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区域特征分析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区域特征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区域特征分析 第1篇

在一个地区, 由于地壳的运动, 沉积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形成一系列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组合。如果要想研究此地区的含油情况, 就必须从研究区域的构造条件和形成条件等方面着手, 研究地壳的运动、沉积的形成以及基底结构对此地区含油情况的影响。在横向上了解生各层的变化规律, 明确有利的生油区和含油区, 并在区域的纵向上确定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层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生油层

在石油开发中, 生油气岩是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又称为烃源岩或生油岩。生油层按岩性分类可以分为碳酸盐和泥质岩两个主要类型。泥质岩和碳酸盐又有不同的类型, 泥岩、粘土岩和页岩是泥质岩的常见的类型, 而碳酸盐岩中的主要类型有沥青灰岩、泥土灰岩、多生物灰岩和豹斑岩等多种。通过观察沉积环境和岩石的外表类型, 有利于产生石油的环境大多是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和保存下来的地区, 并且这些地区还具有很好的环境使生油岩更好的发育。

1.2 储集层

孔隙 (具有容纳液体物质的空间) 和孔隙间的联通性 (具备渗透与过滤液体的能力) 是储集层岩层作为储集层的两个必须的条件, 这两个条件更好的保证了液体在其中流动。在石油地质上储集层还有另一层含义是此岩层能够容纳和渗透和过滤液体,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是储集层中分布最广且最集中的岩层, 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岩层像火山岩、花岗岩和变质岩等等。

1.2.1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主要是由砾岩和砂岩构成, 在储集层中碎屑岩是最重要的类型, 在已发现含石油的岩层中, 碎屑岩是含有石油和天然气最多的岩层, 石油的半数以上和大部分的天然气都储藏在其中。在我国, 已经发现的一部分盆地中的油气储集层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碎屑岩。

1.2.2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是由方解岩、石灰岩、白云岩、文岩等构成的, 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储集层。通常情况下, 碳酸盐储集层分为孔隙、溶洞、裂缝三种类型。孔隙和溶洞有着储集油气的作用, 而裂缝主要作用是作为液体的通道, 同时也能够储集一些油气。

1.3 盖层

盖层岩石有多种类型:泥岩、页岩、蒸发岩、致密灰岩等, 它就是隔开储集层并防止石油气上溢的岩层。盖层的作用是及时的阻碍油气溢散, 正好与储集层的作用相反, 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盖层的好坏也影响着其周围储集层中油气的聚集效率及其保持的时间, 也影响着油气田的位置和分布区域。因此, 在石油地质勘探中, 对盖层的勘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据。

2 油气田区域特征分析

2.1 大陆边缘区域

由于地质的运动, 大陆的一些边缘区域具有良好的天然储藏条件。对油气田的储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 膏盐层得到了很好的发育, 并且更进一步的形成储集层盖层的组合, 如冈瓦纳大陆经过几个阶段的裂解, 在大西洋的两岸形成了被动陆缘, 并在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油气区域。地质运动对深水中的砂质碎屑岩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 由于砂质碎屑岩比沉积所形成的砂岩大且分布广, 因此, 在对其勘探的过程中取得了更新的更大的突破。

2.2 前陆冲断区域

一个大型油田的形成, 其地质构造中最重要的是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分布一般是排状的或是带状的, 其构造的活动可形成断层群或背斜式, 它又能够发育成有利于油气积聚的封闭的圈型构造, 像中东地区的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就具有双层的结构, 其下部是由被动陆缘发育所形成的烃源岩, 上部趋向于发育储盖组合, 这种大型的油气田, 并且是成排成带分布的封闭的构造圈, 油气的储量极高。在我国中的西部前陆盆地中就有重大的发现。前陆冲断区域中的油气储藏量也是油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

克拉通的正向构造是在古代长期发育隆起所导致的, 它的构造和地层封闭圈的发育比较提前早, 后期则变成了烃类比较集中的区域, 一直接受烃类的供求和给予, 在前后的时间里, 封闭圈和生烃排聚就形成了更加有利的组合。于此同时, 由于古代隆起具有比较特别地形和地貌, 它还能够形成另外一些的发育, 像浅水高能沉积相带和地层尖灭带。储集层的发育和分布是否优质取决于古代大陆隆起对地形中的沉积岩和成岩的控制作用, 在我国像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发现的轮南、塔中等油气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2.4 前渊凹陷和斜坡区域

前陆盆地的构造非常有利于沉积的发育, 并能够形成较大型的地层封闭圈和没有间断的油气藏, 因为其前渊及斜坡的区域大, 分布范围广, 坡度也比较缓。例如在四川前陆斜坡须家河一带就是致密性砂岩气藏。

2.5 盆地的中心部位与斜坡部位

在地层中, 能形成连续油气藏的最有利的部位是在盆地坳陷的中心区域, 此类型在美国的圣胡安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等盆地的中心区域发育为致密砂岩气就是很好的体现。因为在盆地坳陷的中心区域烃源岩有着大面积的发育, 且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 保存条件也很有利。

2.6 克拉通向斜部位与斜坡部位

向斜部位有利于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发育, 在地层中能更好的发育致密性砂岩气、页岩气等;其成藏地质条件和盆地中心部位的很相似。在中国的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都有着很广泛的“连续型”低孔渗油藏。

3 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石油地质类型中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进行简单的介绍, 并对不同油气田的区域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更好的了解石油在地层中的储藏类型以及油气田所分布的区域, 通过对石油地质类型的介绍和对其所在的区域特征的分析, 在未来的石油开采中给我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让开采工作更加简单更加快速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郭峰, 陈世悦, 王德海, 任国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2]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第2篇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 (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区域特征分析 第3篇

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扩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展开对江苏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分布差异分析,阐明其时空分异规律与其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可为江苏省和地区制定相关城市绿地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也对如何缩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8年后,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韩旭(2008)依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自东向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2]。伍伯妍(2012)利用2007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2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绿地面积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布走向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降低的结论[3]。叶骏骅(2013)通过对2010年29个“省市”的城市绿地面积截面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我国东、中、西部的城市绿地面积存在明显差异,从东到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4]。这些研究工作虽然有效,但仅仅是全国范围的宏观趋势研究,并且研究时间跨度较小,缺少对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细化到江苏省的三个区域(苏中、苏南、苏北),使用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江苏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推进我国城市绿地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区域划分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常用绿地指标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等相关绿地指标使用情况。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数据结合可较好地分析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与人口特征的密切关系,所以确立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本研究的三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的变化反应了城市化的进程,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揭示城市绿地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城市绿地建设,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选取以上三项指标完全适合对江苏省城市绿地时空演化规律与时段特征关系的研究。

(二)区域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江苏省城市绿地时空分布水平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按照现在江苏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将其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苏南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

(三)数据处理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是世界著名的统计软件之一,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在内的基本统计功能,采用SPSS进行回归性数据处理,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用于分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口等指标之间彼此影响、制约的规律性特征。

二、人口特征研究

(一)三区域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指标分析

江苏省三区域的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城市建成区域面积逐年扩大,城市人口也随之增长,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二)三区域城市绿地建设与人口现状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速明显,外来人口多,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成区面积增势明显,随着江苏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关注,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增速显著,但人均绿地占有量不容乐观。

(三)各区域城市绿地指标年际演化分析

苏北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为632.5km2,是1990年的4.7倍;1990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情况;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2.5m2,是1990年的24倍,与苏南接近。

苏中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272.21km2,是1990年的4.26倍;2010年的城市人口达228.8万人,与1990年114.4万人相比,上涨100%;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增长为46.9m2,虽然增长显著,但与发展更为快速的苏南相比,人均绿地面积还是相对较少。

苏南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为1420.88km2,较1990年的298.6km2,增加375.8%;2010年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86.32万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2.4m2,城市绿地面积的增长,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而且增强了城市景观的自然性。

nlc202309032048

(四)区域发展总趋势和时段人口特征关系

苏北地区发展分为缓慢和高速两个阶段。1990年至2000年,建成区面积稳步上涨,其中1995年至2000年,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只增长了8.86km2。进入21世纪,随着苏北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加大城市建设,苏北城市建设区面积增速明显上升,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443.34km2;1990年至2000年,苏北城市人口减少270.41万人,为了改变收入状况,劳动力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和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动。2000年至2010年,苏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外向型经济,内引外联,城市人口从谷值增加229万人。

苏中近20年城市发展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其中2005年至2010年,增长最为快速,五年间增长97.5km2;城市人口在1995年至2000年、2005年至2010年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19.41万人)。虽然城市人口在减少,但是城市建设速度没有变缓,2000年至2005年是人口增长最为快速的5年,期间人口涨幅达123.14万人,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这20年里缓慢上升,其中2000年至2005年有小幅回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苏中城市建设中,其值偏小。

苏南1990年至2010年城市发展总量大、速度快。1990年至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至2005年,其增长速度与幅度最大。1990年至1995年,城市人口缓慢上升,1995年至2000年,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其增长率明显低于2000年至2005年(5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626.16万人,2005年,城市人口达到这20年来的峰值),2005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现大幅回落(城市人口减少122.73万人)。因为苏南地区人力资源过剩,导致流动劳动力资源向其他地区转移。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在1990年至1995年处于停滞,但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长十分迅速,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增加8万多平方千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十分可观的水平。

三、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时空演化与时段人口因素的联系与制约

(一) 离散分析及模型检验

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城市规模扩张、人口规模变化、经济水平推动,对城市绿地时空演化规律与时段特征的联系与制约的影响。

表1所示是离散分析,,F的值较大,代表着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称为失拟性检验。Sig=0.000<0.05,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即模型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图1,rankit(P-P)图,可以看出1990年至2010年,江苏省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数据散点都基本在直线附近,证明了该模型是适合的。

