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干燥胶树脂。

一、净制:拣净杂质。

二、炮炙

1.醋制:取净没药,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每没药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取净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

3.香附制:取没药拣净杂质,打碎成小颗粒或粗粉末。加入香附60%研成粉,先将香附粉放在锅内用文武火炒热后,又放入没药拌炒,炒至浓烟上升,呈灰褐色,发泡松脆,取出,晾凉。

4.麸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虚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没药1kg,用麸皮0.5kg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灯心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加入灯心同炒,至油被灯心吸尽,没药膨胀呈球状为度,取出簸去灯心,放凉。每没药1kg,用灯心30kg。

6.煨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没药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没药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7.煮制:取没药,加水浸1日,连同水倒入锅内,煮至溶化,滤

临床应用没药时,由于炮制不过性,患者服后有恶心、呕吐反应。用狗试验证明,狗吃生没药7分钟即吐,服制没药安然无事。事实说明,内服没药不炮制或炮制不过性,服后都有副作用反应。

乳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橄榄科卡氏乳香树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或鲍达乳香树 Boswelia bhaw dajiana Birdw.及野乳香树 Boswellia neglectaM.Moore皮部渗出的干燥胶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1.醋制 取净乳香,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每乳香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

(1)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2)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显油亮光泽,取出放凉(《规范》)。

3.茯苓制 取乳香拣净杂质,成块的捣碎成粒状。加半量的茯苓粉,先将茯苓粉放入锅内用文武火炒热,然后放入乳香迅速用锅铲铲到锅底压碎拌炒,防止粘结成块,炒至浓烟上升乳香发泡成珠,现紫黄色,取出摊开,放冷(《云南》)。

4.麸制 取净乳香,大者剪成小块,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胀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乳香1kg,用麸皮0.5kg(《河南》)。

5.煨制 取净乳香,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乳香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乳香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6.煮制 取乳香加水烊化,滤去木屑、沙石,用文火煮至滴水成珠而下沉(《江苏》)。

7.灯心草制 取净乳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烊化,加入灯心草拌炒至质酥松,取出,簸去灯心革。用时敲碎。每乳香100kg,用灯心草6.25kg(《上海》)。

8.酒制 取乳香块加白酒淋润4小时,至酒被吸尽,用微火烘2昼夜,至油透在纸上,质脆,不粘手为度,再研细即可。每乳香块1kg,白酒60g(《集成》)。 【现代研究】

1.比较了清炒、灯心草制及水制三种制乳香的挥发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制乳香含油量最高,清炒次之,灯心草制者最少。建议采用灯心草制法。含杂质较多或大量生产时,可将水制与清炒结合进行(陈振飞等:中成药研究,(6):20,1982)。

2.对比了炒制乳香和水火制乳香的挥发油含量、树脂化学反应及镇痛作用。按照乳香中树脂是其活血镇痛的主要物质,建议采用水蒸汽蒸馏去油,直接分离树脂的水火炮制方法,既符合中医传统用药要求,又有利于生产(钱百炎:中成药研究,(12):15,1982)。

3、比较研究了清炒、水煮、灯心草制、夹层水煮、夹层浓缩法炮制乳香的质量和收获率。结果表明,夹层水煮法的成品收获率最高,即为91%,夹层浓缩法的成品收获率最低,即为54.2%。故建议采用夹层水煮法炮制乳香(袁坤祥:中药通报,(1):23,1983)。

4.比较了清炒乳香和煮制乳香两种炮制品的药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乳香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为挥发油。乳香炮制前后均无催吐作用。认为乳香炮制过程中,大量挥发油逸散是浪费,故可直接应用生乳香,或提取挥发油应用(沈道修等:中成药研究,(7):12,1983)。

5.对比了生乳香和水炙、水炒、醋炒、麸炒、清炒制品中的挥发油含量。结果表明,水制乳香的挥发油,由生品含量的2%,减少至0.3%。此法速度快,经济实用。临床观察,未出现不良及副作用,且功效增加(孙向红:中草药,(6):7,1985)。

6.对乳香的炮制,有人主张生用或用其挥发油。历史上不论配方或作丸散均用制品,实验证明乳香树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与中医临床对乳香用作活血镇痛等疗效是一致的,在伤科使用配合其它药物作为活血化瘀来处理;在丸散“牛黄醒消丸”中用的乳香也是制乳香,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如果仅认为止痛的机理在于生用或挥发油的作用,是不够确切的(劳药功:中药通报,(10),19,1985)。

7.对乳香的烤箱烘制法与人工炒制法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认为,可改为将乳香平铺搪瓷盘内,或在搪瓷盘内平铺等量灯心草后,再铺上乳香,置烤箱中,150度恒温3分钟,翻动药材。醋炙或水炙,可在翻动时,喷洒配好的醋液或适当水,翻动均匀,再烘烤至适度。该法较传统制法省工省时,减少污染及损耗,可控制温度和时间,能保证质量。没药炮制亦可应用此法(罗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1):24,1985)。

松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马尾松Pinus masscnlana Lamb.或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置铜勺中用文火加热熔化,除去木屑等杂质后倒入水中,俟凉后取出,干燥即得(《药典63》)。

二、切制 大块砸碎,整块掺匀(《河北》)。

三、炮炙

1.葱制 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即得。每松香100kg,用葱10kg(《药典63》)。

2.炒制 取原药材,加热熔化后,取出澄清部分,放冷,用微火炒后研细(《集成》)。

虻虫的炮制方法

1. 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除去足翅。 2. 炮炙:

1.炒制:取净虻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取出放凉。

2.米制:取净虻虫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深黄色为度。取出,去米,放凉。每虻虫100kg,用米20kg。

3.酒制:取虻虫,用酒洗净,焙干。

芦荟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 Aloe vera L.、好望角芦苦Aloe ferox Mill.及斑纹芦荟Aloe L.var chinensisis(Haw.)Berger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切制 用时捣碎(《药典77》)。

三、炮炙 炒制 取芦荟块用微火炒至焦黑色(《集成》)。

干脂类的炮制方法

【来源】

炮炙

1.煅制

取擦净的干漆,砸成小块,置锻锅内至锅容量的三分之一,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银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划成小块即得(《药典63》)。

2.炒制

(1)取干漆块用微火炒焦为度(《集成》)。

(2)取净干漆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烟尽为度,取出放凉(《山东》)。

3.制炭

(1)取干漆,放于火上烧枯后取出,冷后收藏(《湖南》)。

(2)取净干漆块,用明煅法加盖煅至烟尽(《四川》)。

苏合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 Liquidambar orientallsMill.分泌的树脂。

【炮制方法】

净制 取原药材,滤去杂质(《规范》)。

藤黄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藤黄科植物藤黄 Garcinia morella Desv.的胶质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打成小块或研成细粉(《规范》)。

三、炮炙

1.豆腐制

(1)取豆腐1块置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放入藤黄,再用豆腐盖严,置笼内,蒸至藤黄熔化,取出放凉,待凝固后,取出藤黄,晾干。每藤黄100kg,用豆腐400-500kg(《规范》)。

(2)在铜或铝锅内先将豆腐块铺1层,再将藤黄打成小块,放在上面,然后用豆腐块铺1层,盖上,将其放在大锅内隔水炖透,取出,放冷,剥去豆腐,研成细粉(《辽宁》)。

2.羊血制 先将鲜羊血置锅内,加水煮1-2小时,捞出羊血块,加入净藤黄块,再煮5-6小时,倒出藤黄液,晾干。每藤黄500kg,用鲜羊血250kg(《上海》)。

3.荷叶制

(1)取藤黄小块30-60g,用双层湿润的净荷叶包裹,用线扎紧,留出线头,放入装有豆腐的瓦罐内,将线头固定在瓦罐上,不使荷叶包翻动,煮2小时,取出,冷后去掉荷叶,晾干。每藤黄31.25g,用豆腐125g(《湖北》)。

(2)取荷叶加10倍量水煎1小时,捞去荷叶,加入净藤黄煮至烊化,并继续浓缩至稠膏状,取出,凉透,使其凝固。打碎。每藤黄100kg,用荷叶50kg(《江苏》)。

血竭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I.果实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灰尘(《规范》)。

二、切制 敲成小块,或研成细粉(《规范》)。

败酱草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a(Thunb.)Juss.的干燥全草。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切制 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药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败酱草用木柴缓火炒至黑色,微洒水,晒干(《集成》)。

半边莲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Thunb.的干燥全草。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鲜半边莲,用时洗净(《湖北》)。

二、切制 洗净,切段,晒干(《药典85》)。

苎麻根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荨麻科植苎麻 Boehmeria nivea (L.) Gaud.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药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净苎麻根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洒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规范》)。

