圈点勾画关键句,学习塑造牧羊人形象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愚公是咱们济源标志性的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认识一位法国的愚公,他就是著名作家让乔诺笔下的植树的牧羊人。

二、测预习 知储备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废弃的村庄里,一dòng dòng(

)房屋成了废墟,钟楼早已坍塌。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一位沉默寡言、让人无法琢(

)磨的牧羊人,以自己的微薄(

)之力,每天挑jiǎn(

)橡子,在山上种植。

三、读课文 品人物

1、默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 人物 事件 结果)

2、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能直接或者间接表现牧羊人品质的语句。

句式:我从文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认识牧羊人的方法 (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教给大家三个角度1.从环境变化2.从人物言行3.从作者评价) A看环境

知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变化的词句。 (三十多年来高原前后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种树的时间之长,做出的贡献之大,成就之大)

B观言行

品人物

(通过大家刚才的圈画批注,我们触摸到了牧羊人的灵魂,一个血肉丰满、平凡而又伟大的牧羊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在作者眼里,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C赏评价

懂人物

找出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听听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作者对牧羊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直接歌颂了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小结:作者多角度、多侧面的塑造了牧羊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牧羊人的形象的?

1. 典型环境衬托人 2. 生动描写刻画人 3. 作者评价了解人

四、小拓展

学以用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4篇

一、导入激趣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检查预习

、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 干涸(

)

Kāngkǎi( ) 薄荷( )

2、词语解释。

1、坍塌 •

2、废墟: •

3、干涸: •

4、刨根问底: •

5、不毛之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见课后) • 提示

• 概括第一次见牧羊人的情形可在2-11段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 “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 牧羊为生 )

• “这个男人不太爱讲话”“他显得自信、平和。”( 性格沉默、自信)

• “他是一点一点地补丁的阵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 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 )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意志坚定、执着)

• “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 经过整合,可得如下信息:

• 独自居住,牧羊种树;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自信、平和,执着。

三、再读课文 析人物形象

•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

2、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擦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 ”

3、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四、归纳主题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通过作者三次所见,展示了阿尔卑斯山的巨大变化,赞扬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谈收获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六、拓展积累

资料: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

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文中的“植树人”是谁?

2、他为什么感动了你?

93岁感动中国老人离世 生前靠捡破烂资助若干贫困生 1月18日早上,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雪窝烟台的每一个角落。上午9点,烟台招远殡仪馆内,哀乐低回,四面八方的人们穿过风雪陆续赶来,来送拾荒助学“感动中国”的老人刘盛兰最后一程。

风雪无阻,受助者送老人最后一程

告别的人群中,一位戴眼镜的男士眼眶红肿。他叫乔垒,36岁,是老人生前捐助过的学生之一。今天,他特意跟单位请假从济南赶来“见爷爷最后一面”。

1998年,还在上大学的乔垒家中突遭变故,母亲去世,父亲患病,他和自己的双胞胎弟弟面临失学困境。刘盛兰得知后,毫不犹

豫向兄弟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靠着老人不间断的汇款,兄弟二人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汇来的第一笔钱只有20元,不多,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工作十多年来,兄弟二人经常回来看望老人。

同样受助过的学生王立平也赶来了,这位年轻的姑娘泪流满面,诉说爷爷的每一次捐助,对她的人生都是莫大的帮助。“爷爷前后捐助了4500元,每一分都是他靠捡破烂省吃俭用攒下的呀!”

哀伤写在受助者的脸上,也写在每一位志愿者的脸上。 烟台扬帆爱心助学队的志愿者,送上了挽联。“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一定会继承老人的遗志,将老人的爱心继续发扬光大!”