(二)线性回归方程及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更具科学性,特选取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设Y=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1=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X2=建成区面积,X3=市区国内生产总值,X4=人口密度,X5=建成区绿地率,X6=城市人口。表2所示的是回归方程的系数,根据这些系数能够得到完整的多元回归方程:

Y=4.896×10-16-0.158X1+1.251X2+ 0.08X3+0.038X4+0.629X5-0.119X6

通过表2可以看出,建成区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正相关,其中城市扩张、建成区面积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正相关影响最为显著,城市人口、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负相关,其中城市人口的增长对人均绿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负相关,是因为城市人口增长的速率大于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综合分析可得,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不可逆的,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园林绿地面积的建设,以应对城市人口的扩张。

四、结论和建议

从分析研究来看,江苏省城市绿地建设受到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及城市发展的巨大挑战,城市的急速变化和空间重塑使城市扩张模拟的难度加剧,增加了城市绿地合理规划和布局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难度。面对当前趋势,有以下几点建议:

1.江苏省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集, 老城区不可能获得大量市内绿地, 重视和加强城郊绿地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2.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的扩张,在地域上表现为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和新市区的出现。城市新区的绿地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建设用地标准和新区土地利用规划预留大规模绿化用地。

3.苏南地区土地利用率高,在高度利用区,绿地布局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将绿地袖珍化、分散化、立体化, 同时也要形成相对集中块状绿地, 以提高其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云国,刘加利,等.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岳阳市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72-74.

[2]韩旭,唐永琼,陈烈.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规划师,2008,24(7):96-101.

[3]伍伯妍,钟全林,程栋梁,等.中国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16.

[4]叶骏骅.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6):94-96.

[5]杜宁睿,杜志强.城市绿地演变的空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2004,37(6):121-124.

(责任编辑:赵静)

区域特征分析 第4篇

1 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

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主要划分一下几个区域:

第一, 这类区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具备较好的海洋资源, 特别是在广州和浙江等区域的海洋资源发展不断拓展, 产业结构也较为高级, 同时相关的海洋基础设备和技术也非常的好,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 促使这一区域的海洋经济具备的价值也非常的高, 可以有效发挥出优势, 拓展自己的资源, 从而引导海洋经济模式不断拓展。

第二, 这一区域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具备较好的海洋资源, 但是其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不占据优势, 出现这种问题的因素就是其资源并没有发挥作用, 促使其海洋产业高级化的发展形式非常的低, 分析其根本因素就是海洋区域应用的科技技术水平并不高, 无法依据其海洋科技技术和具备的资源禀赋拓展海洋经济区域的发展, 以此阻碍此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三, 这一区域是占据科技优势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 也就是说它的海航资源禀赋只是普通层次的, 但是其经济发展的情况非常的好, 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据优质的海洋科技技术和完善的人才资源实施发展工作, 从而有效发挥出海洋资源禀赋的特点, 并且构成有效的产业发展形式, 产业发展高级化也在不断的提升, 产业结构也较为科学, 促使海洋经济发展形式不断拓展, 并且保持不断发展的形式。

第四, 这一区域主要是为后发展的海洋经济形式, 也就是其具备的资源禀赋普通, 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比较小, 是海洋经济发展之后的区域, 虽然与其他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海洋科技技术和能力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海洋基础设备实施工作, 可以发现更多资源禀赋的机会, 不断提出制约海洋经济提升的影响因素, 以此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2 海洋经济区域发展方案

2.1 第一类区域

这一区域具备优质的海洋资源禀赋, 其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优质, 构建的模式也较大, 从而提升其产业高级化发展, 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无法避免的挑战和机遇海洋产业中以往的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并且提升进步的速度, 同时, 不断拓展海洋产业链, 向更为高级、精细化的方向拓展, 以此创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2.2 第二类区域

这一区域的海洋经济资源禀赋非常的好, 因为海洋科技技术受到影响, 海洋经济形式也在不断的提升, 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其具备的科技技术, 从而发挥海洋资源禀赋的特点, 不断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形式。科技水平的提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 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提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从而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素质, 不但要结合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还要结合未来的发展, 有效的引用更为优质的技术人才, 掌控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 需要明确的是, 海洋资源禀赋在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并且发挥自身的作用, 也就是海洋资源具备的特点逐渐转换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提升动力需要创新的市场特点和发展的产业氛围。同时, 对区域海洋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据资源禀赋的特点提升资源的应用效果, 创造有效的市场条件, 促使资源特点转换为现阶段有效的生产力。

2.3 第三类区域

这一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能力较好, 海洋产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和提升, 同时构建海洋高端产业的发展模型, 培养海洋高端服务产业发展具备的市场特点和环境因素, 在整体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的优势, 引导相关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策。例如, 天津海洋经济空间模型已经逐渐勾勒出来,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为基础, 更好的发展高端海洋制造系统, 促使海洋石油化工业等具备优势的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并且为实际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而拓展海洋产业竞争的空间, 增加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上海海洋产业主要是依据海洋交通运输业和船舶工业为依据。现阶段,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行业、生物工程等高科技技术和新兴海洋产业得到更为优质的发展, 但是与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科技技术相关的形式, 无法达到现阶段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阻碍了海洋科技技术的拓展, 从而依据市场的发展和要求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 从而提升科技技术产业化发展形式。

2.4 第四类区域

其需要是依据调查研究和分析, 横向对比, 明确此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 同时依据自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市场中具备的影响因素, 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有效明确海洋经济不断发展的目标, 培养其有效的增长点。同时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工作:第一, 依据自我特点加大海洋产业链条, 增加以往产业科技的含量, 提升产业高级化的力度。第二, 在关注产业发展定位的过程中, 有效培养具备特点的产业, 并为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而拓展其高级化发展空间。例如, 福建构建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形式时提出“依港兴工”的观念, 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当地沿海区域的众多港湾和海运成本较低的特点, 促使其工业的有效发展, 并且有效发挥出市场机制提出的资源, 提升其产业观点的目标, 注重发展优质、高效、高价值的产业, 从而构成高科技技术、彼此协调、相互融合的海洋产业系统。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形式较小, 同时海洋经济发展的层次较低, 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有效提升海洋产业的融合, 关注海洋经济空间划分, 以此海洋资源特点产业融合到整体市场发展, 提升根本设备的构建, 整合海洋基尼产业发展的系统, 从而为之后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 海洋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社会经济提升对资源需求量是有一定联系的。工业化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现阶段世界存在一定的资源问题, 要想更好的发掘资源, 需要拓展海洋开发和实现陆地为重点的工作, 转变成依据海陆一起的经济发展形式, 对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总的来说, 海洋开发工作就是拓展人类经济发展依据的资源和环境空间, 海洋经济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有一定的联系。海洋经济自身是区域经济制约下的资源经济界限。海洋经济的区域特点也影响了其发展, 同时具备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也就是说产业结果和空间划分成普通形式。依据区域观点分析海洋经济的发展问题,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其战略要求明确海洋经济的发展形式和中心, 从创新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观念构建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块等, 以此成为海洋经济区域发展工作中需要依据的原则。

摘要:依据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和其发展的方案,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并且依据其提出的问题和需求, 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特征,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双.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 2012 (06) .

[2]曹忠祥, 任东明, 王文瑞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 2013 (06) .

区域特征分析 第5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研宄生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先后实施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如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进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是:目前我国研宄生教育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进一步扩大,区域内研宄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突显。研宄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使得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影响欠发达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严格地说这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且与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对研宄生教育区域发展的平衡与协调问题给予深切关注和切实解决。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非均衡分布的表征分析

为了能更有效地反映不同区域研宄生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拟选择研宄生教育规模、研宄生培养单位、学位授权学科点以及各区域研宄生教育的差异系数等指标来对各区域的研宄生教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1。研宄生教育规模区域分布的比较。

兹以的数据为例,来说明研宄生教育在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布的规模特征。从在校研宄生的绝对规模来看本年度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5。75万人、15。34万人、12。04万人。可见在校研宄生的绝对差距上东、中是20。41万人东、西是23。71万人,中、西是3。30万人,因此东部和中西部的绝对差距是很大的。再从每万人口的在校研宄生规模这个相对指标来看,东、中、西分别为7。83人、3。60人、3。28人这就是说即使相对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也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以上。根据各地研宄生在校生规模计算,全国每万人口在校研宄生数的相对差异系数高达204。8%,说明研宄生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差异极大而且这种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这一点可从中国博士研宄生录取人数区域分布上可以看出,东部地区66。65%,中部地区19。8%,西部地区13。55%,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5倍。

2。研宄生培养单位区域分布的比较。

关于研宄生培养单位,我们可以用所谓“九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研宄生院等的分布来进行分析,所谓“九校”指的是进入‘985工程”建设的北大、清华、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和中国科大,其中东部地区有六所中部地区两所西部地区一所。这些学校的定位都是研宄型大学重点发展研宄生教育。20“九校”共招收研宄生8。23万,占全国研宄生招生总数的40。6%。由于这9所研宄型大学区域分布的差异,必然进一步导致研宄生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均——不仅是数量上的不均,更是质量上的不均。