枫香脂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Hance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葱制 用葱加水煎汁,去渣,将净枫香脂投入葱汁中,煮至烊化,趁热倒入冷水中,待凝结后取出,晾干,研细。研时用力不可过大,以免粘底。每枫香脂10kg,用葱1kg(《上海》)。

安息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酒制 取安息香加酒与水煮4-5小时至成粉膏状,或煮至沉于底部凝成块时,取出晒干。每安息香30g,用黄酒15g(《集成》)。

阿魏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阜康阿魏 Ferula fukanensis K.M.Shen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药典63》)。取原药材,加水熔化后,滤去杂质及残渣即可(《集成》)。

二、切制 剁成小块(《药典63》)。捣碎或研细(《集成》)。

三、炮炙

炒制 取阿魏炒净烟,至灰黑色存性(《集成》)。

猪苓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药典85》)

天竺黄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 Sch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茎竿内的干燥分泌液。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过筛去灰屑即得(《药典63》)。

二、切制 用时捣碎(《内蒙》)。

“樟树帮”中药传统炮制特色

自古以来,江西就因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樟树帮”、“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而享誉全国。“樟树帮”和“建昌帮”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其炮制加工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

樟帮药业始于东汉时期,药祖葛玄在樟树阁皂山洗药炼丹,守药行医,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后经南宋著名药师侯逢丙来樟树设药加工,开店经营,奠定了樟帮药业的基础,至明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樟帮药业发展体系,该过程前后历时达1800多年。樟树中药炮制,不论炒、浸、泡、炙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独树一帜,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樟树药帮的先贤通过千百年的努力,争得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成为海内外药界同仁认可的中国药都。

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别具一格

1.“樟帮”特制的炮制工具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在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主要工具有: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压板和硫磺药柜等。尤有片刀、铡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

2.饮片工艺独具风格

樟树饮片继承了传统工艺,选料上乘,切制精良。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子切206片(腰子片)”的说法。其刀工独具一格,片型美观,厚薄适中,反映了樟树药帮的制作工艺特色。

3.炮制辅料质量要求严格

“樟树帮”辅料非常讲究,其固体辅料有糙米、蜜麦麸、白矾、豆腐、灶心土、滑石粉、油砂、红糖及其它药物等。液体辅料有酒、醋、盐水、姜汁、蜜汁、甘草汁、皂角汁、米泔水、米汤、山羊血、猪心血、鳖血、胆汁、羊脂油等。尤能发挥土特产优势,如酒制,“樟树帮”都选用当地名酒。酒炒以糯米甜酒为主,酒洗以白酒为主,酒蒸用封缸酒;醋制用陈年米醋;蜜炙用橙花蜜汁;米炒用糙米;土炒用灶心土等。历来反映“樟树中药炮制,辅料讲究地道,归经如择,用量适度,疗效增强。”

4.遵术效法独创风格

樟树药工对中药炮制素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训。千百年来,体现了《雷公》之“十七法”和《蒙筌》之“三纲”、“九法”。在长期的继承实践中将古人之经验,各派之成就,按药物性能与临床结合,独创自己的一派风格,坚持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经典方法,做到药为医用、药为病用之旨。

樟树中药饮片切制特点

1.润药

樟树饮片外形美观,与润药关系极为密切,润药得当,既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损耗。“樟帮”流传“七分润工,三分切工”、“润药的师傅,切药的徒弟”之说。有歌曰:“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含水匀一致,条坚者可微弯曲,块状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刺无硬心,太硬伤刀又费力,太软质次片不佳。

2.洗药

“樟帮”药工洗药非常重视季节气候(称为“洗药四季水”)和药材质地等因素,灵活掌握。夏秋气温高,入水洗的时间宜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可长。质硬药材水洗应长,并可兼达软化目的;松软的药材水洗宜短,荆芥、薄荷等芳香药物应随洗随捞,称为“抢水洗”。

3.切片

樟树饮片依照药性及临床,分为圆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丝条片、段筒、骰子、劈片、刨片、捣碎、粉末等。各种片形各有特色,贵在适中。目的是易煎出药效,便于炮制,称量准确,气味相得。

4.饮片干燥

樟树饮片,传统要求保持形、色、气、味俱全。樟树药工把所有的药物归宗,分八类干燥法编成歌诀:“粘性、芳香、粉质、油质、色泽与根须、根皮、草叶干燥法,各有千秋勿乱为。一曰粘性类药如天冬,潮片极易粘,文火干不透,原汁仍外渗,武火最适中。二曰芳香类药举薄荷,高温香气散,阴干最适宜,防霉防变黑,香浓药汁高。三曰粉性类药如山药,湿片易霉馊,随切随摊晒,若焙用文火,严防气色变。四曰油质类药举当归,火旺油溢出,色黄显焦干,天晴日晒好,阴雨文火烘。五曰色泽类药分黄白,例举黄芪与桔梗,桔梗日晒白上白,芪焙味香色金黄,白晒黄焙要记牢。六曰根须类药如白薇,片短水足易成团,空气不通防霉变,随切随摊勤翻晒,阴雨旺火防燃烧。七曰根皮药如黄柏,潮片易摊多翻晒,不易霉变忌麻痹,多摊多晾可烘晒,夏令谨防颜色变。八曰草叶类药举泽兰,润后水多易粘结,薄摊晾晒要勤翻,阴雨薄烘用文火,草叶易燃人莫离。八类干燥都说过,饮片干燥莫放松。”

樟树中药饮片炮制的特点

樟树中药炮制在长期实践中,注重“三个结合”,即技术、工艺结合;技术、工艺与药性结合;技术、工艺与临床应用结合。在药性和用药归经上,应用“三个”不同,即用不同辅料和方法,不同之炮制程度,达到不同临床应用的要求。其特点颇多:

1.逢子必炒

樟树饮片炮制,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之说。逢子必炒,得其香气,炒至裂口,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药效。

2.炒黄的药黄而不焦

樟树有炒黄的药黄而不焦而香气回溢的特点。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及药物特性。炒黄用小火或中火进行,不断翻动,至药物呈黄色或比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为度。

3.火炮的药松泡酥脆 火炮的技术上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否则不及或不达,太过焦而无性。樟树经验,火炮之药,外焦起泡,内黄空松,功效俱到。

4.火煅之药酥而不坚

煅制在樟树广泛用于矿物或某些动物类药物,如贝壳类和血余等。使之经高温,除杂质,变性状,质地疏松,利于粉碎煎汁,也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强疗效。火煅的方法根据药物硬度及性质而异,“樟帮”将煅法归纳为“坚者煅淬,较坚明煅,轻者飞煅,得其酥脆 ,留其药性”。

还有炒炭之药焦而存性;酒洗、酒炙、酒蒸;甘草、皂角浸渍而解毒;滋补药重蒸闷;藤黄山羊血制而去毒;鳖血炒柴胡;童便浸马钱子;七制、九制香附等。这些炮制方法都是樟树中药炮制的特色。

马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 LIoyd的干燥子实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剪成小块(《药典85》)。

马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 LIoyd的干燥子实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剪成小块(《药典85》)。

雷丸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 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 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药典85》)。润软,切极薄片,晒干(《上海》)。

三、炮炙

1.醋制 取雷丸加醋煮透,至内心金黄色为度,切片晒干。每雷丸100kg,用白醋5kg(《集成》)。

2.甘草制 取雷丸加水浸1-2昼夜,再加水淋1次,晾至7-8成干,加甘草水(先加水煮1小时至药汁达1kg左右为度,去渣)浸泡24小时至透,稍晾,切4.5mm厚的片,晒干或用微火烘干。每雷丸1kg,用甘草60g,水1.5g(《集成》)。

昆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海带科植物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昂布 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叶状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漂净(《药典85》)。

二、切制 漂净,稍晾,切宽丝,晒干(《药典85》)。

海藻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m.) C.Ag.或羊栖菜 Sargassum fusiforme(Harv.) Setch.的干燥藻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漂净(《规范》)。

二、切制 洗净,稍晾,切段,晒干(《药典85》)。

海金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干燥成熟孢子。 【炮制方法】

一、净制 簸净杂质(《药典63》)。

二、炮炙 煨制 布包煨(《云南》)。

茯苓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茯苓个,浸泡,洗净(《药典85》)。茯苓皮,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药典85》)。

三、炮制

1.朱砂制 取切好的茯苓,置盆内喷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并随时翻动,至外面挂匀朱砂为度,取出,晾干即得。每茯苓10kg,用朱砂180g(《药典63》)。

