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治理论范文
中医辩证论治理论范文第1篇
以上古人的论述告诉我们肾脏的命门火力不足, 也是造成肠冷胃寒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指出了治肾也可以温脾的道理, (所以在临床上有时用附子理中治胃疼不见效时, 用桂附地黄却立见成功, 正是这个道理) , 另外中医一贯讲辨证论治, 讲三因论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讲因果关系, 所以对于胃病不主张用手术切除的办法, 因为胃的工作正常与否, 会引起全身各脏腑的失调, 随之也会引来心脏病、糖尿病、血栓病的出现或加重。因为在中医藏象学看来, 胃属于加工厂, 也就好比我们民间的菜蓝子或粮食加工厂。光有农民种地没有菜篮子或粮食加工厂, 生活还是提高不上来, 那么没有胃的正常运转和工作, 人体各部就得不到正常养份的输送。民以食为天, 身体以胃为后天之本, 没有胃的“辛勤劳动”, 心脏和肾脏的工作怎能得以保证呢?至于四肢手脚、面皮属于“边疆海岸”, 没有“内地”稳定生产, 哪能换来边疆御敌的强胜, 所以手、脚、面部的麻木, 营卫不固与脾也有不要分割的关系。记得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胃反侯》中曾说过:“荣卫俱虚, 其气血不足, 停水积饮, 在胃脘则脏冷, 脏冷则脾不磨, 脾不磨谷不化, 其气逆而胃反也”。我们常讲补肾、养心、养血, 但补肾不能碍脾、伤胃, 所以以肾火去温脾, 补命门火力去生脾胃之土, 才是走的正路, 这样治胃病, 才能使长年患胃病的患者, 特别是那些大便塘泻的人, 从根本上摆脱病魔, 恢复胃肠的功力, 哪怕是胃溃疡病患者也会焕发青春, 获得自由饮食的权力。
摘要:久病成虚, 虚极生寒, 所以大部分胃病都是胃寒症, 不去温胃, 不去提高胃的温度, 根本就不可能治愈, 胃喜热, 只有温度上来, 才能滋养胃粘膜的再生和成长, 中医把胃肠病分为胃痛、噎膈、反胃、呕吐和胃脘痛等, 但温胃是治疗根本大法。
中医辩证论治理论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4月选取该院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20例,观察组40例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有20例。
1.2 对象选择标准
(1)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来筛选。
(2)将这些患者分成5个症型。①阴虚热盛证,主症:自觉口干,心绪烦乱,饮水增加,舌苔偏黄。次症:便秘;②气阴两虚证,主症:口干燥,神智困倦。次症:饮食量增加,易感饥饿,口干,饮水增加,脉象细弱;③肝肾阴虚证,主症:口干燥,腰部酸痛无力,视力减退。次症:小便次数增加,舌红苔薄;④阴阳两虚证,主症:口部干燥,腰部酸痛,夜间小便频繁。次症:心悸、头晕、易感冒、脉细弱;⑤湿热内蕴证,主症:腹部脘胀,舌苔黄腻。次症:肥胖、口干、胸闷。
1.3 治疗方法
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3组均有2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来提供针对性的药方治疗,汤剂有三消汤、玉泉丸、左归丸、右归丸、,三仁汤等。中药组患者仅使用中药治疗,1剂/d中药,西药组单纯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中西结合组患者接受中药汤剂和西药口服治疗,全部患者都是4周1疗程。
1.4 观察指标
根据口部干渴、小便次数增加、夜间小便频繁、大便干燥、手心燥热、倦怠、心悸、失眠、腰酸腿疼、肢体麻木等等症状以及体征来进行分析患者的病情,分为主症和次症,对这些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划分,对患者的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BG、PBG、Hb A1c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1.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来进行评定[1] 。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中西结合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比中药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的FBG、PBG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西药组的Hb A1c的疗效不如其他两组(P<0.05)。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为,3组治疗后均要比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中西结合组和中药组的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性,不过患者的其他症状,乳心烦、倦怠、乏力等均为中西结合组较优秀。
3 讨论
国内对于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显示,除了有证型分类治疗之外,还有从肝、从脾、从痰、从瘀论治疗的报道。因为临床证型不统一,所以临床中的研究报道也有较大的主观性,而且辨证论治如果忽略了辨病,那么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2] ,导致辨证缺乏依据或者是辨证不足,疗效不佳,根据我国近10年相关的文献查阅来看,笔者觉得,糖尿病的中医分型有5类,气阴两虚、阴虚热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阴阳两虚这几种。此次研究中选取的患者证型分布也和这5种相符合,所以这是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
为了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根据患者的证型来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式,确定治疗方案的时候,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补虚和泻实相结合,取中西治疗的优点相结合[5]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中西结合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比中药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的FBG、PBG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西药组的Hb A1C的疗效不如其他两组(P<0.05)。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为,3组治疗后均要比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中西结合组和中药组的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性,不过患者的其他症状,乳心烦、倦怠、乏力等均为中西结合组较优秀。这一结论和糖尿病的控制除了要求控制血糖之外,还需要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控制的观点相符合[4,5,6,7,8,9,10,11,12,13,14,15] 。此外,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为,3组治疗后均要比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中西结合组和中药组的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性,不过患者的其他症状,乳心烦、倦怠、乏力等均为中西结合组较优秀,这说明,中西结合治疗的方式比单纯中医治疗要优秀,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所以治疗糖尿病时采取中西结合治疗方式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该次研究中,我们了解到,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要优秀,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均要优秀一些,此次研究我们选取的患者均是5种证型的患者,其他少见证型已经排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期接受中药汤剂治疗,其遵医嘱行为不佳,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改善这方面的问题,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进行分析,均是2008年2月—2009年4月接收的患者,将其分成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阴阳两虚证几种症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40例,其中20例是中药组,20例是中西结合组,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中西结合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比中药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的FBG、PBG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西药组的Hb A1c的疗效不如其他两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中西结合的治疗效果比中医或西医单独使用的效果要优秀,我们推介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论治,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申涛,黄晓华,欧亚龙,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173-174.
[2] 孙道崎,黄德芳,曹宏.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702-703.
[3] 陆小强,周夫,梁敏青,等.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56-157.
[4] 刘淼,王学美.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生存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2):154-158.
[5] 刘怀珍,吴守锋,谈佳佳.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5):122-124.
[6] 王智明,周传礼,左文标.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敏感性等多指标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6(z1):178-179.
[7] 沈秀辉.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216-217.
[8] 陆向然,卞肖玲,张寿清.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289-291.
[9]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消渴丸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2例[C]//中国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级论坛论文集,2009,12(1):214-215.
[10] 李红,彭建.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证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2):214-215.
[1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12] 陈大舜.中医辨病论治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39-41.
[13] 王守芳,周武杰,金鲜花.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监测的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9):2111-2112.
[14] 孙淑利,张德怀,谭国庆.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J].医药世界,2009(4):2.
中医辩证论治理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