“211工程”是国家设置的重点建设项目,截至底我国己经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有95所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62%、21%和17%,地区差距明显。这95所学校占全国高校数量的比例不足10%,但从培养研宄生的条件看它们的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图书总藏量则分别占全国高校的72%、54%、31%,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分别占全国高校的96%和84%;从在校博士生、硕士生的规模来看这些高校分别占全国高校的84%和69%。因此可以说研宄生教育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研宄生院代表着我国研宄生教育的最高水平,在我国研宄生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甩因此研宄生院的多少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研宄生教育的实力。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56所研宄生院承担了全国76%的博士和55%的硕士培养任务56所研宄生院中有38所分布在东部地区,占全国研宄生院数68%,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9所,可见东部地区拥有的研宄生资源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3。学位授权点区域分布的比较。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和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数是一个地区研宄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标志。截至第8次学位授权工作结束,全国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点分布在29个省(含直辖市、自治区)据统计东部地区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最为集中,有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数454个占全国的66。6%,而中、西部地区的学科点相对较少西部地区的一级学科授权点数是101个,只占全国的14。8%,东西部之比是4。5:1,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之比为4。5:1。2::显然东和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落差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少;东部地区有博士学位授权点851个,占全国总数的61。7%,硕士学位授权点4846个,占全国总数的50%,可谓遥遥领先209月,全国第九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结束后,新增的25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东部地区是161个,中部地区63个、西部地区41个。由此可见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分布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4。研宄生教育区域分布差异系数的比较。

差异系数在统计学上是表征数据离散程度的变量,差异系数越大,表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按差异系数=标准靜平均数X1⑴计,我们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三大区域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数,一级学科点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每万人口在校研宄生数研宄生培养机构数等指标分别做了差异分析(见表1)由表1数据可见除硕士学位授权点(差异系数<100%)外表征研宄生教育情况的指标差异非常显著全国各地区每万人口在校研宄生教育规模的相对差异系数高达204。8%,其它指标的差异系数大多高于120%,说明全国研宄生教育的区域发展极为不均衡。就各区域内部的比较来说中部地区内部的相对差异系数最小,在学位授权单位数、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数、博士授权点数等指标上相对差异系数在50~70%之间,这说明区域内部发展较为均衡而东、西部地区即使内部分布也非常不均衡。

总之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柝我们认为:从研宄生培养的整体规模来看博士生教育的区域分布比硕士生教育更不均衡;中部地区研宄生教育规模相对差异系数最小,发展相对均衡;中、西部地区研宄生教育规模差异不大梯度发展不明、

二、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以上我们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研宄生教育分布比较说明了区域差异的显著同时我们也指出,除中部地区以外,东、西部地区研宄生教育的内部分布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研宄生教育的省际分布上,而且体现在省、区研宄生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上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以2002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和各地区每万人口在校研宄生数进行相关分柝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667相关程度一般,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研宄生教育发展协调性还不够高彼此相互促进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获得我国每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与研宄生教育的协调程度我们对各地区人均GDP与每10万人口在校研宄生数排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地区经济与研宄生教育高度协调发展的省市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六个省市,其次是江苏、吉林、江西、山西四省。其他省份区域经济发展与研宄生教育协调程度较低研宄生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程度的省份有河北、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河南、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共11个省。可见研宄生教育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以山东为例,20山东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0465元,在全国排第9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属于上等水平。然而2001年山东省每10万人口的在校研宄生数是13。11人居全国第17位远低于东部地区47。36人和全国的31。07人的平均水平。广东地区的研宄生教育也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由于其他区域毕业的研宄生有很多去广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自身研宄生教育的不足研宄生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省市有安黴、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湖北等九省区。其中陕西地区最为明显2001年陕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5024元在全国排27位,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下等水平。然而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相比,2001年陕西每10万人口在校研宄生数是67。96人在全国排第4位可见陕西省的研宄生教育远远超出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省区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相关省份带来研宄生教育的高速发展。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1年在全国分别排名第4、5、7、9名,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它们的研宄生教育发展水平近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宄生教育的滞后将会影响这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经济承受能力看,这些地区的研宄生教育应当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体而言,各区域研宄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很不够部分省区研宄生教育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反差。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强调研宄生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不是不顾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和需求,去追求某种平均主义的统一。实际上不同的区域研宄生教育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所谓研宄生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如何从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走向区域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同时尽可能保障区域研宄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为此,笔者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保证培养单位的自主、自律,促进研宄生教育协调发展。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不会自然缩小只会相对甚至绝对地扩大。因此,只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才能促进研宄生教育在区域间的合理布局。

就政府对西部地区研宄生教育的政策倾斜来说关键是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除了继续扶持陕西、四川、重庆等研宄生教育强省以发挥其辐射功能外还应对其他的省、自治区的研宄生教育在财政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学位授权点的评审上,适当增加这些地区高校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为西部地区研宄生教育的区域布局进入良性循环做好铺垫特别是要针对西部大开发中急需的紧缺型人才增加该地区的相关学位授权点,并注重结合西部地区的自然、民族文化特点,大力扶持适合当地发展的研宄生专业。

在扶持弱势地区研宄生教育的.基础上各区域也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内部研宄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特别是省级研宄生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协调好本省区的研宄生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形成自身特色重点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研宄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挖掘研宄生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这些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不言而喩要做到这些建立起一套促进研宄生教育培养机构自我约束的机制是必要的。

2。鼓励跨区域互动合作,促进优质研宄生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高校与区域互动的自主性增强研宄型大学与一些研宄生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区域联系也日渐紧密,尤其是那些研宄生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地方政府、企业越来越主动地和研宄型大学联系,通过跨区域的互动合作,充分发挥研宄生教育资源的流动效应,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点是增加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当地的“造血功能”。

这种合作目前己经产生了很多成功案例。如清华大学于2001年9月开始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在过去4年里,通过派教师去讲课、选骨干来进修、干部挂职、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促进了青海大学硕士学科点的建设,加强了该校的研宄生教育实力,使对口支援工作逐步深入真正取得实效。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山东大学支援宁夏大学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己从单个项目或单项技术的合作,发展到全方位的长期合作。如深圳根据自身研宄生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采取引进来的策略与北大、清华等共建了深圳研宄生院,这种跨区域互动合作,通过筑巢引凤满足当地特定的人才需求,借用外力为区域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3。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研宄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各地区都有自己发展研宄生教育的“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工、农业基础有很大差异,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类型不同亟待解决的矛盾各异因而研宄生教育的区域发展模式也会不尽相同。

东部地区发展研宄生教育的优势是经济高速发展、用人环境相对优越以及一些地区拥有良好的研宄生教育基础。但由于历史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广东、福建、山东、河北、海南、浙江等地的研宄生教育相对落后,由此造成地区发展需要与高层次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其他地区的人才供给,看来东部地区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应调整区域内研宄生教育和经济结构的布局,加强内部的相互协作。

中部地区的优势是区域发展与研宄生教育发展“相对均後’,但制约其研宄生教育的瓶颈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财政拨款预算内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比任何区域都更为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综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这就为发展研宄生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是中部地区研宄生教育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第6篇

关键词:赣南;钨矿;区域地质;花岗岩;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55-02

西华山钨矿床(田)地处我国南岭稀有——有色金属成矿域中心地带,赣西南崇义——大余——上饶(以下简称崇余饶地区)钨锡成矿区内,产于西华山——棕树坑钨、锡矿带的南端。矿床所在区域地层以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为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钨、锡等成矿作用发育,尤以脉状钨(锡)矿床多而密集,是南岭钨矿高度集中的地区。

1 区域地层

崇余饶地区地层保存尚较齐全,除志留系、下泥盆统、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外,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下古生界分布广泛,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仅见于断陷盆地或拗陷带中。地层系统的划分,采用了《江西省区域地质志》的成果,并补充了部分大比例尺的区域调查资料。同时为了说明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的发展,还引用了邻近地区的侏罗系和上三叠系的资料。

1.1 震旦系(Z)

主要分布于赣州与池江断陷盆地之间及铅厂断陷盆地两侧和池江盆地南侧。其中上统主要分布于北部,下统出露于南部。

下统(上施组和下坊组)由青灰、灰绿、黄绿色巨厚层千枚状质板岩与千枚状粉砂岩组成,夹薄层变余砂岩,局部具冰水沉积特征。厚度大于486~986 m。

上统(老虎塘组)为灰绿、黄绿、浅灰色中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细砂岩与中厚层状板岩、粉砂板岩互层,并夹硅质岩、凝灰质砂岩及灰黑色沉凝灰岩。在大余大梅关一带本统几乎全为火山凝灰质组成的片岩、千枚岩及砂岩类岩石。在上部还见有二层安山之熔岩及变流纹斑岩、变玄武岩。顶部硅灰质岩呈淡紫色或淡绿色。在南康等地相变为厚层状大理岩和具黑色条带大理岩夹白色,浅灰色薄层硅质岩。厚度一般为3 100 m左右。震旦纪地层沉积旋回明显。韵律清晰,原生条纹、条带或斜层里构造均可见及,组成类复理石建造,是江西南部出露的最古老的地层。

1.2 寒武系(∈)

为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可化为上、中、下3个统,各统之间呈连续过度沉积关系。

上统(牛角河群)为较封闭的浅海——泻湖湘类复理石及硅质岩沉积。下统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变余凝灰岩及含炭硅质板岩,夹变余波屑凝灰砂岩、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及含炭硅质岩。均有清晰之韵律层,在炭质板岩中含黄铁矿结核、菱铁矿结核及燧石结核,许多地段均见有石煤层,盛产Protospongia sp。上部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厚。状变余硬砂质板岩、硬砂质长石砂岩及灰黑色状余沉凝灰岩、深灰至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和千枚状板岩,夹灰色含炭硅质岩、含炭硅质板岩及炭质板岩等,其中常含有磷、硅质结核,韵律及序粒层等沉积构造甚为清晰,显示比较典型的浊流沉积特点。