2.土制 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甘肃》)。

3.米汤制 取茯苓去皮,加米汤浸1夜,蒸热,趁热切3mm厚的片,晒干(《集成》)。

4.明矾米汤制 取茯苓去皮,加明矾热米汤溶液浸6-8小时,洗净,焖1-2天,蒸1小时,趁热切1.5-3cm厚的片,晾干。每茯苓100kg,用明矾0.25kg,热米汤适量(《集成》)。

西瓜霜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 Citrulluis vulgaris Schrad.的成熟果实与芒硝经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

【炮制方法】

炮炙 制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顶盖,挖去瓜瓤及种子,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插牢,放入瓦盆内,盖好,置阴凉通风处,待析出白霜时,随时刷下,直至无白霜析出为度(《规范》)。

【现代研究】

1.西瓜霜一药,最初见于顾世澄《疡医大成》第17卷中,其制法与一般同,即大西瓜1个,朴硝5kg,萝卜1.5-2kg,收获西瓜霜约180-360g,掺入冰片,适用于急性咽喉炎,悬垂垂过长,急性扁桃腺炎等症(干祖望:新中医药,(6):44,1956)。

2.介绍一位有30余年经验的中药技师熊君的制备方法;

(1)朴硝3-5kg,置于洁净不漏水的砂缸内,夏秋时将吃下的西瓜皮扔入,愈多愈好,投入的西瓜皮会融化,并不发臭。

(2)西瓜1个,不用水洗,悬于通风处,防其腐坏不堪应用,可预备2-3个,忌猫踏(易沙),不能与糯米接近(易烂)。

至霜降后,将西瓜皮融化的朴硝液,用粗夏布过滤,然后再加白萝卜0.5-1kg切薄片,文火煮数沸,至萝卜将全部融化时,取出,再过滤1次,将粗渣捏细,入冷开水重滤1次;最后将此液置净缸内,投入若干约尺许长的稻草秆,露天过一宿,翌晨,将有好钉头样的结晶取下。而后将准备好的西瓜,在茶部切如盖状,去其子瓤,装入以上制就的朴硝,盖好,用棉线网络好,挂户外阴凉避风处,隔三四日,外面有粉状附着物,以鹅羽扫下,每3-4日扫1次,遇雨天收藏家中。至瓜皮干瘪时,即停止扫取;里面剩余的,全部取出,亦可应用(孟景春:上海中医药杂志,(6):35,1958)。

3.天然硝酸钾、天然硫酸钠,热水溶解,过滤,滤液加萝卜丝20%(W/W),煮沸30分钟,过滤,滤液加西瓜40%(w/w),(洗净,打碎,去子)煮沸,再过滤;滤液加活性炭1%(w/w),再煮沸,再过滤,(布氏滤器,滑石粉助滤),滤液,经垂熔滤器滤过至澄明,减压蒸发浓缩,放冷析晶,分离结晶,风化(干燥,脱去结晶水),接处方规定量加入冰片,套研均匀,过100-110目筛,检验,包装。此法质量稳定,生产周期短,每批生产历时6天左右,为传统制法的1/10,产量提高数十倍,适宜工业化生产(陆泽俭:中成药研究,(1):27,1978)。 六神曲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四川》)。

二、炮炙

1.炒制 取六神曲,切成小块,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取出,放凉(《药典85》)。

2.麸制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待起烟时,随即倒入六神曲块,拌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六神曲100kg,用麸皮10kg(《规范》)。

3.制炭 取神曲块,炒至外焦黑内焦黄为度(《集成》)。

【现代研究】

1.比较了炒黄和炒焦神曲的不同浸取方法,即粉末与块粒,温浸与煎煮,对神曲等分解淀粉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神曲消化淀粉效价,经炒黄后有不同程度保存,即炒黄后为生品的60%,炒焦后消化淀粉效价基本消失(陈廉等:南京药学院学报,(8):41,1962)。

2.检测了目前国内神曲和建曲等药曲中消化酶的含存情况。认为可用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指标,衡量神曲等药曲的内在质量及判断制备工艺的合理性(黄国能:中成药研究,(5):18,1981)。

3.采用单一菌种和以麦茨代替面粉,作为神曲的发酵营养源。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效果好,可降低成本,缩短发酵周期,消化酶含量也较高。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发酵过程中可避免杂菌。经临床验证,具有与天然发酵品同等疗效(本刊通讯员:中草药,(12):13,1984)。

紫梢花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淡水海绵科动物脆弱针骨淡水海绵Spongillafragilis Leidy的干燥群体。

【炮制方法】

净制 拣去杂质,洗净泥沙,晒干即得(《药典63》)。除去杂质及灰屑(《天津》)。

紫河车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健康人的干燥胎盘。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灰屑(《药典85》)。

二、切制 砸成小块(《药典85》)。

三、炮炙

1.花椒、酒制 取新鲜的紫河车,横直剖开血管,用水反复洗漂干净,另取花椒置布袋中加水煎汤,去渣,加入净紫河车,煮2-3分钟,及时捞出,滤净水,放入黄酒盆内拌匀,置笼屉中蒸透,取出,烘干即得。每紫河车100个,用花椒120g,黄酒1.5kg(《药典63》)。

2.滑粉石制 先将滑石粉炒热加入紫河车,稍烫后研细(《集成》)。

3.土制 用细黄士炒至黄红色发配,放冷研细(《集成》)。

紫草茸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 Laccifer lacca Kerr.所分泌的胶质。

【炮制方法】

净制 除去枝梗及杂质(《药典77》)。

白术炮制不同功效也有别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脾、胃经。味苦、甘而性温。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正如《医学启源》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药性赋》记载白术“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

白术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病症。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满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表虚自汗可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胎气不安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利尿、抑制子宫收缩、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与白术健脾益气作用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湿利水功效与利尿作用有关;而安胎功效与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有关。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入煎剂常用量6~12克。

白术的炮制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别。临床常用的白术炮制方法有:1.生白术,即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生白术长于健脾、通便。生白术用于通便时,入煎剂可用到每天30克,常与枳实同用。2.炒白术,又名炙白术,先将一份麸皮撒于热锅内,等有烟冒出时,再将十份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炒白术善于燥湿。3.焦白术,又名焦术、白术炭,即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焦白术以温化寒湿,收敛止泻为优。4.土炒白术:取一份灶心土(伏龙肝)研为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五份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土炒白术以健脾和胃、止泻止呕为著。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常识:中药的用量与炮制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

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克),干姜为辅(2克~5克)。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克),附子为辅(4克~6克),余可类推。

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克)。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

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服药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

服药时间

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注意服药后调护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药;中药炮制;教学改革

项目基金:本论文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药学”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

【分类号】R-4;G642.4

炮制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制药技术。传统的炮制技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需要不断的继承、发扬。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传统制药技术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炮制方法。实验教学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1】。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炮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能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

本文通过对比中药与民族药炮制特点并对民族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实验改革发展思路,以期提高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中药炮制学人才奠定基础。

1中药、民族药的理论与炮制异同

中医药和各民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断交流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过程。客观上讲,中医药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民族药物中,以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藏蒙苗傣等,其药学理论与中药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傣药“四气八味”、“五性”及“入塔”理论与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颇为相似;苗药的“母药论”提出的“母药”指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3】,与中药的“君药”之意相近。民族医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民族药理论依据与中药也有所差异,如瑶药的“颜色功能”理论认为药物颜色有红、白、黄、黑4种,红色药走血分,有补血、破血、生肌作用,黄色药走皮肉,有清热解毒、杀虫、除风作用,白色药走气分,有补气、行气、消气解毒作用,黑色药走骨髓,有滋肾、补胃、利水、消积、除寒利湿作用【4】。

炮制对于有毒药或矿物药的减毒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药炮制中,一般以修、火、水、水火共制等方法为代表;同时于临床应用有明确的禁忌,如十九畏、十八反、北京同仁堂的对联炮制“虽难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便是对中药使用严格的生动表述。而民族药炮制各具特色,不同民族传承的炮制方法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相承接,如蒙药炮制多用牛奶、羊奶制;藏医炮制矿物药多用煅、煨法;土家族苗族医炮制有毒药物多用童便制,壮药鲜品多用时炮制等[5]。

2炮制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炮制专业术语表达的影响

有人把《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比喻成一本“菜谱”,认为只要照着原有的操作一步一步来就可以炮制出合格的饮片,但真正操作起来会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6]。而如何正规、准确及科学的进行实验操作,教与学两方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某些中药炮制方法的术语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性差。就像菜谱中有“加盐少许”这样的操作,加“少许”究竟是加多少呢?中药炮制的有些术语也是这样。比如“炒法”作为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的炮制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炮制过程中的“火力”和“火候”。中药炮制“火力”系指中药加工炮制时火的大小,涉及武火、中火、文火(温度高低、升温快慢等)。而早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以及科學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对“火力”精准的进行控制和表述,对炮制“火力”的分类与参数的表述凭经验而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意识性。