靠捡破烂,捐助全国上百贫困学子

刘盛兰家住烟台招远蚕庄镇柳杭村。从1996年开始拾荒助学,20多年来,他靠“捡破烂”捐出10多万元,帮助了全国上百名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生前没有儿女,但老人最后的时光并不孤独。

老人住院期间,很多义工自发赶来,轮番照料。岳辉是招远一支义工队的负责人,经常去探望病中的刘盛兰老人。

为攒下每一分钱帮助孩子们,老人多少年不曾买一件衣服,没尝过一点肉滋味。

“能拿出一部分收入捐资助学,多数人能做的,老人做到了,但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捐出去,多数人做不到的,老人也做到了!”岳辉动容地说。

不求厚葬,只盼后人继续捐资助学

“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2013感动中国组委会曾给刘盛兰的颁奖词。

生前弥留之际,他叮嘱自己的侄儿,死后回老家随便找一个地方埋了就行,不要给人添麻烦。唯一让他遗憾的,是自己再也无力帮助孩子们了。

1月16日清晨5点半左右,因多功能脏器衰竭,老人入院28天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愿天堂不再有病痛,爷爷一路走好!

室内,仪式简朴而感人,室外,雪花漫天狂舞。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5篇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圈点勾画关键句,学习塑造牧羊人形象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愚公是咱们济源标志性的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认识一位法国的愚公,他就是著名作家让乔诺笔下的植树的牧羊人。

二、测预习 知储备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废弃的村庄里,一dòng dòng(

)房屋成了废墟,钟楼早已坍塌。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一位沉默寡言、让人无法琢(

)磨的牧羊人,以自己的微薄(

)之力,每天挑jiǎn(

)橡子,在山上种植。

三、读课文 品人物

1、默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 人物 事件 结果)

2、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能直接或者间接表现牧羊人品质的语句。

句式:我从文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认识牧羊人的方法 (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教给大家三个角度1.从环境变化2.从人物言行3.从作者评价) A看环境

知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变化的词句。 (三十多年来高原前后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种树的时间之长,做出的贡献之大,成就之大)

B观言行

品人物

(通过大家刚才的圈画批注,我们触摸到了牧羊人的灵魂,一个血肉丰满、平凡而又伟大的牧羊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在作者眼里,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C赏评价

懂人物

找出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听听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作者对牧羊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直接歌颂了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小结:作者多角度、多侧面的塑造了牧羊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牧羊人的形象的?

1. 典型环境衬托人 2. 生动描写刻画人 3. 作者评价了解人

四、小拓展

学以用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6篇

1、 知识与能力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②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上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① 、在文章中找到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子,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② 、合作探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执着和努力。 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主旨。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练习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30年前的戈壁荒漠和现在树林遍布、溪水淙淙、牛羊成群的图片。这一变化的丰功伟绩是一位老人---艾利泽.布菲,他就是我们金泰你学习的《种树的牧羊人》的主人公。

二、 作者简介。PPT展示

三、 学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默读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作者对模样嗯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和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段):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 课文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几次见面?每次见面高原上的有什么变化?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 第一次见面:1913年,我在烟稀少的阿尔比斯旅行,见到牧羊人。高原上到处是幻魔,我在黄米中行走了三天,饥渴难耐,面临生存危险。 第二次见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阿尔比斯山的路。高原上又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我看到了溪流。

第三次见面:1945年6月,“我”最后见到了牧羊人。高原山一切都便了,富饶又美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生机。

四、 精读欣赏。

1、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子,,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例子1: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他挑选橡子心无旁骛,一丝不苟。 例子2:他是一个毅力非凡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在高原上种树,不图回报,使荒原变成绿洲。 例子3:他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战争没有让他妥协,他在高原上默默生活,默默种树,种橡树,中毛榉树,还重白桦树。

2、 写作特点归纳:

① 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 ② 首位呼应,结构严谨。本文结构“总-分-总”,首位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呼后应。中间部分是重点,详细介绍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老人的伟大形象。

五、 拓展探究。

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第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在这样的人么?试为他们写一段文字,记录他们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六、 布置作业

请为本文的“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50字。 板书设计: 种树的的牧羊人

初见

老人55岁,平和安静

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再见

老人身体硬朗,种树养蜂

树木长高,看到溪流 最后一次见面 87岁,信念坚定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赏析范文第1篇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圈点勾画关键句,学习塑造牧羊人形象的方法。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