中统(高滩群)为正常浅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岩性为灰绿、青灰色巨厚层状中细粒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变余硬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及同色千枚状板岩、含炭板岩。板岩中水平微层里发育,常呈黑、白相间的顶部常出现微粒灰岩。产Acrothele sp和Homotreta sp为代表的小型无铰腕足类动物化石。厚度为1 747~2 152 m。

下统(水石群)为正常浅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变余长石砂岩和粉砂质板岩、板岩互层。板岩的微层里发育。上部加少量含炭板岩,顶部发育不稳定灰岩或透镜状灰岩。

2 区域构造

江西南部地处华南褶皱系之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与武夷山隆褶断带。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崇余饶地区则位于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内次级北北东向复式向斜的东翼。区域曾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

崇余饶地区内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褶皱发育,一紧密线形褶皱为主,部分为同斜倒转褶皱,褶皱轴向多为北北西—北西向、近南北向或近东向向。本区西部对耳石—聂都一带主要为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组成的复向斜,轴线北部为北北西向,往南渐变为北西向,期间有两个大致横交轴线的扬起端;复向斜内部褶皱相当发育,一般向斜宽阔,背斜较窄,西部和南部被花岗岩体与断裂所破坏。本区东部上饶—新城一带为震旦系与寒武系构成的复背斜,轴线近南北向呈反“S”型延伸;复背斜西翼普遍倒转,次级褶皱十分发育。

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由于断裂和侵入体的破坏,加之风化剥蚀,仅残存于一些小型向斜或断陷之中,延伸多为北北东向或北西向,少数呈东西向展布。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以宽展型为主,其中以斜贯本区中部的陡水—铅厂向斜规模较大,由泥盆系到下三叠统构成,轴线自南而北由北北东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呈“S”型延伸,与早古生代地层的褶皱轴线斜交;此向斜西翼被断裂破坏。此外,还有思顺向斜等,多数仅有泥盆系构成。

3 区域岩浆岩

区域地质发展史上,经历了多阶段的强烈构造运动,而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都有相应的岩浆岩形成,具有多旋回岩浆活动特征。区域广泛分布的岩浆岩,是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以来不同强度的多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类型上,各大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花岗岩类占主导,中基性岩类次之。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且与钨、锡、稀有等金属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3.1 加里东期岩浆旋回

加里东岩浆旋回区域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其分布广度和发育程度仅次于燕山期岩浆活动,并有其独自的特点。

加里东旋回的早期,除有分布相当广泛的火山喷发活动外,由于区域热动力变质,选择性重熔——交代,曾发生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出现有混合花岗岩。到加里东旋回晚期,混合岩浆发展成混染岩浆,并导致岩浆的侵入作用,形成混染花岗岩以及岩浆侵入型花岗岩。

在崇余饶成矿区内,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岩浆侵入型花岗岩类,多呈中小型岩基或岩株产出,其中以上饶掩体比较典型。

上饶岩体分布于上饶县城以西,成椭圆状,面积约100 km2,为以小型岩基。岩体的南、东南及西北角与寒武纪地层呈清晰地侵入接触关系,热接触变质现象明显,具有一定的同化混染作用;岩体北侧为上白垩统南雄组所覆盖;岩体西侧被中泥盆统陡水组直接沉积覆盖,界限较平直。故岩体形成时期应属加里东晚期。

3.2 海西—印支期岩浆旋回

区域海西—印支期(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岩浆活动尚有争论,目前已证实这个时期有范围不广的火山活动,形成有关的熔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并且也有基性、酸性侵入岩。同时许多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海西—印支期岩浆活动不仅存在,而且还伴有混合岩化或花岗岩化的出现。

3.3 燕山期岩浆旋回

区域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就岩浆作用类型而言,有火山喷发作用和次火山浅成——超浅成的侵入作用,也有深成演讲的侵入作用。岩石类型颇为复杂,从喷出岩类到深成岩类,从深源岩浆的侵入的中基性岩类,与火山作用有一成因联系的中酸性岩类,到重熔再生岩浆侵入的花岗岩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其中花岗岩类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区,形成规模不等的岩基、岩株、岩瘤和岩脉。岩浆活动具有典型的多期多阶段特征,并常形成复式岩体,根据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点,可划分为燕山早期3个阶段和燕山晚期两个阶段。

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与钨锡、稀有稀土等矿产的形成有着成因联系,是区域上最重要的一个成矿期。

4 结束语

赣南地区钨矿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在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环境控制下必然形成的,通过上文可以看出,钨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燕山期岩浆活动成矿时期,给钨元素的富集成矿形成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造成了本区钨的丰度值比平均值高了几十倍。在找矿工作中,围岩蚀变又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它对于指导找矿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编辑:王昕敏)

The Regional Geology Feature and Prospecting

Indicatior of Gannan Tungsten Ore

Guo Mingfeng

Abstract: Gannan is located in Wanyangshan- Zhuguangshan bend fold belt and Wuyishan long pleated belt of fold system in South China. Paleozoic stage is a Paleo-Asian tectonic domain, and mesozoic stage is the coast of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Chongyurao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wing of Wanyangshan - Zhuguangshan bend fold belt secondary NNE compound syncline.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the multi-stage strong tectonic movement, and almost every important tectonic movement has a corresponding magmatic rocks form, with multi-cycle magmatic activity.

Key words: Gannan; Tungsten ore; regional geology; granite; prospecting indicatior

呼和诺尔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第7篇

1 地形地貌

1.1 地形

呼和诺尔煤田所处区域地势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北、东、南三面邻山, 中部为一向西开口的高平原。横卧本区中部近东西向的巴彦山, 又将高平原分成南北两部分。海拔高度为540-1250m, 东南部为大兴安岭西麓林区, 最高处为乌尔根乌拉山, 海拔1573m。

1.2 地貌

地貌形态按成因类型主要划分为构造剥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及堆积地形三大类, 按形态又可划分出六个亚类 (见地貌分区图) :低山丘陵、波状高平原、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冰成谷底及河漫滩。

2 水文

区域内主要河流为辉河。辉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 从本区南部向西, 经温根套海转向西北, 绕过巴彦山再转向东北, 于巴彦塔拉附近注入伊敏河。该河流长437km, 流域面积11506km2, 河流比降0.51‰。历年最大流量32.6m3/s (1958年) , 年平均流量3.35m3/s;封河日期为11月上旬, 开河日期为翌年4月下旬。

本区北部海拉尔河, 属黑龙江水系, 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 河长715km, 流域面积54534km2, 占额尔古纳河水系的1/3左右, 由东向西流过本区北部注入额尔古纳河。根据海拉尔河嵯岗水文站资料, 历年最大流量1480m3/s (1983年) , 年平均流量108m3/s。

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 河长390km, 流域面积22725km2, 平均比降0.86‰, 河宽20-80m, 于本区东部由南向北流径, 在海拉尔市北山下注入海拉尔河。根据伊敏河伊敏牧场水文站资料, 历年最大流量634m3/s (1988年) , 年平均流量28.9m3/s。

3 水文地质条件

呼和诺尔盆地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盆地中部,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局部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从地貌上看, 周围为低洼的河谷和谷地, 中间为南北向延伸呈波状起伏的高平原, 区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覆盖, 其下埋藏有新近系、下白垩统、上侏罗统碎屑岩类, 基岩仅有零星出露。根据地下水的水力特征及含水层的富水条件, 区域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大类型。

3.1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

根据地貌特征具体分为河漫滩孔隙潜水、阶地孔隙潜水、冰成谷地孔隙潜水及高平原不连续孔隙潜水等。按其富水性分区叙述如下: (1) 强富水区。呈条带状分布在于海拉尔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及全新统冲积砂、砂砾石组成, 厚度13-25m, 水位埋深1.0-5.0m, 含水层透水性良好, 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 与河水有互补关系。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t/d, 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 矿化度小于0.5g/L。 (2) 中等富水区。区域北部海拉尔河二级阶地西侧细砂孔隙潜水, 呈带状分布在海拉尔河南侧, 含水层主要由中更新统细砂组成,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 水位埋深2.0-10.0m, 单井涌水量小于500t/d, 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型水, 矿化度小于0.5g/L。西南地区为高平原不连续分布的砂及砂砾石潜水, 主要分布于甘珠尔庙以南到五一牧场以北的区间内, 含水层由中下更新统砂及砂砾石组成, 厚度10-25m, 向南含水层有增厚的趋势,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较大, 水位埋深5.0-10.0m, 单井涌水量100-500t/d。 (3) 弱富水区。分布于海拉尔河二级阶地、辉河河漫滩及一级阶地、西部冰成谷地及区内高平原上。海拉尔河二级阶地东部, 含水层由中更新统冲积细砂组成, 夹较多的粘土透镜体, 由于汇水条件不利, 出水条件不佳, 一般水量较小。温根套海以西的辉河一级阶地及河漫滩, 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全新统冲积、沼泽沉积砂及砂砾石组成, 含水层5-10m厚, 单井涌水量小于100t/d。西部冰成谷地, 含水层由上更新统砂砾石和中更新统湖积淤泥质细砂组成, 厚度5-10m, 透水性较差, 接受大气降水和高平原孔隙潜水补给。区内高平原不连续孔隙潜水除西南部各别地段外, 含水层由中下更新统粉细砂组成, 厚度变化较大, 泥质含量高,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较小, 水位埋深5.0-10.0m, 地形低洼处1.5m左右, 单井涌水量小于100t/d。