2.2 实验室的条件的影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中药炮制实验室条件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如原加热设备主要为煤炉、煤油炉等,现多改用电炉、天然气炉等;同时改进了通风装置,从而使炮制实验室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炮制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均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导致了学生对工业化大生产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缺乏直观的认识。例如与饮片厂的炮制生产设备相比,学校一般难以将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设备购置齐全,因此实验室的炮制操作与饮片生产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造成实验过程与工厂大生产过程脱节[7]。不利于其毕业后在饮片厂开展工作。

2.3 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在高校中药炮制学的大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课时相差很大,少的仅54学时,多的达108学时,由于某种原因总课时相差大,为了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只有减少实验课时,有的实验课时仅有18学时[7]。实验课时比重小而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从成绩考核来看,理论课考试所占分值比例较大,实验考核又没有客观的评分标准,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对实验有所轻视的现象。

2.4 实验教师的影响

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边演示边讲解炮制方法的操作、注意事项、成品要求、“火力”、“火候”等,大多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描述和表达,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教师对炮制的掌握不同,在实际教学当中难免造成偏颇。

2.5 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及各地用药习惯的差异,使某些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一药多法”、“各地各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为炮制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3改革措施

3.1适当调整实验内容

对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实验安排上以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为主,如炒法、炙法、蒸煮法等,选择具代表性的药物,如:王不留行、麻黄、阿胶、鳖甲、地黄等,在有限的药物中体现传统炮制技术的特点,同时也要开展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实验课程。通过传统炮制实验可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使得这部分内容约占实验课总学时50%的课时。

3.2 注重思维方法教育,培养严谨和创新的态度

我院药学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创新”。主要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既掌握本专业要求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民族医药特长,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高级人才。因此,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只有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说服性。在实验室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敢于有自己的理解及解决思路及解决手段。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步实验的现象并及时记录,强调记录的“原始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结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环境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试验操作技能,启迪其科学思维及创新意识。

3.3 重视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老师给出的实验题目及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图书馆和校园网资源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总结归纳,将其运用于实验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及帮助下完善及改进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不必过分强调学生必须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对设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充分、具体、科学的分析。开放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改变了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8]。如:何首乌的设计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首乌炮制前后蒽醌的含量变化,虽然这种方法准确度不高,可行性差,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和加深,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设计实验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还有的学生查阅了许多何首乌的相关资料,仅卵磷脂的测定方法就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路,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础。

4小结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作为中药炮制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通过验证来补充理论,而是應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性。通过对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主观意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重复,打破了其对学生的束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是理论学习的综合运用的综合运用【9】,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地实用型中医药专业人才。同时应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及特色,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实验,如蒙药、藏药等,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人才,为少数民族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7:1-3

[2] 田华咏,瞿显友,熊鹏辉.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

[3] 蔡翠芳,裴慧荣,赵建英.中药炮制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 2320-2321.

[4] 蒋孟良.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21-23.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2.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2.1中药净制与疗效

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2.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2.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

2.5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3.炮制与药性的关系

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

三、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 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

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2.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

5.增强药物的疗效

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紫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

6.矫味矫臭,以利服用

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气异味的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为了便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相应的炮制方法来去掉其不良的气味,如用酒制乌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为去掉其腥味或异味。

7.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 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七、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 (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 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 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 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 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 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

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 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 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

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 (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

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 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 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 ⑧河砂。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

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 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 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 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 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 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

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

飞:指“研飞”或“水飞”。 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 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

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 (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 (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九、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哪几方面关系较为密切。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始产生的;

(2)火的应用、加工处理药物,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

(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补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 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 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 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 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 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

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 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 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 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 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 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 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 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 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 (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 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 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 (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 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 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 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

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

(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 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 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 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 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 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 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 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 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 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 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 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 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 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 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 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 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 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

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十一、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 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十

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 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

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 (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 (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 (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 (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 (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 (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

四、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十

五、何首乌、黄芩、大黄、川乌、肉豆蔻、巴豆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原理、炮制作用与炮制应用。

何首乌

何首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久疟不止,高脂血症。

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炖至汁液吸尽,药物呈棕褐色,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10kg。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熬汁约15kg,;黑豆渣再加水煮3小时,熬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经黑豆至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之症。

炮制原理:何首乌中含有卵磷脂(约3.7%),蒽醌衍生物,二苯乙烯苷,淀粉,脂肪,矿物质等。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增加,使致泻作用减弱。制首乌的磷脂类含量增加,使补益作用更加突出,炮制时间对游离蒽醌和二苯乙烯有明显影响,时间过长会引起两者的损失。炮制时间以常压下蒸制32小时为好。

肉豆蔻

麦麸煨:将麦麸和肉豆蔻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并适当翻动,至麦麸呈焦黑色,肉豆蔻呈深棕色时取出,帅去麦麸,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麦麸40kg。

滑石粉煨:将滑石粉置锅内,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肉豆蔻,翻埋至肉豆蔻呈深棕色并有香气飘逸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面裹煨:取面粉加适量水做成团块,再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将肉豆蔻表面用水湿润,如水泛丸法包裹面粉,再湿润包裹至3~4层,晒至半干,投入已炒热的滑石粉锅内,适当翻动,至面皮呈焦黄色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剥去面皮,用时捣碎。每100kg,用面粉50kg。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又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用于心腹胀痛,虚弱冷痢,呕吐,宿食不消。 炮制原理:

肉豆蔻含有脂肪油25%~40%,挥发油8%~15%,脂肪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酸甘油酯,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醚、丁香酚、黄樟醚及多种萜类的化合物。肉豆蔻炮制后,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肉豆蔻醚含量亦降低,其肉豆蔻醚含量是面煨﹤麦麸煨﹤滑石粉煨﹤生品。丁香酚炮制前后变化不大,而甲基丁香酚明显增加,这使止泻作用增强。

巴豆

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干后去外壳、取仁。

炒巴豆:取凉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巴豆霜:取凉巴豆仁,搌如泥状,里层用纸,外层用布包严,蒸热,用玉窄器榨出油,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少量者,可将巴豆仁搌后用数层粗纸包裹,放热炉上,受热后,反复压榨换纸,达到上述要求为度。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多用于恶疮、疥廯、疣痣。 炒后毒性稍减,可用于疮痈肿毒、腹水、鼓胀、泻痢。

去油制霜后,能降低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二便不通、喉风、喉痕。 炮制原理:

巴豆寒巴豆油34%~57%,其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及其与其他有机酸结合而成的甘油酯,从油中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出11种辅助致癌物质。尚含两种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I、II)等。巴豆脂肪油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刺激作用。为了保证巴豆用药安全有效,有必要控制巴豆霜的含油量。 黄芩

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园气”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约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干燥。

酒黄芩: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

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黑褐色,内部深黄色,取出,摊开晾凉。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乳痈发背。

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泻。 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用于崩漏下血,吐血纽血。 炮制原理:

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遇冷水时,会使共存酶激活,导致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酶解,产生黄芩苷元和汉黄芩苷元,而黄芩苷元是一种临位三羟基黄酮,极易被氧化而变成绿色,降低药效。而蒸或煮可破坏酶使其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保证饮片质量和原有的色泽。

川乌

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制川乌:取净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及应用(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廯、痈肿。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肿痛。

炮制原理:

川乌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其毒性极大。炮制可降毒,原因如下:

1、酯型生物碱水解降毒原理

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苯甲酰乌头胺。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一步水解,使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乌头胺。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2、炮制过程中,脂肪基取代了C8位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降低了毒性。

在炮制工艺中,加水、加热处理(包括干热法、湿热法)都能促进水解反应,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故采取蒸、煮法炮制乌头可降低毒性。

大黄

大黄,净制,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熟大黄,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大黄炭,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晾凉。

醋大黄,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30kg。

清宁片,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摄氏度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炮制原理: 理化性质

加热炮制泻下作用降低的原理

生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有强烈致泻作用,加热炮制后,结合蒽醌转变为游离型蒽醌,游离型蒽醌无致泻作用。 炒炭使止血成分大黄素-6-甲醚、大黄酚含量增高。 加热炮制使鞣质含量降低。 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高而减少。 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

毒性

炮制后可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十六、半夏、党参、黄芪、甘草、柴胡、朱砂、黄连、杜仲、血余炭、知母、地黄、山楂、鳖甲、苍耳子、当归、神曲、苍术、黄柏、厚朴、杏仁、炉甘石、自然铜、西瓜霜、阿胶、斑蝥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 苍耳子

苍耳子,净制,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廯等皮肤病。

炒苍耳子,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山楂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

山楂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 栀子

栀子,净制,捣碎,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生品苦寒性强,易伤中气,脾胃弱者不宜。 炒栀子,文火炒至深黄色,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

焦栀子,中火炒至焦黄色,灭火星。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苦寒性较炒栀子弱。 栀子炭,武火炒至黑褐色,灭火星,善于凉血止血。

苍术

苍术,净制,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

麸炒苍术,先撒麦麸,中火加热,再放苍术。10麦麸/100苍术片;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

焦苍术,放入苍术,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 党参

党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能。常用于气津两伤或气血两亏。

米炒党参:将大米置热的炒药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时取出,帅去米,放凉。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证。 斑蝥

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偻疮,痈疽肿毒,顽鲜瘙痒。 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20米/100斑蝥。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 鳖甲

鳖甲,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气。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或内伤虚热,虚风内动。

醋鳖甲,先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加鳖甲醋淬;质变酥脆,醋淬还可以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徵假积聚,月经停闭。 阿胶

阿胶丁,取阿胶块,置文火上烘软,趁热切成约0.5cm左右的小丁块。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失眠。虚风内动,温燥伤肺,干咳无痰。 蛤粉炒阿胶,中火炒蛤粉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改为文火,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每100kg阿胶,用蛤粉30~50kg。炒制后,降低了滋腻之性,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蛤粉炒阿胶善于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蒲黄炒阿胶,將蒲黄适量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稍微变色,投入阿胶丁,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蒲黄,放凉。以止血安络力强,多用于阴虚咳血,崩漏,便血。

黄连 黄连,净制,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生用苦寒性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就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10kg吴茱萸加五倍量的水煎汁炒。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当归

当归(全当归),净制,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活血。

当归头,净制,稍润,将当归头部分切下4~6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止血。 当归身,净制,润透,去根皮,取当归身部分,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 当归尾,净制,润透,取根须部分,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破血。

酒当归,取当归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黄酒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用于经闭经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土炒当归,将灶心土粉置于容器内炒至灵活状态,倒入当归片,炒至当归片上粘满细土(挂土)。每100kg当归片,用灶心土粉30kg。既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当归炭,中火加热,炒至微黑色。以止血和血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柴胡

柴胡,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作用。生品升散作用力强,多用于解表退热。

醋柴胡,取柴胡片,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干。其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肋胁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 鳖血柴胡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闷润至鳖血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和定量黄酒拌匀,闷润至鳖血和酒液被吸尽,用文火加热炒干。

鳖血炙品能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可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 知母

知母,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苦寒滑利,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能。泻肺胃之火尤宜生用。多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盐知母,用文火加热,炒至变色,喷淋盐水,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可以引药下行,专入肾经,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常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杜仲

杜仲,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生品少用,一般浸酒。

盐杜仲,取杜仲丝或块,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常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和高血压症。

黄柏

黄柏,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多用于湿热熱泻痢,黄疸,热淋,足膝肿痛,疮疡肿毒,湿疹,烫火伤等。

盐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咳嗽咯血等。

酒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每100kg,用黄酒10kg。可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用于热壅上焦诸证及热在血分。

黄柏炭,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清湿热之中兼具涩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黄柏切制前水处理时要掌握好“水头”,若吸水过多,容易发粘,不易切片。 厚朴

厚朴,净制,润透,切丝,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生品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姜厚朴,取厚朴丝,用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或取生姜切片,煮汤,另取刮尽粗皮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每100kg,用生姜10kg。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哮喘,梅核气。 甘草

甘草,净制,润透,切厚片,筛去碎屑。具有补益脾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蜜甘草,取炼蜜加适量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以补脾合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孪急,脉结代。 黄芪

黄芪,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能。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蜜黄芪,(前面部分制法如蜜甘草)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也可用于气虚便秘。 自然铜

自然铜,净制,干燥,砸碎。散瘀、接骨、止痛。多煅后用。

煅自然铜,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取出,投入醋液中淬制,待冷却后取出,继续煅烧醋淬至黑褐色,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酥脆,取出,摊开放凉,干燥后辗碎。每100,用醋30。煅淬后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加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多用于跌打肿痛,筋骨折伤。 炉甘石

炉甘石,净制,打碎。一般不生用,煅后入药。

煅炉甘石,煅红后水淬,反复3~4次,倾去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粉末干燥。质地纯洁细腻,适宜眼科及外敷用,消除粗颗粒的刺激性。

制炉甘石

黄连汤制炉甘石,黄连加水煎汤2~3次,过滤去渣,合并药汁浓缩,加入锻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100,用黄连12.5。

三黄汤制炉甘石,制法同上。每100kg,用黄连、黄柏、黄芩各12.5kg。

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 血余炭

取头发,除去杂质,反复用稀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装于锅内,上扣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或黄泥封固,上压重物,扣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为度,离火,待凉后取出剁成小块。

血余炭具有止血、化瘀的功能。本品不生用,入药必须煅制成炭,煅后方有止血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血丑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地黄

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邪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丑等症。

生地黄,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为清热凉血之品,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烦燥,发斑消渴,骨蒸劳热,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 熟地黄

(1)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净生地,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蒸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后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行散之力,起到行药势、痛血脉的作用。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

生地炭,取生地片,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

熟地炭,取熟地片,武火炒至外皮焦褐色为度,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 苦杏仁

苦杏仁,取原药材,筛去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 燀杏仁,取净杏仁置10倍沸水,加热约5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出,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炒杏仁,取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应注意锅中水量要多,水沸后加药,药量要少,使水始终接近100摄氏度。否则破坏酶的效果不好。 炮制作用

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多用于新病咳喘(常为外感咳嗽),肠燥便秘。

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全。燀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作用与生杏仁同。

炒杏仁性温,长于温肺散寒,作用与生杏仁和燀杏仁相同,多用于肺寒咳喘、久患肺喘。 生半夏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用白矾20kg。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至透心,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津液pH值12以上,至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炮制作用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

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

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亦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如香砂养胃丸。 神曲

神曲,取杏仁,赤小豆辗成粉末,与面粉混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药汁,揉搓成捏之成团,郑之即散的粗颗粒状软材,置模具中压制成扁平方块,用鲜茼麻叶包严,放入箱内,按品字形堆放,上面覆盖鲜青蒿。置30~37摄氏度,经4~6天即能发酵,待药面生出黄白色霉衣时取出,除去茼麻叶,切成2.5cm见方的小块,干燥。每100kg面粉,用杏仁、赤小豆各4kg,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各7kg。药汁为鲜草汁和其药渣煎出液。 麸炒神曲,取麦麸皮均匀撒于热锅内,待烟起,將神曲倒入,快速翻炒至神曲表面呈棕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用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每100kg神曲,用麦麸10kg。 焦神曲,將神曲块投入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内部微黄色,有焦香气时,取出,摊开放凉。 炮制作用

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如用于治感冒食滞,常与山楂。紫苏、藿香同用;又如治食滞中焦的“宽中降逆汤”

麸炒六神曲具有甘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 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如治时暑暴泄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的曲术丸。 西瓜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盖顶,挖出部分瓜瓢,將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扦牢,用碗或碟托住,盖好,悬挂于阴凉通风处,待西瓜表面析出白霜时,随时刮下,直至无白霜析出,晾干。

或取新鲜西瓜切碎,放入不带釉的瓦罐内,一层西瓜一层芒硝,將口封严,悬挂于阴凉通风处,数日后即自瓦罐外面析出白色结晶物,随析随收集,至无结晶析出为止。 每100kg西瓜,用芒硝15kg。

西瓜霜味咸,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能。西瓜能清热解暑,芒硝能够清热泻火,两药合制,性味增强,起到协同作用,使药物更纯洁,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西瓜霜多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热疮,牙疳,单双乳蛾。 朱砂

朱砂粉:取原药材,用磁铁吸尽铁屑,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然后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取混悬液。下沉的粗粉载如上法,反复操作几次,直至手捻细腻,无亮星为止,弃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倾去上面清水,取沉淀晾干,再研细即可。

或取朱砂用磁铁吸除铁屑,球磨水飞成细粉,60摄氏度以下烘干,过200目筛。

朱砂味甘,性微寒,有毒,归心经。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经水飞后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和服用。内服多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肿毒等。 十