3.2 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

本区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 第四纪以前构成了几个呈北东-南西向, 相间分布的隆起带与拗陷带, 又因大兴安岭的崛起, 拗陷带均向北西倾斜, 从而决定了地下水的运动方向由东南流向西北。在一定程度上, 东西向的基底隆起又限制着构造的发育, 将区内分割成南北两个承压水盆地。含水层主要包括白垩系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和新近系呼查山组的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承压水, 由于各含水层在垂向上重叠分布, 而同一时代含水层分布又不均匀, 故按其富水性叙述如下: (1) 强富水区。分布于伊敏河两侧盆地的边缘地带及锡林贝尔公社至五一牧场之间。含水层前者由大磨拐 (转下页) 河组砂砾岩及砂岩组成, 厚度30-50m, 后者为伊敏组砂岩构成, 厚度20-30m。统一降深为15m时, 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t/d, 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水, 矿化度小于0.5g/L。 (2) 中等富水区。分布于巴彦山南北两个承压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含水层由呼查山组、青元岗组、伊敏组砂岩及砂砾岩构成, 含水层厚度10-45m。在巴彦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及绍尔包格附近, 单井涌水量为500-1000t/d, 在巴彦山以北广大地区, 单井涌水量为100-500t/d。在巴彦山周围及西部冰成谷地内, 矿化度较高为1.0-3.0g/L, 其他地区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 (3) 弱富水区。分布于南北两个承压水盆地的中间地带部分地区及呈条带状分布于乌兰呼都格至红旗牧场之间。含水层由呼查山组及青元岗组的砂岩及砂砾岩组成, 而且以前者为主, 含水层厚度10-30m, 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50-100m, 局部小于50m, 单井出水量小于100t/d, 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 仅在巴彦查干附近为5.0-7.0g/L。 (3) 基岩裂隙水。中部东西向隆起带所处位置较高, 其地下水补给主要依靠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岩性为流纹岩、流纹斑岩、安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 多数地区上覆5-15m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层, 部分地区还覆盖有20-70m厚的新近系泥岩。单井涌水量小于100t/d。

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

本区地质、地貌及构造因素, 为地下水的汇集和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对地下水补给量不甚充足。但由于本区东部、东南部山区的基岩裂隙水及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的大小河流, 对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使区内地下水较为丰富, 并控制本区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化学特征。

第四系孔隙潜水分布于河谷冲积平原, 所处的地貌部位最低, 汇水条件有利, 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河水补给。辉河河水对地下水补给较为明显, 其补给量充沛, 水量相当丰富。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除此之外, 构造裂隙水还受风化裂隙水补给。以泉形式排泄或以地下径流形式侧向补给其它含水层。

5 结论

综上所述, 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具环状分布的特点。含水层岩性水平方向变化规律为:从盆地边缘向中心部位, 其颗粒由粗变细;含水层厚度则由薄变厚;含水层顶板埋深由盆地边缘至中心逐渐变深;富水程度从盆地边缘向中部逐渐减少;矿化度则逐渐增加, 水质变差。大气降水、基岩裂隙水、地表水为其补给源, 以地下径流、蒸发及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途径。

摘要:呼和诺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 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 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达3000km2, 盆地沉积中心厚度约为3000m, 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近400亿吨, 为特大型煤田, 本文以近几年来呼和诺尔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 通过分析研究, 对呼和诺尔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呼和诺尔,煤田,水文地质

参考文献

[1]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2]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0万, 内蒙古地质矿产局海拉尔市等四幅联测) [R], 1989.

区域特征分析 第8篇

当今世界新兴技术革命呼之欲出,主要发达国家竞相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科技革命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抉择。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和风电设备制造规模都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及中国水电工程顾问公司的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除台湾地区以外共新增风电装机10129台,装机容量1380万KW,累计装机容量2580万kW,比2008年提升两位,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4.3%和114.8%,呈现连续四年翻番增长的态势。

事实上, 区域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抓手,产业空间集聚一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一些区域已经“先行先试”和“超前部署”。本文关注的重点是,现阶段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何特征?是否已经形成了若干产业集聚区的雏形?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在分析风电设备产业区域集聚特征基础之上,探索中国风电产业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2 相关理论回顾

分析产业系统的关键维度是地理边界,产业系统与特定区域常常重合,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定义了区域分工的内容。区域内产业的发展需要区域创新系统作为重要支撑,产业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密切关联。产业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即产业集群的形成。Krugman和Echeverri-carroll认为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企业区域集聚的重要原因,通过共享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辅助性服务带来成本节约,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在区域内同类企业通过共享制造工艺、产品信息,从而获取信息的范围经济[1,2]。区域资源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技术资源等硬件资源,还包括文化资源和制度资源等软件资源 [3,4]。另外,Porter,Yamawaki和Klink都认为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政府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的[3,4,5]。

朱小斌等和黄永明基于纺织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纺织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特征和升级路径选择[6,7],赵夫增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落后国家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8],胡敏等基于温州打火机企业集群发展,分析了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9]。整体而言,国内现有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多地涉及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问题,而对新兴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在识别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识别我国典型的风电制造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挖掘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和驱动因素。

3 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特征

风力发电设备部件包括典型的叶片、增速箱、发电机、变频器、控制系统、轴承及主轴、底座、轮箍等,系统技术包括系统设计、接口、总装调试、现场安装调试服务技术等(见表1)。专业企业承担每一种部件研发、制造、试验等,主机厂一般承担部分自己特长部件的研发制造以及系统研发、总装调试、安装服务和运行维护,分工日益细化,打破了一个企业承担全部研发和制造的局面。由于市场需求火爆,要求部件生产企业大批量生产,专业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模块化设计、制造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风力发电机的技术结构,可以发现,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经历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到工程设计,再到制造技术、服务技术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将技术产品化、市场化,并按技术结构的不同对逐一实现的价值进行分配。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0]

4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过程与驱动因素:以江苏和天津为例

当前,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各地借助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和机械制造及机电制造产业基础,打造风电产业集聚区,其中江苏和天津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4.1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过程

4.1.1 江苏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

江苏省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围绕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区是其发展的主要模式,打造了从高速齿轮箱、发电机、 叶片、法兰、轮毂、主轴、回转支承、变压器(变电站)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较完整产业链(见表2)。在强大的政策引导下,江苏省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以及收购海外研发力量等途径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如常州新誉、南通安迅能的1.5兆瓦机组形成批量生产,江苏国信、南通锴炼、无锡宝南的2兆瓦机组进入样机测试阶段,3兆瓦以上海上机组研制工作顺利开展。当前,江苏省进一步加大措施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实力。如在产业链的地区布局上,以常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地区为重点,发展年产100台以上的兆瓦级风电整机,以扬州为重点,发展大批量小型家用风电整机,以南京、无锡、盐城、连云港、徐州、泰州等地区为重点,发展叶片、塔筒、法兰、特种电缆等配套产品与关键部件;在产品结构上,以兆瓦级成套机组为重点。在陆上风电机组方面,加快1.5兆瓦级以上机组的批量生产步伐和2.0兆瓦级以上机组的技术研发步伐,同时,加强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技术的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形成技术储备。此外,江苏省还计划专门建一座试验性风力发电场,用于测试新型风电机组的现场性能。

4.1.2天津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

天津滨海新区拥有近100家风电整机和主要部件生产企业,在风电整机机组、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配套零部件上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国内重要的风电产业聚集地。天津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聚的显著特点是积极吸纳从事整机和叶片等风电材料制造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天津。如拥有世界领先的风机研发、制造、销售、维护技术的全球最大风电设备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在天津建厂后,先后增资五次,累计投资额达3.6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五的西班牙歌美飒和印度苏司兰也落户天津。全球最大的风轮机、变速箱制造企业比利时汉森传动国际有限公司,投资3亿欧元在天津建厂,致力于风力发电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风机叶片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结构黏结剂的研发制造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雷可德集团也抢滩天津。同时,国内风电企业排头兵四川东方电气、广东明阳、北京中国建材也纷纷聚集天津。

目前,天津风电设备生产能力占全国30%的比重,其中,风电整机年生产能力为6000兆瓦,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分别为14000支、5400台、 1500台和3200台。天津已具备了风电专用设备制造以及风电配套产品开发的实力,形成了年产7800套塔架、底座、液压和冷却系统、10000吨电力电缆的能力。同时,天津的风电服务业也快速发展,拥有一批从事风电工厂设计、资讯、建设、开发、研究和物流等工作的专业院所和公司,如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天津分院、中水北方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津能投资公司等。

4.2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驱动因素

4.2.1

宏观政策创造的巨大国内市场是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7月下发1204号文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这是对中国本土风机产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策。在国家发改委推动下,一系列扶持和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2006年2月,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电网企业应 “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并给发电企业规定了8%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义务。相比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风电更具商业操作性,加之风场有地理条件限制,为完成配额,五大国有发电企业很快开始全国跑马圈地,带动了对风电整机的巨大需求。

4.2.2

区域自然资源要素在推动风电设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观中国风电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大多经历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培育本地骨干或者直接引进整机制造厂商,再进一步围绕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比如江苏本身具备良好的制造业和经济基础,拥有巨大的风力资源,加之由南高齿、南汽轮、十四所、冠亚电源、南瑞继保、江标集团、神龙风力、天能风力等企业形成的产业配套,南航风研中心、十四所、东大电气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攻关提供保障,东南大学、南航等高校设置了发动机专业,为风电产业输出专业人才等一些列优势。2008年10金风科技成功落户江宁科学园,补上了“整机生产”这个关键龙头。同时,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陆续培育了常州新誉、南通安迅能等本省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另外,天津市优越的港口优势在打造风电产业集群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2.3