七、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十

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十

九、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

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 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 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药炮制 原理 研究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其他剂型以前的加工过程,即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中药炮制的理论内容、方法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甚至存在误传误用,严重制约了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因此有待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及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好多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以后才能使用,所以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1、研究内容

1.1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 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 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为常用药,有关炮制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HPLC法探讨了不同干燥恒重和炮制方法对芍药苷含量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炒制及酒制,均会造成芍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干干燥法的影响最大,减压干燥法影响最小,与《药典》采用减压干燥法相符合。究其原因可能是芍药苷不稳定,具挥发性,加热使部分芍药苷损失

1.4 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 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鹿角质地坚硬,很难加工,《药典》2000版收载,将鹿角洗净锯断,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此法费时,且有效成分不宜煎出,造成药材资源的浪费。盛淑光用沙烫法炮制收到了满意效果,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及临床实验均证明沙烫鹿角优于生品。具体方法是先用斧头将鹿角砸成块或段,按大小分档,投入沙温在170℃~180℃沙子中,不断翻动炒至质疏,外表呈深黄色时取出,筛去沙子捣为碎块即可。

2.2 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苍耳子自古以来多要求以炒后碾去刺入药,生品少用。为探讨此法的可行性,金传山等以水浸出物、脂肪油含量及物理常数、扭体镇痛实验、毒性实验等对苍耳子生品、炒品、炒后去刺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苍耳子以炒后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最高,镇痛作用最强,毒性最小。苍耳子炮制后脂肪油含量降低,但物理常数及化学组分无多大变化。

利用豚鼠离体气管条实验,豚鼠引喘实验,家兔及大鼠利尿实验,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实验考察炮制前后桑白皮的平喘、利尿及镇咳作用。结果表明蜜炙桑白皮对组胺所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组胺所引起的气道痉挛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强度与炮制前相当,蜜炙后的桑白皮对大鼠和家兔的利尿作用减弱,而对小鼠的镇咳作用增强。实验结果提示:桑白皮生品长于利尿,蜜炙后止咳平喘作用更强,从而验证了古人蜜炙桑白皮用于止咳平喘。

2.3 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例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用HPLC法测定黄芩生品及清蒸、冷浸、煮黄芩、炒黄芩、酒炒黄芩、黄芩炒炭等6种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同,依上述顺序而降低,特别是炒炭品黄芩苷含量仅为生品的2.08%,并没有被完全破坏。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药炮制学上的“炒炭存性”的原理,为临床针对不同病证使用黄芩的不同炮制品提供了依据。

2.4 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园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 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摘 要 目的:归纳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预测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其药材、饮片及相应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Sparganium stoloniferum”“Sparganii Rhizoma”“Active ingredient”“Phenylpropanine”“Flavonoids”“Organic acid”“Cyclic dipeptide”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6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归纳三棱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同时,结合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概况,基于中药Q-marker的“五原则”从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以及临床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三棱的Q-marker。结果与结论:三棱中主要含有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环二肽类、生物碱及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其中阿魏酸、p-香豆酸和香草酸能抗血小板聚集,总黄酮具有镇痛作用,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具有抗凝活性,铝络合黑三棱碱三糖苷具有抗肿瘤作用。上述活性成分类型均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来源,其中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为必定之选;此外,需要加强对三棱特征性成分阿魏酸蔗糖酯或甘油酯衍生物、异香豆素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等的定量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

关键词 三棱;质量标志物;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

三棱始載于唐代《本草拾遗》,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ma.的干燥块茎[1]。该药主产于我国浙江磐安、东阳等地,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与莪术配伍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等症[1]。研究发现,三棱中含有挥发油类、有机酸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皂苷类、甾醇类、糖类、生物碱类及微量元素等成分[2],然而目前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三棱药材项下尚无明确的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标准[1]。因此,故为完善三棱的质量控制方法,笔者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Sparganium stoloniferum”“Sparganii Rhizoma”“Active ingredient”“Phenylpropanine”“Flavonoids”“Organic acid”“Cyclic dipeptide”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6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归纳三棱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同时,结合该药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概况,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五原则”从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以及临床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三棱的Q-marker,以期为其药材、饮片及相应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化学成分及活性

近年来,三棱药材已报道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芳香酚酸及酯类、有机脂肪酸及其酯类、环肽类、三萜和甾体类及挥发油类等,且药理活性多样。

1.1 苯丙素类

三棱以阿魏酸、p-香豆酸以及二者蔗糖酯、甘油酯的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目前共发现21个阿魏酸蔗糖酯衍生物和5个阿魏酸及p-香豆酸甘油酯衍生物[3-12],其具体化合物名称见表1,部分成分化学结构式见图1。由图1可见,阿魏酰基常连在果糖的3、6位上,糖基上有不同程度的乙酰化基团(0~4个乙酰基)取代;C6-C3部位的双键既有反式又有顺式结构,其中反式双键较稳定且更为常见。此外,还有学者分离鉴定出了4个异香豆类化合物,包括8,5′-dihydroxy-6′-methoxy-4-phenyl-5,2′-oxidoisocoumarin、Decarboxycitrinone、三棱内酯B、三棱双苯内酯;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即(+)-5,5′-dimethoxysecoisolaric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lyoniresinol-3α- O-β-D-glucopyranoside;以及1个简单苯丙酸类化合物,即咖啡酸[13-17]。

阿魏酸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辐射和抗肿瘤等生理活性[18]。王新胜等[2]认为,三棱中的p-香豆酸和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与三棱活血化瘀功效相符。此外,有文献指出,三棱内酯B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抑制巨噬细胞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多种活性[19]。

1.2 黄酮类

从三棱中分离鉴定出3个黄酮醇及其苷类(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8]、山柰酚[20]、芦丁[21])、2个异黄酮(芒柄花素和鸡豆黄素A[22])、1个二氢黄酮(5,7,3′,5′-四羟基双氢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20])和3个双苯吡酮(2,7-dihydroxy xanthone[12]、1,7-dihydroxy-6-methyl- xanthone、1,3,6-trihydroxy-8-methylxanthone[13])类化合物。

陆兔林等[23]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法进行研究,发现三棱总黄酮具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胡旭光等[24]采用小鼠体内凝血实验、体内血栓形成实验以及热板法、醋酸扭体法两种疼痛模型,评价不同三棱提取物的药理作用,认为三棱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和镇痛作用。芦丁早已被证实具有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抑制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生成的活性,对心脑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5]。

1.3 芳香酚酸及酯类

从三棱中分离鉴定出的芳香酚酸及酯类包括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8]、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三棱二苯乙炔[12]、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醛、原儿茶酸、香兰素、Methyl-3,6-dihydroxy-2-[2-(2-hydroxyphenyl)-ethynyl]benzoate[26]等。

体内研究发现,香草酸(10、30、100 mg/kg)对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降至18.5%和10.1%;此外,香草酸(100 mg/kg)能显著降低大鼠纤维蛋白原水平、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但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无明显影响,与阿司匹林(100 mg/kg)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一致[27]。此外,香草酸可以通过激活磷酸腺苷激酶、增加核转录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加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保护线粒体功能;香草酸还可以减轻高脂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为保护心血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8]。

1.4 脂肪酸及其酯类

从三棱中分离出的脂肪酸及其酯类包括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壬二酸、二十二烷酸[12]、丁二酸[29]、三棱酸[30]、正十六烷酸、三棱酸甲酯[22]、(8E,10E)-7,12-二氧-8,10-十八碳二烯酸、α-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正丁酸、反丁烯二酸[31]、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棕榈酸、棕榈酸单甘油酯[32-33]、(9S,12S,13S)-trihydroxy-10(E)- octadecenoic acid、富马酸[34]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如反丁烯二酸)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種生理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通常认为可增加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还可被用于诱导建立大鼠肝BRL3A细胞脂肪变性模型[35]。

1.5 环肽类

有研究者从三棱醇提液中分离得到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共3种环二肽类成分,且发现其均具有很好的抗凝活性,以环(-苯丙氨酸-酪氨酸)的抗凝效果最为显著[36]。

1.6 三萜及甾体类

从三棱中分离出的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包括Δ5-胆酸甲酯-3-O-β-D-葡萄糖醛酸-(1→4)-α-L-鼠李糖苷、Δ5-胆酸甲酯-3-O-β-D-葡萄糖苷、Δ5,6-胆酸甲酯-3-O-α-L-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37-38]、β-谷甾醇-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27]、β-谷甾醇棕榈酸酯[12]、胡萝卜苷棕榈酸酯[15]、桦木酸[32]、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过氧化麦角甾醇[31]、β-谷甾醇、胡萝卜苷[12]和豆甾醇[32]等。三棱总皂苷有明显的减少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栓形成等作用[39];其中,豆甾醇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可用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40]。