本土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获得快速成长和区域扩张。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三位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其中华锐风电和东方电气是直接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起家的。华锐风电前期依托大连重工起重集团,2004年购买德国Fuhrlander(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进入风电行业,2006年2月成立华锐风电。市场份额第三的东方电气也是引进成熟技术快速进入风电整机领域,只是其风电业务始终没有单独剥离。比较而言,主要依靠内部技术积累的风电行业传统“老大”金风科技,在面对集中爆发的需求面前,其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能力显得迟缓。依靠引进成熟技术,加上发挥大连重工起重的装备优势,华锐风电于2006年6月成功下线1.5兆瓦风机。整体而言,在巨大地国内市场驱动下,三大风机制造企业都经历了超常规增长,华锐风电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新增装机份额全球第三,金风科技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75.9亿元,新增装机份额全球第五。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带来了快速的区域扩张, 如金风科技在北京、西安、酒泉和南京等地建立风电整机生产基地,东方电气在杭州萧山和天津设置风机设备制造厂。

从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集群的全过程看,政府政策在初期培育市场和创造需求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与Porte,Yamawaki和 Klink的观点是吻合的。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在中国风电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本土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区域扩张加速了产业空间聚集的形成过程。在对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区域集聚形成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5 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结合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区域要素禀赋在产业空间转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面向需求、面向配套的大环境下,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集聚将进行新一轮空间调整。从已成规模的风电产业基地看,其背后都有当地整机厂和配套厂的身影,如黑龙江风电基地哈电集团;湖南湘潭风电基地湘电股份;湖南株洲中国南车;江苏南京金风科技和南京高齿;江苏南京天奇股份;天津泰达东方电气(天津);江苏盐城华锐风电(盐城)等等。整机厂和配套厂靠近需求点能够降低运输、安装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各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积极在风电资源丰富的区域扎根,与此同时,整机厂和配套零部件厂在靠近需求点合资建厂,联手巩固自身优势。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方向是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呈现覆盖整个产业链环节的研发或制造企业群、核心企业和配套加工企业群共存的局面。行业龙头企业应抓住新兴产业空间转移机会,利用地域差异化特征,优化产业链布局,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自觉成为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先行军。

5.2 延长整个产业链提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虽然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但仍然存在广阔的拓展空间,而产业链的延伸也将提供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发展风电产业不仅要满足并网发电的市场需求,还应该开发更广阔的市场。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以外,还应当认识到巨大而富有潜力的民间个人消费市场。繁荣相关的应用产业实质上是延长产业链、拓展新市场。风电设备制造业下一轮延伸产业链,拓展市场空间的重点除积极拓展海上风电市场,还应当关注非并网发电需求,尤其开发出独立系统直接向耗能大户供电。客观上,中国风电超常规的增长速度不可能长期持续,对于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而言,延伸产业链、巩固市场规模、提升盈利空间的重点应当是面向用户实施技术创新,降低风场的运营成本,提升输出电能的并网能力。

5.3 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于区域经济增长和政治绩效的考虑,地方政府的的积极性往往转化为对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大量投资,这样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关联产业和支撑产业之间不匹配,从而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是按照有利于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思路设计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送出线路,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发电企业建设风电场的积极性,但缺乏大规模、远距离配套送电的激励政策。现有政策容易导致地方风电项目审批和区域电网接纳能力不协调。

同时,单纯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并不能根本上解决政策协调性的问题,中央政府即使从整体利益出发,但其对行业发展的判断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先知先觉”,当产业发展过热苗头出现之际,往往刚开始也只能“温和警告”。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上还得依靠市场机制。在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责任不清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大范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只有在新兴产业投资中吸引更多地社会资金和企业家的权益资金,控制银行信贷风险,使投资主体真正承担投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计成本的一哄而上。

5.4 依靠技术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压力日益严峻,技术范式的竞争和标准的不确定使得新兴产业大规模产业化的能力不能等同于技术升级能力。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哄而上、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现象。为此,2009 年9 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工信部2010 年3 月底发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准入门槛。

近年来,国内为数不少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依靠政策支持和技术引进,基本掌握了兆瓦级风机机组制造技术,形成了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崛起也就是近三四年的事,且多数企业重制造、轻创新,重引进、轻吸收,导致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缺失,风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亟待提高设备特别是关键部件的质量。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和实现全球化扩张,必须依靠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国产风电设备。我国风电制造商过于分散,单个厂商产能太小,企业缺乏竞争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风电市场,国内风电企业将开展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兼并重组,进行新一轮的市场整合。通过整合,国内风电企业应掌握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打造强势地位,跻身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R.Geography and trade[M].The MIT press,1991

[2]ECHEVERRI-CARROLL E L,HUNNICUTT L,HANSEN N.Doasymmetric networks help or hinder small firms'ability to export?[J].Regional Studies,1998,32(8):721-733

[3]PORTER M E.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15-34

[4]YAMAWAKI H.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Japan[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2,18(1):121-140

[5]Van K A,LANGEN P D.Cycles in industrial clusters:the case of theship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Northern Netherlands[J].Tijdschrift voor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1,92(4):449-463

[6]朱小斌,林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演化差异———基于浙江绍兴纺织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10):75-86

[7]黄永明,何伟,聂鸣.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5):56-63

[8]赵夫增.全球价值链中落后国家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55-59

[9]胡敏,徐明华,朱康对.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基于对温州打火机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软科学,2007(l):109-112

区域特征分析 第9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情况下, 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与之相适应, 而教育经费的投入等基本情况与教育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旦[1]利用1992-2004年的数据, 研究了我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比较低。并从教育投资总量和教育投资结构等方面详细剖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杨淑媛[1]等也就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教育经费支出学级结构、支出项目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但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教育经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较少。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 本文依据我国六大地理区域十年间各项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 借助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对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的基本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定量描述及其原因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的主要教育经费基本情况。

2、研究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主要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建模预测。

三、结果与分析

1、我国教育经费十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们采用灰色模型分析发现, 我国近十年的教育总经费增长趋势平稳, 可以建立起高精度的GM (1, 1) 模型 (即:

C=0.1303, P=1.0000, 模型精度为1级) 。预测显示未来的年增长率为14.47%, 这其中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34.26%, 其次为学费和杂费为21.61%, 而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不增反降, 增长率为-5.91%, 是各类教育经费中唯一一项不断萎缩的经费指标。

由于教育经费增长是处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之中, 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增多必然会推动我国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我们发现:

(1) 财政收入的增加, 对各项教育经费的影响情况如下 (表1)

可见,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会直接推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 从而推动教育总经费的增长, 而于此同时也影响到了学费和杂费收入水平的增加。

(2) 人口数量的增多, 对各项教育经费的影响情况如下: (表2)

注:该灰色关联度计算采用初值化处理, 分辨率取0.5.

由此可见, 人口数量的增长, 同样迫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必须增加, 并且还会加速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的增长力度。

在教育总经费的组成结构方面, 近十年其构成比例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清晰可看。 (见图1)

我们发现, 作为教育总经费的最大构成部分,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在逐年减少;而“学费和杂费”却一再增加;“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与“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的比重变化恰恰相反, 一升一降;“其他教育经费”比例虽也有所增加, 但变化不大。

2、我国不同区域教育经费构成的现状对比

从总量上看, 教育总经费排名第1的是华东地区, 接下来依次为东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这与各地区财政收入的先后排序完全一致。可见, 各地区的财政情况直接决定了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高低。

各地区在教育总经费的构成上,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最大, 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学费和杂费比重也较为可观。各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如下: (表3)

而在学生自己负担的学费和杂费上, 各地区所占比重为: (表4)

这表明, 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来源必须更多地依靠国家财政投入, 其他各项教育经费来源相对薄弱。而由于居民承受能力的不同,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费和杂费收入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学杂费最高时为2006年达到了24.99%, 而西南地区学杂费最低年份的1998年只有7.62%。

3、我国不同区域教育经费的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解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为各地区各项教育经费十年变化情况做了GM (1, 1) 模型分析, 结果 (以华北地区为例) 如下:

教育总经费:

财政性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和杂费:

其他教育经费:

我们将各地区各项教育经费发展趋势模型与各地区经济、人口发展状况结合对比分析, 得到各地区教育经费未来的详细发展趋势, 见表5

表5显示, 总体上来看, 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整体上处于良好的向上势头。华东地区经济发达, 财政收入发展较快且人口众多, 在六个地区中的教育经费投入处于额度最高状态, 但是发展速度处于中等水平。西北地区是六个区域中经济最落后的, 财政收入发展也一般, 但是人口增长迅速, 其教育投入额度各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 并且发展速度除“其他教育经费”是最快之外, 其他均处于一般水平。西南地区虽然经济一般, 财政收入也一般, 其当前的教育经费投入各指标虽然大多处于额度较低水平, 但其发展速度迅速。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发展最慢, 其教育总经费和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发展也最慢。华南和华北两地区各项指标比较平均。值得注意的是, 在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这项指标, 所有地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而且除华东和东北两地之外, 其它地区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滑落趋势。

四、小结

(1) 研究发现, 未来我国教育经费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将持续保持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增多, 都会直接推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加, 进而推动教育总经费的增长。在教育总经费的构成上, 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最高, 但此比例在逐年减小。其次为学费和杂费的比重较高, 而且比例越来越大。

区域特征分析 第10篇

在中国北方,大风是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的危害性强、发生率频繁;长期以来,大风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4]。大风曾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湖区的危害也较为显著,使湖区运输业、渔业、旅游和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5,6,7]。南四湖因其特殊的地形,大风天气容易发生,危害程度大,人们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8,9,10]。南四湖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山东第一大湖、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道、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因此,深入研究南四湖区域大风天气特征、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加快南四湖旅游业、渔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保障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南四湖区域1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鱼台、梁山、汶上、济宁、兖州、金乡、曲阜、邹城、泗水、嘉祥、微山、滕州、薛城、枣庄、峄城和沛县)1981—2014年,以及沿湖62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2007—2014年逐日10 min最大风速风向、极大风速风向资料。为与《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1]中的规定保持一致,日界统一定为20:00至次日20:00(北京时间,下同),大风日为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 m/s(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记为大风;若某日中有大风出现,一般称该日为大风日;一日中有多次大风记为一个大风日。对于区域来说,大风日数的统计方法为区域中某个站出现,就视为区域出现,分别统计南四湖周边近34年来1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近8年来62个区域自动站的年平均大风日数。

1.2 研究方法

分析南四湖区域内大风气候特征。从时间分布上分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12]统计近34年南四湖区域大风日数随时间变化趋势,分年、年际、季和月进行统计,对大风风速、风向进行分析,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M-K检验)对年大风日数突变情况进行检验,对气候倾向率进行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r|>rα,表明变化趋势是显著的,否则变化趋势不显著。按上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划分四季。从空间分布上分析:对选取的1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大风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同时间序列的1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与62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大风记录进行比较分析,挑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进行分区,统计湖东、湖西大风气候特征,找出南四湖区域不同地理位置大风分布特征及原因。以上分析均包括大风日数、风速和风向,计算风向频率,绘制风玫瑰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风年变化特征

由图1可知,近34年来南四湖区域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4.4 d,并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1.8 d,信度超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减少趋势极显著。从曲线变化上看,峰值出现在1981年,为55 d,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和2013年,均为9 d;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大风日数曲线振荡剧烈,90年代至今曲线变化趋势较为平缓,2005年、2010年有2年小辐上升的波动,说明南四湖区域年大风日数减少趋势分为2个显著特点,即减少剧烈期和平缓期。

分析大风风向特征(图2),南四湖区域大风风向16个方位均有出现,主导风向为偏北,其中频率最高为北西北,占22%,频率最小为东南,占1%。对近34年大风日数变化进行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根据图中UF曲线变化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南四湖区域年大风日数出现明显减少趋势。1989年至今,这种减少趋势都超过了显著性水平α=0.05,90年代以来,这种减少趋势超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南四湖区域大风日数的减少趋势十分显著。

从空间分布上看,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多出现在济宁国家气象观测站,为246 d(表1),占南四湖区域总大风日数的11.1%,其次为枣庄站为214 d,占9.7%,年大风日数最少出现在沛县,为35 d,占1.6%,各站大风日数年平均值都在1 d以上,最多为7.2 d,说明南四湖区域每年均有站次出现大风的可能;最大风速年极值为27.5 m/s,风向为南风(鱼台李阁区域气象观测站记录),出现在2006年4月28日;极大风速年极值为32.7 m/s、风向为北西北(微山国家气象观测站记录),出现在2007年7月11日;以南四湖为中心,在湖西、湖东取同等数量、纬度和与湖面距离基本一致的站点统计其大风特征,近34年湖西(金乡、鱼台、沛县)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66 d,占南四湖区域年平均大风日数的12%,湖东(滕州、微山、峄城)年平均大风日数为481 d,占南四湖区域年平均大风日数的22%,说明湖区东部年平均大风日数多于湖区西部。究其原因,南四湖区域西北—东南走向的狭管地形作用、湖区东部海拔较高,地势的阻挡则是湖东大风多于湖西的主要原因。湖西地区大风主导风向为北西北、北、北东北,频率分别为25%、19%、22%,湖东地区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北西北,频率分别为14%、28%。

比较2007—2014年南四湖区域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大风日数,国家级自动气象站为76 d,占大风日数的50.6%;区域自动气象站出现74 d,占49.3%,其中,有44 d区域自动气象站出现大风记录而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未出现,有30 d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在同一天均出现大风天气记录,说明大风天气的小范围、局地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加密站点观测大风天气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更好地监测和预报小尺度、局地性大风天气系统的出现,可大大减少漏报率。

2.2 大风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

统计近34年南四湖区域风资料,大风主要出现在3—7月,占全年大风天气的65.1%。四季中,春季最多,占大风总天数的40.7%,大风天气在一年12个月中均有可能出现(图3),其中3月最多,为127 d,占大风总天数的15.3%;9月大风天气出现最少,为20 d,占大风总天数的2.4%。分析风向特征(图4),四季中大风主要以偏北方向为主,偏南大风在夏季相对较多。3月以北西北向最多,频率为25%。

3结论与讨论

(1)1981—2014年近34年,南四湖区域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4.4 d,年平均大风日数变化呈极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1.8 d,减少趋势表现为剧烈和平缓2个阶段,减少过程没有发生突变现象;湖区大风风向16个方位均有可能出现,主导风向为偏北,其中频率最高为北西北向,占22%,频率最小为东南,占1%。春季大风天气最多,一年12个月中均有可能出现大风天气,大风主要出现在3—7月,占全年大风天气的65.1%;以3月最多,9月最少,3月最多,风向频率为北西北。

(2)从空间分布上看,济宁站国家级气象站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多(246 d),占南四湖区域年平均大风日数的11.1%,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少出现在江苏沛县(35 d),占1.6%,南四湖区域每年均有站次出现大风的可能。南四湖区域大风受地形影响非常显著,湖区东部较西部更容易发生大风天气,湖东大风以偏西北方向为主,湖西大风以偏北方向为主。

(3)南四湖区域大风天气的小范围、局地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加密站点观测大风天气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更好地监测和预报小尺度、局地性大风天气系统的出现,大大减少漏报率。

参考文献

[1]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92(4):199-202.

[2]黄荣辉,张庆云,阮水根,等.我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灾减灾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22.

[3]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22(3):85-89.

[4]周翠芳,张广平.宁夏北部地区一次大风天气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520-6523.

[5]张祖陆,梁春玲,管延波.南四湖湖泊湿地生态健康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180-184.

[6]鲁孟胜,孔凡顺,庄学厚.山东西南部南四湖流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J].中国地质,2003,30(4):424-427.

[7]宫德文,潘成英,刘传仁,等.南四湖气候初探[J].山东气象,1987,28(4):43-45.

[8]李永果,李莉,朱桂林.近20年山东省南四湖大风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87-15088.

[9]刘威,王瑜.南四湖大风天气的形势特点及其预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281-285.

[10]马进山,宋东,邱继玲.南四湖湖面大风预警系统的应用[J].气象科技,2011,39(1):118-122.

[1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7.

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以沙头为例 第11篇

摘 要:广东南海地名是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而沙头作为南海地名保护较为完整的一个乡镇,研究其地名的区域特征对于南海地名的研究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沙头地名与文化的研究为基础,对沙头地名的区域特征进行归类总结。

关键词:南海 沙头 地名 文化 区域特征

一、南海的历史、地理概况

南海作为千年古县,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废分封、建郡县,南海成了番禺郡属下的一个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南海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大部分也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南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南海地处珠三角腹地,属珠三角冲积平原,西江从西部边境流过,北江干流(东平水道) 斜贯区境,河道纵横交错,北部多低丘及台地,西南部多桑基鱼塘,地名具有明显的水族特征和低地特征。

我们调研小组选择了沙头这一个乡镇地名保护的比较完整的地区作为调研对象,尝试以沙头的地名特征为例去归纳出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二、沙头的历史、地理概况

沙头,在明清时期称“沙头堡”,早在北宋建隆元年至嘉祐年间已有游牧渔民群居在此。沙头位于南海的南部,属北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地由流砂沉积形成,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稍有倾斜,大部分为三角洲基水地,河涌纵横交错,鱼塘密布,是典型的水乡,具有典型的南海西南部地理特征。

西樵山马头岗伸出江中拦截,此处成为聚沙之首,因而得名“沙头”。沙头的发源地在石沙坡,位于西樵山南麓狮脑峰岗之下,坡面平阔,东面有条大山坑,终年水流不歇,东北西方是辽阔的海滩,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渔民居住于此。

三、沙头地名的地理特色

(一)水、石、沙类地名普遍

沙头位于南海的南部,属冲积平原,河道纵横,多桑基鱼塘,水流、泥沙和阻梗作用石质岛礁是沙头地形地貌的典型特征。因此沙头的地名也多与水、石、沙有关。

1.水族地名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之通名分得非常细,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湖、塘、浦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濠、澳、圳、涡、氹、乪等。沙头以河流、小溪、池塘和河涌为主,有一条家喻户晓的“沙头大涌”贯穿沙头中心地带。

在沙头,与“水”有关的村落名有水南乡、夏江村、江尾村、南溪村、南池村、沙溪村。其中“夏江村”名字的产生,是因为该村有一条很宽的沟,冬天一滴水也没有,夏天水源却非常充足,变成大河,便叫此沟为“夏江”,该村也叫“夏江村”,这一地名表明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以及对于自然的敬仰。

涌,也写成“湧”,粤音cung1,是“小河”的另一种表达。“涌”在珠三角地区十分常见,据上世纪统计,广东带“涌”字的地名多达2585个,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在沙头,“涌”字地名有沙涌乡、楼涌村、江头涌村。

2.石字地名

水以动为性,遇石而止;石以守为质,赋水以形。水之动与石之定(古人称“碇”)相互作用,对于岛屿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石的作用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在沙头,事实上也有不少以“石”字命名的地名,例如石岗乡、石井乡、石牌村和石络口村等等。

3.沙字地名

冲积平原的成因是沙在水的冲流中,把泥沙从上游带到下游,因流速不足而堆积沉淀成大面积的沙滩、沙洲。沙头的石井乡,地形沿人字水道积成一条沙垄向南伸展,有“石井沙”之称。北部先有人定居,称为“上沙村”,后来经发展移居向南占地,形成了“下沙村”。