1.7 挥发油类

三棱中挥发油的提取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油率为0.04%~0.05%[41];也有文献采用乙醚冷浸或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其中SDE得油率较高,可达3.19%[42-43]。经气质联用技术(GC-MS)鉴定,三棱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芳香族含氧衍生物和脂肪酸类成分,其中3,5,6,7,8,8α-六氢-4,8α-二甲基-6-(11-甲基乙烯基)-2(1H)萘酮、2,4,6,7,8,8α-六氢-5(1H)-黄酮、棕榈酸、亚油酸等含量较高,与大多数植物挥发油通常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有所区别[43]。Xu等[44]报道三棱和莪术配伍药对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三棱和莪术单药挥发油,并且三棱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亚油酸和2-羟基十六烷酸在上述药对中未检出。

1.8 其他

三棱中还含有生物碱类、蒽醌类、二苯类乙烯以及糖类等化合物。目前已报道的5种生物碱包括5-hydroxy-2-(hydroxymethyl)pyridine、Phenethyl pyrrole-2- carboxylate[34]、(2S)-1,4-dimethyl-2-(1H-pyrrole-2′-carbonyloxy)-malate[16]、3-isobutyl-tetrahydro-imidazo(1,2-α)pyridine-2,5-dione,以及从抗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最佳部位分离得到的一个铝络合黑三棱碱三糖苷Grailsine-Al-glycoside[45-46]。3个蒽醌类即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游离型大黄蒽醌对多种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素甲醚被开发成新型植物源杀虫剂[13,31]。2个二苯乙烯类即Methyl-5-hydroxy-2-(2-hydroxyphenyl)benzofuran-4-carboxylate和7,3′-dihydroxy- 4′-methoxybenzalphthalide[13]。此外,三棱中已报道的化合物还包括5-羟甲基糠醛、腺苷、羟基酪醇醋酸酯、羟基酪醇、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正丁基-α-D-果糖苷和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α-D-吡喃葡萄糖、甘露醇、赤藓醇[8,11,22,26,31,47]。其中,甘露醇具有镇痛和抑制脑血栓形成的作用,被认为是三棱的活性成分之一[47]。特定状态的微量元素是维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必要条件之一,汪洪武等[48]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法检测,发现三棱中钙、钾、镁、钠、锌、铁、锰和镍含量丰富,其中钾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最高。

2 Q-marker预测分析

中药Q-marker是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的新概念,引起中药行业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前沿领域[49]。三棱所含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然而,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三棱药材项下仅有性状、显微观察和薄层鉴定,尚无明确的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标准[1]。为完善三棱的质量控制方法,本研究在归纳三棱活性成分及活性的基础上,结合三棱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文献,基于“五原则”分析、预测其Q-marker。

2.1 成分有效性分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抗炎、镇痛、影响血液流变学、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均与其活血化瘀、消积止痛的功效相关联[34]。发挥相应作用的活性部位有苯丙素类、总黄酮类、总皂苷类、有机酸类、环肽类、挥发油类,具体活性成分,包括阿魏酸、p-香豆酸、三棱内酯B、芦丁、香草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Grailsine-Al-glycoside、甘露醇、豆甾醇;此外,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的数据信息挖掘和分析功能,预测三棱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如山柰酚、三棱酸等)[50]。以上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来源。

2.2 成分特有性分析

三棱中含有较多首次发现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的衍生物,此外还有自然界少见的异香豆素类成分如Grailsine-Al-glycoside[45],在三棱众多活性成分中可体现出一定的专属性,加之这些特征性成分分别具有抗凝、抗炎和抗肿瘤活性[44],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2.3 成分可测性分析

近年来,有关三棱成分分析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部分学者利用比色法测总黄酮、总皂苷、总酚和总多糖的含量[51-53],采用滴定法测定甘露醇的含量[47],采用对照药材探索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5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游离阿魏酸和总黄酮含量[55],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三棱挥发油和脂肪酸类成分[56],利用HPLC进行三棱指纹图谱研究[57]等。目前,已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的三棱指标性成分包括p-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芦丁、山柰酚、芒柄花素、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异阿魏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57-61],这些成分除5-羟甲基糠醛外均具有苯环结构,紫外检测波长通常为254~320 nm。但现有研究尚且存在如下问题:(1)从文献报道的含量测定结果来看,以上指标性成分在三棱中的含量总体偏低,除p-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5-羟甲基糠醛外,其余成分在绝大多数药材中的含量低于0.01%,建议对含量较低活性成分的检测采用灵敏度更高方法比如液质联用法;(2)缺乏对三棱中特征性成分(如苯丙酸蔗糖酯、甘油酯类成分以及生物碱Grailsine-Al-glycoside)的定量分析研究;(3)对于三棱挥发性成分主要集中于GC-MS定性检测,需加强对其主要成分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

2.4 中药配伍环境分析

临床上三棱与莪术两者常相须合用[44]。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三棱-莪术相须配伍的功效物质发现,三棱中的芒柄花素、β-谷甾醇、豆甾醇为活性成分[62];李洋等[59]建立了同時测定三棱-莪术药对中p-香豆酸、阿魏酸含量的HPLC法,且当三棱-莪术质量比为2 ∶ 1时,p-香豆酸、阿魏酸含量最高;徐冠玲等[63]用石油醚提取药对“莪术-三棱”和两单味药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衍生化处理后进行GC-MS分析,发现药对脂溶性成分与单味药存在明显差异,除在三棱与药对中共存的亚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外,三棱中其余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如(Z)-9-油酸甲酯(12.82%)在药对中未检测到,而且药对中共有23 个新脂溶性成分产生,包括β-榄烯酮等(4.725%)等。说明三棱与莪术配伍后并不是成分和药效的简单相加,需要深入探讨与配伍前后药效变化相关的活性成分,为三棱Q-marker提供有益的参考。

2.5 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分析

加工炮制直接影响着药材的成分及药效[64-65]。三棱的历代加工炮制方法包括去皮须、去毛、去芦、切片、捣碎、火炮、纸煨、炒炭、醋炙、醋煮、米煮、酒煮、酒炒、乌头炒、干漆炒、面裹煨等[66],现代临床上三棱一般经净制、切制或醋炙后入药[64]。文献报道,与麸炒比较,醋炒三棱对家兔血小板体外聚集抑制率最高[64]。毛淑杰等[65]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的含量,结果醋炒三棱的含量最高,比生品增加约40%;麸炒三棱的含量最低,比生品减少约50%;寿洲芳[39]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棱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的含量,发现减压冷浸后切制和醋炒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与清蒸、麸炒相比更高;陆兔林等[67]采用GC-MS法分析发现,三棱经醋炙、醋蒸后的挥发油含量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具体成分种类也有所差异,产生了2个新组分即1,7,7-三甲基-[2,2,1]-2-庚醇乙酸酯和亚油酸乙酯。由此可见,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较大的是黄酮类、皂苷类和挥发油类成分,因此可考虑为Q-marker的候选。

2.6 可入血化学成分分析

李进等[68]采用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灌胃三棱后大鼠血清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含量的方法,认为该检测方法能够同时、快速、准确测定三棱4种有效成分在血清中的含量。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即是三棱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也是血中移行成分[53,57,61],口服药物通常要经过胃肠吸收入血再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组织器官后方可发挥药效,故而能在血液中检测的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应当作为Q-marker的首选。

3 结语

三棱中含有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环二肽类、甾体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油等多种类型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凝、抗炎、抗肿瘤、镇痛以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有关三棱的研究文献中已报道作为含量测定指标的成分包括部分苯丙素类(如p-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黄酮类(如芦丁、山柰酚、芒柄花素)、有机酸类(如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原儿茶酸)、环二肽类[如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从有效性、可测性、配伍、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分析,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成分为三棱Q-marker的必定之选;从特有性来看,阿魏酸、芦丁和香草酸的专属性不强,比如阿魏酸、芦丁分别在药材当归[69]、槐米[70]中亦有较高的含量;然而,在三棱中首次发现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类、异香豆素类以及生物碱类成分尚无相关定量分析,故后续有待着重对三棱上述特征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由于三棱木化程度较高,所含成分含量通常较低[2],应注意结合其各种活性成分的性质特点,优选可靠且灵敏高的分析方法,从而建立起更为全面科学的三棱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3-14.

[ 2 ] 王新胜,吴启南,陈广云,等.三棱化学成分与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15):1417-1420.

[ 3 ] SHIROTA O,SEKITA S,SATAKE M. Two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Sparganium stoloniferum[J]. Phytochemistry,1997,44(4):695-698.

[ 4 ] SHIROTA O,SEKITA S,SATAKE M,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folk medicine “San Leng” Sparganium stoloniferum[J]. J Nat Prod,1996,59(3):242-245.

[ 5 ] XIONG Y,DENG KZ,GUO YQ,et al. Two new sucrose esters from Sparganium stoloniferum[J]. J Asian Nat Prod Res,2008,10(5):425-428.

[ 6 ] XIONG Y,DENG KZ,GUO YQ,et al. New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hizomes of Sparganium stoloni- ferum[J]. Arch Pharml Res,2009,32(5):717-720.

[ 7 ] 邓可众,熊英.三棱中一个新的蔗糖酯类化合物[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34(3):82-84.

[ 8 ] LEE SY,CHOI SU,LEE JH,et al. A new phenylpropane glycoside from the rhizome of Sparganium stoloni- ferum[J]. Arch of Pharm Res,2010,33(4):515-521.

[ 9 ] ZONG Q,XIONG Y,DENG KZ. Two new sucrose esters from the rhizome of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J]. Nat Prod Res,2018,32(14):1632-1638.

[10] 熊英,宗琪,祝及宝,等.三棱苯丙素蔗糖酯类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8,41(4):885-888.

[11] WU H,FENG RH,GUAN SG. Rapid preparative isolation of a new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 and four minor compounds from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using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as a fractionation tool[J]. J Sep Sci,2012,35(9):1160-1166.

[12] 孔丽娟,梁侨丽,吴启南,等.黑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1,42(3):440-442.

[13] WU DW,LIANG QL,ZHANG XL,et al. New isocoumarin and stilbenoid derivatives from the tubers of Sparga- 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J]. Nat Prod Res,2017,31(2):131-137.

[14] KUMAR A,FAN D,DIPETTE D J,et al. Sparstolonin B,a novel plant derived compound,arrests cell cycle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N-myc amplified and N-mycnonamplified neuroblastoma cells[J]. PLoS One,2014,9(5):e96343.

[15] 董學,王国荣,姚庆强.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8,43(1):63-66.

[16] LEE SY,CHOI SU,LEE DU,et al. Two new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hizome of Sparganium stoloni- ferum[J]. B Korean Chem Soc,2011,32(12):4447-4449.

[17] 吴昊.三棱的活性成分和指纹图谱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18] 梁盈,袭晓娟,刘巧丽,等.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37(5):449-454.

[19] 刘天龙,柳敏娜,张煜,等.三棱内酯B调控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1):6033-6037.

[20] 张卫东,王永红,秦路平.中药三棱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9):550-551.

[21] 李可意,刘红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棱超临界萃取物中芦丁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684-685.

[22] 董学,姚庆强,王国荣.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6,37(增刊):206-208.

[23] 陆兔林,叶定江,毛春芹,等.三棱总黄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9,30(6):439-440.

[24] 胡旭光,邓小慧,李淑贤,等.不同三棱提取物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8):1091-1093.

[25] 兰真,曾凡骏,曾里,等.生物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及作用机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6):613-615.

[26] 徐男,李明臣,李元媛,等.基于斑马鱼模型三棱抗血栓活性部位筛选及其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4):1439-1443.

[27] 孔令雷,王海港,刘成娣,等.香草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体内外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20,17(6):342-347.

[28] 马文芳.香草酸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9] 张淑运.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86-487.

[30] 张卫东,肖凯,杨根全,等.中药三棱中的新化合物三棱酸[J].中草药,1995,26(3):125-126.

[31] 梁侨丽,孔丽娟,吴启南,等.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2,43(6):1061-1064.

[32] 安士影,钱士辉,蒋建勤.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4):57-59.

[33] 袁涛,华会明,裴月湖.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草药,2005,36(11):1607-1610.

[34] 冯娅茹,张文婷,李二文,等.三棱化學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7,48(22):4804-4818.

[35] 王玲,赵健亚,宋瑞龙,等.棕榈酸致BRL3A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对自噬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20,50(8):1058-1065.

[36] 刘贝,王淑美,王佰灵,等.三棱的环二肽类成分抗凝活性[J].中成药,2015,37(1):34-39.

[37] 张卫东,王永红,秦路平,等.中药三棱中新的甾体皂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17(2):174-176.

[38] 张卫东,王永红,秦路平,等.中药三棱水溶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6,27(11):643-644.

[39] 寿洲芳.三棱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547-549.

[40] HEINEMANN T,LEISS O,BERGMANN K. Effect of low-dose sitostanol on serum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 Atherosclerosis,1986,61(3):219-223.

[41] 崔炳权,郭晓玲,林元藻.细叶黑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985-1986.

[42] 袁久荣,姜店春.黑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89,8(6):28-29、58.

[43] 朱凤妹,杜彬,李军,等.利用GC-MS技术分析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2):253- 256.

[44] XU GL,GENG D,XIE M,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antioxidative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the essential oil:Curcumae Rhizoma-Sparganii Rhizoma,a traditional herbpair[J]. Molecules,2015,20(9):15781-15796.

[45] SUN J,WEI YH. A new alkaloid-aluminum glycoside isolated from Rhizoma Sparganii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 Ham.)[J]. J Med Plants Res,2011,5(14):3128- 3131.

[46] LI SX,WANG F,DENG XH,et al. A new alkaloid from the stem of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J]. J Asian Nat Prod Res,2010,12(4):331-333.

[47] 张群智,毛淑杰,张淑运.三棱不同炮制品中甘露醇含量的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6):430-431.

[48] 汪洪武,刘艳清,王谷,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产地三棱中1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浓度[J].精细化工,2009,26(6):542-545.

[49] 张铁军,白钢,刘昌孝.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J].药学学报,2019,54(2):187-196.

[50] 徐男,王亮,孙蓉,等.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探究三棱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分子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5):192-200.

[51] 迮薇薇,王建科,李玮,等.醋润蜜麸炒三棱质量标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1):78-86.

[52] 张媛,吕友根,周晓龙.不同采收期金华产三棱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J].海峡药学,2012,24(1):56-57.

[53] 贺潇潇,吴启南,王新胜,等.基于多指标质量评价技术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三棱品质的影响[J].中药材,2014,37(1):29-34.

[54] 王恒,李伟东.三棱薄层色谱鉴别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10-14.

[55] 陈广云,吴启南,王新胜,等.生物效价测定法用于活血化瘀中药三棱品质评价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13-2916.

[56] 马银宇,卢金清,周意,等.三棱及其醋炙品挥发性成分分析[J].中国药师,2020,23(4):648-650.

[57] 徐男,曹铭晨,黄欣,等.三棱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4种酚类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37(18):1783-1786.

[58] 冀苏龙,康家珍,赵唯君,等.三棱中三棱素成分的高效液相含量測定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18,45(7):26-27.

[59] 李洋,季方茹,潘洪秀,等.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配伍比例三棱-莪术药对中p-香豆酸、阿魏酸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7,28(27):3859-3861.

[60] 张海波,高羽,梁侨丽,等. HPLC测定中药三棱中游离阿魏酸和总阿魏酸含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69-171.

[61] 徐男,孙蓉,李元媛,等.基于H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产地三棱药材的质量[J].中草药,2019,50(7):1682-1689.

[62] 严谨,王芙蓉,贺丰杰,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祛膜止崩乳膏中“三棱-莪术”药对作用机制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2):489-491.

[63] 徐冠玲,白少娟,滕恺悦,等. GC-MS分析药对“莪术-三棱”中的脂溶性成分[J].中药材,2017,40(3):616-620.

[64] 毛淑杰,王素芬,李文,等.不同三棱炮制品抗血小板聚集及对凝血时间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0):604-605.

[65] 毛淑杰,沈鸿,解静萍,等.三棱不同炮制品黄酮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29-31.

[66] 蔡小玲.三棱的炮制历史沿革[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9):41、55.

[67] 陆兔林,陶学勤,邵霞琴,等.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三棱挥发油的影响[J].中成药,1999,21(1):22-23.

[68] 李进,陈佳丽,马月光,等. HPLC测定三棱入血成分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13):1665-1668.

[69] 巢蕾,曹雨诞,严辉,等.不同产地当归身与当归尾阿魏酸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7):120-122.

[70] 韦源林,史艳财,邹蓉,等.不同来源金槐槐米的红外光谱及芦丁含量的比较[J].广西植物,2019,39(11):1541- 1549.

(收稿日期:2020-08-04 修回日期:2021-02-07)

(编辑:罗 瑞)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

中药炮制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干燥胶树脂。一、净制:拣净杂质。二、炮炙1.醋制:取净没药,加醋拌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