(二)“塱”字地名彰显地域色彩

“塱”是岭南先民创造的反映岭南特定地形地貌的专用方言土字,指冲积平原、水网沼泽地或江、湖边的低洼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广州音字典》等工具书对“塱”的注释为:(塱)lǎng,地名,在广东省。在沙头,也有带“塱”字的地名,例如“塱星村”“塱心村”(现名“罗客村”)。其中“塱星村”因之前“塱”字没有收录在电脑字库,后被改为“朗星村”,至今仍未纠正,“塱”改成“朗”,无疑是对地名文化的破坏。

(三)根据村落轮廓形状或村内景物命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重视地形地貌所构成的图案,以及当地特有的自然,景物是地名形成的重要根据。沙头的“金鸡坑”,由其地势似“金鸡独立”而得名。半边莲村(现名“石络口”),因此地形轮廓像半张莲叶,故而得名。樟坑村、梅屋村的得名原因分别是一条终年水流不断的坑旁长有樟树和村中遍植梅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沙头地名的历史特色

(一)宗祠、庙宇等历史地名多

沙头的历史悠久,注重宗祠庙宇文化的建设,几乎每个村落都会有当地的宗祠或庙宇。宗祠,俗称“祠堂”,不仅是族人设置历代先祖的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氏族集会、议事、立法、判决、执法的地方,故宗祠对于各氏族有着重要意义。在沙头,单是现存的宗祠就多达280个,如著名的崔氏大宗祠、李氏宗祠、何氏宗祠和莫氏宗祠等等。

沙头的庵、寺、庙合计多达27个,至今仍香火鼎盛,祀神尚鬼、烧香拜佛、供奉先祖之风依然盛行,实为壮观。

(二)“约”字地名多

清朝时期,根据我国乡村聚族而居的特点,村下设约,约下设里。约是村与里之间的片区单位名,为保甲制的户籍单位。在沙头北村乡,按照北江水东流为次序,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约村,还有老乡村的上约、中约、南约。

(三)“里”字地名常见

按清朝的保甲制度,有约必有里。沙头村落里面的巷道多以“里”字命名,例如观光里、德兴里、清华里、聚星里、世德里等等,完好地把古代地名特色保存了下来。

五、沙头地名的文化特色

(一)“姓氏+地理通名(或方位名词)”式的村落名endprint

沙头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其形成和发展归功于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徙。有的是为了南下避难,有的是往南谋生,多为一族人占据一地,在此安家落户。因此以人名命地的现象在沙头尤为突出,反映了北人南迁、聚族而居的历史文化。沙头里以“姓氏+地理通名”的村落有苏家村、黄保村(原名“黄婆村”)、林家巷、张家村、颜家坊和胡地村,还有抗日战争时期遭毁灭的郑家村、罗家村、陆家村、叶家村。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虽没正式记入现在的地图上,却为沙头村民约定俗成,田心村、新兴村、先三村、昌大村统称“崔家”,忠义村又称“关家”, 村尾村称“廖家”等等。

(二)以传说中的神灵、动物命名

沙头先民多信奉神灵,并体现在地名文化里。例如沙头的龙胫村,原名龙村,字的读音与粤语的“杏、恨”字相近,意为“龙聚”。再如“鹤嘴地”,此处冯氏族人以鹤为吉祥物,认为鹤是神仙的化身,故把村落命名为“鹤嘴地”。此外,腾龙里、接龙里、聚龙里、汇龙里等图腾地名都表达了沙头先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神灵的尊崇及敬仰。

(三)宗族色彩浓厚

在沙头的老村乡,以老氏族人居住为主。起初老氏族人分布在老村乡的西部,经过繁衍后代,第六代老氏族人分宗,迁居到老村乡的东部定居。为了区别宗家与分家,老氏族人便把西部村落称为“大老村”,把东部村落命名为“细老村”(后改名为“世老村”)。在粤语方言中,“大老”指在家中的长子,“细老”指在家中排行第二及第二之后,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和方言色彩。

六、沙头地名的语言特色

(一)地方用字不避俗

表示不同村落的名字,多用数字来区别,例如上文提到的一、二、三、四约村。表达方位、方向的词语也多使用东、南、西、北、上、下、头、尾、心、里等词语,带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二)多用表达吉祥寓意的词语

地名文化也反映着当地人民的共同愿望,古代的沙头作为南部蛮夷之地的一个小镇,烧杀抢掠多发,和平安定成为百姓共同的愿望,因此地名多含寓意吉祥的词语。例如安宁里、聚福巷、人和里、永昌里。

七、结语

虽然未能调研南海全部的地区,但我们在沙头的地名中能管中窥豹,从中归纳一下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从我们的调研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南海的自然地名反映在街道、自然村和行政区之中,并与地貌相符,说明地名普遍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受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较大;其次,南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反映在南海的街道和村落名称之中,由于街道之间密集且地名不尽相同,说明地名中蕴含着较多的人文内涵;最后,由于粤语历史悠久古老,保存完整,受当地方言影响的地名很好地体现着当地底层土著文化和粤化特征。

(本文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号:1184712001)

参考文献:

[1]文际平.“朗”还是“塱”——也谈地名岂能随意用字[J].地名考释,2011,(10).

[2]周日安.南海地名指示系统方案——南海地名指示系统课题调研报告[R].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南海地名课题组,2011.

[3]邓尧新.沙头史话[Z].南海诗社,2011.

乡镇经济运行的区域化及其特征分析 第12篇

一、乡镇经济运行的区域化

从定义上来讲, 乡镇经济的运行区域化是指在某一行政管辖范围内, 乡镇作为一个独立性的空间活动范围而存在, 其经济运行情况与其它区域相对独立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乡镇经济实现区域化运行的主要特征如下:

1.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乡镇经济区域化的最显著特征。乡镇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区域化运行, 便要求其对当地已有资源加以利用, 包括自然与社会资源等, 这一发展要求决定了乡镇经济的区域化运行方式对当地的外部环境条件有较强依赖。

2.经济运行模式的相对独立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镇地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直接促使其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并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分工。同时, 乡镇经济还立足于当地的主导产业基础, 兴起了相关的特色产业经济, 其发展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经济, 赋予了乡镇经济以一定程度的独立生存能力。

3.一致性

受到不同地域条件的影响, 不同乡镇地域的经济运行情况各不相同, 其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同一地域内的乡镇经济则会供应类型相同的公共产品, 并处于相同的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以及土地开发政策下。

乡镇是我国最小的行政单位, 地域性很显著, 这为乡镇经济的运行区域化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分析乡镇经济区域化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也出现了工业部门, 促进了乡镇经济结构的变革, 也增强了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乡镇经济凭借地方的资源优势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⑵对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形成, 还缩小了乡镇之间的区域差异, 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区域化, 凸显了乡镇经济的相对独立性。现在大部分的乡镇都采取了“资源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 平原地区的乡镇发展粮食作物, 山区的乡镇发展经济林木和果实, 水乡城镇发展渔业, 矿产丰富的乡镇发展采矿业和冶金业。乡镇之间的自然资源差异和地域差异, 不仅促使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摸索最佳的经济发展体制;还有利于乡镇企业清楚认识自身, 并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前提下, 结合所处整体经济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筹划, 为乡镇经济的区域化发展提供动力。

⑶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乡镇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虽然是在农村, 但是各地政阿府仍然要遵循分级管理的体制, 实行一种相对独立的财政。乡镇政府需要承担起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支农支出和各项事业费用的支出。乡镇府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决策结构和管理机构。乡镇政府可以独立制定经济发展政策, 并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 以便对当地的经济活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以便更好地对管辖地域与其他乡镇间的经济关系加以协调。从政治层面看, 乡镇经济具有了区别其他地域的政策差异。

二、乡镇经济区域运行的基本特征

乡镇经济的区域化运行呈现出以下特征:

1.农业的主体性

乡镇是我国最古老的行政单位,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非农业, 比如工业和服务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乡镇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势。因为, 一方面, 因为农业从业人员在乡镇企业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 农村工业重点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所以农村工业化依然要依靠农业。

2.由于受到地域范围限制, 乡镇经济在发展所需物资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技术比较落后, 工业行业相对更为单一, 在乡镇经济中无法培育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加上乡镇政府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都缺乏, 导致乡镇工业大多数的农产品都是简单加工, 产品的技术含量非常低。

3.资源供应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资源供求是相对于乡镇经济发展的目标来说的, 严重缺乏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这个“缺口”指的是实现乡镇经济发展目标的各种资源力量和乡镇经济本身的资源力量之间的差额, 如果差额比较大, 那么资源供应就会严重不足。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 这种资源的供应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不足、财政补贴不足和技术含量不高。

其中, 资金缺口主要表现为乡镇经济运行中缺乏资金,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乡镇的地域狭小。经济实力和综合能力有限, 提供给社会的总体资本也很小。二、乡镇经济中, 农业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农业的收益很低, 劳动生产率也很低, 所以农业带来的收益也就很少。对于大部分的乡镇来说, 乡镇企业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 设备少, 资金短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快就会被淘汰。三、乡镇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融资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乡镇经济的区域化运行主要表现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经济运行模式的相对独立、一致性三方面。乡镇经济区域运行的基本特征为:农业的主体性, 乡镇经济中, 工业部门和行业比较单一和初级, 资源供应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乡镇经济运行出现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镇政府管理活动的增强。这里主要分析了乡镇经济运行的区域化现象及其原因, 并分析了运行特征。提出了乡镇经济区域运行的有效条件和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经济,区域化,运行特征

参考文献

[1]戴宾.乡镇经济运行的区域化及其特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1) :68-72.

[2]农业部乡镇企业局.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1) :4-6.

区域特征分析范文

区域特征分析范文(精选12篇)区域特征分析 第1篇在一个地区, 由于地壳的运动, 沉积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形成一系列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